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实习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7
教育实习是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期间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本人自2008年以来连续担任教育教学实习指导带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听、评课活动和集中试讲指导,期间多次参与的各实习基地的听、评课活动及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实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仅我们在2010年春季的教育实习指导活动中,共听了76人次的集中试讲,也相应地进行了76人次的试讲评课活动,43人次的上讲台前的试讲听、评课活动,58节实习生正式讲课,听原任课教师的56节英语课,还有8人次参加了实习基地初、高中4次英语公开课的听评课教研活动。
通过多次听评课观察,我们发现教育实习对原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连续听原任课教师的课,我们观察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都会因教育实习的听课活动而有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变化。如果分析前后听课的课题观察记录,可以发现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改变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教育实习第一阶段――听课阶段,我们观察发现原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活动设计、教学功底、个人仪态等方面:
第一,上课更加注重充实内容的丰富、准确和完整;更加注意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专业知识结构的严谨性、学科知识的前沿性(某些说法、用法的差异);更加注意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呈现――更多地使用目标语(英语)作为课堂用语,有跨文化意识。
第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素质教育(在应用中赋予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更加注重教学功底的展现,如教学环节的完整、讲授的逻辑条理的清楚等。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没有一味地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呈现,有提问,也明显加强对话练习,逐渐增加讨论等。前后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即由教师“主讲”,向体现学生“主体”、关注“学习成效”方向倾斜。给学生的阅读、朗读、对话、讨论的时间多了。课堂活动也呈现多样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四,更加注意课堂的监控和管理――指导学生、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公平性,更加注重情感教育。
第五,努力使用一些平日并不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如电脑等,如利用电脑呈现图片,准备的材料也多了。
第六,注意使用普通话,也注重衣着修饰等等。
也就是说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带队实习老师均认同教育实习的听评课活动使原任课老师备课更认真、投入更多。
侧面询问相关任课教师,他们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而且还说在教育实习期间,不由得备课更加仔细认真,尤其是在材料的准备上,更加注重补充材料、会刻意增加,此外,还会添加图片、补充背景知识、使用电脑等。我们认为这是人之共性,谁都一样。分析这些变化,发现它们都是积极正面的变化。也就是说,教育实习对原任课教师竟然也起到了一定的督导和促进!还有,在教育实习期间,他们的教研活动、教学行为都更加谨慎、规范!教师教研活动更规范认真、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同样,教育实习对他们的教育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反过来,这给我们的教育实习起到了非常好的典范作用!
其实,教育实习不仅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我们观察发现对学生课堂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由于实习生的积极参与,辅导答疑、个别辅导比较充分,学生课堂表现明显积极、活跃。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认真听课的态度很明显,跟随教师指令、应和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积极参与对话训练、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对话声音明显增大;有些学生还对自己不清楚、含糊或不懂的词的读音、句子理解、句法结构、作业题等主动询问。
当然,我们也承认我们的课堂观察给讲课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在体现“教师能力”和“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有“用英语授课”的尴尬现象。此外,教育实习中的听评课活动和教育实习指导还给原任课教师加大了工作量,增加了指导实习生的工作负担――不仅要看实习生的教案、要听实习生的试讲,还要讲评和指正实习生的试讲,即使是实习生讲课,原任课老师也不敢松懈、怠慢,要跟听、还要及时指正,以便下一节课实习生能讲得顺利和保证教学质量。而且,由于实习生在讲课时的紧张、胆怯,个别学生因轻视而放松自己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教学技能的不丰富和经验不足使得讲课有瑕疵和纰漏,也给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看来,教育教学实习对教育实习基地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育教学实习也可以做到“双赢”。
教育教学实习期间的听评课活动对我们今后指导集中试讲和教育教学实习无疑很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后的高校教学,特别是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课程教学如语音语调、语法等课程的教学也有一定启示。
相比大学教学,中学教学很具有自己的特点,以中学英语课为例:
第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讲授非常细致、非常具体,特别是语法点的细微差异都要一一列举、明确告知、而且是再三强调;第二,对词的认知强化识记、反复举例、强调应用;第三,对句型结构的讲解和应用,更是反复解说、反复练习、反复强调;第四,带队指导老师多注重实习生对试讲的宏观驾驭,如课堂环节、课堂设计、教学过程甚至教学理论等,而中学原任课教师则非常注重对具体语言点的讲解、对比,对具体45分钟内教学任务的调整处理,对知识点的呈现和具体语言点的处理等。是实实在在的45分钟一节课堂里具体教学行为的体现指导。
这就告诉我们中学生更重感性认识,需要实在、具体的东西,而且要被清楚、明了的告知,并且对任何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教学技能。高校教学,固然要注重呈现教育前沿理论动态、构建宏观框架体系,但更应注重充实框架结构内的很具体的一词、一句点点滴滴的构建。要把握理论和具体实际、宏观教学和微观教学之间的平衡,更好的在试讲指导时注意把理论和技能转化到具体的一词、一句的讲授上。同时,我们认为高校教学也应更多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作者简介:黄芳玲(1964-),女,宁夏固原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关键词】任职教育 工程实践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30-03
【Abstract】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ost-oriented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pass on training student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our institute person training ai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masterstroke of this system was basic courses, integrative drill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The system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had been actualized through training of special core ability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obtained preferable effect.
【Key words】Post-oriented educ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工程实践教学是任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它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学员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我院现行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沿用传统的学历教育教学体系,与目前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快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步伐,建立一个适应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根据我院任职教育教学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工程实践教学以“重视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发展需要。
一、任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时期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要,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明确了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从“应知型”转变到“应用型、实战型”,[1]即主要培养武器装备使用、维修型高级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和技术指挥人才。学员毕业后大多数到基层部队任职,主要从事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技术保障和技术指挥。因此,军队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军队教育的特色,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武器装备的教学和训练,使学员能操作、会讲解,初步具有技术革新的能力。
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工程实践教学内涵
