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音未改鬓毛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给下列音节标上正确的声调。8分
chuɑn cui ɡu chenɡ qiɑn li shi tiɑn
船 翠 谷 橙 浅 利 驶 甜
二、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线。3分
培育 欣赏 纺织
péi yù xīnɡ shǎnɡ fǎnɡ zhī
péi yì xīn shǎnɡ hǎnɡ zhī
三、看拼音写字。12分
fú qí jì hú
幸( ) 红( ) 实( ) ( )狸
飘( ) 围( ) 科( ) 二( )
( )装 尤( ) ( )算 ( )水
四、比一比,再选字填空。9分
①清 青 晴 情 睛 请
( )草 眼( ) 友( ) ( )楚 ( )客 雨过天( )
②(升 伸 生)
把你的手( )过来。
气球( )上了天空。
他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五、从句子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4分
1、小柳树说:“小枣树呀,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 ) ( )
2、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 ) ( )
六、按要求写词语。12分
1、照样子,写出有数字的词语。
一本正经 四 八 十
2、照样子写出AABB式的词语。
摇摇摆摆
七、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还有几画。6分
弹( ) 苹( ) 教( ) 操( ) 第( ) 景( )
八、请照样子填空。18分
一只(鸭 子) 一块( ) 一盘( ) 一条( )
机灵的(小 鸟) 翠绿的( ) 遥远的( ) 健康的( )
(神 气)极了 ( )极了 ( )极了 ( )极了
九、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词造句。6分
1、小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2、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1、冬冬今天怎么没来上课( )
2、我多想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呀( )
十一、把古诗填写完整。8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 。
十二、阅读课文内容作答。12分(4+3+5)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1、上面这些文字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第 自然段说了青蛙和小鸟所在的地方不同。青蛙在 ,小鸟在 。
2、猜字谜,再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字。
①( )水要用口,左边口字旁。
②口( )要( )水,左边三点水。
牵挂,是人世间最为真挚美丽而又纯洁的情愫。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
牵挂,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
牵挂,是筝是线,无论飞得多高,筝还是离不开那个线轴。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牵挂,便拥有情感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是洋溢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人情感世界最为丰富的一部分。它车装不下,船载不完,充盈时间与空间。人生因为牵挂,亲情变得浓郁,友情变得纯真,爱情变得缠绵。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与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行为。买一粒药丸,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外出时,祝你“一路顺风”,并企盼你“平安归来”是牵挂的抒发;当你不顺心时,安慰一声“愿你有个好心情”是牵挂的体现;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一声问候,无不在平淡之中寄托牵挂的浓郁之情。难怪一曲《常回家看看》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牵挂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伟大的责任。为了你所爱的人,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会被你踩在脚下。尽管你没有魁梧的身躯,你也会成为一座坚强的靠山,一堵挡风的高墙。
牵挂,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生活缺少波澜,平淡乏味。
(男)踏着昂扬的旋律,我们迎来了五峰二中五十年华诞!
(女)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我们盼来了五十岁的灿烂;
(男)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我们迎来了五十岁的辉煌。
(女)雅行助人,扬长成器;
(男)导学融合,自主发展;
(女)五十年光阴,五十年积累;
(男)五十年奋斗,五十年成就。
(女)金秋十月,我们品尝着累累硕果,洋溢着激情与欢乐;
(男)丰收时节,我们收获着点点喜悦,挥洒着幸福和骄傲!
