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低碳技术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技术商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技术商业模式

第1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众筹平台;煤炭行业;煤化清洁能源;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0903

1引言

众筹商业模式(crowd一funding business model),自2011年7月点名时间上线并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众筹平台以来,侧向各行业的众筹平台也纷纷创立。探其本质,众筹商业平台生态由筹资人、众筹平台、出资人三者构成,对各个体赋予的属性完全符合商业经济规律。在目前我国“新经济”大背景下,煤炭行业减产能、煤炭能源积极转换为清洁能源的国家政策下,众筹模式针对性的应用到煤炭行业的发展需求中,将极大的摆脱煤炭行业的发展困局。即大型煤炭企业(筹资人)发起清洁能源项目,通过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众筹平台)审核后,来面向全国中小型煤炭(出资人)发起资金或其他物质需求,以此来构建煤炭行业整体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大幅提升煤炭清洁能源在新能源中的所占比例,加快我国低碳经济进程。

2众筹模式下赋予煤炭行业中各个体属性阐述

2.1大型煤炭企业(筹资人)

目前我国核心煤化工技术,即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技术大多掌握在大型煤炭企业,如神华集团的煤间接或直接液化技术、中煤集团与陕煤化集团等企业的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也掌握着最新核心技术。在煤炭行业现状下,煤炭m仍作为我国重要能源主体,但天然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对煤炭等传统能源替代作用增强,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达1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8%左右[1]。如此严峻形势下,煤炭能源加速向清洁能源方向转型是必要的。因此大型煤炭企业将拟研发或正在研发和已经研发完毕的煤转化为清洁能源项目,至煤炭行业众筹平台上,面向全国煤炭企业来获取所需资金或其他物质需求,能加快煤化清洁能源转型(表1、表2)。

2.2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众筹平台)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煤炭主管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主管部门共同搭建众筹平台。在煤炭行业众筹生态中起审核、管理、监督、协调及信息传递等作用,同时给予筹资人和出资人相关政策支持。

2.3中小型煤炭企业(出资人)

跟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2015年煤炭企业6000家,到2020年煤炭企业数量小于3000家,同比下降50%。可得知我国大多中小型煤炭企业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企业发展理念亟待改变。对中小煤炭企业SWOT分析[2]。

(1)机会分析。我国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国家政策控制煤炭产能使得煤炭产业更加规范;加速生产并利用清洁能源必然是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威胁分析。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直接利用煤炭做为能源消耗在整个能源使用体系的占比不断减少;非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其它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加速能源结构的改变,占领的能源市场份额扩大。

(3)优势分析。中小煤炭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控制煤炭行业的产能后,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好;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我国众多从业人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

(4)劣势分析。中小型煤炭企业规模小、数量过多、无序竞争激烈;煤炭生产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水平低;煤化清洁能源技术几乎零基础;企业煤炭的产出的销售途径不断缩小。

由此预见,如若不紧随经济发展趋势,不积极向煤化清洁能源转型,大多中小型煤炭企业面对关闭或被合并的威胁。因此,中小型煤炭企业应积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加入煤炭行业众筹商业模式,借助其大型煤炭企业的强大技术实力将自身产业类型转型。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曾涛,等:搭建煤炭行业众筹平台促进煤化清洁能源发展新构想

能源及节能

3搭建煤炭行业众筹商业模式可行性分析

3.1存在可借鉴的其他行业众筹商业模式

从国内的情况看,2011年开始陆续出现了类似Kickstarter的众筹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点名时间、积木、JUE.SO、淘梦网等各种侧重不同方向和特色的10余家众筹平台[3]。因此在搭建煤炭行业众筹商业模式将会避免走曲折弯路,更能在这分秒必争的低碳新经济形势下快速成型并投入运营。

3.2众筹平台的搭建是煤炭产业摆脱现阶段困境的重要途径

由于对煤炭行业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发展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发展。而将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能源转化方式,提升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的占比,来提高煤炭的经济价值,进而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与振兴。

3.3国家政策支持

在新经济的推动下,如何解决煤炭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职工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近期规划的重中之重。众筹平台的搭建与运营,创造出的煤化新能源技术能有效将煤炭过剩的产能转化为新能源;煤炭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开发煤炭时和传统利用煤炭方式来造成的环境污染,而煤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与投产将能减少传统煤炭能源消耗,进而减少煤炭能源对环境的污染;煤炭众筹平台成功运营将会在全国各地催生众多煤化新能源研发企业及生产工厂,大大解决了因煤矿行业不景气而面临失业的人员和社会上其它相关待求职人员。综合以上三点,煤炭产业的众筹商业模式一旦启动便将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政府也将出台相关政策来孵化和促进平台的产生和运营。

4众筹经济下煤化清洁能源产业的运营机制研究

同侧向其他行业的众筹平台相同,煤炭行业众筹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也是创造价值,表现在价值发现、价值匹配和获取价值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衍生逻辑为改变煤炭价值、产能可持续发展、行业价值提升和优化社会创造价值,如图2所示。

筹资人提交煤化清洁能源项目至众筹平台审核;出资人提供资金或其他设备物资;众筹平台将资金或设备物资拨放给筹资人并管理资金及设备物资;众筹平台对筹资人和出资人进行审核、管理、监督、协调及信息传递等作用,同时给予筹资人和出资人相关政策支持;筹资人将所得技术专利或利润回报给出资人。

