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对教育实习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实习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育实习的建议

第1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习支教;思想政治;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34-03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陆续开展了扶贫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证明了实习支教实习模式的实效性、科学性,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实习教学教育新模式[1-3]。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吸取各兄弟省份院校成功经验,在南北疆广泛开展了高师院校的实习支教,涉及多个学校和几乎所有的文理术科专业,效果显著。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期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实习支教,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家庭,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接触的是相对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境遇、人群、习俗、思想与文化,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多变的挫折、彷徨、困惑、诱惑,甚至侵蚀、渗透等恶劣影响,脱离了校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气盛、尚未成熟和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他们而言,决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此外,以实习支教为契机,将其作为落实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强的价值诉求。

相对“实习支教”创新模式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跟进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实习支教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有高校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实习支教模式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不足日益凸显。

实习支教模式具有如下与传统大学生实习模式不同的特殊性[4]:首先是实习人数多、规模大、周期长、地域广、布点散。其次是由于受援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指导教师覆盖实习点的有限性,实习支教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再次是因为实习支教具有义务性质,而市场经济中有偿劳动的价值观点与义务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学生对实习支教的工作性质还未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位,需要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是鉴于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实习支教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艰苦的,精神生活相对是贫乏的,因此也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为时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对学生而言必将是严峻的考验。上述的特殊性也就赋予了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诸如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途径有限、教育内容复杂等。随着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入各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支教学校,但是发生的变化则为:单一形式变为多元化,整体统一变为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呈现小范围、多形式、复杂化、分散化的倾向。

目前,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由于实习支教点学生的众多、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当地交通网络的局限,使得原有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校本教育在时空上的错位。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主体,时间、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三是教育途径方式较为局限。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及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难以满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缺乏整体统一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四是监管略显薄弱。由于人数有限,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的实习支教点,只是巡回进行分散式的监管,因此在实习支教日常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实时了解,而且对教育管理的回应也就不够及时,还有就是委托监管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与分析[5]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分配至和田地区各实习学校的新疆师范大学第十三批实习支教学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文、体育、音乐等理科、文科和文体类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为96.9%,有效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国情知识和区情知识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学习汇报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实习支教前后,学生对国情、区情、乡情、民情及实习支教意义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特别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对其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与信念、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意识及师德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习支教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实习支教让学生在这次特殊的校本外实践教学中更为客观地清楚地意识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结束实习支教返校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这次特殊的实践教学经历,让学生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窗口,对区情和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国情和国家方正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此外,在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为牢固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以针对性提升。不仅如此,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的是非辨别与诠释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力增强。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会反馈至教师,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使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而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二,实习支教的环境特殊性和条件艰苦性为实学生提供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实践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意志品格。在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实习支教发挥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以及推进固化作用。学生在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洗礼,渡过了初期的难关并适应后,他们对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和从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点则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巩固,锤炼了意志,培养了爱心,陶冶了情操,磨砺了品格,在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无形中实现了思想道德方面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尽管为时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这种弥足珍贵的基层锻炼,却实现了大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的教育目标,即由真切感悟上升至理性升华。

第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实习支教不仅实现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模式突破,还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师―教材―教室”展开,以理论教育为主。实习支教则借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实习支教前中后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第四,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树立了决心。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从基层农村学生上课时期盼的眼神里,实习教师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从学生们恋恋不舍为他们送行留下的热泪和哽咽的哭声中,实习教师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那份价值;从学生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者的嘘寒问暖与亲切关怀中,实习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们在亲身感受这一份份浓情的同时,也增进了基层教育的感情、对贫困农村的感情,并能够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大学生在实践洗礼后,回到母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校风改善。通过实习支教,师范生不仅增强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意见[6]

1.积极构建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与资讯传播渠道,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教育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的构建,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