(女)今天,我们载歌载舞,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合)共同为母校祝福。
(女)让我们用最美丽的舞姿——
(男)让我们用最动人的歌喉——
(合)表达对母校的无限深情。
(女)过去的五十年,母校用她慈爱的胸怀,温暖了无数学子的心灵;
(男)过去的五十年,母校用她有力的双手,铸就了无数坚强的翅膀;
(女)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十年,是收获的五十年;
(男)我们坚信,未来的五十年,仍然会是收获的五十年。
(女)我们祝愿母校,天天都有新进步,
(男)年年都有——
(合)好——收——成——(放音乐《好收成》)
镇小腰鼓——《好收成》
(男)五十年间,从这里走出了六千多名学生;
(女)如今,他们战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
(男)1979年,从这里,走出了第一位北大学子——;
(女)2001年,从这里,走出了第一位清华才俊——唐兆虎。
(男)尽管贫瘠,母校却托起了初升的太阳;
(女)尽管落后,母校却擦亮了前进的犁铧。
(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女)无论我走得有多远,我的心总和你连在一起。
(男)啊,母校,你可听见我对你深情的呼唤;
(女)啊,母校,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爱你——(放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镇中歌伴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女)是啊!没有昔日园丁的默默奉献,哪来今天的桃李满园?
(男)是啊!只因当年老师的烛火引照,才有如今的光辉灿烂。
(女)师恩似海,拥抱着五峰儿女;
(男)师恩如月,照亮了土家山寨。
(女)让我们跳起土家人的《巴山舞》,用我们欢乐的舞步,祝愿在二中工作过的所有教师——(男)和所有为二中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合)健康快乐,平安幸福!(放音乐《巴山舞曲》)
《巴山舞》
(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女)五十岁,对人生而言,已是天命之年;对母校来说,却正值青春年华。
(男)青春,是飞扬的旋律;
(女)青春,是跳动的舞步;
(男)青春,是自信的鼓点;
(女)青春,是激扬的斗志。
(男)让我们体验青春的律动
(女)让我们领略母校青春的气息。(放音乐《青春韵律操》)
青春韵律操
(女)今天,当我们在校园里徜徉,蓦然回首,母校已满五十岁;
(男)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母校已经沧桑巨变。
(女)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
(男)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澎湃。
(女)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和校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五峰二中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男)让我们共同期待母校新的腾飞!
(女)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男)让我们相约
(女)相约在母校的——
(合)六——十——寿——诞——!(放音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师生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女)祝母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男)祝母校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女)愿好人一生平安!
(男)愿友谊地久天长!(放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师生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女)啊!母校,您的孩子回来了!
(男)啊!老师,您的学生回来了!
(女)让我们拿起笔,在这里写下永恒的回忆;
(男)就让这条长卷,珍藏我们的泪水与微笑。
(女)有请各位校友、领导、来宾——
校友签名留念(反复播放《友谊地久天长》)
(男)谢谢,谢谢所有的校友们!
(女)谢谢,谢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请相信,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女)请相信,母校会欣慰这一刻。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这是立秋过后的东海边,清晨的普陀山,海风开始变得苍凉,像电话那头侧耳倾听着的父亲的白发。
街边很小的面店,是一座刚睡醒的森林,进进出出的人们,是晨间雀跃的百鸟,在木质桌椅板凳的林间觅食。热气腾腾的鲜香,仿佛穿越森林的光芒,笼罩着一位老人一碗面,或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两碗面,或是一对情侣分食着一碗面,或是一个孤独的中年男子,也在等一碗面。人们的一天,从喜欢的一碗热汤面开始,一个日子的起头,多么舒坦。
母亲问:“是和老家一样的海鲜面吗?”
