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资平台公司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

第1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摘 要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是金融体制改革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推进商业化转型提出相关性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现实基础 挑战 建议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必要性

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至今,以政策性方式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建国以来所产生的数万亿元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实施商业化收购,取得了不良资产处置的规模效应,也为国家处置巨额金融不良资产积累了初步经验。随着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政策性不良资产已基本处置完毕,甚至各省个别办事处因所剩损失类资产无多大变现价值而面临业务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具备的现实基础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具备了商业化转型的良好内部条件

1.多年的资产管理与处置实践使之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在多年处置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在业务创新、内控建设、国际合作、国企改革、资本金流动性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比较优势,积累了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机制;另外,通过与国际上一些投行的合作,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资产处置手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资产处置技术和手段。同时,培养了一只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知识结构较合理,实践经验较丰富,为公司拓展商业化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应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从而为其商业化转型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2.具有与商业银行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

作为从国有商业银行“母体”中脱胎而生的企业,与“母体”银行具有历史渊源关系,易于得到“母体”银行按照市场化方式和互利合作的原则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寻找市场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综合经营的趋势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流。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资产市场正逐渐发育成熟,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综合性非银行金融业务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当前,证券、基金、信托理财以及房地产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整合上市以及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意愿强烈,为IPO、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商机。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正日趋完善,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体系正逐步发展,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巨额挂账亏损引发的挑战

由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采取以账面价值进行等额收购的方式,先天决定了其政策性亏损的必然性。由于最初接收的不良资产背后历史遗留问题众多,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冰棍效应”,再考虑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应归还的央行再贷款利息和所发行金融债券利息,以及自身的经营和运行成本,最终损失仍将是一个巨大数额。虽然国家规定了这一损失“由财政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批准执行”,但这一规定是基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化的前提,如果进行商业化转型,其最终巨额亏损的弥补问题必须设计一套符合现实、积极稳妥的解决方案

(二)股权结构问题引发的转型后生存压力的挑战

当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国家为唯一出资人。公司受政府委托,接受管理、处置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产权结构是国有独资,主要采取行政型治理,与公司政策性机构性质和承担政策性业务相适应。商业化转型后,公司治理要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市场上求生存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化转型初期,自然失去了国家既给政策又给资源的这张“护身符”,而且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况且当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财务政策还有待配套。同时,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投入,已建立或拟建立的业务平台缺乏资金的支撑,满足不了商业化转型发展的需求。

(三)现行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商业化转型的挑战

经营管理行政化特征明显,控制机制效率不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权力高度集中于公司总部。总裁对公司各部门和办事处通过行政命令授予具体业务权限,办事处通过对所属各部门转授权开展业务营运。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内部管理层级多,审批环节繁杂,耗时长、效能低,不利于分清责任主体;另一方面,不分地区和风险程度,完全按资产损失额度大小转授权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对经济较发达、自身管理较好、回现量较大的办事处授权额度明显偏小,影响其处置效率,不能调动处置的积极性;反之,对个别管理松懈、面临风险较大的办事处则难以进行有效监控。

四、实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多种途径化解沉重历史包袱

对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形成的超过万亿元的挂账损失,仅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未来商业化业务的利润来逐年冲销是不现实的。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终结后,国家应在严格进行审计和确定损失的前提下,尽快研究既能防范道德风险、又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轻装上阵的清算和分担方案。从目前情况看,可考虑采取将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为股权、引入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战略投资者事前承担部分损失、自身未来商业化业务利润冲销等多种途径来分担,不足部分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呆账核销等方式予以最终解决。同时,延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券偿还期限,对央行再贷款适时进行停息处理,以切实减轻商业化转型过程中的财务压力,帮助其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进包括汇金公司、原母体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境外资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元化投资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业务整合和股权整合,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切实解决其股权结构单一的问题,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制衡。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转型战略和发展规划,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完善符合市场规律、激励约束相容的业绩评价机制、风险控制机制、薪酬机制、决策机制,培育特色鲜明、凝聚人心的公司文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最终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其自身能否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不断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快速提升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利用已初步搭建的平台,充分发挥总部、分支机构、平台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在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的前提下,将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与银行信贷、证券承销、责任保险、信托理财、投资咨询、资信评级、财务顾问、金融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务进行有机整合,开发设计基于不同风险和收益水平的结构化产品,逐步变资产经营为资本运营,使业务链真正转化为价值最大化链。在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转型后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着眼长远,谋划布局,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业务准备和人才准备,进一步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湛.我国AMC商业化转型策略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4).

[2]朱志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与发展问题探析.商业研究.2006(17).

[3]黄金老.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及前景.国际金融研究.1999(11).

[4]李超,邵伏军.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和发展.金融研究.2006(04).

第2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5月15日,国办转发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关于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的意见》(下称“40号文”),要求银行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不得盲目抽贷、压贷、停贷,旨在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5月22日,国办转发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下称“42号文”),明确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可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当地PPP项目。

5月25日,发改委《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下称发改委1327号文),全面放松企业债发行。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43号文”)出台后,被认为切断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命脉,但随着今年稳增长需求迫切,相关部门近期接连发文,被认为释放出对存量政府债务兜底和增量融资政策微调放松的信号。

“这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放松了43号文的限制,使得地方融资平台找到新的出路。”一位接近财政部的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地方融资现在思路很清晰:存量债务上,通过置换债务和放松银行贷款给予政策支持。在新增债务方面,就是推进发债和PPP模式。”

政策明朗期

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43号文,对地方政府融资问题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其中包括规定地方融资平台不得借入更多资金,关闭了地方政府的举债“后门”。

43号文的严格程度,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很多地方政府认为“日子没法过了”。

专门从事城市投融资管理业务的北京荣邦瑞明投资公司合伙人史小辉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43号文出台后,地方政府的表现分成两类,一类是等待,以期有新的政策可以明确。另一类是“看得比较明白”,和银行协调,抓紧在债务收口之前,提前释放额度,抢签一批新项目。

这里指的“债务收口”,是43号文中要求各省对于2013年6月到2014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增债务进行清理甄别。对于在建项目而言,分拆打包的甄别,使得债务将被拆分为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对于银行来说继续划入政府债务无疑是最优选择。

而根据原计划,各省财政部门本应在今年1月5日之前将甄别结果上报财政部。据接近财政部的人士透露,甄别结果一直报不上来,目前财政部已经打回去三四轮要求重新甄别。

“当时我们做的第一步是给债务分类,通过跟客户谈判,争取都纳入政府偿还债务范围内。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给我们反馈,我们也不知道哪些纳入了政府债中。”某国有银行北京分行风险部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在新投项目上是一个相对谨慎的态度,我们行根据政策精神自己选定了四个行业,保障房、土储、水利、轨道可以投放,其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要拿到总行逐笔审批。”

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审慎态度,使得贷款可得性下降,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

“40号文给了银行一个定心丸,支持地方融资不会因为政策问题停掉。另外也意味着这种情况下的负债,中央政府未来可能会处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认为。