2.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一方面,实习支教前,采用动员大会、经验介绍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支教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与就业指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实习支教,他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能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做好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指导,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当地管理部门和班干部、实习组组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是,在实习支教结束后,非常有必要针对实习支教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召开实习支教汇报会、实习点经验交流座谈会、优秀实习生表彰展示汇报会、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3.充分发挥实习支教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非常了解学生和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因此,在实习支教前要通过思想谈话、组织生活,帮助并促使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能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况,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导身边的伙伴,并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树立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努力做好指导教师的帮手和助手,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为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确定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指标尚未确定,有待完善,设计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实习支教过程中,务必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在当地实习学校的配合和监督下,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间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管理,力求构建出动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的就业观和乐观的人生观。

5.加强思想导师在管理队伍中的关键作用。实习支教实践中,不仅需要实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还应该适度地增添和配置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可以是忘年交形式的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遇到问题会更愿意找思想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也更易接受导师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不仅如此,通过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导师还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给予深层次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得教师教育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2-24.

[2]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97-200.

[3]戴建兵,程浩.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J].河北师范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

[4]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32-35.

第2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第3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迁移;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59-02

在二语习得中无论是研究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将面对母语迁移的问题。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有起积极作用的正迁移,也存在起阻碍作用的负迁移。在研究母语迁移的问题上,不能只看到来自语音、语法、词汇与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文化、习俗、意识这一层面的不同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母语迁移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内涵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发现语言迁移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对比分析假设和中介语假设分别位居主导理论模式的两个历史阶段。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常所说的“语言迁移”中的“迁移”实际上是来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一种心理接受过程。就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对新知识或新技能所产生的影响。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学习时,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掌握就会有积极的影响,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规则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迁移称为负迁移。当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时,他们的母语体系和母语思维习惯已经确立形成。母语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行为。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原有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先前习得知识的干扰。因此对二语习得者来说,大脑中已有的母语规则可能会干扰习得第二语言的顺利进行。但我们在认识母语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时,要冲破将语言习得视为纯粹的语言体系即语音、词汇、句法习得的狭隘语言观的束缚,从文化的角度发掘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了解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母语语言知识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非语言知识的影响。通过长期的感性积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思维,并且融合其文化背景、认知程度、交际目的和社会化能力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最佳效果。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潜意识中已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意识的差异会造成外在语言交际的失败,形成了母语的负迁移。这一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当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学习的目的语的文化有差异时,会对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目的语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英语学习者常常无意识地把母语的文化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导致交际场合的汉英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问候、致谢、邀请、禁忌等方面。例如,在中国,遇见熟人、邻居买菜回来时,我们总会微笑的打招呼“您买菜去了”,“出去了啊”等,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翻译成英语,同样的情况对欧美人士来说无疑是莫名其妙,并会被误认为是干涉他们的私事以及明知故问,从而引起误会。

2.思维模式导致的负迁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重要元素。语言承载思维,反映人类的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支配语言,引导语言的运用,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方式。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过程,更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形成,而不仅限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学习者在明确这一目标后,不但要积累大量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思维方式特征及目的语与本族语思维的差异性,把握外语学习的方向。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时,难免用汉语思维模式生搬硬套在英语表达上,将母语牵强的翻译成目标语,造成交际中违背常规的英语和英语思维的畸形英语,即中国式英语。比如,汉语中有一种习惯表达“红白喜事”,就不能按照汉语的惯用思维将其直接译为“red and white happy occasion”,这会让听到这句话的外国人深感费解,不知所云。这一表达的正确说法是“weddings and funerals”(喜事与丧事),不能将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来。因为外国人举行婚礼时,新娘穿白色礼服,把白色与丧事联系在一起,会引起其反感,而把“funerals”(葬礼)说成“happy occasion”(喜事)也会使外国人大吃一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来进行思维。在表达英文句子时,由于学生思维过程多以汉语进行,虽然他们用的是英语词汇,表现的却是汉语式的英语句子。例如:Although your suggestion is right,but it is not practical. 在这一例子中,尽管按照汉语的思维是可以将关联词成对使用的,但是在英语中却不存在将“because”和“so”或“although”和but”同时使用的情况。显然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透露出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学习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显性知识如语音、语法、句法等上面,孤立地、机械地、静止地学习,而应使学习者涉猎和了解有关国家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促进文化间交际,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意识,可以将背景知识的讲授立足于零星的语言点上,或将文化背景的介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内容,每次上课传授一至多个背景知识点,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搜集地道英语资料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另外,在句型教学或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不单单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使用,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尤其对于学生语言形式使用正确但不符合身分或场合的话要予以指正,多比较英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交替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景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让学生学到活的语言,以利于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2.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平衡、全面,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使所教授和表现的知识与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拓宽其视野,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文化特色的课程。如英美文化欣赏课,欧洲文化入门课,英美背景课,英美文学史鉴赏等课程,使学习者从中领会中西方风俗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不同。由外籍教师直接授课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切身感受目标语言的魅力,还缩短了文化传播差异的距离。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习者的视听感受,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意识。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辅材料,重视课外辅导,丰富第二课堂。一本合适的教材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融会到其文化背景中去,教师要科学的选择适用的教辅材料。采用与语言习得联系密切的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辅导材料,可以使学习者置身于目标语言的,陶之中。此外,图文并茂的相关书籍材料对提高学习者中西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是有所帮助的,可以使学习者对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意识思维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其记忆,而且还便于学习者进行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对比分析。通过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分角色]出小品、话剧、英文诗歌朗诵竞赛等来丰富课外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延伸课内所学。课外辅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习者通过利用这一庞大的资源,可以迅速详细的了解目标语言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各方面信息,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四、结语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对目标语言学习带来的影响,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生通过不断调整、重组和建构目标语言――英语来完成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来自母语的影响,如若能把文化习俗、意识形态、思维方法和生活习惯与语言习得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逐步减少母语的负向迁移,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丽芳.克服干扰 促进迁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1999,(10).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报,2000,(4).

