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梅花的精神范文

梅花的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梅花的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梅花的精神

第1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 山水画 审美精神 意境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aesthetic spirit.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山水画并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再现,而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意象表现,赋予自然以审美的观照和文化的内涵。山水画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中国的山水画不单从表现技法、风格等外在形式上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主观意识的认知和超越,使观者体会到无穷的美感与睿智。

1.儒道思想与山水画审美精神

1.1儒道思想

作为重要画科之一的山水画,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可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两年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之深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山水画当然不能例外。

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道“比”、“兴”的艺术魅力,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大意是说:诗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人可以通过形象的审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道自然、社会与人的某些相通的本质来,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和造型艺术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孔子“比德”观点予山水画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是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因为聪明人活跃、乐观,正像水一样川流不息,富有生命的活力。有仁德的人爱山,因为他沉静、高大、宽厚而长寿,故有“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之比。先贤们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终于突破了人与世界的纯物质的联系,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

“孔子在高扬人格美的同时,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仁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品格与经验中的山、水的特点相比,赋予这种内在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仁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融合的审美观点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共通性,或者说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更为彻底。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那么“道”为何物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客观存在之物性,而是宇宙万物自身存在之因,是无所不在,不可言说的至理。正如老子所释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传的则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名状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但“道”有的的确确存在着,正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的“道”在美学上体现就是一种含蓄、玄远的朦胧之美。也正是这“大象无形”之美赋予了山水画以无限生机。

1.2山水画审美特征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

1.2.1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锐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

1.2.2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蝉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蝉趣”体会着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

1.2.3 “气韵生动”,所谓气韵,是指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贯穿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是意境结构的生命主体。在宋代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气韵的存在与美感。

1.2.4审美张力,批评家泰特在《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在说的是,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就是我们所发现的“外张”和“内涵”通通合在一起的东西。张力是艺术的内在结构因素意境因为有强大的内在张力而使它成为一个挖掘不尽的多义性世界。山水画的特征主要在思想意境构思中充满了“内涵”和“外张”的统一。

1.2.5诗境之美,诗情的融入则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宋代画论学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正是如此,在山水画的整体描绘中,体现了画家的诗意想象,将人物的情态与动势、情境秀丽的山川、幽静而神秘的仙境和隐现的宫阙、阁楼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文学化、神韵化、诗意化的境界。

2.山水画的意境

2.1山水画的文化背景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这在山水画中也多有体现。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的时期,像陶渊明、阮藉等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伤的倾轧选择归隐。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的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着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运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道了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 来说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2.2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动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飘渺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室外桃园,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第2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中国审美精神;油画风景;山水画;两者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49-02

一、中国油画及油画风景的出现及发展

据史料记录,最早油画出现在元朝。随后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国,带来了圣母像油画作品献给明神宗,这是目前出现在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随后有些外国画家在宫廷里开始传授油画技法。在油画在传入中国的初期并没有引起当时画家的重视。从内心来说,大部分画家将油画视为外来物,在排斥的同时也有所漠视。人物油画最先传入中国,风景在当时的油画作品中的出现形式和起初的山水画一样,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此时,在荷兰油画风景独立门户,寻求崭新发展。历史记载到:“意大利画家格拉蒂尼曾向宫廷内的画学生教授透视画法和油画技法。在1711年,马国贤曾经记载了格拉蒂尼的画室,其中他的七八个中国学生用油画颜料在高丽纸上画中国风景。”这足以证明这时的东西方美术交流使得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有关油画风景的资料佐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来物油画在当时的中国(中华民国)的发展开始兴盛起来。大批留学生开始走出国门学西洋文化,其中就包括西洋绘画,这种趋势必然促进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步伐。中国留洋画家在外学习各种绘画,自然也接受并学习了西方印象派绘画,以此并打破山水画中传统的中国风情,并赋予中国油画新的内容、内涵,使得传统的山水画图式在中国油画风景中不复存,在此真正带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油画风景就此诞生。20世纪中期,中国油画风景不论在理论技法和画种材料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油画风景受到了来自西方写实主义及印象主义的风格的影响。现如今,中国油画风景与中国油画还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停的向前进。

