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社会责任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责任的认识

第1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产权关系;社会责任观;企业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6―0022―08

早在20世纪20年代,鉴于企业的经营困难、劳资矛盾和社会合同纠纷等问题日益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频仍剧烈,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如谢尔顿、多德等,出乎照顾大局,化解社会矛盾的考虑,开始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探讨企业应如何对待与其利益有关群体的关系。到了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些研究此类问题的人员提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以后,经过许多学者,如巴姆哈特、弗里曼、布莱尔的推动,有关概念逐步明确,涉及内容不断系统化,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向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扩展,成为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环境保护理论的一支新兴劲旅。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去发展他们的企业产权理论,阐释他们对企业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的主张。尽管这种理论的具体说法不一,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表述各异,它的基本观点大致为:企业是由股东、管理者、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有的流派还将社区和社会公众也加进利益相关者之列),各类的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进行了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如银行贷款给企业支持其发展,同时承担坏账的风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作了专用设备投资,满足企业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要,同时冒着被“套牢”和“敲竹杠”的风险;员工对企业投入专用的人力资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却有时可能不被有效使用,导致人力资本的贬值或丧失;消费者购买了商品,解决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但要承担产品质量不好的风险;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经济法规、设立机构给企业提供服务,而得不到回报;企业所处和相邻地区的民众提供企业设立的环境和方便,但可能受到干扰或污染之害,等等,因此,公司的权力来源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授予,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合作的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企业为了保证持续发展,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将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中进行合理分配,或者说,与他们共享企业“组织租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必须依照这些权利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

“利益相关者”理论直觉地描述了企业同其他社会主体的联系,却没有看清各种不同关系的实质,吸收它作为企业产权理论的根据自然会萌生错误,可是,它指出企业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有益的启示。

一、错误的企业产权理论

企业有着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不同程度地互相影响,这是客观事实,企业必须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但是,仅因为他们“投了资”,对企业“有影响”并负担了“风险”,或者仅从他们在与企业交往中可能获得一定利益,便断定他们应分享企业的所有权,在产权的法源推论上存在许多漏洞,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从对企业产权关系的闸释上看,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它混淆了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没有分清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与雇主同劳动者的雇佣、被雇佣关系;股东、投资公司对企业的投资关系与银行等债权人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与企业同要素供应商、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市场交换关系;企业内部的管理与企业同政府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等等,笼统地讲利益相关,缺少起码的明确规定性,在理论上是含糊的、不规范和不科学的。第二,它混淆了不同产权主体和不同的再生产过程,把股东、雇佣劳动者、银行、债权人、客户、消费者、政府等与企业利益有关但各自拥有自己独立权力和利益的对象混同在一起,都当成企业所有权主体,主张让他们共享所有权。一个明显的逻辑混乱是,它先把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反过来又把一切能够得到剩余的主体通通说成是所有权主体,将企业内部的剩余价值生产和支配关系与这些价值通过市场在不同主体问再分配的关系混为一谈,将企业外部通过再分配环节分享到剩余价值的人也拉进企业内部当作企业的所有权主体。第三,它混淆了不同的产权客体,没有分清对特定客体(如企业A)的投资与对别的其它客体(如专用设备厂B、大宗材料制造厂c、专用配件供应厂D……等企业)的投资,并以B、c、D等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增进A企业的利益为由,声称这些利益相关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获得对A企业的所有权。这种不分客体笼统讲投资而不明确“资”究竟投在哪里的说法必然产生张冠李戴,将对别的不同客体投资获得的所有权当成对某一特定客体的所有权,搞乱了企业的产权关系。第四,它将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当作所有权产生的原因和根据,不顾企业建立过程是出资者首先拥有物质生产要素、然后借此雇佣员工进行生产经营的客观事实,把企业说成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协议组建的,由此引申出企业的权利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授予的,(有人则把企业当成先于出资者自然和先验存在的,认为股东的权利是企业所给),抹煞了企业形成的历史过程,颠倒了企业所有权的本源,否认企业出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及其对企业内部产权配置的主导作用,歪曲了企业的真正产权关系。第五,由于以上对企业产权关系的多方面混淆,这种理论无法分清不同经济关系的处理原则,势必将处理企业外部关系的市场规律和原则当成规范企业内部的产权配置原则,导致企业产权关系的混乱,造成对企业所有者产权的侵犯和企业资产的不恰当流失,不利于社会产权秩序的稳定。第六,“利益相关”的概念过于宽广空泛,迄今尚无统一意见,而且存在多种极不相同的情况,“相关利益”如何界定、计量,缺少科学准确的标准,根本无法严格实施,如果要以这种不确定的概念作为所有权的确立根据,就容易因权利边界模糊造成一系列产权矛盾和纠纷,搞乱财产制度,最终破坏社会经济制度。

总之,正如利益相关理论的支持者在讨论中所承认的那样,“利害相关道路概念的问题在于,它留下了一个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谁对什么样的利害关系拥有一定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显然是不同的,他们之间虽然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但彼此追求的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众多的不同利益要求不仅互有差别,而且还可能互相冲突和矛盾。这

就首先需要解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究竟是什么,其权利根源,即它们的基础是什么,然后才能判断其中哪些权利要求是合理、合法的,哪些要求又是无理的甚至荒谬的。这样,企业才能健全存在和有效运营。否则,只会让企业陷于争执和混乱,最终导致企业瘫痪。

我国新通过的《物权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它不仅明确规定出资人对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指出了权、责、利的根源,维护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得益”的基本原则。对照之下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对企业产权的主张是不符合保护出资人权益的精神的。

二、企业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关系及其处理原则

企业不同于市场。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同的所有权主体。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在各自的领域投资,有的获得相应的资源,有的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或组织。他们虽然在生产经营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合作,可能为对方带来好处,却是彼此独立的所有权主体,各有自己的盘算,相互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展开竞争。他们给予别人的好处是通过市场或社会影响实现的,同时也从等价的交换中获取到利益,因而不能以“施惠”于别人或者“利益相关”去向别人索求什么所有权。“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认清和辨别这些关系是它在产权分析上的基本错误。

下面简要分析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说明妥善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决不是只有分享所有权一途。

