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正确认识经济金融的关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基层央行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认识, 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坚持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2.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基层央行要根据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结构,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衔接。
3.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当前基层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要突出重点,本着“保民生,促发展”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投放资金。一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从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对项目贷款进行分类,积极发展绿色贷款,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二是积极发展“小微金融”。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把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三是积极发展“涉农金融”。金融机构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支持力度,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乡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住房改造、贫困县地区扶持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保持涉农贷款增长。四是积极发展“民生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积极开办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优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让社会各阶层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4.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基层央行要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大力推广存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农户联保等,积极探索扩大农村可抵押、可流转、可置换的抵押品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努力解决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基层央行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等多种债券工具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5. 做好支付结算和国库服务,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益。基层央行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付结算服务,扩大现有支付清算的参与者范围和受益人群,进一步加快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大力推广网上银行、POS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和以银行卡为主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同时提高国库资金服务水平, 加快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核算体系优势,提高企业退税、财政拨款处理速度,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确保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资金及时、足额到账。
6.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基层央行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建设,积极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和推广信用工具、信用产品,降低金融和经济交易成本,不断优化信用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建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政、银、企及共享单位信息沟通平台和银企网上融资对接的平台,提高对接效率。并积极应用建设成果,使之成为银企沟通的“桥梁”,共建单位合作的“纽带”,政府决策的“智囊”。
及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等一些
客观因素的存在, 实际上我们所提
到的地方金融改革更多的是一个地
理区域的概念?? 现在各地金融业的
改革也好?? 创新也好都必须在符
合我国现有的金融业法律法规?? 战
略布局和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进行??
然而由于各地的资源享赋. 产
业结构基础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
地方的金融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
中又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如何
在遵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
下, 认真研究, 来确立区域性的金
融改革创新目标定位?? 实施路径和
重点工作, 是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面
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的
过程中要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
系?? 实践证明, 快速扩张的发展模
式肯定蕴涵着风险只重规模的发
展模式肯定是缺乏效益的缺乏长
远考虑的发展模式肯定不具有发展
的可持续性?? 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必
须符合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行业
的发展规律,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
要注重转变金融的发展方式, 从单
纯追求金融总量的增长转变为既重
规模又重品质的发展方式?? 要注重
转变金融的发展理念, 处理好金融
内的区域资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处理好金融改革的现实需要与长远
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避免业务的
同质化和资源的错配将推动金融
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提高质量
和效益上来??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
系??在推进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高度尊重金融业的发展
规律, 要尊重金融企业的市场主体
作用和地位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区
域的金融资源集聚和发展营造健康
有序??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金融发
展环境上来??通过采取完善政策制
度??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信息沟通机
制和平台来完善配套服务的政策法
律环境等措施激发各类金融企业
的创新活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
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三是要处理好创新和监管的关
系??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
趋势的不断深化金融作为一种跨
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日益呈
现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 金融活动
的国际化?? 金融交易的电子化?? 金
融产品的复杂化和金融服务的个性
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等特点??
金融的高风险特征这些年在实际工
作中也在不断显现??
作为地方政府金融改革发展的
管理者. 要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与金
融风险的防范并举要动态把握金
融创新的界限.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
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来全
面加强对风险的分析. 预测和把握,
通过逐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防止出现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
三条路径供选择
在实践工作中有以下三条路径
可供选择??
一是坚持体系化??产业化的发
展路径??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
要内容实际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采
取多种有效措施来实现金融资源的
集聚和配置??在这种规划和调整当
中. 就需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对天津来讲就是坚持体系化和产业化的路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高效合
理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不断完善金
融的机构体系??金融的业务体系??金
融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发展的环境体
系.实现各个体系之间的资源补充和
各个要素之间的有序流转, 打造一批
代表区域金融改革水平和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实际的金融产业??
天津这些年在金融改革和发展
过程中并没有把太多的力气下在传
统的金融机构上.包括银行??保险??
证券??信托, 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租赁
业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以
及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建设上??
二是坚持综合化??差异化发展
的路径??要科学统筹和规划区域的
金融资源布局. 构建门类齐全??功能
完善??服务健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
系, 来努力发挥资源的综合集成优
势??要积极鼓励金融企业根据市场
的需要来灵活地推广应用特色化的
金融产品??避免业务的同质化和资源
的无序竞争??通过综合化和差异化的
协同作用.调配和组合金融资源??引
导其他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配
制, 努力形成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企
业资产的青睐化??融资服务的便利化
和金融服务综合化的良好效果??
三是坚持内生性?? 开放性的发
展路径?? 需要做大做强地方的法人
金融机构来积极推进建立现代公司
治理结构和产品创新竞争机制. 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适合市
场化发展需求的经营管理体系. 来
打造本土企业的品牌形象?? 同时,
还需要积极加快金融对外开放?? 所
以我们强调要树立但求所在?? 不求
所有的开放型理念, 来吸收借鉴先
进地区在理念?? 文化?? 技术?? 运
用?? 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引进
机构等一些合作方式来推动金融资
源的共享通过合作能够实现互利
共盈和共同发展??
五个方面来突破
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
规划中.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
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
特别是党的十就深化金融体制
改革, 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稳步推进利率
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
融机构. 完善金融监管, 推进金融创
新和维护金融稳定等诸多方面都进
行了明确的部署??面对这种新的发展
形势和任务, 在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
过程中可以选择五个方面作为突破
点进行积极探索, 力求能够取得实质
性的突破和进展??
一是要建立开放型的金融业
务体系?? 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趋势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
持, 以经常项下可兑换的便利化和
资本项下逐步可兑换为目标. 加快
发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 境内企
业?? 境外投融资, 建立并购基金,
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业务
来发展货币兑换外汇交易产业??
二是建立综合化的金融产品
体系?? 加快金融控股集团建设, 组
建大型的产业金融集团, 来推动有
实力的大企业和好企业建立面向科
技??农业?? 航运?? 消费等产业的大
型产业金融集团?? 推动银行?? 保
险??证券?? 租赁?? 交易所等地方法
人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一些综合?? }生经
营, 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的金融市
场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科
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快
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 探索建
立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融
资需求的场外交易市场?? 推动各类
资源合理高效地流转??
四是加快建立实效性的金融
服务体系?? 坚持金融资本与产业资
本的结合.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
支持加快发展产业金融. 加强金
融对区域优势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
兴产业?? 科技自主创新以及??三
农?? ?? 中小微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
节的支持, 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
济的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
五是加快建立科学性的地方金
融管理体系?? 应当将防范风险作为
金融工作的生命线. 强化地方政府
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 来探索管理
科学和风险可控的地方金融监管体
系?? 全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测??
