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

第1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 理论 行为理论 社会关系理论 激励理论

一、引言

1940年美国颁布《投资公司法》规定:投资公司董事会40%的成员必须由与投资基金顾问等无关联的人组成――包括辅助董事和独立董事两类人员。至此,独立董事制度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我国为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相关证券监督与管理机构也相继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文件,其别提出在上市公司内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要求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应当包括1/3的独立董事。那么,独立董事的引进究竟是否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营业绩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对该问题从理论和实证检验方面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但对独立董事是否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对统一和明朗的结论。目前得出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乘员理论、行为理论、社会关系理论和激励理论等理论基础,各种理论之间有差异甚至相对立。如在引入独立董事初期,基于理论认为能给公司业绩带来正面效应;但基于乘员理论就认为引入独立董事不利于公司决策。随着独立董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基于行为理论的视角去关注独立董事自身的特质,看其是否影响公司业绩;基于激励理论,研究薪酬对业绩的影响;基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独立董事是否更能为企业带来业绩。正是这样,研究的变量越来越多,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到独立董事占比、独立董事专长、学历、年龄、职业背景、政治背景、履职情况、声誉及薪酬激励等变量。

二、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综述

( 一 )理论和乘员理论视角的相关性研究理论认为,委托人和经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分散的小股东远离公司实际经营,由职业经理或董事会控制,委托人控制假设不复存在,而委托人未能察觉或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结果委托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所以需要监督。而独立董事具有监督角色的客观优势, 独立董事的设立能使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促进绩效。Fama早在1980年提出独立董的引进是为了降低管理层和董事会合谋的可能性,通过其监职能的发挥,管理层将减少对剩余索取权的侵害,使之和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早期对独立董事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检验其设立的有效性,通过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该理论得出的结论是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Baysinger and Butler(1985)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Millstein and Macavoy(1997)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独立董事的企业比那些没有独立董事的企业运行得更好,拥有独立董事企业的投资人得到了比其他企业更为显著的正回报。然而 ,与委托理论不同,乘员理论基本假设是经理人的行为动机与委托人利益一致。乘员理论强调,如果公司管理人员本身处于全员合作的状态之下,董事会则退居于辅助决策的角色,并致力于保证公司行权的连续性和战略的顺利实施(Donaldson and Davis,1994)。因此,新的独立监督方的进入会产生额外的董事行为差异,从而在需要迅速决策时,使协调的时间更长。当董事会行权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独立董事的绩效后果就可能是负面的。支持这一论断的分析框架有Ford(1988,他认为,混合了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在战略、预算和危机管理等方面都比全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差,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呈现负相关。Yermack(1999)以托宾Q作为绩效衡量指标发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当期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Agrawl和Knoeber(1999)同样发现,那些不“懂事”的独立董事常常延误公司把握最佳投资机会的时机,外部董事与反映公司绩效的托宾Q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当然,很多研究者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不相关。Laura(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业绩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因而不能说明独立董事能提升公司业绩,改善治理水平。Lawrence and Stapledon(1999)研究了澳大利亚上市公司、Peng,Buck and Filatotchev(2003)对俄罗斯314家私人公司的研究得出同样结论。应该看到,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研究独董是否需要已经不再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于是,近几年都更倾向于理论的假设,而在研究独立董事与绩效相关性方面,把独立董事占比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即更多的文献转向研究独立董事占比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研究。基于乘员理论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的结论相对较少,他们认为后者则认为董事会效率会因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而下降,独立董事常常延误公司把握最佳投资机会的时机;而较多的研究者得出了不相关的结论,他们得出这样结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质疑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而更多的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制度制定方面,怎样使独立董事不再是“花瓶董事”,而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