此外,40号文明确了43号文中许多模糊地带。如43号文中由于没有明确存量和新增界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许多复杂的现实情况。“我们碰到已谈判好已开工却没有签合同的项目,当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40号文给出‘在建项目’的明确定义,就知道如何落实了。”上述国有银行北京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

定向置换债券开闸

在解决存量债务上,财政部于两会期间推出“置换债券”计划。允许地方政府发售新债券以取代老债券,以期降低利息延长周期,为地方政府在偿债方面开辟新的路径。而这一计划,得到了央行的支持,5月15日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置换债券除了公开市场发行,还可以采取定向承销的方式。

这种定向发行方式即地方政府直接与银行或其他债权人(信托、证券、保险)谈判,用债券直接置换原来的贷款,“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由于这些债务主要是为了置换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因此,银行成为主要债务的认购方,而且以国有银行为主。

6月1日,江苏省率先采取定向承销的方式发行置换债券448.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39.5亿元,专项债券109.2亿元,三年、五年、七年、十年期的债券中标利率分别为3.32%、3.71%、4.03%、4.05%。

3日,河北省成功定向发行置换债127.9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11.45亿元,专项债券16.53亿元。三年期、五年期、七年期、十年期的一般债券利率分别为2.95%、3.31%、3.60%、3.62%;专项债券三年期、五年期、七年期的中标利率分别为2.90%、3.26%、3.55%。

对比利率可以看出,江苏的中标利率高于河北,并且比前5个工作日相同待偿期国债收益率都高,在平均值上上浮了15%。业内普遍认为江苏省的利率水平更为合理。而河北的利率贴近国债,被认为并非市场化定价。

根据2013年6月底的统计,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规模1.8万亿元,但考虑到算上2013年6月以后新增债务,到期债务或在1.8万亿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的匡算,江苏省近年发行的地方债平均年利率都在5%以内,每年利息负担在80亿?100亿元之间。此次存量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债能减少一半的利息支出。而根据财政部的计算,全国范围内,地方政府一年总共可减少400亿至500亿元的利息负担。

“置换债计划是让银行支持的对象由地区平台上升到省级政府,还款来源保障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面临着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情况下,银行会在发债业务上竞争激烈。”上述国有银行北京分行风险部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北京市目前尚未开始,该行就已积极争取将存量授信纳入存量债务置换计划,做好新增投资债券与存量政府债务还款期限的匹配。

早在置换债计划刚公布之时,便有学者质疑,因为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债券会有发不出去的可能。而实际上江苏省在4月份推迟了原本的发行计划,有消息称这是由于江苏的路演情况不好,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三部委的联合文件特急出台。

“这说明,地方政府融资不应该依靠行政力量代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时红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只起到监管责任,而不是审批责任。

PPP落实难

对于在建项目的增量融资需求,决策层坚持了之前的态度:优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这也符合近年对于政府投融资模式的转变。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测算,除了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的直接信贷投放,以及确保地方融资平台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今年还需要通过PPP模式承接1.5万亿元?2万亿元的基建投资。

PPP模式从2013年底开始全力推进,此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5月22日的42号文即传递出强有力的政策信号。

然而从当前的实践来看,PPP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各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示范项目,项目签约率很高,但是真正开工落地的却是寥寥。并且,名义的社会资本实际背后是国有企业或由变异的融资平台代替。民间资本对于该类型投资的风险与收益评判仍然存在担心。

“PPP项目本身从设计到实施的周期较长,一个项目要十几二十年,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没有稳定的市场,民间资本不敢进来。”赵全厚说,“但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存在一换届,以前说的话就不算数的情况,这在以前教训非常多。”

当前PPP推进的重点领域,有很多没有完全市场化,社会资本在其中将承担行政阻力。“交易市场、定价机制、退出机制的改革到位了,社会资本才愿意进来,这需要政府的立法保障。”赵全厚说。

此外,PPP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时间长,相关政策制度的缺乏,也导致PPP项目落地困难。汪涛预计,完成政府与企业资本签约项目的比例仅10%左右,规模在2500亿元。

“比如跨年度预算平衡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违约问责制度等还没有建立起来。20年的项目靠政府1年的预算,怎么能保障呢。有很大隐患。”史小辉说,“并且资本市场也没有匹配的金融工具,如项目抵押,项目收益权质押方面产品和政策制度有很大欠缺。”

根据荣邦瑞明测算,按社会收益率计算,PPP项目的投入资金在10年内左右就会翻倍,这样的高投入将在未来出现较大风险。

融资平台再定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从40号文中,还看到了决策层对于融资平台定位的变化。

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到去年43号文,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定位都是“去平台化”,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将融资平台曾经作为地方融资抓手的功能正在逐步摒除。

“40号文中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控制放松,还可能意味着对于融资平台不再要求‘去平台化’,为融资平台的留存打下基础。”赵全厚说。

融资平台的改革被认为有两个出路:一是走国企改革的道路,由政府百分之百出资的平台,依靠政府发债或者靠银行政策性贷款,定位在收益性较低、公益性较高的领域。这部分应该是政府的职能所在。

二是退一步成为项目实体。从事收益性较高、公益性较低项目的平台,改成股份制公司,走市场化路子。

按照这样的路线,去年中旬,第一轮的平台改制已经悄然展开。如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作为上海城投下属的全资子集团,新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城投总公司系统内的水务类企业进行纵向整合重组。其转型的方向是由融资功能导向转变为实业经营导向,由做大资产导向转变为提升价值导向。

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各个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改制、重组动作不断。

“作为地方融资平台,要承认它的历史地位,它有历史的功绩,也有历史的不足。”赵全厚说。他认为“去平台化”应该是去它的融资功能,但是地方政府有必要保留一个投资平台,起到平台投资整合功能。现在地方政府各个部门投资分散,用融资平台整合投资项目,第一有助于风险可控,第二有助于投资总体功能整合。

第3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64-02

1发展历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家为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促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而设立的。改革之初,改革成本多由中央财政当期直接一次性支付。改革到后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银行开始充当第二财政,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逐渐形成为巨额坏账。具体原因包括红头文件、企业政策性关停并转、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等。同时,银行完全由于自身原因,经营不善,也造成了大量不良资产。银行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央政府就要设法相救,银行就会进行财务重组。财务重组的第一种形式是银行用自身利润核销坏账,这是企业行为,是会计制度规定的市场化手段。第二种形式是国家动用外汇储备重新注资。第三种形式是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由中央财政担保的金融债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第四种形式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央行再贷款或央行票据收购银行不良资产。