“呵呵,还没吃到呢。”我说。
海鲜面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
远古时候,中国东南方的大陆一直延伸到大海,消失不见,又在蔚蓝色的不远处突然冒出来喘了一口气,于是,大海上漂浮起一个叫“玉环”的岛屿――我的故乡。
千百年来,海岛人过得像鱼一样怡然自得。我一直固执地相信,不同性格的家族,与不同的动物有着神秘的渊源,比如有的家族像狮,有的像龙,有的像狐狸,有的像狼……而玉环人的祖先一定是传说中的鱼人,我们的头发、眼睛、嘴唇、四肢,我们的大脑,无不焕发着海水的坚韧柔美灵动。夜深人静时,我们蓝紫色的血液汩汩作响,如静夜深林里的小溪。阳光明媚时,我们骨子里飞舞着的每一个细胞,都朝着快乐自由的方向。我们种田,讨海,在城市人愈来愈陌生的春分、谷雨、冬至、月半、霜降、填仓的古老节日里,在历经艰险满载而归的鱼舱里,虔诚祈祷,吟诗作画,开怀畅饮……
我们依从心灵的声音休养生息,无忧无虑,相亲相爱。
在我尚未出生的无数个黄昏,年轻的祖父挑着两个空箩筐,守在漩门湾,等待渔船载回活蹦乱跳的小海鲜,装满他的箩筐,再挑回十里之外楚门镇小南门的家里。祖母和众多孩子们早已备好几个小一点的箩筐,在天井里一字排开。祖父坐在梨花木椅上,点起烟斗,像一个司令一样指挥着妻儿们将鱼虾蟹分类,又按大小分类。最后,他站起来,顺手从箩筐里捡出几只肥胖的青蟹、发亮的水潺鱼、火红的红绿头虾,孩子们便欢呼起来――这是劳动的奖赏――夜宵――海鲜面――汤无比的鲜、烫,海鲜无比的爽口,面无比的细软,小葱无比的香,嘴里和胃里,无比的熨帖。
天未亮,祖父祖母便将大小箩筐挑到菜市场,贩给卖菜的,也有自己零星着卖的。一家老小的生计,都在一担一担的小海鲜里。有时,天气不好,连刮几天台风,祖父便会空手而归。海鲜面没了,一家的生计,也愁苦起来。奇怪的是,那些愁苦总很容易被忘记,记住的,总是快乐,满足。
闻着海的味道,吃着海鲜面,一茬茬人老去,一茬茬人长大,一茬茬人离开故乡,比如我。有一次,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坐船,忽然闻到一阵香味,那是老家久违的海鲜煮年糕,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鲜香里透着年糕微微有点发酸的味道。海浪晃得我胃发酸,眼睛发酸,心也发酸。海浪里浮现出儿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面的场景,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坐下来吃,一坐下,就把自己碗里的蛏子、虾什么的都夹给我们姐弟几个,一家人,便你让我我让你,多么温馨。海风吹过,香味倏然消失,我下意识地踮起脚尖用鼻子去寻,如同思乡的人顺着月光去攀缘故乡的月亮,如何够得着?
离乡20多年,让我吃出海鲜面里别样味道的,是婆婆。公公婆婆就如同现在的我,大学时代起就离开家乡玉环,辗转西安、东北、成都读书和工作。退休前,他们如两片执著的叶子,被思乡的风带回了根。也许他们比我父母更懂得我的故乡情结。
婆婆是个做菜高手,从她那里,我深切体会到菜是要靠爱来做才更美味。尽管婆婆做的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但我更爱海鲜面。自从发现我是个“面桶”,每次回到家乡,婆婆总会在做了一大桌子菜后,特意再为我烧一碗海鲜面,我说不用,她仍然会做。有一次,她做了一碗面,只有青菜,没有海鲜,一碗面看上去有点凄凉。我有点伤感,不是因为没有海鲜,是因为,婆婆最近老说她老了,不会做菜了,也爱忘事了。我还发现,公公下象棋时,捏着棋子的手微微颤抖,迟迟不落子,看不出是在思考还是在发呆。我的父母,还有曾经和祖父祖母们分海鲜的叔伯姑姑们,头发也都更白,更少了……祖辈们早已故去,与父辈们永别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慌乱,瞬间烫着了我。岁月怎么只有昨天和今天,中间那些日子呢,怎么这么快就都过去了?多少年后,当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我回到故里,他们在哪里?还有谁再为我烧一碗海鲜面?