二、中国油画风景与山水画的融合

中国油画风景自独立成科并发展以来,中国的油画家既要受西方油画的影响,寻求艺术语言上与西方有所不同;又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维的影响,力图在油画作品中摆脱西方艺术殖民的痕迹,使它具有本土特色,但又在艺术语言上与西方的势态相同,这使得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状况复杂。

油画进去中国后,一些油画风景家如吴冠中、刘海粟等便开始在改造西洋风景的同时加入中国的图式,这些特点在刘海粟的一些风景油画中都有所体现。透视构图方面,中国油画风景大体分为完全西方化和中国式油画两种形式,画面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一种有着严格的焦点透视变化;一种就是借鉴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从而形成散点透视、以义传情,并将赋予我们民族的物化符号。色彩方面,一部分中国油画风景保守继承了西方写实主义色彩,一部分大胆借鉴、融合中国传统的水墨,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油画。对于山水油画的理解,刘曦林先生这样说到:“东西方两座文化的大山仍然在那里屹立着、生长着,而在两峰中间又萌生着一座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新山。”这种比喻言之有理,也很恰当;吴冠中先生则说:“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油画山水就是这对“哑巴夫妻”的新生儿。”笔墨技法运用方面,我们在欣赏吴冠中的油画作品时,线条和笔墨意味都是他对水墨运用后所展现的,这也是他描绘对象的同时融合中西画法并加以灵活运用的实例。实践证明中国风景油画画笔类似于中国画技法用笔,油画风景的创作也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程式技法。

三、中国山水画对中国油画风景的影响

1.中国风景油画对山水画的借鉴

西方绘画总是忠实地再现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风景油画在西方绘画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景油画自从踏入中国以后,它便有了新的定义。抛开民族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宗教与文化因素等的影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艺术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在中国,为生存的风景油画需要满足国人的审美意识和传统的审美观念,这就不得不使中国油画风景要向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去借鉴[4]。

中国艺术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五代隋唐时期,好的山水画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就有所出现,传统山水画总是表现和赞美自然,强调所谓的境界和意境。中国人有着崇尚自然的华夏精神,在对山水画描绘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山水精神,自此以后,山水精神和华夏精神就深深的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之中。L景画在第一代油画家的创作中就开始了,现在算来也有百年之久,山水精神始终是国人最为重视的。所以此前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在进行油画风景创作时,大多会体现中国山水情怀和华夏精神,比如有刘海粟、吴冠中、林风眠、徐悲鸿、赵无极等绘画大师,他们在表现风景画中的气韵方面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样还包括罗公柳先生等一批留苏画家,回国后的风景油画创作都是写意风景。不论是留苏还是留欧美,这些艺术家都是在西方绘画理论的基础上加进帮融合了传统山水精神和中国文人思想,风景油画中不是中国元素多一点,就是西方元素多一点,但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油画风景一直在这样的模式当中需求发展,但同样也少不了艺术家的个性。总的来说,中国油画风景带有中国的诗性,有中国特有的笔墨、有中国人对自然的意识参与与意象物化、还有西方的理性构成、自然也少不了现代人的视野。

2.中国风景油画所体现的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是笔墨,每一次的语言表达都十分注重对笔墨的运用,油画风景中笔墨的表达则是色彩,山水画中墨分五色,而与之相对的油画风景的色彩则是以冷暖色为分割。林枫眠先生留学欧洲并系统地学习西方绘画,所成后归来主要从事西画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其作品总是情趣浓烈,意境悠远,他汲取了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并加以融合。表现技法上,吸取西方绘画造型的优势,以此来弥补客观形象真实塑造和表现方法方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不足。同时他又以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精神为主线,将中西方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加以融合。其油画风景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创造出传统山水意象景色。并借鉴西方光色技法,使光色与中国传统山水造型结合在一起。风景油画中意境的表达主要是先将的景物进行艺术构思,再意象物化,这与中国传统绘山水画模式不谋而合,有人说这是巧合,但我觉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影响是分不开的。林枫眠先生的油画风景作品透露了中国山水画中意象物化的处理方式,并形成了一种表现形式或是一种艺术风格,深深的烙在他的每一副作品中。

