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工贸企业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贸企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贸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一定要形成知识生产、传递、共享及使用的制度保障。第一,要形成知识运作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管理投进体系、知识沟通体系、知识管理目标宣传体系以及创新不成功宽容体系。企业要增加知识管理工程的金融投资,保证落实知识管理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促进知识管理的执行。要做好硬件建设,先要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形成一个效率非常高的知识管理体系;第二,形成知识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的审核及评选相关人员提交的知识管理成果,该体系包含知识成果核查体系和计算机综合评估体系;第三,形成知识奖励体系,其中包含薪酬支付制度、知识提高制度、知识教育制度、知识陈旧员工离职制度以及知识签名制度等等。

2.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官僚企业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本事,也没有随机应变的本事,不能掌控变幻莫测的信息,不能处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做出很多困难又复杂的科学决定。按照知识管理的特征,企业一定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和变更,促使组织结构能够符合自身的特征。第一,要求企业设立管理知识管理体系的领导。很多的企业都开始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经理”或者“知识资本经理”的职位,这些职位的人负责创造能够推动学习、累计知识及信息共享的环境,监管和确保知识库的知识质量和正常运作,加快知识继承,促使新知识的出现,提高创新能力,发挥集体的创造力。第二,建设扁平型的学习组织,是组织更加的适应学习及开创性的思维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的自主性,减少知识传播所要的时间及空间,提高知识全面的运营速度,进而提高组织的业绩。知识管理需要组织管理的扁平化,缩减层级;增强内部的全方位协作,注重非正式的交流,以此攻克创新的潜在阻碍;意欲分散权力,保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增强组织的随机应变能力及跨职业工作能力,促使创新更容易被接受;对组织结构采取职业合并及重新分配的策略,增强决策层和实施想者的沟通;此外,也要求管理者的决策必须透明化、公平化及民主化。

3.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第2篇: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中小科技企业,规范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健康发展,根据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国科发火字[2005]1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包括综合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特色产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规模性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是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对辖区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并负责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和管理。

第四条各级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个人均可投资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其形式包括社会公益型孵化器、综合技术型孵化器、专业技术型孵化器、特色产业型孵化器、民营企业孵化器、国有企业孵化器、火炬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其性质可以是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

第二章主要功能与目标

第五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在孵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经营所需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法律、管理、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第六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

1、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的公共技术平台。

2、为在孵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服务,落实国家和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政策。

对在孵企业进行孵化资金投入,对在孵企业开展信贷担保,提供风险资本引导和产权交易服务。

3、吸引中介机构入驻,或与其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提供政策、法律、管理、财务、劳动人事等方面的咨询和。

4、搭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国内外最新技术和产业化信息。

5、组织在孵企业开展各种交流、产学研合作和市场开拓等活动。

6、根据在孵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引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7、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帮助创业者提高科技创业能力,坚持诚信创业。引导创业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做强做大。

维护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劳动成果、合法权益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第七条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途经和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在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三章认定与管理

第八条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具备下列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其宗旨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要求;

2、在我省注册,具有法人资格,运行状况良好,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以上;

3、可自主支配场地5000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30家以上(其中专业技术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场地2000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10家以上),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占2/3以上;

4、服务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强,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5、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服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并按有关规定要求上报统计数据;

6、拥有不少于100万元的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7、专业技术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具备专业技术平台或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并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和专业化的管理培训能力。

第九条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须由其法定代表人向所在地的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材料:

1、《**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申报书》;

2、事业法人证书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个人材料(身份证或有效护照,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法人代表证书等);

4、孵化场地及服务设施证明;

5、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上年度财务报表;

6、创业投资情况证明;

7、在孵企业名录、毕业企业名录;

8、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名录;

9、其他有关文件、证明。

第十条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收到申请报告及上述材料后提出审核意见报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通过后审批认定。对批准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颁发《**省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证书》及标牌,并予以公告。

第十一条符合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条件的,可申请认定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须由法定代表人向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科学技术部审批认定。

第十二条进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办公场所必须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场地内;

2、属新注册的企业或申请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前企业成立时间不到2年;