突然,婆婆伸过一双筷子,在我的碗里翻搅起来,连说,忘了忘了,鱼和虾先盛出来的,都在面下面藏着呢哈哈。
心里含着泪,我吃光了面,喝了很多汤,喝下了爱的味道,也喝下了难以消化的离愁。
后来。
后来,在离故乡360公里的杭州,不会做菜的我,偏执狂似的“制造”着各种家乡的味道。
我用母亲酿的黄酒,做家乡的红糖酒蒸糯米。起锅了,糯米饭散发着琥珀般诱人的色泽,浓香四溢,撒上一层红糖,用勺子舀着吃,香糯无比,据说孩子吃了很补身子的。我跟来自千岛湖的阿姨说,你也吃,趁热吃。阿姨说,我不吃,这是你们老家的吃法,我不喜欢的,你多吃点。是啊,你的最爱,对于他乡人,也许难以下咽。
我用鲳鱼烧绿豆面年糕,请朋友们一起吃,他们一开始特别担心会腥气得不得了,后来却吃得不亦乐乎,看不出我心里的失落:鲳鱼、年糕、雪菜都是老家带来的,可是,水,火,调料,葱姜蒜,都不是,一碗年糕,无论如何烧不出老家的味道。母亲说,别说杭州了,就是咱家院子里的井水,买来的海鲜,店里的面,都不是从前的了,污染过了,冰过了,做过假了,海鲜面,再也烧不出从前的味道了。
我不管。我仍然固执地每天吃一碗面;我请母亲、婶婶、姑姑教我做海鳗鱼圆、番薯粉圆;我在城市人愈来愈陌生的春分、谷雨、七夕、冬至等古老节日里,吃老家过节必吃的食饼,饮酒,祈祷,庆祝,或祭奠……我偏执,不是真的要回去,像祖先一样讨海种田为生,而是,在人生无数个“回不去”里,死守着一个慰藉,试图浇灭那团越烧越旺的乡愁。
2013年七夕中午,梦见一场太阳雨。梦里,我站在屋子中央,婆婆坐在一张旧沙发上,屋外雨声如鼓,却有阳光从天窗照进来。我仰望着窗,看见一根根银亮的雨穿透玻璃,和金色的阳光一起洒在我身上。我跟婆婆说,杭州很久没下雨了,这雨真好啊,也是你从老家带过来的吗?
【关键词】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亲子阅读的意义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因此亲子阅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现在蒙学专家提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观点,我们更应关注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亲子阅读对学龄前儿童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下几方面: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的世界充满幻想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未知世界知识的欲望。在亲子阅读中,尤其是早期家长以讲读故事的形式使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现在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你去学习和探寻。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浓厚而持久。
2.提高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语感
个体的语言感知能力一般养成于童年期,小时候学会的语言将永久保存。亲子阅读能够把正确的语言传递给孩子,孩子就像一台录音机一样把语言信息存储于大脑中,在今后的语言使用时就变成自动化的模式加以模仿和运用。“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是儿时语感发生作用的结果。
3.增强亲子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亲子往往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并延伸到生活中的对人与事的看法,加强了沟通,促进双方情感交流。同时,还有利于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的把握。
4.有利于孩子早期性格和习惯的培养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爱心的家庭。”绘本,就是图画书,它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简单易懂的图画模仿学习,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知书达理的品格。
二、我国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不重视早期幼儿绘本阅读
我国是个非常注重应试教育的国家,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是否能考进好学校,从而忽略了早期幼儿绘本阅读。这里主要从政府和家庭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我国政府不太重视孩子早期的绘本阅读,目前对于孩子绘本阅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对图书馆书籍的供给财政经费比较少。另一方面,我国的父母不重视绘本的阅读,觉得性价比不高,一幅图画只配了寥寥几个字,不太值。他们更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孩子选择“有用”的书,并没有询问过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长期以往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
2.缺乏家长的陪伴
经过对儿童绘本问题的研究,发现缺乏父母陪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①父母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在很多家庭中,大多数父母白天都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下班后还要洗衣做饭非常辛苦,没有时间陪孩子。②父母在家喜欢玩游戏、玩微信聊天。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很多父母都喜欢成天拿着手机打游戏,逛淘宝,刷微博,发朋友圈,不喜欢读书,就更不愿陪孩子读书了。③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学习。很多父母宁愿花钱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学习,都不相信自己能把孩子教的更好,这样父母错过了与孩子沟通培养感情的机会。
3.不知道选择哪些书
目前市场上儿童读物品来繁多,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对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经验的年轻父母们不知道什么年龄层应该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有时花了钱还没有买到合适的书。更有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没有接受学校式教育时,拔苗助长提前作打算,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语文英语数学。然而,读书不仅仅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力。0-6岁的孩子最需要配有大量色彩丰富、言简意赅的绘本陪伴。