中国油画的发展已有百年之久,风景油画以其丰富多样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史上获得重要的一席地位。“写意”的倾向在中国油画风景中日趋明显中国。中国许多油画家在油画风景中将“写意”融入油画风景的创作中[5]。

四、中国油画风景中的审美精神表达

意象在中国风景油画中的表达必然带有中国特色,所以说意象性风景油画可算是中国风景油画的一种形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其对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的渗入与对文化心理的包蕴有为明显。中国山水画和传统美学思想给予中国风景油画营养,同时中国风景油画借鉴西方油画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山水画对中国风景油画的产生及发展一直贯穿始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成为艺术家们讨论的重点,近几年来,部分艺术家提出了“意象油画”的说法,倡导将油画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于艺术家受到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影响,意象化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的趋势,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表达方式成为艺术家们的追求。趋势表现出中国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的结合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布下了广阔的前景,它们决定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和与繁荣。

我们处在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消费时代,现如今,在把生命当作为我们的消费对象的同时,精神却迷失了归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我们无数次所寻找的诗意境界。我们总是期待着有这样一种艺术当我们毫无寻找头绪时,它能够指引我们去探寻那精神之源――与自己最切近、最饱满;能够我们入安定自在、疲于奔命与消费的灵魂能息的精神家园。就在此时,尚意崇境"的意象风景油画不期然间向我们翩然走来,勾起人们灵魂回忆、体现民族精神、重温禅道思想,

五、结 语

中国美学理论不断发展,借鉴审美形态学,我们在进行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时,一定要去考虑历史文化和当时情态。历史的前进带动了中国油画尤其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变化,与中国山水画碰撞、借鉴、融合。中国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在此情况下,中国油画也归纳总结了自己的观念和语言。百年来,中国油画始终在向西方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模仿、变异与创新。写实、表现与意象是中国风景油画在历史长河发展后两种主要审美形态,这必然与西方本源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风景油画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国千百年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形态,这种形态具有本土文化价值观特征,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也成为具有^大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美学的发展带动着中国审美观的发展,中国山水画中的审美观发展至今带有着浓厚的中国色彩,如今,伴随着山水画与风景油画的交流与融合,不管是“写意”“意象”还是“意境”,我们对风景油画的研究还在继续,将来也必定有新的审美精神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旺,陈良雨.传统中国画审美元素在当代油画风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美与时代,2016(1).

[2] 陈伊.论风景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借鉴[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杨飞燕.中国精神---油画风景学术研究展[J].中国油画,2014(5).

[4] 李宗梁.中国当代油画风景中的写意性倾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3(5).

第3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第4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活 生活化德育 审美化 价值意蕴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01-01

一、相关概念解释

“生活化德育”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对于具体的概念解释也是各不相同,但是一般来讲,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去学习,重视道德的实践,而不是过去那种抽象化、书面化、政治化、教条化的空洞说服教育,也不是只注重书面知识的考查与德育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德育放回到生活中,回到其最终产生的地方。它看重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体验道德,从而认识到道德价值与意义,让学生自己与生活进行交流,去感受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过去那种道德概念,进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道德的作用与力量,自觉地去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体验道德的魅力。在整个生活化德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有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局面,增强了实践性,符合道德的实践性特征,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

“价值”一词指的是客观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德育审美化”一词是在《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来的,在文中的观点看来,道德教育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活动,应该也必须对道德教育实行审美化,这是文中的主要观点。其后德育审美化开始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之所以提出道德教育审美化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为了区别于以往的道德功利化观点,前者认为道德教育的双方在这一活动中是美的享受,是在感受人格的魅力,而不是利用道德去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把生活化德育与德育审美化结合起来理解,其意思就是把美学上讲的原理运用到中职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并且这种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由此而形成这样一种通过运用美学原理以生活中道德的审美感染力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道德、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方式。至于说到其价值意蕴,指的实际上就是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有利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实现路径指的就是此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下文将对其带来的好处和实现路径一一展开论述。