从企业的内部关系看,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的创立者和所有者,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产权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企业的所有权。在现代企业中,出资者之间依照出资比例分享利益,共商企业大事,承担投资风险和企业财产责任(有限责任公司以所投资本为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盘算去支配企业的财产,必要时可照章推选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或执行人,将某些经营管理权利让予他们的受托人、人并选择企业的治理结构。这种权利的让渡是以所有者为主导,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要谋求企业内部关系的改善和事业的正常发展,首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所有制,保障所有者权益。这是防止“大锅饭”,调动投资积极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确认社会财产制度,维护企业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将它贬称为“股东至上论”是有失公允的。至于资本主义企业(在此暂不分析性质与之不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理由见第三节)的职工,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与企业所有者的关系是雇佣、被雇佣关系,即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而不是共同投资的关系。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产权主体,享有劳动力的价值,承担劳动力无法出卖的风险,但不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主体。劳动者在自己身上虽然也有投资,可是这些投资(如受教育培训支付的费用)结果体现为自身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亦即劳动能力的增强和劳动力价值的增大,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权。职工与企业所有者之间产权的客体和导致的权利是不相同的。职工不必与雇主共同承担企业财产的风险,不必对企业的债务、盈亏负任何责任,除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包括固定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奖金),无权得到企业获取的利润。这是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职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一般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积极性是企业发展和必衰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职工的巨大作用,尊重和善待职工,承认职工对自身劳动力的产权,等价支付劳动力的价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改善劳动条件,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听取职工对生产和经营的意见,直至吸收他们参加企业的管理活动。

关于银行和其他信贷者等等债权人。他们只是贷款或赊销商品给企业,不是企业的出资者和所有者,不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既不必与企业共同担负财产责任,企业的盈亏与他们也没有直接的天系。不管企业赚钱或者亏损,都必须按借贷合同事前规定的利率付息。在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只是为了防范贷出款项的风险,他们需要和有权要求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这在贷出长期巨额款项时才有必要,如果对所有短期小额贷款都去监督,花费成本过多,是不经济的)。只有当公司破产时,债权人才有可能通过债务清偿,参与公司残存资产的处理,但在清偿工作完毕后,企业就不复存在,“所有权”也失去依托的客体了。总之,贷款不是投资,债权人和企业是不同的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是两家人,不足企业的共同所有权主体,与企业不存在共有关系。银行等债权人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借贷活动获得利润;收回贷款,得到利息,他们的目的就实现了,他们与企业的契约就终结了。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是市场交易关系,其行为都受市场机制的约束,处理他们关系的原则是市场原则,(利息是为了获得债权人在一定期限让渡资本占有权、使用权,按照资本市场价格支付的费用,有的西方经济学称它为资本价格),而不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原则。企业的基本责任只是信守合同,如期归还本金,支付利息,以及为了保证履行这一基本责任要接受债权人的监督,如实向他们提供企业信息。当然,为了搞好与银行等重要金融机构的关系以利将来的进一步合作,企业即使不向它们借贷,也可委托它们代办财务收托业务。不过这些完全是属于服务交易的市场行为,除了服务付费,根本不能也不该引发任何对企业所有权的索求。

至于企业与其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彼此独立、完全分开的不同所有者。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支付货款足市场交易行为,而不是投资参股。他们所付的款项已经得到价值相等的商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两清了,不能再凭之分享企业的所有权,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对消费者要遵循商业道德,保证质量可靠、服务良好、价格公道,重视并及时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改进产品。有的企业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名为“让利”,实则商业促销行为,属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不是利润的分配。不能套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理论,将它当作消费者共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作为他们拥有企业所确权的根据。

企业与其要素的供应商和产品的销售商也是彼此独立的所有者和市场主体,他们之间发生的供应和销售是市场买卖行为,由市场机制而不足由企业内部的管理章程决定。销售商,尤其是供应商为了展开活动,的确需要添置一些设备甚至是专用设备,在生产经营中也可能遇到各种风险。但是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生产者、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利益必不可少的投资,而且,必须清楚地辨别,这些资产是投放在本企业而非投在有买卖关系的客户企业之中。笼统地说他们有“投资”因而应该获得所有权,是由于没有明确他们的投资客体得出的错误推论。供应商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独立支配和使用自身所有的要素,独自承受损益,小必与客户分享他们投资和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同样,也无权要求客户与他们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向客户索取外加的权力和利益。他们的供销活动对企业无疑是非常重

要的,那些与企业订有长期供销合同的更是如此,但他们都可从自己的活动获得补偿和利益,完全如马克思谈到市场关系时所说的:我给、我做,为了你给、你做,而不是无偿的支持。因此,他们无权要求在等价交换之外索求额外的利益,更不能以此获取别的企业的所有权。否则市场的等价原则和所有权就荡然无存了。当然,企业为了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应珍惜同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关系,给予优惠的条件,依约履行供应或销售协议,展开互利双赢的配合与协作。

关于政府,虽然也对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但这些是它应尽的职责,企业作为纳税人已为它的活动提供了财政支持。除了少量特殊服务可照章收取规定的费用外,不允许政府部门要求企业给予额外报酬,或借此干预企业的经营,更谈不上取得企业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对企业权利的侵犯。企业则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自觉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积极支持、参与政府倡导或举办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活动。

三、借鉴与超越

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产权关系上的引申是错误的,但它仍然有一些可资借鉴的合理成份,经过正确理解和分析,可为改善企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首先,这种理论强调,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之外,还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企业、股东和经营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共享了社会发展成果,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维护、稳定社会既有的互信互利关系,对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观念,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日益被公众所重视,为社会服务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较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被企业和观众接受和遵守的不成文或成文的规范。虽然谋取利润是投资兴建企业的目的,企业毫无疑义地要为股东谋取利润。离开盈利,企业就将失去它的本性,变成另一种性质的社会组织。但是,倘若企业离开利益相关者的配合和支持,如贷不到所需的款项,买不到必要的生产要素,雇员不尽心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了,等等,企业就会发生困难或无法存在下去,它的目的便不能达到。所以,即使企业只从自身的利益(利润、商誉、社会地位)考虑,也必须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努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实际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已经超越道德伦理领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生产经营方针、资源应用方式、卫生环保措施以及构建企业文化时强调社会责任,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丰盛的经济回报。在国际市场上,社会责任的国际认证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开始把对道德观念的提倡变为一种市场标准,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它还提升到法律责任的层次,对没有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贸易制裁(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甚至利用它作为构筑贸易壁垒的新手段)。这一切都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它当作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

当然,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各有不同,它们的利益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清楚了解企业与他们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式,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

企业雇员是唯一处于企业内部而且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积极件、主动件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因此,企业必须以最大的注意力搞好与雇员的关系。要关怀雇员的工作和生活,尽可能提供安全合适的工作环境,运用激励机制以及创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激发雇员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增强其对企业的关切度,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鼓励雇员积极反映意见和提供建议,吸收他们参与不同层次的各种管理活动。对拥有优良人力条件、担任企业重要管理工作的员工,可委托其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执掌企业的经营权,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企业还要关心员工的素质培养和技术、管理能力的提高,积极帮助员工计划和实现培训任务,在帮助员工成长的同时,为企业长远发展锻造强大的队伍。

