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推广,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焊工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其主旨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互进行,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把所学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地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下面就结合实际谈谈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一、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动手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
焊工专业教学计划一体化是指对焊工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的统筹规划,并分步进行实施。对焊工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可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法、目标教学法、演示法、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常把焊工专业所学课程分成几个大模块,还可以把大模块细分成小模块。一体化教学以“教、做、考”为轴心,以“压力”为动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班级人数原则上在30人左右。每班分6个小组,每1小组实习学生人数为5~6人。建立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专门档案,完整记录试点班每位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90%以上,100%的课程有电子教案。中级焊工抽考的课程为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抽考的时间为第四学期期末。注重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节基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焊接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1.培养目标一体化
焊工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终生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阶段设计学生的培养目标。焊工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焊接结构件的焊接、焊缝质量检验、简单焊接工艺制定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2.教师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专任课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专业教师还应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能进行焊接加工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教材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通过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成绩由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组成,比重分别为20%、20%、20%,40%。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作业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
4.教学场地一体化
教学场地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焊工普通一体化教室用于焊工一体化课程教师讲授、演示、小组讨论等,主要设施有黑板、多媒体、电脑、椅子、焊工常用工机具。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设置了焊工一体化教学区和计算机房,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点。
三、焊工专业学生学业一体化评价方案
1.课程成绩一体化评价
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二大类,专业课程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为主,不同性质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1)专业课程成绩评价
专业课程考核分为项目评价、工作页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成绩采用百分制。工作页评价是测评学生对项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试卷卷面分均为100分,占课程成绩比例为30%、70%。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可作为课程的期末或期中成绩。
(2)公共课程成绩评价一体化
公共课程分二类,Ⅰ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课程成绩评价采用百分制。Ⅱ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考核三部分,考核内容与要求与Ⅰ类公共课程相同。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由任课老师评价为主,融合学生互评与自评。期末考核由教学部门组织评价。
2.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评价
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一体化,即把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二部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构成一体,成绩均取得60分以上可获得中级焊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1)理论知识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焊工理论知识过程鉴定涉及德育(职业道德部分)、机械制图、电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结构生产、焊割安全技术、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冷作工艺与技能训练等八门课程。根据《中级焊工职业标准》,确定各课程占中级焊工理论知识成绩比重。对涉及二个及以上学期的课程,其成绩按每学期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进行折算加权平均,即课程成绩=(这里是一个图片)/n。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
(2)操作技能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把中级焊工技能过程鉴定涉及焊前准备、焊接、焊接检验三个课程模块融为一体,确定各课程成绩占操作技能成绩比重。
总之,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使焊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走在职业教育的前沿,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优秀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体会之一: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有发展
从学院发展的历程来看,不改革没有出路,更谈不上发展。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先后与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关系。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大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工作力度。基本形成了以学制班为发展基础,以校企班为发展方向,以培训班为发展活力的“三轮驱动”办学格局。目前在校生3800人之中,校企班占2000人。
体会之二:一体化教学是适应技工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
技工教育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业内专家、教师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从学院各系、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一体化教学无疑是适应技工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一是一体化教学强调“七个一体化”,即学校企业一体化、学习工作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过程一体化、授课教师一体化、产品作品一体化。二是重视职业情境的设计。通过加强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纳入企业员工管理等措施,吸收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关键能力。由于我院一体化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力度较大,2012年学院的数控加工专业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同年学院被人社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得益于一体化教学改革,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100%,稳岗率达90%以上,受到了企业、家长的一致好评。
体会之三:林业发展呼唤一体化教学、多元办学
我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一所高级林业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肩负着为林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吉林省林业目前正处于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三大体系(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为支撑的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林业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技术人才短缺,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例如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员、家具设计员、人造板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产品营销员、木材检验师、油锯工、装卸归楞工、集材拖拉机司机、造林更新工、林木种苗工等。