二、中职生活化审美德育的价值意蕴

中职生活化审美德雨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中职生活德育审美化,有利于改变当前道德教育功利化的现状。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正在逐渐向市场化转型,使得教育的功利化在不断加强,但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公益性的,是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方面,商业化只是少部分学校,而不是大部分,许多承担着公共服务责任的学校也开始走向功利化教学。其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把德育活动只是当作学校扩大生源、或者说是应付基本教育课程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审美化教育将会对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2.实现中职生活德育审美化,将会有助于改变当前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教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的现状。就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来说,其内容过分的教条化,只是书本上知识的一些罗列,考试也只是纯知识性的考察,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感受不到道德的真正价值,甚至以鄙夷的态度来看道德课程的学习,况且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也是和道德的实践性相违背的,中职生活德育审美化将会解决以上所说问题,提高中职的教育的整体水平。

3.实现中职生活德育审美化,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的道德规范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一个好的道德规范与其青少面的教育分不开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加强中职生活德育审美化教育的,将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道德高尚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将传播其良好的道德风尚,给他人树立一个好的模范,这将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三、中职生活化审美德育的价值意蕴的实现路径主要由以下几条

1.建构德育审美化体系

建构德育审美化体系,涉及的内容包括德育审美化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德育审美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德育审美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就会在德育审美化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方向而努力,不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冲突;其次有了目标,就要有具体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中就涉及到具体生活场景的设置,具体的实践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怎样去完成,这就涉及到学生是否该合作去完成,怎么分组,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会进行深入的交流还是该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组织者等等。

2.在中职生活化审美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该怎么做

德育的审美化不是单读的学生该做到什么和老师该做到什么,这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应该都是审美化教育的获益者,只是各自担任的角色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是活动的实际参与者,学生需要主动积极的参与进去,认识自身道德行为的特点,认识到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此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用自身的行为来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感受到道德之美,然后学生的兴趣与主体性才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去模仿和创造,去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把对美的创造与发现作为人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肖蓉,伍自强,王小元,杨智勇.大学生活化德育审美化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11,04:116-118.

[2]王哲峰.中等职业学校生活化德育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07.

[3]张鹏.德育审美化研究的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39-42.

第5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 中国画;雕塑;意境;审美融合

何为“意境”?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所谓“意境”就是“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艺术意境的创构皆为使客观景物作为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之根本。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国画与雕塑等中国古典艺术样式,意境是评价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意境也是这些艺术家毕生之所求,谓之为美之上层。这种意境是超越具象而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感悟人生和宇宙万物,最富有形而上的意味。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国粹之一。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样式,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而这种意象思维正是以老庄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追求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一、道——重“神”轻“形”

中国画与雕塑的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具有极深的渊源。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经开始制作泥塑和陶塑了,而中国画诞生于东晋,此时正是道家的玄学繁盛之时。因而,道家的哲学思想奠定中国画、雕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基调,尤其是重“神”轻“形”的思想影响尤大。中国自六朝以来,无论是中国画还是雕塑,都是从直观感相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最终追求最高灵境的启示。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庄子的“道”,这形而上的哲思,与“艺”能够体合无间。因而,艺术的意境表现于作品,主要是透过笔墨、泥石等材料和形式,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雕塑的设计创作从平面的转换三维立体赋予灵动神形兼备,是雕塑的最高境界,雕塑对于中国从古至今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冲刷洗涤,从原始朦胧状态到清晰再次创新当代感。我国的雕塑发展史,拥有深刻考究和艺术研究性。从美学原理中可以找到答案,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断把一切的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的能力有机的结合,发展壮大。中国画讲究构图笔墨以及传承,都深刻体现了艺术色彩的浓郁性。中国画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即为注重神韵,追求高远的意境,它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不注重从固定的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这是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不是站在一个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以小观大”的特点。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所以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注重物象的写实关系,因而在国画中没有必要追究画面具体画的是哪儿,寻找画家的视角以及画家作画的立足点等。

而中国的雕塑艺术也以此独步世界。不同的是中国画以“水墨丹青”为意象符号并赋予其情感,而雕塑则是以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性的形体,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或审美理想。中国的雕塑不同于西方的雕塑,反而像中国画一样,不注重立体性,而善用流动的线条。西方的雕塑是团块造型。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是滚不坏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雕塑是团块造型。而中国雕塑打破团块造型,虚实相间,把它疏通开,化为飞动的线条,使整个形象更美,这是艺术家心中的意境所要求的。