供应商不仅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而且往往协助或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经销商除了推销产品,还经常反馈社会的需求,参与食业的形象策划;企业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长期稳定的供应、销售协作网络的企业比那些供销关系多变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互利共盈的关系,协助对方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可能获得长期的、更高的绩效。不少德国和日本企业在这一方面曾经取得较好的成果,值得借鉴。至于广大的顾客群,他们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是养育企业的“衣食父母”,其对企业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的增加,对企业绩效能否实现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企业要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各项权益(如商品知情权、购买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使用安全权、赔偿索求权等),承担相应的义务,凭借价廉物美、服务周到争取消费者,以长久不渝的诚信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及时接纳和研究消费者的监督和建议,迅速推出消费者需要的新型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质量。

即使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也基本着负责和关心的态度,建立对他们的必要的保护机制。这不仅是出乎道义上的原因,还由于利益相关者在社会上具有普遍的广泛的联系,容易对被损害的群体产生同情心,形成社会力量,影响企业的声誉,自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和收入。前几年有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和电脑公司因对其产品缺陷在中国采取差别于欧美的歧视性赔偿办法,遭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舆论谴责,迫使这些公司不得不改变态度,表明“弱势”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容忽视的。

最容易遭企业忽略的足与环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一定是企业的客户,对企业的业绩没有明显的贡献,却长期承受企业的外部负效应,实际上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是对企业的巨大支持。企业应当主动关心所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支持社区的活动,并自觉负起维护环境的义务,实行有关履行环保责任的报告制度。那种只考虑企业盈利,不顾环境保护的企业,到头来必然誉毁名裂,招致更大损失的。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柳传志总裁说道:“我觉得我们企业家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照章纳税,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财富。这是我们的本分,在这之外,我们应当尽力的做一些公益活动。”

有人在谈及如何对待利益相关者时提出,企业不仅应当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且在股东内部还必须处理好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关系。这当然是正确的。企业必须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见,避免人股东独霸大权,操纵公司,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调动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和关心公司管理状况的积极性。特别是,股东当中有些人还是企业的关联客户,或为供应商,或为销售商,或掌握着其他资源,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大小股东

的关系并不属于“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股东不论大小,都是企业的“按份共有人”,他们的关系是按份共有的关系。《物权法》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反之,利益相关者之间却不存在共有关系,由此不得以任何理由主张他们应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

如果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是非在西方世界引起了热烈争论至今尚未见分晓,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它却得到更多的喝彩和支持。但是,我国一些学者在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误解,如他们以国有企业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管理和适当分享剩余去证实利益相关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理论的正确性,主张国有企业要从“单边治理”过渡到“共同治理”;以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去论证政府应该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等。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看不到在不同的所有制下与食业有关联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了劳动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在社会主义获得了制度的保障,平等合作,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人们相互关系的必然。一些在西方国家被认为属于利益“相关者”范畴的当事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是利益“共有者”。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只是企业的雇佣者,只能被排进利益相关者的行列,他们有时获得奖金或参与企业的管理只是一种“激励”,不体现为自己拥有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职工就完全不同,他们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是企业的共同所有者、共同的主人,分享企业剩余和参加企业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另一方面看,关心企业管理也是职工应尽的义务),在这些方面对他们的排除就构成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侵犯,是必须纠正的错误行为。因此,把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仅仅看成为利益相关者是错误的,以公有制企业职工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去解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有权索求的合理性,去论证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产权理论的正确性,也都是错误的。

第2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平民总裁之初识:“有时候从走廊路过都轻轻的”

2010年11月16日,由曲美家具携手气候组织联合启动的“碳路未来――中国企业低碳战略”项目,在位于东长安街1号的东方君悦大酒店郑重。

在听到主持人叫到自己的名字后,坐在第一排的赵瑞海在习惯性地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后,信步走到主席台前并伸出了右手,同样伸出右手迎接他的是作为气候组织发起人应邀列席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当两人的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一贯沉稳内敛的赵瑞海尽管稍显激动,但岁月的积淀和商海的历练还是让这位家具行业内颇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看起来信心十足。

赵瑞海自称是个实在人,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办事。平时基本没有什么爱好,没事的时候喜欢“琢磨琢磨”营销方面的事儿。相对于曲美在家具行业响亮的品牌知名度,赵瑞海除了低调还是低调,曲美的工作人员曾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赵总为人谦和低调,尊重属下员工,有时候从走廊过去都轻轻的。”

低调、内敛,正如曲美家具带给消费者的感觉一样,赵瑞海从不在圈里扎堆儿,也从来不轻易接受媒体采访,但这并不代表他脾气古怪、自命清高,对媒体怀有戒备之心。事实上,在圈内赵瑞海是有名的平民总裁,不端架子、不使性子。但凡跟他有过接触的,都会对他的待人接物和工作态度竖起大拇指。

“总在琢磨事儿”的赵瑞海一旦坐在面前,说起话来气定神闲却又满怀真诚,很容易让人觉得这说话的人要不是个痴迷于科学研究的学术专家,要不是个弥漫着思辨色彩的奇人异士,而断不会料到他本来的商人身份。

但当记者从相机里调出他与布莱尔握手交谈的合影时,这位曲美家具的大当家还是稍显诧异。除了活动本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外,在启动仪式上与布莱尔的这次邂逅显然更能激发他表达的欲望:“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社会责任也是人心所向。与气候组织携手启动的中国企业低碳战略是新时代条件下曲美家具的战略抉择。曲美家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从选材到设计,从工艺到生产,从销售到回收的全程绿色循环作业。这不但体现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更是曲美人对包括社会、消费者、环境等利益相关方一份沉甸甸的公民义务和企业责任。”

而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与布莱尔的此次会面时,赵瑞海则笑言,“如果真的要谈此次会面的影响和价值,可能在于它向世人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低碳时代条件下,提升企业低碳意识和制定低碳策略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对话的现实紧迫性和可行性。曲美集团积极参与到气候组织的低碳项目中,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家具行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流合作,关注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就像在一片繁杂和喧嚣中,冷不丁儿的一句轻言细语反而更能汇聚众人的目光,显得分量十足。同样,对于走惯了会场、看惯了文件的人来说,这位曲美家具平民总裁的表达和他的洞见,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分量十足。

“当个人性格经过积淀而汇聚成为一种群体性格”

企业家的性格决定着企业的走向和命运,企业家的责任理念指示着企业可持续的战略和方向。赵瑞海显然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最大的感悟就是感恩回馈”,20多年的理念创新和责任求索,在将他的个人性格经过积淀而汇聚成为一种群体性格时,也成功地将曲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沙发作坊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知名品牌企业。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首要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家具只剩下功能而没有了美,如果在设计上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进步,那么我们就肯定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和多元的消费需求,也就不能履行好最起码的企业社会责任”。

正是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坚持,赵瑞海打造的舞台――北京曲美家具集团有限公司,历经20多年的发展,拥有的资源能力堪称强大:拥有亚洲最具实力的家具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10亿人民币;拥有国内独有的实木弯曲生产工艺;是中国最早开设独立店销售模式的家具企业,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0个专卖店,其中50多个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独立店。在稳步发展、持续进步的同时,也引领着一种高质量、高品位、负责任、可持续的生活习惯和经营模式。