分析和处置, 以防止出现??潮水效
【关键词】民营银行 意义 挑战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这是金融体制改革实质性的突破,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关键内容,它必将翻开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虽然只有阿里巴巴、腾讯等10家民间资本获得了发起设立5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机会,但是,这仍将被视为打破中国金融垄断、推动中国金融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
大家知道,作为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18年来,中国民生银行成了具象征意义的唯一的民营银行而孤独地存在着。尽管我国的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进了民间资本,但无论是国有四大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还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份制改造,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资格均被莫名其妙地剥夺,原因在于在没有法律依据。即便是村镇银行,也必须由国有银行来牵头,否则就无法成立,各种各样的“玻璃门”成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中国的银行业自2005年股改以来,从破产的边缘迅速成长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机构。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乃至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银行业依靠“价格垄断”和“准入垄断”这两大利器所获得的暴利,鉴于现实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银行更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4万亿投资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效率的大企业。大量中小企业很难从主流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只能另辟蹊径。地下金融猖獗,不断集聚风险。温州的跑路事件,去年的“钱荒”都明白无误地昭示,中国经济中存在风起云涌的暗流和风险,影子银行的扩张、产能过剩的痼疾,以及中小企业长期制度性的融资难题,根子都在于金融改革的滞后和金融垄断。垄断的银行体系既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更无法保证中国金融系统安全,反而成了中国金融最大的体制风险。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只有可怜的1000多家;在美国占银行业数量90%以上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而中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到不到10家。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唯有放开金融业,建立多主体的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的金融创新,才能在抑制银行业暴利的同时,构建更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才能弥补中国金融的短板,提升中国经济的软实力,避免在国际经济博弈中的瘸腿效应。
一、充分认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重大意义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既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
一是能够降低金融改革风险。长期以来,由于投融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以民间借贷形式流向房地产、高利贷等领域,这种“传销式”高利贷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加大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对金融体系有序运行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巨大隐患。允许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使民间资本走上法治化轨道,既能充分释放民间金融蕴含的能量,又能有效控制和防范民间金融风险,从而能够确保社会信用总量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是能够推动金融主体多元化。我国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与高度分散的企业体系之间不相适应。企业体系是居顶层的大型企业少,居底层的小微企业众多,呈正金字塔形分布,金融体系是大银行占主导地位,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小型银行数量很少,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发展民营银行有望打破金融体系倒金字塔结构,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解决金融体系与企业体系不匹配的难题。
三是能够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金融服务能力过剩,县及县以下地区金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发挥民营银行深度掌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各种信息,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的经营特点,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是能够促进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由于金融垄断,银行一只手从社会上廉价获得了资金,银行另一只手以不是很高的价格贷款给大企业,其坐享利差,而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同时,银行体系内经营模式高度趋同,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方面呈现同质化、运行效率不高。民营银行作为激活银行体系的“鲶鱼”,将以其自身全新独特的活力机制,倒逼现有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打破银行垄断格局,促进银行业的良性竞争,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这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竞争和市场化。
二、理性思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民营银行破冰的意义不可否定。同时,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其面临的挑战。
一是培育市场信用。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风险自担,缺乏国家信用担保,民众是否愿意到民营银行存款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多年来,国有银行的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国有银行无论有多少坏账,都由国家最后担保和买单;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弊端。一方面承认民营银行在身份上和以前的银行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一方面又通过种种的制度安排限制民营银行的经营范围。国有银行可以不限范围,有国家信用担保,而民营银行,不仅限制你的范围,一旦出问题,也没有国家兜底,没出生,就已经被列入了另类。很显然,这不是我们需要的金融改革。而民营银行作为真正的企业化运营的机构,最好的手段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是跨越管理障碍。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其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一系列硬性指标的要求,对信息技术、专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吸引高素质的银行人才,建设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
三是防范经营风险。任何投资都需要市场培育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需要经历生死关头的考验。银行业作为竞争业,为应对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民营银行需要强化资本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明确发起人的风险承担责任,建立发起人与银行业务的防火墙,严格限制对发起人及其关联企业授信;及时、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真实反映机构运营状况。这些决定了民营银行具有更高的风险性,一些经营不善的民营银行将有破产和倒闭的可能。一旦经营破产倒闭会发生风险外溢,进而产生很强的连锁反应。因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须具备足够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是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在资本管理、内部控制、队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艰辛的路要走。民营银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量力而行选择最适合自身“小而美”的特色化经营模式,这也是民营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的关键。
三、完善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对策建议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就是要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激活民间投资潜力。近几年,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金融业中企业多但融资难,资金多但投资难,这“两多两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化解这对矛盾,就必须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一方面,必须消除行业壁垒,打破颇受诟病的影响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将部分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引导大量民间资本回归至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举措,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加快完善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举措,有效弥补金融市场中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从根本上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需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把握好民间资本具备的条件。可以说,金融是经济的活动的轴心,是控制经济活动的总阀门,对于金融业来说,每一步改革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改革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过程中,必须以风险防控为前提,循序渐进。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应吧加强监管这一前提放在首位,通过有效有力的监管,来有序引导民间资本的业内流动,以更好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金融风险,实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考察进入金融业的民间资本所具备的条件以及相关资本的价值取向,防止短期资本蜂拥而上的短期行为。同时要落实好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应当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包括中小型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能得以平衡和循环发展,正是因为世界上有物种的多样性。同理,金融生态系统能得以平衡和良性发展,亦要求如此。一个组织体系、机构种类、市场层次等并不健全与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资源是难以实现有效和公平的配置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是要让金融系统内各种大小循环都有,使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因此,搞好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业开放程度,需要尝试设立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发起设立”一词,突破了此前入股或参与重组改造的界线,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小银行,可以包括租赁、消费金融甚至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只有贯彻落实好这些金融改革举措,才会极大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使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0).