二、舞——气韵流动

“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也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艺术家沉浸于内心,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出流动的线条,或是绘画或是雕塑,都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流动的气韵使深藏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具有可感性。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而“道”赋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中国画的工具是笔墨,线条就是它的符号,所以自然不必多说,但其实在雕塑中也蕴藏着一种这样的音乐美。它是在对“意境”的追求中,从自身的感觉和理解出发,艺术家将胸中涌动的韵律化身为气韵灵动的线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力量、热情。常常给人以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酣畅之感觉。在汉代,不仅仅是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而飞动的、虎虎而有生气。比如,汉代四川说唱俑,艺术家关心的并不是精确的比例和客观真实,而是着重突出说唱者眉飞色舞的神情,为了突出效果,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塑造者不惜夸张甚至改变说唱着的外形,不被客观事物所局限,使艺术创作更纯粹。雕塑艺术虽然大多以动物为其对象,但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特质,以饱含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线条,传达出艺术家的所追求的风貌,确实达到了雕塑语言多变性和雕塑空间自由性的境界。

三、空白——虚实相生

有线条必然有空白,留白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在书法、诗词、戏剧、绘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注重线条的雕塑也不例外。

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舞,应和画上虚白,溶成一片。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这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的契合。雕塑也借鉴了中国画中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意境里留有空任思绪的飘荡。雕塑与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中国的雕塑艺术与绘画一样重神轻形、以形写神,形与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形是外在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抽象的、隐含的。它们缺一不可,但是神是主要的、主导的,形是必要的、附属的。在中国画论中写实称为写真,而写真则不只是写形,更是写意、写神、写心。这种不满足于“形似”,更崇尚“神似”的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雕塑这种造型艺术。意境的营造,也成为雕塑艺术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在对意境的追求中,中国画与雕塑艺术在审美维度达到高度的契合。

【参考文献】

[1] 王瑶.浅析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艺术特点[J]. 雕塑,2008(3).

第6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学校环境要充分考虑生态性要求,一是绿色环保生态。学校绿化布局、种类要让师生时刻体验到植物四季的美意,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春天山茶烂漫热烈,夏天玉兰馨香淡雅,秋天黄菊迎风傲立,冬天榕树葱郁粗壮。铁树、棕榈、冬青高低错落,杜鹃、刺桐、蔷薇争相斗艳,校园的绿化、果化、美化和净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二是教育交流生态。学校教育需要更多教室之外的可供师生交流的场所。校园里有些地方应当避免学生逗留,有些地方则适宜逗留。在学校中,相当多的活动是自发性的。课后,许多学生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同学会一起聊天、讨论、阅读、思考。这样,创设一个可以敞开心扉并能提供与交流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二、文化个性美

个性化、具有审美情趣的文化包装渲染着学校活泼生动的校园生活旋律,既起到宣传的作用,也愉悦着师生的情感。八二三实验小学大门外左右两边各六版广告栏,向社会诠释着八二三人新时期的新规划;校门左侧的艺术教育文化展版,各种艺术活动剪影充盈其间;校门右侧是安全宣传栏、校园布局图,右上方是校园整体图,写着“福建省文明学校”七个大字,时刻提醒着、鼓舞着八二三的每一员。

校门口正前方的欢迎牌上“微笑”两个字色彩明亮,图像生动,其文字阐述清新而恬美,它时刻提醒全体师生“微笑”的表情、“微笑”的心情、“微笑”的风度。沿着健身器材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整版的荣誉牌匾。走进逸夫楼道,墙上是学校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以及办学理念表述。

学校楼道走廊布置得优雅规整。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分门别类按统一布局、统一尺寸、统一风格布置。一系列以本校学生的美术作品为主页的教育教学名言,悬挂在每个过道。新教学楼悬挂的是本校学生的书法作品,楼梯转角是学生大幅的毛笔书作,各楼层过道是学生的硬笔书作。旧教学楼从一到五楼分层次建设德育长廊、艺术长廊、乡土文化长廊、科技长廊、孝义长廊,形成了丰富、立体的走廊文化。

第7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认知文化 审美文化 知识社会 审美社会 公共知识空间 公共审美空间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 阅读环境设计

