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借优势拓展经济新空间

2月6日,贵州印发《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省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谢晓尧:贵州的优势总的来说有4个方面,一是战略优势,国家大力支持,数字化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先后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获批宽带乡村、远程医疗、物联网重大应用等试点示范,在大数据方面相继出台《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等系列相关文件,为发展数字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资源优势,数据加速累积,应用模式和种类不断丰富。全省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37万台,安装使用服务器5.1万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已承载481个应用系统,三大电信运营商贵安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数据共享开放实现突破,云上贵州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成升级改造,完成353个数据资源目录的梳理和170个数据集上云,共享数据集118个,108家网站与省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数据交换等。

三是环境优势,软硬生态良好,发展条件和氛围持续优化。我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大数据等新经济形态发展,开展大数据先行探索,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大数据发展的氛围,形成全国大数据“试验田”的先行优势和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优势。交流合作环境不断优化,贵阳数博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重要的高端交流平台,中国痛客大赛、中国“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涌现。

四是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加快,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旅游业井喷发展,一些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夯实,全省在西部地区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四型”数字经济

《规划》中提出了发展“四型”数字经济,“四型”所对应的经济业态是什么?

谢晓尧:“四型”经济即资源型数字经济、技术型数字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服务型数字经济,是贵州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一是资源型数字济,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交换交易等领域产业。这部分对应大数据核心业态部分。二是技术型数字经济,主要是数字技术硬件产品研发制造、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包括智能终端产品、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网络通信服务、数字安全等技术领域以及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这部分对应大数据关联业态部分。 三是融合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技术与一、二产业的融合应用,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绿色能源、区域特色产业数字化等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提质增效,形成数字融合型经济新增长极。四是服务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业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再造数字消费“新蓝海”。

当前,我省正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发展数字经济和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是什么关系?

谢晓尧:数字经济有很强的大数据特征,我们用大数据战略行动统揽数字经济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我省大数据战略行动的重要方向,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项目“牵引”培育市场主体

《规划》不但提出了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而且明确了四个支撑性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谢晓尧:主要以六个方面为抓手:一是抓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现代信息网络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宽带、泛在、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数字流动新通道。二是抓发展载体。以创建贵安数字经济国家级创新示范区,打造贵阳数字经济示范城市、遵义数字端产品制造集聚区,建设贵阳-遵义-贵安数字经济核心引领带和一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小镇)。三是抓重点项目。每年谋划、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四是抓融合应用。抓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推动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将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重点建设120个典型示范项目。五是抓企业培育。千方百计打造一批引领企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六是环境营造,持续营造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验田”环境,让企业愿意来贵州投资、创业,愿意来贵州试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规划》明确,数字经济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具体如何布局?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

眼下最热的词语是什么?当然是“互联网+”。不仅近来所有涉足“互联网+”的上市公司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而且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它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我国加快互联网推广应用的重大举措。这一行动计划对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引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极具重大现实意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闭幕的记者见面会上,总理与记者们对话中还诙谐地使用了“风口”这个网络热词。其实“互联网+”就是当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口”,只要站上这一“风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开启新一轮经济腾飞就有了发力点。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上半叶的计算机和下半叶末基于计算机发展技术的互联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从人际间信息交流的工具演变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关键基础设施。互联网也因为其汇聚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于一体,全面塑造了信息的感知、生成、生产、处理、存储、交换、传播和利用的方式。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因为其强大的渗透能力和宽广的包容精神,全面介入了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并逐步全面地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商业模式。

人类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各种颠覆式创新、跨界创新和跨代创新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又成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人才启蒙的巨大孵化器。

“互联网+”是什么呢?它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新一代新型服务创新的集聚融合,是立足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界集成创新的重要入口。随着宽带网络加速光纤化、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通信物理系统的低能耗与计算技术的高效率紧密融合起来,快速度地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向综合、智能、融合、渗透方向发展,大范围地集成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新型人机交互、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综合应用,大跨度地实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造商业模式的经济共享。可以说,“互联网+”正是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新的业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同时也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由于F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广渗透的新阶段,它已经从信息技术转为生产方式、已经从互动平台转为服务模式、已经从生产工具转为关键基础设施。就此说,“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对正在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中国来说,“互联网+”,加的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加的是各类创业人才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互联网+”如何助推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

进入十二五规划实现的末期,中国经济进入下行态势。这既是中国政府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适应式调整,也是顺应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动政策作为。传统上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和环境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把这个大环境称为“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资源潜能和环境条件已经不具备,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还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的动力就只能是靠创新。国家也只有依靠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的引擎,才能实现未来的发展蓝图。

而充满勃勃生机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是能够在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因此突出强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目的就是要助推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

首先,“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将带动新一轮创新驱动型产业布局和投资。比如,“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进行变革,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力度前所未有。目前很多国际企业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而将生产制造的设计都放在云端,使得市场的变化需求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到智能设计制造上,以最快速度完成制造并经过现代物流第一时间送达消费者。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也将引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无工厂制造”,极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互联网+”也让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再如,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精确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由此产生的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布局会更加有效合理,将助推整个产业经济的提质增效,激发产业资本的活力。

