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金融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现代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17-04
一、问题的提出
表1是吉林省2000-2009年农业经济指标时间数列。
从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指标正稳步攀升,第一产业比重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主要指标正在稳步下降并趋于合理。数据表明吉林省农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36,可见,粮食总产量对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吉林省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趋势曲线的斜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状态。
图2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趋势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趋缓(其中,2007年和2009年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可以剔除),表明提升传统农业的贡献率已经很困难。图3为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趋势曲线。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减免农业税,同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如果剔除农业税和直接补贴(人均近800元),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滞涨状态。表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十分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依靠发展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贡献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已经十分困难。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贡献率,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发行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以“四项直接补贴”为主,即使是用于“六小工程”建设投入、中小学教育投入、农村医疗体系投入也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相当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相当于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4所示。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不存在政府直接补贴时,均衡点是A(Q1,P1)。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均衡点为N(Q2,P2)。发生直接补贴之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矩形MNQ2Q1面积与矩形P1P2MA面积之差,多半都是负值。
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5所示。Es是出口供给曲线,A、B、c、D分别代表所在区域的多边形面积。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A+B+C,政府承担的补贴支出为A+B+c+D,国家经济利益净损失是D。
因此,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最后必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近期来看,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不符合WTO相关规则,也不符合农业保护国际惯例,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对现代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政府应该以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为重点。吉林省农业生产禀赋素质较差,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只有依靠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行为的引导,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服务、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的禀赋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金融支持
粮食种植属于第一产业,粮食加工属于第二产业,农产品流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脱节,农村经常出现“种粮难、买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现象,农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业也加剧了农业风险。种植环节不但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还要承受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风险,单靠国家粮食价格政策很难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产品流通使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性,因此,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尤其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与保护。图6为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在农户遭受巨灾产量下降或丰产年度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户收入锐减的情况下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使农民的收入曲线(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收入)沿QP=P1Q1移动,补偿金额为矩形BCQ3Q2,矩形BCQ3Q2的面积等于矩形OPlAQl面积与矩形OP2BQ2面积之差。
因为价格基数和产量基数不一样,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并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农户的收入差额,但是,至少使农户避免了“谷贱伤农”问题,同时,通过政府的干预手段调整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EAC>ED)。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是“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商业保险机构确定的无差别收益曲线通常QP≤P1Q1,收益曲线略微下倾,真正发生巨灾或价格波动时,农户得到的补偿往往过小。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没有真正弥补农户的收益损失。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选择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在WTO框架下,我国应加大“绿箱政策”的保护力度,确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农产品贸易控制,建立健全农业保护的中介和载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同时,受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作用下非农产业对农业资源的吸纳,粮食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将会存
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
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对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低下,首先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生产者同其他社会行业的收入差距纳入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将其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选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的农业保护政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与农发行的合作机制”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以贯彻、配合政府农业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为宗旨,是政府在市场上的延伸。因此,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截至2009年底,农发行相继与各级政府签定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30余项,协议金额近3000亿元。目前,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主要按照“政府协调、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模式进行。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策方面
一是确立银政合作法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银政合作的基本法规政策,规范银政合作机制,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银政合作确定政策法规依据。
二是解决农发行的信贷投放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信贷投放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信贷风险保障要优先于其他信贷投放,因此,在银政合作中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形成一定的信贷保障措施,包括必要的财政补贴措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是宏观调控问题。在银政合作中,政府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竞争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实施必要的金融控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银政合作健康发展。
(2)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粮食、水利、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关系,形成支农合力,为农发行开展银政合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支持、服务、合作一体的共生关系,实现共赢。
二是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农发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规模大、信誉好的担保机构。可以采取政府出资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方式,创造条件形成风险管理能力强、运营规范、内控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为农业政策性贷款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加大对农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妥善处理粮棉挂账,增强农发行经营活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培育诚信理念,提高企业守信意识,为银政合作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
(3)合作模式
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共建投融资平台,发挥农发行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促进银政合作业务的健康发展。在合作框架内,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的确定支农项目并向农发行推荐项目,农发行根据项目性质、信贷风险保障措施等条件设置贷款类型、确定贷款期限,自主放贷,逐步建立“政府推荐、政策保障、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合作模式。
(4)全面支持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
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商业金融的经济性,致使商业金融明显偏离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制定特殊政策,激励农发行将支农资金向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倾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农发行号称“粮棉油”收购银行,似乎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满足,其实并不竟然。农发行信贷门槛过高、资金数额小、期限短,并且专款专用,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农发行应该降低信贷门槛,开发更多期限灵活、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
(5)降低财政直接补贴,将更多的补贴资金通过农发行的支农机制发放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属于典型的“明补”。“明补”资金效率低下,大部分补贴资金充当了农户的收入,而不是充当资本。将“明补”转变成“暗补”,通过农发行发放,更能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1)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
从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中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对此,建议国家尽快建立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对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经营管理、赔付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在立法的建立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是农业保险几十年来没有完善壮大的根本原因。
(2)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一是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农业保险专用基金,设立独立的机构运作农业保险专用基金,并接受政府及司法的监管。
二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寻求与国外成熟的的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分散经营风险。
(3)中央加大专项财政补贴
“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提出了挑战,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专项财政补贴,一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可以使相关政策顺利落实。同时中央应该加大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保险同其他惠农政策之间的配合,完善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4)扩大保险补偿范围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应该扩大保险补偿范围,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价格风险都应该纳入保险补偿范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新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优化研究(吉科合字20070618)”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峰,王学镇,羊文辉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08).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
[4]贾万军,王寒菊,百信农民资金瓦助社金融运作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5]丁卜人,关于保障现代农业投入情况的调研报告[J]无锡人大提案,2010,(04),
[6]王怀勇,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J]法学论坛,2009,(06)
[7]刘志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EB/OL],WWW,SFNCC,ORG CN.