工程实践教学就是使学员直接参与实践的过程,它服从于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谓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综合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应具备的潜能和适应性。它不仅要有广博的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意识做基础,而且还要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初步形成应用所掌握的工程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新型军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应主要表现为:能综合运用所学工程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性能、保障和维修要求,具备熟练运用新型武器装备的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军事理论和军事知识,不断创新信息战理论和战法,实现武器装备与人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2]
2.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各种理论知识的简单组合和叠加,而是将专业知识融合于工程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军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军事素养(见图1),而且还要充分认识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便在教学实施中有所遵循,从而使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构建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它以学员的基本理论、综合演练与创新实践培养为主线,突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对机械专业学员来讲,如何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根据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重视基础课程
学院历来重视基础教学,始终把基础教学作为学员专业学习、岗位任职、职业迁移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提出了工程实践教学以“重视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依据机械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准确、合理地确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和各门课程的地位。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主要构架起机械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承担着机械技能的训练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概论等课程,主要为方案设计和图样的表达提供可行性、可加工性技术支撑,帮助学员建立机械构成及制造过程的总体概念。CAD/CAM基础主要讲述求解模型的建立及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机械创新设计主要介绍创新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可靠性设计等拓展选修课程,主要向学员提供新的设计理论方法,为学员的设计、分析提供更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丰富学员的学识,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全面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
2.强化综合演练
综合演练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由学员亲身体验的一系列教学和非教学活动,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综合演练,不仅促进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而且也培养了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演练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金工实习、课程设计、部队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内容。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是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消化吸收知识和掌握某些技能及技巧,增强学员动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3] 金工实习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目的是将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技术等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培养学员的工程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程设计是深化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环节,[3]主要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旨在训练学员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和相关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思路,提高学员应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实践能力。部队实习通常安排在大型军工企业进行,不仅把学员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时地与武器装备的制造、研发及改进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也为其今后的岗位任职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不仅是深化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员正确的设计和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毕业设计,使学员在方案设计、搜集资料、计算、工程绘图、数据处理、使用计算机、外文阅读、查阅文献、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军事指挥和管理的能力。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员未来岗位任职的需要,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典型的、有武器装备背景、难易程度适中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使学员全面了解武器装备的制造及研发过程,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
3.鼓励创新实践
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源于丰富的知识底蕴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只有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下,学员才会主动地学习和涉猎新知识,才能破除思想禁锢,发展创新思维。军队院校有着不同于地方院校的特点。不能一抓正规化管理,就把学员的一切活动乃至各个教学环节都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我院在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与活跃学术氛围关系方面做出了表率,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3年以来,由我院本科学员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仿真、英语竞赛及山东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后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04项,省(军队、赛区)级奖263项。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科技活动氛围,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
四、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提高教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解决师资队伍建设。“请进来”就是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青年教员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一线教学任务;“走出去”就是让青年骨干进院校培训、部队全员培训及岗位考核认证“三个阶段”的联合培训,为培养部队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学时少、内容多、先进教学装备较缺乏的情况下,教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将电化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疑难问题浅显化、抽象问题形象化。不但能增加信息量,缩短教学时间,而且能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为学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这样会显得教学比较呆板,缺乏生气,不利于学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开发虚拟实验室
针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能满足教学一线需要这一现状,积极开发模拟器材,建立虚拟实验室。实践证明,这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虚拟现实训练,不仅可以降低装备损耗和环境污染,减少人员伤亡,而且能够遵循心理训练的规律循序渐进,反复训练,不断变化训练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以虚拟手段代替实兵、实装、实弹、实地、实战的效果。不仅节约经费,而且也提高了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竞赛奖励机制
为培养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大力营造勤学创优的良好氛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和山东省竞赛的表彰奖励暂行规定,如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仿真、英语竞赛及山东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参赛学员,记三等功一次,每人颁发奖金2000元,平时学员各科考试(查)成绩及(合)格以上的毕业学员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等,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我们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与锻炼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实践中,为培养信息条件下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安民、曾建斌、王卓.军校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思考与实践[J].工程图学和机械设计(理论实践的创新与探索),2009:186~188