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潜能。“互联网+”将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推动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物流配送、餐饮家政、育幼养老、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将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业态和消费业态。比如,大规模在线教育培训的平台搭建、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形成,智慧物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构建,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比如,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已经创造出了包括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满足金融需求。还比如,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快融合,新的阅读方式、内容生产与消费也将根本改变我们的文化消费方式。

第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激活千千万万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激发千千万万创客应运而生。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及其创业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创业的时代楷模,这些青年才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在巨大财富效应的背后孕育起来的是创新创业文化。“互联网+”行动又将开启新一轮创业机遇。目前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功能上和创新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让“草根”创新蔚然成风,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从而真正汇聚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加拿大在联邦制的政策框架下制定了首个国际教育战略。该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将通过重点关注优先教育市场,推广加拿大教育品牌,加强院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调整奖、助学金计划等新举措,构建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的政策框架。

关键词: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战略

《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利用知识优势,推动创新与繁荣》(Canad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Harnessing Our Knowledge Advantage to Drive Innovation and Prosperity)(以下简称《国际教育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一份完整的报告。早在2011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就称,将在2年内投入 1 000 万加元(合计6120万人民币)用于开发和推出加拿大的首个《国际教育战略》。2012年8月,经过广泛征求咨询小组的建议,并结合多个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DFAIT)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一个关键驱动》(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Key Driver of Canada’s Future Prosperity)的综合性报告。该报告提出,应吸引顶尖人才,同时鼓励加拿大学生出国留学,以培养其全球视野。2013年11月,加拿大《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the Global Markets Action Plan I)①宣布,将国际教育作为加拿大具有竞争优势的22个优先领域之一。2014年1月,加拿大哈珀政府出台全面的《国际教育战略》,主要由定位与愿景、SWOT分析、目标与策略以及绩效评估4部分构成。

一、出台的背景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一国整体教育的进步,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双重驱动下,加拿大出台了首个《国际教育战略》,它是关于加拿大国际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为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蓝图。

(一)以知识为本的经济全球化竞争驱动

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立足于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虽然加拿大在国际教育上已经与世界各国有着密切的双向交流,但全球教育市场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据统计,2012年,加拿大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所占份额少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但是,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的年增长速度却超过其他国家。自2007年加拿大教育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加拿大的国际学生数量以平均每年51%的速度增长。因此,一方面,加拿大应抓住其在国际教育领域现有的竞争优势,并利用其众多其他优势发展国际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离不开各国教育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因此,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并能结合经济发展的国际教育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拿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拿大的《国际教育战略》,作为《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的关键部分,旨在通过加拿大教育品牌的国际推广,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产生更多由留学带来的消费,从而促进加拿大整体经济内循环的良性发展。国际教育的发展给加拿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拿大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技能型劳动力短缺问题迫在眉睫

联合国相关数据显示,加拿大50%的成人具有大专文凭。作为全球创新和研发中心之一,加拿大有顶尖的科研伙伴、高端的科研设施、良好的移民前景,以及世界领先的就业型高技能化市场。然而,作为一个地广人稀的移民国家,技能型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加拿大长期存在,影响着该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学生与海外研究人员的到访,有助于加拿大解决技能型劳动力短缺这一问题,还能为加拿大人民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并有助于缓解《詹金斯报告(2011年)》(The Jenkins Report)②中提到的“技术差距”这一大隐患。

2.人口与劳动力市场问题亟须解决

随着加拿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特别是在以新兴技术为驱动的专业技术行业中,高素质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加拿大商会指出,“加拿大高技能型劳动力的日益短缺问题已愈发严峻,并对我们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产生威胁。”大量研究表明,在未来10年间,加拿大将面临高素质熟练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管理、技术、贸易等领域都将出现人才缺口。目前,在某些领域,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数量已严重缺乏。据加拿大移民局统计,加拿大的劳动力增长人口构成中,有75%来自移民,并预测在未来10年中,移民有望占劳动力净增长人口的100%。因此,招收国际学生在国际教育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和科研人员定居加拿大是解决加拿大劳动力紧缺问题的关键之举。

二、目标与策略

《国际教育战略》的制定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不仅体现了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尊重,也体现出对这一战略的高度重视。

(一)目标

《国际教育战略》的是为了巩固加拿大教育优势,在创造就业的同时刺激经济增长。该战略目标明确:吸引更多国际科研人员和学生;加强加拿大和海外教育机构之间的科研联系;与各省或地方及各重要相关教育机构(包括私营教育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加拿大的教育模式和在线教育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目标,如增加毕业后选择留在加拿大成为永久居民的国际学生的数量;制定并定期更新与《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相协调的优先教育市场国家战略;与在线教育机构合作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流动;制定高效的教育品牌营销计划,为优先教育市场③的学生提供更加满意的教育等。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将促成宏观战略性目标的达成。

(二)策略

2012年8月的综合性报告《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一个关键驱动》中提出了5个核心主题及14点建议。5个核心主题分别为:成功的目标,政策协调,可持续的质量保障,发展加拿大国内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和相关支持。《国际教育战略》相关5项核心策略如下。

1.重点关注优先教育市场

作为《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的一个关键部分,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旨在维持加拿大的现有优势以进一步增强创新力及国际竞争力。加拿大政府承认,国际教育的大部分需求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基于这一现实,为与《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中确定的优先教育市场保持一致,《国际教育战略》的战略重点将放在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中非、中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加拿大必须保持其目前吸引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学生的优势,并能够应对未来新兴市场的需求。为此,该战略还将确保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灵活性以适应新兴市场中的创新项目。