【关键词】货币金融 政策 中部
近期,世界经济继续调整,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有所放缓,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应对新形势,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格局也在转变,特别表现为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思路、节奏和重点正发生积极变化。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区应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中部崛起。
一、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发展新动向
(一)货币政策开始倾向于短期操作和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
自2012年8月以来,在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我国一直未采用降低存准和降息等宽松操作,货币调控开始倾向于央票发行、逆回购等短期操作和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如差别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等。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调整趋势,但货币金融领域仍处于较热状态,1~5月份,广义货币M2增幅始终处于15%以上的高位,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速,1~5月份人民币贷款总体增加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多增279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比同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当前“冷经济、热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已明确表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看,我国通过降息等手段增加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可能的调控方式是将短期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短期资金供需,以及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等。
(二)加快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实体经济缺血严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空转”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国务院和央行多次提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具体要采取的举措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明确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现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将有所加快,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加快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今年6月19日,总理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等。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放宽金融业特别是社区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可能会改变以往设立金融机构时的股东性质限制,以及只能以大银行作为股东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硬性规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玻璃门”有望打破。
(四)强化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多样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形成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攀升,据中金公司近期测算,目前我国广义信用的影子银行规模已达到27万亿,约占当前GDP规模的一般。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大量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难以起到给实体经济输血的作用,同时也集聚了多样化风险。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膨胀,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强化对银行非标准债权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客观上将起到银行去表外杠杆化,以及规范整顿银证、银基业务等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问题,近期审计署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情况加剧。伴随地方财政收入减收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正不断加大,平台贷款违约将由从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监管将更加严厉。
(五)加强对企业开放和“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近期国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加大开放力度和“走出去”。今年3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以及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等工作。从这些政策措施看,未来我国金融政策将更加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06年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虽然经历2008年以来是世界金融危机,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缩小。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社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加快趋势;城市群发展发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趋势。
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还很薄弱,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集聚的风险在加大。以安徽为例,截止2012年,安徽拥有金融机构网点数近万余家,但结构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从资产总额来看,省直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地方金融资产总额的98%,银行类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89%,金融机构大多都集中在省会合肥,为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存贷比49.6%,有16个县不到40%。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快速增加,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不利于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加快改善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效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快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形势下中部地区可采取的现实举措
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已从以往“收收放放”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变为将短期政策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合理构建,更加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其中蕴含了重大机遇。中部省份应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积极采取一些现实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中部崛起。
一是加快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针对地方金融发展不足现状,中部省份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中央精神,中部省份可在地方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组建要求等方面争取国家改革试点,改变以往不尽合理的政策限制,促进中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大繁荣。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中部省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性问题是融资成本过高问题。对此,中部省份应顺应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调整,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和期限,科学设计风险控制和规避方法,适度降低市场利率水平,更大力度支持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偏重于原材料产业和重化工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外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钢铁、化工、建材和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中部地区表现尤为严重,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崛起。对此,金融政策应有所倾斜,如制定金融支持调整过剩产能的相关措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
四是积极做好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的相关政策,严控违规违法融资的同时,各省还应加大政府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力度,将优质资产注入融资平台,提高政府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对于融资平台风险监管,还需避免“一刀切”模式,针对平台资产负债状况健康、还本付息安排有保障的平台公司,应积极协助其加快业务审批核准进度,稳步扩大融资规模,重点助推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有实力的“走出去”主体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中部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政策,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2).
[2]张利.安徽省地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7).
[3]曹亚楠,李欣欣.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青海金融,2012(1).
关键词:京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河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0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目前发展较为滞后的是河北省,它作为经济和重工业大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但是也有一些不利条件,如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信用建设落后等,而在这些问题中,金融因素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以资本市场为核心载体的金融“软环境”将成为影响三地协同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金融支持对产业转移的机理作用
产业转移是不同地域之间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比,资本在区域间自由转移,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研究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的机理作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聚集资金。产业转移的表现形式就是生产中心在不同的地区间进行的转变,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参与等,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方式。在承接初期,不仅需要建设厂房、产业园区等大量的基础设施,而且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保证;承接后期,还需要资金支持企业的正常运作。而金融市场的资金聚敛功能则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2、使资金优化配置。金融部门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可以广泛收集产业的相关信息,对承接产业进行正确的评估,确定每个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使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3、对资金需求的调节。企业根据资金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资金的分配使用。金融部门处于资金集中和运筹的中心环节,连接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各个行业。处于中心环节的金融部门可以根据各个产业反馈的建设、发展信息,根据国家政策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矫正或限制。
二、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金融制约的原因