第4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教育;方法;简易应对;相互影响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Simple Reponse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Shaoyu, Wang Huadong.School of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 475004,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e of parentalrearing and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and to explore the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students’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Methods3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were examined by using EMBU and SCSQ.Results Among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of Simple reponse and gender( P > 0.05) ;there were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ccordingto T-test( P < 0. 05) . Conclusion Amo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parental styles and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Parental rearingpattern obviously affect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Education; Methods; Simple reponse;Transactional analysis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 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 质。我国学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既有其跨文化、跨种族的一致的一面,又有受 文化、种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一面[1]。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 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调节行为。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 感反应[2]。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自我 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产生产生重大的影响[3]。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 体,他们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自我简易应对方式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2008年3月,笔者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 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开封市某中学在校学生300名,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共 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65 份,有效率为88.3 %。其中男生107 名,女 生158名,年龄为13~16岁。

1.2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4]和简易应对方式 量表(SCSQ)[5]进行评定。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有 66个条目,采用1~4级(从无到总是)评分,该量表包含父亲和母亲2个维度,父亲 维度有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惩罚、严厉)、因子Ⅲ(过分干涉)、 因子Ⅳ(偏爱被试)、因子Ⅴ(拒绝、否认)、因子Ⅵ(过度保护),母亲维度有因 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Ⅲ(拒绝、否认)、因 子Ⅳ(惩罚、严厉)、因子Ⅴ(偏爱被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 ,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 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13~20 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 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5. 0 统计软件包及Excel 软件。

2 结 果

2.1 中学生简易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1。

2.2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父亲因子Ⅰ、Ⅱ、Ⅳ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Ⅲ、Ⅴ、Ⅵ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母亲因子Ⅰ、Ⅴ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Ⅱ、Ⅲ、Ⅳ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2. 3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父亲 因子Ⅰ、Ⅵ和母亲因子Ⅰ、Ⅱ、Ⅴ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Ⅱ 、Ⅴ和母亲因子Ⅲ、Ⅳ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因子Ⅰ和母亲 因子Ⅰ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负相关,(P

