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金融企业运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企业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企业运营

第1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互联网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建立对企业资本运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互联网与金融市场相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融资、投资和支付方式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金融对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市场资本运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很多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资本运营方式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易双方仅需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交易,减少了很多繁琐的中间环节,节省了企业跑网点、线下办理业务和支付中介费用等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模式对于占我国企业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而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缺和不足。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网络化的平台使得信息传输更加迅速和全面,突破了地域和时间对于金融服务的限制,灵活机动的模式缩短了金融业务的办理时间,提升了企业对资本运营的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丰富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范围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资本运营模式,在金融?C构、企业与个人之间建立便捷的金融流通服务渠道。企业除了可以选择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接之外,还可以通过个人或企业满足融资需求。

例如,2016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小赵,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小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急需一笔30万的短期资金,如果通过向银行贷款需要诸多手续,小赵选择了众筹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项目的规划以及回报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两天内小赵就获得了3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一定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交易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的线上交易,网络安全问题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网络犯罪对企业进行线上资本运营安全产生了威胁。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进行资金运作时,可能会因为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而导致企业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受到损害。

例如,近年来很多P2P网站,成为网络犯罪份子从事诈骗的工具,天使计划、蚂蚁贷、淘金贷等公司发生骗贷问题之后,由于无法追回投资人的本息而纷纷跑路,导致不少投资人的资金损失,同时很多将闲置资金投入到这些网贷平台的企业也受损严重。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创新和优化资本运营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一)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企业资本的运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正以极快的创新速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运营理念,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把握互联网与我国金融市场相融合的趋势。企业的资本运营应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应以更加长远的和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进行规划和操作,不能固守于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企业在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作出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可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面对那些高品质的金融模式,尝试更加灵活的资本运作模式。

(二)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着新的课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来对企业资本运营进行系统规划。在企业贷款、投资等资金配置和流动增值方面,企业必须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资本运营要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基础,在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性质、投资组合等方面,对于常规化的项目要形成制度化的规定,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需要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方式方面,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的融资数额巨大,对资金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适宜采用较为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一般是短期、快速的,需要更加灵活的金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款项的用途和需求来选择资本运营方式。并且,企业的发展阶段、资本结构也是企业在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将不同的金融模式按合理比例的组合使用,是降低企业资本风险和提高资本效益的正确选择。

(四)企业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控

互联网金融在给企业带了资金流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安全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网络安全以及金融犯罪给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要将新的金融模式列入风险控制管理的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鉴别能力,避免将企业资金置于风险之中。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投资时,企业也要更加注重对投资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对其还款付息的能力做出科学评估,将回款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2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 对世界各国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调查,总结了其主流的发展模式。Poe分析了担保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该融资模式适用的三个范围。Gertzof从银行业务创新角度,指出该业务对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有减低贷款业务风险的作用。Rutberg通过对UPS的分析,总结了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内与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任文超认为“物资银行”运作模式本质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最终解决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的问题,实现物资的良性流通。罗齐和朱道立提出了融通仓模式,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为银行和3PL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进一步讨论了融通仓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运作模式。邓哲锋等在分析了仅有第三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的局限性之后,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参与融通仓业务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委托、统一授信及联盟三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冯耕中界定了我国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两类基本模式,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通过案例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过程。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评述了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及风险控制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当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千辉、甄学平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提出了“先票后货”模式下收益驱动型供应链金融模型,研究了生产商的订单能力和融资决策。万媛媛、张颖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从融资方式、融资平台、融资体系及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式。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监控研究 Wright认为物流金融的存货价值及监控是开展该项业务的重点环节,如何准确评估存货价值及实施严格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而提出引入有实力的3PL的建议。Barsky和Catanach从物流金融业务特点出发,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提出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思想。Diercks基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物流企业参与风险监控的必要性。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成本结构及监管模式,研究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率问题,指出银行面临的下侧风险随着企业性质、质押率的改变而变化,与企业违约风险及质押存货的销售债项有关。李毅学从金融系统论角度,提出识别物流金融风险的技术框架,从风险来源、风险控制出发,给出了详细的风险分类,对深入分析物流金融风险提供了帮助。

(三)供应链资金约束研究 Birge、Birge和Zhang从采购具有的延期选择权角度,基于参与者的风险中性假设,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经营决策中的融资问题。上述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需求出发研究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实际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Buzacott和Zhang基于贷款的外部融资约束,建立了资金约束条件下的生产和库存相关模型,指出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最优决策的关键因素。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针对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了周期性存货质押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依据报童模型研究质押率的确定,并从下侧风险控制出发角度,讨论了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出融资企业的初始质押率和再订购决策共同影响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袁光从物流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角度,基于链条中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以各方利润为权重的总体目标函数,讨论了联合最优决策问题。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还很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物流金融的统一准确定义,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被宽泛的称为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中,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互集成的创新综合服务。具体来讲,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提供融资和物流集成式服务,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的问题。