金融市场的健全,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下,金融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京津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对于产业转移来说,金融服务作用相对有限。产生金融制约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河北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多年来,河北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金融对经济贡献度偏低(2012年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4%,既明显低于东部6.76%和全国5.53%的均值水平,也低于中部3.45%和西部5.01%的水平);资产证券化率偏低(2013年河北资产证券化率为14.2%,在全国排名第24位,仅为东部平均水平的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明显滞后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带来障碍。
2、承接的产业滞后得不到国家政策扶持。河北省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从经济实力上,都难以吸收优秀人才,缺乏先进技术、资金支持,自身的产业结构欠佳,经济发展较滞后。在河北省承接的京津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的效率不足,难以得到金融服务业的支持。
3、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较少。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较少,使得金融产业转移面临很大难题。政府所提出的优惠政策很多都是财政性的优惠政策,一般都是免除各项税费等,如京津冀三地金融政策没有形成政策落差,不能有效通过金融引导产业疏解;异地贷款制度约束,降低转出方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等。因此,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未完全体现出来。
三、推进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对策
为了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顺利进行,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为加速推进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措施如下:
1、拓宽融资渠道。河北省要避免因资金短缺带来的承接问题。首先,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除提供传统信贷业务外,还必须加大公司债、财务顾问等创新业务发展,实现角色转变。构建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多层次银企资金对接平台,允许中小型企业以应收账款、存货等形式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其次,积极发展各种类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2、加快金融创新。对于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转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保、应收账款、专利商标等灵活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发放贷款。针对产业转移的发展周期、发展前景和风险预期,制定细化不同的信贷准入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通过建立金融良性调控、良性发展、良性运行的环境,实现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之间资金信息的科学流动,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有效地发展。要创造条件吸引京津地区金融机构落户河北,深化与京津地区的交流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正常金融秩序,推动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总之,随着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金融支持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显,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合适的金融支持路径,让各项金融资源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河北省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009.5.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邮政金融网点要想平稳有效的发展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趋势来调整自身结构。其自身结构需要符合于现代金融的特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建立自身的线上金融交易平台和金融信息平台,最大化的支持用户进行移动客户端的金融交易,为用户提供最为便捷的信息化金融交易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现代金融交易格局初步发展的前提下,邮政金融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其他商业银行,也有着来自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所以要想在金融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就要改变自身的金融交易方式,创新金融发展思路。将线上和线下的金融交易平台充分的融合起来,创新用户的金融体验模式,树立全新的金融发展理念,保障自身持续健康的转型发展。
二、当前邮政金融网点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规模小、业务范围缩水
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金融服务业务的规模较小,业务范围有限,由于经济规模有限,人们的经济收入不高,金融业务开展的幅度受到严重的限制,人民对于金融投资无法进行准确的价值预判,不敢进行实际化的资金投入,导致无法大量的吸收闲置的资金,业务开展的频率提不上去,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有限,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尚未化的地步,对于金融性的违规操作,界定的意义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对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没有单独的法律依据,对于非法集资,非法资金兼并没有相关的条款立法来限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上当受骗的百姓比比皆是,百姓不敢进行金融投资;同时政府等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切实可靠的金融执法力度,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核和实际情况调查,无法有效的规范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邮政金融业务责任区分不明朗
在金融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场景状态下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但是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根据集体经济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试验,必须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来进行落实。但是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邮政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扶持业务的开展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导致业务主体的责任区分的不清晰,职责性业务的混乱,资金落实不到实处,业务开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导致资金规模难以扩大,秩序性业务混乱。
三、对于未来邮政金融网点的转型策略
鉴于目前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邮政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旨在促进金融业务的开展,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推进金融立法进程
在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必须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执行力度,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政府作为金融市场的实际监管者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引导布局,加快农村扶持性资金的到位,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加快金融市场立法的执行,严格治理违法操作事件,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重构金融体系
城市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固有资金可协调性越来越低,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成为了困扰各大银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的前提下,城市的人均消费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众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消费的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在趋向于理性消费,更多的是趋于攀比消费和精神享受消费,且此项消费所占用的经济收入比重还比较大,在季度性的资金储蓄方面无钱可存,造成实际支出资金远远的超过实际可收入的资金,严重的影响了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但是社会的未来预期消费水平已经严重的下降,金融机构的信誉普遍降低,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资金吸收率的提高,必须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结合互联网技术推进线上交易体系的建设,加快线上邮政金融建设的步伐,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特殊性金融产品的推出
从经济体式走向的角度来看,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体现,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经济综合体,能够满足于不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商业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融性平台,具有多变性,趋势性的特点,所以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要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向性的扶持,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
上述文章深入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资金支持之间的关系,但仍有一些改进之处,首先,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适用于存在不可观测变量观测系统,并且由于可以分时间阶段给出不同系数,所以不要求用大样本容量数据才可得到较准确结果。其次,上述文章建立的模型中仅仅是单一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不将财政资金支持与金融资金支持和对农业科技创新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人力资源变量加入模型,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也同时说明培养大量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对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1996—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状态空间模型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理性预期、测量误差、长期收入、不可观测因素。
状态空间模型由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构成,其中
式中,xt具有固定系数β的解释变量集合,zt是有随机系数αt的解释变量集合,随机系数向量αt是对应于状态方程中的状态向量,称为可变参数。变参数αt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在状态方程中假定变参数αt的变动服从于AR(1)模型,扰动向量εt、vt假定为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二、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6—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共设定了5个变量,其中有1个因变量y即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一变量采用农业专利申请量来表示;4个自变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g,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农业政府资金支持表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f,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农业金融机构贷款表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l,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员表示。
(二)数据处理
