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

第1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5日

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尝试和推广,是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环节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笔者结合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总账系统项目”的任务“记账凭证处理”,介绍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环节:

1、教师确定项目任务。对于会计电算化“总账系统项目”的任务“记账凭证处理”,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项目任务:每一组学生阅读 “总账系统项目”任务“记账凭证处理”的内容,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修改和审核方法后,共同编写某企业适当的、合理的经济业务,根据本组编写的经济业务填制、修改和审核记账凭证,相关会计人员进行签字,然后在电脑上对本组的成果进行保存。

2、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实施计划和完成项目成果。教师要给每个组分配任务,然后引导每小组的学生制定本小组的会计电算化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的目的、步骤和方法。制定会计电算化项目计划后,教师要组织每小组的学生共同实施计划和完成会计电算化的项目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恰当的组织、指导和启发。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会计电算化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组织每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经济业务和记账凭证,小组组长要对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交流,写出小组工作总结。

4、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评价成果。每小组展示成果和完成汇报以后,教师最好要和学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由学生个人、项目小组和教师分别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但是,当前中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仍然存在如下5个问题:

1、教师的素质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需要。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需要大量跨学科的知识,这与传统对老师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实践中,很多教师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岗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缺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缺乏与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教材。由于现阶段还缺乏成熟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教材,教师只好自己按照教学目标设计项目。这就要求老师要从章节式的教材中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工作量和难度都极大,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效果。

3、学校硬件建设不到位,难以满足电算化项目教学需求。开展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对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要求较高,学校应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但在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准备不足,不能保证每个教室都能成为电教室,这给教师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带来许多不便。许多学校虽建有电子阅览室,但没有配备数量足够的、功能先进的电脑,难以满足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的需求。

4、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技能。多数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考试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无法检验其电算化实际操作水平。导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接,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进行中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考核改革是当务之急。

5、学生不适应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由于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一贯被动的学习经历,学生们习惯了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式。教师如果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了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且,个别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小组配合时,这部分学生会有依赖、懒惰的思想,甚至滥竽充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效果。

三、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改革建议

中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顺利实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5点建议: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确保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取得实效。中职学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积极拓宽知识面,积极参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实践和学生学习实践。教师本人跟班到企业,深入企业,在原有会计电算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需要,大胆创新,大胆跨出学科界线,刻苦认真再学习。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会计电算化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项目,能涵盖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过程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2、按照项目教学要求,改革会计电算化教材。为了确保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中职学校最好要对现有会计电算化教材进行改革。中职学校应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电算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编写一些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材。具体讲,新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教材最好是把全书分成若干项目,每一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项目可分为会计电算化入门、建账、总账系统、工资系统、应收系统、应付系统、固定资产系统、UFO会计报表等8个项目。其中,对于会计电算化“总账系统项目”又分为了解总账系统、总账系统初始化、记账凭证处理、出纳业务处理、账表处理、期末账务处理等6个任务,从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交流项目成果和评价项目成果。

3、完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环境。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投入,为学校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能够取得实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员和维护员岗位,由其负责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保管、日常维护维修工作,从而能够确保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4、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考核方式要不断完善。为了确保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施,会计电算化考核成绩最好要包括阶段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每一个项目要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共进行8个阶段性考核(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也要进行小考核)。期末进行期末考试。笔者建议,阶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计算公式如下:

会计电算化考核总成绩=阶段考核成绩合计×80%+期末考试成绩×20%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同时,教师最好重视建立平时考核标准,平时考核分为分阶段目标、分任务过关的方式,注意任务的平时考核,考核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掌握专业技能。结合会计电算化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使学生在实训时及时了解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技能标准,让学生有目标,找差距,比学赶超。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器维修项目教学法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TM5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本土化的有益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课程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其教学活动主要是项目教学法,即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新思路,这种教学模式新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服务社会,适合在中等职业院校的以培养技能为主的学科中进行开展,但随着此教学模式走进中职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面临的难点与矛盾也十分突出,如果没有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过程质量和目标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要确保项目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就必须构建科学而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来保障项目化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评价方式是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主要考察学生所达到的水准,然后根据这种比较来划分等级,这是非常主观性的测试,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第一评价仅指向所要求掌握的学习目标中少数的一些目标,不能覆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因此评价的效果值得怀疑,第二学生的学业成绩完全取决于课程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这也导致人们对评价效果的怀疑,第三这种评价或考核通常是在人为特定设置的环境(即考场)中进行的,这种人为评价情境不仅脱离于实际工作情境,而且会对被评价者产生许多人为的压力,从而使评价失真。