煤炭行业众筹融资主要模式见表3[4]。

表3煤炭行业众筹融资主要模式

股权融资指筹资人通过煤化清洁能源企业的证券来对出资人进行融资

收益共享指出资人通过对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侯由此产生的收入共享或专利融资来作为回报方式

实物融资指出资人以设备或物资替代现金为筹资者进行融资

5结论

将众筹商业模式应用到煤化清洁能源产业上,利用其模式的高效性,一方面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通过煤炭能源结构转型生产使煤炭行业摆脱行业低迷的困境,同时也通过大型煤炭企业的实力及影响力带动中小型煤炭企业的转型生产;另一方面,众筹生态下的煤化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成型也符合我国目前“低碳”新经济的发展方针,也深化了我国新能源行业的主要发展结构。总体来说,通过搭建煤炭行业众筹平台促进研发生产清洁能源的想在现阶段十分适合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我国煤炭行业中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商业模式是改善我国煤炭行业低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16.

[2]杜博芳,关士良.中小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第2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战略方向。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开始思考碳减排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年和2010年设计了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体系操作框架;潘家华等2009年提出全球碳预算总量并设计了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碳实物量的物质流核算而不是价值流核算,碳管理主体也定位于国家层面。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年认为40%碳排放来自企业。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碳交易机制所覆盖的范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并且国外碳交易证券化模式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该设计相应的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

一,碳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与碳排放会计准则

德班会议确定了2020年后各国或地区可能的强制、量化及受法律约束的碳减排义务。欧盟推动的国际航空业碳减排体系尽管动摇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基石,但总量减排是大势所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09年正式承诺从2020年开始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净减少50%。实践表明,相比于行政法规与碳税方案,借助于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排污定价功能更有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正加紧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国2015年将建成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最终与全球接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采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企业要承担碳排放预算和碳指标。

欧美碳市场经验表明现货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尽管当前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仍存较大分歧,但欧盟2011年明确规定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排放权现货交易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即排放权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都被视为了金融工具,这表明欧盟将碳市场金融化的意图。近期欧盟一些学者提出“碳中央银行”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印证。

据报道欧盟与澳大利亚政府拟将两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5-2016年逐步实现对接而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双方计划2015年7月前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最晚于2016年7月对接市场将正式投入运行。尚未形成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事实意味着要对当前各国或地区碳交易机制建立碳排放国际趋同基准,碳排放会计准则是其中重要管理工具。

制定独立的碳排放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全球不同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价值与认知上的通约,有利于全球总减排成本最优化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不明朗时期碳减排信用的建立,也是未来国际化趋同及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12月14日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发表《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报告,提供了全球15个重要行业各大企业在披露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和采取减排措施上的深入程度,希望业界能够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备就排放权交易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关联账簿制度、企业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

碳排放信息的社会关联性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1)直接排放,即企业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间接排放,即企业消耗所购电力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于企业设施内部用电情况,所购电力是企业买入或以其他形式接入;(3)其他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不属于企业所有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其他间接排放有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通常能占到总排放量的50%0避免重复计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实践基本上都采用了“Cap&Trade”(总量限制与交易体系)制度,即全球管理体系下以全球碳排放总预算目标为基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得到其相应碳排放预算并以配额方式通过配额贸易制度实现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的买单。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使得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被低碳经济重新界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预算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约束目标,也就形成了企业的约束性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这是碳排放实物量从国家或地区的总账到具体碳排放组织的分账过程。

社会关联账簿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预算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社会关联账簿是GHG Protocol(WRI&WBCSD)、PAS2050(BSI)与IS014064-1(ISO)等标准的账簿化,是财务会计学视角的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并推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的标准化,也是创新低碳商业模式的直观数据描述。社会关联账簿制度决定着碳交易的配额分配的科学合理,规避碳交易演化成新的配给经济并抑制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发展越快就越可能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工作。

设计完整地描述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从配给到实现全过程的社会关联账簿要充分考虑可通约性与国家权益保护,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要处理好与各类组织会计账户体系的关系,比如纳入各类组织账户与报表体系还是单独设置温室气体相关记账和报告制度,即单轨制还是双轨制。企业可考虑在实物量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约束下建立价值量账户体系与专门化报告,比如构建排放权(碳)资产负债表,设置碳资产、碳负债与碳权益等账户对企业碳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核算与报告。

三,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整体框架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是确立企业报告核查制度。该制度不仅是法治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性战略活动,企业应为之建立完整应对机制。

(一)树立生态增益(eco-premium)观念

生态增益是指因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提升股东价值。卓越成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带给企业超额经济回报,这类企业通常风险较小且资本成本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股东价值与盈利的波动性。生态增益观念的核心是将碳减排纳入企业战略,当然不能忽视碳资产特殊的风险与收益。企业主要做法是合规经营及对环境相关成本和风险的管理,深化做法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的低碳化协调机制。