2.打造加拿大教育品牌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加拿大国际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全力打造加拿大教育品牌,200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授权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开展教育营销活动,强调在现有的与相关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加拿大教育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1)加拿大教育试点项目

加拿大教育试点项目(2007-2012年)由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CMEC)管理,与教育部门合作实施,旨在协调、发展和营销加拿大教育品牌。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底,加拿大的教育机构在加拿大驻外使(领)馆的网络支持下,以“畅想加拿大教育”(Imagine: Education au/in Canada)为品牌,在60个国家举行了170多项教育推广活动。

(2)新品牌战略

首先,利用新媒体掌握营销材料,以期在优先教育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在优先教育市场,与重要合作伙伴联合采取行动,增强政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性。最后,随着《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的实施,在塑造加拿大教育品牌的同时,面对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机遇,《国际教育战略》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进行不定期的调整。通过采取以上行动,使加拿大教育品牌面貌焕然一新。

3.设定目标,吸引国际学生

《国际教育战略》计划到2022年实现海外留学生数量翻一番,达到45万人。该目标的实现将会给加拿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至少净增8.65万个工作岗位,并使与国际教育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增加到17.3万个;国际学生在加拿大的消费支出将增至160.1亿美元;每年为加拿大提供近1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产生约9.1亿美元的新税收。

面对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招收国际学生成为这项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整个报告中被反复强调。国际教育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加拿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还有助于确保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

4.加强研究合作与教育交流

研究机构之间更深入的联系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将有助于增强加拿大的创新优势和竞争力――这也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环境中成功的关键。加拿大政府将继续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活动和倡议合作,支持院校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学生和教师流动、联合研究、联合课程开发、联合授课、联合学术和技能发展项目。

通过重点发展这些关键领域,扩展加拿大同外国教育机构与研究中心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继续保持加拿大的创新优势和竞争力。此外,该战略还将利用加拿大的国外校友网络帮助其扩展和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加拿大联邦政府将与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国际化。

5.开展支持性活动

为推动国际教育持续发展,联邦政府资助了许多重要的活动,主要包括加拿大移民局(CIC)的国际学生项目、奖助学金计划以及资金支持等活动。

(1)加拿大移民局的国际学生项目

为了解决学生流动问题,《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2013年)》(Canada’s Economic Action Plan 2013)在两年内投资4200万美元以扩展加拿大移民局办理临时居民签证项目的服务,并满足到加拿大的访问者、临时工以及进行短期培训或长期学位与文凭课程学习的国际学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国际学生项目将在各省和地区为接收国际学生的教育机构设立最低标准。此外,对于那些入读指定教育机构的国际学生,他们在学习期间将更易参加实习。

(2)奖助学金计划

加拿大联邦、省及地方政府,以及教育领域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作出贡献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除了现有的奖学金计划,《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2013年)》在两年内分配了1300万美元用于支持加拿大信息技术与综合系统数学组织(MITACS)的“全球联通”(MITACS Globalink)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加拿大同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土耳其、越南等国间的国际学生交流。通过调整奖学金计划,在2013-2014财政年度,加拿大联邦一级国际奖学金总额超过1300万美元。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美国、中国和法语区④的学生提供700多个奖学金项目。此外,加拿大学生与国际学生还可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如凡尼尔研究生奖学金(Vanier Canada Graduate Scholarships,Vanier CGS)和班廷博士后奖学金(Banting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 Program,BPFP)总额在2012年超过1000万美元。加拿大还将与外国政府合作,为加拿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互惠的奖学金项目。

(3)持续的资金支持

尽管加拿大在研究生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国际学生的资助力度仍然不足。在2011-2012年度,只有25%凡尼尔研究生奖学金和30%的班廷博士后奖学金颁发给国际学生,并且许多加拿大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不向国际学生开放。全面的《国际教育战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该战略紧紧围绕联邦政府创造工作岗位和经济机会这一重点,承诺在短期内恢复到预算平衡。事实上,通过做出正确的投资以及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长远看,该战略将创造成千上万个新工作岗位,并为加拿大经济带来10亿美元的增长,且《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2013年)》已批准将持续每年资助500万美元,致力于支持优先教育市场的国际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特点

(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

2012年的《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一个关键驱动》的综合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际教育在加拿大推动就业、经济增长以及长期繁荣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报告中,国际教育已经被视为一种贸易类型。事实证明,加拿大国际教育确实为加拿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仅在2010年,就为加拿大带来了77亿美元的经济收入。2012年,罗辛库宁公司向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提交的《加拿大国际教育服务的经济影响》中的数据显示,26.54万名国际学生在加拿大的总消费高达84亿美元,增幅达13.5%,为加拿大创造了86570个工作岗位。此外,国际学生在加拿大的其他活动也为加拿大创造了超过4.55亿的政府税收收入。该战略中还预测:到2022年,国际学生在加拿大花费将高达161亿加元,每年为政府创收100亿加元,以及9亿加币的税收收入。可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教育给加拿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要在全球经济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加拿大需要大力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留学生来填补国家在科研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多样性发展方面的人才缺口。