项目化教学效果评价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多元智能和人的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它的突出特征是以人的发展目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为评价重点,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特别关注动态生成的活动,评价教学过程的情景,评价个体差异的客观评价和对活动学习成果的展示性评价,是从传统职业教学评价中创新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评价体系,三基于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实例,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的汽车制造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课程,对汽车电气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汽车电气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选用一个或两项目情景,将教室搬到汽车实训车间,由一名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配合上课,老师上课前发放学生工作页,布置当天的的项目任务,老师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本次任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分5组,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讨论和评分活动,教师事先准备好当天要用到的实训器材,学生分组实施项目任务,教师来回巡视,发现问题一般进行提醒,保证学生不损坏器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又小组组织学生互评分,最后老师总结项目注意事项,教师总评分,要求预习下次任务资料。通过多个项目情景任务的,使学生获得了职业关键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一)课程评价思路解读

《汽车电气》课程设计了 10项目,32个情景任务,学生以团队组织方式确定检测方案,独立实施检测,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针对这种课程教学组织,课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本专业今后从事的汽车维修技能和素质,从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典型知识,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点出发,提出适合《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如下: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评价和企业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一次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内,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学生自评是完成某一次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是以团队组织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企业评价是教学项目来源真实企业,由企业进行成果评价。二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为过程性评价和学期末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项目过程评价,项目过程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学生各阶段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学期末评价是综合评价和考试评价,综合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以取得的实际成果科学性,同时兼顾学生在班级中的展示汇报,由同学老师对展示的内容和水平进行评价。考试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淡化对记忆性的知识和原理的考核和评价。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为统一性标准和差异性标准。统一性标准是为了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时,制定一定的能力要求标准,知识要求标准和素质要求标准,用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能力提高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评价,差异性标准是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要面对现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评价提倡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学习的需要。

(二)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平时完成项目任务过程性评价:分为三阶层,教师对工作小组的评价,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以及个人自我评价。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要有四个告知,告知课程基本信息,告知课程学习目标,告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安排。告知课程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师相关信息。这其中的考核方式,教师要详细解释,包括任务实施、前期准备工作材料,实施过程的完成任务的障碍和解决办法,实施质量、评定阶段成果、展示汇报表现、评定成绩、计算方法等细节,在这三阶层的评价过程中,第一阶层是教师评定小组,只要负责评定小组作品和小组学习资料档案;第二阶层是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个人作品和个人学习资料档案,小组内部评定学生个人;第三阶层是学生自评,学生参照教师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学期末评价、综合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预先准备多个检测项目,学生抽定,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查阅,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材料准备,预实施和实施数据处理和项目报告这一整套过程,最后学生在班级中展示汇报,由同学老师对展示的内容和水平进行评价,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考试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确定了我校《汽车电气》课程的培养目标及项目任务情景,要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改革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方法,确定了平时项目过程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的考试模式。确定平时占40%+期末占60%=总成绩,考试不及格补考,仍然采用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的考核模式。

(三)课程评价实施效果

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立,教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可操作性,让学生能从中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充分肯定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中的每一个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和档案资料方面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评价过程变成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协商的教学过程,这样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立,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课程评价既要促进中职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程积极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坚持学期末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 5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41人认为比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公平公正;9认为课程评价没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吴江明汽车电气维修课程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NO.07

第3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 分层教学

1.分层意义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该文对分层教学的界定是:以"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最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专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价标准,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和辅导,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1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课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情趣和学会人际交往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对语文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而针对学生的差异化,实施分层教学,才能达到让学生愿意学,让教师愿意教的教学效果。

2.2 中职学生生源高度差异化的现实要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高度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由于目前我国招生环节的安排不够合理,使得大部分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很大。成绩较高的学生成绩可以与高中生相媲美,而成绩较低的学生都会出现个位数的情况。班级里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距少则一百多分,多则二三百分。其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普通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考上理想大学,而中职学生则是多种多样,更加趋向于社会化,有的为了谋生,有的为了创业,而有的纯粹是为了兴趣等等。这样高度的差异化使得分层教育成为必然。