[2]胡建平,高连和.民营银行:银行业的制度创新[J].浙江经济.2008(05).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落实好党建工作,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牵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机关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严格落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各项规定和步骤。紧密结合金融工作的实际,采取上专题党课、开座谈会、落实“”制度,履行党支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鲅鱼圈金融网建设,夯实和巩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落实政务公开、政风行风建设、绩效考核管理等各项要求,以“马上办”的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指标稳中有升
我区现有金融、类金融机构共计:168家,新增金融机构1家。其中,银行26家(总行2家,分行5家,支行19家),保险公司23家,保险机构25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证券公司鲅鱼圈分公司4家,期货鲅鱼圈分公司1家,金融资产交易机构1家,集团财务公司1家,互联网金融机构65家。
金融指标方面,预计6月末,我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年初新增90亿;各项贷款余额达1244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年初新增90亿。
(三)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发展
区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条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现状,我办与邮政储蓄银行经多次沟通和协商,共同推出“助保贷”这一项创新型贷款业务,重点扶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抵押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使一大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3月1日,鲅鱼圈区政府与邮政储蓄银行营口市分行正式签署“助保贷”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为了大力推介“助保贷”业务,5月11日,区金融办组织物流协会与邮储银行进行对接,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银企之间搭建桥梁,现场有20多家物流企业参加会议。目前,有两家小微企业申请“助保贷”已通过市行审批,近期即可发放贷款。
同时,我们还采取现场对接、融资辅导对接等方式,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上半年共组织银企对接活动2次,对接7家,融资金额达1.5亿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新增贷款及新增担保额为1.6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鼓励优质企业上市,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我们始终把加大企业上市融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各类上市培训推介活动,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上市工作。一是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上半年,我办组织证券公司和23家企业参加全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到省里参加辽宁省投融资信息平台暨股权估值系统上线新闻会,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市场化对接。二是努力营造良好上市环境。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策需求,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掌握企业上市进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区企业上市情况如下:
1、地方股权挂牌公司1家:营口天亿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23日拿到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的挂牌通知书;
2、地方股权准备挂牌公司1家:营口铁源物流有限公司于3月23日与中喆律师事务所签订了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服务协议,有望下半年挂牌成功。
3、获得政策扶持金1家:在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挂牌企业营口百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6日获得市、区财政奖励的40万扶持资金。
(五)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金融集聚
牢固树立金融产业化理念,提升金融业在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对接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等措施,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增强我区金融业综合实力。上半年,我办新引进金融机构1家:营口市农商银行。
经营口浙江商会的大力推进,浙商银行有意向在我区设立浙商银行营口分行。浙商银行是全国股份制银行,实力雄厚,影响面广,它的入驻,对我区金融格局的提升,对加快我区企业的上市步伐,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7月初,浙商银行将与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六)预防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
我们会同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针对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兴起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一是按照国家和省、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进一步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做好地方监管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加强对投资咨询类公司的监管,防止非法集资、发放高利贷行为。三是深入到社区、村屯发放宣传单,建立非法集资排查与金融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加强监测预警、社会宣传,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七)赴先进地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为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推进我区企业上市步伐,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委员的提议,我们相关工作人员赴昆山市、嘉兴南湖区进行考察,学习金融工作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分段提前给予奖励、贴息,减轻企业上市资金负担;二是将上市工作列入镇、办(园区)年度考核目标;三是成立鲅鱼圈投资管理公司,代表区政府投资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四是成立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是服务性机构,负责启动金融服务中心筹建、招商等前期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区金融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金融市场秩序良好,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效的提升,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和警惕。一是个别企业债务危机给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挑战。二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经济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不良“双升”势头明显;受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金融风险源头多样、传导迅速、高隐蔽性特征明显,需要创新手段,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三是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需进一步夯实,创新金融机构体系的各方合力尚需进一步凝聚。四是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勤关注、勤思考,在业务上要力求“术业有专攻”,注重拓宽知识面,确保真抓实干。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做足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服务
鲅鱼圈区中小微型企业众多,金融资源丰富,如何更好地整合金融资源,使投融资双方实现快速高效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市场的客观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创建鲅鱼圈金融服务中心,内设孵化基地,推进“金融无障碍化”区域建设,为将入驻我区的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培训、网络信息等服务,制定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的标杆。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进一步推介邮储银行“助保贷”、建行“小微快贷”等业务,积极与区内其他银行对接,积极探索企业债券、信托等新兴融资方式,尝试开展信用贷款、金融产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大力扶持政策性担保资金投入,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创建“银保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通过协商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借款人违约风险损失,进一步实现银行和保险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赢格局。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对有意向挂牌上市的企业进行持续跟进,联系证劵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及时更新企业电子档案;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调度,发挥政府增信机制作用,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还款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短期周转资金。
(三)开展金融论坛活动,打造“鲅鱼圈金融论坛”品牌
为了进一步丰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涵,提升金融集聚的品质,我们将开展金融论坛活动,聘请金融界知名专家,进行相关金融主题讲座,为我区金融机构高管及企业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金融会展活动,结合我区金融环境,打造区域金融论坛品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
(四)有效整合金融资源,成立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盐城市;金融发展;金融秩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56-03
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中部。2009年,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近期,我们对盐城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当前该市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盐城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盐城市金融系统有关部门和单位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战略目标,加快实施“金融带动”战略,全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1年底,该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36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增长16.2%,增速列江苏省第2位,比江苏省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85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增长19.3%,增速列江苏省第3位,比江苏省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较年初下降10.2亿元和1.1个百分点。该市银行表外融资增量达100亿元,占银行融资增量总额的30%。各金融单位不断加大对沿海开发、新特产业、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以信贷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市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54亿元,占同期企业贷款增量的95.3%;涉农贷款累计增加172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的66.7%。
二是金融要素加快集聚。2011年,该市新增民生银行、昆山农商行苏北总部等8家银行机构,新增利安人寿、紫金保险等5家保险机构,新增国元证券、南京证券2家证券机构,新增悦达汇金、东台磊达等7家小贷公司。全市现有银行机构30家,保险机构4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50家,经省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6家,典当行23家,省再担保盐城分公司发展从事再担保业务机构30家。
三是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去年盐都翔宇疏浚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融资5.6亿港币;江淮动力公开配售2.4亿股,募集资金6.75亿元。创投基金和风投基金快速发展,全市现有股权投资基金20多家,其中在江苏省发改委备案的有6家,备案数量列苏北第一。大丰港成立了苏中、苏北首家创投中心,已有10多家基金和中介机构进驻。