1999年以后,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29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为30140024035元。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信达累计对358户企业实施债转股,转股金额近1355亿元。受托管理处置了原改制银行2400余家、自办经济实体和近1000项对外投资项目。中国信达累计托管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账面金额360亿元,负债账面金额460亿元,托管处置所属证券营业部、服务部等分支机构以及下属企业、控股公司等实体机构330余家,分流安置或接收安置人员2000余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10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华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变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其在全国设有32家分支机构,旗下拥有10家子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年底,公司总资产达2185亿元,较上年增加621亿元,净资本收益率达12.58%。2011年,利润突破50亿元,新增644家大客户,客户总数达到了1626个,当年与各省政府和企业、客户新签署了91个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客户总数达219个。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公司在全国26个中心城市设有25家办事处和1家经营部。累计管理资产规模6800余亿元,存量资产3000亿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集团净利润32.47 亿元,比上年增长213.11%,各类不良资产当年收现 88.63亿元,累计收现1716.33亿元。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10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人民币。目前在全国设有30家办事处,10家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收购、管理和处置了各类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近7000亿元。形成了涉及11个细类、70余种产品的综合经营业务体系。2011年12月31日,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全年商业化合并利润实现30.68亿元,同比增长了329%。

2新的使命

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使命的结束,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开始了商业化转型,正在探索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以投资银行、金融租赁、担保、信托、期货等业务为依托的综合性金融业务,逐步向金融控股公司的目标迈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矛盾仍很突出,银行体系自行消化需要时间较长。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手段单一,耗时费力,若通过提取呆账坏账准备金来核销不良贷款,将加大财务成本,影响银行赢利水平。国际金融行业普遍认为,当银行业不良资产超过总资产的15%时,必须借助于专业机构,实施专业化处理。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除了商业银行的传统处置手段,相对于银行系统内部通过增加拨备打消坏账的自行消化,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综合运用投资银行的手段,如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与国内外投资者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处置不良资产。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潜力巨大,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诚实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逃废债现象仍较为严重,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良资产,需要资产管理公司运用专业化手段予以处置,同时,经济波动、产业周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等在客观上对一些企业的还款能力构成一定影响,若无力偿还到期贷款,则会形成新增不良贷款。这些客观上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3面临的问题

法制化进程滞后的法律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性法规,无法解决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一系列法律问题。企业债转股政策设计缺陷的政策风险,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是将债转股作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手段,只想减免债务而不愿让出哪怕是部分控股权,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资产净回收率的提高。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职工安置等问题,地方执法偏袒地方利益,严重制约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实现。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大规模集中收购处置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锐减,以及商业银行的信用投放不断增加使得贷款总额基数持续增长,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不良资产率呈现双下降的趋势。现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完全遵循自负盈亏原则,风险全部由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承担,失去了政策性损失主要由财政兜底的保护性措施。分散的小资产包、单项债权资产逐渐成为主流,其营销成本、处置成本相对于大资产包更高,对交易结构和处置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更高,增加了单向业务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对内部不良资产的处置思路逐渐从保全、核销向经营管理方向转变,对于较优质的资产优先运用自身多种金融工具进行内部消化,只有经过内部专业处置未取得成效的债权资产才会选择对外转让。

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时期的业务风险。资产管理处置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资产处置公告环节不规范,政策性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呈现盲目多元化趋势。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防火墙和风险割断,风险增大。

4改革方向

制定和颁布涉及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从法律上切实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组建不良资产处置专业法庭,从组织体系上切实保证不良资产处置的顺利进行,赋予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转股企业投资股东的一定权力,使债转股资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统一监管框架,设立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监管协调委员会,监管和协调各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建立完整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制度,有效识别、揭示、衡量、监控和管理市场风险,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处理、事中实时监控和事后反馈机制的全程风险管理机制。做好剩余资产潜在价值的挖掘工作,在前期尽职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掌握每户债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发展潜力、资产质量以及还款预期,对债权资产逐户重新进行估值。做好价值营销,根据资产实际状况和分类管理经营处置要求,挖掘资产卖点,确定每一户企业的营销策略,广泛推介,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提高资产处置效益。对经确认无法进行处置而需要销账的项目,各资产公司应争取拟订方案向上报批,进行销账处理。对于难于在短时间内处置变现的资产,建议先采取一定的保值增值手段,预计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找到更好的处置时机,取得更好的回收效果。

加大以资抵债的力度,促进资产有序集中。对无力以现金偿还债务的企业,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有目的地选择部分债权资产,积极推进资产重组,积累和整合经营性资产,对不良资产实施战略性重组,既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改革,又可以通过商业性的债转股,控制一部分企业的股权。继续推进债转股,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对符合上市公司标准的企业,运用投行手段进行上市辅导和推荐,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的有序退出。开展资本金运作,确保资本的保值升值,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实行集约营运模式。

要实施金融控股集团战略,推进成为以资产经营管理为主,以投资银行和金融租赁、担保、信托、委托等业务为依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控股集团,创造条件择机改制上市。积极拓展新业务,拓展信用评级等金融服务业务。不断培育市场和聚集人才,将资产管理公司确立为资产重组和资产管理的市场专家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为主业具备投资银行功能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功能的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

参考文献:

[1]安宏飞.新形势下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业务思路新探[J].中外企业家,2011(11):72-75.

[2]白静,李龙,刘明煜,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J].甘肃金融,2009(3):48-50.

第4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关键词: 民间融资 风险 监管 规范 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2-058-02

一、民间融资的现状分析

笔者就民间融资问题,对江苏省滨海县的数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选取了滨海中学、滨海第三印刷厂、滨海仁慈医院、滨海强隆铸造厂等二十家样本。这二十家样本含盖教育、卫生、机械制造、加工业、纺织业、印刷业及个体工商业等。近三年来,这二十个样本的民间融资的绝对规模、加权平均指数逐年增加,现已达到32.6%,即民间融资的规模与正规金融融资的比例超过了三成。而不同样本这个比例相差较大,事业单位滨海中学不到10%,私营企业滨海第三印刷厂约占78%。

在所调查的二十个样本为何热衷于民间融资?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解决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近两年来,由于全国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企业要想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困难,2007年滨海县各金融机构贷款净增加2.78亿元,净增长9.3%,远低于全县GDP增长15.6%的比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民间融资则成为解决企业资金紧缺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某印刷厂的厂长说:由于市场竞争的要求,急需投入近千万元设备进行产业升级,跑银行贷款不仅手续繁杂、周期长,而且只得到了300万元贷款,只是杯水车薪,而增加了民间融资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迅速得以扩大。

2、民间融资方便简洁,效率相对较高。企业在市场机遇到来时,有时需要迅速得到周转资金启动生产。而民间借贷绝大多数为个人信用形式,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从发出要约到借贷完成,往往在1天内就可完成,因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民间融资正由于这种手续简便、获取方便、到位及时的特点,得到了借款者的认同,它与金融机构贷款相比,虽然资金成本稍高,但时间成本较低,二者相抵,就相差不大了。如商业企业为了抓住市场机遇,往往倾向于这种“快进快出”的民间融资行为。

3、民间融资成本也不算很高。二十个样本中民间融资的成本一般在年利10%到30%。如滨海中学面向内部职工的定额定期融资,年利为10%,比信用社的贷款年利还低2个多百分点。二十个样本的总体成本约为银行的1.5倍左右,还是在它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因此,不难看出: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民间调剂资金短缺,解决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特殊需求,是一种信用补偿机制。而且民间融资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来说,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二、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