为了使模型的结果更准确,更具参考性,对于,g和f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PRI)平减处理,y、g、f和l均属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由于可变参数模型要求数据平稳或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资金对中国农科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模型设定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开发机构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拉动效应的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用卡尔曼滤波对弹性系数进行估计,模型为:
三、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呈阶段性的特征,从1996—2002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由于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贸和整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整体财政政策由紧转松,国家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倾入大额的投资,当然也包括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其中2002年政府对于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机构的投入达515 670万元,同比2001年增长了36%,2002年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系数在近几年中达到峰值,为0.74。从2003—2008年该弹性系数呈缓慢下滑的趋势,这是由于2003—2008年,中国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中性,尽管2008年财政投入相比2002年多投入了1.5倍,但是同比2007年,仅增长了15%,虽然,2006年“科技创新型国家”这一概念提出,中国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增多,经费的配套增长却略显薄弱,所以此时的弹性系数趋于平缓。从2008—2011年,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缓慢增长。在此期间,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故而该弹性系数有缓慢上升趋势。
(二)金融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金融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波动比较大,但总体呈现下降然后平稳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2004年,这一阶段,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使得银行对于像农业科技创新这种高风险项目贷款持谨慎态度,导致对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构的贷款持续缩水,2002年金融机构贷款为2 273万元,比上年同比下降了80%,下降趋势十分猛烈。第二个阶段是2004—2011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中2008年金融贷款仅为375万元,在开发机构筹资的渠道中仅占0.2‰。同时,作为整个大环境的融资背景,中国宏观的货币政策也是从紧的。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1996—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转型发展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等服务,这一新兴领域体现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金融业态,属于传统金融范畴。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范围广和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日前,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有限公司、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共同探寻双方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这一战略合作是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必将推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入到一个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顺应形势、进行转型必是大势所趋。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原因分析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得以从以“高增长、高出口、高投资、高能耗与高污染”为特征的“旧常态”进入到了“三期增长”的新常态。由于“旧常态”时期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较为强烈,以致于这种影响现今还未消失,因此在“三期增长”的状态下,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改革转型、创新提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前些年,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愈加繁荣和活跃。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明显大不如前。如果继续沿着原来的模式经营,那么其发展必然会停滞不前。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积极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才能改变当前局面。
二是竞争日趋激烈。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越发活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下沉,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除此之外,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面临金融产品、服务、经营区域、网点开设以及各种资源的争夺中,农村金融机构优势不足、实力较弱,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农村客户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不断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对于投资理财、金融结算、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专业需求也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在经营模式和产品服务上进行创新,不断拓展新型业务,必将会失去大量客户和市场。
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存贷利差缩小造成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监管产生影响并且加剧利率的波动,这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转型、开发产品和服务、调整发展战略来面对风险。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
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都未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且服务基本局限于部分与农业相关的项目和企业,开设的经营网点和配套的基本设施都难以适应市场日益变化的要求,由此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参与者积极性较低。农民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产品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再加上民间借贷服务管理混乱,使得他们在进行民间借贷时容易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
2.服务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较少,经营形式单一,在经营管理上默守陈规,限制了其打破原有模式的束缚开创更为合理的经营模式。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虽然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不断研发各种形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但是无奈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创新业务占比较小,难以使客户满意。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农村金融机构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前景与大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很难吸收到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来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在三农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大力建设新农村。但是在现代金融发展上,政府仅仅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包含农户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支农惠农的作用。此外,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长期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导致农村金融的资金在三农建设方面的利用率不高。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1.科学定位,扁平化管理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客户的准确定位和精准营销,比如余额宝通过其科学的客户定位使其规模达到数千亿元。对此,r村金融机构想要不断发展首先应主动进行市场调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将客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农民、农村小微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等等,选择适合的客户群体,重新定位,打造全新的服务体系,以期取得长久发展。其次,要根据客户和业务流程特点合理设置管理级次,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冗长多余的管理层级和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赢得客户的支持和信赖,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2.创新金融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应改变长久以来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敏锐察觉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周到的、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展现金融机构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应提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对他们进行系统优质的培训,使其服务理念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其次,不断完善各经营网点的操作系统,使其操作起来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加深客户对智能化金融服务的认识,提升客户体验度;最后,加强与电商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发适合客户群体需求的APP应用和移动客户端,并充分运用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单方面力量,而应将多方力量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共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政府来看,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对金融发展和税收政策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政策。提供惠农支农的信贷业务,支持“三农”融资以及银担合作机制,不断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业的现代化发展。在金融机构监管上,也要健全农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4.创建个性金融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只有对农村地区的现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更好地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不断创造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融合发展方案的制定,首先应该普及互联网,促进农村客户群体正确使用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到投融资以及储蓄活动之中,同时引导人们正确管理资金,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相关部门人员应该向农村客户讲解有关金融知识,指导其进行合理的金融活动,以此增加资本和保证财富的安全稳定。最后,政府和村镇地区的领导可在经得广大人民的许可后,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本管理方案,还可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进行合法资本融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提高本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拓展金融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2]翁文东.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6).
[3]杨贵仓,董学力,卫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4]蒋国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6(29).
[5]陈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12).