3、知识产权明晰,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4、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科学技术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或《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的范围;

4、企业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

第十三条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毕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中至少两条:

1、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有2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100万元以上;

3、技术开发能力较强,具有2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

4、建立了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扶持与促进措施

第十四条经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政策待遇。

第十五条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纳入科技发展计划,每年安排相应的经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收费等方面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政策支持。

第十六条各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开发区管理部门要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纳入当地的科技发展计划,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在研究开发项目及产业化项目方面对在孵企业给予支持。

第十七条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将定期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工作进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条件的,将取消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对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与管理办法。

第3篇: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发展迅速的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受到融资难、社会服务产业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同时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压力。随着现代先进管理观念在我国的应用,一切问题的解决核心,就是在于改善成本控制,提高效益与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进行新技术革命下的成本控制,就意味着中小企业遭遇被市场淘汰的境况。

一、认清中小产业成本控制中面临的具体宏观环境与主观因素

与国有企业或外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具有结构简单,决策迅速,应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等优势,但同时在成本控制的环节中,缺乏足够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论指导,经营过程中又存在抱残守缺的传统营销思想。随着国际金融环境变动震荡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特别是那些市场主要在国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笔者认为,近期国际金融环境震荡与欧债危机是引起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但毫无疑问,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因成本控制不当就已显现经营困难的端倪,可以从企业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环境来说,国际市场萎缩。美国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向全世界漫延从而造成全球通货紧缩,直接导致国际产品市场急剧萎缩。国内市场变数不定。出口转内销过程中成本控制不当,造成成本过高不适应国内竞争需要。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形成难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造成的。物价上涨导致成本过高也是成本控制不当的幕后推手。

而中小企业内部的问题则是由于成本控制理论不合理而造成的如:市场调查不充分而引起盲目扩大生产,生产技术落后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经营管理思维引起企业决策缺乏数据支持,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采用家族式管理也是成本控制得不到落实,或落实打折扣的内在原因。

二、联系当今经济形势,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并调高经济效益的管理行为。而在中小企业的进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操作中,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合理,甚至有悖于现代成本控制理论要求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理论”。

1.管理者受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影响

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成本控制仅仅适用于生产阶段。而在原材量采购,库存商品管理,营销,售后服务,技术保障,员工工作安排等环节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不必要的成本增加,使企业整个生产系统减少成本的压力增大,产品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链条状的,在一个生产环节做好的(甚至都不完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切实降低成本,效果不会太明显。由此,成本管理由于生产者传统的经营思想而不受重视甚至只是流于形式。

2.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理论保守陈旧

成本控制的方法、理论、操作模式过于陈旧,传统成本控制只考虑技术因素和产品指标,而外部市场容量,顾客满意度,同行业竞争的影响不被传统成本控制注意,从而造成以目标成本,计划成本为依托的会计工作人员记录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对市场进行调研的力度不够,不参考物价上涨对成本的压力使目标成本具有一定片面性。由于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成本控制又得不到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实在难以走的很远。

3.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也是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不完善的幕后阴谋。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老的观念的影响,没有把多余的资金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使得企业运行的风险加大。对于成本控制,采用较为原始的以财会工作方式,着眼生产线成本,利用原始报表分析企业成本忽视对于高科技信息技术条件的应用,造成成本控制在时间上的滞后,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成本控制。再者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在中小企业中得不到推广,成本管理缺乏创新形式,仍以“奖优罚劣”的旧式方法严重制约着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创新思维的开拓。

4.不注重人才的引进

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和作用,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者缺乏大局长远意识,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往往从属于生产部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视程度不够,发掘创新维斯不明显也不提倡,家族式管理办法使得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的环节上缺乏灵活性,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引进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完善成本管控,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中的改善措施

1.提高生产技术

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应树立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产品成本的观念。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并保持成本领先的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价值链的分析角度看,可以改变产品,以消除多余的部分功能;可以改变制造过程,使得流程变得更为有效;在高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中,实现自动化;在采购环节,实行价值分析,对所有原材料、零配件评价其基本功能,寻求最低成本,从而降低采购费用和原材料成本等。