( 二 )行为理论视角的相关性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于是,国外有些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对独立董事的行为进行研究。行为理论认为,可观察的独立董事的个人特质,比如说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独立董事的行为会有差异,这会对公司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历高低可能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年龄的差异使得独立董事对待风险的偏好不同,进而影响其行为;任职家数越多的独立董事,可能越没有时间与精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就是说,独立董事的各种个人特质都可能影响其行为,进而影响董事会的运作功能最终影响公司业绩。关于专业特长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也开始深入地研究。唐清泉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哪一种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更好的表现;只有在公司既聘请来自企业界,又聘请来自非企业界的独立董事,且比例均衡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才有更好的表现。陈旭东、迟丹凤(2007)通过对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考察,认为具有经济管理知识的独立董事更熟悉上市公司的运作,因此相对来说可能做出的决策更符合企业实际。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专业特长对提升企业业绩起到积极作用,这为聘用独立董事时对其专业特长的选择提供指导意义。关于独立董事学历相关性的研究。这方面研究较少,而且缺乏理论方面的分析。魏刚等(2007)以291家1999―200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独立董事背景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张爱平、凌定胜(2010)认为独立董事的学历变量对公司绩效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影响。而关于独董年龄的研究,一种认为呈正相关,独立董事的阅历和经验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张爱平、凌定胜(2010)独立董事的平均年龄和50岁以上的独立董事的比例这两个变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较显著,且都为正面的影响。另一种认为年龄更大的独立董事在决策前会收集更多的信息,而在决策时所花费的时间也更多。因此,在关于董事会战略变化方面,董事平均年龄更大的董事会更倾向于采取风险规避的态度,即不太愿意去实行战略转变策略。也有人得出不具有相关性的结论。独立董事已日益被股东和公众看作是公司绩效与道德的捍卫者,而独立董事在履职期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公司的一系列决策活动,这样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司绩效。因此有人从独立董事履职情况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关于参加会议次数的研究,高雷等(2007)、陈旭东等(2007)将独立董事亲自出席会议的比例与其对公司所花的时间精力联系起来,得出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的结论。肖曙光(2006)选取了2004年沪深两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以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3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出席会议的次数与其不相关,而当以总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时,独立董事出席会议的次数与其呈弱的负相关性。而林佶颖、金铭(2009)独立董事出席会议的情况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在他们看来独立董事是上市公司的外部人士,过多地干涉公司的业务,反而对绩效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但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待商榷的;另一方面是看其任职家数,Ferris等(2003)发现有多重董事身份的独立董事并没有因为太忙而逃避自己的责任。魏刚等(2007)得出结论:当独立董事的多重董事身份越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则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是基于董事的身份越多,越没有时间与精力履行自己的职责。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也有人认为独立董事自己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具有相关性。

( 三 )社会关系视角的相关性研究在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中,独立董事的专业特长和其职业背景常常被当着同一个词,实质上,基于不同的视角,这两个词是有着较大区别的。因为,专业特长更多的是独立董事自身的特长,他是运用自身内在的优势为企业带来绩效;而职业背景则更多的是该独立董事目前处于什么样的职位,能借助外力给企业带来效益。比如,同为财务方面的专家,一个是高校教授,一个是会计师事务所高管,他们就有着共同的专长却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Yangmin Kim(2007)认为独立董事有三大职能:一是监督管理者,二是为管理者提供建议和咨询,三是为公司发展提供外部资源。按照Yangmin Kim对职能的划分来看,独立董事的专业特长更多地是使其履行第二职能,而其职业背景更多地使其履行第三职能。所以,本文在划分的时候就把专业特长放在了行为理论视角下,而把职业背景放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因为,职业背景决定不同的独立董事会动用不同的社会关系。Ungson、Steers和Park(1997)指出独立董事的社会关系可以为公司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发展和交流的途径,对公司的发展和业绩的提升有积极影响。Lee、Rosenstein和Wyatt(1990)认为,在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任职的独立董事可以利用自身在金融界的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Agrawal和Knoeber以1987年《福布斯》800强企业中的264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那些以政府为主要客户的企业里,有政治经验的董事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还有关于地域性的研究也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地域性即独立董事居住地与公司所在地是否一致。谭劲松等(2003)统计发现,上市公司一般喜欢选择与公司所在地为同一地区的人担任独立董事。高雷等(2007)通过实证得出独立董事如果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一致,更容易获得一些资源。近期,在所有的职业背景里面,政治关系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高度重视。关于政治关系的研究,Kiang(2006)提出 “关系是王”的论断,Goldman等(2009)用有政府背景的董事作为变量进行研究,魏刚等(2007)也注意到来自政府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陈旭东等(2007)认为,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因为具有政治背景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更可能会受到政府的扶植。妮,郭霞(2010)对政治背景分级别进行检验,发现无论是有着国家级、省级还是县市级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都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独立董事政治关系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目前较少,但在象中国这样注重关系的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将会继续下去。通过以上的分析,基于社会关系视角,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独立董事社会关系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可以看到在未来对政治关系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特殊性,使得在搜集数据时有一定困难。另外,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独立董事的专业特长和其职业背景不能完全等同,应该既从独立董事内在的专长与业绩的关系,又从独立董事从事的职业为公司提供外部资源这个角度,分两方面去检验其相关性。