(二)以打造教育品牌为目标

加拿大是备受推崇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其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值得信赖的“品牌”之一。国际学生认可加拿大的教育品牌效应,主要原因在于加拿大拥有宽容且多样化、安全而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提供价廉质高的教育,以及工作机会和移民的可能性。截至2012年,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国际教育品牌“畅想加拿大教育”的推广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在塑造加拿大教育品牌的同时,作为《全球市场行动计划(一)》的关键部分,新的《国际教育战略》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以适应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以扩大教学范围为补充

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对外传播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以及提供在线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线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扩大了教育输出的范围。加拿大院校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处于世界前沿,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在线开放课程。例如,加拿大乃至国际上公认的远程教育领先者阿萨巴斯卡大学,每年为上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上百门文凭或证书远程在线课程。政府将继续与加拿大在线教育机构合作以促进更多的国际学生参与到加拿大提供的在线课程中,将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拓展到世界各地。

四、结语

与加拿大过去20多年各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相比,《国际教育战略》显然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统一规划加拿大的国际教育事业。通过结合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几个阶段的协商与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份全面的综合性战略报告。该战略目标明确,即吸引大量的国际学生和科研人员以缓解加拿大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该战略特征鲜明,即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打造品牌教育为目标,以扩大教育范围为补充。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加拿大经济发展战略和科研合作计划相结合,促进教育、经济、科研的共同发展,确保加拿大高等教育始终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最终推动加拿大未来经济的繁荣。但在没有国家教育部的加拿大,能否做到协调各省,将国际教育战略付诸实践是《国际教育战略》成功的关键。

注释:

①2013年11月由哈珀政府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环境中,通过在其他国家扩大加拿大的商业和投资为加拿大人创造就业机会的行动计划。

②《詹金斯报告(2011年)》是《创新加拿大:呼吁采取行动》(Innovation Canada: A Call to Action)的另一指称,该报告于2011年10月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支持下的研发小组。

③指《国际教育战略》将战略重点放在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中非和中东以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④法语区:世界上讲法语的国家及地区的总称

参考文献:

[1]吴言荪q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4(6):44q

[2]Canad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Harnessing Our Knowledge Advantage to Drive Innovation and Prosperity[R].2014.

[3]Global Markets Action Plan――The Blueprint for Creating Job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anadians Through Trade[R].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 2013.

[4]陈振.软联邦制的挑战――加拿大国际教育营销行动计划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3):107.

[5]Roopa Desai Trilokekar,Glen A. Jones.加拿大终于制定了国际化的政策[J].国际高等教育.2013(6).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17-04

作为一个区别于团队、公务机关和其他单位的特殊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工作目标的复杂化和综合化、人才资源的集中化、机构成员劳动时间高度自由化、价值鉴定的繁杂化和实现的长周期化等特点。同等院校之间,最大差别其实并不在于教师结构自身,也不在于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经验、学校教学规模,而在于内部的管理。如何将之前的粗放型管理、个人英雄型管理,变为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管理,去提升内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技能,然后将其高效的发挥出来将是院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高职院校现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的问题,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

1.考核目的不明确。各级管理干部,还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普通教师,对于考核内涵的理解,普遍都还存在差异之处,导致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没法对结果进行反馈。

2.简单采取量化的方式。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可能会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体现教师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

3.不考虑成果的滞后性。高职院校,作为知识的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包括传递、使用、创造和继承,工作显得稍有些滞后,所以有不易衡量的因素在内。

4.现有绩效评价的结果,往往作为薪酬提升的绝对依据,也就是所谓的奖惩性评估。结果作用简单化,无法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水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展性评价。

5.现有的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考核层面上,没有起到发展管理的作用,和学院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产生了脱节。

二、高职院校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1.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分析。高职院校实行平衡计分卡,是将自己的发展最高目标和平衡记分卡中的战略地图思想契合在一起,同时也将其置放在最高点。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走过学校的初创时期,正处在高速发展创建学院品牌特色的阶段,其发展的战略是在继续扩展学院办学场地和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资源优化、档次提升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建设,做出品牌特色。如图1所示。

2.使用平衡计分卡构建高职院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设计该指标主要通过对学院发展目标的分析并进行目标分解,确定指标主体和目标,在尝试构建平衡计分卡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高职院校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要求,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①服务对象层面指标的设计。学院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及其家长,还有具体的用人单位,同时学院还要肩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此,学院应该以提供优秀教育和高水平科研服务为战略目标,制定综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科研、社会服务评价的指标。②建设财务和资源指标体系。成为财务稳健型的学校,这是一个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内部流程效率增长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最大化的利用已有资源,减少浪费,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的高职院校。③业务流程的管理。学院的战略整体应为不断改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强化创新过程、完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反馈。④学习与成长角度设计的指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度,流程和财务资源方面的问题和差距,只能依靠全体教师的成长解决,创造一个持续成功的环境,建立一个专业诚信进取的高效、进取、团结的运作团队。