[论文摘要]根据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大体上可以将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由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不同,从而使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也各具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章对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试图从人才分类的角度探究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人才类型 工程教育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始终比较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清晰。虽然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这三种教育类型的认识并不统一,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亦不十分明朗。本文在名词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比较来探究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以工业化社会为典型的各产业系统,其人才类型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而与此相应的四类教育为:普通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但是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看,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并不是完全对应,尤其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和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型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对相关词语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工程”的解释是:(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可见,广义的工程概念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从工程的词义角度看,工程型人才不但要从事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同时还需具备对某项系统工作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技术的解释是:(1)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2)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由此可知,相对于工程型人才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而言,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3.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基本技能低下等。相对于技术而言,技能强调的是一种完成某项具体操作的能力。如运动技能即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这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即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某一技术的能力,从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对人才类型及相应教育类型的比较分析
按词义,工程型人才是能完成工程任务的人才。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和多领域的专家们协同工作,还要涉及工程的经济核算、统筹管理,直至延伸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工程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如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这是工程型人才(教育)有别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之处。但另一方面,完成工程任务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掌握的相关技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技术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着基础和桥梁作用,是工程规划具体执行者和工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教育)又与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例如,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员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能将科学技术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的人才。有些学者曾以此将培养工程技术员的教育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从而区别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把工程教育只限定某一类教育范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工程型人才是有层次的,它不但包括从事工程设计、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工程师,还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中以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始终未能成型,工程类大专教育在萎缩。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又缺乏工程教育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工程教育中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化思想和意识的技术型人才。相对工程型人才而言,技术型人才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更实际的服务问题。我国曾有学者对这类人才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但深度相对较浅;二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三是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四是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比工程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但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
此外,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同样具有层次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对技术教育的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纵观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从专业类型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分析,相当多的本科专业都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如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专业,它们都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说明,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通过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学习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技术教育理论学科的系统性较弱,深度较浅,但实践性较强,注重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因此,技术教育的专业面要比以前放得更宽,并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从而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长远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而言,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这类人才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区别于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须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但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相对于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工作中反复实践,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课时数较少、深度较浅、广度较窄,专业课也不及技术教育内容宽广,实践课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某一岗位的操作实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已承担起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此外,由于机械自动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这使得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交叉重叠与相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当前一些高技术企业中,由于某些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促使部分岗位的人才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差别,但交界处却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发展而综合为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叠加,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论文摘要: 学校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一代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本文论证了学校的教育人员与教育对象的管理,较全面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学校管理得法,必须探索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掌握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教育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对象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教师是文化科学、意识形态的传递者;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生产者。