3.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的主要依据可以是按照入学成绩、个人意愿、能力倾向等划分。比如,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结合入学成绩;而老生是以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平均分为划分依据。再结合学生个人意愿,将全班学生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

3.2 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主性较强,他们语感强烈,词汇丰富,善于表达,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技巧。针对这类学生,要注重他们特长优势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老师应要求他们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加大阅读量,经常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能在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比一般人深刻,在写作上能经常创造出精品。B层次学生总体上不错,可能存在只是掌握不够扎实和知识体系出现漏洞的情况,对于他们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查缺补漏,加强写作和阅读训练,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C层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对于这类学生,要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习习惯,认真练字,积累词汇,平时多写日记,多背名言警句,从基本的文字语法上面下功夫。

3.3 教学过程分层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育的分层教学体现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作文是考察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以作文课的分层教学为例。由于语言是作文的基础,先将学生按照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三等。第一等的学生,富有文采,语句通畅;第二等学生语句通畅,缺乏文采;第三等学生语句不通,语言幼稚。在给他们布置作文上要有差别,对一等的学生做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和和立意、结构的训练。第二、三等的学生要注意词汇量的积累和语句的练习;作文批改上,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应有耐心,以鼓励为主,如果不顾学生所处层次,一概否定,容易导致低层次学生失望、沮丧,降低写作积极性,甚至惧怕作文,同时,对高层次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与低层次比,要起带头作用。

3.4 教学考评分层

考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惩罚学生的"妙药"。语文教学考评要做到分别对待,客观公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学生期末测试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课堂问答、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A层次学生,要求严一些,高一些,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对B层次学生,突出"自我激励性",让他们自己体会挫折的"烦恼"和上进的"愉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觉争先创优;对C层次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使他们尝试到成功的体验,逐渐克服自卑感,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对考试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调整、改进教学起反馈作用。基于学生成绩的多层次因素,就要求试卷具备多重功能: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功能、层次反馈功能,要求每一份试卷的试题具有层次化特点。例如:对于一份试题,可设必作题、选作类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4.1 分层不必泾渭分明公开化

对学生分层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学生,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切忌将分层公开化。有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本来就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再被明确划分到C层次,就会更加放弃自己,随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往往使分层教学难易达到教学目标,甚至会事与愿违。

5.结语

教育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教与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体现在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这样重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洪.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J].职业

[2]刘宗军.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第4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传统的评价模式仅仅根据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和考试的最终结果对学生进行一次性的总结评价,只是片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评价的功能作用,即忽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以及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和督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性学习。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职学校必须进行调整改革,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尤其是专业课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习过程的量化考核;形成小组互助式合作评价模式,体现评价的督促作用;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性分层次的评价模式;实行职场环境测试,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感受职场的环境,能真正适应将来的就业。

二、专业课评价机制研究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在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之后开始逐渐复苏,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各行各业对社会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中、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想培养出动手实践能力强、上岗操作快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让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评价内容改革

多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中职广告设计专业也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但还不足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行业的需求,这同时也决定了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仅仅依附于教材,更容易脱离就业形势和行业的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广告设计专业对于课程管理秉承着“统一专业理论课,精选核心的课程,放开岗位实践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是必学的也是专业必修的课程,而广告设计专业涉及的设计软件课程属于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课程的关键所在,岗位实践课程是学生应具备的岗位实践能力及岗位的职业素养等等,都体现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所以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能力,改革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机制。

四、专业课评价新机制研究

中职学校都普遍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模式,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大胆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使之能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和就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1.实行学习过程量化考核,体现评价的激励和督促功能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的表现与收获应该作为专业课评价的重要一项,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策略。在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量化考核中,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出缺勤,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练习过程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情况,对学习过程做出考核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良性循环。

2.形成小组互助合作评价模式,体现评价的促进作用

小组互助合作评价模式,即在学生的学习、练习和作业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小组内部,组长带动组员,优势带动弱势,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团结合作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的良好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因人施考,实施分层次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在评价时,应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学时因材施教,评价时因人施考,依据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差异,把考核内容分层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考核内容,最后教师把学生不同层次的考核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统一,同时同意某些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其他的可以发挥自己能力且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项目进行代替。通过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4.学用结合的评价