1、民间融资处于灰色地带,监管缺失极易造成风险扩大。由于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定仍然较为模糊,因而使民间融资并没有真正地走向阳光地带。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税务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监管缺失,极易造成民间融资“铤而走险”,“悄然做大”,从而转化成非法集资。如笔者调查的样本中,一家私立医院, 正在建设十几层的新门诊大楼,还要购买几千万的医疗设备,投资总额将达亿元以上。而他们的自有资金不到20%,不足资金部分来源银行贷款,很大部分来自民间融资。另外,该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高薪聘请,而且病员不足,医院的运营成本将会很高。根据笔者的测算,该项投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极易造成巨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形成,银行还有抵押和担保等,损失会相对小些,而民间融资的风险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2、民间融资行为不规范, 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民间融资往往手续不健全,融资抵押担保不足。极易出现欠债不还现象,这无疑会使得借贷双方的风险加大,容易由于未能按期偿还借款使借贷双方酿成矛盾,形成纠纷,导致冲突。比如:有的债务人借款后“人间蒸发”,找不到债务人的联系方式;还有的债务人把原来的住房卖掉,更换出租房,外出谋生;更有甚者,为躲避债务,办假离婚,将家庭所有财产给一方,让另一方去借钱,致使债权人无法得到偿还,造成社会问题, 可能酿成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3、民间融资隐蔽性强,增加了监管难度。民间融资往往是私下交易行为,隐蔽性强,民间融资常常处于监管真空,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加大了民间融资的监管难度。通常都是民间融资发生的时侯,监管部门无所作为,只有当正常的民间融资在产生纠纷,发生质变后,才被打上非法的烙印,成为非法集资,而这种事后监管无法扼制民间融资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对民间融资的几点建议

1、给民间融资科学准确的定位,让民间融资真正走向阳光地带。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并规范其合规经营。不妨为民间融资构筑一个合法规范的经营平台,让正当的民间融资活动充分发挥拾遗补缺作用。笔者在这次调查发现,滨海县正在试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从该县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政策管理来看,以民间力量为主,政府进行扶持并不占主导地位,这样可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裕的空间,这种尝试为民间融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要是再设立一些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让多种渠道并举,必将为民间融资荡起一波清澈的浪花。

2、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依据融资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其借贷最高限额以及指导利率,并按规定到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积极鼓励担保机构与工商联和融资企业等组成担保体系等,要求出资方和受资方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由指定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监督,建立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引导民间融资走上正轨。这样,就可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并加强宣传,帮助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意识,从而化解民间融资中的潜在风险。

3、优化民间融资的生态环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税务、司法和公证机构等单位,完全可以为民间融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即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担保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等。比如,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在人民银行所管理的“征信系统”和“个人诚信档案”等,构建民间融资供需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强化信息披露、严厉打击信息造假,从而让筹资人和投资人自主、客观、准确的决策。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使民间闲置资金汇聚到经济建设中,让民间的闲置资本活跃起来、运动起来,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友贵、韩军《县域民间借贷监测及实证分析》《金融参考》2008年第9期。

2、毛金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既靠银行更靠市场》《中国金融》2008年第17期。

3、赵林《对当前征信系统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

第5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春节前滚动开展逆回购,满足现金投放需求,春节后针对外汇占款增长较快的情况,开展正回购,加大资金回收力度。前4个月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6051亿元。作为公开市场的操作目标,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1.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人民币加快升值,按中间价计算,截至5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年内累计升值1.26%,兑日元升值20.16%,兑欧元升值3.39%。从执行情况看,货币政策“中性”略微偏紧。在“中性”微紧的政策下,经济金融形势呈现“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格局。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表现为“金融热、实体冷”

1.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GDP与CPI增速均回落

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6.1%,分别比去年末与去年同期高2.3和3.3个百分点,超出13%的全年增长目标3.1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1.9%,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5.4个和8.8个百分点。在基础货币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主要受货币乘数扩大的推动。M2乘数由去年末的3.86扩大至3月末的4.08,说明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并非来自于政策放松,而是来自于银行积极放贷、企业与居民资金需求旺盛的内生力量驱动。

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的同时,一季度经济增速并未如期持续回升,GDP同比增长7.7%,较去年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2012年是闰年使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少一天,从而压低了经济增速。季节调整可剔除闰年因素,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1.6%,环比增幅较上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这表明矫正闰年因素带来的低估后,GDP增速还是有所放缓。从物价形势看,消费领域通胀压力减轻,生产领域通缩压力仍存。前4个月CPI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

2.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未同步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与应行贷款、发债券与股票等外部融资密不可分,除去投资主体的自有资金、利用外资和财政资金,其他资金缺口需要依靠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进行外部融资来弥补。2003-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幅与外部融资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全部到位资金扣除国家预算内资金、利用外资、自有资金以外的部分)增幅相关系数为0.83,两者高度正相关。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当季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2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8%,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66个百分点。但同期外部融资性投资到位资金增幅仅为25%,较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

3.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中长期信贷资金具有较强依赖。2006年至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同比增速与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月度增速相关系数为0.66,为显著正相关。3月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0.5%,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当季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59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幅度高达70.9%。中长期贷款增加规模占全部人民币贷款增加规模的51.4%,比上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与中长期贷款明显增长相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平稳,一季度同比增长20.9%,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

4.企业存款激增,企业投资与生产减速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其中,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创历史单月最高新增值。企业存款大幅增长是推动存款增长的主力。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同比多增1.68万亿元,占全部存款同比多增的71.5%。其中,3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占全部存款同比多增的80.8%。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除基础设施投资以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比去年全年下降2.1个百分点。孤立来看,企业存款增长表明企业资金状况改善,但与同期工业生产及除政府基建投资以外的其他投资增长放缓相联系,这意味着企业资金呆滞,有钱也不用于生产与投资,宁愿持有存款或进行金融投资。

二、“金融热、实体冷”现象的原因与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形成扰动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飞速发展,理财产品的发行与到期加剧了各项存款的波动,并进一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各项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构成主体,人民币存款余额占M2余额比重在95%左右,单位活期存款占M1余额比重在80%左右。银行理财产品对存款及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财产品造成存款大幅波动,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稳定性。在现行金融统计制度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也就不计入各项存款。居民和企业购买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后,其存款资金被分流到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直接减少当期各项存款余额;当理财产品到期兑付后,理财资金又重新回到表内,成为居民或企业的存款,增加当期存款余额。目前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已超过六成,而且多为短期品种。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与到期造成存款“出表”和“入表”频繁,从而加剧了存款及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性。

二是出于业绩考核及满足监管当局存贷比考核要求,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到期日设计在季度末,造成季末各项存款余额明显虚增,使货币供应量统计存在水分。理财产品到期转化为银行存款是推动今年3月份人民币存款异常暴增的一项重要因素。据有关估计,3月份暴增的4.22万亿元存款中,约有近2万亿元为理财产品到期造成的存款虚增。

