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计划经济弊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弊端

第1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在国家限制物价的时候,打击居高不下的CPI时,中国高端白酒却一反常态成为涨价的先驱,这无疑使中国白酒成为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什么造成了高端白酒涨价潮的呢?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高端白酒涨不涨价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90%的消费者一年都难喝上一回这样的高端白酒,所以涨价与否与老百姓菜篮子并无关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并没有出面干涉高端白酒涨价的原因所在。但是作为一个白酒营销人员,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必然性和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端白酒的奢侈化也是必然的。

一、高端白酒奢侈化是企业发展的选择

从企业发展来说,茅台涨价是销售政策的惯例。只不过每年执行的一种销售政策,并没有什么值得大家关注的,从2005年以来,茅台的涨价已经成为了经销商获利的一种政策,是企业给渠道的一种市场预期,就像企业每年要给经销商返点一样,因此不可能会终止。企业可以通过涨价行为,促进经销商及渠道提前压库,而不需要企业出政策完成压库,这种没有任何成本的压库行为,很好的满足了经销商的利润预期,让市场乐此不疲。因此,每年到了12月份,不管企业涨不涨价,经销商自己就会先行一步,把价格涨起来,迫使企业默认涨价的合理性。

日期 售价 价格增长(元) 年产量(吨) 年产量增长

2005年12月 350 -- 12400 --

2006年12月 408 17% 14900 20%

2007年12月 639 57% 16865 13%

2008年12月 690 8% 20400 21%

2009年12月 790 14% 23000 13%

2010年12月 1300 65% 26000 13%

2005-2010年茅台涨价示意

二、高端白酒奢侈化是市场竞争的选择

中国人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茅台不断上涨的价格,茅台也不要不好意思价格上涨,如果茅台连上涨的底气都没有,那么茅台品牌也就走到了终点了,中国白酒要想在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也就不可能了。中国有钱人这么多,宁可去花几千块钱去买法国的波尔多红酒,为什么就不能接受花2000块钱买一瓶中国的茅台呢?从理论上来说不存在消费不起的问题,也不存在消费不了的问题,中国有钱人太多了,来中国赚钱的外国友人也太多了,每个人都需要中国式的礼仪款待,也就不在乎这多几百块钱了。对于产量有限的茅台来说,这种奢侈化也是保证品牌常青的关键,中端化的茅台不是国酒所需要的。目前很多地方型的白酒,有些专门用来对付政府及官员的白酒都已经买到了2000多元,比如说山东的黄河龙就有2000多元的白酒,本人也有幸在山东接受客户宴请并品尝到,还有一些其他白酒也有“千价”白酒——姑且说成千元以上价格的白酒,所以对于茅台了这个价格并非不可想象,最少应该是市场需求的反映所在,也是市场消费能力的驱动所在,如果老百姓花不了这么高的价格买,企业是不可能生产这么高价格的白酒的,因此茅台的价格上涨并奢侈化,也是市场需求导致的。

三、高端白酒奢侈化是消费模式的选择

从消费模式来说,高端白酒的消费90%来自政务、商务需求,只有10%属于自饮型消费,因此它并不是老百姓日常必需品。所以,对于茅台的上涨及中国高端白酒的集体上扬,我们不必这样大惊小怪,社会财富积累到这个阶段,各行各业都疯狂地吸金赚钱,白酒做为中国最传统的实业,也需要赚钱养活工厂及员工,如果中国白酒开始不赚钱了,中国整个的实业经济也就要彻底完蛋了。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白酒价格的上涨,不要盲目的打压和抑制,真正要打压的是那些空手套白狼的房地产商和金融投机分子,这些人才是推高整个物价水平的罪魁祸首,也是推高酒价的首恶分子。真正要打压的是那些肆无忌惮用公款消费的政府单位,因为最少有50%的高端白酒消费都是政府宴请消费掉的,还有40%是商务消费掉了,普通老百姓是消费不起那么高的价格的白酒的,像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充其量能够消费的起的是200块钱的白酒,一般来说也就100块钱,所以涨价对于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能够消费的起“千价”白酒的消费者,他们根本不缺钱,所以就算涨到一万块钱消费者也照样购买。另外因为卖单的不是自己,所以对于价格的高低,无非就是预算多少和创造多少GDP的经济概念而已,并没有实质意义。