1989年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Oldenburg)在他撰写的《绝好的地方》(The Great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表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空间,居住空间是第一空间,工作空间是第二空间,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公园、广场等)被称作第三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在第一、第二空间活动的时间减少,在第三空间驻足的时间增加。这样,对第三空间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增进社会和谐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

1、意义

近年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对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价值,是每一个图书馆从业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审美空间的角度探讨图书馆空间价值的开发与提升,希望能够弥补一些单纯从知识空间思考图书馆问题所产生的遗憾。

2000年全球知识大会的主题是“构建知识社会”,分主题有“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议题,说明从21世纪开始,国际社会注重构建知识社会,以提高全社会成员知识水平的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生活质量的新认识。有知识,人们就能够更加理性地相互对待,相互包容;在人类的交往中就更容易沟通和化解矛盾,同时,有知识,人们就会更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享受技术带来的生活方便,这当然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然而,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科学技术知识而没有审美价值观念的生活还是不会幸福,因为,物质生活方便不等于心灵生活美好。不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懂得简单生活的美好,在享受物质生活方便的同时,可能会大肆浪费能源,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最终导致人类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我们在构建知识社会的同时,还应该构建审美社会。

在后文字时代,图像、影像成为主要的文化媒介,除了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和网络这样的文化传播渠道之外,图书馆也是最好的审美文化传播空间。因为图书馆营造的审美文化氛围最适合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所以图书馆审美空间的设计、开发与利用更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促进读者之间深层次上的精神交流与沟通,为构建知识化、审美化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让图书馆空间成为认知文化与审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千百年来,因为图书馆的收藏物本身就是知识的最佳承载者,所以,图书馆一直被看作是知识中心,它在认知文化中的至高地位早已不言而喻。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提供知识信息的功能受到挑战,图书馆在认知文化中的地位也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建筑材料科技与建筑艺术设计的迅猛发展,也为图书馆建筑实体空间的审美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原有的圣洁美感和公共空间感得到了强化,图书馆在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其博客中谈到:“有人对我说,有了数字图书馆,我们还要图书馆干什么?”他以十多年来世界实体图书馆的发展事实说明:“图书馆不仅没有像二十多年前有人预测的那样走向消亡,而相反,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

今天,图书馆的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与其他公共建筑一样,已经成为人类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突出地体现了知识环境的审美化。这种知识环境的审美化对于图书馆读者有着多方面的精神功能,但从根本上体现为精神家园的功能。

2.1 天堂般的家园——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诗化

图书馆应是读者的精神家园,应该让读者有家园感,而不是让读者感到人在旅途。阿根廷诗人、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到:“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所以,图书馆空间应该光明洁净。

被誉为当代建筑标志之一的德国奥伯基希图书馆通过奇特的照明设计,真的使图书馆犹如天堂一般明亮。

图书馆的建筑及其环境还应该让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一丝敬畏感,例如分别以中西传统建筑风格建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都能从外观上具有庄严感和崇高感,令读者接近它们就会肃然起敬。

图书馆不是街头书摊,不应该使读者有太多的混乱感和紧迫感,尤其不能让读者有进澡堂或挤公交车的感觉。德国斯图加特新图书馆建筑以极简主义的方盒子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秩序感,同样能使读者的心境肃然。

当然,不同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应该具有不一样的审美特点,但它们总是空间变化的丰富性与空间秩序感的统一。例如挪威Vennesla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就充分展示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和秩序。

又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语言学院图书馆是一个半球状建筑,其内部空间紧凑而富于变化,所有楼层内墙转角都是圆角,使其内部空间与建筑外观的审美效果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为读者带来视觉空间的审美享受,同时又不失图书馆空间应有的秩序感。

肃穆庄严的建筑外观可以使人在走进图书馆时,不至于感觉像是进了游戏场所。浪漫的室内空间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地阅读和思考,相适宜的艺术环境还能给读者的思考带来刺激,激发读者的创意神经,使图书馆成为创新思维的发动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滑梯就是这样的设计,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许多建筑空间设计就显得太保守了。