( 四 )激励理论视角的相关性研究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对激励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影响激励的各种因素,寻找科学的激励方法,其目的是提高激励结果的有效性,从而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关于独立董事激励的研究,谭劲松等(2003)认为有效的激励包含三个方面:法律、经济和声誉机制。法律机制侧重于约束,经济侧重于激励,而声誉机制则侧重于两者一的并重。在这里,从独立董事的声誉和独立董事的薪酬两方面分析。关于声誉的研究,一般认为,独立董事大多数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学术地位,从而具有较好的公众形象,一旦其声誉受到损害,其作为独立董事的资本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越具有声望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将有积极的表现,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关于薪酬的研究。一方面,JMorck、Shleifer和Vishny等 (1988)的研究表明,用托宾Q值衡量的公司绩效与董事会成员拥有的股权数量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拥有股权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关系。Herma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能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有人认为在我国现状下,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的成本太高,而报酬很低,从而认为独立董事在我国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即如果缺乏足够的物质激励,会造成独立董事的懈怠和逆向选择现象,所以需要薪酬激励;另一方面,基于独立性的考虑,如果给独立董事的薪酬过高,使独董对薪酬产生依赖,将会影响其独立性。谭劲松等(2003)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从2万-4万元的区间开始,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公司业绩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公司业绩随着独立董事的薪酬增加而上升,在8万-10万元的区间达到最大,到了10万元以上的区间,公司的业绩再度趋于下降。他们认为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否则会影响其独立性而形成负相关。在以上的分析中,无论是激励的积极效果,还是因为缺乏独立性的消极作用,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在承认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相关性的前提下展开研究的,因而可以归纳为“有关论”一派。而关于独立董事薪酬与业绩的因果关系,究竟是薪酬的多少决定公司业绩的好坏,还是公司业绩的好坏决定薪酬的多少?Himmelberg (1999)将变量由系统性因素决定的性质称之为变量的“内生性”(Endogeneity)。与“有关论”对立的即认为独董薪酬是内生变量,倾向于得出不相关论的结论。于东智和王化成(2003)对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研究时认为,绩效越差的公司越有可能聘请独立董事,因为在相应的会计期间聘用独立董事的公司可能会增强市场对其的信心,独立董事只是公司绩效的被动反应。

三、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结论可谓众说纷纭,应该看到,之所以导致这些结论的迥异,是因为有关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关系的每种可能都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不同的理论基础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就分析技术上来看,也有着很多差异: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同。研究人员在实证建模时,有的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有的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有的则采用分段线性回归的方法;有的采用单一方程,有的则是联立方程。计量方法的不同,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证结果的差异;各个学者采用的研究数据不同,有的用市场公开数据,有的用调研的数据,最终研究的结果也会产生差别;不同研究人员所选用的研究样本是不同的,选择样本时无论是样本规模、样本公司的特征、样本期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样本数据的口径也经常不一致;对指标的界定不同,研究人员在对业绩衡量指标的选择上,有的使用市场指标,如托宾 Q值和市盈率指标;有的使用会计指标,如ROA和ROE等。此外,控制变量的差异也十分重要。关于国内的研究,下面统计国内文章得出的全部结论,在知网数据库里,先输入“独立董事”字样,然后分别在结果中查找:“业绩”、“绩效”及“效果”三个词,及几篇相关的其他文章,共得出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的实证研究论文62篇,由于外文文献搜集的难度,在数据统计方面只涉及中文文献。表中,第三列是对每个变量在这62篇里面出现的次数进行累计。第四列是每个变量与业绩相关性结论的累计次数,按照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顺序依次列出如(表1)。从国内的研究文献统计数据来看,独董比例出现了50次,说明我国的研究主要仍然停留在这个方面,这种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独立董事在提高公司绩效方面起到的作用,但其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独立董事制度才真正开始引起各国广泛关注并得到完善,而在此之前的独立董事制度还尚不完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不一致的结论也可能是目前不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造成的。另外,关于行业专长、出席会议情况和独董薪酬出现的次数也较多,分别为23次、20次和23次,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引起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其实,通过分析还发现,以上划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独立性”在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实证研究给制度制定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胡勤勤、沈艺峰:《独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世界经济》2002年第7期。

[2]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3]谭劲松等:《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特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4]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唐清泉、罗党论、张学勤:《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

[6]陈旭东、迟丹凤:《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8期。

[7]张爱平、凌定胜:《独立董事个体特质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8]Fama,E..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

[9]Baysinger,B.D.,Bulter,H.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Board of Directors:Performance Effects of Changes in Board Composition.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5.