3 讨 论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所采用的教养方式 有所不同 。[6,7]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拒绝 否认和保护;得到母亲更多的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男、女生所感受到 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的看法及关注的不同。在 本地区,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情感温暖和偏爱,而较少地 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反映了时代不同给人们教养子女 的观念带来的差异。由于女孩的性格较柔弱、乖巧和温顺,自己首先主观上就 认为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即使在现实当中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 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父母偏爱和过度保护的得分会比较低,和以往研 究有所不同;由于样本选自于开封市一所普通偏差的学校,学生问题行为比较 多,学生家人本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养方式本就存在问题,父母对男生社会 角色期望比女生多,同时由于男孩比女孩更为好动、不服管教和易发生身体损 伤,因此,父母对男孩给予更多的管教、否认和严罚。个体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的 统一,当面对情境中的突发事件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模式,这 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简易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传统,在这种 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教育孩子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有研究认 为,中国文化特点不仅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身,而且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干涉、约束等被视为对子女的关心,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被认可的。因此,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父母确实表现出对子女的高控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理解关爱子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有利于子女积极应对方式的出现; 父母的拒绝、否认和严罚,使正处于青春期逆反的子女更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这一研究提醒中国广大父母特别是差等学校的父母为了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 应如何修正其教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张勇.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滨州教育学 院学报,2001 ,6(1):62-64

[2]Joff PE.andBastBA.Copinganddefenseinrelationto accommodationamongasampleofblindman J Ment Dis,1978: 166,537-552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89

[4]岳冬梅.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 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 -167

[5]杨德森.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 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6]GJERDE PF.Parental concordance on child rearing and theinteractive em2phases of parents:sex2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preschoolyears. Dev Psychol,1988,24(5):700-706

[7]Lytton H , Romney DM. Parents’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girls:A meta2analysis. PsycholBull,1991,109(2):267-296

第5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 教师队伍; 高校艺术类;四川高校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一、关于四川高校教师队伍与高校艺术类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分析

(一)四川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四川省有普通高校93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高职高专48所,在校生近160万人;有成人高校22所,在校生30多万人。其中艺术类在校学生13万多人。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000年的48万增加到近190万。高等教育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取得显著成绩。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初步构建和形成,国家级“质量工程”各建设项目数均居全国前8位。

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资源总量增加,新区建设阶段性完成。高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成绩突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川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四川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还不是高等教育强省。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关键之一。

(二)深入分析四川高校教师队伍与艺术类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善和解决。

1.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生大幅度增加,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工作,恪尽职守,保证了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是教师队伍总量有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省高校专任教师7万多人,承担着近190多万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的培养任务。其中艺术类专任教师7000余人,承担了13万多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在一些综合大学,艺术类教师还会担任一些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提升课程的授课任务。

三是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超过80%,艺术类高校教师由于很多表演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这一比例还会高一点。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超过55%。

――在教师职务方面,全省高校中级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占近9.5%,具有副高级职务的教师近26%;艺术类高校中级及以上教师也达到60%以上,其中正高级教师占7.5%,副高级教师占16%。

――四川高校教师学历层次有较大幅度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近4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近10%。艺术类高校由于专业特色,学历层次一直比较低,但近年来各艺术高校加大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工作力度,成效显著。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该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从2006年的23.5%增加到现在的44%。

四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数量正在不断壮大。四川高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共17人次;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占全省近75%,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占全省近5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占全省近49%;“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占全省近86%;获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和创新人才奖占全省近40%。艺术类高校近年来依靠自身实力,被评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

2.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总体数量短缺矛盾突出。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是1998年扩招前的5.9倍,但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仅增加了2.1倍。生师比由1998年的12.3:1上升到目前的21:1,是全国比较高的省份之一。全省艺术类高校的生师比约为16:1,与教育部对艺术类高校的生师比11:1的要求对照,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短期内要彻底解决,难度较大。

二是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仍待提高。按教育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本科学校应达到60%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应达到30%以上”的要求。我省大多数高校存在距离,高职高专院校差距更大。省内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平均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低1个百分点。特别是省内高校艺术类教师这一差距更大,除了位于省会城市的高校艺术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比较高以外,其他学校景况堪忧。与全国艺术院校的平均水平比较也有一定差距。