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物流金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其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等。

(一)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等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通常需要企业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但是,供应链中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缺乏不动产,信用评级不高,通过传统方式很难得到贷款。因此,银行要扩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就必须开拓创新性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

(二)物流企业 参与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3PL企业主要提供质押物(指流动资产)的物流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监管、评估、拍卖等)。3PL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中的内部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业务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物流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中融资企业存在高度重叠。而银行与3PL企业之间的客户共享,实现多窗口客户的导入,则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扩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涉及很多物流的控制环节,此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角色,负责质押物的监控,并就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向银行提供预警。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指的是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授信角度出发,因其融资少且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状况较差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但从供应链关系出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交易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相对封闭的,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获得信贷支持。

(四)物流金融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体系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往往作为银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基础。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才得以获得信贷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钢铁企业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近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拓展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钢铁企业经常采取定金方式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销售策略的本质是,钢铁企业自身对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进行授信,为其提供的除定金以外的货款垫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以汽车、轮船、家电为代表的钢铁需求锐减,钢铁企业的风险库存迅速增加,企业的现金回流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跳水,之前以定金方式高价购入钢材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跌价损失,无力偿还钢铁企业货款,违约事件屡屡发生。面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下面对三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一)期货草约融资模式 如图1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并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贸易公司对企业的需求以及钢铁生产厂的排产计划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形成期货草约,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3)。其次,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4)。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5)。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6),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7),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期货草约转成期货合同并反馈给融资平台。贸易公司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8)。然后,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9),3PL将出厂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存储(如10),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11)。贸易公司负责货物进行质押物监管,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12)。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3)。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4)。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5)。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6)。

(二)定金入库融资模式 如图2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定金方式付款的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融资企业向贸易公司支付定金,定金合同成立(如3)。贸易公司垫资,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4)。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5),3PL将出厂的货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中存储(如6),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7)。其次,贸易公司通知企业清库提货,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向其提供融资方式,并将定金合同传至融资平台(如8)。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9)。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10)。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11)。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12),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13)。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向融资企业归还定金(如14)。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5)。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6)。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7)。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8)。

(三)现货融资模式 如图3所示,首先,协议仓库向贸易公司提供库存现货的具体货物信息(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其次,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现货产品,形成贸易订单(如2),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3),贸易公司确认订单,形成现货融资订单合同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4)。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5)。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现货融资申请(如6)。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7)。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8),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9)。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0)。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1)。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2)。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13)。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4)。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了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我国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看,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多集中在供应链的下游阶段,即属于渠道融资的范畴。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由于国家新产业政策的出台,钢铁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钢铁企业资金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量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金融的模式,借助4PL的配合,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710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0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创新》,《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2]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袁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9期。

[4]Lacroix R,Varnangis P.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Finance & Development,1996, (9).

第3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渐严重,许多企业大遭其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限、资本积累少、技术力量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绝对是应对危机的良策之一。文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机遇与困难,并就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策略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T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在金融危机的凶猛席卷下,它们迎来了近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国约10分之1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比减少15%;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被解雇员工超过2000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l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出企业信心的下降,2008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2007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据统计,在2008年第三季度,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3、117.5和112.0,比第二季度回落16.6点、7.8点和6.0点。

2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中小企业的特点

2.1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优势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代加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率和资产评估价值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下。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锐减,便面临生死考验。

2.2没有专有营销渠道。资金流转不畅中小企业大多与产业链关系紧密,产品较单一,销售覆盖面窄。在金融危机中,产业链发生较大波动,造成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回笼缓慢,濒临困境在所难免。

2.3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成本控制、市场预警、网络营销、生产自动化、人员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3.1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

3.2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同首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CECA罔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数据),8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人能力,其中有44.2%的企业将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只有24.5%的企业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8.9%的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9.9%的企业具有进销存管理系统应用,6.0%的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应用,5.6%的企业具有渠道管理/分销管理应用,86.2%的企业没有ERP,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不足5%,只有9%if~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在业务应用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

过去20余年,台湾地区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信息化来规范整个制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产品品质及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个良好的借鉴,中小企业最好的出路是“原地来改良”,早日利用信息化策略,以实现产业升级。多部委决策都把发展中小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尤其看好两大_二角地区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区发达的信息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信息经济正当时。首先,全球金融海啸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信息经济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其次,政府为促进内需保增长,投入的大量资金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了机会;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运营商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企业降本、产业升级压力的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4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4.1人才

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留住IT业的高级人才。而对于素质一般的IT人员来说,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小企业亟需建立一支具备运删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骨干队伍。

4.2管理思想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往往直接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一个企业最初强调的是资金管理、销售与市场,接下来是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进入平稳阶段开始关注客户份额或者客户满意度。而这一系列管理思想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诸如财务与业务系统、ERP系统、成本或者项目管理系统、CRM系统等等系统的部署,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的指挥棒。中小企业的经营往往在成长初期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越来越不适应。管理思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3标准化建设