[10]Agrawal,A.,Knoeber C.R.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

第2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成本。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主体主要是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层。他们为所需营销管理制度付出的成本有:为建立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支付的制度建设维持成本;为使用这些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支付的分析评估成本。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建设占据绝大部分营销管理制度成本,分析评估成本占营销管理制度成本比例比较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分析评估有效程度越高,企业集团营销制度建设花费的成本通常会更低一些,尽管企业集团为提高营销管理制度有效程度而支付的分析评估成本也最终要由企业集团承担。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收益。是指企业集团的企业集团管理层可以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成员企业而获取的超额回报。这部分超额回报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协调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营销活动增加企业集团整体市场形象(赵浩兴、张新国,2010),促进优势成员单位及其产品销售(何山,2004),收缩市场前景不好的成员资产规模以增加资金流动性等。通常企业集团对于能够给企业集团带来更高收益的成员企业采取更高程度的营销支持,而对带来收益较低的成员企业倾向于采取较低程度的营销支持。高效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能有效增加企业集团收入或降低企业集团成本。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曲线。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需求曲线就是关于企业集团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与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成本之间关系的描述。企业集团需要营销管理制度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用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与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成本的关系来描述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曲线可以图1表示。图1中横轴代表企业集团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成本,纵轴代表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水平线b1说明企业集团在没有付出任何成本的条件下所能得到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水平线s1则说明企业集团付出无限成本能够达到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极限。垂直线p1说明在股东付出的成本为0至p1的范围内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增长幅度大于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成本的增长幅度;而在p1点至无穷大的范围中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增幅降低,直至完全不增长,即在p1点以后无论如何增加成本,营销管理制度需求单位收益都不会有显著增长。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上式中,f函数的规则决定了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曲线的弧度,弧度越大说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有效性越强,有效的企业集团对营销管理制度需求能够在比较少的成本下达到p1点。这一点是营销管理制度单位成本与收益达到的比较合适的经济状态。超越这一点去追求营销管理制度更大的作用,会增加企业集团的负担,反而是不经济的。企业集团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状态应该是在p1点以前,不应该过分追求满足p1点以后的营销管理制度需求。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曲线的构建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主体是企业集团下属企业单位经营管理层。营销管理制度的供应成本是指公司为了达到吸引企业集团的营销管理制度而供应营销管理制度所发生的成本,包括营销管理制度运行成本和营销管理制度反馈成本。营销管理制度运行成本是为完成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对下属公司经济业务的营销管理制度所发生的制度约束等费用。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反馈成本是指为使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能够达到企业集团感知范围并适当理解所发生的成本。这两类成本都会受到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层压力而有所不同。在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层不同压力状态,营销管理制度运行成本相对比较稳定,而营销管理制度反馈成本则在不同压力下表现出很大差异。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是指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获得超过市场一般报酬的超额报酬,表现形式包括工资薪金、期权计划奖励等。超额报酬可以视为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接受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而丧失某些管理权利的补偿,或者视为其增加管理工作获得的报酬。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也可以视为是企业集团需求成本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企业集团管理层为构建营销管理制度成本而付给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等机构的代价。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能够决定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支持程度。一般情况下,即使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没有接受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或者接受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程度较低,但由于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处于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战略控制的关键位置,因此也能获得超过市场一般报酬水平的超额回报(邹德军,2009)。因此,即使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没有接受营销管理制度,也会获得一定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供给曲线。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供给曲线就是关于企业集团下属公司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与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之间的关系。企业集团下属企业接受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营销管理制度收益。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如:一元收入中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之间的关系描述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曲线,如图2所示。在图2中,横轴代表下属公司的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纵轴代表下属公司的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s2表示当下属公司没有主动供应营销管理制度时的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随着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的增加,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有效程度的提高,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开始下降;到达p2点时,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将低于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的降低幅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p3点;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超过p3点以后,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降低幅度将减少到低于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表现为无限靠近水平线b2(即直至完全不再降低)。b2表示无论下属公司追加多少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到这一点以后也将无法再降低。

可以得到营销管理制度供应的曲线函数:G(t)=g(t)+b2,t∈(0,p)。在p2与p3两点之间,下属公司有主动向企业集团提供营销管理制度的愿望,因为下属公司在付出较少营销管理制度供应增量成本的条件下获得较低的单位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在[0,p2](简称为第一类区域)和[p3,∞](简称为第二类区域)两个阶段,下属公司为获得较低的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要付出增幅更高的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所以通常缺少主动供应营销管理制度的愿望。企业集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用行政命令促使下属公司接受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而下属企业可能被迫接受。这就使p2在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中向右移动。