4.没有提供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
读书的氛围很重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孩子可以安静的朗读者悦耳动听的声音,欣赏着赏心悦目的图画,并且对他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地方提问。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一个从不读书的家庭里,孩子很难知道阅读为何物,更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此也就无从“爱上阅读”。孩子在成长期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父母,然而大多数父母空闲时间玩手机打游戏,孩子自然就会效仿,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比起阅读更容易被具有动画效果的电视、IPAD或游戏所影响,从而缺乏阅读的兴趣。
三、解决方案
1.提倡全民参与幼儿早期绘本阅读
阅读绘本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乃至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更要有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在图书馆存放些优秀的绘本、或者呼吁大众在社区建立图书角,以捐赠的形式共同参与阅读。同时父母要定期为自己的孩子订购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不仅能促进幼儿品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形成图像思维方式,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陪伴幼儿阅读
0-3岁的孩子可以每天不定时的阅读,而3-6岁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放在早晨或者晚上睡觉前,一般睡前是最好的选择;还可利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讲讲头天晚上阅读的绘本故事,让孩子复述一遍,或者可以提些围绕此故事的一些小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晚饭后的休闲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图,读书,或者玩益智的亲子游戏。
3.参加社团或利用网络资源
家长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故事会等形式的活动,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或者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一些热门书单,知道什么年龄段应该阅读哪些书。平常也要关注孩子感兴趣书籍,投其所好,引导阅读,逐渐扩大读书的广度。还有就是多带孩子逛逛书店或图书馆,看看琳琅满目的书籍,还有一群爱好阅读的小朋友一起。
4.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结合拓展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家长在家尽量自己少看电视,减少手机或IPAD的使用时间,全身心的投入,让孩子知道你很重视和他在一起的时间。空闲时自己抽空看书,即便孩子在旁边玩玩具,看到父母看书,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愿意,周末在家陪孩子读书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互动游戏,比如阅读龟兔晒跑的故事时,父母和孩子可以分别扮演兔子和乌龟,然后按照故事情节表演出来,游戏做完之后父母可以提几个小问题,并对这个故事做一个结论,告诉孩子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四、结束语
亲子阅读真的能够让孩子喜欢阅读,并把这种快乐的经验延伸到未来的成长中,对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能够形成鼓励幼儿早期阅读的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早期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国家整体素质,为社会公平奠定基础。笔者编写此文希望使读者对亲子阅读理解的更为透彻,对读者与幼儿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云浩.幼儿家庭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5
[2]米文慧.\谈婴幼儿早期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学院,2003
[3]张萍.“亲子阅读”指导有效性策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
[4]季燕.关于亲子阅读的文献综述[J].山东教育,2007
作者简介:
梁方醒(1994~),女,江苏省徐州市人,工作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职务:学生,研究方向:物流、企业管理。
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圆》这个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授课,有效设计教学,感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新授课的特点是“新”,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等,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正确、清楚地感知教材,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圆》这一单元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是无限逼近思想、运动变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确立了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展开的新授课《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就应该围绕这几种思想进行教学。