在这个舞台上,赵瑞海的身份并不仅仅体现为一个缔造者,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他创立了“曲美国际家具设计中心”,在这里汇集了RichardMishaan这样的国际设计师。在设计师那里,家具原本是线条与线条的舞蹈,是艺术和梦想的流畅演绎。在曲美这里,则把它们变成了凝固的“曲美”线条,变成了可接触、可亲近、可信赖的幸福生活的道具。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启之年,经济转型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当记者试图通过提问和谈话来揭秘曲美的转型之路时,赵瑞海的回答简洁而有力。

在他看来,经济全局的转型得益于行业的转型,行业的转型又始于企业的转型。应着重从设计创新理念、新材料的应用、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框架等几个方面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这些方向和路径选择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和反映社区、环境和消费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基于此,赵瑞海的结论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本质。目标和现实路径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

他认为较为可喜的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人才。对于曲美这样一个以“欧美原创设计”为品牌定位的家具企业来说,要想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与欧美一些国际领先的家具企业竞争,这些中国本土的人才以及中国元素将是曲美进军国际市场的真正优势。

此外,因为23岁创业知道当工人的苦,赵瑞海自曝一直对员工很好。他的另外一个令人颇为“惊艳”的观点是,要做到对员工真正负责,企业家应该有一种“将员工送回社会”的大气和从容,而不要苛求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呆一辈子。做好员工管理的柔性工作,增强员工与社会的通道建设,将员工责任管理的重点从对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的关注转变到对员工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上来,这也是经济转型的题中之义和目标所在。

赵瑞海的厉害,在于他对艺术、工业和商业的大胆求证和对品牌营销的准确把握,他创立了一个舞台,拥有一群创作者、表演者,打造出了一批批非凡的作品,还在以别具匠心的剧情吸引大批观众。

“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赵瑞海很赞成“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的说法。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必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相融合,必须具有绿色文明的战略眼光,用绿色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来完成;这是考验一个民族生存毅力与生存智慧的工程,也是对企业生存环境的清醒认识。

对于曲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赵瑞海没有首先回答,而是直接给出了他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美国学者乔治・温特在《企业与环境》的说法: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金融危机让家具行业发生着质变,企业从原来相对轻松的经营状态开始感到市场的无形压力,大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调整,谁调整得好,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赢家”。因而,他认为这种调整除了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用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实践和绩效上。

众所周知,低碳发展、绿色经营已成为曲美履行社会责任的闪亮标签,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和来自政府、机构的广泛赞誉。对于这样的结果,赵瑞海往往在高兴之余,也充满敬畏。他坦言,不管承认不承认,对有些家具企业来说,“绿色发展”有时候会是个较为沉重和不得已的选择,因为那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需要在材料采购及生产环节采用比竞争对手的成本高数倍的进口材料。这时候就不仅考验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心和勇气,更考验着企业决策者对于未来市场的前瞻性把握和预测。而赵瑞海和他的曲美则执着地选择了对这种责任和勇气的肩负、承担。

曲美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中国市场不规范的条件下先行规范自己,在家具行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条件下先转变自己,而这个战略抉择的做出也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将加速融入世界的判断上。

作为一个深谙行业发展的企业家,赵瑞海深知,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具有低碳发展、绿色文明的战略眼光,用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负责任的行为方式来完成。

因而,曲美的绿色设计始终贯穿着一种思维,一是不被环境污染,二是不破坏环境。污染预防应从设计开始,把改善环境影响的努力凝固在产品的设计中。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和发展则是曲美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另一个战略思考。借助“鼠标加水泥”的运营模式,曲美的电子商务实现了在场地、人员、批量生产的成本节约、产业链条的缩短,把节约下来的成本通过电子商务让利给消费者,达到真正的“低碳”经济效应。

“家具行业正进入‘坐江山’的时代,比的就是谁最讲规矩”

在各地调控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作为房地产的下游产业,赵瑞海认为未来行业也会因为这次的市场低迷出现调整,那些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只重视赢利而忽略责任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市场份额会被重新分配,而那些拥有良好社会声誉和责任品牌的企业拥有的份额比重就会变大,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有经济学家在关于通胀的讨论中曾表示,2011年中国内在需求强劲,将成为短时期内通胀仍将维持高位的较大因素。家具行业作为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房地产下游产业,毫无疑问将受到直接冲击,未来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宏观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是肯定的,主要是增速的影响,曲美的增速比预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今年我们仍有信心能维持较高增长势头,”赵瑞海的一席话,颇有一番居高临下的霸气。

“我们所受的影响,目前来看还不是很大,可能和我们自身的一些因素有关,曲美的出口比例一直比较小,而且我们的三级网络是在国内也是比较完善的。这三个市场分布均匀,因此受局部市场影响比较小”。但赵瑞海同时也承认,各地纷纷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对下游的家具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但行业未来也会因为这次的市场低迷出现调整和洗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市场份额将被重新分配,优势企业将获得由淘汰落后企业所空出的市场份额,赢得做大做强的机会。

为了规避这些由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曲美家具的努力还体现在打造出了让同行羡慕而无法复制的渠道体系。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北京,大部分家具品牌都争抢进入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这样的卖场,但曲美却一个也没进,而是建立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独立店。曲美以独立店作为整个市场经营的核心,构建了独立店、商、区域优势卖场的三三制渠道体系。事实表明,曲美正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了把企业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渠道体系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向市场表明并展示了一种趋势,即家具行业已从“打江山”转向“坐江山”时代,“打江山”比的是谁最不讲规矩,而“坐江山”比的则是谁最讲规矩。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赵瑞海所做的,亦不过只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实在人所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儿罢了。

后记

第3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奥林匹克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6―0075―03

一、奥运社会责任理念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奥运社会责任理念根源于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源于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由“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是其标志性著作。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其目的一是防止资本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是防止媒体内容的进一步低俗化,以保证社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置正义和品位于不顾。其要点包括:大众传播是具有很强公共性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所以对社会和公众负一定的责任是大众传媒机构的义务;媒介应当在其传播活动中坚持和贯彻真实、准确、客观以及服务于公众等专业标准;媒介须遵守现行政治和法律制度,对有关社会犯罪与宗教或种族歧视的话题不得有煽动性的内容;要求媒介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是受众不可剥夺的权利。社会责任理论为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

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奥运会起着催化剂作用,在体育竞技场搭建起交流对话的平台,在体育竞赛的交流交往中,催化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尊重,推动国际社会责任协同发展。诚如顾拜旦在《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他坚信,这一伟大的社会文化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发展,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为建立一个和谐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服务。借助奥运这一平台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共识,更有力地推动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