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效率分析

当把企业集团期望的单位营销管理收益与下属公司期望的单位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联系起来,就可以把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描绘在一个图上,从而对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求做均衡分析(见图3)。为方便分析,假定营销管理收益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没有数量差异。在理论上可以认为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收益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在现实企业集团中两者存在诸如时间和规模上的差异。所以,只能假定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收益与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严格相等,没有时间和规模上的数量差异。将图1、图2放一起,就可以发现如果[0,p1]和[p2,p3]两者存在共同部分,且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所构成的区域也存在,那么这个区域就是企业集团与下属企业都可以接受的均衡区域。在这个区域,企业集团行政命令压力可以减至最低,可以充分发挥下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当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和下属公司管理层经过多次博弈,那么经过有限博弈最终会达到均衡点(s2,p5)。如果上述均衡区域不存在,那么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求不能达到均衡的状态。假定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曲线不变,那么企业集团管理层通过内部行政行为迫使下属公司管理层提高营销管理制度有效程度,从而使p2向右边移动并拉动会计供应曲线幅度加大,就使均衡区域可能出现。这样做能够产生效果的条件是存在p2还没有超过p3(第一类区域);如果出现的是p2达到或非常接近p3(第二类区域,即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高于单位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应收益的降低幅度),则任何企业集团管理层内部行政行为都不能使均衡区域出现。这意味企业集团管理层与下属企业管理层采取任何方式将不能使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负面作用。企业集团管理层行政命令因为惯性而继续存在,但是它对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产生危害多于它的积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集团管理层的调整自己对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收益期望,直至出现均衡区域。企业集团管理层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需求收益期望受到其构建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收益的约束。如果企业集团管理层的营销管理制度收益预期低于营销管理成本,那么这些企业集团管理层明智的方式是放弃构建企业营销管理制度,或者允许较低程度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可见,强化企业集团管理层内部行政行为和提高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程度能否发挥作用,是能否发挥长效作用,还要看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供求不均衡状况是否处在第一类区域。如果是处在第二类区域(p2达到或超过p3),那么只能等待企业集团管理层降低了对其他营销管理途径的整体营销管理收益期望,“自愿”与下属企业管理层妥协,才能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

企业集团营销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在于企业集团要求

第3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1、经营管理制度落后,缺少创新

在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的现象。经营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需求而制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便于更好的规范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然而,一旦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这种经营管理制度就会阻碍企业运行和发展。很多企业由于不思创新和改进,就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进而导致企业内部有关部门之间责任推诿,互相扯皮,严重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2、缺乏强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仅作为整体的价值观念,更是其凝聚力的体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之中,并没有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企业的员工在从事日常生产和销售等工作时,缺乏统一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念。而企业内部价值观念的缺乏,极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导致人才的流失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3、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意识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薄弱一直都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十分重视,并且,大多数都有属于自己的科技研发队伍,这就促使其产品永远都处在更新换代之中,因此可以满足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需求。然而在我国,众多的企业缺乏对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与此同时,能够拥有自己科技研发团队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起竞争时处于明显劣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在战略角度缺乏一种长远的目光。

4、人才缺乏

我国的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最后能为自身所用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内部的奖励制度不完善。很多员工经过多年辛苦的奋斗,可是却没有得到加薪、升职等方面能力的认可,因此,很多员工只能投奔更好的企业。此外,我国很多企业选拔工作人员的方式也不科学,很多企业只看重员工短期的工作能力,不注重其发展潜力,这就造成了很多优秀员工的流失。与此同时,企业缺少对员工知识的培训,以及企业文化的缺失,都是导致我国企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因素。

5、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经济形势日新月异。一个企业要想在本行业未来的发展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好科学的调研和预测,为将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我国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目光,就往往导致其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顾及一些隐藏的风险。此外,我国各个行业的企业,大部分的企业都缺乏对本行业市场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一味的凭经验和感觉办事。企业的领导者过分的追求企业短期盈利目标,很多行为具有盲目性,这也严重的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项合理化建议

1、改善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

改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中的不和谐因素,提高经济管理制度的效率。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销售等部门的管理制度,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工作效率和配合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效绩机制。完善现有的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哪个部门的责任范围之内,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各部门之间对于工作责任的推诿,进而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的效果。此外,应该学习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效仿。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勇于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运行和发展的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酝酿和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企业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为员工举行生日Party,节日发福利进行祝福等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进而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其次,树立典型,通过对先进的员工进行表彰以及物质方面的奖励,来促进其他员工发愤图强的意识,进而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后,创办企业文化报,通过这种独有的文化报刊来承载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报刊不仅可以使员工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必要时更可以向企业的客户传扬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3、重视创新,组建产品科技研发队伍