2.形成监督成本机制

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管。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3.增强成本管理观念

实现全员成本管理,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要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首先应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从各方面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不论是企业主管,生产还是会计负责人,还是生产员工,都应该在企业经营管过程中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可以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成本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成本与本职工作的关系。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进而使人人关心生产成本,人人关心企业的前途命运。

4.以技术创新为龙头,树立企业长期成本战略

通过技术改进,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升级和变化。低成本不等于低质量,低成本更不能来自于残次成品,也不等于减少现在产品应有功能。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控制,开发新产品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优势地位,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必需加快电算化的步伐,提高电算化应用水平,加速培养电算化人才,从而使中小企业建立先进的企业制度。

5.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在信息化社会已经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其降低成本的优势与快捷是传统方法所无法相比的。因此,企业应投入适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ERP系统,减少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入,重复浪费的现象。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与时俱进地实施成本管理工作,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完善现代的成本管理观念,不断学习掌握成本管理的新理念,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迅速的做大做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晓伟,谢亮.浅议中小企业成本控制[J].财务会计,2011,7.

[2]吴志坤.现代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分析[M].工作研究,2009,9.

第4篇: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12 文献标识码: A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此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飞跃和发展,而这些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的投入、进步与成功。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对外贸易情况极大地推动了该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于全球化得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也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随着经济结构来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现在已经形成的发展模式来做出相应的更好的调整,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由经验得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国际贸易都是以小范围或者大范围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在技术、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其区域竞争力。伴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状况也愈见攀升,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更快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当下新的经济市场下,国际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相互关系。

首先,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某个地区的自身发展情况特别是经济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极大地依赖于这个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状况的,国际贸易能够改变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用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例如,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的丰富、高科技的投放等。使那个地区在降低各方面生产成本时,还可以兼顾同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都是通过对外国际贸易的经济规模的广泛扩大。另外,若能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立新型的开放企业管理制度,最优化产业结构,兼顾国际贸易,就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其次,区域经济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反作用于国际对外贸易。区域同大体的国家一样,其对外国际贸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政策的有力制约,好比如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有着更为开放的国家地区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及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促进及保持着这些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也更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更为发达。由此可以说,国际贸易推动了东部沿海的人均收入和地区总收入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大地初级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区经济得以保持较快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 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面性的。

一方面,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发展较快,直至目前已经跃居与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行列,在发展对外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各个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优化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人才,同时带动相关企业管理技能及体制的创新发展,我国拥有着广袤的国际市场以及本土市场,对外贸易较大地促进了我国产品的结构优化,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另外,都知道国际对外贸易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从出口贸易方面来说,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即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优良技术和设备,并对它们进行改进,利于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刺激地区的产业投资投放,增加资本的积累,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得以获取更大地经济利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保持该地区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同样地,进口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进口贸易加速了低效率企业更快地没出市场,体现和实现竞争的超越特性,从进口通道引进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及设备设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够节约我国部分科学及市场研发的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进口贸易刺激了市场新的需求,促进了国内自身新产品的投入及研发,开拓了更为广袤的市场。

还是拿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吧,该地区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鞭策作用。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也不断扩大其规模,使得其区域经济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优化,大大提高人均劳动收入水平。其次,从产业主体结构及国际对外贸易方式上看,该地区中小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它们都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了优秀的技术工人及人才,输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大大推动区域产业调整,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外及国内的市场份额,加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

由此可以看到,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措施及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得以带动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国际贸易使得推动区域发展的经济要素变成现实地生产力,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际贸易促进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积累,提高了发展效率,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国际贸易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消极的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地位悬殊。我国在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发达国家工业技术为主的出口贸易造成发展中国家地区环境的恶化及资源的枯竭,最终影响地区发展。目前看来,消极影响还未引起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但也应该有所警觉了。

总的来说,现在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且极具关联的,应重视对外的国际贸易发展。

三、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在现今新的经济市场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促进。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市场和国内市场经济,新的贸易壁垒突显了对外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按这个情况下,如果想要持续取得国际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对于当前的部分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而且要及时,从而应对新市场的考验。如今,国际贸易对于产品的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区域经济当然也有了更严格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势在必行的。它要随着对外贸易政策及贸易壁垒的不断调整老优化区域经济的自身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给是的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在新经济在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1、动态利益市场分析