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深化发展的需要。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责任,将会为奥林匹克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奥林匹克的内涵。一方面,奥运社会责任是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应有之意,从奥林匹克诞生之日起就是其内涵之一,也是它的主要内容,奥运社会责任的思想来源于奥林匹克,也是对奥林匹克本身价值的回归,随着时展不断丰富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体系。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政治化是造成奥林匹克道德失范行为的内在原因,人们在充分挖掘奥林匹克的商业功能和政治功能的同时,却忽视并弱化了最能弥补其负面影响的也是原本最重要的教育的功能。为了实现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从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是以教育为主线。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今天讲奥运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弘扬顾拜旦提出的社会责任。

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是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最好注解。北京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正是根据“为人的和谐发展,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奥林匹克宗旨所提出来的。这三大理念都包含了“奥运社会责任”的元素。其中,“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的物质性硬件保证,二者共同构成“新北京”外在要素,“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对奥运会的一大贡献,是“新奥运”的重点表现内容,也是北京奥运会的努力方向和总体要求。其基本涵义就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和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体和心智的和谐发展。

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也是奥运自身优势使然。奥林匹克运动汇集了全人类的体育梦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运会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奥林匹克运动成为最有号召力的平台。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受到全球的普遍认同,有利于推动社会责任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这一运动的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还要承担起更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就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在奥运会这个平等的舞台上,有利于世界各国平等的交流,更好地产生一种协同作用,从而有利于国际社会责任和谐发展。奥运社会责任的提出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和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相互促进。

二、对奥运社会责任的片面化理解

提出奥运社会责任既为北京成功举办一届最具特色的奥运会提供理论保障,又将为世界各国留下一笔十分珍贵的理论财富,促使人们重新重视奥运会的原始价值,重视奥运在商业、政治和竞技功能之外的社会责任功能。但在看到提出奥运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和纠正对奥运社会责任的片面化理解。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短期化行为。这种观念将奥运社会责任理解为奥运期间的理念。现代奥运自发源之初,就在不同领域承担起了社会责任的弘扬和实践功能,超出了奥运会本身的范围。奥林匹克自诞生以来,就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奥林匹克所体现、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保障人人公平接触体育,挑战自我,到确立友谊、团结、公平的竞争原则。奥林匹克在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主义的同时,也将触角延伸到和平、环保等方面,如第62届联合国大会186个会员国共同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国际奥委会甚至在1996年将环境保护写入《奥林匹克》,列入国际奥委会主要任务之一。奥运社会责任理念将社会责任这一隐含在奥林匹克背后的主题明确提出,是对数百年奥林匹克的完美阐释。正如顾拜旦曾表达过的,奥林匹克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来教育民众、传播文化,最终促使许多基本理念在奥运这一平台上被放大,进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原则,譬如和平团结、妇女平等、环境保护等理念,持续影响着人类社会。

二是地域化行为。这种观念把奥运社会责任等同于奥运主办国的事情,人为地将其地域化。毋庸置疑,每届奥运会的奥运社会责任履行与主办国于系最大,在主办国中的影响也最深,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奥运社会责任就是主办国的义务,其他国家可以袖手旁观。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虽然在北京,但是这个奥运

会不是中国的奥运会,是世界的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界朋友们的一次大聚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的一个平台,是世界各国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交流友谊、促进和平的一个机会。奥运社会责任是一个全球性的理念,奥运主办国只是发挥纽带和中心作用,每届奥运会举办之时,都会有大量的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代表与主办国频繁互动,就一些诸如环保、人权、慈善等在内的奥运社会责任进行交流。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奥运社会责任只是主办国的一国之责,那么奥运会也就不会是一个世界性的盛会了。

三是企业化行为。这种观念认为奥运社会责任仅仅是奥运赞助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其他社会主体无关。奥运社会责任不能狭隘地被理解为企业的责任,其实践主体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每个成员,既包括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等奥林匹克相关组织以及工作人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也包括相关国家、地区的组织和公众,均有义务履行奥运社会责任。企业要一马当先地履行奥运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更要积极参与。

四是政治化行为。这种观念认为奥运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要关注体育赛事,还应着力解决国际上的政治问题。尽管奥运会政治不可避免,但体育本身必须是主体。如果政治成了主体,那么奥运会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奥运会在西方产生,也在西方发展,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点应当是清楚的。但是在西方的自以为代表着至高无上道德价值的人眼中,奥运会不再是体育,而是政治,或者说体育只是要达到他们想像中的政治目标的手段而已。所以,尽管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们力图摆脱政治,但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由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就不断卷近政治的旋涡。如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实力的舞台,为德国法西斯施放和平烟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上替希特勒作了粉饰和宣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因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遭不少国家抵制,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反过来也遭到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的抵制。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国际政治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从此就摆脱了政治的纠缠,因为在体育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人道主义、种族主义、国家和国家利益等“文化触点”。因此,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体育泛政治化和过度政治化倾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必将误入歧途,甚至走向没落。

三、践行奥运社会责任理念的思路和对策

企业要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中国要办好奥运,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国有支柱型企业;而普及奥运社会责任理念,推动奥运社会责任行动正好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大好时机。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企业的盈利甚至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社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后果。这表明,唤醒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中国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治理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正日渐成为和谐世界所需要的一种“价值观”,为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合作奠定了基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精髓,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恰恰正是普世价值观所蕴涵价值的实践体现。因此,我们要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良好的机会,积极把中华文明推及世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再进一步开放,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我们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让全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重大变化,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文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加速国际社会责任运动发展。

中国要为奥林匹克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奥林匹克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它始终服务于全人类。i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为奥林匹克的发展作出不同形式的贡献,奥林匹克也因此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的文化和悠久的体育传统,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理应对奥林匹克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奥林匹克是不断发展的运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规则,都要不断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西方的信仰、精神、传统、竞技内容及规则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长远看来,这种状况将不利于奥林匹克的普及和传播,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体育工作者有条件、有能力将中国的体育加以科学地总结和宣传,将民族化上升为世界化,在西方的体育中融入东方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能够走向世界的体育运动,为奥林匹克作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

第4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社会责任感;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58-02

任何事物、职业,都有其共性和个性的特点,播音员与主持人也不例外。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在社会生活中,是构成社会群体的普通一员;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定义就是:“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介群体意识,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的操作和把握着节目的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1]”

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说播音员、主持人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是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呢?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应自觉地履行社会关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方面的义务[9]。”之所以说播音员、主持人传播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是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是因为播音员、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他们对所有信息的选择都必须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2]”为参照指标。既然社会责任感如此重要,那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又应该具备哪些社会责任感呢?