关于竞聘银行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的演讲稿件 文章作者:小老鼠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9日14:27 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评委、在座的各位同事,大家好! 春节刚过,**支行的改革春风便扑面而来,和着暧暧的春意,我们怀着激悦的心情登上这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来接受组织的选拔。 今天,我竞聘的口号是:给我一个支点,我会干得更出色。 我,名叫***,年龄**,本科学历(函授),**年入行,先后历经银行通讯员、综合柜员、办公室文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多岗位磨练。曾获**市“青年岗位能手”和**市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十四载的工作阅历促使我坚定地走上这个舞台,参与竞聘,接受挑选。今天,我要竞聘的岗位的**支行综合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副主任。 营
销自我同营销产品相仿,细述产品卖点必不可少,针对拟竞聘的岗位,我以为自身有以下卖点: 卖点一: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文字综合是综合办工作的主要内容。不论是起草文件,还是总结、领导讲话文稿都力求主题鲜明,讲究章法,表达准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充分体现领导意图,准确表达领导的思想。这些如果缺乏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是不可干好的。而对于多次获得分行及支行优秀通讯员、数次在总行及地县级报刊上以表过文章的我而言,我坚信自己有能力搞好文字综合工作。 卖点二:有办公室工作过的从业经历。综合办公室作为支行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联系领导和群众、协调上下左右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各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程序操作。办文、办会、办事、接待等都要按章法行事。请示、报告工作有程序,制发文件有程序且不得自作主张,擅权越位行事。否则,造成失误或一定影响,是要受到追究的。同未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相比较,我会更容易进入角色,高效的为领导决策和决策落实服好务。认真做好上传下达,下情上传、上下沟通,配合好牵头正职,保障整个机构畅通运转。 卖点三:有负责敬业的工作*。如今的**银行面临着新一轮的脱胎换骨,即股份制改造。历史包袱沉重,特别是象我们**支行这样的基层行,由于历史原因加之现在的县域经济状况,效益的增长点较为单一,员工收入水平偏低,下岗分流造成的思想波动也很大,靠什么来保证我们支行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以为光有好的机制还不够,全员还必须具有一种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工作*。十四载的多岗位磨炼,使我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负责敬业的工作*,因而关键时刻从末在工作上掉过链子。 新设立的综合办公室整合了现在的调研室、办公室、工会办、行政科等多部门,因而其综合性、服务性将越来越强,对人员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文字功夫、业务水平及对经济、金融政策法规的熟悉程度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因而,如果我有幸走上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这个岗位,我将密切配合好牵头正职,紧紧围绕“服务”二字来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要勤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服好务。出主意、当参谋,为领导决策和决策落实服务是办公室的重要职责。作为办公室成员,必须养成重视调查研究,热爱调查研究的工作习惯。凡是需要领导决策的,领导需要决策的事情,在得到领导信号后,就必须及时迅速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领导意图,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认真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并形成一些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价值的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向领导建言献策。总之,我们一定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领导实施决策之前以及领导决策落实阶段。 二是要勤协调督办,为机关各部门和基层各网点服好务。在上下沟通、左右协调上综合办处于枢纽地位。协调能力的高低是综合办综合工作水平重要的体现。从协调的内容来看,有文件的协调、会议的协调、行领导活动的协调诸多内容。如果在协调上稍有不慎,则可能使工作陷入被动难堪的境地。此外,督办落实也是办公室一项重要职责。领导意图、领导决策如何贯彻,靠就靠狠抓落实。作为办公室一员,要大力倡导重实际,办实事的良好风气,着力塑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扑下身子抓落实,集中精神抓落实,一心一意抓落实的氛围,确保支行总支决策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三是要勤学习,为认真履行发本岗职责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一日千里。为使我们的思维、观念、行动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一刻不停进行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学习金融业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建设好学习型银行,我们才能把握住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脉搏,才能高标准
,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好各自的工作任务。谱写出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新篇章。 除此之外,我还要当好牵头正职的得力助手,发挥好综合办的团队效应,完成好通讯报道及我行产品营销任务。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在座的各位同事,人生总有挑战,奋起必须拼搏。在这没有硝烟的洗礼中,我们受到的是锤炼,得到的是成长,而留在我们心中的必将是一段温馨与自豪。 请给我一个支点吧,我会干得更出色,谢谢大家。 2005年*月*日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
1.呆坏账水平高。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4.房地产带来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各大银行都在争抢高回报、低风险的客户,而房地产信贷一向被看做优质客户,信贷风险较少,导致银行近年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幅上升[5]。当前比较突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正自有资金往往不足30%,发展商“出地”、银行“出钱”的情况严重;二是一些分阶段连续开发的大型楼盘过度开发形成风险;三是银行对贷款的监控不力,信贷资金被挪用,从而形成风险;四是房贷、车贷等项目贷款条件放松,消费者违约现象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活跃,房产预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收入预期不合理,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聚。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5.信用体制不健全。2002年,中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以来遗留的一些特性,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一些消费者购买多套住宅以至发生偿还危机。继2003年银行业公布车贷黑名单以后,2004年银行业又公布了房贷黑名单。这种事后惩罚往往难以弥补银行业的损失,客观上也加重了银行业的风险。
6.金融风险意识欠缺。从中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产倒闭的先例,我们没有巴林银行教训,没有日本兴业银行的遗憾,更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于是社会各业中,对金融风险的危机意识很是淡漠,如为追求高息收入,高息集资,高息吸储的现象不断出现,甚至还存在着抵押房产,贷款炒股,置风险于不顾,盲目出资,这些都使金融风险的积存和滋生提供了养分。
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范于未然。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3]。这不仅关系到世纪之交中国金融能否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不论是在资金、规模,还有金融创新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居世界500强之列,但是在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方面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证券和保险机构与外资机构相比差距更大。因此,第一,我们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第二,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中国现代金融教育体制,下大力气加强现代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第三,逐步组建几个实力雄厚、经营多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2.市场开放稳定有序,避免强烈冲击。中国还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建立,诚信意识、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4]。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因为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限制,往往是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再要完全管住资本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监管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第一,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第二,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第三,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要完善金融立法,以规范各种金融业务的运作。央行及金融监管当局要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第四,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要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要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资金援助[5]。另一方面,中国要改变单向内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和手段,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一致,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先,监管政策的覆盖面应既包括国内金融业及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又要包括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其次,监管的内容要适应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应成为中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最后,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手段应该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各项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创业;金融市场;创业金融;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2-19