国际贸易的利益可以分为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就是指开展贸易以后,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都可以获得经济发展,表现形式主要是资源总量的数量不断增加;动态利益就是指自从开展贸易以后,对贸易双方都会产生经济和社会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静态利益主要是侧重于主要是指通过贸易所产生的消费方面的好处,这种益处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而动态利益的范围比较广,是指通过贸易的作用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果将静态利益拟定成为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指贸易的带动作用,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带来利益。

2、改善投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受到出口产品的惯性应道,所以通过改变资本的投资结构会对产业的资本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出口效益,这样就会获得比较广阔的产业领域,进而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尤其是对自身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领域和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3、扩大市场

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出口增加就会需要很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大,就会对规模经济效益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的扩大国际市场,可以使商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容量,在这种优势的条件下,必然有利于社会和企业进一步扩展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到其消极影响。通过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张可以直接带动外资的不断加入,在外资的作用下可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就能够不断的提升区域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市场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外贸政策,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真真正正地为区域经济服务,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德章;朱艳丽;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年02期

第5篇:工贸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县级巢湖市 产业转移 战略选择

地级巢湖市被拆分后,县级巢湖市不得不独自当家立业。如何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促进全市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新生的县级巢湖市面前一项重大的发展课题。

一、突破传统思维,创新产业承接观念

1、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总理说得好,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地增加经济总量,但是这种总量不能以过度地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那样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给子孙后代造成影响。

2、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政府要定位不错位,尽职不越位,做好宏观管理工作。通过规划引导企业入驻,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围绕主导产业,实行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要合理确定新兴产业并加以培育。

3、坚持“三不”原则。即是不能污染、不高能耗、不低水平重复,也就是要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

4、合理借鉴转移模式。从整体上来讲,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五种模式。一是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核心是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差异,引发这些企业从沿海地区搬到皖江。二是资源利用型产业转移。主要是利用安徽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新建、合资或者入股的方式进入皖江。三是市场开拓性产业转移。就是拓展中部市场,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市场信息反馈,有利于企业再升级。四是集群吸引性产业转移。通过引进一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的初步集聚效应后,吸引大量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项目前来落户。五是战略投资性产业转移。往往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利用中部地区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改制并购等方式,诸如接继原公司业务、技术或品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或品牌。巢湖可以学习借鉴第四种模式。

5、坚持承接产业与升级产业相结合。如规律所示,要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但也要有“反梯度转移推进”的思维。一是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不一定按常规顺序推移,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工业发展也不一定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或者由劳动密集到资金密集再到技术密集的顺序推移。二是引进技术不一定是从第一或第二梯度外溢的技术,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最新技术。坚持反梯度转移推进思维,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地区环境成本外溢行为,在产业转移中居于主动,有效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往往能实现“弯道超越”。安徽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优势,取决于主观因素(吴天明,2009)。有时,客观上暂时做不到,但理念上必须先更新,否则会迷失前进方向。

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发展环境既包括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硬环境,也包括人文、政策、公共服务等内容的软环境,二者同等重要。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巢湖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巢湖形象,聚集产业引力。

产业转移要靠园区去承接。就当前来讲,最着实、来得最快、成本最低、最易见效的是用好现有的开发区,以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开发区,用集中区的标准提升开发区,努力把所有开发区都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王金山,2010)。园区建设特别是集中区建设理应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把项目比作水果,载体就好比装水果的篮子,载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要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道路成环、基本配套”的要求,加快推进各开发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开发区框架,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平台。

改善巢湖软环境,要有“硬行动”。要继续深化“两问两整治”活动,加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拉的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切实维护群众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和营造投资兴业的洼地效应。着力打造企业之外“零成本”、生产之外“零干扰”、外地客商“零投诉”的环境品牌。要不断扩大“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成果,动真格,求实效。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消除“肠梗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制,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健全投资环境监督体系,树立巢湖形象。借鉴浦东开发时的“三制经验”即:首问负责制、二次申述制(企业第一次投诉,承办人员有申辩机会;企业第二次投诉属实的,承办人员即下岗,无申辩机会)、三天回答制,用铁的纪律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不能机械地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制定时间表,有时可以提前办结。要在办事效率上赢得先机,要以真诚赢得企业青睐。