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都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且每次活动都要与设计专业相关,比如插图设计、宣传画、招贴画的比赛等等,尽量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锻炼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活动的这些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为将来的实习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5.岗位职业能力评测

学生将来要成为广告设计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所要生存的职场环境,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要走到行业中去,在职场的岗位中学习实践。同时学校还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再结合岗位需求,由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广告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适合广告设计专业考核的内容和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实行模块评测制度。在考核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岗位上进行体验感受,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目标,在职场环境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进行考核,进而来评测学生是否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目标以及岗位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等,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场工作环境及应具备的岗位职业技能。

五、小结

第5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问题 改革 设想

经过调研分析和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从培养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目前中职学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此谈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理论讲解,欠实践操作性

2.教师灌输讲授多,学生参与互动少

3.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够全面

二、教学的设想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一些想法。

(一)兼顾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系统性,向项目化发展

1.遵循新《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在保证应知应会内容的前提下,适当精简理论,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以经济类毕业生职业岗位分析为切入点,充分反映市场对该门课程的能力需求。在教学强调其实用性和延伸性,为提升学生未来就业层次奠定基础。

2.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材中案例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真实案例。

3.根据需要,随时补充思考、讨论等内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一般是在一章或一节内容结束后,给出相应的复习思考题,这样的体系设置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某一个具体内容时及时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教材各章节内容中,根据需要适时插入一些“小思考”、“小讨论”。

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动态修订教材。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笔者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教师就要多与企业密切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岗位设置和经济活动,根据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编写教材内容,让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一致(这些都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日常性、实用性强的工作任务,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实现毕业生上岗零过渡。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笔者采用“3+3互动式”教学法与参与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3+3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分别做好三件事。其中, 学生做好“发言- 点评- 讨论”,老师做好“要点讲授-纠错- 答疑”,老师提前将课堂要探讨的题目、内容及要求交给学生,学生分为发言组、点评组和讨论组,分别进行准备。上课后发言组先做主题发言,然后点评组点评发言,老师就发言与点评进行总结评定,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并引导讨论组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发言、点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这种方法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活动节奏的控制、各方观点争论的协调以及总结评定的归纳。尤其是总结评定,要有针对性,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高度概括性。因此,该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以及教学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

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过去一般是考查课,采用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通过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

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上述关于经济法教材、教法、成绩考核的改革设想,是笔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感。

参考文献:

[1]曾峰.案例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高等农业教育,2002,

[2]黄若君.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第6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业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 建构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以传统的评价模式为主,对职业性特征、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的评价涉猎甚少。传统的评价模式不适应中职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求,甚至混淆了师生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视听,造成了学业评价和现实需求失衡的状况。故此,如何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了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清晰的中职教育特征和现实需求,既包含对学生内化能力、素质、意志品质的评价,又需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建立完善的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水平、能力素质、情感态度、职业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全面塑造优秀的中职人才,增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内蕴和动力,创造中职集约型发展前景。

一、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业评价内容偏颇,与中职学生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相悖。

2、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语文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实习单位鲜有机会参与到评价之中。

3、评价功能简单。传统评价只注重评价结果,以结果来认定学生所在的层次和水平。评价者以分数论“英雄”,并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

4、评价观念陈旧。评价者观念落后、陈旧,往往认为学业评价即为考试,评价体系即为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的组合。

5、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统一、规范检测,方式、方法简单。

6、评价体系缺失。目前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缺乏评价制度、模式、标准等要素的整体建构,致使评价未真正走向实效。

二、“二三四”学业评价质量体系的构建的探索。

(一)“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内涵的阐释。

所谓的“二”是指目前中职学制下的两个阶段。以文秘专业为例,三年的学制中,前两年为校内学习,第三年为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评价内容缺失,集中于校内的学习阶段,忽视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

“三”是指中职语文学业的三个模块,即理论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旨在奠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文化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与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和融合,促进学生专业领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指的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语文能力。在学校和校外教育中,学生应展现良好的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

(二)“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功能。

1、诊断。建立学业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故此,在评价体系的指引下,诊断出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亟需提高和改进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2、总结。通过全面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业质量和成长状况进行甄别和定位,一方面发挥评价体系的总结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业质量。另一方面,适度强调总结,防止片面追求评价结果,压抑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在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大于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提高学生的民主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使学生形成评价的主体意识。二是评价指向