一、摆正心态,完善自我

(一)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先决条件

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不因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也不因为暂时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常言道:知人难,知己更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播音员、主持人,往往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才得以展现在受众面前,因此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总是会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所以,播音员和主持人心中的天平更要摆正,防止出现盲目自大和自我贬低等错误观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正确认识自己,做好工作:

1.告诫自己:戒骄戒躁,把心态放平

在播音员、主持人这个行业里心态平和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因为自己的形象气质佳,专业素质也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表扬,就飘飘然,不可一世,是大可不必的。从行业分工上来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播音员、主持人也是这“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和社会其他成员的区别也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作为媒体的从业人员更应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身份。

2.对工作:认真仔细,恪守职业道德

从工作态度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恪守职业道德,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满腔热情、认真仔细的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对待播音主持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态度,否则都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

3.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不盲目跟风

美不是仅仅表现在外貌上,美好的人格品质,真诚的生活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等等都是美的范畴。由于近年来 “美女主播”“帅哥主持”的出现,让很大一部分长相不如人,或是身高、身材没有别人好、学历没有别人高的同行倍感压力,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也许你的乐观开朗、勇敢坚强就恰恰是别人所没有的,那你又何必执着于自己没有的,让自己平添烦恼呢?

(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完善自我,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有效途径

播音员、主持人常常要面对不同的节目受众,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计其数,如何在节目中游刃有余、侃侃而谈?这就需要播音主持的从业人员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扩大知识面、博览群书,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细节、增加生活的阅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与细心地感悟生活是播音员、主持人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拥有渊博的学识、睿智幽默的语言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道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只有积累了平时学习的点点滴滴,才能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才能让自己在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二、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民众意识和群体意识

(一)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是强烈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前提

赵忠祥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中国的节目主持人,没有对中华民族文化怀有如痴如醉那样一种压抑不住的热爱,你不能当好一个中国的主持人[1]。”作为播音主持的从业人员,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定要有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是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民众群体意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强烈的“政治意识[4]”是播音员、主持人的“风向标”

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才能态度明确地把消息传达给受众,告诉受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强烈政治意识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

2.“心系民众”是播音员、主持人强烈“民众意识[4]”的最好表现

把播音员与主持人、民众比作“舟”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意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播音员、主持人所享有一切“光环”都来自于民众,离开了民众,离开了这个社会群体你就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是应该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3.群体意识是播音员、主持人成功的有力保障

所谓的“群体意识”指的就是媒体行业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效率。当播音员与主持人以个人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或者个人的声音出现在电波中时,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这一环节,是整个节目制作的终极,是将前面所有的制作工序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

因此一个媒体团队的劳动成果的展示在主持人身上有了最好的诠释。当然播音员、主持人获得的所有的掌声和鲜花,也离不开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着的同事。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通力合作,才会有好的节目呈现给受众,才会有“名播音员”、“名主持人”的辉煌成绩。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培养扎实的专业素质

(一)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2]

“1996年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深刻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这很好地说明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原则,发挥积极的“喉舌”作用。因此,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谨记,“新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2]”

(二)扎实的专业素质是播音员、主持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扎实的专业素质,不仅仅是指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包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的知识面及扎实的写作功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媒体行业,在播音主持岗位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扎实的专业素质学了多动口、多听之外,还要注重心、脑和手的锻炼。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就有提到:“每一个以嘴为生的人,都应该在训练舌头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灵、大脑和手的训练,多用心灵感悟,多用大脑思考,多用手写文章,时间久了,如有一定语言发声的基础,那才可以把口才当成一个目标[10]。”其实这也是符合现在的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现在的媒体希望播音员和主持人都能够胜任“采、编、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对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都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即将走上播音主持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是已经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其本人、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都是极其重大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事媒体行业的新人也是日益增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迎接机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专业素养,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便随时接受媒体行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 王蓓.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3] 陈振,杨浩.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晨光.主持人的创作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5] 宋黎黎.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 陈莉.广播电视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8] 杨光.浅析对台湾广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海峡之声通讯,2007(6).

第5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85-02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为维持自身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对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然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情况在大学生中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思想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进程加快,并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在金钱、权利的冲击和诱惑面前责任和义务要求形同虚设,更多的人将人生的目标制定为“一切为了自己”,只从自身的发展出发追求个人利益,没有以祖国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来制定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急功近利,偏激消极。在学习生活中,不求稳扎稳打,求速成,求捷径,不为修身养心,不为奉献祖国,只为自己毕业以后有一份好工作,从而学习就只围绕热门工作方向展开,其他的课程一律被视为无用,以至于毕业后只会学习不会待人接物,很难适应社会大环境。对待社会存在的一些负面情况耿耿于怀,内心没有阳光和正义,认为社会无比丑恶腐败,不相信奉献,不相信无私,不相信付出的意义所在,对待事物冷漠,处事敏感极端,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荣誉至上的传统早已被抛在脑后,在一些学生心中充斥着金钱至上的信条,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代表尊严,代表一切,从而存在拜金主义的思想,一切学习生活都围绕物质展开,学习、交友以及就业样样都以金钱为标准,失去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更是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祖国繁荣富强的信念抛在脑后,不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金钱被人们顶礼膜拜,使一些人形成了“金钱万能”的错误认识,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价值观不成熟,抵御诱惑的免疫力弱,容易在价值的认识上有失偏颇,从而淡化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社会整体的观念。

2.重索取,轻奉献。一些大学生理想主义泛滥,不感兴趣的不接触,一切都按自己的兴趣来,认为什么都无所谓,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表扬无所谓,批评也无所谓,更不在乎成败。有些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于祖国的前途与发展更是置身事外,冷漠对待社会的善与恶,拒绝参加各项社会集体活动,唯我独尊,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身边的一切,只谈理想,谈未来,没有实际行动。在大学生中存在重个人,轻集体思想,只为个人评优评奖,获得荣誉为自己的人生履历增加砝码,从而忽视甚至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眼前的需要,部分大学生生活奢侈却申请助学贷款,参加社团活动不为兴趣爱好只为综测加分,当班干部是为入党优先但对同学漠不关心。一些大学生不管自己能做什么只问自己能得到什么,不懂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没有感恩的心,凡事只最求索取,涉及到荣誉势在必得,为班级同学服务工作意识差。

3.道德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懂礼貌,讲道理,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道德行为规范的代表。在一些新闻中一旦出现大学生犯罪的事件就会引来一片哗然,但现在大家的精神已经麻痹了,因为一件又一件真实的案件告诉人们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缺失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现象。考试作弊、网络犯罪者屡见不鲜,在出现这些行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思,在校园这个小小的社会中有这样的行为,将来走向社会将会是多大的危害,社会责任更是无从谈起。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不是单方面因素,其中包括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教育模式不合理的综合因素引起的,对于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不断进取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腐败、不正当竞争、贪污受贿等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生活充斥着金钱至上、自我满足、利益追求的不良观念,这些因素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不断地追求个人利益,自我发展,忽视社会的整体进步;追求物质享受,从而放弃精神的修养,制定错误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第6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6-1.5