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群体的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亲缘结构、专业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年龄结构中并非某个年龄阶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长的教币经验丰富,工作稳健,而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需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虽然对单位个人说仅看教师学历是不够的但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学历是十分重要的。
亲缘结构,学校在选用教师时,让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实验实习方法,学生管理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所学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要求达到相当一部分比例。
2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对于较重大的事,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直是管理的对象,即处于客体的地位,如果让学生参与管理,就会使其成为管理主体的一部分。既参与管理也参与决策,管理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学生能参与管理的应放手让学生参与。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要以学生的朋友身份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3 竞争意识,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要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要对照班上的特点去吸取外班的精华,相互学习,树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学生的称赞与拥戴。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各类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我认为学生管理改革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过去统一的培养规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对象变化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转变,教育不能只埋怨学生素质低,而要提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和安排合理地学习进程。改变传统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
第二、强化制度规范。学校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制订管理制度时要敢于创新与变革。教育要在办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常规,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生产实习设备。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一技多能,适应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大先进设备的投人,必须克服进入市场所带来的资金困难。高校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下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一环,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明社会,学生和广大家长对班主任寄予多种期望。班主任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总的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学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论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摘要】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具有百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作出恰当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但这种改革决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连,因此认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也要完善。现阶段,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等等。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反映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第四,基础教育的改革强调多方位的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当然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性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等院校不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我为本,博采众长。逐步改造中国固有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制,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完成大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体验、启迪教育智慧与端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大学本科阶段的文、理通识教育,使他们具有厚实的文、理各学科专业知识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要求,强化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使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2)优化学科结构,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相融相谐的学科群;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学科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应遵循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科学论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夯实学生文理各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科学设置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科研方法类和教育实践类的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核,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重视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实践机会,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15-04
【收稿日期】2015-09-22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硕士科研启动金立项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为2011Q26
【作者简介】黄剑樱(1980—),女,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终身教育正在发展成为主流的教学理念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受此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为此,我们有必要探析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寻找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发展成人教育很有必要。作为终身教育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终身教育倡导大众主动学习,认为每个人在一生当中的各个阶段都应该自觉接受教育。而大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受教育者在完成初等教育之后,在特定阶段接受学习的一个过程。一般而言,进入社会之后的成年人,可供选择的受教育机会主要就是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等成人教育方式,其他终身教育的时间占比一般不足20%。据了解,在成人教育过程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并自觉接受终身教育。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成人教育是大众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阶段。因此,研究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内在联系很有必要。
二、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
为了推动我国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望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新的成人教育之路。从多个方面来看,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大体来看,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指导理论
对于成人教育而言,终身教育是主导其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有在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才能顺利开展。否则,成人教育容易出现定位错误,难以实现它的价值。在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中,终身教育理论能够对相关领域的改革起到定位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成人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提升。当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之后,成人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反过来,成人教育的实践又进一步丰富了终身教育的内涵,这是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最明显的联系之一。[1]
2.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实践途径