2.融资主体“借新还旧”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

以研究金融危机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按“债务——收入”关系将融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对冲融资,融资主体能够以现金收入支付利息并偿还债务。二是投机融资,融资主体无法以现金收入偿还债务,但可支付利息。三是庞式融资,融资主体不能靠现金收入来偿还债务本金,甚至不能偿还债务利息。后两种融资方式需要靠债务滚动(借新还旧)来防止资金量断裂。投机融资与庞氏融资对资产价格与融资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社会融资以这两类融资为主导,则金融体系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以下两个现象表明投机融资与庞式融资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比在上升,有相当部分融资并未用于生产经营和投资,而是被用于借新还旧,实现存量债务的存续,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是表外融资与债券融资占比显著上升,筹集资金大量流向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较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今年前4个月表外融资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3.1%;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9394亿元,同比多454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1.9%,两者合计占比与人民币贷款占比持平。表外融资与企业债券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渠道获取资金增长显著,2012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政信合作项目余额5016亿元,增幅高达97.7%。作为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直接融资工具,2012年城投债发行6368亿元,同比增长148%,今年一季度发行2831亿元,同比增长104%。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而且大部分资金使用在盈利能力与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

二是企业部门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趋弱。根据有关测算,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相当于GDP的121.4%-127.2%,而企业部门债务阈值是90%,一旦超过阀值,随后发生经济困难或危机的可能性会大幅上升。微观来看,受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双重挤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趋弱。今年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0.7%,较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高8.7个百分点。

3.个人购房贷款放量推动房地产价格泡沫进一步膨胀

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主要受到居民购房贷款放量的拉动。一季度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784亿元,占同期全部中长期增加规模的4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3370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增加4662亿元,同比多增3088亿元。2012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稳增长”、“松银根”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刺激,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持续回升,房地产价格泡沫再度膨胀。今年2月份政府出台新“国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更导致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个人购房贷款加快增长,房价也快速上升。今年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为17.6%,为2011年5月份以来最高。百城住宅平均价格自2012年6月至今已连续11个月环比上涨,4月末价格较去年6月份累计涨幅达5.7%,其中一线城市较去年6月份累计上涨10.4%。

4.社会资金存在“避实就虚”的倾向

由于实体经济盈利前景黯淡,社会资金存在“避实就虚”的倾向。社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经济虚拟化程度上升。从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来看,2012年2442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仅为8669亿元,较上年下降约11%,52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12年净利润1.0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4%。

由于实业经济盈利欠佳,大量社会资金避实就虚、以钱炒钱,集中体现在:一是居民热衷于理财和房产投资。央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为37.6%,较上季提高4.1个百分点,“基金及理财产品”和“房地产投资”是居民投资的首选,两者占比分别为25.9%和19.9%,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2和4.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热衷于金融投资。近年来,很多企业特别是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和提供委托贷款、持有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以及从事证券投资等。2012年全年A股共有176家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总额为693亿元,而201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90家、306亿元。截至今年4月12日,A股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520家非金融类公司持有各类证券资产(包括股票和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占比超三成,初始投资金额达1579亿元。

三、“金融热、实体冷”加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需坚守中性

当前的“金融热、实体冷”具有三大危险倾向:一是地方政府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过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二是金融投资挤占实业投资,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三是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金融业过度创新、自我循环和膨胀。在缺乏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金融体系自身脆弱性上升的背景下,金融自我创新和膨胀将导致经济泡沫化、过度负债,蕴含巨大的金融风险。

预计今年全年经济运行将保持“弱复苏、温和通胀”的特点。通胀压力温和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加力“稳增长”,但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上升对宽松政策形成制约,政策选择要在“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进行平衡。从“防风险”考虑,未来货币政策应坚守“中性”,更为“稳健”。

1.货币政策坚守“中性”,保证资金环境与融资条件平稳

货币政策应更为“稳健”,总体保持“中性”,在保证社会资金平稳供应的同时,有效“防风险”。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加大社会流动性闸门控制,保持融资条件平稳。要防止融资条件宽松,银行信贷、表外融资与整体债务规模进一步膨胀;也要防止融资条件收紧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集中释放。如果表外融资因监管加强而出现收缩,应适时、适度加大表内信贷供应,保证社会融资规模平稳。

为保持“中性”,年内不应对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继续倚重于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一方面,通过加强窗口指导,保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有保有压”的调整。另一方面,根据外汇占款变化、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等方面的需要,通过灵活运用正回购、逆回购、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保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

2.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测、监管与规范

以加强一行三会协作监管和纳入法制和规范框架来稳健推动金融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统计信息制度,并将其纳入货币当局日常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关联业务的统计制度,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加强对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力度,确定适当的监管方式和强度,并实行预防性监管与动态监管。在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体系构建有效防火墙,防止风险传染。适时改进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使其能客观准确反映理财产品的影响,以提高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准确性。

第6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95-03

前言

按照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委的规定,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事权下移,地方政府的财权上移,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成为催生大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中央政府“4万亿”计划的推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不得不提的是,“4万亿”计划中,中央政府实际仅投入1.18万亿,剩余的70%要由地方政府自己筹措,在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解决资金问题,因此2008年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便如雨后春笋般剧增。尽管中央政府的“4万亿”计划对当时经济的提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诸如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之类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地方债务也变得格外引人注目,一时间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的文章层出不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是成了“罪魁祸首”而被批判。然而,人们要辩证地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投融资渠道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因此将新型城镇化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城镇化,2013年8月社科院蓝皮书称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仅42.2%。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据权威部门统计分析表明,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 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 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后续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本身的发展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另据社科院估计,在2030年前,我国还有3.9亿农民需要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粗略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和银行贷款是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筹资资金的一个平台,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很大一部分资金支撑,这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能够推动准公共品及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化

由政府经营的准公共品也存在着市场机会,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准公共品都由政府运作经营,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较大,因此很难形成准公共品及经营项目的市场化。政府对准公共产品的运营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容易造成准公共品经营效率的低下及资源的浪费等。而成立相对独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开拓股权、债券、信托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到准公共品市场中来,不仅可以推动准公共品及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化、企业化规范运作,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这比政府直接运营准公共品更有效率。并且准公共品关联着许多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行为不仅能推动准公共品关联行业市场的发展,还能在其关联行业的投融资发展方面起到改革的意义。

(三)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支持

政府的经济职能中有一项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设施被称为一个城市的“良心”,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但是由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效益低、投资大,社会资本一般不会去投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地方政府身上。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与城镇化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增加,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的负担无疑会加重。而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远远不够为城镇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那么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融资平台筹措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资金支持的作用不可替代!