四、高端白酒奢侈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除了消费人群对于白酒价格的不敏感,并不在乎高端白酒的奢侈化之外,社会物价上涨造成的价格上涨,也促使白酒必然要涨价成为奢侈化。企业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广告成本,渠道成本,管理成本……所有的成本都在CPI的暴涨下,需要跑赢CPI指标,如果CPI上涨3%,那么这些成本也必然要跑赢3%,这样叠加起来,白酒价格每年上涨20%是不为过的,而且上涨多少对于酒企来说意义并没有多大,因为上涨的是企业成本,而不是企业的利润,所以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奢侈化,其实也是市场推高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盲目的在跟随高端化的发展需求。其实奢侈化之后,对于这些高端白酒来说,也是双刃剑,因为市场被推高之后,茅台、五粮液原来价位层的市场,就被其他产品所取代了,这也是为什么区域白酒能够发展这么迅猛的原因所在。传统的高端白酒都奢侈化了,留下来的庞大的中档市场空间,自然要有企业去经营,这就给二线的区域白酒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所以茅台五粮液的高端奢侈化之后,对于中国白酒产业来说,又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未来5年中国白酒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区域型的白酒将纷纷冒泡,分割高端白酒遗留下来的中档市场。

五、高端白酒奢侈化是中国崛起的结果

再者,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复兴,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白酒,也必将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因此,来自中国最好的茅台酒,也就完全可以像来自法国的波尔多红酒一样,在价格上可以进行相提并论。但是,目前我们的高端白酒价格,和法国的葡萄酒价格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只要中国继续强大,中国白酒就能在世界上买个好价钱,与其他奢侈化的洋酒一比高下。如果这个价格无法与其他洋酒相比,那么也就是我们还不够强大,别人还看不起我们,或者我们自己还看不起自己,我们还不以自己的国家为荣。所以,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只要中国不断强大,中国白酒就会不断与洋酒价格相等。

第2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成人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途柽,WTO规则和高教大众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成人高教的发展主导思想,并做出相应调垫: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才需求主导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为出发点的“社会需求主导型”。

【关键词】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弊端:改革;WTO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03-01

1 我国成人高计划招生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目前,由于各国办大学均为国家所有,所以,政府职能部门是各成人院校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者与组织者,招生的基本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这一方面使得政府的的权力过大过集中,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招生汁划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是社会需求已饱和的专业仍继续招生,社会急的专业却没有招生计划。此外,由于成人高校长期被捆住手脚,没有自主招生权限.养成了对政府的依赖性,难以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缺乏活力和效益。再者,目前的成人高校入学统一考试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试卷,忽视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及专业特点,再加上考试内容和形式偏重于标准化和客观性,很难有效地反映成人考生的真实水平。最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由于招生职能部门大权在握,有些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招生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与运行机制已逐渐不适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虽然这段期间内国家相关部门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在总体上,目前成人高校的招生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尽管国家招生主管部门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如放宽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行“3+2”考试,实行“注册视听生:’制度等等,但这种改变仅仅是局部部的,微观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计划经济烙印和由此带亲的严重弊端。归结起来.这种招生模式的特点主要去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国家所有:政府部门是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领导和组织者,招生的基本政策由国家统一制定。

1.2 高度集中:招生的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政府部门,实行统一招生。

1.3 计划控制:实行指令性招生计划,按计划招收和培荐人才。

1.4 行政干预:政府部门凡涉及招生的条例、规定、准则、指示等行政手段.都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必须遵照执行。

这种招生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统得过多,包得过宽,管得过死,国家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便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无法用市场手段上调节。另一方面,成人高校由于被捆住手脚.不能成为独立实体.没有自主招生权限,养成了对政府的依赖性,难以积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缺乏活力和效益。目前,有些成人高校招生主要靠政策保护,一旦政策放开.实行公平竞争,其生存能力堪忧。也有一些成人高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挑战成人高校招生制度,使一部分成人生源未通过国家统考就入学参加专业学习。这类成人学生往往以牺牲专业学习时间为代价参加成人统考复习,专业学习得过且过,严重地影响了成人高教质最。