终身教育理念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而成人教育的发展又能够进一步丰富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倡导终身教育理念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验表明,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因此,当我们排除各种障碍,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之后,终身教育体系就能更好地建立。由于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明显差别,因此为了防止终身教育成为不切实际的口号,我们必须要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只有高水平的成人教育,才能让终身教育最终获得成功。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终身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基于终身教育的成人教育,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
已有的理论研究表明,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成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不竭动力。在有关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内在关系的研究中,有学者将成人教育比喻为终身教育的“火车头”,可见成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不竭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没有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将不可能产生。所以,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的质量是终身教育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按照相关的理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的质量是终身教育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被认为是社会当中终身教育思想是否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事实上,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终身教育处于核心地位。而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成人教育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成人教育发展,那么终身教育将难以实现其价值。
总的来说,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大众知识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成人教育偏向于实践,终身教育则更多体现为一种思想和观念,广泛存在于学术研究当中。终身教育以成人教育实践为基础,但是它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是一种极富内涵的前沿教育理念。成人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不仅给初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终身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需要加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不断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提升我国成人教育水平的途径 1.正确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在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让终身教育理念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要适度抛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让成人教育与初高等教育能够处于平衡发展的状态,不能过度重视前期教育而忽视了大众一生的学习进步。而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应该进一步加强,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更加明确。毕竟,成人教育是成年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他们的独立意识更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也不弱。因此,我们要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与教育者进行必要的互动,以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打破陈旧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观念中对教学年龄的限定,大力倡导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客观的现实条件。如果人们仍然对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抱有成见,认为它是不入流的教育形式,那么将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2] 在初等教育中,我们学习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句,这告诉我们,学习的主要时期是在青少年阶段,成年之后学习的效果将大大降低。诚然,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青少年时期的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通常都比较强,我们需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事情,它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现如今,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信念,我们才有望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今天,我们应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切实发展成人教育,让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能够与初高等教育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总之,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成人高校的教师要积极充当受教育者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并通过多种创新教育途径与受教育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在教学任务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成人教育之外的时间里更多参与阅读和学习,做一个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人。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成人教育起源较早,在它出现多年之后,才逐渐有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长期占据社会主流,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标准化教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们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已有的初高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发展以成人教育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其实,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理性教育的回归。其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要知道,许多年青人在入职以后,容易出现知识储备不够,自身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闲暇时间里继续学习,并在学习和工作间找到平衡。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强化受教育者的能力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都可以在成人教育中适度地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成人教育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终身学习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自觉接受终身教育,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将学习当做兴趣和追求的人。对于终身教育而言,方法的传授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方法训练的基础上,再加上兴趣的培养和观念的引导,终身教育就容易获得成功。
2.不断提升成人教育管理水平
由于终身教育理念具有自由、开放、公平等特点,能够着眼于长远,对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的内部管理。例如,在条件具备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放开成人教育的制度约束,推动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兴办更高水平的成人教育,并让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同时在监督管理方面做出新的努力,让成人教育能够科学规范地发展下去。此外,在课程的安排方面,成人教育也可以适度地增加灵活性,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可以更加活跃,适当的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交流理应得到尊重。通过类似的改进,大众参与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提升,这就有利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另外,在条件具备时,我们还需要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多做努力,让全民能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中接受成人教育,并树立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
当然,由于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社会人员的工作能力,因此在条件具备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将自己的人才推荐出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一定的外界资源,并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例如,当前许多单位开展的委托培养方式,就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成人教育途径,它很好地平衡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发展社区成人教育,让社区成为大众学习的重要平台,发挥终身教育的作用。其实,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在入学考试、资格认证、就业指导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绝不能忽视成人教育的价值,也不能让它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局面。相反,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要将成人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并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下,对成人教育进行引导和规范,努力构建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
