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公共利益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利益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利益的含义

第1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权利 权利类型 权利功能

人类社会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权利,纷繁芜杂,难以细说,详细地论述各种社会权利乃是专门的权利学的任务,远非本文所能胜任。但是,各种各样的权利又都包含了权利的共性和一般特征,这种共性和一般特征是权利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理解和运用好手中的权利不可不了解权利的共性和一般本质,因此,我们虽然根本没有可能详细论述各种社会权利的形态、本质、形式、特征和功能等,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种具体权利,却必须具备一般权利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权利的本质内涵及其常见类型和社会功能等。

一、权利的涵义

权利是与权力相对而言的,前者是社会或组织成员通过要求管理权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获得的具体收益,后者则是社会或组织用来调剂、协调、管理、服务于公众而要求服从的权威化力量。但是,权利现象却远不如权力现象那样普遍广泛,不仅权利现象的历史没有权力现象悠久,而且,权利现象并不如权力现象那样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的人类社会中。权力普遍出现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态中,而权利则仅仅存在于出现了社会分化并尊重社会分化主体的人类社会中。

众所周知,权利现象即使不如权力现象那样普遍广泛,它的现实形态仍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权利形态又滋生了不同的权利意识、权利观念和权利概念。这些意识、观念和概念虽然具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也多多少少触及到了权利现象的一般性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等,有助于我们建构权利现象的一般模型,确定权利概念的基本含义

大致来说,前人关于权利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权利正义论,即把权利的本质和来源归结为自然正义或社会正义的权利理论,其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天赋人权"。这种观点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近代以来广为流行的"自然权利"是它的成熟形态,今天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想也仍然坚持人类权利的正义本质。他们认为,不论自然正义或社会正义,它们都是某种永恒的东西,具有与人类的本性密不可分的先验性质,人类个体的所谓权利,在本质上就是这种先验正义的一种表现;权利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不可分离,不可剥夺的,任何人只要被认定为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就享有不可剥夺的普遍权利,这些普遍权利被明白地写进了大多数民主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2、权利资格论,即把权利的本质看作是能够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资格。这种观点认为,"权利是去做、去要、去享有、去占有、去完成的一种资格"。资格论强调的是要求出于权利,而非权利出于要求,权利本身的存在不受他人干涉,不依赖要求的对象而存在,不能因为某人有某项要求有相应享有某种权利。 权利资格论赋予同等条件下的人们享有某项权利的平等性,只要具备法律或社会习俗所要求的具体资格,人人都能够平等地从该资格中获利。

3、权利自由论,即把权利看作是法律允许并保证人们享有的种种能作为或不能作为的自由,这里所谓自由其实是意志的自由,即认为权利就是人们做或不做某事的自由意志或自主性。康德认为,权利就是意志的自由行使。黑格尔认为,权利的基础是精神;它们的确定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意志既是权利的实质又是权利的目标,而权利体系则是已经现实的自由王国。

4、权利利益论,即把权利看作是受到法律保护或社会舆论支持的利益,该观点认为,当人们的某种利益被法律认为有责任保护和促进其发展时,该利益就成了人们的所谓权利。当人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或损伤时,与该利益相关的人们的具体权利就受到了威胁或损伤,这个时候人们就会以自己的权利为理由寻求法律的帮助。西方的功利主义和法学实证主义大多坚持权利利益论。

5、权利约定论,即把权利看作是人类自觉努力的结果,是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成员通过一定的契约或法律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它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人赋人权"。权利的本质既然是历史地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那么,它当然就具有随时应变的历史性和特殊性,相应地,权利的尊严和普遍性就得到削弱,同时,它还为社会生活中权利分享的不平等原则做了最有说服力的说明。

如此等等的权利定义虽然有各自的局限性、片面性,但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权利的某些方面或属性,对他们的定义加以综合,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和界说权力。我们认为,权利就是社会共同体内由社会习俗、公共舆论、道德原则、法律等认定为合理、正当的利益、资格和自由,它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公共性、严肃性、利益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等。这个定义包含的内容有:

第一,权利现象必然也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权利就不存在。如果人们的行为完全为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并且自然资源无限充足,那么,人们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而且还不用与别人发生任何的冲突或不快,这种情况下,所谓权利或权力根本就毫无存在必要。但是,人们却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而且只有通过共同体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他们才能获得人类意义上的起码满足。共同体内部的各个成员都企图从共同体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满足,如果共同体必须把各个成员从共同体获利的方式、途径和数量等相对固定下来,这种固定可以是习俗,也可以是法律,还可以是道德原则和公共舆论。社会共同体是权利现象出现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同的社会实体没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发生利益分配关系和行为,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权利现象。