2 WTO对现行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新要求“人世”后,我国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一些涉外专业,国内培养能力有限,引入国外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可以预言,ETO对成人高校招生将产生晕大影响,并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2.1 开放性。成人高校招生将与开放的经济相协调,打破封闭的办学校式,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新的成人高校招生将扫除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种障碍,打通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壁垒,使成人不受层次、资格、专业、入学考试、工怍性质的限制,能便捷地在教育和职业两个领域自由流动.可以根据个人间意愿、兴趣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2.2 多元胜.多元经济成分对成人高校招生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成人高校招生主体不仅仅是因家投资的单一的成人高校,还须面对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境外办学、国外教育资源的抢滩登陆以及远程教育的异军突起等新的办学主体和形式。成人高校招生将越来越多洋化,市场分割也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2.3 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动力在于平等竞争。成人高校招生将不可避免地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优胜汰劣,更好地配置各种教育资源。

2.4 自主性。成人高教办学主体将取得相应的办学自,国家按计划分配招生人数的办法将不复存在。成人高校将拥有自主招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我约束的权益,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独立实体。

3 对改革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几点建议

3.1 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导向。WTO规则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导向思想,并做出相应调整: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才需求主导型”,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为出发点的“社会需求主导型”。以服务社会,服务考生为最终目的。

3.2 加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成人高校招生多元化。打破成人高教“国有政办”的垄断格局,开放成人高教市场.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

第3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关键词】直管公房 困难 策略

直管公房指的是由国家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国有房产。简单的说就是公家的房子,建立时产权归公有,后来房改政策的实施,公房私有化的进行,产权单位向职工收取部分成本费用将房屋产权卖给个人,成为私有产权,但是在第一次上市交易的时候需要交纳相应的土地出让费。公房就是单位自管房,其权属性质分为产权和使用权房,产权单位直接管理的叫做直管公房。

今天在我们社会中仍然存在直管房,这是严重背离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产物。从法律地位上来说,房管所虽然是房屋经营主体,但是他们并不具备经营自和法人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他们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在市场上进行平等竞争。总之,在现代社会,直管公房显得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其已经陷入重重困境。

一、直管公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也随之向市场化推进,住房产权形成多元化格局。公房管理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直管公房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现行的直管公房管理模式无法继续。

在改革开放之前,直管公房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一种社会福利性事业,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性,因此对其的管理也不讲求经济效益而只注重其社会效益。对直管管公房的管理核心理念是:以租养房、设站管理。因为直管公房的存在,政府部门专门设置了房管所这样的事业单位,他们主要的职责是代表政府对直管公房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定期维修,并且也具备部分今天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管理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是一种能够维护社会稳定、消除群众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有的经济体制被打破,这种房屋管理模式也自然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二、直管公房面临的问题

1“以租养房”的管理模式难以继续

很多单位现阶段直管公房的租金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继续,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有所调整,但是从总体来说,那些租金是不能维持公管房公益事业以及相关的房屋修缮工作费用的。如果长期以这种方式管理,就会大大的影响公管房管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并且因为不按时对房屋进行休憩而与居民发生冲突,使公管房矛盾重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房屋租金无法满足租房的需要,房屋修缮成本也越来越高,从而使“以租养房”这种管理模式捉襟见肘。还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经济上的问题,很容易转化为政治问题,因为目前居住在公管房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公管房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实际上是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作为居民而言,他们就将这二者在无形之中联系起来,很容易让他们形成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2公管房管理部门的体制存在问题

公房管理部门的最基层单位是房管所,他们由于管理成本过高、所担负的历史包袱过重,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都不高,且年龄偏大,仅有的一些业务能力较好的优秀人才又不断的流失,长期以来,房管所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使其工作缺乏活力。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直管房的管理上存在着多头管理、双重领导、政事不分、条块分割的情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管房产权人缺位严重阻碍了各种事业的发展。有些地方的公管房部门为了保证群众的利益而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房屋修缮上,这样就无形之中影响了其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开始对公管房进行拆迁,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行政干预等等原因的存在使其在拆迁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无形流失。概而言之,这种管事和管人相分离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基层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问题,并且使公管房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三、解决公管房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诸如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城市已经开始了公管房的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上海市就将公管房进行授权给民营化物业对其进行管理。其主要鹰眼如下:

第一,对公管房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改变过去“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政策,对直管房实行集中管理,这样就清除了现阶段房屋管理各自为政的模式,解决了任意处置国有资产的问题,保证了国有资产管理的顺畅和可靠性。

第二,整合资源,形成对公管房的合力管理模式。因为公管房一般都处于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人文环境较为深厚的地方,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在旧有的管理体制下,对其进行分割管理,很难实现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或者说其本身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集中体现。根据租户的经济条件以及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可以以收购、置换的方式将其转变为廉租房或者保证性住房,这样就可以缓解城市住房压力,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通过专项整治,保证房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长期以来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使公管房本身的很多优势都并没有得到发挥,要通过对其体制改革的方式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总之,长期以来,公管房实行的还是旧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加上直管公房人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国有资产人人有份,因而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存在着各种廉价出售、随意处置公管房的问题,在加上管理模式的弊端,使公管房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只有直面这些漏洞,才能够从根本上将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鲍志容.论完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J].改革论坛,2010(6):111―114

[2]许轩.直管公房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变革简析[J].学术探讨,2009(9):251―253

[3]武峰.直管公房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法制园地,2009(6):39―41

作者简介:岳志刚(1972.12.3--),男,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从事公房管理、房地产开发及前期手续、物业等工作。

第4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我阅读了《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这本书后的想法。

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⑴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⑵以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物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政策环境;⑶以计划分配资源、重要部门的国有制和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传统模式的这三个主要内容具有形成上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运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

解放后,我们曾面临着如何在缺少外援和贸易的条件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选择。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出发,我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我国当时是一个资金稀缺的经济,不利于发展重工业,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市场的作用,人为压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成本。因而,当时便形成了以压低利率、汇率、资本品价格、工资和消费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进一步还需要解决将稀缺但相对价格被扭曲的要素投入到政府置于优先发展目标中的部门,因此便形成了集中分配资源的计划体制,与此相应产生的则是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的化,以便将经济剩余集中到工业部门。

这种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政策环境,不利于我国资源比较优势的利用,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产业结构;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单一的所有制格局,抑制了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不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足,从而整个经济的低效率。

感想: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课本上,只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一直很困惑。而在读了以上段落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对于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中国的改革没有他国的经验可借鉴,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⑴增量改革。即不从对资产存量的再配置入手,而着眼于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引入越来越多的市场机制的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被证明是成功的。

首先,对于矫正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增量改革可以避免一个调整成本。经济改革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持续性,有赖于它能够带来即时的收益和支付尽可能少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改革最佳的轨迹应该是使增长直线上升而避免一个J字型的增长。

其次,增量改革有利于维持改革过程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的平衡。

⑵试验推广。我国的经济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推展的,而是每项改革措施都从较小范围的试验开始,在取得成果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局部推广,由点及面,不断总结和观察,进而扩大其实行范围。所以,这种方式也意味着我国改革的局部性特征。无论是对于自上而下自发式的改革措施,还是对于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这种试验推广的特征都存在。前者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过程,后者如企业承包制的试行和创建经济特区等。

这种改革方式的主要优点是:①尽可能地减少改革风险;②这种试验性的自发改革,与增量改革相结合,能够及时提供在哪些领域进行改革具有最大收益的信号;③为市场的建设和发育创造了一个过程。

⑶非激进式改革。实行非激进式改革,首先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保持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的相对稳定和衔接。其次可以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和资源浪费。激进式改革必然强烈地损害到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会招致猛烈的抵制,同时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后,不实行以私有化为中心的改革方式,避免了资产存量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因而可以保持接近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分配状况。

感想: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明智的选择。虽然渐进式改革也有其弊端,如价格扭曲会仍然存在,因而导致效率损失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改革方式却是成本最小的,不会引起太大的社会动荡,这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因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没有受到损失,不会引起他们的抵制。相比之下,激进式改革一夜之间将原有的缺乏效率的经济体制推倒,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价格扭曲能在很快的得到纠正,效率得到重新恢复,但是这种改革的成本却是比较大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收到损失,引起他们的抵制,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

二、关于改革阻力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不会遇到阻力。这是因为改革是一种制度变迁,它更一般的是非帕累托改进,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这就会引起利益受损人的抵制,阻碍改革的进行。关于对改革阻力的认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樊纲教授的文章中了解。