3.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在英语学习、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开始有了六级君、中公网校等学习平台。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成人教育新渠道,能够打破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而现代远程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将我国带入终身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给成人教育开拓了巨大的空间。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成人教育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教育新举措,被认为是未来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进一步依靠互联网平台,不断开拓更多的成人教育学习途径,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学到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教育载体,全方位推动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提升成人教育水平的同时,让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3]
事实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改进的主要推动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大众与成人教育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有了继续学习,并接受成人教育的机会。而有了网络教学之后,成人教育自身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大众就能更加自由开放地接受成人教育。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摆脱之前单一的师生教学模式,给大众更多选择的机会。按照这种方式,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源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另外,在教学视频制作、数据库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总之,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升级的需求,要尽可能地优化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让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再上新水平。 其实,成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践途径,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积极借助于各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开拓更多的渠道。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并开发一些专业性强的学习网站,供广大社会人员使用。其实,对于一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适度的收费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基于网络平台发展成人教育,有着很大的潜力。我们可以依靠普及度较高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途径。
4.充分运用社会公共资源
在社会当中的许多公共资源,如电视广播、新闻媒介、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望成为终身教育的场所,为我们所用。因此,积极推动成人院校与外界组织的合作交流,也是提升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大途径。例如,我们可以将成人院校的办学区域扩展到社会当中,与校外的社区、乡村联系起来,形成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那么,我们就有望在社会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众能够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断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在部分组织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政府可以起到中介的作用,为它们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完成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成人教育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水平,与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最为相关,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此外,政府要杜绝成人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和商业化发展,要将其视为基础性的教育领域,给予其更多的发展空间。要以成人教育实践为基础,努力朝着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迈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协调好成人教育相关的组织和个人,让更多的参与者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必不可少,因此倡导终身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诸多的益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成人教育的重要性正在凸显,我们需要从基础设施、教学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对一些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及时进行革新,让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只有在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才能提升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文银,唐际昂.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25—30.
[2]戴红波,王华.试论终身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13,(6):40—42.
[3]王婷婷.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2,(4):33—35.
[4]刘晓峰.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1,(1):26—32.
[5]陈联.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J].高教探索,2013,(1):41—43.
[6]伍叶琴,戴宏才.论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的本质与范畴[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0—57.
关键词:航行认知实习 教学计划 实习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作者简介:郭兴华(1984-),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从事航海教育和船舶货运研究。
基金项目: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新形势下航行认知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项目编号:HYJY/2015B01)
0 引言
航行认知见习主要是指航海类专业的相关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第一次进行的随船海上实习。这个阶段作为航海技能培养开始阶段,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能够对海上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清楚了解船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包括保养与值班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航海技能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对航海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后续的主干航海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行学生参加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情况和我校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航行认知见习”实践课程的意义,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航行认知”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与一线船舶企业在建立生产教学实验基地方面积极的合作,目前投入到我院的生产教学实习船舶共有3艘,分别是“海澜之舟”轮、“长春门”轮、“长阳门”轮。但是在海上见习期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影响到“海上认知见习”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习船船员教学意识较弱;(2) 随船见习师资力量薄弱;(3) 随船见习期间;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4)课程安排与设置不尽合理。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由于随船见习狮师资力量的缺乏,海上见习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海上认知见习教学往往演化成纯理论教学,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期间抄袭其他同学的见习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宝贵的见习资源是一种浪费。