当前的学业活动,提高了评价、改进的针对性。三室评价重质轻量,引进课外知识,以高效的机制和模式来实现客观全面的评价。

4、导向。”生本”理念是建构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秉承高度负责、务求实效的理念,以学业建构评价体系为契机,引导教师树立”生本”理念,改进策略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并且,通过评价体系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重点以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

5、激励。学生是一个多元智能的集合体,也具备异于他人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有些被视为长处,有些被视为短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肯定学生的优势和成绩,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劣势和问题。在评价中,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肯定学生学业进展和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兴趣。

6、约束。 评价体系本身具有内容、制度、标准等的限制和约束,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和评价行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认识学业完成的规范和要求,在评价体系的框架中,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

(四)“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

“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四个方面。学生的基础水平包含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以测试的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业状况。职业能力包括学生的职业认知、岗位适应力、专业技能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内化的素质、精神显现出的成果,以及在工作中个性引领下的独特的实践能力。素质品质是学生的个体具备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评价体系的内容丰富、具体,是对学生综合化、多元化的考量,充分展现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五)“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者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介入和主观臆断,使学业评价真实、有效。

2、发展性原则。学生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业进步和持续发展,在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课业学习的努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弥补不足。教师和学生深入挖掘的潜能,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完善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评价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岗位适应力等进行检测。此外,在关注校内评价的同时,加强校外评价,完善评价的功能、内容。

4、计划性原则。学业评价体系必须与学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次序地开展,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策略,完善评价体系。只有加强计划性,才能使评价体系发挥其功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5、指导性原则。评价体系既是对学生学业情况检测的工具,又是学生如何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导向。评价在考量学生学业质量的同时,以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建设性的目标和意见,既能够指导评价者顺利完成评价工作,又能使学生的到清醒的认知,指导学生裨补缺漏、不断进步。同时,也应能够起到指导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作用。

6、回馈性原则。学业评价不光是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而应将其视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传统评价只是将分数告知学生,评价得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习惯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学业水

平,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故此,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与专任教师和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学和学习真正走向实效。

(六)“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

1、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建构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保障,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纪律、工作反思、步骤、策略等内容。

2、建构评价组。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评价工作组协同完成。在建构评价组时,要包括多元评价主体,明确评价者的分工、职责、任务等。

3、评价主体的素质培养。对评价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形成对评价体系、评价工作全面的认识,以便于顺利、有效开展评价工作。

4、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1)试卷评价法。适用于对学生阶段性和终结性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2)单项能力测试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对学生职业情境中某项专业技能进行单独、细致的检测。

(3)档案袋评价法。以形成性材料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采用表述发、作品展示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学业评价体系建构解决了学业质量评价工作与中职教育理念脱节的问题,以明确的指向性满足学生学业需求。“二三四”是一个多元、智能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摆脱了标准化、单一的测试模式,突出了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收获成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当前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浅析[J].教师,2013(23)

[2]周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学习评价的设想[J].法制与社会.2007(7)

[3]曲海霞. 浅谈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第7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关课程的安排要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间隔一年以上,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有适用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中职市场营销学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我国输送了很多的初中级技术人员,肩负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重要任务。市场营销专业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教学产物,在我国教育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市场营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过程性考核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过程性考核的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过程性考核的研究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性考核,逐步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不断应用于教学中。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过程性考核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对理论具有应用以及理论加实践的研究上。其中,理论加实践研究了过程性考核的基本概念、运用原则、运用方法以及简要总结等。这也意味着,虽然当前国内对过程性考核的研究日益广泛,但深度还远远不够,有重复研究的嫌疑。且有关过程性考核在中等职业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提出研究问题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第6、9、12号公文,给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方向和要求。这使得传统“结果式”考核方式的教学弊端日益凸显,如鼓励学生机械化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需要在考前进行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高分,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且考核标准也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工作.过程性考核是区别于结果式考核模式的新的考核模式,有注重学生发展性、注重过程性评学、“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等特点。市场营销专业是商科类职业学校必开的专业,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如何运用过程性考核,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市场营销学》为对象,研究过程性考核在中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具体运用及效果。