作者简介:谭福河(1975-),男,山东莱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创业金融;郦瞻(1973-),男,哈尔滨人,杭州师范大学电子商务系教师,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创业金融是一种可以独立的金融组织方式与金融制度安排。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创业投资之所以难以有大的起色,主要原因就在于寄居在传统金融体系之下的安排难以为资本特性的充分表达提供空间。创业金融是建立在以潜在收入流量为评估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摒弃了传统商业金融和现代金融的低风险、高流动性和稳定收益的“三角定律”,进而以可控风险下的高收益回报为理念展开金融活动(房汉廷,2005)[1]。创业金融关注创业者和早期企业。创业金融同一般的公司金融有8个重要区别,包括投资和融资决策的关系不同、分散风险在决定投资价值时起的作用不同、外部投资者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同、开发新项目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不同、签订合约对解决激励问题的作用不同、期权决定的价值对企业重要性程度不同、回报作为估值和投资决策考虑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等(理查德,2011)[2]。
创业金融行为存在的基点是资本,而站在资本身后的则是企图通过创业导向的行动获取更多财富或谋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主体。伴随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特征更为突出,由此而产生金融多元化趋势,创业金融是其主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发展机会,发挥每一个个体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为每个个人主体力量的发挥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这是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基本导向,也是创业文化的本体含义。资本是创业文化的载体,资本对价值的追寻过程即为创业金融,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则是创业资本金融行为生动的社会表达形式。
政府借助金融的手段影响创业行为是社会创业政策的一种类型,发达国家直接支持创业的金融基本政策包括三种:政府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政府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政府直接设立或鼓励设立进行股权投资的投资公司。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资本供求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创业金融政策具有存在必要性的基本理由,但不同国家对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选择。美国、英国等国家主流的看法是金融机构应该努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反对政府直接以金融手段参与创业过程,这些国家创业金融的发展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以信用担保为主。日本、法国等国家创业金融的规模则比较大,手段更丰富,因为这些国家认为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很难消除的,政府有直接介入的必要[3]。
金融市场供给的一元化与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是透视我国创业金融政策的窗口。科学技术部2012年12月20日的《科技统计报告》揭示,2011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进一步后移,对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投资项目占比仅为324%,创历史新低,尤其是对种子期的投资项目占比低至97%,投资金额仅占43%,项目退出平均时间为385年,明显小于2010年的437年。天使投资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个经济体资本创业的活跃程度。来自NBT新智库的《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统计报告》给出的数据相当不容乐观,在2012年中国创投市场披露的案例中,天使投资仅占4%。在美国,每年天使投资的资金规模与风险投资的投资规模基本相当,但天使投资投资的项目数量要多于风险投资的10倍以上。在信贷领域,银行放贷以企业的短期贷款为主,对个人的贷款占比只有15%左右,而且集中于房贷领域,所以说银行对创业只能“锦上添花”。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对创业有帮助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一直是一个短板,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银行的依附关系又比较强,有专家估计中国所有非银行融资活动的70%左右,事实上只是传统银行的表外活动。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当前金融体系的供给是一元化的。国家在关于金融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承认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是有待完善的,真正体现创业特质的中小微型创业主体在这里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第437期
谭福河:创业金融政策多样化与碎片化研究
····
商 业 研 究
2013/09一元化的金融供给与多元化的创业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已有时日,公共政策早在20年前就已经关注到这一矛盾,并提出了总体改革框架,但遗憾的是最近10年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本文探讨的不是这一矛盾,而是与此相关的公共政策。如今创业金融政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方面,政府参与创业金融的活动日益积极,相关政策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各种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政策体系结构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多样性与碎片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在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会出现碎片化的情况?政策碎片化是来自于价值层面,还是来自事实或行动层面?实现创业金融政策协同发展的出路何在?国内从本世纪开始关注创业金融问题,但是相关研究对上述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解释,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一个样本对象,试图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解析,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关于番禺区金融业及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的数据均来自笔者承担的课题调研。
二、多样化:趋势与背离
(一)趋势:创业金融政策的多样化导向
创业金融政策多样化不是新的题目,但却从未像2012年这样引人关注。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明确提出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在加大信贷投资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向非公资本开启了一扇门,这是金融多元化的真正开端。201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即“新36条”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但上述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推动金融多元化的措施因为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应的保障条件,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多元化虽然有了一些势头,但距离创业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2012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在财税政策方面有具体的安排,在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方面也有相对具体的规定,例如明确了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的自由度和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是对于小微企业创业所期盼的股权交易市场、债券融资、场外交易、创业投资等领域却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相关表达实际上是对原有文件内容的再次强调。2012年3月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获批,4个月以后,珠江三角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规划文件特别强调要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金融体系,鼓励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迎来了历史机遇。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赋予民间金融取得平等参与资本市场的资格,通俗的表述就是允许其进入体制内活动。于是,在官方的积极促进下,地方银行、担保机构、小贷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大有久旱逢甘霖的势头,金融领域由银行独领的格局由此产生改变的可能。
央行统计调查司2012年9月的数据,从宏观上说明了金融多元化的趋势特征。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2002年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融资占比很小,仅为81%。但是到了2010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 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