(一)相对阻力与绝对阻力

所谓“相对阻力”,指的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集团会在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的损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损失),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构成对改革的阻力。

改革的相对阻力有以下两种具体形式:

第一,社会成员分成明显的利益集团:能够在改革中受益从而拥护改革的集团;因改革会给他们带来损失从而抵制改革的利益集团,无所谓的中间势力。这时,对改革的阻力表现为明显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第二,社会上每个人都认为旧经济体制应该改革,每个人都称自己为改革派,但每个利益集团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符合各自需要的改革方案—每个人都想把体制改得对自己更为有利;人人都在喊改革或深化改革,但各个人的不同含义,结果是大家争论不休,改革迟迟进行不下去,或发生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方都可能指责其他人是改革的阻力,但事实上可能每个人都同时构成对有效的改革的一种阻力。

改革的绝对阻力指的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受一定的损失,从而每个人都具有抵制改革的动机。这重要指的就是因改革初期所发生的改革“阵痛”而引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因对改革在初期阶段所会引起的震荡、引起的生产下降而产生对改革的疑虑与恐惧,并因此而抵制改革。

感想:对于相对阻力来说,如果受损利益集团的势力越强大,那么改革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而对于绝对阻力,只能用经济的发展,让人们都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或者说服人们相信改革定会给他们带来足以弥补眼前损失的好处,消除人们心中恐惧时,人们才会相信改革,才会支持改革,至少不反对改革。

(二)可消除的阻力与无法消除的阻力

不可消除的阻力有:⑴一些无法通过物质补偿而消除的精神损失所引起的对改革的抵触;⑵无法彻底消除的相对损失所引起的对改革的抵制;⑶与改革“阵痛”有关联的阻力。

除以上情况的阻力都属于可消除的阻力。

感想:对于可消除的阻力,一般可以通过补偿或者赎买的方式来消除。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补偿、该补偿多少才能消除阻力,这是一个难操作的问题,因为如何衡量补偿的量是个难题。再者政府是否具有这个能力去补偿呢?当然如果能够解决以上问题,那么改革的阻力也必然会消除,使改革接近于帕累托改进。此时改革可称之为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当改革收益者的收益足够弥补改革受损者的损失,并有剩余时,这样的改革是有效率的。对于不可消除的阻力,更多是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来降低,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劝说的方式来降低。

三、后记

第5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摘要:针对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农村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县际和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乡镇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 农村公路分类及特点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农村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乡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场至城区、各乡镇场街道之间、各乡镇场街道至外县市、各乡镇场街道至管理区、村及其内部的油路,占农路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农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如:相当一部分道路沿线无排水设施,有的路段边沟都不具备,这就造成了大气降水极易进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区,降低道路的承载能力,使路面出现各种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病害。

1.2 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从总体上看, 当前公路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公路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2 养护体制改革

要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合理划分农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宜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同时,要建立由车辆养路费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多渠道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水平。

2.1 农村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适宜于市场竞争的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 由农村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

2.3 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农村公路线形较差,路基防护设施及交通服务设施差,标志标线不齐备,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及寿命。因此,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第6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伴随着外企的大量涌入,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在市场上立足,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就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来看,其在管理创新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发展水平整体失衡,未形成正确的市场竞争概念,且缺乏有效激励手段和机制,造成其管理创新发展缓慢。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确保其未来发展的长足性和可持续性。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就企业的创新而言,其主要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赢利作为一切创新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创新涉及企业的多个方面,如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针对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企业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对于企业良好运行和实现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来看,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发展的企业形式,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沿用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渐衰弱[1]。因此,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针对其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足效用。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1.整体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情况来看,其整体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少数国有企业在具有前瞻思想和实干能力的企业领导带领下,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获得显著提升。如海尔和联想等企业,其企业管理创新水平位居我国企业前列,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而大多数国有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企业发展乏力,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2.缺乏正确市场竞争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决定者。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就需要形成正确的市场竞争概念,以市场为导向,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然而,许多国有企业缺乏正确市场竞争概念,仍以计划经济时代传承下来的管理理念作为发展方针。过分强调技术革新带来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企业发展没有战略目标作指导,市场价值受到极大削弱[2]。