四是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阜宁、建湖、响水、大丰等4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已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射阳农商行、黄海农商行分别在外省异地设立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去年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6家,该市小额贷款公司已达23家,累计投放贷款63亿元,贷款余额3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7.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4.2%;该市现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37家,覆盖90%的乡镇,资金规模22.7亿元,全年投放互助金余额19.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累计为226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资金61.5亿元,向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5亿元,在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盐城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盐城市金融业发展势头较好,为该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该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业发展仍不充分。目前,该市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总量在江苏省均列第10位,与该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7的位置不相匹配。2011年,该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1%和5.5%,比江苏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个和6.8个百分点。
二是金融机构集聚程度还不高。从数量上看,该市现有银行机构比徐州和南通分别少3家和8家。从结构上看,该市股份制银行只有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2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外资银行落户。从类型上看,虽然一些知名金融机构已经落户盐城,但大多是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或业务总部在该市的只有昆山农商行一家;该市虽然是全省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但汽车金融仍是空白。
三是金融创新力度还不大。创新品种比较单一,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有特色、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对林权、滩涂和海域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开拓力度不够。
四是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仍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还不大,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开发不够,金融创新产品推广力度不大,普及程度不高,不能适应小微企业差异化的要求。
五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容乐观。近两年来,该市由非法集资和高利贷引发的诈骗、非法拘禁刑事案件47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间借贷缺乏引导,该市企业民间融资总额较大,年利率约在20%-30%,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三、对加快盐城金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盐城市金融业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主体,着力推进金融高地建设,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具体建议为:
1.高标准编制金融高地建设规划,科学引领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是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龙头和依据。在规划具体编制过程中,建议加强对事关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如何在长三角北翼形成金融发展优势和与上海金融中心互动发展问题,确定我市金融业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找准突破口;深入研究我市金融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和重要内涵,以及金融产业布局、金融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金融人才集聚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发展实践的分析研究,从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的角度,谋划盐城金融发展战略。同时,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和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该市金融发展规划与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相一致,使规划更具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扩大信贷总量,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努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抢抓宏观货币政策微调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差异化信贷审批政策,确保今年该市新增银行贷款28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新增贷款总量苏北领先、增速江苏省争先。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低、资金投放具有政策性和开发性的优势,全面推进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的战略合作,全力争取政策性资金对我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在有效控制、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保理等表外业务,扩大信贷投放总量,今年确保新增表外融资120亿元。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全力支持“千百十工程”,加大对风电及其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结合盐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同时,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加快组建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举办金融超市,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协商机制,帮助小微企业防范和化解资金链断裂风险,保证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切实加大招商引行力度,不断提升金融主体的层次。金融机构是金融业发展的主体。建议该市进一步加快培育各类主体,构建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筹建工作,确保年内挂牌开业。加强与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莱商银行和韩资银行、台资银行等一批有意向来盐设立分支机构金融单位的跟踪对接,并在外资银行引进上取得突破。积极引进品牌优良、知名度高、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计、律师、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加大现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导向,加大对现有金融机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其扩张规模,设立分支机构,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市区黄海农商行到沿海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的机遇,积极稳妥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确保东台、建湖两家村镇银行年内开业,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0家以上。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市内担保机构与省再担保公司对接合作。继续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加快东台、滨海农商行组建工作,实现农合机构改制全覆盖。
4.抓紧启动城南金融城建设,努力为金融高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城南金融城是打造金融高地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建议该市采取超常规措施,聚焦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城南金融城建设。高标准编制城南金融城规划,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沟通,认真细致地做好规划设计的修改、完善工作,确保4月底之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招引项目,尽快研究制定金融城招商的优惠政策。加强与上海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开展全方面合作,力争在城南金融城组建复旦(盐城)金融研究分院,通过引进国内一流的金融研究机构、著名的金融专业人才,为该市金融业发展带来前沿、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为打造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加大组织推进力度,搭建推进金融城项目建设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金融城建设的服务、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推动金融城建设尽快出形象、出进度、出效益。加大融资力度,积极寻求多元化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资本参与金融城项目建设。
5.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当前,盐城市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相对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意识,存在着“不懂上市、不敢上市、不想上市”的观念和想法。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是加快推进“十企上市”工程。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十企上市”工程,确保年内新增上市企业2-3家。抓紧建立100家企业的上市后备资源库,每年从中筛选出重点后备企业,对入选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重点培育。建议今年重点筛选出20家上市后备企业予以重点服务和推进,对进入股改的南方化工、黄河药业等5家企业和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高和机电、象王起重等4家企业,以及报证监会审批的东强股份进行专人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二是积极推进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发行债券既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也是落实政府重大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建议该市积极支持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通过申报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方式,增加直接融资规模,争取今年发行企业债券5只。三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是缓解具有风险性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随着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多,为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提供了发展空间。今年,该市将设立首期3000万元的市区科技银行风险补偿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增加科技信贷投入;设立首期2000万元的市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建议各县(市)也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募集工作,力争年内新成立创投机构10家以上,新增注册资本规模5亿元。
6.大力整顿金融市场秩序,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整治金融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一是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重点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中介组织以及参与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的实体企业加大清查整顿力度,严厉惩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征信产品,推动银行内外信用评级工作,探索建立企业、评级机构和银行的联动机制,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建设信用盐城。大力开展信用村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重信誉、讲信用、守承诺的浓厚氛围。三是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化、规范化程度。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监管,大力提升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金融应急机制和预案,针对金融风险容易集中爆发的情况和特点,研究建立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吕乃基.高技术的结构与特征[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2):17.
[4]吕乃基.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哲学研究,2010(7):104.
[5]田松.工业文明的痼疾――垃圾问题的热力学阐释及其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5.
[6]冯军.技术负效应的科学技术控制[J].科学成果纵横,2008(5):17.