第8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站在这个演讲台上,面对众多的领导和前辈,回想着伟大的“五四”运动,我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在我心里,五月四日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是代表中国青年的节日。它总是很自然让我回想起“五四”运动,回想起中国的青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作的斗争;现在的人都爱用“情结”二字,听起来好像一种迷恋,一种怀旧。其实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老的、永恒的,比如“五四”精神。我理解的“五四”精神是自由、民主、爱国,是锐意进取,这些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弹指间灰飞烟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路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那个世界的悲惨与悲凉,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那个社会的风雨飘摇,似乎都已经随着那车轮远去了。"开端"也罢,“分水岭"也罢,"革命"也好,"斗争"也好,过去的值得纪念,但是更重要的该是留存下来的一种精神,一种“五四”所带来的英勇与坚强、果敢与奋进、热忱与理想、不屈与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该随风而逝,不该只凝固在那一个时代,不该只是用来纪念。

转眼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国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为了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作为一名共和国的税务人,弘扬“五四”精神,做好一名真正的税务人在新时代下显得如此重要。崭新的世纪大门已为我们开启。每个人都渴望祖国建设的步伐不断迈进。我们,一群为国聚财的税务官,一群共和国的收税人,更要继承“五四”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对得起这身海蓝的税服,对得起头顶的国徵,才能自豪地说一声,我是一名真正的税务人。

做一名真正的税务人,我们就要赤诚。对国家赤诚,对人民赤诚。如果把祖国比作母亲,税收就是母亲身上的血脉。那么我们——共和国的收税人,就是为伟大母亲献血的孩子,我们就要永远对母亲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今天,我们税务人面对着各种以高科技为背景的经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聪慧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心灵和火一般的激情去为祖国谱下华彩乐章!真正的税务人,便是那巍巍国魂下永不变心、永不褪色的赤诚!

做一名真正的税务人,我们就要敬业。弘扬“五四”精神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社会日新月异,不进则退。随着加入WTO后,要求我们掌握更多更新的税务知识。敬业就是要我们热爱税收,踏实肯干,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身穿税服,心系税务。前面收税的道路尽管很崎岖,需要在烈日下我们顶着酷暑下乡,需要在暴风雨中我们迎着狂风深入企业。但是,为了共和国的税收,我们无怨无悔。真正的税务人,便是那不怕苦不怕累日益进取的敬业精神。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五四”精神的指导下,追求卓越、奋力拼搏、有效执行、不断超越自我。

第9篇:梅花的精神范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 审美类型 时空造型 审美变迁

中图分类号:J05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8

动画场景设计的目的是使动画形象的表演发生在一个具体环境中,使其更具有空间感、时代感和地域亲切感。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营造情节需要的环境气氛,完美的动画场景可以使动画欣赏的魅力大大提高,更好地展现故事性和真实感。反过来,故事情节和动画的风格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来体现。还记得《睡美人》中公主和王子相遇的那个恬静的、散发着草叶清香的森林吗?还有《阿拉丁》里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最美的场景要属《风中奇缘》中那片辽阔的美洲土地了,到处都美得令人心醉,充满了大自然的奇妙和清新。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动画场景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写实、装饰、抽象等。但总的来看,好的场景设计不仅应烘托故事情节,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喧宾夺主,而应锦上添花。

回顾动画场景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审美类型期:

1 城市变奏

城市是人类文明标志性的创造物,无论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还是破败的棚屋、萧瑟的街道,从旧到新,从破到立,从萧瑟到繁荣,城市成为社会的脉动。说动画作品是城市文明的衍生物,并不为过。早期动画作品中,以城市为场景的,数不胜数。如《铁臂阿童木》、《城市猎人》、《变形金刚》、《机动警察》、《神探柯南》,至今仍每年出新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尽管风格迥异,但弥漫着工业化气息的城市背景为其所共有。同期的美式动画也不难找到近似的案例。从小城的《辛普森一家》到纽约地下水道里的《忍者神龟》,再到《虫虫总动员》里繁华的昆虫都市,我们都能看到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背景。城市是变幻的,城市的发展因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仿佛流动的音乐,只是取决于动画主题和风格的不同,这音乐也呈现出多变的律动。

同样是城市背景,《攻壳机动队》和《机动警察》则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巨大的城市背景下对应矮小人形的画面,在有意渲染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人类力量的渺小和无助以及人类自身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2 回归乡村