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更多的标准化要求让粗放惯了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现场、看板、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管理,相对应的信息系统或者技术也就成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自动化生产线监控、制造执行、服务水平监控等系统或者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标准化的艰难转变。

5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

5.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模式

5.1.1市场型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来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5.1.2效率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5.1_3服务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服务信息并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建立了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5.1.4关系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之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以此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5.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措施

5.2.1引入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我国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它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5.2.2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中小企业必须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供应链各级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积压,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优化、透明管理。通过渠道管理优化,可以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销售渠道,增强终端管控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3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CRM的核心是客户的资源价值管理,通过对用户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达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更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指导,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5.2.4引人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

MRP11即交易自动生成方式,入账、过账均由计算机完成,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进行。信息流内涵的表现是物流及资金流的状态体现,对企业起着驱动和控制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使资源达到合理化配置,提高利用率达、降低损耗率,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5.2.5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RP

系统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化的主要表现,资金流是传统性的经济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和定(上接第43页)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hm,属较严重不合格。注:每台样机每个检验项目为一个项次。

②产品标识判定。当所检两台样机所有B类标识检验项目中有不多于2个项次不合格,判定产品标识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产品标识检验不合格。当产品存在2个以上B类项次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其中标牌内容、其他标识这两项检验项目,仅作为检查项目,不划分重要程度,不参与产品质量判定。

③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经检验,所检两台样机的实物质量判定和标识判定项全部合格时,综合判定检验结果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及以上A类项次不合格,或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定子绕组击穿或电机烧毁,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以下A类项次不合格或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个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④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异议处理复检。对判定不型。引入ERP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还可在各类型企业中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和复杂化。

5.2.6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第4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一、重视其特殊性

传统会计没有对会计行业做具体区分,特别是对金融行业,这使得金融会计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其特殊性,考虑到金融行业特殊性,以加强会计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国家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行业之间界限,使会计制度尽可能规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可比性。在统一性要求下并不完全否定特殊性,特殊性是针对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来认定的,如何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既符合统一标准又依赖金融行业特殊性,这是值得企业金融会计制度建设思考的问题。“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体现了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也使金融会计与企业会计并行,这凸显了企业会计的重要性,更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

二、加强前瞻性

企业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度的制定需要实践来检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在科技带动下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每天都有变化,这样会出现企业制定的金融会计制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步伐,这说明制度建设缺乏前瞻性,对企业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企业在制定金融会计制度时需要运用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指导,在向发达国学学习先进理念基础上进行制定制定,以增加制度的前瞻性。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业务,需要大胆进行创新,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制度与实际工作的误差,以保证制度对企业运营的指导。

三、加强制度细化

不论传统的会计制度还是金融会计制度,在制定时都涉及到细化问题。金融会计制度核算细化、操作规范化需要在符合前瞻性基础上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金融会计制度在建设时需要衡量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想要实现细化、规范化和前瞻性并不是简单问题。各企业要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在法律法规指导下使金融会计制度与行业标准相结合,以制定细化的金融会计制度。现行制度标准下,法律、会计、金融核算三个层次是协调一致的,会计制度在制定时不能与法律、会计法等相违背。理论上会计制度与核算制度的协调不难处理,只要以会计规范业务为标准,在金融领域规范会计的确认事项、记录和报告方法,就可以实现金融会计制度制定的细化问题。

四、兼顾金融会计制度的灵活与适用性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是提高金融会计制度制定灵活性的基础,企业经营范围在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增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兼顾金融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是加强企业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标准。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不能完善洞察企业发展业务的未来变化,但可以充分考虑灵活和适用性,以避免制度建设的频繁变动和调整。在金融会计体系的设置上灵活选择可以减少因制度不适应而带来的计算机系统的大幅度调整,按照国际通行的信息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增加企业在市场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5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关键词: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5-0081-06

一、引 言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融结合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和双向选择性等特点。而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则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的而参股金融企业的实体产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参与金融企业能够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交易费用,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随着光大银行上市、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产融结合的热潮正在国内蔓延,产业型金融控股集团这一发展模式备受热议。