(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实现由高碳排放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生态文明的根本性转型。从工业模式进入生态经济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重视日常经营的气候变化结果,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设计出低碳商业模式。事实上,有关组织虽然制定了可靠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测量和报告标准,但主要是关注了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可能源自员工商业旅行、外部分销和物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废弃或供应链环节等。其他间接排放的计量无疑会使企业重新考量其选择的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三)构造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认同未来投资者会像关注每股盈利一样去分析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水平是企业完整环境战略经营工具的核心。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碳负债,因此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战略规划,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低碳诉求整合为企业共享价值观并系统地执行于企业业务结构、运营系统与生产技能。企业可考虑接受外包服务或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并依托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资产管理,比如构建碳排放交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CM)与战略管理会计(SMA)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四)设计企业碳排放信息财务会计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碳排放单位的会计计量标准化以管理和报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但不应局限于新能源的碳权替代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有助于实现商品(产品)内含碳税(imbedded carbon)显性化。低碳经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向财务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一体化的整合报告演进,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碳排放配额会计处理、碳排放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五)建立企业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平均值衡量着碳生产率,它既是国家排放账户分配基准也应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十二五”分项指标值,区域碳强度目标是企业战略要直接面对的。气候变化项目能带来价值增值,碳资产特定价值管理需要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支持。当前建立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碳足迹”价值链视角的产品成本核算理论与实务,理论上可先考虑将碳排放纳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畴;制度上可考虑在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纳入低碳概念以实现我国高效低碳制造。

四,低碳经济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顶层设计

我国宏观经济显示了由先前的高碳保发展向低碳促转型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概念股相继得到资金青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蒙草抗旱(300355)、大禹节水(300021)、铁汉生态(300197)及天立环保(300156)等个股纷纷逆市走高,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金对新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然而这些个股逆市走高是否计量了生态的市场价值却无从得知,现阶段的信息披露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性而非生态性开展的,并且呈现出碎片式信息机构,因此有必要考虑基于生态文明而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态文明要求,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需要设计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披露,涉及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信息。然而,现阶段信息披露仍然建立于高碳经济情境,以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来看,其核心特征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创业板信披体系,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而忽视了低碳治理。

第3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但是对于国内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行业环境远没有在市场经济初期那么好了,在很多大公司的夹缝中生存,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对手的激烈竞争,在资本市场上,也被大公司虎视眈眈,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

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借助资本之利器,通过引进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创新基金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力,在不断整合的行业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在需要获得这些投资之前,企业必须弄明白,一般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是哪一类的企业?答案是:被证明的可持续性的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成长的快速性。

可持续性的业务意味着,公司必须在此行业有着良好的业务基础,需要中小企业选择好一个适合自己的业务,要么有良好的产品或者独有的渠道或者客户关系,至少过去三年的业务能够保持持续性增长,而社会上所谓炒新概念,而并没有可持续增长的业务的企业不会受资本市场的垂青。因此,要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首先一条是做业绩,踏踏实实,把财务报表做得漂亮,收入持续增长,利润率同步增长。

企业所在的行业也必须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说在未来五年被权威机构预测,至少上百亿以上的市场规模,市场的成长性比较好。

另外,企业最近三年的成长性要高,比如高出同行业一倍以上的业务增长率,这会给投资者以足够的信心,文章开头所示的企业正是最近几年的业务高成长性才使企业吸引了投资机构的垂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文所述的选择好行业、具备可持续性、高成长性业务从而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借助融资来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呢?

首先,在中国特殊政府规划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认清外埠的宏观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创新基金以及其他投资者所要投资的企业,一定是符合国家大的产业政策,比如节能、环保、低碳,而不是高污染、高能耗、生产过剩的产业。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一定要在行业选择初期做好此方面的研究,不能误入歧途,等到固定资产投下去,再去退出,沉没成本很高。比如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几条生产线就可以快速大规模生产的热门行业,即使拥有广阔的行业成长空间,企业也未必能获得好的回报。比如IT行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容易产生过度竞争,即使收入不断增长,利润也会因价格战或技术升级而增长缓慢甚至日渐微薄。例如汉王科技主业增长乏力,09年依靠电子书出现爆发性增长,但与其他电子消费品一样,电子书很快便会进入白热化竞争,好光景可能也就两三年时间。再如新能源行业的多晶硅,前两年行业高度繁荣,现在已经大量过剩,价格暴跌,因此行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企业需要有个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即企业在某既定产业价值链中选取的价值组合以及提供这些价值的方式。简言之,就是企业价值创造路线图。

1、商业模式是指既定产业中企业提供价值的组合和提供方式,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本身不是商业模式;

2、价值组合本身是一种商业模式。比如外包某些环节,放弃某些环节等;

3、某一个价值创造环节的特有方式也可以称为商业模式。比如客户分类服务、营销渠道方式、采购管理方式、研发管理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等。

好的商业模式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自我复制,盈利倍增,具有一定的行业控制力。

实践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一定程度上获得投资者青睐,比如麦考林整合目录邮购、实体店和网络,建立了三位一体全方位购物链的商业模式,获得了红杉资本的巨额投资。再比如最近和苏宁国美价格战打得火热的京东商城,也曾经是一个中小企业,通过打造“3C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获得外部资本投资而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先者。

其实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是很神秘,需要中小企业家洞察行业隐含的需求,在充分挖掘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实现价值活动环节恰当组合,来满足客户这些需求。