第二,权利现象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另一方面,它对于共同体内部的同类成员具有普遍适用性。权利现象在本质上具有共同体契约的性质,具有公共性,它是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人们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共同体之间在利益分配的方式、途径、数量等方面达成的公共契约,该契约为社会确立了权威的地位定位和利益定位。不论是企业组织,还是学校等事业组织,还是政治共同体,其内部都存在着这种权威的地位和利益定位,这种权威定位保证了它的同类成员具有平等获利的资格、机会和自由。尽管,权利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贵族的奢侈品,享受它的人不能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但是,即使在那种情况下,权利现象也普遍出现于人类社会的多数社会共同体中,而且,在社会共同体的同类成员中也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三,权利现象具有体现人类尊严的严肃性,任何权利一旦确立起来,就不能随便被取消或改变,即权利都具有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权利现象的出现必须也必然伴随着这种人类尊严的严肃性,这就使得权利具有了内在于人的人性本质属性。只有这种发源于人类内在本质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资格、自由、利益等才能算是权利,它体现了一种把人类的尊严平等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格局。集权和专制社会的权力当然不可能完全地控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环节,在权力没有触及而形成的控制缝隙中,人们也可以具有某些事实上的自由、利益和资格。但是,这种自由、利益和资格不具有丝毫的尊严和严肃,随时都可能被专制权力取消或改变,因此,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权利。权利不能由于权力的控制缝隙或权力真空而形成,它只能人类尊严在个体身上自然生发出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利益和资格等。

第四,权利现象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现象,利益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权利在本质上是要求社会共同体及其相应管理权威保护或提供的某种收获或满足,如果没有这种收获或满足,或者承诺的收获、满足不具有实质的现实性,那么,所谓权利现象就不可能存在。权利的利益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权利要求社会共同体尊重并保护自己的某些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利益,比如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等;权利还保证和提供人们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资格、机会和自由,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具体利益,如劳动权、报酬权及投资权等;权利还保证人们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要求从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中获得具体利益的分享权,如安全、荣誉、信誉等。

第五,权利现象的历史性意味着,权利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权利现象也绝非一成不变,它具有随时变异的历史特点。权利作为一种稳定的利益和地位定位,只有在社会分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不同人群的利益冲突、地位冲突的时候,它才能真正为社会生活所必需,才能通过社会历史运动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利益格局不尽相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定位、地位定位的具体样式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权利现象的历史相对性,所谓先验的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权利是不存在的。但是,权利现象的历史性并不意味它缺乏稳定性和普遍性,人类的权利在某个历史阶段必须是稳定性,否则就不具有可享受性,权利将不成其为权利;同样,权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是具有普遍性,各个领域的权利虽然发达程度不同,但总归是存在的,而且,同类资格的共同体成员也必然享受有同样的权利。

第六,权利的发展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类社会中出现的权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权利现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迄今仍然没有结束的征兆,人类能够享受到的权利种类和数量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增长。享受到权利的人的数量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过程,权利现象的发展在民主化趋势的引领下,逐渐摆脱了特权形态,而成为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的生活必需品。权利现象的发展还加强了权利的公共性,真正使权利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从而它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二、权利的基本类型

人类社会的权利现象尽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它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权利不同的类型,实质上就是权利现象存在的基本模式或形态。

一般来说,权利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见仁见智的类型划分。

以社会个体能否作为自足的权利主体为标准,我们可以把权利划分为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所谓个人权利,就是指权利的享受主体是单个的人,而非某个集体,比如公民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等权利都是只能由自然人个体享受。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自然人作为个体不能成为公民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等权利的享受主体,那么,公民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等权利在该社会就根本还不曾存在过。所谓集体权利,则是指权利只能由某一些人组成的集体来享受,作为集体成员的任何个人都不能单独享受该项权利,比如政治共同体的主权,它作为一项权利只能由政治共同体成员集体所有,而不能被认为是某个权威人物所有,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也只能由全民共同拥有所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能替代全民获得所有权。至于那些既能够为个人所享受,也能够被组织或集体所享受的权利,则基本上可以归属为个体权利,因为,此时此地的组织或集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角色等在性质上基本上雷同于公民个体,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以享受权利的人与社会成员全体的相对数量比,权利可以分为特权和非特权两类。所谓特权,就是该项权利只能由社会中的少数精英实际享有,而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则被各种资格或操作中的技术壁垒排除在外。一般来说,特权的"特"取决于某种资格,而且,这种资格多半有法律明文硬性规定,几乎没有什么伸缩弹性。所谓非特权,就是权利能够在实际上为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享受,不论是名义上的道德资格、财产资格,还是实际操作中的技术壁垒,都不能再作为把社会人口绝大多数排除出权利之外的工具和借口。特权与非特权关键差异表现在,权利主体是否被法律明文硬性规定的资格限定在某个非常狭小的人群范围内。如果权利的享受主体没有被法律明文限定在具备某类资格的狭小群体中,则该项权利就不属于特权,不论该社会是否已经是民主社会,也不论享受权利的主体是否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权利的享受主体已然被法律明文限定在具备某类资格的狭小群体中,则该项权利就是特权。

以权利带给其主体的利益类别,权利可以分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任何权利都必然给人带来某方面的利益满足,给人们带来物质或心理的某种享受,不同的权利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刺激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人类需要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权利是非常自然的。政治权利是人们获得的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有关的各种资格、自由和利益,它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政治权利,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参与政治的,从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满足,比如民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治理而获得的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心态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政治权利的获得意味着获得了参与社会公共决策和公共产品的生产、分配等环节,为人们追求其他利益建构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平台。经济权利是指人们获得的与社会经济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有关的各种资格、自由和利益,比如财产权、劳动权,报酬权,投资权等。文化权利是指人们获得的与社会文化事业有关的各种资格、自由和利益。