目前,关于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评价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国外有Ocasio和 Joseph从战略视角对通用电气公司产融结合型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定量分析[1]。大多数文献只对金融控股集团的运营效率进行了分析,如Hu等[2]、Lo和Lu[3]分别运用DEA模型对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集团运营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金融控股集团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等。而Casu和Girardone的研究则并不支持这一结论,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法律制度的不同而运营效率有所不同[4]。在中国,由于实证数据难以获取,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就企业效率评价而言,目前He和Chen[5],孙兆斌[6]的研究运用DEA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进行了评价,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运营效率普遍低于美国上市公司效率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知,我国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集团或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尚不可知。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既具有一般实体企业的特点,同时又由于参股金融企业,因此具备了金融企业的特点,因此在评价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时,不能照搬金融控股集团或实体产业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模式,而要分析实体产业的特征,又要考虑金融企业的特点,将风险因素纳入到效率评价模型中来。在产融结合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提供相应指导,另一方面也能给监管部门制定管理措施、规范上市公司参与金融企业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二、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为计量模型的构建;第二为运营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在计量模型的选择方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中国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数据包络分析在不设定具体生产函数的条件下,可以测定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投入、产出的效率。其次,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不受投入产出数据所选择单位的影响。最后,国内外较多的研究均是以DEA方法为基础,对企业效率进行评价,选择DEA方法可以保证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利润效率只在一定条件下,某上市公司与前沿上市公司的效率差异程度,经营效率是以收益最大,成本最小为导向。模型的形式如下:

该值越接近于1,表明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越高。特别地,当E=1时,表明该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已在潜在的最大效率上运行,企业处于最优状态。

在运营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本文将从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产出指标、母公司指标以及金融企业风险指标三个方面来分析。

1.产出指标

衡量绩效的指标有许多,财务指标是评判企业绩效的最基本的方法,常用的指标有资产报酬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主营业务利润率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由于大进大出而产生的销售收入过高引起的效率估计偏差,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又不至于常常为负值,用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度量产出可以考察参股金融对其实体产业的支持程度。同时,由于参股金融企业,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会产生投资收益等,因此引入资产报酬率可以较好地度量参股金融企业带来的收益。

2.母公司指标体系

(1)公司规模。新古典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等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如果厂商的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节省,从而产生经济效率,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规模一旦突破企业的有效边界,又会带来效率损失。本文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对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

(2) 公司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收益,资产营运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节约与利润创造,因此营运能力是衡量产融结合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度量企业的营运能力。

(3)公司风险指标。负债一方面能给管理人员施加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和运营效率,但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若超过合理比例,负债则会增大企业破产风险,因此反而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将选取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度量企业风险。

(4)公司人员指标。在现代企业当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因此本文将企业员工人数和本科以上员工占比作为人力资源的指标来度量其对产出效率的影响。

3.金融企业指标体系

由于参股金融企业的风险自然而然地会传导到上市公司中来,金融市场风险种种,上市公司稍不留神,就会陷入“美丽而危险”的陷阱之中。因此在评价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时,也要留意参股对象,即金融企业的风险状况。本文关注的风险主要为内源性金融风险,因为在金融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各不相同,因此其风险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具体来说,不同金融企业将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类别,本文将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体系参考迟国泰等的研究,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指标包括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为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率[7]。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风险来源,特别是在中国,不良贷款比率过高曾经是困扰过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问题,不良贷款比率越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资本充足率也是衡量商业风险的重要指标,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一直将该指标视作商业银行风险监控的核心指标,并与近期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提高到15%。存贷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贷款越多,风险越大,但若过低,也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因此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要在存贷数量上取得平衡。

(2)证券公司风险指标体系。

各上市证券公司目前在年报中均已披露其指标,年报中证券公司风险指标体系包括净资产风险准备比、净资产负债比和财务风险三个指标,对于年报中没有披露三项指标的证券公司,本文以公布的财务数据自行进行计算。其中,净资产风险准备比=净资本/各项风险准备之和,体现了证券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净资产负债比=净资产/负债,该比率越大,风险越小;财务风险=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反映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大小。

(3)保险公司风险指标体系。

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度量,本文参考了黄薇的研究,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赔付风险等方面来选取风险指标。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指标包括权益资本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指标包括风险资产占比和资本充足性比率,而赔付风险指标有赔付比率[8]。权益资本收益率越高,对投资者、股东的保护能力越强,相对应的市场声誉也较佳。风险资产占比体现了风险资产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冲击,证券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资本充足性比率反映了保险公司应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该值越高,说明保险公司的杠杆比率越低,资本越充足,以自有资本能承担较强的风险。但与此同时,杠杆比率较低会影响保险公司的资本运营效率。赔付比例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和赔付质量,该值越高说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可能较低。

由于各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介入金融企业程度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家上市公司,其参股比例也会随时间动态变化,因此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引入风险系数(ρ),ρ为上市公司参与金融企业的股份占金融企业总股份的比例,定义R为金融企业传导至上市公司的金融风险,则:

将风险系数值乘各金融企业风险指标值,从而最终得到参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上市公司的风险度量值RB,RS和RI。

三、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均为上市公司,即从2001―2009年之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企业及其参股的实体产业上市公司。其中金融企业包括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国元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宏源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东北证券、广发证券、国金证券、太平洋证券、西南证券、光大证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等上市金融企业。而实体产业公司包括新希望、首钢集团等70家上市公司。研究数据来源于天软数据库(Tinysoft)、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以及证券之星网站(省略)。