为适应全省林业系统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在省林业厅和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涉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拟定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我院涉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二是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教学形式;三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遴选业内专家和领军人物作为学院客座讲师,带动相关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整体跃升。
体会之四:一体化教学改革及多元办学需要有力支撑
关键词:CDIO 研究生 项目教学法 实践 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42-02
前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是一门关于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农业工程领域里许多基本问题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经过对本门课的学习能学会如步进电机原理,运动控制方法,上位机软件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重要技术知识。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为后续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而且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仅有的实验环节也大多是做的演示性实验,本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却非常多,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参与度,使教学目标不再难以实现。
一、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要求研究生不但要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系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迅猛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分析教学现状,目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授课方法简单,以教师传授研究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简单死板,不能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潜能、更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授课实践环节较少,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不能帮助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对研究生教育要求来说远远不足。
3.现有的教学模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能提高研究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急需改革,以便研究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1.CDIO的基本思想。CDIO①(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探索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理念开展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指导思想是:以诚信、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②③。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农业工程学科课程群中最具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完全可以在相应的教学中应用CDIO的理念。
2.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采用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增添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有目标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进而很好地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事情。同时,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训练④,不再需要枯燥无味的重复就能理解并牢牢记忆理论知识。项目法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1)研究项目的确定。如图1所示,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初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需要及参与本门课程学习的研究生人数,由教师确定项目个数并进行分配任务。
(2)研究生分组。由教师主导根据研究生的不同兴趣、个人擅长的特点及团队合作需求,对研究生进行分组作业并选举各组组长。
(3)讨论项目目标和任务。由教师布置相关教学任务,组长协助并组织组员进行项目内容讨论并确定具体任务目标,进而分配各成员任务分工。
(4)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学时数和项目内所包含的任务量,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时间表。
(5)讲授项目实施规范与考核标准。项目实施前,教师专题讲授项目实施规范与具体的相关考核标准,及研究报告的书写规范。
考核制度采用百分制标准,其中项目研究占80%的分数,其余20%教师根据组员的团队合作情况酌情给分。
(6)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跟踪各组研究的进展状态,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所遇到困难及问题的普遍性,组织专题讨论或者进行个别组具体指导,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课程涉及的主要问题在于硬件系统搭建和上位机软件设计部分。通过举办讲座进行具体讲解示范及解惑。
(7)项目结题阶段。项目完成后组织答辩,各组需要准备好项目技术报告及幻灯片材料,由各组组长汇报项目流程,其他研究生成员分别负责答辩涉及具体问题的解答。答辩结束并完成后,教师会对课程进行综合总结并给所有研究生打分作为最终成绩。
三、教改方案实践
基于本文的教学改革在佳木斯大学农业工程学科2011级、2012级研究生及2013级留学生教学中实行了教改方案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项目任务的确定。本课程主要讲授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驱动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以我校农业工程学科2011级研究生课程为例,选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共有12名研究生,共计确定分为2组研究项目,每组人数为6人,研究项目表如表1所示。
期间开展的基础知识讲座内容如表2所示。
2.项目实施时间表的确定。培养计划中规定本门课程共计38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占20学时,实验占18学时。本次课程改革将全部学时用于项目开发,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组项目进展和需要,开展定向基础知识讲座,同时要求各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项目进展报告,每组每周开两次组会,时间地点由各组自行商议选定,组长负责考核各成员绩效并作详细记录。学生边做边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效果非常好。
3.项目实施过程。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生体现出极大热情投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了实践技能,培养了科研素养,还对自己即将从事的科研项目有了明确思路与方法。对研究生完成后续的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本文打破原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授式教学方法,在CDIO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CDIO理念在实践性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符合教学规律,研究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达到课堂与课间一致均能开展研究,教学效果良好。
2.研究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讨论研究,使其增强了团队协作感,能够各司其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看到自己的项目科研成果也有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科研素养、实践技能、自信心的提高。研究生随着项目研究的需要主动探索其他课程,学以致用,知识掌握牢靠。
3.项目教学法需对带队教师的水平有一定要求,教师额外的工作量核定、研制资金、必要的设备的支持,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相应的保障机制要随之改革,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4.本次教学改革产生的科研成果不但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起到巨大提高作用,还对其他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策略―实施―评价’过程集成系统研究”(JG2014011044);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设计类主干课程改革”(14G134);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项目“大类招生模式下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4Z023)。]
参考文献:
[1] Worldwide CDIO Initiative,CDIO Knowledge Library [EB/OL](2000-01-10)[2009-09-15].http://
[2] 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44-47
[3] 姜永成,华秀萍,孙勇,等.基于CDIO的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6):71-74