在《圆的认识》新授课中,圆的定义通过用圆规画圆,结合圆规运动的过程把圆描述为一动点以一定点为圆心,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也可结合操场画圆描述为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变化的过程。还可设计画正多边形的方法来探究圆的形成,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等。
圆周率的推导可以用正多边形边长和与外接圆直径的比值来探究,当正多边形边数越来越多时,比值越接近圆周率,这时的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这样推导圆周率,渗透的是无限逼近思想。
又如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时候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既有转化的思想,又渗透着无限逼近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就是研究这些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二、练习课,灵活运用习题,巩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数学题千变万化,题目数不胜数,如果都一一去做,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会灵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解题的规律。特别是我们平时的练习课,很多老师把它上成做作业课,做过讲或讲过做。这样呆板、机械的练习,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静态的习题变为动态的操作题,把单一解题变成灵活的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巩固数学的知识与思想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圆的面积》练习课为例,107页的练习十九第7题:下图(图1、图2、图3)“三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3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计算或观察,总结出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学生通过计算或观察都能够总结出涂色部分面积相等,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只知道用正方形面积减去空白面积,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解决问题的本质上去,也没有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是这样教学的:只出示图1,让学生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你能在这个正方形中画出比这个圆更大的圆吗?学生怎么也画不出比这个圆面积更大的圆了,最后得出:正方形中最大的圆是直径等于正方形边长的圆。
规律得出来以后,我并没有就此罢休,把它作为解决下面问题的依据。要求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动手设计出正方形减去一个最大圆面积的图形,并要说出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们兴致盎然,积极性非常高涨,画出了十几种美丽的图案(从图2往后的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
不少孩子是用 整个图形的1/4进行旋转、翻转、平移、对折等变化而来,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思想、运动变化的思想、等级变形的思想、求同思想、求异思想等,收效很好。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何止是探讨三个图形涂色部分的面积相等,更有如何去探索数学规律,如何应用数学规律去创造数学,去创造数学美。所以,抓住本单元的核心要素有效开发习题,灵活运用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灵活性思维,孩子们学到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到的是数学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感受到的是几何世界的多彩性、丰富性,享受着数学世界的的美。
又如,第110页的第10题:
刘大爷用15.7米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如左图)。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运用圆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书上提供的信息学生很容易解答出来,但是学生解答完这个题目以后,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无利用圆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于是我进行了改编:抽象的的文字全部删除,题目中的数字和图结合起来,变成数形结合,把数字15.7改为18.84,这样便于计算,原来完整的鸡圈图拆成两部分。
教学时,先出示第一部分小鸡和墙的图,紧接着出示18.84米长的篱笆。
师:同学们,刘大爷要用竹篱笆把这些鸡围起来,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1:鸡圈围成什么形状的?
生2:怎样围最美观?
生3:怎样围鸡圈面积最大?
师:能否给老大爷提些有益的建议呢?
生4:我想建议老大爷把鸡圈围成长方形,并且尽量长一些,这样墙可以尽可能多地占用,面积也许会大一些。
生5:我反对,墙被占用得多,围的长方形越长,面积会越小,应该是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师:这就是刚才一个同学提出的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等会儿我们具体研究围成什么形状面积最大。
生6:我想建议老大爷把鸡圈围成正方形,这样方方正正的,很漂亮。
生7:我觉得,如果地方很大的,就把鸡圈围得尽可能大,这样小鸡在里面活动也自由;如果地方较小,靠近路边,就尽可能围成长方形,不影响路边行人走路;如果老大爷爱美,就围成正方形,这样美观。
师:你考虑问题很全面,很周到。
生8:我想建议刘大爷围成半圆形,半圆形也很漂亮,面积不是太大,也不是很小。
师:呵呵!你肯定围成半圆形面积不大也不小?
生8:我想是的。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算一算,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围成半圆形时面积是不是不大也不小?