金融多元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引导资本合理流动、优化经济结构、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金融多元化最终的落脚点,这也是创业金融同传统金融在内涵上的重要差异。创业金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秩序,这种以民间创富意愿和生产要素资本化为基础的秩序使金融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深度对接,达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发展创业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创新创业型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来自微观层面的表现同宏观政策表达之间呈现出明显反差。蔡红艳和阎庆民(2004)、吴剑雄(2012)等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相比于政府的非市场力量,资本市场力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差强人意[4-6]。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政策时滞吗?如果是政策时滞的问题,似乎只需耐心一些就可以了,但如果不是呢?为了更直观的分析创业金融政策多样化的运行效果,以下选择广州番禺区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企业融资需求及区域金融发展情况的分析来概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情况。
(二)背离:微观层面的不同感受
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金融服务单位、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三方面机构。数据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从2012年1月5日开始,调研人员先后走访了中国银行番禺支行、中信银行番禺分行、银达科技担保公司等6家金融服务机构,珠江灯光、标卓公司、华创动漫产业园等12家行业代表性企业,与上市办、金融办、厂商会等部门进行了深度交流。调研问卷在区厂商会的帮助下发给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回收有效问卷63份。在样本中, 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43家,占到68%;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占到20%。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来自电子电器、灯光音响、机床机械、家居用品等生产制造类行业,商业服务和旅游餐饮类企业仅有5家,这样的分布符合番禺产业结构的特征。被调查对象中民营企业52家,占8253%;外资企业7家,占1111%。此外,还有3家国有企业,1家集体企业。样本中近83%的企业是面向国内市场,17%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品与服务,其中有159%的企业兼顾国内外市场。样本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占到94%,按照国家对企业的划分标准,被调查者基本属于小型企业。
1. 企业对金融服务总体满意度偏低。番禺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较为完备,全区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分支机构30家,金融机构网点350多家,村镇银行1家,担保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保险机构分支机构20家,政府引导基金1支。上市办、融促会及相关行业协会在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金融服务的内容来看,银行及担保公司能够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配合政策导向完成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服务工作。但企业对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反馈中,表示一般的有619%,较满意和很满意 2. 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突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压力较大,有2381%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 619%的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去年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381%的企业出现产品库存增加,3016%的企业出现应收账款增加。关于融资的用途,从图2可以发现,补充流动资金是主要目的,购置固定资产的安排并不是考虑的重点。从这些数据可以判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主要是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形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投资规模扩张过快、销售不畅与应收款回款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等。企业缺口资金额度的情况如图3所示。
3. 创业型投融资渠道阻滞。番禺企业总体上处于创业转型期,访谈过程中接触的一个案例能够给出直观的解释。博仕机电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目前主营饮料包装机械,是国内许多大型饮料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也有所突破。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业内有良好的声誉和技术研发实力。公司仅有50余人,年营业收入几千万元。公司负责人非常希望能实现二次创业,带领公司实现新的跨越,但凭借本身的资金积累,公司难以进行大幅度的战略运作。公司近10年来从未使用过银行贷款,曾经因为要引入一项新技术向银行申请2-3百万元的贷款,但银行对这么小的额度不感兴趣。在被调查企业中,类似于博仕机电这样处于再创业阶段、急需创业资本注入的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如果说流动性资金需求是显性特征,是为了解决一时之需,那么,创业投融资需求则是能够体现番禺企业资本运动趋向的内涵特征。但来自银行方面的反馈表明,企业用款意愿相比以往有明显下降,表明企业资金使用的审慎态度,同时也释放出资本流动受到阻滞的信号,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不能适应企业转型对长期资金使用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部分传统企业的经营者撤出了原有投资领域,据业内人士的经验判断,比例大概有30%,这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民间游资,加上其他寻找投资机会的资金,番禺民间资本相当丰厚。
4.企业融资成本高。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成本比较高,利率高被认为是阻碍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首要原因。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以上浮到基准利率的70%,对此,57%的受访企业表示难以承受(见图4)。此外,向银行融资的程序太复杂是另一个重要原因,47%的受访企业反映复杂的银行程序增加了使用资金的成本。
5. 融资方式以借贷为主。从企业融资的途径看,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款、向股东或其他企业借款等债务性融资占据主流,股权融资占1587%(见图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对债务性融资较为熟悉,另一方面则是在资金市场可以获得的融资服务产品比较单一。联保联贷、贸易链融资、知识产权抵押等方式虽有所发展,但应用并不广泛。银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类贷款业务的核贷成本高、风险大。
综上所述,番禺区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创业型金融服务需求在目前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下难以得到满足。番禺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区域创新创业文化浓厚,民营经济活跃,目前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番禺区面临的金融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番禺企业投融资环节的困境可以说是我国创业金融发展到今天所遭遇问题的生动典型。
一方面,番禺将近90%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缺口资金额度(参见图3)的分布情况也表明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主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是地方金融推动政策金融的主体力量,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上文提到的博仕机电公司的例子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尴尬。对银行的访谈了解到,各个银行都很重视开发这类企业客户,80%的银行都成立了面向此类客户的工作机构,但限于目前的银行管理制度及该类群体自身管理方面的问题,供需双方信息不对性的问题依然突出,银行开发这类企业是不经济的,这就是为什么小微企业去银行贷款受到冷遇的原因。没有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当这些企业急需资金时,就只能求助民间金融市场,有的可能尝试高利贷这种非法的途径。
创业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银团组织。番禺民间资本虽然丰富,而且拥有卓越的创业文化环境,但却缺少推动资本积聚与流动的媒介。现有金融服务类机构直接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不足1%,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组织、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都非常欠缺,技术认证机构、产权估值机构、企业上市督导机构、针对创业型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规范行业运行的行业组织等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创业资本难以聚集,更难以流动,产业金融的发展难以有跨越式发展。企业在这方面的呼声很高,有7302%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也普遍意识到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但在没有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的情况下,金融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于对投入产出效率及规避风险的要求,其金融创新的投入都相当谨慎。譬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这种产品需要银行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估值,但目前缺少类似的社会服务机构,银行自身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再如对初创企业的融资服务,在缺少抵押物的情况下,需要对初创企业的未来价值及企业信用作出判断,能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同样是空白。如此则造成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沟通的巨大障碍。所以,如何通过社会平台建设,降低个别金融机构的成本,贯通供需双方的沟通渠道,是一个关键问题。