以权利的获得方式和途径为标准,权利可以分为习俗权利和法律权利。习俗权利是人们依照惯例和习惯具有的不可剥夺的资格、自由和利益,这种权利的产生完全依赖惯例和习俗,非经权利主体同意,权利的范围、内容、形态不得随便变更。习俗权利强调权利对于人的本有特征,各种关于权利的立法都是建立在人本有权利的基础上的,是习俗权利的法律确定,那些虽然没有被法律确定而又没有被法律明文禁止的习俗权利仍然是人的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权利则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文本才能获得的资格、自由和利益,而且,权利的范围、内容、形态完全由法律规定,只要符合法律修改需要的条件,权利的范围、内容、形态完全是可以变更的。法律权利强调权利的"人授"特征,各种权利都不具备本有特征,权利不是根源于人的本质,而完全是一种公共契约,权利的多少完全载诸法律,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获得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人们获得权利的方式和途径往往不止一种,但总有一种形式、途径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或者是习俗,或者是法律。

权利的分类标准还有一些,甚至有的标准还很重要。比如根据权利要求控制方作为或不作为,还可以把权利分为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前者是权利要求控制方提供某种产品给权利主体,而后者则是要求控制方不得干预权利主体对某产品的所有权和受益权。

三、权利的社会功能

权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其丰富的实践功能是人类社会持久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权利作为社会现象的重要意义通过它丰富的实践功能表现出来,认识了权利的实践功能也就理解了权利现象的重要意义。

权利的重要社会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权利的出现平衡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输出和输入系统,有助于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助于培育普通社会成员的公共精神。人类个体不仅必须付出一定代价给社会,而且也必须能够从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收入。如果没有权利的确定,那么,个人或局部的得利,既不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也不是必须被保障和不可剥夺的;但是,个人或局部对社会整体或某集体的代价付出则被看作具有必然性的人的本质需求。只有代价付出,没有权利收获,人们只能无限履行其对社会或集体的义务,而丝毫不能有任何获得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曾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某个阶段,也曾经大量出现于某一类型的人类社会中,前者是人类发展还没有达到产生权利的历史阶段,后者则是集权和专制型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个人对社会的输出与输入的失衡,根本上挫伤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彻底瓦解了人们的公共精神,并最终培育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良社会风气。中国传统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人们大多把自己作为公共精神、公共财产的旁观者,甚至争先去做公共精神、公共财产的敌人,不论是天子、将、相、文武百官,还是贫民百姓,普遍流行着大挖公共财产墙角,吞噬公共财产的不良风气。如果权利能够得到完全确认,那么,人们对于社会的输出、输入系统就会处于平衡状态,人们对社会付出的代价,局部对整体付出的代价,最终将使社会和集体的公共财产得到增殖,而增殖以后的公共财产又通过权利增殖个人或局部的财产,而且增殖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个人单独为自己付出代价的收获物。如此,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进一步激发出来,人们也从根本上养成了维护、服从和发展公共权威、公共财产的公共精神,人们将越来越通过公共性渠道的代价付出来谋求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第2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政府作为“政治人”即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人们也普遍倾向于认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捍卫者,公共利益是政府存在的宗旨和归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作为就会有所不同。本文就政府如何更好的捍卫公共利益提出了一些对策,从而更好的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政治人;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观;捍卫

关于政治人的解释,学界习惯于溯及亚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其基本内涵是: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并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至善和谐的动物。

政府作为“政治人”即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人们也普遍倾向于认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捍卫者,公共利益是政府存在的宗旨和归宿。公共利益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满足作为共同体的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公共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总称,即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全社会的整体共同利益。

作为“政治人”的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也永远应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做来捍卫公共利益呢?

(一)构建实现公共利益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体系

政府的有限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合作关系是必然的理性选择,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基础。

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利益实现框架,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利益需求,也降低了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所投入的成本,提高了政府供给分配的效率,从而保证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律和制度

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是促使政府追求公共利益的保证,通过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方式强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始终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政府也应该是法制政府,依法行政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所谓的行政法治,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普遍原则和管理方式,要求政府行政权的获取、组织和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政府之行政行为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逾越法律授权的范围,否则,即为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2、以政治制度化作保障

良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有效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约束个人或集团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并能把他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动引导到有利于或起码不损害公共利益的轨道上。所以亨利指出,“社会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体制,也就没有界定和实现其公共利益的手段。”

3、建立和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以及防止官员腐败的约束机制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加强预算拨款的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共物品的过度生产和各种浪费现象。成立独立的专家委员会或公民委员会对政府机构生产公共物品的情况进行评审和监控,使之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其次,应该建立防止官员腐败的约束机制。行政官员手中掌握权力,就有可能利用权力为自身谋取非法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在体制上堵塞钱权交易的通道。

(三)加强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的监督

公共利益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行政权利的无限扩大,如果对行使公权力没有加以限制,任何公权力掌控者都会滥用权力,因此,必须完善权责对等的责任追究机制。当某个公权力掌控者以公共利益为由克减和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就要严格追究其责任,切实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1、建立以“权力监督权力”的约束机制