[4] 冯巧玲,杨存祥,张文忠.基于CDIO模式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18-119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关键词】锅炉 典型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65-03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发电厂热力设备运行及检修,所以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锅炉设备及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后续课程如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泵与风机、热力设备检修等课程都以它为基础。这门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由于锅炉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感性认识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等问题。比如学生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把省煤器当作空气预热器,再热器当作过热器,混淆上煤系统与制粉系统,混淆风烟系统与汽水系统等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产学结合、工学融合问题。因此,我们从2012年开始开展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探索,成立了教改课题组。本课程改革是根据课程理论内容,以典型工作岗位定位能力技能,设计了五个能力训练任务,本着模拟现场、激发兴趣、创新制作、手脑并用的教学思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锅炉设备及系统模型制作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机械、电工、锅炉设备及系统原理等知识,制作微缩版锅炉设备模型,掌握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模拟现场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掌握现场运行参数调整方法及事故处理技能,通过“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完成本课程学习。
在2012-2014年的本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按照改革初期制定的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课堂组织、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影响了本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从2014-2015两个学年我们对存在的常见典型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及论证,制订了相应改革对策,修订了改革方案。通过两个学年184人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是有效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解决了改革初期课程改革方案存在的典型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
按照初期制定的教学改革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以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选择典型锅炉设备及系统,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五个能力训练项目,见表1。
表1 锅炉设备及系统能力训练项目及核心能力目标
序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 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制系统图 1.能绘制系统图
2.能在现场辨认出系统全部设备及说出全部设备作用 了解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重点掌握制粉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
2 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 1.能制作锅炉本体设备模型
2.能说出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及作用 了解并掌握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作用
3 发电厂技术文件解读 1.能看懂发电厂技术文件
2.能看懂并会计算发电厂常见经济安全指标
了解并掌握燃料及锅炉基本知识
4 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能根据模拟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掌握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基本运行调整方法
5 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能根据现场数据及图片进行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的处理 掌握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在五个能力训练项目中,主要问题发生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及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两个能力训练项目,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训练项目。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1.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这个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由于制粉系统设备比较多,系统复杂,学生虽然到发电厂看过相关设备,也绘制了相应的制粉系统图,但是因为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全貌,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所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混淆设备,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没有理解整个系统设备结构及系统组成及作用。所以这个教学项目内容设计是不能满足本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
2.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
在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中,锅炉设备模型制作图纸参照电厂煤粉锅炉结构进行设计。由于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所以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图纸要求进行统一制作,制作出来的模型结构单一,全班同学制作出来的模型基本一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没有个人的思想,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是完全的模仿,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锅炉制作的具体过程和要求,只要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还没有逃脱传统教学的禁锢。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
1.教室安排不合理
由于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公用教室,学生上课没有专门教室,学生每次上模型制作课都必须从宿舍将材料拿到教室,做好局部后再拿回宿舍,下次需要做另外连接部分又需要拿到教室,所以经常发生材料损坏事故,影响学生模型制作速度及质量。另外教室座位间隔很小,不能满足模型制作要求的空间。由于采用了小组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些作品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进行,而公用教室每行12人,分成6排,非常不利于小组活动,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小组交流,很多学生都是独自完成,本来应该小组完成的项目,最后都是个人完成,无法有效沟通,最后导致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差。显然这样的教室是不适合本课程“做、学、教”一体化改革要求的。
2.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本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教学计划,总课时96节,安排13周完成,每周6个课时,每次课3课时。这样的安排对于理论教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于本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是不合理的。因为本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做、学、教”一体式教学法,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个学习任务,由于有些部件学习制作时间比较长,3节课是无法完成的,而学生每星期只上两次课,学习时间间隔长,经常发生这节课忘记上节课内容,又需要重新复习才能接着进行下一步教学,而且每个步骤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完成,打乱了学习任务的整体性及连贯性,非常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及巩固学过的知识。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
成绩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本课程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由平时素质、平时模型制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组成。本课程改革初期平时模型制作成绩主要由老师及小组长组成评委团。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是事实上由于每个班级有40-50人,评委要对这么多的学生逐个评分,很容易导致评分疲劳,导致评分出现阶段得分差异,反而严重影响了分数评价的公平性。
二、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对策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改革内容,修改了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增加制粉系统设备模型制作项目,通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力项目培养目标。
针对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问题,我们将老师设计、学生模仿制作模型这个环节,改为学生根据锅炉厂实际锅炉图纸进行按比例放大制作,而且锅炉种类由原来的煤粉炉改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链条炉排锅炉、甘蔗渣锅炉、煤粉锅炉、燃油燃气锅炉等多种型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能动性,鼓励和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看图、动手制作及创新能力,不再是单调的模仿。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公用多媒体教室不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我们特别安排了专门的锅炉实训室,实训室里面共有8张桌子及50张椅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材料工具储藏箱。这些桌椅可以自由组合,完全满足小组学习及制作要求。