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它产业而孤立的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家产业转移的基地。其理论基础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在其上世纪90年代著述的(《国家竞争力》提出的“钻石模型”。金融危机下,安徽芜湖繁昌孙村镇订单不减反增。该镇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业,99%外销。很多老板前来投资。一位浙江老板说:“做成衣服需要5个步骤,从织布、染色、辅料、商标、包装,在孙村镇的半径2公里内,我全部可以采购到。”孙村200多家服装及配套企业,以36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主营业务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布局,不形成恶性竞争,反而提高了谈判议价能力,这样利润空间更大了。该镇每年以15%的新增企业数扩张……巢湖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比如为船舶业加工船上用品;借助铸造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三、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产业转移瓶颈

当前,土地、资金和人才是实现产业转移的三大瓶颈,急需突破。

(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土地瓶颈。

1、用好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统一调配土地指标,合理安排企业落户。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土地供应,从源头上严把供应关口,确保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以土地指标置换项目的办法值得一试。二是对一些圈而不建和长期闲置的土地严格依法清理、整顿,杜绝违规违法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聚集中小企业。芜湖市的一种用地方式值得巢湖借鉴。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已经引进7家公司,包括意大利马瑞利汽车部件公司、日本的海旭新型材料(芜湖)有限公司、美国的杰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德国的本特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芜湖荣生机械有限公司、苏州华谊模具有限公司和(奇瑞)飞美利企业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年获租金500万元。为什么这么多外企积极要求进驻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其成功的秘诀是采用了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即是按照公司要求建设厂房,使得公司减少了前期投资负担、降低了日后转移风险,提高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另外,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属于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而巢湖修建的厂房出租属于政府行为,其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政府发挥中介作用即可(本特勒公司就是在管委会的介绍下进驻工业园的),这样突破了土地制约的瓶颈,有利于引进企业。此外,对工业园区实行优惠用地价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出台更优的政策,给予更多的补贴,鼓励建设高层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向空间寻求效益。

四是围绕主导产业选资选商,集约用地。当前土地紧张也给承接方提供了选资选商的机会。可以藉此打造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

2、积极扩大土地增量。以土地整治为抓手,适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以减少农村用地来增加城市用地。当然,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创新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

一是通过政府科学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良性机制,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是着力“招行引资”,破解资金难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出面搭台,让银企同台唱戏;政府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大密度布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给企业提供快速融资。三是激活民间资金。通过采取BT、BOT、TOT等融资方式建设市政项目抑或其它公益项目;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金融资助作用。四是培养企业融资能力。指导企业学习融资本领。学习如何从银行、合资、合作、集资、企业债券、票据、信托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上市、基金公司和私募组织等,以及学会通过财政系统向外国以及国际组织融资。

此外,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如土地储备中心、城司等,都是突破金融瓶颈的好方法。

(三)科学用人机制,突破人才瓶颈。

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巢湖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培养规划,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出台了《巢湖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举办企业与高校院所项目对接会,资助人才培训等。目前人才的价值在巢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和发挥。但不争的事实是,巢湖周边仅有巢湖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其培养人才的能力不容乐观。当前人才依然是制约巢湖新发展的瓶颈。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破解人才制约。

一是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用人新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急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柔性引进,开启巢湖市聚才引智的“绿色通道”。

二是进行股权激励改革。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让企业人员成为企业的主人,即能发挥其内因作用——变“要”为“我要干”。中关村进行了股权激励改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成为公司的股东,增强了人才与公司的联系,激发了人才的内在潜力。巢湖市一方面要鼓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改革,可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股权激励改革创造条件,进而最终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三是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要建立人才公寓,解决其住房问题;解决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为“人尽其才”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人才,都要尊重,要扶持,要宽容。要让每一户企业进得来,发得财,壮得大,留得住。重奖突出人才,让人才在自我实现中实现其价值,也就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