3.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目标制定。在明确学校策略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建设学校战略主题与组织活动间的内在关系,并形成战略地图,进而转化为可操作的考核指标,逐层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绩效目标中。①教师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及权重设计内容。通过对学院战略地图的目标分解,将学院的发展战略从服务对象、财务与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学习与发展维度层层落实到各岗位教师中,针对本岗位的工作职责,确定关键成功因素。高职院校从素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性工作五个方面确定教师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②权重分配的原则是:所有关键绩效指标或所有的工作目标的权重之和为100%;单个指标或目标的权重最小不能小于10%。同时,各指标或目标权重比例应该呈明显差异,适当增加不占权重的否决指标、奖励指标等定性考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一方面对于激励、约束教师的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这些指标不占有权重,不会冲淡绩效管理的战略导向作用。新型高职院校教师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区别权重设计。教师针对不同的职称和岗位,权重分配应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教师,将进行不同评估的关键指标和权重,称之为岗位浮动权重评定方法。

将学院教师按照岗位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分成三个岗位方向,如图2。

按照三个岗位方向以及工作侧重点不同,对基础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权重调整,如表3。

并针对不同职称层次设计绩效系数,如表4。

建立适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模型,实现对教师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避免“千人一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具体绩效考核时,将按照“教师绩效=岗位差异权重计算结果×职称系数”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式会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制订绩效行动计划。高职院校制订和展开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方法:①按周期制订和展开:高职院校主要针对每一战略目标制订长、短期的行动计划。长期的行动计划,如学院战略规划及职能战略规划;短期行动计划,如年度教学计划、专项工作计划。行动计划还包括应对预期的教学成果及教师和学生方面变化的预案。②按层级制订和展开:高职院校应将行动计划按组织层级进行纵向分解,落实到组织内(不同层级直至教师)、组织外(合作团队、培训基地等)。③制订资源配置计划:高职院校应针对行动计划制订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配置计划。④确定行动计划的指标:高职院校应确定每个行动计划的指标,指标既可以是行动计划的结果(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是行动计划完成的期限(如12月底前完成),还可以是综合指数。⑤行动计划监测和变更:高职院校应建立战略回顾机制,按行动计划节点进行跟踪以了解其进展和差距,据此调整行动计划及资源配置。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战略情报监控系统,当学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评估变化对行动计划的影响,依评估结果对行动计划进行处置。

5.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①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形成学院战略发展和绩效考核相统一的组织结构,全权负责整个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及绩效管理的设定、评估、设计、监控、指导和协调,战略中心组织下属的绩效评估机构,全权负责全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其中包括:评估指标来构建系统,实现了平稳的评估。如图3所示。②明确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目的。坚持人本的观念,从学院的具体工作情况出发,关心人、尊重人和相信人。以“科学规范,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共同参与”为主要原则标准。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充分结合在一起。③建立绩效的沟通机制。绩效管理沟通,要体现在考核前、中和后三个不同阶段,沟通方法必须灵活,譬如书面报告、面对面谈、演讲,甚至是更加轻松的非正式沟通等,如聊天、通话、聚会还有聚餐等。④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最后步骤,要求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交流,对那些被考核的人,反馈他在考核周期内反映出来的实际绩效情况;另一方面,对存在的缺陷之处,要进行积极的改进。绩效反馈时,可以运用“汉堡法”,上层的那一片面包就是表扬的成分,中间那层馅料是点评和批评的内容,而底层的面包,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有支持也有肯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过程的完整。

6.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新型考核结果不再沿用过去优秀、良好、一般与差的等级制度,而是以A、B、C、D来代替划分不同的发展计划。这种方式首先摒除了原先比较粗暴的分级,满足了员工的受尊重需求,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其次这种针对不同等级对应展开的不同发展计划,使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够按照学院发展目标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对教师的个人职业成功和学院整体的成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表5所示。

这个职业发展计划将摒除仅靠薪酬来衡量的陈旧思路,而是使教师在学院的大环境、大目标下按照个人考核结果差异来进行不同方向的职业发展,这种应用可以改变以往考核差导致薪酬低,使发展机会渺小的死循环,从而更加注重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的特色体现,更按照个人的特色来进行个人发展的规划。前后两种不同的绩效结果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

三、结论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BEPS;无形资产;转让定价

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金融资产,并且第三方在可比交易条件下愿意为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付费,包括专利权、版权和商誉、专营权等其他类似资产。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美国,无形资产占比高达企业总资产的 30%;而在我国,尽管总体上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资产占比只有5%,但近年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无形资产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也使其成为国际上解决BEPS的重点问题。

一、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1.为跨国公司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提供渠道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交易、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服务提供等方法,将利润从高税率地区转移至低税率地区,从而实现利润在全球范围的转移,达到规避税收的效果。苹果公司就是通过签订成本分摊协议的方式,将销售收入转移至税率更低的爱尔兰地区,从而规避了巨额税负。

2.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难以计量

能够核定商品交易的价值量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税的前提。但是对于无形资产,诸如知识产权、版权等,由于其具有独占性、专有性、开发过程的风险性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税务机关很难对其价值量进行计量。资料显示,2012年苹果公司来自于软件销售的利润达到了36亿美元。但由于其研发成果的非实体性,软件研发的成本难以确定,加之其未来的收益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对其价值进行计量。正是利用无形资产价值不可比性的特点,苹果等跨国公司成功规避了其通过软件销售所获利润的巨额税负。