再次,还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独特的能力,一般为一组先进技术或者技能的和谐组合,具备不可复制性,可支持企业持续性发展,是顾客基本利益的保证,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中小企业的增强实力路径有两条,一是做大,通过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市场领先者;二是做强,通过核心能力的建设,成为所在细分市场领域的“隐形冠军”,两者都可能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这两条路径的建立都需要企业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方面,中小型企业核心是要总结提炼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哪些关键要素是行业成功的关键,企业获得这些关键要素的过程,就是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过程,比如文章开头所述的建筑装饰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初步建立起在住宅精装修领域领先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设计优良、工期更短、成本更低设计和施工一体化服务,获得更高的收益、更快的成长速度,从而被资本市场所看重。

最后,中小企业具备了良好的行业外部环境和商业模式,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取得可持续性的增长,归根到底还需要一个能够打硬仗,凝聚力强的高管团队。所谓“一棵树改变不了气候”,只有一片森林才能改善气候。

第4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一、低碳经济理念下的环境金融的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而提出的“一高三低”的发展模式。它的目标为在达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环境下,又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给金融和商业提供发展机会,而另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全国的治理机制。传统的实践经验和金融治理的机制已经不能完全应对低碳的要求,所以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来适应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低碳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上来说,人们更多的是从金融如何进行低碳产业的角度来进行诠释的。从经济金融学的角度上来看,有碳排放量任务但又不能完成的企业,可以通过碳市场购买碳权来弥补差额。与此同时,通过技术革新,能超额完成自身碳排放量的企业可以卖出减排的指标来获得收入,而这种指标的交易是有关碳的商品交易。低碳经济产生了低碳金融,同时低碳的金融也赋予了低碳经济的一些新内涵。

二、 环境金融创新的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要求金融业要用金融技巧与智力资本来帮助全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方式管理生态系统和资源的活动,使经济更繁荣,生态环境更友好。

(一)有关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创新问题

因为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是需要成本的,各个企业实施的减排任务让含碳气体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许多企业会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甚至选用带有发明专利的节能环保产品。使企业能完成减排任务,由于这些需求促使温室气体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有关商业银行对环境金融的创新。面对全球变暖而日益兴起的“低碳经济”,给各个国家的金融业和商业都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具世界银行报道,2006年“碳金融”的市场交易已经超过300多亿美元。在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同时进行低碳的经济交易对于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在欧美国家的一些银行里,对于低碳金融的实践创新的模式和对新机会的拓展,都主要集中在碳的交易业务上。我国金融业也应紧密结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金融创新。

(二)相关金融市场的革命性变迁问题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改善中国气候环境成为当前重要任务,低碳经济是重要措施之一,金融业在这一过程有很大空间。作为日照市2014年以来,天气优良天数减少,轻度污染天数增加,减排和治理污染也应提到日照市的议事日程上。如何深刻理解国际和国内在探索低碳金融的一些成果对日照的节能减排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借鉴。日照市借助成立的企业商会提出具体的减排任务,通过市场的机制来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手段,它比较符合有关经济的内在性规律并努力激发了在节能减排上的自愿采取性。

三、低碳经济视域下的金融创新的新路径

(一)积极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金融低碳的引导

有关“碳金融”的持续发展是要环保和财务以及外汇管理等多项政策的支持,但是,日前的政策是比较缺乏的。比如,有关财政的引导没有正确的发挥,在实际的投资上比例较小。银行与银监会应该更好的发挥作用,制定有关节能减排的指导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窗口的指导模式”,来积极的引导对信贷的支持,为低碳的创新创造环境。

(二)建设碳排放市场体系,完善环境交易模式

因为碳的排放具有准金融的属性,所以它已经成为具有投资的金融资产。目前,我国已有3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主要以清洁的发展机制为代表的交易。因此,我国要努力建设和完善碳的交易市场,增加现有的市场交易内容,充分完善市场的结构,逐渐扩大市场的规模,尽快建设我国碳交易市场。

(三)开展多角度的金融合作机制

减排和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一种公共品,需要各个城市的政府来扶持。各个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及乡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部分都是不均衡的,从纵向上历史积累上看,发达城市累计排放很高,发展中城市及乡镇累积排放低;从横向上看在同一时期,发达城市具有许多新技术可降低排放,而发展中城市及乡镇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排放高。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引导发达城市向发展中城市进行资金支付,降低发展中城市及乡镇的排放。因此,我们提出以城市群为中心考虑排放量。例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日照、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等城市。日照市可以考虑借用青岛市的先进的技术降低排放来维持整个城市群的低排放量。所以,要积极的开展有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来开发节能和排污以及技术的转让。

第5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万钢在《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主要有5大特点: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第二,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万钢部长指出:科技部把“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城市发展的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在试点城市启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太阳)、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下一代信息网络(3TNet)等一批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部的重点放在两头,一手抓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手在应用推广和开拓市场,使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

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万钢部长指出: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市。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市宜居生活。

二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的前提下,把握发展方向和趋势,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产出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清洁可再生能源、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知识、智力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及文化创意等技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在高交会会上,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正式宣布,由新大陆发起的福建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政府出资,而由物联网先行企业发起成立的物联网基金。该基金首期规模为2.5亿元,由财政部出资5000万元,福建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其余由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并吸收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据了解,该基金属于物联网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在物联网领域以先进技术企业为投资标的,进行系列产业整合和并购重组,旨在发掘培育中国物联网的未来巨人企业,推进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随着新大陆物联网基金的获批以及全国首家校企物联网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全面进军物联网创投产业和物联网教育产业。新大陆在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如物联网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全球首颗二维码条码芯片,以及一直以来在国内物联网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先行优势,使得新大陆电脑股份限公司已经在全国率先完成物联网全产业链的布局。作为中国物联网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新大陆从物联网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到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商品化、官产学研合作、行业应用及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在物联网创投领域进行产业培育、资源整合方面开始了新兴产业的探索之路。