人大的监督是“以人民作后盾的,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国家权力监督”,具有最高的效力和根本的意义。权力监督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建构立体的监督体系这是为了确保公共权利的规范运行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加强对于公权力行使过程的违宪审查、司法审查、上级监督、专门监督等国家权力性监督,真正实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约束机制。需要有公共的权威机构制定或相关各方共同制定相应的政治经济规则和契约,对各级政府权力设立具有强制力的制度约束。国内外的行政诉讼实践也证明,通过司法审查来监督和判定行政行为是否真正符合公共利益要求,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加大社会舆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把以公共利益为由行使的公权力纳入到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民主监督视野中,依靠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政治民主,推进政治民主进程,将大大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从而强化政府权威。

从“政治人”的视角来看,行政权运行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目的之一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由于行政权运行的低效率、官僚作风、公众“主仆颠倒”的屈辱感等现实的存在,也并非符合建立并维持公共机构运转的纳税人的初衷。因此,本文对政府如何更好的捍卫公共利益提出了一些对策,也望可以尽点微薄之力,更好的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亨利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6

第3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宣传材料 翻译功能理论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一、引言

中国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国际游客。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很多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经济发展的情况,饱揽中国的秀美山川。因而,汉语旅游文献的翻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途径。旅游资料的英译作为民族历史文化对外宣传的一道窗口,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料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对外旅游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翻译水平,然而当前国内旅游景点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不正确、不规范的翻译比比皆是。质量好的旅游资料译文有助于树立我国优秀的对外形象,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不恰当的翻译会时常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顺畅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的失败,如某些译者一味地强调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而忽视了旅游文献翻译的目的和国外旅游者的阅读习惯,没能把旅游景点的独特文化魅力展示给外国游客,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丧失了译文的“语后效力”(perlocutionary force),最终可能会妨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

1971 年,赖斯(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被视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赖斯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她是第一个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将文本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的学者,她为功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1984 年,费米尔(Vermeer)《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译文功能论”这一概念,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翻译策略,而不是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原文的功能。原文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

90 年代初,诺德(Nord)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忠实”的原则,并给翻译做了如下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定义中,诺德强调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那些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以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了标准。与传统“等值观”相比,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该理论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三、旅游宣传材料的英译原则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旅游翻译应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用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充分顾及两个因素:一是原作者与读者层的关系, 二是译文必须使用易于读者理解的语言。就其文体功能而言,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是旅游资料的两个主要功能,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简洁,能雅俗共赏,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汉语旅游宣传材料的英译目的显然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实现原文的功能与意图,以求信息接受的最大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中国的景观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应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习惯出发,注重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场所。它的功能更象商品广告,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最大限度的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这种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应遵循下列英译原则;

第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来,中外文化的交流存在着逆差现象,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翻译手段将中国文化介绍、传播给外国读者,弘扬中国文化并使之与西方文化得以平等对话已成为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与对外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批的海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渴望揭开这个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国人的生息、劳作、改革和建设,体味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宣传资料属于“信息文本”(informationtext),译者的角色相当于“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译文必须在译语文化中具有意义,译语读者能理解译文,因此,译者有义务将原文中目的语读者不能理解的部分给予解释或者说明,将原文中不符合英语逻辑习惯的行文给予重组。译文同时还必须遵循目的法则,必须以“游客”为中心,重在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游览、参观、访问。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旅游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把重点放在目的语文化和目标读者身上,而不是原文与原作者。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中国文化信息甚至适当地增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第二,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翻译必须“忠实”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直译,译文的忠实性并不排除为使原文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原文意图及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调整、删减或改写等手法对原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以尽可能地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即使在译文的个别地方与原文产生偏离,只要能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图与功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得体的翻译。翻译过程中,一些完全是从原语语境和原语读者角度出发的语篇因素在原文中所发挥的功能会因为语境和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英、汉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与阅读兴趣,尤其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信息量与篇章结构适当进行调整。

三、结论

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的再现给读者。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国成为外国游客的旅游热点,译者应当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介绍中国丰富的历史与地理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个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3]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4]林克难.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中国翻译.2008(6).

第4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技校的焊工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通过书本进行理论的讲解,一方面好需要技校的学生长时间的做一些大量的焊工实训练习,这样焊工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相关的操作技能。再现在的大多数技校教学来看,技工学校教授的焊工工艺和技能实际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太过于全面,现在有些学校的实习设备不是很全也不是很好,而且教师的人数和技能也不能够达到标准,这样是的技校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就会使得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同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学校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是不二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模块式教学就是指在如今的社会企业需求的情况中,技校教学需要将焊工教学内容进行改动,使之更加适合社会和学生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确立教学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焊接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把握学科的特点是必要的。这门学科与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联系十分密切,在教材中这些学科内容在其中有着一定的分量。对于目前技校的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看,这类学科的知识内容比较高深和生涩,以至于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技术教学,把那些难懂的技术知识删减出去,教师运用一些模拟教学方式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目标的完成。

(2)焊工对操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理论,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确立教学目标要充分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很必要的,因此,技校在教学的时候,既要既要要求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也要进行相应的实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操作能力,这就更使得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突出职业性和使用性。