3.缺乏有效激励手段和机制

国有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即分配制度不合理,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员工收入和利益的分配,不是根据其生产效益和贡献价值,而是其职位高低,且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下。同时,激励手段和机制不健全,无法准确把握激励时机和额度,表现优异的员工无法得到有效激励,造成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

三、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约束

我国国有企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沿袭下来,造成其体制管理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计划经济的一套体系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间的碰撞与矛盾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约束和束缚。为此,必须有效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突破原有的旧思想和旧办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着现代化和市场化道路不断发展。

2.树立正确市场竞争理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为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树立正确市场竞争理念,以市场导向企业的发展道路[3]。重视科技和人才发展,提高企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并在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下,实现企业创新实力的有效增强。对市场形势进行深入研究,以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指导,制定科学的战略方针,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的有效同步。

3.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之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员工和人才的培养,能够以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机制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优点,使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并将自我优势展现出来,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7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摘要: 针对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农村公路; 养护;管理

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农村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县际和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乡镇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 农村公路分类及特点。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农村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乡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场至城区、各乡镇场街道之间、各乡镇场街道至外县市、各乡镇场街道至管理区、村及其内部的油路,占农路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农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1.2 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2.1 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因此,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服务质量低下。

1.2.2 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再加上使用不规范,“三无”(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车辆较多,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1.2.3 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农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2 养护体制改革

2.1 农村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适宜于市场竞争的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 由农村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

2.3 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第8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xx区对外贸易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由区供销社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外贸业务经营的专业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市专业进出口公司组织收购出口商品,起初的商品品种和业务规模很小,从业人员也很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到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汇,实施鼓励出口创汇政策,并赋予区县一级外贸公司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挂外贸局、外贸公司两块牌子。在政策、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业务迅速扩张。九十年代初,业务总量、企业规模达到高点,出口商品收购值逼近十亿元人民币,企业经济效益还算可以,企业从业人员最高时达300余人。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家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公司的业务经营受到了全面冲击,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业务量一步步萎缩,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银行纷纷上门要帐,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频临倒闭。到目前为止,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已被银行等债权人清偿,企业的经营活动被迫停止,企业现有正式职工2人,临时工4人,其余职工都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下岗再就业。可以说,xx区对外贸易公司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即将告别历史舞台。

二、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

实事求是地讲,xx区对外贸易公司为xx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的作用,xx区对外贸易公司争取了大量的银行贷款,支持全区各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使xx的经济有了全面提升,经济总量始终处在全市前列,出口创汇也保持在全市区县前列。但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企业,怎么就会走到今天的地步?通过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对过去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了企业今天的困境。

1、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客观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步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世贸规则要求,国家全面放开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区县所属外贸公司作为商品流通环节的一个多余环节,手里既没有产品优势,又没有国外客户优势,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可想而知了。其间,国家又曾经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企业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断掉,更是使之雪上加霜,颓势顿现。

2、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是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的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xx区对外贸易公司(局)作为xx区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完成政府经济指标的任务,行的是政府之为。在当时情况下,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要求外贸要积极为乡镇企业争取资金,各家银行也愿意通过外贸放贷。如果单从企业行为来运作,以外贸公司的家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获得几亿银行贷款的,更是没有资格担保的。1995年,政府一纸改制命令,取消了外贸的行政职能,但对以前的行为和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之后几年,政府对乡镇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工作,债务被束之高阁,无人过问。银行部门纷纷找到外贸催要债务,结果是企业债台高筑,资产被查封、冻结、拍卖,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3、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说到底,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现代企业制度追求的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应围绕这一思想展开。过去,我们盲目的追求经营规模,而忽视了效益规模;盲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了企业效益,其结果就是使自己走进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窘境。试想,我们如果仅拿出所欠银行几亿借款的十分之一,选好商品,看准市场,专心致志的做好自己的实业,就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而恰恰相反,我们用了大量的资金,为其他企业做了漂亮嫁衣。到头来,我们自己却缺衣少饭,沦为乞丐,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4、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经营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盲目求大的思想,使得公司上下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资金浪费严重。肆意放款、随意放款时有发生,并且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致使企业大量的银行借款无法回收,企业信誉度下降,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资金流出现问题,经营成本过大,使得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5、职工队伍素质较差、专业人才匮乏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区县外贸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属专业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商品货源,人家需要什么商品,业务员按图索骥,找到生产该商品的厂家安排好生产就算完成任务,工作比较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再加上职工自身学习不够,职工队伍素质普遍较差,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滞后,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企业没有资产,没有经营,没有经济来源,企业生存是主要问题。