在此次高交会“物联网时代的新大陆”主题展上,新大陆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七大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示范应用、九个高科技主题的成果展示与现场互动体验,全面地展示了新大陆的物联网产业理念、“中国创造”自主创新成果、典型物联网应用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生动地描绘了物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效、便捷、绿色、环保、低碳的产业发展与生活方式变迁画卷,给亲临现场的参观者带来了全新的物联网体验与感受。

一、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最基本差异。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展区带来了基于全球首颗物联网应用二维码芯片的各类产品级应用与体验,包括中国独家自主二维条码识读引擎系列产品、系列条码识读设备、智能数据采集器。新大陆物联网感知层核芯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它的问世与产业化,大大降低了二维码机具应用成本,提升了我国二维码技术的应用水平。感知层核心技术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和有力的支撑;为参与物联网产业的所有企业提供有力的配套;为各行各业各类物联网应用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契机。

二、电子凭证应用

新大陆电脑公司与中国移动集团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发展数据业务产品“电子回执”。这是二维码被读电子商务应用的最成功代表,目前已在众多行业广泛应用。基于电子凭证构建的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模型,能够把人流、物流变为信息流,使营销和消费更环保、更快捷、更便利。

本次高交会新大陆展出了“移动定票”、“积分兑换”、“电子VIP”、“电子提货券”、“电子优惠券”、“自助值机”等多项“电子凭证”产品的业务应用解决方案以及业务运营支撑服务。在展会现场,观众可以通过现场配备的验证设备,将刚刚收到的凭证短信进行验证,体验电子凭证应用的全过程。一个手机二维码凭证,可以到全国任何一家麦当劳换领到实物商品,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

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2011年4月,新大陆首次在全国提出“易动支付”概念,并不断完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移动电子商务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将二维码技术、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结合,整合物的信息流(商品信息)、商流(货物信息)、物流(配送信息)、资金流(支付信息),实现线上线下(Online-Offline)、虚拟和实体、平面和立体信息共享和应用的精准营销平台,使得对物的资讯和交易的无处不在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作为移动电子支付最重要的亮点,新大陆展区的“易动支付”为用户带来极其便捷的支付体验,真正做到“支付随时随地,支付随心所欲”。不论你是在公交站、百货大楼,又或是小区门口……任何你想象得到的地方,一只可以拍照的手机(移动设备),一张报纸、公告牌或者电视上的二维码,便可以帮您轻松完成支付。它是整合了平面媒体、移动智能设备以及支付服务打造的一体化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

四、智能溯源应用

随着中国首台智能溯源终端的诞生,新大陆在全国首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中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中;2010年又是首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肉菜追溯管理体系中。在新大陆“智能溯源应用”展区,智能溯源应用沙盘生动地演示了肉品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和动物标识与疫病可追溯体系,大大提升餐桌安全系数的应用场景。肉品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是商务部、财政部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状况,为保障全国13亿人民餐桌安全而开展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动物标识与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农业部为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而建设的重要追溯体系。

新大陆智能溯源可追溯体系,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防控、商业流通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可对生猪屠宰、蔬菜等流通和销售环节实现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构建高效、统一的政府信息监管平台。目前,作为商业部食品安全追溯的示范工程,正在建设中的杭州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和福建省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已投入实际运行。该项目是关系民生健康的政府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复制到全国各地。

五、智能交通应用

新大陆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高速公路一卡通统一联网收费系统。新大陆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覆盖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系统机电信息化,自主开发的智能交通统一收费软件系统、监控与通信系统、OA系统、统一数据中心和综合业务应用平台等产品在国内高速公路等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福建省高速公路系统参与了全国首次机电工程标准示范项目。

新大陆2G GPS行驶记录仪车载终端在全国首批通过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布标准的认定,新大陆3G 视频车载终端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布标准认定的车载终端。“车联天下,网联交通”,新大陆智能交通展位展现了“车联网”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独特的公交车造型、实时视频数据回传、车辆行驶状态、客流数据、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手机查询车辆信息、车内视频;通过触动报站器体验电子导乘系统;通过3G视频实时展示行车状况……这套系统将使城市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行驶公交的实时情况,包括公交线路、车次、站点、周边环境等信息,对提高现有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轻交通管理、道路建设压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公交运营单位来说,实现了单纯人工调度到智能化动态监控、实时调度的飞跃。

六、冷链物流应用

RFID(射频识别)是物联网应用的主流感知识别技术之一。随着国家对生物制品安全的重视,建立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平台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科技部“十二五”规划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大陆冷链物流温度监控平台,通过先进的传感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革新了现有的冷藏药品的物流管理方式,尤其是在温度监控方面,彻底杜绝了生物制品在整个流通环节,由于温度失控而发生药品变质现象;同时通过中心数据平台,提供公共信息窗口,便于政府、企业和市民监督和查询。