(3)目前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将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在确立目标的时候,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关的技术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有利于满足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学校的压力也就会大大的降低同时也有利于焊工学生的就业。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同时,选择好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焊工工艺学校是义不容辞的。就同现在的情况来看,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中的大部分都讲解的太深奥,现在有些学校的实习设备不是很全也不是很好,而且教师的人数和技能也不能够达到标准,关键的是学校很多方面都是靠资金支撑着,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学校很多方面就得不到保障。很多技工学校甚至连并不算先进的焊接方法都没有条件,更不要说那些先进的焊接技术和检验方法,这就达不到学校教学的目标了,但与之对应的生产实习却极为有限,这些应该重视。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学校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是不二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模块式教学就是指在如今的社会企业需求的情况中,技校教学需要将焊工教学内容进行改动,使之更加适合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根据模块式教学的目标,学校把课本理论中不能结合实际工作的内容加以改动,而且学校加强教学质量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培养。与此同时,回顾以往学校的焊工工艺实习教学中,教师不会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特别重视。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不熟悉操作要领,以至于焊接角度不止确。另一方面学生对运条方法和运条速度掌握的不是很好把我的还是不够,最终导致焊道要么过宽,要么过窄,且表面坑坑洼洼不平整。因此,学生单纯地机械重复训练带来的教学效果低下的问题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提高实习效果,教师应该运用模拟实习这样的的方式,教学理论和技术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电能与材料的消耗,还可以避免训练时间的不必要的浪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技工学校要使小学方法多样化,就应该让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实训活动课程相互并存,两者在焊工工艺教学中是占据同样的地位的,但是即使是同样重要,有些时候也是有些一定的差异的,例如在教学课本中教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生产实习中就不会特别重要,甚至是不尽相同的,要改变其中的差异,教学中要加强内容的重点讲解,教研人员在编制课本时候要切合实际生产实习对其重点的内容加以突出,如应该加大用途广泛而且简单易懂的方法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要对那些在生产实习中运用的很少的而且很深奥的内容应该删减,而且要相应地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生产实习要为了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所以要充分的考虑学生对焊工技术理论的理解承受能力,同时,在实习教学中有很多方法,例如其中有一种既投资少、又有效的实习方法是组织学生参观生产企业和相关高校实验室。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工艺技能明显提高,对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好,这样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思维创新的教育。

4 考核方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学校也从对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把焊工工艺学好,学起来也是很容易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来看,学校采用适当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主动适应社会对焊工技术的需要,对技术人员的工作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校达到教学标准,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校能够更好地找到教学中的错误和漏洞加以补救,更加能够使模块化的教学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授中。

第5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外贸函电;应用

一、引言

外贸函电也称外贸英语信函,是经贸英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这是一种商务信件。相对于其它的信函来说,外贸函电的主要特征就是存在着固定的格式、具备较为简洁的内容、使用较为准确的语言等等。与此同时,作为商业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外贸函电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外贸的成败。而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出外贸函电的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接下来,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着手,从格式、称谓、函电结尾的祝词,被动句的应用等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索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格式翻译中的应用

中英文外贸函电的格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文外贸函电在格式上非常严谨,会在函电中非常详细地列出发件人单位的具体名称、地址、发件日期,收件人单位的名称、地址等等,而且这些内容都是有着规范的格式的。所以,在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格式方面的应用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译文者的接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译文函电的格式。英文外贸函电的格式,有下面的三种:第一种就是平头式(block form),也就是在每段的开始都是从左边开始书写,每行对齐;第二种就是缩行式(indented form),也就是在地址及其它需分行的地方,下行比上行缩进2-3个英文字母,将日期书写在右上端,将签名书写在中间偏右下方。通常情况下,在每段的开始都缩进5个英文字母,不同的段落之间的间距为双倍行距;第三种就是折衷式(semi-block form),也就是说,综合利用平头式和缩行式。相比而言,中文外贸函电的格式没有那么复杂,都是采用普通的函电格式,也就是采用正文的格式。

在翻译活动的进程中,经常碰到格式调整的问题。由于英汉写作格式区别很大,地址和日期的写法、称呼、敬语及商务套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本进行较大的格式调整,使译本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因而改变语序也是外经贸信函翻译的一种常用策略。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称谓方面的翻译中的应用

在英文外贸函电中,对于收信人员的称谓,都是以Dear一词引出,之后加上收信人员的职务或者是姓名,而不管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如何。Dear一词在英文外贸函电中只是一种对于收信人表示尊敬的称谓,在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称谓方面的翻译应用过程中,不能够将Dear一词简单地用中文中的“亲爱的”来全部替代,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中文。所以,对于“Dear Sirs/Gentlemen”的翻译,可以翻译成为“XXX先生敬启”或者是“XXX同志敬启”等等。与此同时,这种函电称谓也必须结合实际的语言环境来恰当取舍,避免产生称谓不合适的尴尬现象。另外,在中文函电中,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的头衔,比如“XXX主任”、“XXX老师”、“XXX医生”、“XXX书记”、“XXX总经理”等等;但是,在英文外贸函电的称谓中,一般都是采用“Mr XXX”或者是“Mrs XXX”。因此,在对于这些称谓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上下文适当地翻译。