[7]张立文.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1):3.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呈加速推进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对于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当年9月在杭州举办G20会议,中国政府首次将绿色金融理念写入到公告中;同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这充分表明我国金融业改革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是中央层面,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视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省份提出要将金融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且设定未来几年内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具体指标。西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些年迅速提升,金融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在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分析研究金融产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特征和选择标准
1. 支柱产业的特征。支柱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引导推动作用强,先导示范性明显。促进形成支柱产业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一国或地区的优势产业上,以利于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学术界对于支柱产业的特征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所谓“支柱”,顾名思义,一定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所谓“相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量经验研究得出的可参考的结论是占比大于5%。二是什么因素导致成为“支柱”。首先规模扩张快,易于形成规模经济,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其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三是成为“支柱”效应,主要体现在扩大就业、加强产业关联度和节约能源和资源上。
2. 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学术界对于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罗斯托标准、筱原标准、动态比较优势标准、过密环境标准、拓宽瓶颈产业供给标准、丰富劳动力内容标准、扩大就业标准、保护环境标准以及改善生产力布局标准等等。对于支柱产业的原则,一般包括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有所不为与突出重点原则、技术开放原则、规模带动原则以及扶持培育原则等等。但是如何将一系列标准和原则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是判断什么产业可以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支柱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标准:生产率上升标准、收入弹性标准、产业关联度标准。一言以蔽之,备选作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代表消费升级的方向,代表产业协作的方向。此外,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社会状况、人口素质、基础产业条件、资金保障体系和现有产业优势等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选择支柱产业主要还应该重点达到以下标准:一是产业规模大。二是符合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发展前景好,市场扩张能力强,并有助于环境保护。三是对有助于本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特色产业应单独考虑,不用完全对应上述标准。
三、 西藏金融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西藏金融?I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丰富,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业服务水平现状提升,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十三五”期间金融业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丰富。2015年末,西藏各类金融机构总数742家,较2010年末增加128家,增长20.8%。其中,西藏银行业省级机构和法人银行机构13家,各级机构网点数667个;西藏法人证券机构2家,证券营业部10家;西藏保险业省级机构和法人保险机构共计7家,各级保险分支机构达到48家。西藏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分别达到15家、42家和5家。
二是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末,西藏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4 216.5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4倍。其中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 051.7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37倍;2015年实现利润总额87.95亿元,较2010年增长7.32倍,年均增长49.62%;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其中西藏证券机构资产总额154.3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3.31倍;2015年西藏证券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03亿元,抗风性能力明显提升。其中西藏保险机构资产总额10.4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95倍;2015年西藏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
三是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在藏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西藏社会融资规模为793.89亿元,较2010年增加674.90亿元,增长了5.67倍,年均增长46.17%;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77.35%,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54.58%。其中,信贷投向重点突出,主要支持涉农、中小微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民生、扶贫等领域的发展。截止2016年9月末,西藏金融机构贷款总量2 908.5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了8.8倍。在银行信贷的有利支撑下,西藏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能力大幅提高。
四是金融业产出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西藏金融业增加值69.79亿元,较2010年增加42.7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85%,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9位,分别较西藏同期现价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5.72%和5.83%,较同期全国现价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3.35%;西藏金融业增加值在同期西藏GDP的比重为6.8%,较2010年提高1.4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2.88%,较2010年提高3.03%。2015年西藏金融产业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74%、贡献度 为1.5个百分点,分别较2010年提高9.33%和0.9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西藏金融业不仅完全具备成为引领其它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条件,而且逐步为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关键驱动力。因此,?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金融产业成为西藏支柱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业,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 金融业作为西藏经济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 产业增加值比重分析。从表1显示的数据看,西藏金融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值比重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并基本保持在5%以上,且2014年、2015年上升幅度较大。2015年西藏金融业增加值69.79亿元,与工业增加值基本持平,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金融业与工业增加值接近的省份。近十年,西藏金融业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24.87%,增速分别较同期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高出10个、13.5个和10.7个百分点,是西藏发展最快的产业。2016年前三季度西藏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3.85亿元,同比增长37%,在同期GDP的比重达到10.1%,金融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西藏和拉萨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远远高出了一般支柱性产业所要求的5%以上的标准。从产业强弱系数来看,西藏和拉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在西藏同等级产业中处于上游水平,产业强弱系数大于1。相对于西藏和拉萨市的其他同级产业,金融产业是一个高增加值产业,在GDP中增加值比重相对较高,满足了选择一般支柱产业基准所要求的增加比重条件。
2. 收入弹性分析。考虑的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辖区银行业机构的产出来近似代替金融业产出。由于银行业体系是辖区金融体系的主体,其产出占金融总产出的比重在三分之二以上,其分析结果能够反映西藏金融业产出的变化规律。
根据收入弹性的支柱产业选择基准,应选取在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需求增长率最快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010年~2015年西藏金融业的收入弹性起伏比较大,但总体上呈较快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5增长到2014年的3.9,2015年略有下滑。
总体上看,金融产业的收入弹性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我们缺少其他产业的比较数据,但金融产业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密集性的特点,同时劳动生产率高,结合“十二五”期间金融资产总规模年均27.7%的增速,可以认为金融业的收入弹性高于多数同级行业。
3. 产业关联度分析。金融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几乎同所有的产业都有相关,历来是公认的关联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金融业与其它产业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进。根据姚战琪(2005)《金融服务业产业关联度的比较研究》中测算的结果,我国金融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较高,并且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前向推动能力随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增强;后向平均关联度与发达国家差别不大。西藏产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传统服务业比重虽高,但现代服务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不可避免造成金融业与各产业的前向关联度较大程度比我国的平均水平更明显。因此,可以认为,西藏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强,满足一般支柱产业基准。
4. 其他因素分析。从就业系数看,2015年末西藏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 585人,较2009年末增长49.3%,年均增长6.91%,增速较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速高出1.29个百分点。这表明西藏金融产业直接吸纳就业增长率已经高于西藏就业平均增长率。如果考虑带来机会就业、社会贡献就业方面的就业增长,金融产业就业系数达到支柱产业就业系数满足大于1的标准。
从优化产业结构看,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子产业,其本身发展就能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促进了西藏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有23个,在仅有的8个“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中,西藏位列其中之一。