新大陆冷链物流展位的全景应用沙盘,系统地展示了药品、疫苗生物制品在公路、铁路与水路运输过程中,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冷链控制系统与温度控制平台。展会现场还提供观众现场冷链温度查询互动以及“PC机实时监控软件―便携式手持终端―RFID温度记录仪”组合互动,给参观者带来冷链物流物联网应用的深度体验。

七、票据防伪系统应用

二维码作为一种高安全、低成本的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为物联网票据防伪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门票防伪、机票及火车票防伪、发票防伪等等票据防伪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卓有成效的管理手段的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展区所展示的“实名制铁路客票快速检票及验票系统”是票据防伪系统的典型应用。该系统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以一台可同时识读有效身份证件上的数字信息(OCR)和客票二维码信息的设备,从售票、检票、客票稽核三个环节入手,为实名制火车票的快速检验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使旅客出行轻松享受购买实名制车票、缩短上车前的检票时间以及列车驶离车站前查验的全过程。

八、物联网教育应用

2011年11月 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物联网学院―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成立。新大陆物联网教育是从对物联网行业的深刻理解出发,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构建高起点、立体化、多层次的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推出了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学生实训、人才就业等一系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参与国家教指委物联网教材的编写。

本次新大陆物联网教育展位,展示了依据物联网产业中的行业典型应用浓缩设计的物联网教学实验室实训设备及提供的高校实训室建设方案,以满足高校教学、实训、科研的要求。

第7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The history,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inkjet printing machine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technology was immature in the beginning and printed patterns were far from delicate. China’s domestic research on digital inkjet printing machines started in the 1990s. Hangzhou Honghua Digital Technology Stock Co., Ltd.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first set of digital printing machine in 2000. Digital inkjet printing industry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extile industry to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纺织品的数码喷墨印花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旨在开发不接触印花系统,应用数字化技术产生多色图案。该技术在90年代取得快速发展,完成了从技术模型到生产应用的转变。1999年巴黎国际纺织机械展上,数码喷射印花系统获得业内广泛关注。在此后的国际性、专业性展会或者交流会上,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主流,原先主要用于纺织印染前期打样的数码喷墨印花技术也经历了从小批量生产到规模化生产的过程转变。

1数码喷墨印花的发展历史

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数据处理、精密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等于一体的纺织工业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可通过各种数字化输入手段,把所需图案经数据编辑处理后,由控制系统将专用染料直接喷印到各种织物(如丝、棉、麻、毛、化纤等)、织品(如服装、家纺、毛巾、布艺、地毯等)上,并通过互联网在线实现纺织品远程协同设计和定制服务,是数码喷墨技术、图案协同设计处理技术与纺织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

由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可以快速生产分色图案,不需要生产网版,而且具有几乎瞬时就能改变图案的功能,使此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然而,高额的生产成本等因素减弱了对此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的热情。纺织品的数码印花从推出到20世纪80年代,所设计的大多数印花生产系统分辨率很低,仅仅用于地毯和立绒家具布的印花,而且用于印花的染料还需经过特殊的筛选,使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美国Milliken公司的Millitron系统和奥地利Zimmer公司Chromojet系统的出现,开始都是运用电磁阀原理,利用计算机控制喷墨及气流喷射来达到按图案要求印出所需花型。当时印制精度(分辨率)不高,只有 20 dpi(每英寸点数)左右,最高也只有 40 dpi,不适用于服装等纺织品的印花,只可用于地毯印花。到80 ― 90 年代,由于喷头制造技术的改进、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了热气泡和压电方式的喷头,采用了前沿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印花精细程度,才又掀起了研究数码印花的热潮。如日本Seiren公司1987年从事于CAD压电式喷墨印花技术的研究,开发了Viscotecs系统,1990年开始投入大量生产;日本钟纺和佳能公司1993年开发了“奇妙印花”系统(气泡式);大约同时期日本Konica和住友开发了Nassenger系统(压电式)等数码喷射印花设备。

荷兰Stork公司于1999年首次推出Amber数码印花机,目前经改进后,可采用酸性染料进行真丝绸和锦纶/弹性丝绸印花,也可采用涂料印花或分散染料转移印花。从而使该机可在任何一种坯布上进行高质量印花。而且不需进行前后道处理(除了涂料热固色外)。

此外Stork公司还推出Zircon涤纶印花机和Amethyst印花机,适用于高产量卷装进出印花,可用于打样和小批量生产。尤其适合印花厂试销产品和批量定制产品生产。Amethyst印花机可在棉、真丝和粘胶等不同坯布上印花,采用 8 色连续喷墨技术,可进行照相真彩印花或者可精确反映批量印花色彩和质量的全真打样,可用CAD文件,扫描图像或数码照相直接输入机内,在最大幅宽达 1 650 mm的坯布上印花。每天印花产量可达 350 m2织物,装机布卷最长可达 250 m,油墨储存量可供最多 16 h的不间断印花。Amethyst采用Windows平台Stork/Lectra软件,与Stork,Lectra及其他多种CAD设计软件包兼容。

在国内,该领域起步较晚,直到 90年代,才陆续出现相关研究报道,但也仅限于一些科研院所的探索性研究,真正将该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应属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从1997年开始研究数码印花技术在纺织工业领域的应用,国内第一台数码喷射印花机是2000年由该公司研制成功的。2000年7月,由原国家纺织工业局和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了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周翔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与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奠定了我国纺织品数码印花产业化的基础。