综上所述,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仅有必要继续存在,而且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使命也不会终结,仍将会继续发挥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杠杆作用被放大,债务风险较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凭借着背后的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以土地等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中取得了源源不断的贷款,据统计,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表中,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都高达70%以上,资产来源过度依赖负债,导致风险较为集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的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项目,本来收益率就低,回收期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会因高昂的财务费用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款能力受到制约,还可能会导致循环借贷,“拆东墙补西墙”,一旦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有变,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目前的形势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土地出让价格也受其影响出现下滑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下降情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和融资能力也在逐步下降,这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二)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为集中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据审计署统计(见下表),至2013年6月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有超过一半来自银行信贷,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因为银行贷款更能方便取得,程序比较简单,贷期较长,这就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考虑到的首要渠道。而商业银行又具有特殊的癖好,对待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特别青睐,再加上有地方政府的担保,会把资金不断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商业银行认为即便出现问题,也会有地方政府用财政进行兜底,从而过分夸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低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的风险。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急速减弱,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务风险就转移到了商业银行身上,导致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带来局部甚至系统金融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三)内部机制不完善,独立性和问责制缺失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初始出现就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的权宜之计,名义上为独立公司,实际上远没有公司化,反而具有准政府性质,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董事长及其他管理层都是由地方官员担任,所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还款保障,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开始就沦为地方政府的“傀儡”。

由于政府在背后的作用,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部机制相当不完善。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无论是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项目建设都缺乏约束力,地方政府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审批如同走过场甚至没有。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筹措建设资金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套取多家银行贷款,平台的资本金也是来源于地方政府掌控的土地出让金。总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地方政府“绑架”,缺乏其独立性!其次,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监管缺位和问责制的缺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无限制地借贷,而没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指标进行监管衡量,如果出了问题,地方政府处在幕后不会被问责,而融资平台只是地方政府的“傀儡”,就其本身没有主要责任,那么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三、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2014年4 月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随后国务院财政部官员在答记者问时,将以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分为三类:(1)对于收益性的经营项目,要完全放手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做,地方政府不得插手,可以以一般企业债进行融资;(2)对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项目,资金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措与偿还,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特许经营权,政府不承担债务;(3)对于无收益的纯公益项目,应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剥离,完全由地方政府进行债权融资,可设专项债券及一般政府债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层“三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二)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融资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实现在融资方面的转型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以土地抵押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渠道。传统的融资渠道,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条比较脆弱,财务风险比较集中,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隐患,另一方面对社会资本也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成为一个普通的国有企业后,除了地方政府保留控股地位外,还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甚至国际资本,来充实平台的资本实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可以尝试着各种融资渠道,例如发行股票、企业债,或者实行公私合营融资(PPP)、国外经验的私人主动融资(PFI)、特许权融资(BOT)等。

(三)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我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为此,要分级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机制。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应当建立一个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数据库系统,设计一套符合实际的风险测评指标,做到既能够评估目前的风险水平,也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风险水平的变化,当风险水平达到临界点时,风险预警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当然,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严厉措施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微观上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建立一套平台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自身项目质量、资产负债管理,对项目的建设经营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现金流的持续,保证融资平台的社会信誉。

参考文献:

[1] 社科院蓝皮书称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仅42.2%[EB/OL].网易新闻网,2013-08-05.

[2] 李经纬.新预算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实施背景下的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2):3-9.

[3] 薛光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探讨[J].北方经济,2015,(2):29-31.

[4] 黄文涛,杨晓磊.融资平台转型与城投债前景[J].债券,2015,(3):38-42.

第7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供给侧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空间。报告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在适当兼顾总需求条件下应将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关于地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显著,同时应重视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双重叠加的问题。

权衡考虑两种风险

中国财科院日前开展的“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分别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面向全国开展“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在线问卷调查。

调研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比如,东部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领先发展,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工业运行平稳,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或转正,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

报告表示,前3季度,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回暖,大部分调研地区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如工业用电量、货运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呈增长态势。

报告在肯定经济发展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着重关注了风险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整体风险在加大。”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调研显示,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

报告所述的公共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结构性风险等,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对公共服务提出挑战,地区之间的分化明显,传统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

财政风险则是指财政收支面临的压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县财政收入负增长或零增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增长的压力大。这其中既有“挤水分”的因素,也有经济下行在财源上的反应,应警惕财政运行风险。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也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要更多地发挥财政的作用;另外,经济下行对财政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在政策空间方面也提出一些挑战。

“这显然是一个两难问题,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的权衡组合是当前制定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实际上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的空间,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当前的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刘尚希强调。

地方债应透明规范

调研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是置换债券对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明确政府权利义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风险意义重大。

报告指出,无论是东北、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的规模不断下降,政府债务的偿还责任更加明确,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水平也相应降低。

与此同时,报告也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下行和减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局部地区债务率偏高、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难度大、不规范的融资行为等。

比如,对东北地区调研显示,有的地方债务率超过了100%的警戒线。与此同时,支出刚性难以改变,收支矛盾较大。中部地区调研则显示,不少地方“发展依赖于项目”的现象较普遍,融资平台的政府投融资职能很难简单免除,一些地方存在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这些都可能为未来政府债务的增加带来隐患。

报告建议,要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防止财政风险蔓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债务规模限额控制,严格控制违规举债行为,确保债务规模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杜绝盲目举债;规范发展PPP模式,避免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伪PPP”“假PPP”。

“当前,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透明度提高,规范性增强,债务的增长明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地方的支出压力和债务增长压力并没有减弱。”刘尚希指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收支矛盾。

对于我国政府债务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表示,我国政府杠杆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小的,风险总体可控。“以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主要不在规模,而在于不规范、不透明。现在建立了规范透明的融资方式和防控风险的一整套制度,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和市场的约束,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刘尚希认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更多着眼需求方面,现在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考虑,在适当兼顾总需求的条件下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认为,进一步减税降费在未来宏观政策中具有重要性和导向性,并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关键环节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在现行已适度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度降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率。

“政府要为市场创造条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过多地采取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活动领域。”报告建议,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应更好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减少直接行政性干预;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性或引导性应通过投资领域来体现,采取清单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选择权和投后管理等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

报告还对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财政体制提出建议,认为要加快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积极推动《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实践层面的落地;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间的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法治化。

2016年重庆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

华龙网1月17日17时讯(记者 张译文)去年底,武隆区煤矿去产能进度加速向前推进。按照该区政策,凡在2016年之内主动申请关闭生产矿井的,在享受市级财政补助的职工安置、经济损失等费用的基础上,还配套“地方粮票”,加码激励奖补政策:每关闭一万吨产能,可获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既然 小散差 煤矿早晚都得关闭,还不如早关能享受到政策。”财政在去产能中的“政策正向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把握形势和方向上有了更明晰和正确的决择。而这,也仅仅是去年财政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迈进的一个缩影。近日,重庆市财政局对2016年的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作了详细解读。