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辽宁企业的基本责任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辽宁企业的基本责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在诸多生产要素中,最有活力的,最能创造价值的就是人,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任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职工谋福利,不损害其他经济活动者的利益,这是辽宁企业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那么企业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呢?我认为首先就是树立一种生命至上的观点,首先就是要保证职工的安全,这个安全不仅指身体上的安全,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企业的决策层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转变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就是投入多,利润少,实际上安全投入,一方面可以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会让职工能安心工作,因为安全的工作环境,才能营造一种安全的就业心理,在保证企业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一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也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辽宁的企业已经由追求单纯的利润向企业公民这一角色的转变,一旦这个转变完成了,要必定会让企业加强社会意识,认真的承担社会责任,更好的做到以人为本,更好的服务社会,否则一个企业再强大,也会受到一种道德风险的束缚,最强大,不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也必定有一天从这个市场上消失。

二、科学发展,保护环境,是辽宁企业的重要责任

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科学发展,在追求利润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污染问题是否能解决好,这不仅关系到这个企业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现在环境问题很多都是企业的污染所导致的,告别是大工来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企业的发展在带来大量的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命也将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要求他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首先,企业要提高认识,一些企业认为保护环境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追求自身的发展,不顾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矛盾,因此,我们不断的强调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协调,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第二,一定要理顺环境保护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打破一种经济绩效决定一切的观点和行为,打破一种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的行为。第三,作为企业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更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只在注意保护环境,企业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讲求诚信,加强公益,是辽宁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讲求诚信,诚信经营,诚信发展,诚信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把诚信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加以推广,树立员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并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所爱岗敬业转化为企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把每一个个体凝聚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诚实守信,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给自己带来发展的机遇,其名气也会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也要注重诚信,不能失信于客户,一个失信企业注定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企业在讲求诚信的同时,也要加强公益事业,一是要关爱儿童,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无限的潜力,所以企业对他们的一点点帮助,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的思想上的变化,为弱势群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要有环保理念,选择自己的公益伙伴,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活动。

四、发展经济,加强教育,是辽宁企业的应尽责任

作为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大力进行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企业道德需要提高员工认识。也要注重搞好职工的教育,包括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论教育和职工的专业教育,还在社会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这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辽宁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首先注意抓工人的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的企业还办了职工学样,有的还开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并根据职工的需要,注重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对于职业培训分为职前教育培训和在职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水平。无论是哪种培训都为企业培养了急需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了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实施教育受益的是企业和所在企业的职工,但是这些企业,也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把钱投向社会,在社会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捐资办小学,以及长年资助贫困学生等。

[参考文献]

[1]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杨丹辉.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及其制度约束[J].经济管理,2004.

[3]李海英,翟延芝.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

[4]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5.

第7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第8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微博; 传播; 舆论引导; 社会责任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及行业机构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将正式迈入“5亿网民”时代,其中微博注册用户超3亿人。至此,微博在国家政治、经济、传媒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社会舆论主角的身份已经确立。如何理性地应用这一新兴媒介,加强社会舆论管理,有效维护媒介生态格局的稳定,确保微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了学界、业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1 微博多元舆论场域的构建:呼吁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微博的创立和普及对传媒生态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生态格局,拓展了信息渠道,改变和改写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在推动新闻自由、促进公民社会民主开放等方面显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对社会舆论生态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因微博传播的特殊性,微博舆论的形成也自成特色。其一,从传播效果来看: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宠,其传受关系已较传统媒体发生了重大变化,身处其中的受众,既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也是信息传播的者和接受者,传播客体的主体化也使传播主客体的身份界限由清晰转向模糊和融合。“人人都是记者”,“我们就是媒体”,这种民众参与式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职业传播者对传播权的垄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形成独具特色的“草根舆论场”,为引发强大的舆论影响提供了条件。其二,从传播模式来看:与传统媒体的点对点的线性单向传播相比,微博的信息扩散与聚合是通过每一位博主的粉丝对信息的转发或评论生成的。每一位粉丝又都是博主,又有一圈粉丝围观、转发或评论,由此形成了微博立体的点对面的线性传播流动形态。这种“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大众传播格局的形成,为引发强大的舆论效应提供了可能。其三,从传播的广度和宽度来看:作为“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个人媒体”,微博用户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构建起了叠套式的传播网络结构,通过“嵌入”的方式聚合意见、聚合人群,扩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放大了微博的话语表达权。尤其是一些受追捧的观点在经过多次的转发之后.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渐进式形成舆论,构筑了新的舆论空间。“在今天,几乎在所有社会话语的场域中,凡涉及人们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事务,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道基本景观。[1]”

这种多元舆论场域的构建,极大地释放了公民的话语表达热情,为公民参与社会提供了便利,但公民素养的参差不齐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同样也导致微博虚假信息的泛滥和粗制滥造等传播异化现象的产生,使微博内容的监管成为一大难题。事实上,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信息直播时代,微博更需要考量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角色定位所带来的社会责任。

2 表达自由与责任的博弈:微博的社会责任解读

2.1 表达自由的滥用:微博传播的异化现象

著名学者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现象的产生说明社会控制机制在两个维度上出现了问题:集体意识丧失社会规定性,在日常生活中隐藏了起来;个体意识丧失自我规定性和有限性的认识,使欲望本身从日常生活中凸显了出来。”微博传播的匿名表达特性,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沉默表达”变成“声张表达”, 极大地激活了受众参与写作和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因表达话语的过度自由,也出现了谣言蔓延、虚假信息滋生等现象,污染了信息环境。一方面,微博的传播缺乏传统信息的把关人,各种非理性的声音、各种对峙情绪、各种思想意识,在未经过滤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人们的视线和大脑,“民间制造”的信息铺天盖地。任何一个不利的消息,通过几何级的裂变传播,都会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对社会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微博用户这个群体的构成也非常复杂,大多数人缺乏对社会的深刻体验和理解,认识片面,价值判断单一。这一非专业性和偏激性群体对于表达自由的滥用,也是引发信息传播失真甚至失控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约束微博传播的过度自由化,有效维护媒介稳定的生态环境,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也成为微博面临的一个严肃的不容回避的话题。  

2.2 社会责任担当:微博传播的理性选择

所谓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活不做某些事的要求与规范,任何人、任何行业都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正如哈耶克所说:“坚信个人自由的时代,始终亦是崇尚个人责任的时代,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而且还意味着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所以,坚信自由的另一面,必然是崇尚个人责任。”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新宠,微博兼具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是一个社会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媒体平台,是“个性化的公共传媒”,其社会责任担当,不言自明。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负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2]”作为西方20世纪的新闻思潮,“社会责任论不再把新闻自由看成是人人都可享有的、并且不受剥夺的、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强调新闻自由是一种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它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3]。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他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播单纯的信息,他还负有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功能。

2.3 表达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微博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