新技术总不会一蹴而就地替代传统技术,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在国内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尤其明显。从2000年的第一代数码喷射印花系统的诞生到2007年的第三代宏华数码公司VEGA型高速导带式喷墨印花机的推出,整个数码印花市场经历了既漫长又坚实的工业化之路。

2数码印花发展现状

国际市场方面,全球纺织品印花总产量约 270 亿m,数码印花量约 5 亿m2,占到印花总产量的 1.8%,各种类型数码印花机的保有量大约为 5 000 台,主要分布在欧洲。欧洲是数码印花产品的最大需求与生产地,数码印花已渗透到设计、服装、家纺、汽车装饰、广告、个性化定制、网店等纺织品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已从过去以设计打样为主的模式转向小批量生产模式,众多品牌纷纷接受采用数码喷墨印花的面料。很多数码印花工厂配有 20 ~ 30 台数码印花设备,生产 200 ~ 500 码的订单,日产量 7 000 ~ 10 000 m,加工价格为 5 欧元/码。据统计,欧洲的数码印花机主要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目前,欧洲本地区数码印花产品生产量已占其整个印花产品产量的 30% 左右,预计未来 3 ~ 5 年内将进一步发展到 50%。

国内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印花产业,经统计,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印花总产量为 100 亿m,占全球的 1/3 强,但我国的数码印花产量却只有大约 0.4 亿m,各种类型数码印花机的保有量接近 400 台,总体来看,与我国作为印花产业大国的地位不匹配。

截至目前,我国有 3 ~ 4 家企业在生产销售数码印花设备,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在国外同类产品。其中,以杭州宏华数码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占据国内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表 1 数据表明了杭州宏华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数码印花设备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其新推出的VEGA型高速导带喷墨印花系统与国内外竞争品牌相比,无论是性能、价格,还是应用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以上讨论的是应用于薄型织物的数码印花设备,还有一种主要应用于地毯等厚型织物的数码印花设备。全球主要有奥地利Zimmer和宏华数码公司在研制生产这种厚型织物的数码喷印设备,由于设备大、单价高,其产销量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在2007年以前主要是奥地利Zimmer的天下,随着2007年宏华数码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款地毯喷射印花设备,以其良好的性价比迅速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表 2 列出了地毯数码印花设备在国内销量的变化情况。

3数码印花的发展前景展望

数码印花给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它贴近生活,集艺术性和科技性于一体,很好地诠释了当今环保生态潮流,是纺织品设计与生产的链接,实现了在任意纺织面料上按需喷印任意图像,完美体现了在纺织领域“所见即所得”的内涵。它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很多消费者和设计师越来越喜欢个性化定制的家纺、服装、地毯等产品,增加个人喜好的设计元素,提高了多样性、选择性,并注重环保。这项技术在个性化的织物印花品、装饰品、条幅、建筑物上的广告、汽车内饰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纺织品按需定制、灵活生产、快速反应、美观环保等,这些是随着数码印花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词汇,这些趋势变化又是推动数码印花技术与设备不断革新的动力。

首先,传统纺织印染行业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已经是势在必行。我国传统印染行业年用水量为 3 ~ 5 t/100m,是国外同行业的 2 ~ 3 倍;印染万米布标准煤耗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 1.8 倍,传统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 5 位,废水的回用率很低,只有 7%(整个纺织工业废水回用率是 10%)。2009年我国印花布产量占到全球 1/3 强,我国纺织印染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很大,但高端的印花面料仍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出口利润中,35% 被国外知名品牌占有,55% 流向分销渠道,我国制造商仅有 10%,再加上传统纺织产业在大规模、同质化的经营模式下,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中约 70% 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 0.1%,传统印花加工每平米平均利润微乎其微。

其次,纺织产品的终端需求正逐步向“小批量、快交货”转变,以“客户个性化、无库存”为特征的商业革新将促使数码印花业的大发展。纺织印染产业的终端产品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以“客户个性化、快速多变”为导向的终端需求迫使厂商摒弃传统纺织印染“大批量、慢变化”商业模式。一方面,厂商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库存成本和改善服务的压力,这些都要求厂商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并源源不断地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客户己经不满足于以往大批量生产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在产品中融入客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逐渐成为纺织业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商业模式转变的进程,新型数码印花“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反应”的商业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这种转变。

最后,从欧洲数码印花市场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基础来看,数码印花业在我国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全球纺织品数码印花量从2001年开始差不多每两年翻一番,从2008年开始每一年就翻一番,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而欧洲的数码印始终走在了全球数码印花产业的前列,在下一个五年,这种趋势将继续保持。中国由于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庞大的需求基础,国内的数码印花产业将迎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据英国PIRA机构预测,至2014 ― 2015年,全球数码印花产量将占到纺织品印花总产量的 10%,数码印花设备的保有量将达到 5 万台套。根据国内的相关发展状况初步预计,我国数码印花产量将占到国内纺织品印花总产量的 5% 以上,数码印花设备的保有量将达到 1 万台套。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纺织品数码印花作为国际新兴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能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市场基础广泛,应用前景广阔,将推动我国纺织行业向创新型、生态型、环保型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第8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对话嘉宾

佘建彬: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 骏: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郑耀南:都市丽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张 涛:安踏(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低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主持人:2011年,中国的市场营销环境会发生什么重要变化?有什么趋势性的东西?