四、给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一)围绕产业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产业为中心招商引资,并非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必须思考:本地有什么比较优势,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链,引进什么产业,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可以培育什么新兴产业,去哪里引进,如何引进。这些问题考虑清楚,谙熟于心,方可做到有的放矢,方可做到科学发展。然后围绕以上问题,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自己有什么优势?充分发挥各地现有的产业、区位、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贸交流,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发园区。

引进什么产业?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可以培育什么新兴产业?掌握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趋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按照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

如何引进?就产业而言,应该加大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就招商人员来看,应该开展领导招商、小分队招商、驻地招商、点对点招商等。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以商招商、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和网络、报纸、电台等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全面展示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巢湖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招商引资的初级阶段,政府要发挥其主导和主体作用,然后要逐渐让位于企业主体,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只须发挥“守夜人”的作用。巢湖正处在过渡阶段,要将招商引资任务逐步移交给企业乃至市场。

去哪里引进?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和央企、省企以及世界和中国500强等大企业和港澳台地区,组织开展重大招商活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二)给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1、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一要依托传统重化工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变“大力承接重化工业”为“加大重化工业产业链招商”。

第一,发展重化工业不免会带来挑战和风险,要尽力减少政府和企业投资重化工业的盲目性。为此,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抑制各级政府直接介入重化工业发展的冲动,在土地和贷款上不能倾斜重化工业。二要改革有关考核干部政绩的相关办法,彻底改变“以GDP论英雄”的机制。三要抓紧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减少各级政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政府只要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产业发展应该让位于市场和企业。

第二,尽快规范和引导重化工业的发展。重化工业要加快转型,向精细化工发展。不能再走传统意义上“粗、笨,重”的粗放型重化工业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在重化工业的发展中,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重化工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的进步,以此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第四,要以发展主导产业为目标,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如利用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利用原有铸造优势,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均是发展经济的上乘之作。

二要依托综合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企业。

一个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所要寻求的发展,应该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当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提高了,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而昂贵,以便宜的资本来替代昂贵的劳动就是经济的自然要求,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从产业取向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同时能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据统计,重工业每1亿人民币的投资可创造5,000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同样的投入却能创造出三倍的就业岗位。而且重工业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产业工人,无法吸纳中西部地区数以亿计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能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的发展现实,就是有力的证明。

从企业组织形态看,要加快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我国近1.2亿人在中小型企业就业,占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47%。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中小型企业就业比重已达65%-80%,我国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潜力是巨大的。

全国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金字招牌,为巢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要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要加快改善加工贸易的投资环境,依托现有产业配套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加工贸易渠道,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升级,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从规模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以进出口孵化中心建设为抓手,尽可能帮助规模企业备案登记、获取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要借力现有基础,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究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把握四点:一是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二是具有发展基础,能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带动能力强,能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四是有较高科技含量。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鼓励自主创新或引进高端技术,坚持不懈地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藉此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它既是生产和生活之需,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加快推进第三产业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向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并重转变。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加快建设物流或引进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金融、律师行等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配套发展。积极引进并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及产品开发,加快建设巢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尽快形成巢湖品牌效应。除了加强硬件建设以外,建议以温泉、巢湖为主题,精心打造高水平的、使游客回味无穷的视听节目,形成立体式文化旅游格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市场化运作。杭州“宋城千古情”,即是可资借鉴的成功典范。

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巢湖市区域经济发展,尤其为当前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支持,同时加快教育产业化,产生教育经济效应。

加快改革束缚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重工业的三倍,它的起步点并不高,适合群众选择。政府要出台奖补措施,尤其要在水电费、税收上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并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这也能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问题。

3、依托农业大市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示范区不仅要在工业、服务业上做示范,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也要做出示范,多推进一些强基础、提质量的项目,多引进一批体量大、效益优的龙头企业,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巢湖农业优势,走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之路。

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依托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外出务工与本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市农科所和巢湖旅游度假区,试点发展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与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园,发挥其示范效应。农业优势也是巢湖的后发优势,一旦释放,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