在课时安排方面,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本课程安排教学时间为6周,其中两周到柳州电厂基地参观学习,其他四周在校内学习,每周16节课。这样的安排可以将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保证能力项目训练的整体性及连贯性。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模型制作成绩评价方法由原来的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改为老师及小组长共同评分。小组长共8人,两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首先由老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示范,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然后每两个小组长根据评价标准负责1组学生的评分,并最终选出本组最好的两个作品,最后全体评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再一轮评分,选出最优2-3个作品作为班级优秀作品入选样板展厅,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模版。
(四)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蒸发设备(5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蒸发设备组成有大致了解,并能说出各部件作用,能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知识目标:了解蒸发设备组成,掌握蒸发设备各部件作用及常用形式。
3.素质目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任务
1.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模型评分及评讲
三、活动设计
1.在专用锅炉实训室教师应用多媒体讲解蒸发设备结构、作用,安装位置原理理论知识。
2.学生按照5人组成圆桌小组,教师下发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选择锅炉图纸。
3.教师根据上一届优秀学生作品进行蒸发设备模型制作示范教学。
4.学生根据图纸要求讨论分析蒸发设备组成。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5.学生根据图纸尺寸按比例放大依次制作蒸发设备。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6.学生将制作好的蒸发设备安装到锅炉钢架上,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7.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完成制作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蒸发设备各部件的名称、结构、安装位置、作用是否掌握。
8.制作完成,教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指导评委进行评分。
9.评委对学生作品评分。评委两人一组,分别对10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并选出1-2个优秀作品。
10.评委对选出的4-6个优秀作品进行最后一轮评分,评出2-3个最优作品。
11.最优作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结构、作用解说及制作步骤经验介绍。
12.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讲及总结。
四、相关实践知识
锅炉厂相关锅炉资料。锅炉制造的一般知识。
五、相关理论知识
电厂锅炉常见锅炉蒸发设备结构介绍。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课题组对纳入课程教学改革的班级进行了全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在2012-2014学年实践班级中,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242人,占总人数的77%,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263人,占总人数的83.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282人,占总人数的64%,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15人,占总人数的4.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267人,占总人数的85%。在2014-2015两个学年中,我们根据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调整改革方案,采取了相应对策,修改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考核评价方法。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经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162人,占总人数的88%,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175人,占总人数的9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184人,占总人数的100%,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27人,占总人数的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169人,占总人数的92%。
表3 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统计表
问卷调查情况 人数 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模式认可度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十分认可 较为认可 不认可
2012-2014 315 46 196 73 98 165 52 97 106 112 5 10 300 154 113 48
2014-2015 184 40 122 22 120 55 9 142 42 0 7 20 156 122 47 15
对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改革模式认可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所以可以认为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有效的,它不仅适用于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24)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关键词:教育理念 一体化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44-01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我国职业技术类院校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针对职业技术类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操作特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大多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毕业生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认可度都较以往提升了很多。但也应该看到,“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尽人意的矛盾或问题,有待于我们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完善“一体化”模式,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的阶段性停滞
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主旨。但有些学校将其简单理解为以实践教学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个别技工学校甚至走向了完全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我了解的几所技工院校中,他们为了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隙”对接,学生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就把他们放到企业进行“学徒工”式的锻炼,使学生成为了完全化的企业职工,而忘却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回到学校时,对学校生活已经相当“陌生”,再没有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会使这些学校的“一体化”改革进程呈现出不良的停滞状态。
1.2 没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某些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学校的主要领导只在教学改革动员会议上放几声豪言壮语,之后变销声匿迹了,把改革推给了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又推给了一线教师。没有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只靠老师们自己对“一体化”的悟性做着“散兵游勇”式的缺乏整体部署的改革,改革始终处在原地踏步阶段。
1.3 改革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
有些教师依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老师的“教”上,不注意去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因为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但校风、学风并未见有大的改观,打架、上网、谈恋爱等不良现象仍频频发生。
2 建议
“一体化”教学改革,并非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局部性改变,它是每所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一项系统性总体工程,要求学校必需从改变基本的教育理念入手,形成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新策略。“一体化”改革必须做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2.1 思想观念要切实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上来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这一精髓,需要做到两个到位。
(1)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到位。传统的学生评价总是把学生进行好与差的简单分割,再施以相应表扬或批评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首先否定了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意识的错误评价方法,而是把所有学生放到同一个地平线上接受有尊严的教育。尤其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较高中生或大学生差很多,好动性强,对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而其中的很多学生又有着极其脆弱的虚荣心。教师无心而发的轻视之语往往使他们产生很强的颓废心理和抵触情绪,老师溢于言表的赞赏又让他们兴奋之至、忘乎所以。这不是好或坏的征兆,而是学生的个性所在,是这群成长着的特殊群体的必然反应。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所传递出的个性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形成符合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施教措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就在于此。