去产能“补”到位

去产能最大的阻碍无非两个,要么遇到“尾大”而“死不起、不敢死”的企业;要么遇到“贪利”而“不想死、不愿死”的企业。市委、市政府对“小散差的煤炭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造船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的水泥行业、经营困难的电解铝和平板玻璃行业”下达“去产能执行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此,财政既出台了“去”的激励奖补政策,让过剩产能企业积极退,又出台了“保”的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去产能不影响饭碗,稳妥处理好“去产能”与“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去年,我市财政对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行奖补资金就达40亿元。同时,还安排5.8亿元支持重点区县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保障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

去库存“销”到位

让沙坪坝区2000多户巴渝老街拆迁项目的安置居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785户居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住进了新房。这要按传统征地还建流程,三年也只是个期望值。政府通过购买库存商品房,将其转化为安置房,既去库存,又解民忧,一举多赢,这是房地产去库存诸多妙招之一。

按照“控增量、转存量”的思路,我市先后出台了20条措施。其中,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延长主城区个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5年的政策,支持棚户区改造货币化补偿安置,以及金融信贷等“组合拳”政策,商品住房去库存达900万平方米,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去杠杆“防”到位

积极财政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需在两方面发力。首先是企业融资去杠杆。去年六月,我市出台金融去杠杆防风险专项方案,明确提出,财政将通过兑现贷款贴息、政策性转贷、担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置换高息债务,通过“债转股”等措施,降低过高融资成本。

其次是政府债务置换。主要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一方面通过改革举措,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实行限额管控与风险预警,确保了债务警戒线安全;另一方面,发行置换债券1164.4亿元,保障到期债务偿还和高息债务置换,节省利息支出约55亿元,有效缓解了区县到期债务偿还压力。同时,以银行贷款利率下调为契机,协商债权人调整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合同利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33亿元。

降成本“减”到位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 只减不增 、要积极为企业减税减负。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在近四年的“营改增”试点中尝到了甜头,已累计减少税负1.3亿元,且还不包括18亿的留抵税款。

过去一年,我市财政不折不扣执行市政府出台的减轻企业负担的“组合拳”政策,兑现营改增、西部大开发、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企业税负,为企业休养生息腾出了空间。降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拓宽困难企业低费基社保缴费政策覆盖范围,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向企业和个人普遍性降费125亿元。据统计,去年累计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达500亿元以上。

补短板“立”到位

“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一年就脱贫。”得益于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藏在石柱县黄水镇深山中的“穷山恶水”,因一条公路而变成避暑游的“金山银山”。与此同时,财政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专项持续支持。如今,“黄水人家”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帮助当地老百姓走出了贫困。

以“补”求进。去年,市财政从“三农”最急需、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着力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短板,进一步加大投入,精准施策,托起了社会发展的底线,提升了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实惠,为社会发展夯实了根基。市级筹措390亿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全年有59.6万人实现脱贫、25件民生实事所需资金足额保障、社保、医保等各项提标政策逐一落实、各年龄段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

开局良好,后程可期。一年来的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药引和酵母”作用越发明显,我市煤炭、钢铁正加速去产能,供需关系得到改善;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陆续出台,有效化解金融风险;营改增等清费减税政策,让企业成本逐步下降;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脱贫攻坚,补短板走向深入。

看了“供给侧的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供给侧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与供给侧

3.2016中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

4.财政政策现状

5.201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

6.最新2017年的财政政策

第8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关键词】网络音乐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20世纪末期,音乐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技术革命。网络音乐的诞生,日益成为整个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线音乐和无线音乐两大领域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步趋向均衡,网络音乐市场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但基于体制、制度及行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原因,网络音乐市场面临着版权保护问题、商业模式匮乏、分配机制不完善、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网络音乐的发展。因此,应有效解决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音乐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一、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的发展现状

网络音乐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渠道传播音乐产品,主要包括电信互联网提供的电脑终端下载的在线音乐,和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增值服务提供的手机终端下载的无线音乐。它已经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随着近些年网络的普及,网络音乐迅速走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网络音乐下载用户越来越多。网络音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音乐类产品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1.市场主体方面。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网络音乐行业不断发展,网络音乐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数字娱乐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截止到2012年底,有575家经营网络音乐的企业获得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相对于2011年的452家增长了27.2%。目前,网络音乐市场经营主体平稳增长,网络音乐市场越来越规范,为网络音乐市场的繁荣发展发挥着积极探索和拉动的作用。

2.用户规模方面。在用户规模上,2012年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图1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的在线音乐用户数为4.4亿,较2011年增长了15.8%,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无线音乐用户规模已达到7.5亿,和2008年的4.1亿相比增长了82.9%。归因于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价格越来越平民化,以及3G网络的普及、上网环境的优化,无线音乐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3.市场规模方面。我国网络音乐市场规模2012年达到45.4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63.3%(如图2所示)。通过图3可以看出,无线音乐市场收入增速较为平缓,与2011年相比有增速减缓趋势;相比较而言,在线音乐市场收入增速较快,2012的18.2亿元相对2011年的3.8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这主要是因为在线音乐在演出方面收入增幅扩大,促进了在线音乐规模的增长。

4.市场结构方面。从图3来看,网络音乐的市场规模逐渐趋于均衡,在线音乐在市场规模中的比例由2008年的8.8%上升为2012年的40.1%。主要是由于在线音乐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行业环境的日益完善,在线音乐演出和下载收费等模式逐渐形成,并成为在线音乐市场规模扩大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5.商业模式方面。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但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网络音乐和微博、移动互联网、APP程序、网络游戏等新工具融合使用,导致在线网络音乐收入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也推动了部分网络音乐服务提供商广告价值的提升;无线音乐市场整体发展势头较好,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平民化,移动网络环境的不断拓展和优化,无线音乐用户数逐渐增多,需求也不断增大,服务提供商和移动增值业务提供商不断融合,带动创新应用的增加,行业渗透力增强。

二、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趋势良好,但网络音乐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和管理不到位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网络音乐缺乏行业标准。由于我国网络音乐起步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网络音乐质量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不一,从而严重影响市场发展秩序。我国网络音乐产品版权界定不清晰、盗版活动屡禁不止。这不但影响了音乐版权的正常使用,扰乱了行业秩序,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循环,还导致一些实施收费的网站难以运营,从而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乃至社会整体文化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严重损害相关群体的利益。

2.网络音乐缺乏盈利模式。目前,通过借鉴互联网所形成的广告盈利、电子商务和渠道盈利等盈利模式,我国大部分音乐网站采用“免费下载+广告收入”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流量变现,具有周期长、被动等特点。鉴于此,很多企业之前已经对盈利模式尝试创新,但较多止步于微创新,因而很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有些企业尝试采用“付费下载”方式,由于监管机构对网络使用监管不力和网络运营模式单一,均只限于以高级会员服务、VIP服务等形式进行,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用户的网络音乐消费习惯、建立有偿消费机制。可见要形成良好的营收循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任重而道远。

3.网络音乐公司缺乏融资渠道。由于网络音乐行业起步晚,有特色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没有形成、网络音乐公司收入无法保障,导致风险投资公司和私募公司对该领域缺乏投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网络音乐公司多元化融资。与此同时,网络音乐公司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造成可抵押或质押资产价值难以估计,限制了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另外,网络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导致公司风险难以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