二、过程性考核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提高中职生整体认知水平的需要

过程性考核是检验中职生学习能力有无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而言,《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会在教学的前两个学期就开设,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中对专业认识还不够,且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因此,过程性考核能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高中职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纳入过程性考核的标准。

2.符合了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市场营销学》是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所有营销类专业教学和岗位理论和实践的指南,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框架,以建立基本的市场营销思维。因此,在实施过程性考核中,可以将基础知识考核和学生的运用能力纳入考核标准。

3.提高中职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需要

市场营销专业的中职生毕业后,要么会参加高考继续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么会直接毕业从事销售、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这都对学生的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要求甚高。因此,在过程性考核中,可以将这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纳入考核标准。总的而言,在《市场营销学》中的过程性考核,教师主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的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三、过程性考核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过程性考核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根据《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性考核的基本框架。即主要分成三个阶段,考核准备阶段、过程考核阶段和考核结果阶段。其中,考核准备阶段,教师要确定考核的类型、目的、方案和基本内容等;过程考核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自我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结果考核阶段,即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二)过程性考核模式在中职《市场营销学》中的实际应用

1.准备阶段

(1)分配小组。过程考核模式下的教学,可以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愿进行分组,一般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同时,设定各小组学习的任务,即对课程的知识要点、课程案例、实践作业等进行组内讨论,统一小组观点后设计一份专业的方案。可以鼓励和组织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赛,选出最佳小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考核方案。针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特色,教师可以设置包括考核评分权重、评分标准等在内的考核方案。其中考核评分权重中,基本知识应该占40%,出勤、团队合作、演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六方面素质各占10%。评分标准以自我营销演讲评分标准为例,可以从主体内容(30%)、语言表达(20%)、仪表风范(20%)、整体效果(15%)、现场感染力(15%)等内容。

2.过程考核阶段

这是过程性考核的关键阶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长,领取一张过程评价表,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考核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例,具体如下:出勤记录以一个课时为单位,√表示到课、×表示缺课且扣20分、?表示请假、早退、旷课、迟到等情况且扣10分;课堂发言记录以一个课时为单位,√表示发言且加5分、×表示未发言;小组作业以一次综合作业为单位,包括了方案的设计、PPT制作等,完成了作业的给√,然后交由教师评价,评价结构前三的给予加分,最高可得100分。上述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可以分为三阶段进行基本能力考核:一是考核小组的能力、小组完成活动的质量;二是组长引导进行组内互评,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考核结果划分;三是考核每位学生的能力。仍然以小组为对象,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可在小组整体成绩基础上调整,调整的分数在5~20分不等。

3.注重过程的指导

过程性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指导是考核的延伸和发展。在考核结果显示出来后,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的学习弊端,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完善过程考核的教学功能。

四、过程性考核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利用过程性考核,促进了《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教学改革

在过程性考核中,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这样一种推动力下,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创新,会促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进而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如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自己讲得好坏,而新的教学理论下更加注重的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未来工作竞争力提高是否有益,在不同教学目标的作用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发展需求做出课程的改变,促使中职教学课程改革。

2.利用过程性考核,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考核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的提升。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后设置一些案例、产品销售的实践活动、营销策划活动等,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其次,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奖惩制度,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意识到个人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和学习,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加强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训练上,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而加强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结语

总之,通过对过程性考核在中职《市场营销学》的运用研究表明,过程性考核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和中职教育改革和创新需要,值得在中职教育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美斌.《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改革实践与价值[J].中国经贸导刊,2011,29(03):18-19.

[2]吴.市场定位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分析[J].企业研究,2013,39(02):30-31.

第9篇:中职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组织与指挥能力

幼师的素质,对处于幼儿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格外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学生整体教学能力及个人能力素质,以保证步入教育教学岗位后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学前教育的教师素质包括多方面,有专业的艺术素质以及课堂的教学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与指挥能力必不可少。组织能力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进行综合协调,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依次或同步进行,为共同目标进行高效率工作的一种心理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呢?下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一番探索。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中的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现状来说,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阻碍着这一素质培养教育的发展进程。

1.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认识不足。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对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对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实施未能科学统筹。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不认真,不重视。就我校前几年来说,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体育课程涉及的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指导少,能够提升学生的专项内容教学的更少,造成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欠缺等情况。