(2)对学生的爱要到位。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挂在嘴上或写在纸上,而应从老师的心理自然流淌而出,流进学生的心里。最常见的错误是老师往往有选择的去爱学生,学习好的、听话的获得老师的爱就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有的思想,其违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全部的爱渗透进每位学生的心中,用爱召唤引领着每个心灵走向成熟才是教育的真谛。
2.2 要真正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格局中
由“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其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基础教育以教为主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在改革之初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说明老师的准备工作没有到位。学生以学为主,并不代表完全让学生自学,也不代表老师无事可做,需要老师去做的要比传统教学单纯的讲授要多很多,也难很多。以“教”为主时,老师备课的重点是课本内容和表述方法,而以“学”为主,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学生,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探寻出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世界的方略。如果只备教材,就不可能发挥这一引领作用。在最初的试验阶段,为把学生引进自我思维状态,我几乎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深有“难于上青天”的感受。但当你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程度时,学生对你的回报又是那么丰厚,是靠单纯地“教”永远都不会达到的境界――这才是让学生终生收益的教育。
2.3 转变到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中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育人目标,单凭教学部门或老师是不能够实现的。应该形成立体化的,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教育形式。我们学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学之初,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低参与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瓶颈所在。学生把老师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的品行教育付之东流。所以,学校开展了全员育人的教育行动,除了对学校的所有员工进行个人素养的集体教育,外聘教师也不例外,形成了全员育人的一体性,提出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管理模式,从教学到生活,学生都在一个处处有教育的全方位的学习生活中,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校风学风也大有好转,进入了教育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创新训练实训课程 改革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都以理论课程讲解为重点,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能够获取到非常高的学习分数,但是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失。由此,综合创新实训课程被提出来,并在不断改革,这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将重点阐述创新训练目标、意义以及改革内容。
一、设置综合创新训练课程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对人才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高校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我国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改革,在项目中将10年卓越培养目标纲要制定出来,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发展,是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转折的一个举措。工程训练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中心,更是培养优秀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方案被提出来,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1]。
二、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很多技术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比如,某航天大学工科专业开设了几门必修课,这些必修课融合了电控、机械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指导,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建立在工程训练基础上,融合机、电、控等专业设备,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通过学习这些课程需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认知与操作,熟练运用电控一体化技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运行与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过去,工程类教学一直将机械设计作为重点,为了达到课题目标就会不断加强设计教学内容,但如果课题智能化强仅依靠机械工程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监控与电控两项技术内容,课题学习不再单纯以机械设计为主,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均衡发展,实践技能掌握更多[2]。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制作课题的方式,其他学生仅对内容进行创新训练,而将“个性化培养”作为改革的实训模式与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先申报一个课题,可以是教学科研课题,也可以是课业的拓展课题或者企业科研项目,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指导教学,使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方案设计、硬件设计等,能够自主调试与测试软件、系统。在完成以上实训以后总结实训方法、知识,完成论文编写与答辩。
四、对改革综合创新训练实践未来发展的思考
即使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已经成为机电学院的一种创新体系,也是重要的实践训练基地,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实验的条件以及实验管理都需要不断完善,进而从实验为主转为探索性实验模式。要想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就要先对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思考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条件及其相关实验体系建立起来,先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相关实践环节打通,更好地依据机械原理对机械设计和创新实验条件进行完善,使机电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关联的实验系列开设出来,比如,驱动部件设计、机械装配、驱动部件设计、传感器测量技术、控制器接口技术等,还要掌握控制编程制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获取更加系统。
其次,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自主研发或者设计,体会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更好地掌握机电系统运行与装配方法[3]。比如:SPCE061A单片机音效彩屏液晶显示贪吃蛇游戏:这是一款益智类游戏,主屏幕显示一条贪吃蛇,随机获得食物,游戏玩家可以操作键盘对贪吃蛇的方向进行控制,每吃到一个食物便增加相应分数,一旦贪吃蛇碰到边界,游戏便失败。游戏使用了单片机功能,贪吃蛇每到一个位置计算坐标;两个键盘玩的游戏是创新内容。项目创新总结:在完成了项目研发以后,学生要对项目做出总结,学生运用了在综合创新训练实训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与操作方法,边研究边查阅资料,逐步分析各个研究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游戏制作[5]。最后总结出:“获得的创新想法来源于实践,创新成果服务于实践。”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探讨了综合创新实训课程的意义、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改革方案。可见,素质教育改革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与工作,使教学改革作用得以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牛锁良,李平,张纪勇,等.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线切割实训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1-34.
[2]邵文冕,都维刚.电气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179.
[3]安健,张鹏,赵媛,等.舞中医知识与文化底蕴双翼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访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张伟荣教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7):1-4.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项目模块化