对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MATLAB7.0 对模型(1)进行规划求解,得到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效率值,其效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所示。

从评价效率的总体结果来看,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大多分布在0.7―0.8之间,反映出我国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目前的运营效率不高,距离潜在的效率前沿仍有较大的距离,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虽然取得了较高的利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从发展趋势来看,从2001―2009年,各年的运营效率呈现增长之态势。这一方面可归因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得到规范,金融企业的智力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均得到了有效提高,这对参股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促进作用显著;另一方面,这与上市公司参与金融企业运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有关,上市公司在参股金融企业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并通过金融企业渠道对其自身经营提供了融资便利等金融支持。

图1 效率分布直方图和逐年平均效率(总体样本)

从参与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来看,虽然企业运营效率的频率直方图和历史趋势图均有相似的趋势,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图2所示)。参与商业银行的上市公司效率值比较稳定,组内差异较小,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稳定,即使是民营银行或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能够成为参股上市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助其提高经营效率。

证券行业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证券公司暴露于较大的市场风险当中,证券市场的繁荣与否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在2005年以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证券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此“靠天吃饭”的证券公司大多经营惨淡,甚至发生了万国证券和国泰证券公司倒闭等风险事件,证券公司的惨淡经营自然会影响参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而在2005年以后,证券市场又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这给相关企业的运营效率值带来较大的波动。但由于在发展进程中,证券市场品种不断增多,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增强,治理结构也有所完善,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也逐渐增强,这也给参股企业的效率提高带来了正面效应(如图3所示)。

本文只分析了2007―2009年参股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从结果来看,通过集团化改造,保险公司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行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而参股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效率值也在平均水平之上(如图4所示)。

从上市公司介入金融企业的程度来看,介入程度较轻((0, 0.1%))和介入程度较高([10%, 1])的上市公司效率值较高(如表2)。

介入程度较轻的企业由于受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小,因此金融企业的风险较难直接传导至上市公司,但由于上市公司控制力弱,只能被动接受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因而造成效率波动较为明显。而介入程度较高的企业能够参与金融企业的决策经营,因而能够有效利用其控制权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同时因为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其内在运营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其效率波动也较小。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效率评价体系,对2001―2009年参股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较低,仍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参股不同类型金融企业的效率值也表现出了不同特征。因此在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在利用金融企业带来效应的同时,严格防范金融风险,并需要对参股金融企业的类型做详细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金融企业风险度量以及风险系数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精确,只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度量金融企业对实体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状况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稳健地提高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和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 Ocasio,M.,Joseph,J.Rise and Fall or Transformation: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at th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40―2006[J].Long Range Planning, 2008, 41(3): 248-272.

[2]Hu,W.C.,Lai,M.L.,Huang,H.C.Rat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Multiple DEA Approach[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3):5592-5599.

[3]Lo,S.F.,Lu,W.M.An Integr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 (1): 341-350.

[4]Casu,B.,Girardone,C.Large Banks’ Efficiency in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4,24(6): 129-142.

[5]He, F.,Chen,R.A Company Analysis on Home-Electrical Appliance Companies’ R&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 and Japan[J].Waseda Business Review.2006, (40):3-20.

[6]孙兆斌.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管理世界,2006,(7).

[7]迟国泰, 冯雪,赵志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4):408-416.

第6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5-0101-03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会间接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金融危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项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体上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架构,使企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这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投资活动有所限制,某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风险来临,但为时已晚,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将会直接地受到风险的影响,以致企业管理人员出现盲目投资、盲目管理等现象,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2.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应当被管理经营者重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和增长企业效益。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综合型活动,因此,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运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所以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企业各种风险现象的综合表现。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想正常经营,想要生存下去,每时每刻都有风险存在,只有处理好企业正常运营与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在运营的同时,每一个发展的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企业是否盈利,所以正是因为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企业的亏损和倒闭。