   微博的责任意识,首先表现为公民的传播责任意识。通过微博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一些社会公共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满足了公众获取信息和参与信息再造的自我需求,而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关注本身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如同杜威所言:“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正是微博给予了我们这个 社会改变的机会。其次,体现为微博客们对表达自由的客观认识。明确在任何国家和社会,表达自由都是有条件受限制的,微博的表达自由不能超越法律,不能超越国情、历史和现实,没有不负责任的绝对化的表达自由。每个微博传播主体所享有的表达权利和自由都应当以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和责任为基础,每个微博用户都要为自我的自由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微时代,“转发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的观点应该渐入人心。

3 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微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策略

3.1 微博内容的自我把关

在参与信息生产与再造的过程中,在传统把关人缺位的状态下,微博用户需要自觉加强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即一种理性参与的自我把关意识。自我把关属于自律的范畴,是指微博用户对表达自由的自我约束, 也即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的“规范各自的言论表达”[4]。微博用户要明确社会参与的目的不是宣泄个人情绪,更不是谋求一己私利,真正的社会参与必须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根本目标,因为“社会责任是个体公共参与的起点,也是其归宿,更是公共参与行动的原则指南。”这就要求微博用户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再传播权利,不仅要对自己的信息与言论负责,还要对自己所进行的再传播负责。微博用户只有加强了媒介使用的责任意识,才会自觉履行自己的传播责任。

3.2 借力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尽管微博时代降低了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但是,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依然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微博应当充分发挥与传统媒体的联动作用,加强传播能力,抢占舆论引导高地。一是微博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进行追踪报道,把传播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提升信息的可信度;二是在事件发生之初,传统媒体要先于公众对重大事件的现实情况获得正确的认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并确保第一时间追踪报道,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把握良好的引导时机。加上微博的便捷性的广泛传播,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新老媒体相互借力,共同发力,提高信息报道的准确性,减少流言的滋生;三是通过“议程设置”,设置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舆论焦点,构建自己的媒体舆论场,规制和纠正不良信息,引领社会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3 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升

作为公众信息的集散地与意见的交换平台,微博对社会事件介入和参与的宽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延伸。面对趋于海量的媒介信息,微博用户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对获取信息的提取、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做一个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公民,自己充当各类信息的把关人和编辑人,加强网络自律,理性参与各类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对于有损他人权利、危害社会安全的言论等,不予转载,自觉“过滤”,避免微博转发的盲目与盲从,实现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

3.4 微博实名制注册

当前,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处在不断探索和日益完善中,一些地区通过实施 “微博用户实名注册”、 微博加V等措施加快建立微博内容的实时信息搜索机制,倡导加强微博的社会责任感,以提升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预防微博上的不良信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更有效地应对操控舆论的行为,保证微博规范化、制度化运营。微博实名认证采取“后台实名 前台自愿”的方式,敦促被认证的微博用户自觉地对自己的信息生产或创造自觉把关,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任,较好地实现了对不良信息的主动过滤和及时处理。虽然,目前由于条件不成熟,微博强制实名制注册不可能全面推行,但毋庸置疑,鼓励微博实名制注册,是对个体承担责任的社会化要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应予以理解和支持。

当下,微博用户不断激增,应用不断深化,彰显着微博不“微薄”的强劲发展态势,一跃成为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未来,微博是否会被新的媒介所替代,能否长久发展尚未可知,但通过强化微博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无疑是推动这一媒介良性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 2011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

[2] 邓瑜.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75.

第9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盈利 构建 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差距,有些企业甚至逃避社会责任,见利忘义、违规违法,由此导致了假冒伪劣泛滥、产品质量不过关、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员工利益没有受到保护等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组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没人能够否认企业作为“经济人”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但是利润最大化追求却被一些企业家误读,甚至和社会责任对立起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仍然将利润追求作为企业经营的行动指南,认为企业活动就是追求利润,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甚至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负担,逐利的心态使二者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样的心态导致的结局就是,当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却仍然在为利润而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之前被频频曝光的污染、矿难等触目惊心的事件,无不向人们展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经营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除了盈利的目的以外,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应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让企业处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历史阶段,过分的利益追求使其很难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从西方国家经验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也就是实现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当大量企业尚以利益为追求目标的时候,主导性标杆型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够起至关重要的榜样带动作用。

当代社会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是互相影响的。企业的经营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对个人、社会以至全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企业有义务回报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引出一个责任铁律,就是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而一味追求企业利益的企业最终将失去利益乃至倒闭。

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已不是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小事,已经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美国约有60%、欧洲约有一半的大公司设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和伦理主管,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提出的质疑,使用各种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项目设计、科学决策机制和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等手段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当得知一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消极举动时,高达91%的美国人会考虑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85%的人会把这一信息告诉亲朋好友,83%的人会拒绝投资该企业,80%的人会拒绝在该公司工作。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为企业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由单纯的硬实力向硬、软两种实力协调并重的方向转变。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社会公信力、品牌影响力、产业凝聚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等。拥有这些能力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开拓市场、获得贸易机会、低成本融资等方面会处于优势地位。而这些都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分不开的。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吸引劳动力资源,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再造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美誉度和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调研资料显示,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三分之二的公民要求企业不但谋求利润、纳税、守法,更要履行社会责任。五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都是有道德的消费者,要求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并拒绝购买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对“人”的认识由“经济人”、“社会人”、“复合人”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也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要求“以人为本“管理成为潮流。而人恰恰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与社会为本。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更有经济方面的回报。虽然会有比较大的初始投入,但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借此降耗减排、节约资源、减少企业供应链和流通环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进而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销售收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举动还会得到政府的各种鼓励和优惠措施及政策扶持,消费者也更青睐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21家履行社会责任较多的企业的研究分析表明,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最终提升财务绩效的12家,占比57.14%:财务绩效未升也未降的8家,占比38.09%;只有1家显示了盈利减少,占比4.76%。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资源制胜是初级阶段,资本制胜是中级阶段,技术和人才制胜才是高级阶段。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保护的日益严格,中国企业必然要走技术和人才制胜的道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企业,有可能留得住人才吗?

中国企业正在打造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的内涵说到底就是一种留得住人的机制,一种让员工无限忠诚于企业的文化氛围,一个让员工自觉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和谐环境。企业文化不是靠企业的中高层嘴上讲讲就能实现的,必须有切切实实的行动。如果企业不对普通员工负责,员工们怎么可能产生认同感呢?企业文化其实也是企业责任的一种表现,不负责任的企业不可能孕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可分为四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各种保障和带薪休假,法律责任是指企业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伦理责任是指企业应努力消除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企业,尽量促进就业。慈善责任是指企业支援社区教育、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微版”,是一种小范围的和谐社会。

既然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就不能搞“向底部竞争”。那企业效益从何而来?就得靠人才、靠技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不能再走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老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企业履行包括维护公共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企业履行资源节约责任,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有效降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等对资源的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履行社会责任,事关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和谐、平衡,事关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履行社会责任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企业竞争与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约翰・科特著曾中李晓涛译:《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