第6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

一、引言

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学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操练和强化以及传统认知主义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戴炜栋,刘春燕2004)。这种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却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开始受到重视。它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被广泛运用于语言课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互动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帕尔特(Papert, 1993)曾对皮亚杰的有关理论进行实验,证实人们从其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虽然理解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协作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加准确的语言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白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习者一旦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2.发现教学。布鲁纳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科结构论”,并主张“发现教学”。他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语言现象提出各种假设,并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验证假设。教师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与合作。在维果茨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兰妥( Lantolf, 2000)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作是教育的核心。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就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互动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为根本目标,是一种很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英语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杨翠萍,刘鸣放2005),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互相之间缺乏互动。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空间,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观和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的过程也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反馈以及调整的过程。为使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师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针对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将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或课本知识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与互动的过程。利特尔(Little, 1991)认为,教育是互动的社会过程。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等。要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能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当他们为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时,他们的观点可以得到互补,因而他们可以学得更多。同时,他们因合作成功而体验到的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所倡导的学习观和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信息时代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要求。《课程要求》提倡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学习在不同程度上就体现了先进的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师不能忽视现代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把这一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观点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参考文献:

[1]Lantolf, J.P.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UP, 2000.

[2]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1991.

[3]Papert, S.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Computer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4]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戴炜栋, 刘春燕.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 外国语, 2004,(4): 10―17.

[6]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 外语界,2005,(3):49-54,67.

基金项目:

此论文属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看”中国英语”对“世界英语”的影响》W12211030, 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成果XZD1907-09,西华大学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第一外国语(上、下)SFKC2012001。

第7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环境;幼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93-01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五、幼儿犯错后应注意批评的方式

第8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教师教育;借鉴意义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

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处授徒讲学。王阳明针对明朝社会思想状况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提出心学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心学之上,是其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 王阳明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方面,王阳明讲求“明人伦”、“学为圣人”、“学以去其昏蔽”,他以儒家的最高教育目的来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立成圣之志。在教育原则方面,王阳明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教育基本内容方面,王阳明除了教授四书六经之外,积极传播心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王阳明提倡自得、注重点化、讲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实践。 王阳明知行合一,积极推进教学实践。特别是其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多样,行德政、举社学和行乡约,具体措施包括其宽恤百姓、敦化风俗、兴举社学和推行《南赣乡约》,这一切让人清晰看到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效果。此外,王阳明的蒙学教育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阳明的讲学活动基本是以书院讲会的形式存在的,他积极倡导建设书院,一生修建了大量书院,为传播心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一,德育为先,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德育的地位和比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培养个性。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未来教师树立多样的学生观,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使学生能够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王阳明先生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项目名称:此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度立项研究项目“阳明心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为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教育科学学院李纯教授,笔者参与李纯老师课题研究,形成此文。

参考文献:

[1] 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9篇:对教育实习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军队院校 任职教育 教学

所谓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的需要而进行的培训、进修或专业学位教育。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任职岗位为指向的军事职业教育。本文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简单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希望对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阐释

1、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这种建构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所起的作用,认为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2、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多角度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

当前大部分军队院校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强,过于强调抽象概念,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员讲授的知识与部队实情以及教学对象的岗位工作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学员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真情实景的教学导致学员难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灵活适应实际变化。

2.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忽略了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当前的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份强调了教员的中心地位,而忽视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还没有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不能激起学员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员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也仅仅是停留在教与学的关系层面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3.教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中仍有相当部分教员缺乏部队实际经历,能力素质与任职院校教育要求不相符。对学生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涉及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够,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家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教员没有很好地担任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而也导致了教学效果总体质量不是很高。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

结合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引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方法,在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以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并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在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应该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尴尬局面,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员的学习由单纯的个性学习转变成为互动性的合作学习。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让学员在情境活动中获得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员和学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收集、获取、传播、加工和创新知识的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军队院校师资队伍中部队经历不足的缺陷,要鼓励教员经常深入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和学习,丰富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增强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驾驭知识的能力。同时把一些军事行动作为鲜活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为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员本身也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争取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以学员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差异作为教学组织的出发点,把任职岗位的专业需求和培训专业的设置要求作为教学实施的着重点,寻求合适学员发展的新方法,鼓励学员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构建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适当增大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就决定了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员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通过教学双方围绕某一观点和问题的平等交流、研究探讨,达到思想、观点的碰撞接触,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员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互动,最后对学员发表的意见和观点进行逐一评述,全面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除此之外,也应该健全任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员的教学积极性和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勇.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