(二)企业的风险控制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企业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风险,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就会让企业顺利的度过。但是企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和国际社会接轨,不再是原先的“闭关锁国”,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环境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企业合理地发展,所以虽然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会使企业深陷于泥潭,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仍对外部环境有过分的依赖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个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需要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三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即使目前国内的某些企业开始模仿国外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监事会,但是监事会的真实作用并不是很大,形同虚设。治理结构的不完整,会使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不稳定,财务风险几率大,企业损失率较高。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一)加剧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的放贷行为,由此造成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很紧张。当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倒闭。当金融危机过后,每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企业也开始对企业各项资金作出一些必要性的使用制度等,保证企业资金充足。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著名的雷曼公司破产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会影响央行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调整利息利率,进而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会将国外的支付能力拉低,这就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出口贸易经济,导致国内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当市场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时候,筹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每次金融危机的覆盖面都十分广阔,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所波及,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企业也很受其影响,所以企业和政府都应当时刻的避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所谓的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投资的原因,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这种风险就被称为投资风险。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会造成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会造成企业一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带来运营风险,最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者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此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房地产,原油,股票等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判断能力,这样会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剧投资风险,当企业没有办法承受风险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大,国内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造成了许多企业的倒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十分的注重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进行盲目,没有预期的投资,这样会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认真的思考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计划的进行风险规避。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同时,银行,社会和企业的客户等也会无法保障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企业整个的运营生产计划。企业在有计划的经营时,在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运转。同时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行业圈子,致使企业不能将结算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前我们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万亿人民币,接近于总企业资产的30%,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更大,已经超过了60%。这就说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对资金流的控制力较低,使得企业受到资金流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坏账损失,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会影响其生产运营。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动,会使企业没有办法做好预算,在短时间内,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力减弱,因此,金融危机会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危机对汇率风险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外部环境,如国际汇率问题,就会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金融危机会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浮动,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在业务操作时,发生巨额亏损或者是破产。某些公司在国际交易的时候,由于汇率改变的问题,原本获利的交易,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元等货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致使企业在交易时发生经济损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这三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都会改变当时的经济体系,汇率的上下浮动较大,同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很多的公司在汇率问题上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损失过多地资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际性企业要十分注意汇率问题,尽可能的较少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危机进行规避,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预警金融危机。财务预警机制指的是以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提前处理危机和风险。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更长的时间对金融危机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处理,并能够在财务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本质属于一种货币危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过度的负债,致使企业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维持运转,进而造成企业损失或破产。合理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解决企业较差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好的完成业务流程。企业在运作的时候,财务风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这是对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当今国际市场经济体系随时都在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建立一个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

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资金能够在企业中不断的循环和流动,这个过程中,货款回收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控制资金流动线的通畅,在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环境不断地变化,所有的商品没有很好的贸易流通,使得企业面临着资金不流通的困境,没有资金的周转,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重点把握各类关键信息的收集,时刻对市场进行监测和观察,进而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资金控制机制,时刻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并加以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充足,防止资金流失或不通畅。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

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好事,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也是企业的累赘,所以负债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金融危机或是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很容易造成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使企业净资产收益降低,所以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企业基本就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因此,企业在正常经营的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负债率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计算,设置企业负债底线,企业运营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进行合理优化,当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降低负债比率,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当资本回报率升高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增高负债比率。所以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的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资产负债率,让企业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四)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机制。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要以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主,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做到明确和了解,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尽职尽责,明确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等环节上,不断降低出错率,并明确其责任,从内部逐渐形成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会有效的较少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间接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现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下跌的状态,所以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冲动和盲目,在投资的时候,以一颗谨慎小心的心去面对企业的运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是与机遇并存的,所以,企业要严格对内部进行控制,同时保持当前良好的状态,寻求和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和业务上的突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要时刻地注意资金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得顺畅。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都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规避,才能使企业顺利地度过危险时期,并进入很好地发展状态。本文就金融危机条件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进行简要的叙述,说明了目前企业在金融危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以生存,并能良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张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3]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4]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

第7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关键词:通信消费;信息;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简述

2007年始自美国的次债危机最终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美国金融市场中的资产估值泡沫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衰退不仅拖累了美国经济,还拖累了世界其他经济体,一场日益严重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迅速向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深度蔓延,几乎所有国家都未能幸免。

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给金融等行业带来一定的亏损;对我国外贸出口形成巨大“挤压效应”;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国外企业对我国企业欠款坏账大幅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等等这些,为国内经济造成空前压力,部分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劳动就业困难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国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二、次贷危机给电信业带来的影响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联动效应大大增强,任何经济体都不能独善其身,而身处资本市场的全球电信业也同其他行业一样,由于次贷风暴而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电信类服务具备日常消费品的特性,但总体经济环境的波动多少会影响电信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危机给电信业带来严峻的阻力。一是运营商融资困难将成为妨碍其发展的一堵墙。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银行业普遍不景气,运营商普遍存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美国电信业巨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近日就表示,由于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资本货币流动紧缩,公司不得不依靠寻求短期融资。二是全球电信行业并购活动的下降。在次贷危机带来金融风暴的环境下,杠杆收购者很难得到信贷服务,因此其“出手”时会更为谨慎,这就导致了通信业并购活动下降。三是电信运营商的实体投资减少。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资本市场普遍不景气,投资的热情大大降低,运营商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将受到考验,这将直接导致运营商不得不减少对于实体的投资,以确保充足的资本过“冬”。四是高端集团用户的已经开始流失。当雷曼兄弟及贝尔斯登这样的大企业用户沦落到今天这般境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的电信公司显然将面临一大笔亏损。五是全球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通信开支削减。对于通信业来说,不利之处在于,本次经济危机将使得全球经济的活跃性降低,从而降低通信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面临成本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寻找替代性的通信手段,如求助于免费的互联网。