从环境保护看,金融业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较为适合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资源禀赋较弱、经济欠发达的西藏发展的产业。
上述分析显示,金融产业发展速度快,增加值在西藏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以上,产业关联度、需求弹性和就业系数高,发展前景良好,有利于环境保护,已经具备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
总的来说,西藏金融业规模、在GDP占比与西藏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阶段是一致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仍继续保持稳步提高。但从实践情况看,作为欠发达地区,西藏金融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占有一个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大部分同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并未确立为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尚不明确。二是发展水平还不高。西藏金融规模相对偏小,金融体系尚不健全,金融子行业门类不够多,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充分控制和利用。三是金融信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
五、 将金融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
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金融先行,合理调配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向深度、广度、高度发展是当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做法。现阶段,西藏金融业已经具有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西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下一步,要做大做强金融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必须调整思路,深化认识,科学合理的布局金融产业发展。
1. 尽快明确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目前,西藏金融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具有了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加之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将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各类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应该顺应西藏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合理把握金融业的功能定位,在相关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以推动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富国对穷国的伤害。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
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和经济实力差异所导致的经济虚拟程度的悬殊为收入再分配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其金融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分享其他国家国民福利增长的能力,其经济的运行日益表现为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特征。而广大的发展中国甚至包括多数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虚拟化程度较低,其经济的运行更多地表现为实体经济主导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得到较多的利益而为之承担的风险不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这样,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以虚拟资产为导向的资金大规模地国际流动,金融领域完全以吸食通过投资和动员各种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财富为主,金融领域内增值的资本则来自于而且将继续来自于生产部门,后发国家实体经济部门所创造的利润,更多地被发达国家通过虚拟经济活动而分割。一直以来,美国通过让境外债主吸纳美国国债,借助外资注入来支撑濒临崩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制造境外金融泡沫、输出巨额美元三种途径有力地刺激了境外美元资产的极度膨胀,半国家承担金融泡沫破裂的结果是通货紧缩,中心国美国则以金融泡沫向半国家的有效转移而维持通货稳定。在这个泡沫的形成到破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伴随着国家间收入再分配的发生。
(二)对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它的发生必将对全球金融自由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主要利益代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反思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减轻对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发生在金融体系最健全国家一一美国的此次金融危机,也会使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自身金融自由化的进展进行深刻地反思,采取更加审慎的自由化举措和金融监管措施,增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性。
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在于自由市场自发作用下,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也充分证实了这个命题。但是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过分地强调金融自由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考虑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强迫少数国家进行比较激进的金融自由化,导致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20世纪80—90年代拉美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让许多国家尝到了激进自由化的恶果,但是并没有改变美欧国家强调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的一贯立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金融自由化并不意味着金融管制的终结,而管制放松却有可能终结稳定,金融稳定也许没有直接带来金融发展,但是金融稳定往往直接保障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在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业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这种对于金融业运行的监管更凸显出它的必要性。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展中,极度渴求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方面的好处,往往忽略相应的金融监管方面的建设,一旦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远高于激进自由化所产生的短期利益。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金融市场在维持实体经济良性运行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大加强,金融自由化是各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同时也使得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危机的爆发会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产生更大的破坏性。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充分地暴露出信息技术革命给金融监管所带来的挑战。在不负责任的美元扩张政策的推动下,完善的金融体系并不能保证使美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安枕无忧,也无法消除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本性。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要防止本国金融自由化的过快发展,防止出现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本国实体经济运行的脱离。对正在经受虚拟经济不发达而实体经济发达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符号经济不是一切,生产率提高、资本形成、经济增长才最根本;符号经济更像是耀眼的浪花,实体经济才是掀起浪花的海底的潜流。(三)对国际货币体系运作的影响
由次贷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不断高涨的背景下爆发的,次贷危机的蔓延使消费和投资信心指数大大受挫,各国对市场的预期普遍下调。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可能带来的经济形势恶化,各国央行被迫迅速注入大量的货币以稳定货币市场供求。这样,为解决一场突发的大范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大规模信用货币的注入,使全球金融系统面临新的金融泡沫膨胀的风险,国际货币体系蕴藏着新的危机。
二战后美元输出方式逐渐由资本项目逆差转向经常项目逆差为主,在此过程中,全球对美国资产的需求也开始从对其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转向了对其虚拟资产的需要,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实体经济相对于虚拟经济显得日益薄弱,全球虚拟经济迅速膨胀,资金越来越表现出以分享利润为目的投资行为向以获取价差为目的的投机行为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的发行摆脱了与黄金固定挂钩的内在约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泛滥似的发行,以弥补美国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逆差、财政赤字和美国居民不断上升的赤字消费,又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内在调节机制的缺失,全球范围内经济失衡状况逐步恶化。在此过程中,东亚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迫不及待地需要为本国产品寻找世界性的出口市场,从而和石油输出国一起很快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并且这些美元顺差很大部分又用于购买美国资产,使这些美元回流到美国境内。美元的供给不断地以乘数效应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随着全球金融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以债券、股票、期权、期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为主的虚拟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受约束的流动性膨胀,全球经济的运行日益被恶化的失衡和金融动荡所困扰,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深烙着流动性膨胀的影子。
此次发生在市场成熟国家——美国的金融危机并非源于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是因为短期资本外逃或者是国际债务偿还的不足所导致,它是美元长期过度供给的结果,也是现代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又一次充分暴露。它对国际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超出之前发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任何一场危机,它在给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长期混乱和不安,又一次有力说明了金融危机中中心国家对于国家影响的一维单向性。危机发生之后,从危机的救助上来看,要实施针对主要发达国家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救助,无论是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首先依赖于本国大规模的救助方案向本国金融系统大量注资,其次大国间进行了紧密的金融合作,多次进行联合降息救市。如此大手笔的金融合作安排是之前拉美和东亚金融危机中所不曾见到的,这充分说明:第一,此次危机影响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没有国家间的充分合作,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可能会不可避免;第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应对危机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应对大国金融危机方面尤其如此;第三,只有在真正危及到发达国家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之间才可能开展有效的经济合作,但这种经济合作也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利益范围之内,至于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的进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对我国的启示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不利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从目前形势来看,这场危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比较有限,至于间接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决不能掉以轻心。