李骏:我认为最明显的变化将是进一步涨价。对新能源行业来说,主要趋势可以概括这么几句:以前,低碳是一种口号;接下来,低碳是一种责任;今天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明天一定是一种生活习惯。这里面有政府强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消费群体崛起的挑战

主持人:80、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佘建彬:第一个,网购。第二个,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准备从2011年开始搞家居一体化,不单单做地板,橱柜、衣柜、木门、家具,我都跟你做好配套:你网上发一个户型图给我,我设计好一套方案给你。(主持人:一站式服务为什么适合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要求简单、快速、便宜。

李骏:我非常认同佘总的观点。所以,我们除了在网上开店,还在终端消费形式,特别是结算方式上创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月光族,他们的消费理念跟我们这一代人不大一样。比如,他一个月赚3000块钱,但这个月可能要花4000,你如何满足他的需求?于是,我们在很多终端设置了POS机刷卡,透支给他们消费。

主持人:你太坏了。(笑)

郑耀南:现在的消费者比以前更加不稳定,忠诚度也更弱了。他们有更多的品牌选择、更多的购买渠道选择,因此,我们在经营中,除了满足消费者“多、快、好、省”的需求之外,还一直在创造需求。比如,我们发现男大学生比较懒,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把衣服裤子拿回家给妈妈洗,于是,我们推出一个新的内衣款式,把七天穿的内裤做成一个包装,这样,星期一穿星期一的,星期二穿星期二的,都有一个标志,周末带到家里一洗就带走了。我们就是研究消费者,去创造这种需求。

张涛: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得到了两个初步的结论:第一,80、90后越来越注重性价比。这个性比价,不是简单的质量和价格的比较,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纬度。第二,80、90后消费者越来越强调商品带给他的独特价值,比如他买奢侈品时会认为它能提升我的身份,它很酷,能提升我的品位。

如何应对2011年的变化?

主持人:我们将做好哪些事来应对2011年的变化?

李骏:第一,要把握好变化的趋势,顺势而为,甚至应运而生,这点很重要,对我们行业更重要。把握好趋势、引领好趋势的发展,就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处在一种领先的位置。第二,抓住本质,不管外面变化多大,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何洞悉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本质需求,满足他不断提升的消费体验,提供独特的价值。

第9篇:低碳技术商业模式范文

IT产业的未来是云计算,我想这已经为大家所共识。而云计算模式带来的是“一切皆为服务”的理念,也就是一切需求都将以服务方式得到满足,这将带动一系列产业变化。首先,购买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一次性、预置性购买模式,将逐渐被按需供应模式、服务模式所替代。继而,云计算、虚拟化的兴起,触发了许多新的商业应用和增长点,带来新的虚拟产业、新的服务集群、新的服务模式,会导致商业市场的重新洗牌,让行业竞争门槛降低,市场竞争将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很多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这一切都将触发“跳蛙式”的商业变革。

比如,病人可以利用移动电话,监测心脏起搏情况,这种模式将为医疗行业节约很大的资源,并提升效率;在传统制造行业,以往只有那些拥有低成本、供应链规模优势的全球大型企业,才能保持领军地位,现在,借助云计算技术,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可以把买主和卖主良好地对接起来,全面整合已有产能,产能投入变得不那么重要;在保险领域,基于IT科技,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驾驶人的驾驶习惯,确定保险价格,而不是泛泛的标准定价。所有这一切都是由IT科技触发的。

与此同时,下一代劳动力也发生了变化,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带来的产业变化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80后、90后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他们对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的使用和需求无比巨大,对于信息的获取,提出了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社交媒体、IT服务消费,也把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影响,带到了工作中。现在很多基于网络的服务,都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模式,互动、实时的通信方式,也可以增加企业创新的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

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不断产生新的驱动力,彻底改变了政府和企业的运营方式。因此,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创新领域和投资点,在正确的时间点选择正确的项目,制定出灵活的成本架构,充满信心地建立增长和服务优势,全面推动创新。

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动力之源,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有巨大的潜能,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在人口方面,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30年,中国将有10亿城市人口,这种变化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潜在消费和管理需求。其次,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移动通信市场,60个大城市中的人们,有70%的闲暇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的。借助新技术,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很大改变,新的业务模式将层出不穷。再次,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已经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低碳科技的开发、服务产业的加速增长、创新推广和西部大开发,成为未来潮流。

从长远来看,人口的变化、城市增加、环境破坏引起的气候变化、信息爆炸,都在改变着中国的未来。而科技在实现上述目标中扮演着一个核心角色,它创新和管理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信息。

惠普有信心、有能力以科技帮助中国实现利用信息科技,实现和谐发展。惠普拥有最好、最广泛的技术方案――从手持设备、PC、笔记本、打印机到服务器、存储、软件、数据中心,全球30万名人才群策群力,一同推进最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把握瞬息万变的机遇,让人们尽享信息带来的益处。

在云计算方面,惠普能够提供从云打印、瘦客户机,到云计算服务方案在内的整合方案,推动云服务供应商发展,促进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以惠普的云打印服务为例,它降低了企业打印成本;而惠普的云杂志(MagCloud)按需印刷技术使创建数字化杂志,以及按需进行的经济省钱的印刷、推广、销售和发行成为可能。

信息是惠普最大的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惠普将利用自己最佳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引领行业发展,进行有目标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