2、由于企业没有经济收入,就无法解决职工的收入问题,企业职工的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存在不稳定隐患。

3、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职工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很难维持下去。

四、相关建议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级领导部门应着力研究困难企业退市问题,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这些企业尽早尽快退出市场。

2、在关系民生问题上,政府要统筹考虑困难企业职工的低收入问题,加快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第9篇:计划经济弊端范文

如果不是辞职离开沈阳重型机器厂(下文简称沈重),宋敬泽说自己对沈重可能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会发现它的独特价值。

出生在1960年代末的宋敬泽,家在沈阳市铁西区,1986年,高中毕业的宋敬泽被招工进入沈重。进入199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凸显,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局,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更是首当其冲。近3000户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约15万职工下岗。

宋敬泽辞职干起了平面设计。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敬泽帮厂里筹备企业文化展厅。“我翻阅大量资料找灵感,发现沈重的工业历史太厚重了。”曾让宋敬泽不以为意的厂房、设备,甚至里面的一根柱子、一个井盖,都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历史的折射。日伪时期的天车、上世纪30年代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厂房构件、德国的插床、铁路吊车、匈牙利的钻床及捷克和前苏联的设备,在老厂区到处可见。

当离开后的宋敬泽越来越醉心于沈重的工业历史时,处于铁西区整体搬迁计划中的沈重,却面临拆迁的命运。拆迁意味着有重生的机会。

媒体记录着沈重这样一个历史时刻:2009年5月18日,伴随最后一炉钢水炼制完成,72岁的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迁工程全面展开。宋敬泽手机里有一张炼钢车间主厂房照片,这座有72年历史的大厂房,梁架为铆接结构,结构复杂而精密。“国家地理杂志也登过这些照片,它代表了上世纪初中期亚洲乃至世界工业建筑的最高水平。”

腾笼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的挪移,企业也将颠覆先前的思维和管理方式,重新进行基因的排序组合。

宋敬泽关注的优秀传统工业精神并没有过时,它将与现代企业理念结合,服务于沈重重生后的每一次思索和行为。

好个盾构机

孙本平拍摄了沈重的搬迁:休息室收拾得格外干净,墙上整齐地挂着一排安全帽。“有工人哭着走了。厂房里有几代工人的精神和情感!”

刚退休的孙本平在沈重工作了42年,由于在电教中心供职,他将沈重与沈矿合并后的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都收存在影像中。

孙本平告诉记者。那时常有领导来沈重视察。由于有工作之便,孙本平总能听到一些普通工人听不到的话。计划经济弊端露出端倪时,时任沈阳市长的武迪生来沈重,隐晦地说“不要相信了,能吃着饭就行”。后来回想,孙本平觉得“不要相信”后面省略的词,指的应该是计划经济。

“1990年代中期,企业最困难。”沈重付不起职工工资,每月给职工发200块钱,“那还不叫工资,叫借支,意思就是厂里借给你的。”

“如果那时没挺住,就没机会感受如今的崛起了。”退休后,孙本平老两口在家含饴弄孙。回顾在沈重的日子,孙本平觉得这后10年更让他内心激荡。孙本平在沈重最后这10年,恰逢铁西区东搬西建,沈重和沈矿合并成了北方重工,从老厂区搬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厂区大门旁“重大装备,高端技术”8个金光大字,标注的是沈重发展新战略。新建的1万平方米“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试验研制中心”,是国际一流的试验研究基地。

“老厂区的铸钢车间粉尘大,吸多了会得矽肺病。新厂区设备升级,原来像小帽子的防尘罩改成了封闭式。”在孙本平的镜头中,记录了他亲历的辉煌:2008年4月,北方重工生产制造的盾构机,打通武汉过江隧道的关键工程;2010年12月8日11时28分,北方重工集团生产制造的盾构机,在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右线成功实现江中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