2 “航行认知”见习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见习船舶环境及其航线是开展“航行认知见习”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充足的师资配备是为海上认知见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见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我院在航海专业师资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以航海系航海教研室作为案例进行讨论,该教研室总共有12人,在这12人当中还包括了航海系副主任,主任通常情况下还会负责相应的行政工作,教研室所承担的任务包括“船舶结构货运”、船员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等。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人均课时量380节/学年,可以说教师授课任务是非常严重的。此外,“11规则”已经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了,学院所承担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过渡期的各种船员培训任务势必还要加大,从而使我院航海专业在师资上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矛盾,2012年航海系总共引进4名具备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包括船长 2人,大副 1人,三副1人) ,此外还外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指导教师在船指导学生见习。学院也在积极招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海上见习指导老师来减轻航海类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师轮派这种方式来分担教师导学生见习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航行认知见习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11规则”的基本要求,在主管机关对于航海专业评估基础上,我院航海系对航行认知见习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认知见习设计,使其得到了更新以及补充。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开设“船舶结构与设备”以及“船舶信号”等基础课程,而且还要求在学期末相继完成船艺训练课程、基本安全课程、精通艇筏课程、精通急救课程和高级消防课程等,从而更好地为第二学年做准备。此外,对后续的相关主干专业进行综合考虑,满足海事局适任证书考试与统考要求,实现学生学习以及考证两者之间的连贯性,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把上船见习时间进行调整,从之前的第二学年暑期前调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适应“11规则”培训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见习内容,新增船讯网终端接发信息、电子海图认知、驾驶台资源管理、航海气象传真图识图等知识点。
(3)规范教学文件,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在每天的见习活动安排计划中带队老师就当天的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和生活管理等事项提前与大副和水手长沟通,并根据船舶的实际作业状况作出合理的调整。每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带队老师应将当天的教学效果详细记入《航行认识见习教学日志》,及时发现海上认知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效果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本人在2014年7-8月份参与随船带队的相关经验,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包括随地吐痰、躲在房间吸烟以及不遵守作息制度等现象,带队老师要严格按照《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守则》的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4)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校的带队老师应参照《航行认知见习指导书》任务细则,以船舶实际配备的教学设备为条件,以海上认知见习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船员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包括甲板敲锈以及打油漆等)。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监督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航行认知见习报告》,然后结合学生的见习情况,对学生作出客观以及公正的评价。
(5)为校企共建合作型的创业实践中心提供途径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平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并将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企业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方面。
3 结束语
航行实习是航海类专业“船校交替、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航海类学生远洋航行认知实习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满足全球各大航运企业、船舶货运及物流等行业的第一线需求,在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 规则”均已生效实施的背景下,对航行认识实习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改革,借助有限实习资源,对航海教学计划实施优化调整,科学安排具体的实习内容,然后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带队老师培训管理,这既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影响到航海类院校的未来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医患关系;人文素质;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92-01
长期以来,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在面对病人时,医学生只能用生物的眼光去审视他们,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屡屡引起纠纷。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医患关系认识,掌握沟通技巧,对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临床实习教学中,旨在探讨在临床实习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将08级精神卫生专业实习学生6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男生14人,女生16人,平均入学成绩(460.00±13.48)分;对照组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平均入学成绩(460.00±12.57)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将08级精神卫生专业实习学生6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传统教学法(LBL),即复习相关知识-病房查体实习-讨论分析-总结,共计四步。
观察组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同时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具体措施包括:1.理论讲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人文知识,医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被人文知识包围,这种外部信息刺激的存在使阶段内将有大量人文知识涌入医学生的视线和大脑;2模拟练习:教师在选择典型案例解说理论的同时,请学生模拟医患双方就特定场景现场沟通交流,教师在旁点评、指导,学生则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理论、深化认知;3.临床实践:如面对痛苦不堪的患者时如何询问病情和予以安慰,如何与不理智的患者和家属沟通等,似简单的小事却包含着人文精神的要求,若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影响与患者的关系,影响实习能否顺利进行;4.社区义诊:安排一定量的义诊活动强化认为关怀。
1.3教学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后首先进行不记名患者问卷调查满意度,各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然后模拟性试题让学生答卷,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分)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习结束后进行了不记名患者问卷调查满意度,各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临床实习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实习医生满意度。另外我们了设计模拟性试题让学生答卷,根据对照组、观察组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模拟性试题平均成绩观察组提高显著,并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 讨论
当前,新型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其不仅涵盖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能力、医学理论与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国内关于医学教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教学内容多以“三基”为主,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近两年刚刚引起重视,从医患关系现状角度探讨临床实习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仅见少数报道。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教师以言传身教,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中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从而帮助拓宽学生视野,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临床实习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积极的引导了学生探讨医患关系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存在于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中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从而有效的帮助了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健全,明显提高了患者对实习医生满意度,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开秀,周鸿敏,张晨.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J]医学与社会,2006,19( 10) : 7-8.
[2]刘会,樊正康.医学人文关怀对于减少医患纠纷的思考[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 18)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