我国企业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应该为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能够保证相关产品更新换代工作的落实和完善。同时,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应该对属下的各个部门施加压力,并且传达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积极影响。此外,我国企业应该仿效其他大型跨国公司,建立和组织属于本企业的科技研发队伍,主要负责对产品的研发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对已有产品进行创新和完善,才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永不衰老。

4、建立科学的人才招收制度,对员工进行知识再培训

我国企业应该借鉴其他大型的跨国公司的人才招收制度,进而制定适合自己的人才招收制度,通过对人才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了解,最后实现对人才高质量的筛选。这样才能为企业招收高素质的员工。此外,企业应该组织一定的技能培训,使每个员工都能有在岗位上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在技能培训课上向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更可以借此机会向公司的全体员工传达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这样既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提高其对工作企业的忠诚度,不至于辞职而去,一举两得。

5、完善市场调研和未来风险预测机制

我国企业应该重视对市场的调研,通过对于销售业绩以及生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产品适用于哪个消费阶层。当对于生产,销售和市场都有了十分充足的了解之后,就能够进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通过市场细分等方式,来合理的规划和完善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而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分销渠道对产品进行销售。与此同时,每个企业都应该完善未来风险预测机制,借鉴其他跨国公司先进的经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一个企业,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眼前的蝇头小利之上,更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了解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进而进行风险防范,以确保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6、借鉴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具有十分先进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的企业可以对其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观摩和研究,博采众长之后,可以真正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想保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积极的借鉴其他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第4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字:油田企业;经营指标;提高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国的油田企业生产的石油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让很多国外石油企业顺利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石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面临来自国际上的激烈竞争,我国的油田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应对。但随着原油的不断开采,地下的储存量逐渐减少,油田企业的生产也是阻碍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油田企业必须制定出提高经营指标的策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油田企业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的油田企业对财务的经营管理不够重视,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企业日常运行中只对生产情况进行严密监控,忽视了财务管理。受到很多国企的影响,油田企业财务人员上班的时候只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并负责日常记账,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油田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现在油田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各种威胁,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变的时候。

2.财务经营管理中的信息收集不公开透明。

在一些油田企业的生产中,很多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以自己部门的利益为主,上报的财务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甚至有的部门制作虚假的财务报告。这就使企业的财务统计失去真实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资本运营存在缺陷。

目前的油田企业在资本运营上一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项目,另一方面又有资金堆积的现象,这就导致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低下。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企业最终会有大量的资产存量,但企业的负债率也很高。

二、经营指标提高策略

1.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要提高经营指标,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出健全的新管理制度,让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事先得到反映。要在经营理念上有所改变,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大胆创新。这就要求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而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经验进行选择性利用。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市场的变化形势,对经营理念进行探索。

2.制定规范的财务经营管理制度。

对油田企业而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规范的财务经营管理制度可以让油田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各部门的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对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者应该积极推动实行,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3.定期对资本运营情况进行总结。

合理的资金分配是影响油田企业经营指标的重要因素,只有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油田企业才能实现利润的增长。所以油田企业要定期总结资本运营情况,对做得不好的要严厉批评,做得好的要进行奖励,让企业的资本运营为提高企业经营指标提供动力。

三、结语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国际大型石油企业带来的压力,我国油田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产效率降低很多。但我国的油田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从而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提高企业的经营指标。

作者:陈红 单位: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分公司

第5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赖时伍

(深圳市盛视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518040)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现代企业规模化、全球化、多样化,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企业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主,着眼全球,树立现代企业观念,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面对全新的环境,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支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迫切的需求。尽管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本文以当前大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线索,进而分析对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上出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   重要性  问题  措施

一、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体制也正在不断寻求适应社会发展制度的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较为完善和公平的内部管理体制,注重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如今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集约型与自主型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的进步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最终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仍然不尽如意。再加上,国际化、全球化给本国企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市场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各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让企业从内部开始提升,逐渐壮大自身的发展。

二、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设置不健全

企业经营管理过于保守,存在很多因循守旧的思想,在管理制度上仍然沿用以前的方式和制度,机械地强调短期目标,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如控制和审核等方面过于传统的情况。有不少企业所设置的管理部门不够合理,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业绩考核上只是走走形式,在执行力上也得不到响应,实际执行上经常有所变化,实施的措施往往匆忙而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要知道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仅管理的是人,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做后盾。