3.传统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难以适应

对于传统的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转让价格的确定,国际上主要采取的是公平交易原则,即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转让价格的确定应该按照无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同类产品交易的价格进行确定,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价格不应该作为参照的依据。目前,各国在公平交易原则下对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主要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但对于无形资产,这三种方法都难以适用。原因在于,由于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及专有性,因此在市场中很难找到相似产品的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的可比数据。例如,苹果公司的国际销售公司(ASI)每年通过向国际营运公司(AOI)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来实现利润转移,避免税负。而对于 ASI 向AOI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税务机关的测评相当困难。如果使用再销售价格法,则必须核定产品的利润率。但由于市场上很难找到与苹果公司无形资产类似的交易信息,因此很难估算产品的利润率。如果使用成本加成法,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的产品,产品的信息难以获取,更难以计算其在当地的成本利润率。

二、OECD对BEPS中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研究成果

2015年经合组织受G20的委托制定了针对BEPS的第八项行动计划,并据此对《转让定价指南》的第六章进行了调整。

1.以更宽泛的方式定义了无形资产

行动计划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可以拥有或控制的非实物形态的非金融资产,而且该种资产的使用或者转移如果发生在独立交易的情况下是需要得到补偿的”。与传统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相比,新的定义不以是否受法律保护、能否独立转移作为辨别无形资产的前提和条件,使得原本容易被忽视的但对企业贡献巨大的因素归类于o形资产,契合了“税收与经济实质相一致”的目标。

2.将地域特殊因素纳入可比性因素和价值贡献因素

提出在对跨国公司价值链进行分析时,需要将地域因素、市场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地域因素在跨国公司交易中的体现,为具有地域优势的国家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同时为在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时将地域特殊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提供了理论框架。

3.提出了六步分析法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六步分析法对无形资产的归属权进行确认。第一步,明确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人;第二步,分析各参与方在无形资产的研发,提升,维护,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三,关注企业是否有违背交易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行为;四,分别确认各参与方所做出的贡献在无形资产价值中的重要性;五,依据各参与方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贡献度来制定合理的交易价格。最后,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公平交易条件,当出现交易的形式与实质不符或交易人的行为与交易的安排相矛盾的情况时,要对交易重新进行识别。

4.明确提出了调整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

提出使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CUP)和交易利润分割法(PSM)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调整。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就是以非关联企业在进行同类产品交易时的价格为依据,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方法。如果企业没有与非关联企业进行过同类交易,也可以按照企业所在地同类交易的一般市场价格确定。交易利润分割法是将多个关联企业共同参与的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以各关联企业对该项交易贡献的大小为依据,将利润公平合理的分配给各参与方,从而确定各关联企业的转让价格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数据而不依赖市场中可比数据的方法确认各方的转让价格,从而避免了无形资产的独占性和专有性给税务机关带来的困扰。

三、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反避税的建议

为了尽快落实经合组织BEPS行动计划成果在我国的转化,我国国家税务总局于2017年3月17日制定了《特别纳税调查调整及相互协商程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中就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二条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作出了规定,要求依据企业及其关联方对无形资产的贡献而非所有权判定无形资产的收益分配,并对企业与其关联方转让或者受让无形资产使用权而收取或者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的调整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尽管《办法》对我国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的建设进行了完善,但我国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我国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对无形资产的范围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目前看来,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尚不明确,应该对其进行调整。鉴于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对无形资产一致的概念界定,为了更好的落实BEPS行动计划成果在我国的转化,我国可以采用经合组织将无形资产分类为贸易性无形资产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方式,并对各类的特征、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应该注重价值创造的本质,引入实质课税原则,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无形资产的法律所有权。

2.完善预约定价制度,提高事前调整水平

预约定价协议能够提高跨国企业对税收成本的可预见性,有利于跨国企业更灵活的进行资金调度,且预约定价协议免去了税务机关对跨国企业交易行为复杂的税务核定,减轻了税务机关的负担,从而达到了税务机关和跨国企业的双赢。但由于预约定价协议的申请时间长、效率低,不少企业不愿意尝试预约定价安排。我国可以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适当简化预约定价申请程序,提高跨国企业利用预约定价协议的意愿。此外,我目前对于预约定价协议的门槛过高,要求企业年度关联交易额在4000万元以上,从而使得许多适用预约定价协议的跨国公司被拒之门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有形资产交易和无形资产交易分别设置门槛,从而提高无形资产交易对预约定价协议的适用程度。

3.引入事后回查制度,对无形资产交易价值定期调整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无形资产的交易期限较长,无形资产转让交易的实际价值往往与初始交易额不符。借鉴美国的定期调整制度,结合我国税务机关征管能力,我国可以对交易时限较长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进行定期调整,从而更加准确地判定无形资产转让交易价格。

4.建立完备的无形资产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是BVD公司OSIRIS数据库、标准普尔数据库以及国内的企业行业数据库。为了建立更完备的无形资产数据库,国家税务总局可以组织建立国内无形资产交易数据库,提供详尽的无形资产交易数据和案例,为各地税务机关提供可比信息和参考案例。此外,充分利用我国作为国际联合反避税信息中心成员国的资源,提高国际无形资产交易情报信息交换工作水平,加强国际税收交流与合作。

5.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与有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不同,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强,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2月10日,深圳蛇口国税局通过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首单反避税案件调查工作,标志着该局自主反避税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加强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2.

[2]李亚琴.数字经济下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16-17.

[3]OECD(2015), Aligning Transfer Pricing Outcomes with Value Creation, p.67, 6.6.