4.贡献和利益显著失衡。在网络音乐市场中,运营商占有市场创造的大多数利润,影响产业链中上下游公司的行为。因此,这些公司的收益主要依赖于运营商的分配。这种方式直接导致各方面贡献与收益失衡,无法保证服务和内容提供商持久积极提供支持,限制各方长远发展,进而不利于产业长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竞争体系健全和市场的持久稳定发展。

5.沟通机制和定价机制缺乏统一。目前,音乐版权方和网站之间利益分歧很大,主要表现在版权费用和结算机制两个方面,缘于缺乏互信沟通、缺少规范化收费和结算平台、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机制。这些原因造成利益无法合理、公平地进行分配,双方建立在高额版费、授权等途径上,无法形成战略联盟。

三、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的应对策略

对于我国网络音乐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法制管理和服务,实施评估与引导,鼓励创新与推行行业平台,促进网络音乐与其他业态的融合等手段,为其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1.制定清晰的行业标准,加大音乐违法打击力度。在文化部和网络音乐行业联盟发展规划指引下,制定行业自律标准,共同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减少不良网站、链接等对产业的负面影响,并组织主要网络音乐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政策和法规培训,提升网络音乐经营单位自觉依法依规经营理念,遏制网络音乐违法经营行为。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音乐经营环境,还应该完善网络音乐报审报备系统,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还要加大对网络音乐违法和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网络音乐市场盗版打击活动,严厉禁止侵权行为,保障合法合规运营的网络音乐公司的权利,改善市场环境和经营持续。

2.鼓励公司创新,引导消费观念。一方面,注重开发多样化商业模式,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经常组织召开网络音乐管理与发展模式创新研讨会,促进经验交流,进而推动网络音乐加强创新意识和加快创新步伐。作为创新主体,网络音乐公司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音乐节、网络论坛等方式,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争取成为行业典范,从而引导消费习惯,使消费者的观念从无偿拥有转变到付费消费,同时也为网络音乐的行业创新奠定基础。

3.规范产业运营,拓展融资渠道。监管机构需要严格执行审查机制,通过引导建立规范的商业运营模式,鼓励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盈利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促进建立健全网络音乐市场资产评估体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网络音乐公司政策性扶持,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关注网络音乐行业,充分拓展网络音乐的融资渠道。

4.建立健全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网络音乐独特的结算机制,创建合理、可靠的结算平台,规范收费统计。同时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平衡无线音乐价值链各方贡献与利益,完善产业内的分配协调机制。打开无线音乐的闭环式营运模式,鼓励营运模式创新,促进健全产业长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竞争体系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音乐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网络音乐市场虽然还不完善,但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清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利益分配的逐步均衡等各方面的逐步完善,再加上产业各方的逐步融合,我国的网络音乐产业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音乐文化环境,进而推动网络音乐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注:本文为201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音乐文化雅化、俗化的潮动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文娟.论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的发展趋势[J].艺海,2012(5):105.

[2]程瑞雪.浅析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2(4):146.

[3]宋铁山.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5):19―21.

[4]杨春林.中国网络音乐发展探析[J].大众文艺,2012(5):112―113.

[5]单蓓.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4):31―32.

第9篇:融资平台公司政策范文

各位领导、与会同志: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区加强国资监管体制建设和国资监管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主要做法

1、理顺国资监管体制。一是党政重视。20**年我区进行政府二轮机构改革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客观分析了我区国有资产运行情况及监管现状,充分认识到单设国资监管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向省、市国资委汇报工作,争取上级支持。二是单列机构。20**年9月,我区在全市三县一区率先单独设立国资监管机构,为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正科级),机关工作人员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同时,成立了以区长为主任的区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区国资委),为区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区国资办为常设办事机构。三是配齐班子。区委批准成立了区国资办党组,选拔了部分年轻干部进入班子,配齐了党政工班子成员,并从财政、粮食、外贸等部门选调业务骨干充实了工作人员。同时,根据职能和工作需要,内设了七个业务科室,制定和完善了相应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

2、履行国资监管职责。一是确保顺畅运行。区委、区政府将国资监管和企业改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多次专题研究国资监管工作,切实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将国资监管工作纳入了执法监督范围,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为区国资办行权履责排除障碍、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明确工作职能。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国资办的机构性质和职能职责,明确了国资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划入了财政、经委、劳动保障部门的相关职能。三是给予资金支持。拨付资金购置了办公设备,建立了财务统计和产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对清产核资、企业破产清算审计评估、学习培训等专项工作都及时安排拨付资金。

3、落实国资监管措施。一是广泛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和举办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国有资产法》,营造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浓厚氛围。二是摸清家底。在市国资委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三是建章立制。研究制定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将国资监管、投资管理和产权交易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下达了目标任务;建立了中介机构备选库,出台了《中介机构聘用管理办法》;区国资办会同区监察局印发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国有资产转让中严把审批关和交易关,实现了国有产权转让的交易制度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收支监管统一。四是规范监管。依法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统一性,加强国有产权登记、国有产权年检、资产统计、资产评估监管、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考核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并将国有产权登记、年检、国有产权转让、资产评估的核准与备案、资产损失的认定与核销等专项工作纳入行政服务范围办理,并落实了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使我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采取专项稽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国有资产处置、产权交易、资产流失等重大事项的稽查监督,对案件和违规案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维护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确保了社会稳定。五是推进改制。启动了茧丝绸总公司政策性破产程序,保证了实施政策性破产有关优惠政策在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内得到全面落实。

(二)主要体会。一是区国资办成立并运行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区委、区政府单独设立国资监管机构的决定是正确的,理顺了关系,摸清了家底,工作运行卓有成效。二是单独成立国资监管机构,对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监管,有效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分散管理、边缘化管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有利于建立完善统一的出资人制度。三是一个新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涉及相关部门多年来形成的职能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尤为重要。四是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企业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五是有利于统一搭建融资平台,提升政府调控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未完全理顺。目前还存在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脱节即由国资办管资产、有关部门管人管事的状况,多部门分割行使出资人职能,难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二)监管尚需加强。尤其是在依托国有资产搭建融资平台,做强做大国有资本方面还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家底未完全弄清。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中政府历年以各种形式投入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未清理界定,导致这部分国有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形成监管“真空”。

(四)国有企业现状堪忧。企业“点多、量小”,资产分散,运营质量差,改制难度大、战线长、成本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以清理历年来政府性投入所形成的国有资产为重点,进一步摸清我区国有资产家底。二是以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产权交易制度。三是进一步理顺和深化国资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出资人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出资人职责,争取尽快公布我区首批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四是对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证(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五是积极探索县区国资监管的方式和途径,逐渐扩大监管范围,逐步将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公用事业企业单位国有资产等纳入监管范围。六是筹建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公司,依托国有资产搭建融资平台,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