2、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不够稳定,频繁出现人员流动、精简等,给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造成轻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缺乏对工作人员定期的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一个企业的兴旺在于其中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这攸关企业生存大问题。只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养,企业的整合与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者,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很坏的影响。

3、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

如今的很多企业在管理组织模式上机械地沿用以前的单一模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完善。企业对市场信息没有充分了解,采用单一的“直线”运作影响企业的运作。各部门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责任不明、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时间过短等情况。

三、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企业在长时期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操控也需要微观上的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备。他们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营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使得企业积极健康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不断的向社会挖掘和企业自身进行培养。因此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定期的注入“新鲜血液”,要有伯乐识马的能力,同时对企业本身也要进行定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仅仅是一台生产的“机器”,更是一个长期收货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

2、构建科学经营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既约束、限制,又适时引导、疏导,保证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模式问题刻不容缓,同时要随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方针。在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但是不能僵硬的执行,要需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以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力。并且要有严明的奖罚制度,这样既有利于经营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也是促使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重要“武器”。

3、更新经营管理观念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观念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更新和强化企业全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管理观念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内部管理环境。想要让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需要企业必须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观点。只有企业不断的寻求搜索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用最先进的理念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那么简单,它需要企业管理者用最敏锐的眼光,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显著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企业长期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企业才能获得更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长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步伐J.党建研究,2009,11

第6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对海外外拓展业务开阔市场。国际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更好的控制国际工程项目成本为议题进行探讨,重点讨论相关体制的建立和各阶段成本的控制管理方式。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制

按照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公司不断向海外拓展市场,对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实施积极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创造效益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下面根据公司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情况,围绕如何做好国际工程成本控制管理进行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

要实现国际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公司总部到项目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物质机械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二、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跟踪管理

在公司总部设立项目策划部,全程指导和监督工程项目管理,负责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与国外项目部的协调管理,保证项目在可控范围运行。其主要职责:

对可能中标的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合同签订全程跟踪参与,主要任务是,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周转材料等资源及价格,以及税务、汇率、施工工艺、现场等情况。

在项目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策划工作,组织完成项目经济责任目标的下达,并按年度里程碑分解。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年对项目策划进行一次检查、调整。项目策划部跟踪项目成本直至项目完工,保修期满全过程。

三、项目成本控制几项关键工作的探讨

(一)慎重选派领导团队。选派一个有敏锐国际工程视野、组织能力强、有国际工程素质,且能独立担当项目管理重任的领导团队,特别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和项目领导团队要维护国家、公司、项目和员工的利益,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二)制定合理的项目经济责任制。包括市场营销经济责任制和项目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制两部分。

1、市场营销经济责任制。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工作中制定合理的标书,是提高项目中标率和项目经营效益的关键,高质量的编标、投标和项目管理是取得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和保障。

2、项目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制。项目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制是一种责、权、利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经营管理制度。

(1)项目部经理及项目领导团队任期薪酬与项目员工平均工资挂钩,项目部领导分别拿员工平均工资几倍系数,未完成公司费用和利润上缴,项目领导的工资系数要降低。超额上缴利润与项目部领导薪酬挂钩,同时与项目员工薪酬挂钩。

(2)项目部制造成本的分解下达,项目部依据公司下达的项目责任目标成本,编制制造成本,通过分解优化,以一项建筑工程为单元分解下达,进行成本控制。

(3)依据制造成本中核定的员工工资含量为基数,核定每项工程每月应完成工程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核定材料消耗量,按此基数分解金额发放,未完成或存在质量和浪费问题,则在基数分解金额基础上,扣掉相应的罚款,作为员工当月工资。

(三)制定有效监督机制

1、对国际工程应严格按照市场营销管理制度进行评标,避免只注重中标数量、低价中标现象发生;

2、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审批制度、大额资金使用和经营费审批制度、定期统计报表汇报和定期检查制度,以及年度审计、项目竣工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等。

3、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首先编制成本计划。计算出实际工程量,以及人工、机械和材料的含量,通过市场调查询价,在综合考虑公司各项管理费用和上缴利润、项目管理费用以及预估不可预料费用和一部分风险费用等基础上,编制出项目的成本计划并分解下达,在施工中对照进行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是按实际工程量,所需人员数量和人员工资的控制。项目所需的人员数量和人员工资要根据需要完成的工程量以及对当地劳动力市场调查后,并通过对当地平均正常劳动力水平进行测算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籍的劳动力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选用不同国籍的劳动力时,需要综合平衡考虑。