其次,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电信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是通信消费可以减少差旅成本。本次危机可能迫使企业削减差旅费用,而更多采用远程沟通的模式维持经营运作,如视频通话、视频会议。二是通信信息化手段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迫使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如移动信息化。此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选择更节省成本、人力、物力的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从而更大范围地寻找交易的可能也是通信业所擅长的。

再次,次贷危机对中国电信行业影响有利有弊。第一,在如今这个经济敏感的时刻,中国通信行业面临资本市场、低消费市场紧缩、电信业务的市场需求下降等一系列的挑战。一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下跌令运营商利润下降。一旦金融领域的影响蔓延到实体经济,进而缩减开支、降低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通信行业上下游的设备商、内容供应商等。次贷危机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紧缩,也对电信业务的市场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电信运营商所服务的大型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其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降低。二是移动数据类业务的发展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机构分析来看,多数观点认为数据业务受影响较大。这是因为该类业务目前尚属于高端业务,对支付能力的变化比较敏感。用户在经济衰退期收入降低的情况下,首先减少的就是此类业务。三是产业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同时加速了产业的调整及升级,而产业调整是一个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先作用于大环境,进而作用于整个通信行业,最后涉及到具体的各个运营商。产业调整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的迁入、迁出和消亡,涉及到劳动力转移,人口流动性增强,所以产业转移会导致运营商存量客户的流失,包括个人层面和集团客户层面的用户。上半年通信市场新增用户发展已经趋缓,这其中就有产业调整带来的一定影响。四是股价产生直接影响。作为上市公司,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的通信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的股票产生影响。第二,金融市场的疲软可能给中国电信业的某些领域带来冲击,但是却有另一些领域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是信息化类产品应用增减。电信业甚至可能从此次经济衰退中获益,其原因是,企业因收入下降而进行成本控制,导致信息化类产品增减,越来越多的人减少出行,代之以电话、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通信方式沟通,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差旅活动等。二是通信消费日常化。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人们多会取消或是推迟耐用型产品的消费计划,但是通信、娱乐、网络社交等活动则依然进行。三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正面影响。产业转移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运营商的在线培训、远程教育等业务可以满足人们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这些都可能推动电信设备和移动数据类业务的发展。

三、电信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一)紧抓信息化服务的契机

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渡过次贷危机带来经济不景气的难关的观点,已经成为各界共识,特别是能够帮助开源节流的产品,也就是能够实实在在节省企业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以及提高产品销售额的信息化产品。所以电信运营商应该借此契机,推出针对集团客户具体情况的相应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切实帮助企业客户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找到集团客户的切入点。

(二)把握政策动向,获取发展机会

面对经济新形势,也结合政府管理新需求,推出一系列信息化服务加速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化远程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可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化技术优势送教下乡,为普及农村劳动技能而作出有益贡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职工进行技能提升;提供形式多样的社区信息服务。

(三)维系存量客户,开拓新增客户市场,满足用户新需求

次贷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要在一个相对动态的环境里尽量维系存量客户,开拓新增客户市场,并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首先,为了减少客户流失带来的影响,运营商需要对产品进行梳理,划分具备日常消费特征、奢侈消费特征的产品,在客户消费需求下降时,有针对性地重点营销具备日常消费特性的产品,以维系存量客户。

其次,运营商要通过不断开发新兴市场(农村市场)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从而有效分散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在一片低迷的市场中,走出自己的高增长之路。

再次,运营商需要对用户需求再次开发。产业转移带来新型人才流入将促使个人客户群体素质的提升,个人客户对通信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所提高以及消费需求重点将有所改变;人均消费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有利于通信行业挖掘新业务。

(四)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面对次贷危机,国内电信运营商需要通过自身的升级、开源节流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掌握当前产业实时动态,便于公司及时应对大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应通过大力培养人才,提高客户经理、行业经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及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完善和巩固良性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社会资源的合作模式,优化现有实体渠道,大力发展电子渠道,借助第三方社会量(优秀商、分销商),规范与完善社会渠道,从而实现开源节流的目的。

(五)投资应谨慎把握机会

国内电信运营商应该关注海外并购机会,同时防止投资上的冒进行为。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坚定执行稳健的财务政策,由于现在还无法判断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但经济衰退期是海外并购的最好时机,国外很多优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低估,可以挑选高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谨慎并购,实现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袁燕.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定价及其管制[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9(1).