在特定的语境下,只有合理地做好外贸函电称谓的翻译,保证格式忠实于原文,使原文读起来更加连贯,才能够真正使得译文更加准确。

四、功能翻译理论在外贸函电结尾祝词翻译中的应用

在中英文外贸函电中,函电结尾的祝词也发挥着不同的语言功能。英文外贸函电的结尾祝辞,如yours,yours faithfully,yours sincerely等等,都是写信人谦虚的一种体现,如果将其翻译成为“您的”,“您忠诚的”,或者是“您真诚的”等等,那么,就会非常容易引起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中文公函中经常选择的“敬启”或者“敬上”等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这样就会使得译文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与此同时,对于英文外贸函电结尾处的其它常用语,也应该采取具备相类似的功能的中文来进行翻译。具体来说:如果将“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ur products, please contact me. ”直接翻译为“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有兴趣,请您与我联系。”显然是比较直白的,而应该将其翻译成为“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有兴趣,欢迎来电,我们会随时恭候您的佳音。”再如:如果将“If you have decided your terms of payment, I am extremely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直接翻译为“如果您已经决定了付款方式,我将非常期待您的回信。”会显得比较冗长,而应该将其翻译成为“若您已经决定了付款方式,请回复,谢谢” ,这样就会显得较为简单直接。

第6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Day 1 上海

Day 2 船上

Day 3 福冈

Day 4 济州

Day 5 上海

行程亮点

在一望无际的浩瀚大海之上,一座移动城堡缓缓驶向魅力之城福冈。在这座移动城堡里有皇宫一般的客房,各色美食的香味缓缓飘散在海面上,音乐剧在里面上演,孩子们在甲板上奔跑嬉戏。

这梦一般的生活10月10日即将美梦成真。中国国旅携手意大利歌诗达“维多利亚号”超豪华游轮为您带来豪华海上行程——四晚五天,游走日本福冈与韩国济州,仅需3499元。

线路体验

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旗下最精美邮轮之一“维多利亚号”正式来沪,邮轮上顶级时尚大牌云集,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时尚餐厅和饕餮美味,欧罗巴式热情洋溢的娱乐表演, 令你即使不能真正漫步于意大利街头,也能在歌诗达·维多利亚号这座“海上意大利”之城感受到纯正经典的意大利时尚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情。

来到船上的贵宾俱乐部,订一席美味的意大利菜,静静欣赏着悠扬的现场小提琴伴奏,在时尚的意式餐厅中细细品味邮轮旅行这一潮流生活方式的精致细节。除了纯正的意大利美食美酒之外,邮轮上的“交响乐”和“幻想曲”两大时尚餐厅更为亚洲游客提供量身定制的菜谱和服务。无论你偏爱中国、意大利或者其他西式美餐,在日常的每一餐都能轻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口味。两大餐厅为游客精心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夜,值得期待。

闲逛在“维多利亚号”的购物区,仿佛来到了意大利街头。从名品皮具、首饰到太阳眼镜、名表,从化妆品、香水到烟、酒,在免税店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寻觅到国际大牌的踪迹。优雅、前卫的模特身着名品店中的服饰、在聚光灯下从你身边走过,或激情、或从容,让人如身临米兰时装周般有炫目之感。当然,夺人眼球的演出不仅只有T台表演这么简单。

第7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人生的另一个新阶段,这也意味着我们即将步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但在这之前必须打下坚固有力的基础,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到了市社会福利院做义工,短短的一个星期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无法从课本上学到的。

一、市社会福利院的简介

省市社会福利院是市政府兴建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始建于1951年,由当时的“中国天主教”、“救济院”、“难民院”、“育婴堂”合并为“人民救济院”。1993年,占地面积90亩,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千米新建福利院落成。

福利院设有老人部、儿童部、社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护理部、后勤部和院办公室。福利院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交给的收养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严格按行业标准要求为“三无”老人和孤残儿童提供供养、医疗、护理、康复、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福利院邓院长说,现在院内人手紧缺,社会上的志愿者,如果没有太多技能,可以来帮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打扫卫生;如果是专业人士,如艺术人才,则可以教孩子们绘画、音乐、舞蹈等,因为智障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天赋是超出你的想象,但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当然,如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能来付出一点爱,与孩子们多点沟通,教他们一些生存技能,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加强,政府的负担会减轻,孩子们将来一定会为多做贡献的。

二、美国半边天基金会

半边天基金会是由珍妮•博文女士和另几名曾领养过中国孤儿者一起在1998年成立的。基金会的创立让众多有幸从领养中国孩子的异国家庭充满了生机,也让这根看不见的红线把他们和中国连接在一起。基金会从2000年开始,先后在中国30多家福利院启动抚育计划,与早期儿童专家合作,旨在帮助福利机构的众多孩子健康成长,为他们带来神奇的转变。

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紧密合作,针对中国孤残儿童的现状,先后在国内16个省的41家儿童福利院建立并启动了“祖母”、“小姐妹”、“大姐妹”、“新禾阳光家庭”等四个高品质的抚育和教育专案,帮助孩子们生命的最初岁月获得一个真心关爱和照料他们的“亲人”。

今天,半边天的全球社区有成千上万慷慨而满怀爱心的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组成,他们都各自贡献着一份心力,帮助我们撑起属于孤残儿童的一片希望天空。