如果说,城市是代表着文化的、群体的、移动的,那么,乡村则代表着自然的、孤独的、安定的。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人类从自然中来,文化必回自然。动画场景设计对周遭的城市生活从关注到已然厌倦,人们渴望回归宁静淳朴的心灵家园——乡村。

如果说《机器猫》中的城市背景代表着一种工业化的童趣,那么,《龙猫》的纯美乡村背景就是人们纯粹的、自然的梦想、让人心生向往。然而,乡村既有其纯美自然的一面,也可能隐含有孤独,宁静的心碎。《再见萤火虫》中,阿泰和妹妹因为逃避战火而来到了乡村,每天在乡间捕蝴蝶,荡秋千,捉迷藏。静谧的乡间多么美好。然而好景不长,妹妹很快因为无钱治病死去了,静静流淌的河水似乎也在哀叹,萤火虫漫天飞舞,化为妹妹在乡间奔跑的身影,那么哀婉,令人悲从中来。

同样是乡村背景,日式动画静谧纯美,而中国风格却写意、淡然。《牧笛》就是最好的例子。动画场景采用李可染的水墨画风格,格调高雅,意境优美,动静相宜。江南的田野、摇曳的秀竹、飞流千尺的瀑布,空灵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如同诗的精致和韵味,情节往往淡化,但作为场景的乡村之美却永留心间。整部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回归乡村,是人们在生活疲惫、人心浮躁的背景下,对美好和淳朴的内心渴望。

3 碧海蓝天

当陆地已载不动人类的满怀梦想时,海洋成了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考验和显示人类意志力量的理想场所。大海,宁静单纯,又深远难测,可以启迪一切未知的遐想。从亚德里亚海上翱翔的飞行员《红猪》,到海洋深处的恶势力犯罪家族《鲨鱼黑帮》,再到澳洲大堡礁湛蓝大海中平静生活的小丑鱼父子, 当然还有《悬崖上的金鱼姬》,一片碧蓝深邃的大海,那深蓝夜空下海天的完美交融……每一个如诗般唯美的画面都是一个纯粹的梦,那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

同样,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从呀呀学语的儿童放飞纸飞机,到踌躇满志的少年放飞风筝,再到血气方刚的青年的飞行员畅想。人类仰观天空之大,渴望如鸟儿展翅的情结,与生俱来。《天空之城》就描绘了这样唯美的场景。红猪驾驶着战机在亚德里亚海和蓝天白云之间潇洒的飞行,他的每一次酣畅的飞翔都奏出了一首首绝妙的空中畅想曲。飞翔带给我们一种释放感。红猪驾驶红色战机凌驾于国家法律与政体之上,龙猫的飞翔带来了成长的欢乐,千寻的飞翔抚平了人的内心中欲望的沟壑。再到宫崎骏最新的反战力作《起风了》中,那纸飞机飘扬的碧蓝天空,正如宫崎骏所说,放弃了飞翔便不会再有美丽的梦想,那是人们对自由由衷的憧憬,正是影片中那些洁净美丽的飞翔,带给我们心灵上的自由和新生。

动画场景中的碧海蓝天,已不再是人类认识自己力量的场所,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属、理想的寄托,人们在碧海蓝天中寻求积极的生命体验。

4 太空幻境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对无垠的宇宙充满向往。苍茫太空,浩瀚难测,它总给人类带来无尽的遐想。人类的智慧之光还没有真正触及那神秘的时空,只能将这种想象转化为影像。

《星球大战》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超出常人所思,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更大的震撼发生在《WALL·E》里。WALL·E跟随着自己所爱的机器人Eve,展开了一场充满奇幻的太空之旅。飞船掠过了月亮,绕过太阳,伸手触及了木星的光环,看到了遥远的星云,看到了整个银河,奇丽万分。两道自由而不再孤独的美丽弧线在太空中骄傲地舞蹈。虽然摆脱不了传统动画结局的窠臼,但因为置身于太空,《WALL·E》不可避免地带有一抹浓重的未来气质和浪漫气息,这或许正是动画场景设计的魅力所在吧!

5 结语

动画场景设计的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审美观念的多极分化必然体现在动画场景设计的审美变迁中。从早期审美的模拟现实,再到审美的多元化、理想化,也许“简单”才是最终的真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动画作品而言,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都是任何时代不变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惠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