对此,我国政府已经积极采取了多方面的应对方针和策略,相信会把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但是我们认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启示也同样应当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金融服务机构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也是金融产业的主力军。当前,在我国金融业对外放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势在必行。按照“齐头并进、监管跟入、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要处理好“外资与内资”、“全国性与区域性”、“总部和分支”、“银行类和非银行类”、“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辖内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业务综合经营试点改革,重新布局辖内金融机构存量,大力提高增量,把区域金融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金融服务业务的延伸,对一些辅助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各种信贷担保、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信用评定、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从广义上来讲,也属于金融服务机构的范畴,发挥着参与、支持或者辅助金融服务的作用,因此,也需要配套跟上、协调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实体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且过分依赖于向银行贷款。这种失衡的融资结构,在一定程度导致了银行风险集聚,社会流动性没有合理的渠道在社会中分配,造成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区域经济内,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但自身实力弱小,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相比,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特别国际金融危机后,融资困难更是成了关系其生存发展的老大难题;另外,一些特色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部门以及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瓶颈”部位、重点领域,在贯彻国家“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方针、实施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都会产生相当规模的资金需求,单靠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当前,深化金融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为区域经济量身定做,搭建地方融资平台,设计多元金融市场构架,畅通融资渠道,提高区域经济直接融资比例。为此,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区域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等基金融资方式,充分利用证券资本市场,强化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功能;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以及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政府债券,鼓励大型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及票据融资等融资方式,发挥债务融资强大功能,条件允许时再稳步推动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杠杆系数;加快发展贸易融资、项目融资方式,在沿海港口保税区或者自由贸易地区,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融资功能,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加大保险服务跟进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三、夯实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支付体系功能,打造良好的支付环境。支付体系是金融服务的基础工程,是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它的质量是标志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我国支付体系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在支持和规范支付市场发展、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统筹国内和跨国支付、统筹本币和外币支付、统筹城乡支付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打击银行卡犯罪和维护支付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央行和市场进一步合力推动。第二,发挥征信体系功能,建立诚信社会,改善信用环境。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金融资源合理、公平、有效配置的前提。当前,央行主导的征信体系发展迅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据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征信法制化建设也提上日程。地方政府要在改善区域信用环境、建立诚信社会中承担责任,首先要保证自身信用优良;其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充分利用不断完善的征信体系数据,科学评价服务对象信用等级;最后,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区别对待,建立奖优罚劣机制,让诚信者获益、失信者受损,逐渐在社会中兴起诚信文明之风。第三,提升地方社会各界金融素质,培养金融人文意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更是经济文明的产物,一个地方的金融素质和人文意识,是决定金融服务功效的软实力。首先,要培养金融守法、守规意识,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地方金融运行稳定有序;其次,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进行金融知识国民教育活动,把一些实用的、基础的金融知识送给社会公众,保证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激发社会形成重金融、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热情,提高金融文明程度。
四、推动金融创新,丰富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生产函数的重新构建。国外金融创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受到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双重拉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异常迅猛:一方面,它改变了金融业的利润表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绕开监管准则,也让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目前,国内金融业界大谈金融创新,还是过多得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要真正使金融业务实于区域实体经济,应该着眼于一些具体的、实质的、真实需求的内容上,按照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交易机制、功能实现上多花心思,使金融创新成为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和推动区域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区域金融创新应该把创新金融服务放在首位;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不彻底打破现有格局和状况的前提下,把把金融创新的重心放在金融服务产品上。产品是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它本身承载着一定的功能,而且客观上也要求按照市场原则安排交易机制,因此,实体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最需要的是金融服务产品,通过产品创新,让区域经济内包括居民、公司、政府等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效率提高,是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居民而言,发展更多的、更有个性特色的银行储蓄类理财和信托、国债、基金、居民商业社会保险、个人支付服务、住房和消费等金融产品,既方便了居民投资和消费,又可吸纳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对于公司来讲,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创业股权、OTC市场、产业链融资、卖方和卖方信贷、人民币离岸和衍生金融等产品,满足各类公司的理财、规避风险和筹集资金的需要;对地方政府而言,依托政府融资平台,推出政府基础设施和巨灾恢复建设债券、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保险等产品,为政府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工具选择。
五、强化金融创新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使用好可以促进金融发展,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风险累积。纵观金融发展史,很大程度是在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交替博弈中进行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火索就是金融创新业务,同时也暴露出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监管不力的重大缺陷。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助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的配套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金融综合经营乃是未来方向所在;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金融服务体系风险对外联动敞开。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金融监管,扫除监管盲区和监管缝隙,把监管存在渗透到金融创新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方方面面,紧密跟进并贯穿于金融改革创新的整个过程;另一个方面,要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重叠,防止多头管理带来成本上升、混淆监管责任边界。具体来讲:第一,监管重点应放在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上,这些产品在追求市场收益时,往往伴有高度集中的金融风险,容易成为不可控突发金融事件的诱因;第二,对于交叉性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应牵头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彻底消除监管灰色地带;第三,要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由于处于专业知识和内部信息的弱势地位,很难识别创新性产品风险度,监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提高监管独立性、增加信息透明度,特别是处理政府和利益集团关系时,不能歧视消费者,让消费者处在不公正地位;第四,通过微观审慎监管,采取预防性措施,规范金融服务机构市场行为,同时采取动态化监管方式,追踪业务发生全部过程,在事前、事中遏制金融服务机构非理性业务规模扩张和盈利追求的冲动。
六、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建立人力资源优势
一、全球监管日趋严谨,执行步调尚需协调
2010年,各国在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后痛定思痛,对国际金融体系中监管漏洞及其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7月21日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案》。在全球层面,2010年底正式推出的Basel III成为监管改革的标志。上述改革措施修改和完善了金融业的监管机构、资本、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等,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资本
Basel III的正式版本采用了更加严格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缓冲等标准,这些措施将对国际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市场的监管机构也表示,将采取全球最低标准以及更加严谨的监管标准。国际性重要银行(Systematicallv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ion)亦将面临多项改革。中小型银行则需要面对,如何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取得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流动性