三、第一次与“他们”接触

年月日,我来到市社会福利院,先从这儿的负责人那里了解孩子们的情况,看看我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事情。福利院有分儿童部、婴儿部和老人部。我主要是在儿童部帮忙。儿童部共有40多名孩子,有从两岁到七岁的,也有从八岁到十四五岁的。

两岁到七岁、没有多大的智力问题的孩子都进入了由美国半边天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小姐妹学前教育项目”接受特殊教育。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将和这些老师们一起“工作”。

“小姐妹项目”由于有经费的保障,老师们都是从教育工作者中招聘,强调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并经过专门的培训,所以这里的自理能力训练十分富有个性。比如,孩子们喜欢玩石子,老师们就教他们如何用石子数数;孩子们喜欢吃西瓜,老师就教他们如何区分大与小。效果十分不错!

因为是第一次的见面,孩子们对我挺面生的,不敢接近我。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老师的帮忙下,我主动和他们握手,我微笑着说“我们来当好朋友好吗?”。刚开始只有两个小朋友愿意和我握手的,不过我拿着玩具到其他小朋友面前邀他们和我一起玩,他们终于“接受”我了,还很开心的和我玩玩具呢。

他们上课的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早上八点半到十点半,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剩余时间就是他们的生活时间。

四、孩子们的情况生活状况

很多人在不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下,潜意识觉得他们是傻的,残疾的,不去重视他们。可是我和他们相处后,觉得他们有其他正常小孩的没有的“可爱、幸福”。

这些孩子很多是因为身体上的残疾、智力问题而被父母亲给丢弃的,他们有兔唇的,乙肝的,脑积水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弱智的等疾病。刚开始我会觉得他们很不幸,同情他们,相处后了解他们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于是又为他们感到高兴。

他们有专门的炊事员为他们做饭,有专门的洗衣人员为他们洗衣服,有医生护士为他们治病,有专门的保育员24小时照顾他们的生活。

在节假日里,会有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单位给孩子们送来生活用品、衣服鞋子,书籍,玩具,零食牛奶、水果;会有爱心人士带他们回家过节,让他们体验“回家”的幸福。

在院里保育员阿姨就是他们的妈妈,院长就是爸爸,他们是幸福的,因为有很多“爸爸妈妈”在爱他们、疼他们。

五、和他们一起“上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教小朋友做脸谱。我和老师一起先帮小朋友们温习脸上各个器官的名字,我先发问“小朋友眼睛在那里啊!”,他们都摸摸自己的眼睛说“在这里”,还有鼻子耳朵嘴巴。温习过后,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有已经剪好的鼻子嘴巴的纸片、矿泉水瓶瓶盖、固体胶、双面胶,接下来引导孩子将其贴在脸上的相应的地方。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张圆形的纸片当做脸,然后把“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发到他们手上。我在灵灵小朋友旁边帮助她,引导她眼睛要贴在哪里,鼻子要贴在那里,这两样贴好后她自己就知道了嘴巴要贴在鼻子的下面,我举起大拇指夸她“灵灵,灵灵你真棒!”。每个小朋友的贴法都不一样,所以就有不同表情的脸谱,有一副乐呵呵开心的表情,有一副愁着脸的苦闷表情。孩子们可以找到每个准确位置,只是不能很准确地将它们贴正,所以才会贴出各种表情的脸谱。

活动结束后,我们带着他们去洗手,然后老师开始分点心。奖励他们能很好的完成脸谱的制作。老师把糖果发到他们手上,小朋友们会很有礼貌的说:“谢谢老师”。灵灵拿着糖果到我面前说:“燕姿姐姐,我有糖果”,我笑着说:“灵灵,你今天表现真棒。”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逐渐认识到,虽然孩子们有身体上和智力上的残疾,但是经过训练,耐心地教他们,他们会学会的,而且不比正常的孩子差。

下午就是和他们玩玩具。老师有教他们用筷子夹小毛球。老师说:“小朋友们表演用筷子夹毛球,好吗?”,小朋友都拿起一双筷子到放毛球的柜子前,小朋友左手拿着筷子,右手拿着杯子。他们很认真地区夹毛球,翠翠小朋友喜欢黄颜色的毛球,她把柜子里的黄色毛球都夹进自己的杯子里;云婷小朋友喜欢夹到一个毛球就去告诉老师一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他们说话有些模糊,一些字咬不准,所以和他们沟通会有点小困难,但是大概意思还是能够明白。他们会唱好多儿歌,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国歌”、“小星星”等。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教会他们唱“感恩的心”还有手势,每当有叔叔阿姨来和他们做活动时,老师就会组织小朋友们表演“感恩的心”这个节目,来表示对叔叔阿姨们的谢谢。我看完他们的表演后就得很感动,觉得他们好强,这样他们从小就会心存感恩,将来回报社会。

这几天的天气特别好,早上老师就把自行车拿出来让小朋友们骑。因为自行车的数量有限,所以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骑,老师就会叫他们大一点的小朋友要让给弟弟妹妹骑,他们就会在后面推着弟弟妹妹骑车,自己也玩得不亦乐乎啊!