[4]张滢.BEPS行动计划8、成果5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指引[J].国际税收,2014,(10):27-28.

[5]谢敏.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32.

[6]高春水.BEPS背景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16.

[7]张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与我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16:31.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使能者,推动产业界和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

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加速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2016年被I内视为是云计算爆发之年。据赛迪顾问统计,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保持强增长,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797亿元,同比增长41.7%。其中,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28.6亿元,同比增长46.3%。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仍然仅占整体云计算市场规模的8%,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云计算服务市场还未起到主导作用,公有云服务的市场培育之路依然艰巨。另外,从公有云服务的三个类别来看,SaaS、IaaS、PaaS占比约为40.9%、41.8%、17.3%。

4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涌现两到三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可以预见,被寄予厚望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发展期。

2017年,云计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云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拼的是云端的服务能力,依托云计算进行创新升级的需求愈加强烈。

云计算是典型的全球竞争产业。我国云计算产业除了电信运营商和IT巨头们纷纷布局基础设施服务,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强势入局,在产业布局方面呈现多维化,以平台化和场景化服务为主要特征。另外,公有云服务市场迎来AWS、微软、IBM、Oracle等国际云巨头,还有专注细分领域的金山云、青云、Ucloud等新竞争者。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发展,资本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而在云计算产业的迅猛发展的过程当中,也衍生出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投资热点。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2017年3月云计算产业内的投融资情况(如表1):

云计算是全球IT领域最为确定的投资方向。我们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来,亿元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大,投资方对云计算的投资也越来越有信心。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今年以来,我国传统工业生产进一步回落,但农业发展总体平稳,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批新的增长点快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7%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潜在产值规模在60万-80万亿元,能够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需求结构和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是传统增长动力弱化,而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壮大,新旧增长点、新旧支柱产业进入更替时期。

一是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近年来,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出口导向型工业增速持续下降,但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3.5%和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长8.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9.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2%。

二是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5年1-6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86311.4亿元和61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7.8%。我们估算,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约35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三是新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房地产、物流、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增长下降,但金融、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服务等快速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17.4%,同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行业。国内旅游人数实现了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实现旅游收入1.65万亿元,增长14.5%。全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8.6%,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28.7%。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3.2%,其中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大幅增长,增速同比高达93.6%。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1513亿元,同比增长39.3%。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传统工业增速下降,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快速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服务器等产量成倍增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同比增长11%,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3%,光纤、光缆制造增长10.8%,医疗器械制造增长12.1%,航空航天装备增长34.9%,风能装备增长35%,等等。

此外,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85.1万户,增长15.4%,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200.1万户,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金12.9万亿元,增长38.4%。初步估算,今年上半年,金融、文化旅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的增长点收入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万亿元左右,增加值约为1.08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二、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潜力巨大

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我们估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产值规模)将达到14万-16万亿元,文化服务业为11万-16万亿元,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为11万-14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12万-15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为8万-10万亿元,旅游业为5万-6万亿元,此外,新型金融、新材料、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绿色农业等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这些产业累计产值规模潜力在60万-80万亿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4个左右类似目前轻工、冶金、石化等那样规模在10万亿元以上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即使我国传统工业减少10万-20万亿元的产值,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也是可能的。

比如,健康产业。这个行业是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特点的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健康需求市场快速扩大,健康产业也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还不大,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以健康服务业为例,美国健康服务支出占其GDP的比重约为17%,而我国仅为5%左右。据世界经合组织统计,2012年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1

1%,美国为7.72%,日本、德国、韩国分别为7.16%、6.65%和4.37%,而我国为1.51%。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市场将快速释放出来,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市场,健康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产值潜在规模在15万亿元左右,其中健康服务业收入约为8万亿元。 又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到2020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2万-15万亿元,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产值规模约为6万-8万亿元,移动互联网规模约为6万亿元。

再如节能环保产业。该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主导型、法规驱动型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对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强化,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保持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2014年产值达到3.7万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生态治理和节能环保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因此,未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还比如文化产业。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为4%。今后一个时期,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数字音乐以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按年均增速10%-15%估算,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1万-16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另外,我国旅游、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也将继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三、加快培育壮大支撑7%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大,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必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推进重大改革,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行动,充分释放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潜力,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努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当前,制约我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从服务业看,核心是改革开放不够,例如目前我国金融、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等行业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为此,应着力扩大金融、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开放。要围绕新能源、通用航空、互联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破除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32-03

近年来,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有目共睹,然而考量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的角色地位时,大众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思考工具。2015年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就成为理解这个时代最具热度和深度的概念工具。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更应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从而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

一、何谓“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动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即把互联网视为构造社会、市场和行业的基础,并按照互联网逻辑和思维重新统合。互联网把分散的、割裂的、碎片化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要素、商业要素以及各类资源和价值连接起来,把内容网络、人际网络和物联网络建立起来。连接造成了新的社会资源配置、新的社会关联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新的社会游戏规则生成。过去我们的社会资源是以各种各样的组织为单位进行创造、分配和流动的,而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人与内容和物质之间随时随地,无所不至的连接,蕴含于每个个体身上种种资源、价值和能力在互联网的连接下被检索、被发现、被激活、被利用和整合。每个行业、每个领域乃至每个人在理解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化时,这种个体被激活、连接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互联网+”所强调的逻辑和视角。