推动商业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健全资本市场体系,通过政策金融直接引导投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服务平台,这是近十年来形成的创业金融政策的基本架构,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微观表现与宏观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微观层面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与反应同政策原本的价值定位存在严重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弱化了多样化创业金融政策的效果,并造成政策的碎片化。
三、碎片化:路径锁定下的必然结果
(一)碎片化的表现
创业金融政策只有遵循创业发展规律形成体系,才能产生推动社会创业蓬勃发展的正能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民营资本行业准入方面规定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在金融扶持政策上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提出要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投资公司的发展。《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三十一条提出:各类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继续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第三十四条提出: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上述政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包容性,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过于聚焦创业的个别环节,没有形成基于创业规律的系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成长期与成熟期的创业活动得到特别眷顾,其他阶段的创业金融政策缺位,造成创业活力难以持续的问题。图6概括了创业活动从创意产生到市场退出的基本过程,只有各个阶段的创业活动能够前后相继,整体社会创业活力才是可持续的。但当前的情况是,成长期与成熟期的企业不仅是民间资本追逐的宠儿,而且是政策性金融照顾的重点,创意产生阶段(预孵化阶段)、种子期、导入期及退出阶段的创业活动则被冷落。本来政策性金融设立的初衷是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在金融市场处于劣势的弱小企业提供支持,如今的创业金融政策不仅没有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反倒是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格局。
其二是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成为政策金融的主导手段,创业金融名实不符。限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非常高的信息不对称性,所以银行会惜贷,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因此,通过商业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仅仅能解决部分企业的短期用款需求,难以发挥创业金融的作用。所以,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以政策金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例如:日本中小企业创业在融资支援方面以政府金融机构为主,其中国民金融公库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申贷对象是以中小企业中较大型企业为主,重点以零售业放贷为主,商工组合金融公库则以同业公会为主要放贷对象;在信用保证方面,以信用保证协会的信用保证为主,辅以中小企业事业团的融资信用保险;在资本形成方面,以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中小企业投资支持为主[8]。国内创业金融政策虽然在多年之前就提出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支援体系,但着力点仍然是放在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方面,其它层面虽有起色,但难以担当支撑创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持币观望”的姿态,如此就造成了创业金融的散乱之态。
(二)碎片化的成因
多样化的政策设计为何步入碎片化的阶段呢?通过金融业结构调整促进创业资本的形成与流动是我国创业金融政策的基本路径,笔者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利益集团推动形成了政策的路径依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锁定效应”,由此造成新生金融元素及非金融企业资本活动被边缘化,这是碎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肯定了金融机构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认为金融机构的介入使投资和储蓄的总量超出了储蓄者和投资者在不存在金融机构时的直接融资总量,而且金融机构能更有效率地在潜在投资项目之间进行资金分配,以提高边际收益率。但他也明确了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能够保证金融工具的有效供给和金融机制的正常运行[9]。因此,分析金融产业政策问题应基于金融产业运行的核心机制,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减变化。产业组织是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总和,合理的产业组织可以激发企业竞争活力,促进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发展,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SCP范式的主要思想。产业结构(S)转换是否能引致企业行为(C)的变化,并进而促进经济绩效(P)的提升,取决于结构变化是否能形成相应的价格机制,建立新的市场秩序。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融资方式有很大差异,金融工具的结构也是各有特色。譬如,日本企业间接融资的比重比较大,而美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比较大,很难简单评说哪一种融资方式是好或是坏。所以,对金融产业组织结构政策的分析,虽然要关注提供不同金融工具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分布,但更为重要的是探析什么样的结构更有利于保证金融业提供适合区域发展的金融产品,即金融工具的供给问题。
在国家提出的推动民营资本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构想中,商业银行被置于首要位置。限于金融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地方政府难以深度介入商业银行的运作,基于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不能协同开展,造成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金融发展的隔离状态。地方政府对金融创新的期望更多寄于非金融资本的市场化改革。但是政策留给民间资本流动的渠道一直以来较为单一,“十一五”期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年均只有1108%。2012年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明确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相关规划同1998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有所抵触。此外,民间金融原本是弥补商业银行不足的重要力量,如今引导其进入银行业,一旦合法化、组织化以后,无非是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直接带来营运成本的上升,民间资本原本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就会丧失,其推出的金融产品只会价格更高。原本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小贷公司、担保机构、中介服务等环节,因为同商业银行利益的高度关联,也难以供给符合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的产品。因为结构难以转换,从而形成“S(结构)”与“C(行为)”之间的割裂。所以,基于金融系统内部的产业组织结构政策难以产生建立新价格机制的效果。
四、结论与反思
总而言之,创业金融政策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但政策被锁定在借助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路径之上,创业金融政策缺少协同,宏观设计与微观表现相冲突,碎片化特征更加突出,创业金融需求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创富不同于融资,融资是技术问题,创富则是制度问题。对创业金融政策问题的界定应当围绕创富展开,但近20多年的选择始终是基于融资,其背后是政府“父爱主义”思想对市场秩序的干扰,是计划导向的金融系统凌驾于创业资本的不平等。金融生态系统既需要金融生态内部系统的平衡,也需要金融生态内部系统与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协调。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建立与商业银行评价标准不同的新金融机制,形成包括创业金融体系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完善技术认证机构、产权估值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战略联盟、资信评估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多层次政策性创业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进一步完备非金融企业资本交易平台,培育资本创富能力与健康的金融市场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 房汉廷.破解金融 抑制建立创业金融制度[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z1):10-13.
[2] 理查德 L.史密斯.创业金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刘湘丽,李平,王钦.发达国家创业金融政策介绍[J].中国劳动,2010(8):24-27.
[4]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5] 朱明.国际金融危机的文化透视及提升我国金融业战略竞争力的思考[J].商业研究,2012(9).
[6] 吴剑雄.经济全球化下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理论浅析[J].金融经济,2012(3):81-83.
[7] 薛永基,夏恩春.我国创业金融体系构建极其运行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08(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