(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主要是材料采购价格和材料消耗两方面的控制。材料价格的控制。材料采购,应采用三家以上招标或询价的办法采购;材料消耗的控制。按照材料管理制度,核定工程材料使用量,加强材料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和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3)机械费的控制。保证较高的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是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保证。合理配置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合理组织施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

(4)财务费和工程税费的控制。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应做好设备、材料配置计划和到场时间安排,减少材料库存和设备占用量,避免不合理设备和材料投入引发大量资金占用,造成财务费的增加。

国际工程项目各国税负不尽相同,我们应加强工程所在国税法学习,仔细研读合同中与税相关的条款,可以聘请当地懂税务的财务人员,共同做好财税管理工作,合理纳税。

(5)加强国际工程项目内部核算管理。项目部要定期对工程进展、资金流量、材料消耗、设备运行、对外关系及分包核算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研究制定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内、外核算要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并保证同步;避免内部核算无结算支撑资料,造成工程款超付或欠付,从而导致项目管控困难甚至失控。

第7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098-0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电力企业在市场体制下的经济管理创新[J].企业导报,2013,03.

第8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从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机构和个人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第9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范文

重庆医药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涵盖纯销、分销、零售等业态,有进出口经营许可权,是中央和重庆两级政府药械定点储备单位,是中国三家经营特殊药品的全国性批发企业之一,是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会员单位。

重庆医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让百姓吃上放心药”为使命,致力打造让“股东放心、员工自豪、客户满意、百姓信赖、政府省心”的责任企业,将诚信理念贯穿于采购、纯销、分销、零售等各个经营环节。重庆医药通过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诚信经营管理,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重庆医药经营品规从2006年的3万个左右发展到2011年的7万多个,销售网络从2006年覆盖全国10个省市发展到2011年覆盖全国31个省市。重庆医药在银行的授信总额从200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89亿元,翻了3.74倍。2006—2011年,重庆医药销售连续6年列中国医药商业前8位,居西部医药商业第1位,销售收入增幅163.5%,净利润增幅9.25倍,上缴税金增长2.45倍,注册资本增幅380%,总资产增幅123%,净资产增幅594.44%。截至2011年12月底,重庆医药超过10亿规模的分子公司从无到有,增加至6家,首次突破20亿规模的2家。

转变观念,树立诚信经营管理理念

重庆医药将诚信经营管理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贯穿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既为社会带来价值,又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重庆医药认真梳理发展历史进程,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继承和创新,使重庆医药诚信经营管理形成体系。以诚信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对股东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创造盈利合理回报股东,让股东放心;提升企业形象,建立分享机制,确保和谐稳定局面,让员工自豪;提升企业资信,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商品及服务,让客户满意;供应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药品,让百姓信赖;依法合规经营,勇担社会责任,让政府省心。

重庆医药建立并执行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如:客户资信管理、内部授信、债权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合同管理、法律顾问、知识产权顾问等制度,规范内部商业行为,在企业内部坚持推进反商业贿赂;与供货商签订廉洁协议,通过比价采购的方式进行集团管控,防止采购环节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在医院客户中推行《廉洁协议》签订工作,以杜绝药品回扣等贿赂行为发生。

建立责任体系,完善诚信经营管理制度

为发挥医药流通企业诚信经营管理的效能,重庆医药从组织管理角度解决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界定各级组织的职责。公司成立了诚信经营管理领导小组,董事长兼总经理任诚信经营管理总负责人,负责主持相关重大决策,统一协调资源配置以及重要事项审批;分管副总经理按照分工分抓诚信经营管理工作;设立诚信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诚信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管理部、业务运行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和平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具体落实工作部署。重庆医药每季度组织检查、评审,确保企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重庆医药将诚信经营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可指导、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一是在市场营销、法律风险防范等各个管理领域建章立制,形成覆盖企业运营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比如在供方管理办法中,实行分类管理,对优秀供方、诚信供方给予优惠政策,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崇尚诚信经营、追求和谐共赢的导向。二是按照GB/T19001—2008标准编制质量手册,建立《采购过程控制程序》《营销过程控制程序》《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等22个程序文件,并对药品/商品经营管理文件及其他支持性管理文件进行梳理,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加强经营环节的诚信管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重庆医药秉承“诚信、互惠、共赢”的经营理念,每年评选优秀供应商、医院、分销商,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将诚信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各个环节。

1.加强对供应商的诚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