《计算机电子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中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三门课程的内容。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新器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对于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对培养计划内的课程学时都进行了大量的压缩,使得内容多与课时少,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此问题,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模块紧密结合,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内容的整体贯穿,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1.1明确课程能力目标的培养
《计算机电子技术》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除了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它还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一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围绕现在电子技术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二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当今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地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地提高。不仅仅局限本行业的相关知识,而应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将课程能力目标细化为5个子能力,如图1所示。
1.2一体化教学的总体设计
通过深入与企业沟通合作,充分了解当代企业对于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本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带头人等共同领导下,围绕电子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将《计算机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学生为主体,锻炼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2《计算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
2.1教学方式的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教”为任务驱动,“学”为项目导向,“做”为工学结合。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分离,重点要偏重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同时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入视频教学环节、EDA虚拟仿真验证技术、实际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多方位多角度的对理论知识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教学内容的选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一要考虑实用性,二要考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能够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重中之重。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应以够用为准,避开枯燥的公式原理,以应用型知识为主,加上辅助的验证性试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设计的改革
教学设计的改革即课程内容的改革――项目模块化,变成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将课程的全部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归纳和更新,同时还增加设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每个项目都是与电子行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和生活常用实例,八个项目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电子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表1是经过整合归纳出的八个项目编排的依据是项目内容制作中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理解此任务中涉及知识点,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制作出的作品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3考核机制的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是教学模式改革关键,改变传统理论考试为主的方式,加入实践操作的考核部分。课程的考核由理论、实操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3:4:3。理论知识是由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准,以笔试为主,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践操作是以项目为主,将一个大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每个学生从中学选取其中任一子项目进行实际操作测试,实践操作考核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和最后上交的成品来确定分数。平时成绩是以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经过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够是学生重视实践操作及平时的课堂上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教学保障措施
3.1平台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保障,电子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与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根据设计好的教学项目,为本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平台。合理的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实验室是由电路基础实训部分,电子技术实训部分,综合设计部分组成,以满足不同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考虑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去企业岗位培训、定岗等方式,深入企业,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引入EDA辅助教学环节,通过操作和仿真软件演示,将很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时,也可通过仿真操作,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较少不必要的损耗。将软硬件结合,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结合起来,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2是EDA仿真软件模拟操作。
3.2师资培养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于推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以往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环节不同步,无法满足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引。本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高标准新要求,鼓励教师转变传统的思想,接受新的知识,不仅对理论知识游刃有余,更能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操作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师应了解当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企业定岗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与相关企业的深度联系。让教师去企业中深人学习,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引进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通过说课听课等多种促教方式,加强交流与培训,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提供有力的人才机制保障。
3.3改革效果分析
尝试了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模块化,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引入的EDA的仿真辅助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实验教学是环境工程本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与理论课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证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教学的同时,应大力开展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进一步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一体化、两结合、三阶梯”教学改革思路(见图1),“一体化”即打破原有的实验室各自独立的实验格局,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坚持一体化原则,对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两结合”即坚持实验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阶梯”即巩固基础性训练实验、强化综合性开放实验、鼓励研究性创新实验,以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阶梯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实现以上改革思路,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争创高水平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的多媒体化;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①改变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横向模式,将实验课独立出来,与本专业其他实验课建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贯通。②改进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实验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③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④改变传统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旧模式,整合实验室资源,成立实验示范中心,结合科研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一体化、两结合、三阶梯”体系建设,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阶梯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统知识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与前沿科技、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融入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和科技创新,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需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工程训练、CAD设计基础。