通过计算验证,围成半圆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紧接着,我相机引导学生总结:由此,你们还能联想到什么?能够得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猜想、验证得出:在周长一定的时候,围成的图形中圆面积最大。
这样的练习课,学生不仅巩固了运用圆周长和圆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问题意识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灵活改变,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例如,极值思想、运动变化思想(一根绳子可以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由分到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美的思想、人文思想等等。这样的练习课,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升华,数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了灵活运用和巩固。
三、复习课,旧知翻版变新知,升华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一般的复习课,就是回忆知识、结构整理、查漏补缺,用孩子们的感觉是“烫馊饭”,没有新鲜感,很少新收获。而抓住核心思想进行复习,复习课承担的功能就是温故而知新,旧知翻版变新知。
本单元复习,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下面的填空,你发现了什么?2.圆是怎样形成的呢?以前哪些地方也用到运动变化的思想?3.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转化的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思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1题,复习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用扩大、缩小等知识说出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这个变化关系就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点,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第2题,复习圆的特征,让学生复习画圆的过程,体会圆是一个动点以定长绕一个定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复习运动变化的思想,同时告诉学生点通过运动可以形成线(这里是曲线)。再让学生回忆,以前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运动变化的思想,引导出两直线位置关系结构的运动变化:两直线平行,如其中一条开始旋转,其位置关系结构立即开始变化,平行相交、交角从略小于180°开始连续减小垂直相交、交角继续减小直至略大于0°平行。几种基本几何图形形状结构的运动变化:长方形一边向对边平移,将变出正方形,接着变回长方形,如该边绕某顶点向对边旋转,逐渐变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某锐角逐渐增大(想象着挤压它),将变出长方形,接着变回平行四边形,如某边绕某顶点旋转,将变出梯形;菱形可压缩成正方形,正方形可拉伸成菱形。
让某一个面平移,正方体可变出长方体、长方体可变出正方体。缩小圆柱某底面面积至0,可变出圆锥。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变成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变成扇形。
某一面进行旋转或平移后的轨迹,如果是正方形,旋转后的轨迹可以得到圆柱体,如果平移得到的轨迹可以是正方体也可是长方体;如果是圆面,平移后的轨迹是圆柱,如果绕直径旋转后的轨迹就是球体等等。
第3题,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把圆分割成越来越多等面积的近似三角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渗透了极限运动、转化的思想方法。接着引导回忆在我们学过的内容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这些思想,如一年级的凑十计算法,小数、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分数除法的计算转化为乘法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等等都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样的复习课,由一个知识点链接成了一棵知识树,把点变成了线,把线变成了体,把散乱变成有序,把旧知变成了新知。不仅复习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运用本单元的核心思想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很多知识孩子们以前只知道用来做题解题,但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这些数学思想以及相关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运用起来更是游刃有余,真正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四、活动课,开放自主扬个性,熔化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通过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主要数学思想的内核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运用这些思想解决数学问题也比较熟练了。但是要把这些思想转化为生活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转化为数学素养,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棘手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使知识不再成为死的行囊,使它们自觉地周转起来,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其转化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围绕几种数学思想搜集生活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名人名言等,只要能够体现本单元极限思想、运动变化思想、转化思想等方面的都可以,不拘形式、不限字数。于是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的情况如下:
体现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将刮目相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等等。
体现极限思想的:乔维泰利的《零极限》心理小说、“若不好到至极,就不算伟大。”“每一种事物都有一种极限,超越极限可能带来的是升华或者是灭亡。”“相信自己,坚持自己,极限将被突破,卓越就在眼前,人生终将辉煌。”“欲无极限,祸乱生焉。”“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干劲可能会加速走向油尽灯枯的境地,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固然是令人激奋的经验,但适度的休息绝不可少,否则迟早会崩溃。”“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等等。
体现转化思想的:穷则思变,因祸得福,物极必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
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语文和数学的融合,是科学和哲学的融合,是社会和学校的融合,是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是教书和育人的融合。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和研究科学,用来解决问题,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生,感悟做人的准则,激起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数学为工具性学科,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机械解题训练,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机械训练中逐渐萎靡,创造性退化。这种工具性教学,忽略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如果我们抓住数学的核心思想,不同的课型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就能使数学课堂从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用数学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科学的数学走向文化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折射出数学之美,折射出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