2、王红梅.电信全球竞争[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第8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摘 要 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产业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论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参与主体 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国外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信息完全时,企业的金融决策和运营决策是可以不相关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运营决策可以分离。很多学者依照此理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运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其中大多数是研究单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或财务决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企业的资金约束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决策,但是较少考虑到金融和运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管理者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仅仅与运营有关,认为对企业的财务业绩没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所有企业里,在决策财务经理们进行资本投资、借贷、股权分配及其他因素的控制或决策时会把物流的供应链与财务的供应链同时考虑,因此物流的供应链和财务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要联系起来。

(二)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金融和运营相交叉领域的研究。李毅学和冯耕中等针对价格随机波动的库存,研究了银行在几种需求分布下的质押率决策,分析表明,只要贷款期末价格分布已知,就能计算出静态质押方式下的质押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无论何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离不开其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一,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配套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即商业银行,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第三方监管,即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弱势企业为了盘活动产,解决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此外,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许多中小企业 ERP 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帐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在防止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使核心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存在着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意向和趋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激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运转、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

当前金融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汽车、能源、家电、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推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相对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场竞争时就略显劣势。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包括业务品种、业务时间,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

(三)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复杂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随着各产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在金融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资金的掌控权而在企业选择物流企业合作方时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资金风险,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中储运、中外运、中运等,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质差、网络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低,偿付能力低而被银行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四)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造成目前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传统的手工方式无法为供应链成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外的割裂成本。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内部系统信息的转换和对接,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具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一)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

(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即融机构 竞争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及其需求的增加,因此产生的数据流量极其庞大,尤其是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在日常的运行时,公司内部对于数据的处理、用户网络行为都会产生大量的数量从而积累起来。我们现在对于网络流量的度量单位大多数以G或者是T来衡量,但是在面对大数据时这些度量单位还是显得有些小。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要想在同行之间脱颖而出,只有将数据作为驱动企业前进与发展的动力,企业才能在销售、投资等方面获得优势。

一、大数据时代及其产生的影响

大数据这个概念始于2012年,得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因为信息对于企业的巨大作用使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对大数据本身而言,是因为数据多而且杂得名,除此之外,它的成本也较低。因为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原因,其传播的速度也较快。说道大数据对于企业的影响,就在于其海量的信息,上面包含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使得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规避市场风险上面更加便捷,使得交易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基于信息的大量流通,企业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找到客户并且直接交易,跳过传统交易中的中介环节;在处理客户的信息时,由于网络上各种搜索引擎和处理软件的流行,使得企业在处理客户信息时的成本更加低廉。总得来说,大数据能够显著降低金融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将电子网上交易这种新的业务模式覆盖在旧的交易模式上,这就是企业对于大数据的必须原因。一般来说,使用大数据的门槛很低,所有企业都可以,但是要将这种模式发展起来,就需要大量信息、数据的积累,相应的企业盈利也就越高。

从上面大数据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对于金融企业最大的影响在于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因为网上传播信息的快捷及大数据包含着大量客户数据的特性,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直接与客户进行,但这不代表金融行业的中介就此消失,反而呈现出虚拟化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无疑会显著降低运营成本;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在对待客户时显得更具有选择性,将风险较高的客户和价值较高的客户区别出来进行交易,并对后者进行业务和人际上的延伸,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在这个基础上,金融行业的数据、信息等资源被有效、合理地分配,使得金融机构的结构效率也显著提升。

二、金融机构的竞争策略

(一)注重数据的积累

在大数据的时代,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市场的规律进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储存积累历史数据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并且要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数据,而不是对于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积累。对于积累数据的优先性来说,当然是金融机构本身产生的运营数据。之所以优先采用金融机构本身的数据,是因为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数据的数量和种类不是最重要的,数据的真实性才是它们需要的,金融机构本身产生的数据都是在长时间的交易中获得的,有相应的记录来证明,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而对于数据的另一项要求,就是其在经过分析加工过后能够适应于金融机构本身的应用,而金融机构历史产生的数据就符合这一点。并且无论是在积累时间上还是在积累的成本上都比对外收购要低。对于从外部购买的数据而言,其真实性就值得商榷,在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企业需要的也较为麻烦,最重要的是很难与企业相适应。所以不管怎么说,在数据的积累上还是要以金融机构本身产生的数据优先,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只有进行这种数据积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提高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能力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数据的积累知识一种企业运营,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只有将积累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才能对企业起作用。具体分为两步,即从海量的数据中选出可能有用的数据然后再进行处理,后者尤为重要,比如从资金的历史使用情况中寻找企业的资金输出状况、又比如从市场数据的异常变动中获取企业的发展契机等。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进行企业创新的思考,大数据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运营模式,与传统的模式在某些地方不能适应,需要企业在这方面进行良性改动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数据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此外,金融机构还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于市场的挖掘与开拓,不至于使企业停滞不前。

(三)充足的资金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资金是第一要务,无论是在企业的维系还是发展中,并且在往后的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中,更多的是趋向于信用业务这一方向,如银行的信用业务。这种业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动力,而且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来进行数据的积累与处理工作,在前中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资金的问题外,金融机构需要在发展方向上向大数据的发展方向靠拢,即更趋向于在网上进行交易,如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网络金融产品等。

参考文献:

[1]陈柳.大数据时代下金融机构竞争策略研究[J]. 海南金融,2013,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