2.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气氛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中职生大多都是未经严格招考就选择这个专业的。他们在初中学习期间对各科课程存在着不重视和厌烦情绪,导致体育课教学效果不明显,造成教师不够专注于教,学生走神于学,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在开展体育能力培养课程时困难重重。需要教师们在如何提高课堂气氛、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多下工夫。

3.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在中职学校开设,由于招生、升学等原因,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的是初中学校的学困生。因此,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源质量较差是目前困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大问题,由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所不足,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加大,从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也不例外。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实施建议

(一)完善教学内容的计划性,科学统筹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入学后,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增加口令训练、队列队形操练、集队整队、调动队伍的教材,并纳入堂课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必须会做动作,同时还要掌握组织与指挥,操练队伍。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先是口令的说法和分组模仿练习。然后进行小组的队列、队形的口令操练。第二学期,学生进行整体的队列队形等口令操练,轮流指挥,教师指导。经过一个学年的操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口令和指挥队伍的技能。并将队列、队形的口令组织指挥能力等纳入期中和期末体育考试内容。以队列、队形的口令组织指挥技能过关,带动全面技能发展。

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由学生轮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做好体育课中进行队列队形操练和领做准备活动等实践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总结。第二学期,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详细的教案,到幼儿园进行运用教材内容的教学实习,以培养他们体育活动教学的组织指挥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基本功

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又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水平,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队列队形调动、语言的表达、临场的指挥等能力的培养。

1.队列队形的调动能力。队列队形的调动培养在组织与指挥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要讲解队列队形的站位、调动的目的、动作要领、用途。然后更重要的是运用“口令”调动队伍,指挥者要做到口令清晰宏亮、准确。正确运用队列队形的口令,能使队列调动更严密,更有效地完成。

2.语言的表达能力。体育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包括:语言表述、专业术语和形体语言(手势、表情、动作)。在体育课堂上不管教师的技术有多精良,示范有多上乘;如果语言表达欠佳,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为逊色。因此,语言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教师在课的组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诱导和组织。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做到:讲解要直观、声势变化、语言速度变化、态势语变化等。教师在课的组织教学中善于了解课堂语言的特性、作用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课堂语言。

3.临场的指挥能力。一般来说,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群体性的集会、课堂,就有一种胆怯与害怕迎面而来。不知如何站立,才能自然得体;不知如何表达语言与想法,不知如何下达命令……要克服它,就要多参与,在参与前充分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战。临场指挥就会镇定自如,表达正确,条理分明,临危不惧。

4.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强化训练法。

(1)基本口令练习。①集体练习法。传授队列队形的口令的指挥,教师示范,讲解口令的喊口令的方法。学生跟着老师一句接一句地模仿练习。要求掌握发音方法、声音的大小、语调语速、预令与动令的区分与连接、口令节奏的把握等等的技巧。运用集体齐读和个别纠正教法,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②一对一训练法。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一人口令练习,一人做动作,并指出练习者的错误,两个相互间轮换练习。③检查考核训练法。教师让学生练习口令几节课后,进行一次考核,未能达到要求的重新投入练习。

(2)组织指挥的操练。①组织指挥小组训练法。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5~6人,一人指挥,其他学生按口令做动作练习。完成集队、队列队形操练、领做徒手操等口令指挥练习。课程可安排多节课进行。每6人轮值一节课,每节课的准备部分由他们分组完成。教师全程巡视指导,点评。②轮换担任体育委员训练法。全班每人担任一节体育委员,让每个学生都组织指挥全班的体育课,课后教师点评。这一内容可安排在二年级进行。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设计“组织与指挥的比赛”等的游戏;在“广播体操比赛”中设立“优秀指挥奖、最佳指挥奖”等。并且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种活动中多给机会学生,由优秀的学生组织、主持。如由学生组织早操、集会的各班队伍等。活动结束,教师专项总结组织指挥的表现情况,表扬优秀,指出存在问题。以优秀的人物,先进的事例来影响全校学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热爱,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四)提高学生实操性,搞好课外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学校与附近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见习与实习的实践,让学生去亲身感受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具体做法是:幼儿园实习时,让学生先写好计划、教案。亲自制定每节课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以及场地器材的分配、组织指挥活动练习的方法等。课前教师提供技术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得与失。以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组织、观察、应变和领导能力。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身心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实践和探索,寻找工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及时改进教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