金融海啸中,许多“大而不能倒”的银行最终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因此,本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如何提高对流动性的监管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缓冲可能会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减少提供给客户的产品。BaselⅢ提出了两个最低流动性监管标准:一个是流动性覆盖率,银行须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如现金、政府债券、评级较高的公司债券等),以确保可以抵御30天内一定比例的个人和企业存款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另一个是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衡量银行在较长期限内可以获得的稳定资金来源对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支持能力。
(三)系统性风险
以往的金融监管大多着眼于对银行个体的监管,忽略了对银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在同业中传导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金融海啸中,这种风险又因为金融业过度的金融衍生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而被放大和升级。Basel III要求,被各国监管机构规范为SIFI的银行,可能需要持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附加资本。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例如,要求单一银行的储蓄市场份额不能超过10%,并且在风险资本、杠杆率、流动性、信息披露等方面,对资产额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的控股公司,以及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
(四)扩大监管范围
首先,BaselⅢ中引入了杠杆比率,防范此前杠杆比率过高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其次,加强对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的监管。银行仅可以从事利率、汇率、黄金和白银的掉期交易,并对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充足率、保证金和职业准则等监管措施。
(五)银行管理
金融海啸揭示了部分银行内部因追求过高的薪酬而盲目从事高风险业务的管理漏洞。所以,近期的金融监管改革中订立的标准愈发严谨,并与薪酬改革一揽子进行。例如,香港金管局就明确要求,银行在评估所需资本和制定资本预算时,需将自身的管理水平作为一个考虑要素,并给出了相对具体的评估标准。
(六)监管机构框架改革
首先,在金融稳定论坛(FSF)的基础上扩员组建理事会(FSB),承担监督和协调国际金融体系发展、评估成员国落实金融监管国际标准等职责。其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两次扩大成员。目前的委员会成员包括27个国家或地区、七个国际组织,致力于银行资本和流动性方面的国际监管改革。美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由美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首脑组成,财政部长担任主席,向国会汇报,负责协调各主要监管机构和咨询性机构。
金融海啸后的总体趋势表明,全球监管日趋严谨。但由于每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实施进展也会有差别。譬如,一些国家的银行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算资本,而另外一些国家的银行则根据自身情况仍采用标准法。此外,金融海啸对每个单一市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就整体监管的不同部分而言,每个国家/市场所面临的监管改革的迫切性也是不同的。
二、监管改革促使美国金融业加速转型
尽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加快,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10年7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一弗兰克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正式成为法律,并于2011年下半年正式实施。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又于2011年1月18日提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有关“沃尔克规定”的细节。这些金融监管新规定将使美国金融业的业务经营和盈利等生存环境面临更大挑战,并促使银行加速转型。
涉及广泛的金融改革法案限制银行自营交易,一些银行旗下的自营交易部门因此相继结束或计划结束,导致美国大银行的盈利总额减少,盈利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例如,高盛于2010年8月率先表示,将关闭自营交易部门,下属的一个自营业务团队已于当年10月转投独立私募基金KKR旗下,高盛的全球自营交易主管也正在香港成立独立的对冲基金。受这些明星交易员离职影响,高盛的“代客交易”业务2010年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为36.39亿美元,环比减少22%(10.3亿美元),同比减少31%(16.07亿美元);该业务全年的营业净收入同比减少33.4%,降至217.96亿美元。
监管新规限制银行过去用来快速增加利润的杠杆比率,再加上曾经利润丰厚的证券化市场几乎已经不存在,投资者信心下降,这些也是的危机前繁荣时期投资银行的超常利润难以再现,推动其商业模式与业务活动发生变化。例如,摩根士丹利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业务,更加依赖证券经纪业务,使其2010年第四季度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上升68.2%,证券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上升5.1%,而交易收入则下跌27.2%。但是,这些业务盈利难以弥补证券化产品、自营交易和高杠杆投资等的缺失,其2010年9%的普通股本回报率与2006年高达23.8%的普通股本
回报率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三、中国的金融监管举措
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形势下,2010年中国银监会推出了多项加强金融业监管的措施。
(一)落实新资本协议
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2007年2月,中国银监会《中国金融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工、农、中、建、交、招六家银行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2010年11月20国集团首尔峰会通过了BaselⅢ。中国随之成立监管改革领导小组和监管标准规划实施办公室,包括九个部门联合组成的六个专题小组,本着“资本质量与数量并重”的监管原则,负责具体实施安排,并拟于2011年完成Basel Ⅲ相关监管细则,2012年初逐步实施。此外,银监会还推出了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工具。
(二)细化风险监管模式
为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粗放型的信贷管理模式向精细化转变,银监会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2月颁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涉及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主要是强化贷后跟踪管理。通过执行贷款新规定,银行需要根据借款人实际情况,按需放贷,有效遏制了过度信贷。同时,通过加强贷款用途的管理,实行贷款受托支付管理、事先提交贷款具体用途以及自主支付事后核查等方式,减少了实贷实存的现象,增加了贷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确保贷款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三)应对“大而不能倒”难题
针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银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不再单纯按资产规模划分银行,而是根据规模、复杂性和关联性等将商业银行划为行业重要性和非行业重要性两大类,对行业重要性银行采取更严格的要求。其次,加强对大型机构的事前约束,防止金融机构组织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降低“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第三,完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款覆盖率、不良贷款限度等机制,加强对大型机构的监管力度和频度。第四,加强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的联合监管。
(四)扩大监管范围
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银行体系之间存在股权投资、信用授权等业务联系。这些监管较少的机构可以利用更高的财务杠杆谋取收益,放大金融体系的杠杆效应。银监会了规范银信合作的监管规定,划清了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责任,并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投资者准入、资产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提出了要求。
(五)加强银行管理
实践表明,董事履职表现将直接影响董事会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公司管理框架已经初步建立,监管的重点已逐步转移到商业银行提高管理有效性方面。银监会于2010年底了《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四、监管措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一)推动国内金融业盈利增长模式、资本补充机制和利率政策转型
目前国内金融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1.6%左右,核心资本充足率则保持在9.5%左右。
按照Basel Ⅲ的要求,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9年前需分别达到8.5%和10.5%。中国银监会于2010年初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标准,要求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1.5%,中小型银行要达到10%。2009年至2010年,国内金融业的总体资本充足水平处于11.1%至11.6%之间,与某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并不算高。以银行风险管理一向相对稳健的香港为例,零售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同期保持在16%以上,较内地高出约4.5个百分点;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国际上前50家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仍保持在11.86%以上。为满足更严格的资本监管,国内银行纷纷于2010年采取增资行动。从两年内的短期看,资本充足水平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可以满足Basel IⅡ的要求;但从中长期来看,有可能出现资本缺口。以中国银行数据估算,假设600亿元的A+H配股计入当年度的普通股中,可转债则在2011年起按每年20%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年度业务增长为12%至13%左右,则母行在2012年后仍有可能出现资本缺口,主要原因除了业务增长之外,还由于在Basel Ⅲ的监管要求下,资本扣减项目增加以及可以满足要求的合格资本减少。此外,由于资本扣减项目中银行对一些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不能纳入合格资本,也可能导致部分银行调整投资扩张策略。
Basel Ⅲ一级资本充足比率中要求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来源为普通股本。银行为保持一定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就需要扩大资本基础或压缩风险资产规模。2010年国内银行的新增贷款达到7.95万亿元人民币,在经历大规模的放贷后,银行又面临补充资本金的压力,这反映国内金融业仍然依赖规模扩张驱动盈利增长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弱点是粗放型和高资本消耗,较多依赖利差收入而盈利能力不高。在“十二五”转变“过于注重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前提下,配合2.5%拨备率的实施,国内金融业如果单纯依靠扩大放贷则贷款成本也会加大,以贷款增长拉动盈利的模式将受到限制。目前,国内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满足金融监管要求的压力下,部分银行的盈利增长模式必须逐步改变,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比重,改善资本利用效率,避免因集资后资本充裕而盲目放贷的情况出现。
(二)推动国内银行提升资本管理水平
中国银监会在落实Basel Ⅲ的计划中纳入了对第二支柱I-CAAP的要求。银行资本金的运用要与银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计划相辅相成。监管改革促使银行进一步重视风险管理、降低信贷成本、采用先进财务和资本管理技术,将资本投入到最能获得增长的各项业务中,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消费信贷等。此外,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将运用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预测能力和风险评估水平,更准确地计算风险投资回报。
(三)推动国内银行提升流动风险管理
受项目投资带动,国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一直偏高,造成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期限错配严重。银监会目前使用的流动性监控和检测指标包括: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核心负债依存度等。随着资产负债来源的多样化,银监会又纳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指标,监管要求均为100%。为满足新的流动监管要求,银行需要保证有足够的高品质流动资产来应对短期和中长期的流动性需求,在有需要的时候银行可以在30天至1年内变现来应对流动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