2.实验技术。结合本专业实际,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在实验项目设置上注重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相结合,采用最新工程应用技术与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设电镀废水处理实验,《气体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设静电除尘效率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开设生活垃圾焚烧实验,这些综合设计实验都具有较强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3.实验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以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全过程,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人本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式灵活多样,逐步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模式。突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中的环境监测实验全部采用自主实地采样,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中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以3~5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性实验,学生自主实验平台中的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和方法,社会服务平台吸纳学生参与平台运行工作,建立学生实验兴趣小组,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现状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是衔接模具制造专业学生与企业一线生产的重要桥梁。推动实习教学改革有利于完善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分析现有的实习教学,从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出发,着手推动实习教学改革。
1.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各大院校,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新理念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意识到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并对模具制造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实习教学改革。但是,诸多教育者只在头脑中转变了教学理念,却没有将这一整套新理念运用于具体的实习教学过程中,以致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各院校在理解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时,没有真正做到心领神会,以致于头脑中一套教学方案,而实际行动中又是另一套教学方案;第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风格影响了实习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推广;第三,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容易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死灰复燃,从而影响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1.2教学目标不完善
根据教学新理念,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模具制造知识、模具制造技能与学习态度。现阶段,许多实习指导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模具制造技能上,将实习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CAD技术与模具制造工艺上。但是,因教师的双师化程度较低,对模具企业的具体流程不熟悉,以致于实习教学很难起到提高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作用。另外,许多教师忽视了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以致于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无法获得长远发展。
1.3教学内容全面
一方面,许多学校将实习教学定义为将学生带入实训室,让学生熟悉模具设备,从而完全脱离教材,并了解企业的相关工艺流程。这种做法不仅曲解了实习教学的真正内涵,将实习教学等同于体验学习,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致于其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难以达到企业水准。另一方面,在实训室,大部分教师只将前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演示一遍,让学生观看,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实习教学的优势,只将实习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部延伸。
1.4教学方法不灵活
大部分教师在模具制造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模式,而且教师每年做的演示都是一模一样,完全没有根据最新工艺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学生分组练习也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完全没有教师的引导,以致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存在严重脱节。另外,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开始意识到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也开始将实践评估纳入到学生的发展体系中,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很难用一个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定,以致于教学评估还处于无序状态。
2.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策略
2.1确立全面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组成以专业教师、模具专家与模具厂家为主的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使其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实训水平;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并深入模具制造工厂参与考察与实践,从而全面了解社会对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及能力要求,为实习教学奠定基础;第三,深入理解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清社会形势,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与社会提供专业扎实、技能过硬、职业道德健全的应用型人才。
3.强化实践教学
一方面,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突出模具制造专业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有机融合起来,将实习内容划分为普通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加工模块、模具特种加工模块、模具装配调整模块等,推动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有突出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普通机械加工的铣、磨、钻、车、刨分解开来,也可以将模具特种加工的线切割、电火花分割出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具零件的具体制作与模具产品的具体组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与企业工作“零距离”。
4.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成败,良好的教师队伍往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模具专业能力及企业实践能力,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因此,各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建设,使其在一线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看待模具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
4.1建立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良好的教学评估机制是诊断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进行诊断。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良性的教学评估机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在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丰富模具制造的实习内容,促使实习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和实践化,进而推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火寿平,韩绍才,孔德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12):78-79.
[2]李震.模具实习教学改革分析[J].职业,2014(4):36-37.
[3]涂承刚.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7-48.
[4]赵俊德.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实习教学质量[J],2012(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