我给小朋友组织了一场骑自行车比赛,让有车的小朋友都把车停在一条直线上,我数一二三,预备跑,小朋友骑着自己的车出发了,会有一两个小朋友听不懂指挥,我就说:“快看,哥哥姐姐都骑走了,我们快去追他们吧,加油啊!”这些小一点的孩子也骑着自己的车出发了。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比赛结束后,我把糖果发到他们手里,他们都很大声的说谢谢!

快到吃饭时间了,在老师带领下,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自行车放进储藏室里,然后休息十分钟就洗手吃饭了。小朋友在老师走之前会说:“老师下午见!”。我可以感觉到孩子们都很喜欢和老师们在一起,喜欢上课,一天结束后会很期待明天的到来,快点见到老师。

六、体验有感

这些天的社会实践,我学会很多。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在开心的生活同时,也别忘记了奉献自己一点爱心给这些孤残儿童,给他们鼓励,教他们一些生存技能。只要奉献一点点,孩子们都会无比开心、无比幸福。

第8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焊工证里面的6G表示的意思是45度固定焊覆盖平、横、立、仰四个焊接位置。焊工证的区分方式为:

1、坡口焊缝的位置分别以1G、2G、3G、4G、5G、6G、6GR进行区分,分别表示平焊、横焊、立焊、仰 焊、管道水平固定焊、管道斜45度固定焊、管道斜45度加障碍带环条件下的6GR焊;

2、板材角焊缝分别以1F、2F、3F、4F进行区分,分别表示船型焊、横焊、立焊、仰焊;

3、管板或管角焊缝分别以1F、2F、2FR、4F、5F进行区分,分别表示45度转动焊、横焊、管轴线水平焊、仰焊、管轴线水平固定焊。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06-05

一、钢结构焊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1.课程定位

焊接连接作为钢结构构件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焊接质量的优劣对钢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其决定性作用。钢结构焊接工艺课程作为钢结构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模式的好坏,决定着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2.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的教学周为16周,其中前15周为理论教学周,授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第16周为实践教学周,授课地点为实训室。在实践教学周中,学生6人一组,每组一个实训项目,实训不同钢结构节点的拼装过程,从放样、号料到实施焊接。尽管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近几年不断改革,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前15周的理论教学中,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教学手段对理论知识获得更加直观的认识。但从总体来讲,理论教学主导课堂,教师为主导,难免出现“一家之言”的格局,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刚刚学习这门课程,学习热情高,看到多媒体里播放的操作方法,很想动手实践,却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只能静观其变,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进入实训周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进入疲劳期。同时,对于前几周学习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刻,甚至淡忘。教师不得已,仍要对部分重要知识重新复习,浪费了宝贵的实训时间。

(2)学生只能锻炼基本的操作技能,却不能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由于实训时间过于集中、实训时间短的特点,决定了实训项目只能选择便于操作、独立性强的任务单元作为实训项目。传统的实训项目中,选择单个节点拼装,进行平焊、平角焊等基本操作训练,却不能将各个项目单元融会贯通,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相差甚远。

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钢结构专业的职业能力,合理设置岗位群,确定钢结构焊接工艺课程在该专业中能够实现的岗位能力要求,对该门课程的核心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以此作为构建该门课程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的基础。通过分析该门课程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制定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块,见图1、表1、。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

1.构建理实一体教学场所

为学生提供集教室、实训室与钢结构加工厂为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学场所,是顺利实施教学过程的有力保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训室,身临其境地融入职业岗位工作环境中。环境的简单改变,更是角色的重要更换。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中,不再是理论课程上教师的空洞讲解,不再是学生只能用耳朵眼睛被动的接受,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各种问题的不解和质疑,通过对每一个任务单元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构建以典型任务为驱动的项目课程结构

传统教材是以知识为目标的构架形式,构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仅仅是对传统教材章节简单地重组,而是将教材重组为以项目为单元,每一个项目单元均为一项工作的典型任务单元。保证任务单元有递进、有衔接,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角色互换,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3.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是实现“理实一体”的重要前提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能够体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设计内容应具实用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项目数量合适;具综合性、复杂性、覆盖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最终有可检验的结果。表3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单元设计。

4.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模式改革初期,根据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专职教师根据本节课任务单元设定的内容,做到合理组织教学,导出问题。兼职教师既是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又是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对兼职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应严格挑选。一是积极探索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二是具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技术指导,三是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准确清晰地表达。

最终的目的是要既要培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师队伍,[2]又要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3]

5.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考核”

(1)考核内容多元化

通过此项考核体系的建立,不仅仅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而要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技能。

(2)考核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改革后的课程则由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综合评定。

(3)过程考核

钢结构焊接工艺课程的考核成绩由项目任务实施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项目任务实施成绩占80%,期末笔试成绩占20%,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可以引导学生团队合作的参与意识,是教师“做中教”和学生“做中学”的过程,考核评价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全程参与的过程。[4]表4为其中一个教学模块的项目任务实施成绩评定表。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证明,该课程现在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已完成一体化教案,包括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编写;已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各项学习材料的编写;已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室;已完成对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紧张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热情高、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下,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逐步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体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真实内涵,让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地受用于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原,陈建奇.工业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2]潘亚儿.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