1.“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1)国家洞察。自2010年后,随着世界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党和政府清晰洞察到互联网对于推动国民经济32/领导科学论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引领性作用。2014年初,指出要把中国从互联网大国建设成互联网强国,让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互联网+”逐步成为引领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凝聚社会各界共识,促进各领域协同行动的网络时代新理念。

(2)底层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零售交易额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均居全球第一;还有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世界前列,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不嗌罨;另外,经济社会网络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对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更广泛、更本土化的互联网使用和相对薄弱的工业经济基础使互联网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具有颠覆性;此外,我国互联网发展瓶颈也相对突出,互联网“补短板”对于撬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作用将非常突出。

2.“互联网+”的特点

(1)新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加入的基础设施,比如: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移动终端。

(2)新的生产要素

一是信息。信息日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是连接。以互联网、物联网乃至万联网等多种形式建立的连接也成为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连接打破封闭、隔阂,产生感知、沟通,产生协同和共享,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

(3)新的分工体系

一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冲击传统企业边界,使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更高效,更集约。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不再是通过购买一种商品或技能的所有权来享受其提供的服务,而是采用租或者借的形式,这使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得以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随着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

二是网络协同。冲击传统生产组织体系,使生产组织更扁平、更紧凑。信息(数据)开放、技术手段改进和流动的提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变革,促使生产组织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正是这些技术的存在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提供可能。

三是众包合作。冲击传统劳动关系,使智力资源流动更加自由。众包模式是指将传统由企业内部员工承担工作,通过互联网以自由自愿的形式招募企业外部的大众群体来完成的一种组织模式。传统企业劳动关系模式主要是全职雇佣制,强调的是高度专业化,而众包模式则通过网络力量实现智力资源募集,使劳动力的组合跳出组织地域甚至实体的限制。改变传统组织一雇佣关系,促进智力资源更加自由高效流动。

3.“互联网+”的作用

(1)“互联网+”保障创新驱动

随着新常态来临,我们的经济发展引擎亟待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互联网+”为经济结构的变化、融合的开展、创新的产生提供了支撑和平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2)“互联网+”倒逼深化改革

“互联网+”改变经济社会基础结构,倒逼简政放权,促进破垄断、清障碍、倡公平,加速国企改革,为创新社会治理、培育智慧思想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推力。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IBM(2008)出于自身产业转型和推销软件与服务的商业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战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智慧城市”既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研究综述

秦洪花(2010)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提供市民更高品质的生活[2]。

王广斌(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综合治理发展到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城市发展新阶段[3]。

丁国胜等(2013)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智慧规划”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问题两个关键领域[4]。

骆小平(2010)认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智慧城市应该是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高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表现在智慧城市的经济是绿色经济,是低碳的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指通过创新生态科技使人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智慧城市的循环经济即是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城市资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第二,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生活舒适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广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的科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协调城市的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诸多学者(沈明欢,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原理、发展动因及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究,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发展特色、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职能服务环境等发展战略为重点,智慧城市对我国智慧解决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关于如何建设智能的交通系统来减缓交通压力。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6]。例如张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与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最新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变化趋势,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网络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使网络智能技术服务于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服务更有效,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促进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满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态、智慧流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智慧消费和智慧休闲等多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服务于广大城市居民,着力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各委办局统一工作平台,使市民在网上方便办理相关业务,公开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务中心要能充分体现“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智慧化服务,切不能再让河北某“北漂”从北京到当地五次仍然办理不了出国手续等事件重复。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服务、社会基础、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和健康、宜居、无污染的绿色城市是,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智慧城市最明显的表现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2008年,IBM陆续与中国十几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漳州、扬州、西安、咸阳、海口、大连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则增加为103个,比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9个[9]。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启动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2.上海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推动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

3.浙江省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应用体系让市民享受智慧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智能化;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

4.广东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实施“智慧广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龙”(东莞)等智慧城市试点,并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效率。

5.江苏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过发展“智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智慧生活;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6.湖北省武汉市:“智慧之城”、“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物联网工程中实现车联网全覆盖;电子病历伴随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智慧城市”。2008年便启动RFID技术,并应用于杭州图书馆新馆,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国首家智慧酒店。

8.江苏省扬州市:《“智慧扬州”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导应用。

9.辽宁省沈阳市:以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为主要内容,为解决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东省东营市: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东营市将采用IBM云计算产品IBM Cloud Burst,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11.台湾省:《“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二)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1.德国:“T-city”计划、All-in-one计划,实现智慧水表、电表、燃气表及太阳能电力表一体化。

2.日本:“i-Japan战略2015”,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

3.韩国:《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建成数字化政府,推动IPTV服务方式,在线服务广泛使用,倡导绿色IT。

4.新加坡:“智慧岛2015(i2015)”,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

5.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趋于完善的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先机,而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网络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应用。

6.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同时,注重增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IBM为瑞典公路管理局设计、构建并且运行了一套先进的智能收费系统,包含摄像头、传感器和中央服务器,确定交通工具并根据车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收费,这一举措将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减少了12%[10]。

参考文献

[1][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50-52.

[3]王广斌,张雷,刘洪磊等.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4]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34-39.

[5]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

[7]张祖群,王晓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5) :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1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