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艺术设计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设计特点

第1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1.数字媒体的相关概述

人类信息的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如声音、文字等)和技术手段(广播、通信等)来实现,这种载体和技术手段都称之为媒体。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载体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信息载体的存储、记录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传统媒体主要是以模拟信号来存储、记录信息的,而数字媒体则是以数字化(二进制数)的形式来存储、记录信息。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数字媒体就很容易:“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的形式来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信息载体包括数字化了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而媒体数字化也导致了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变化,传统的技术手段主要是书本、邮政、模拟电视等,而数字媒体的传播技术方式主要是指光盘、网络通信、计算机、投影仪等,其技术核心体现为数字技术。在通常意义上,数字媒体常常指前者,即信息的载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最本质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有互动特性;其次,从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传播来看,传统媒体是大众化传播,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种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它能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更分众化、精确化的传播,即能使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形式个性化,同时传播者还可推出个性化服务;再者,数字媒体时代完成了以往某些传媒单一媒体形态传输的特点到如今各类传媒多种媒体形态传输的转变,所以数字媒体也常常被称作“多媒体”。

2.艺术设计的相关概述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通过各种形式(如舞蹈、绘画、雕塑等)创造出来的。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艺术是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与他人分享的审美对象、环境和经验”中,可看出不论何种形式的艺术都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艺术家们用艺术作品将现实生活加上自己的情感体现和表现出来,满足人类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设计是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简单地讲设计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行为”。从设计的概念来看,首先,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过程是设计者想法的体现;其次,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中可看出,二者具有共同点,都强调了“创造”;二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设计是要遵循于一定的规则,如平面设计,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如对称、对比、平衡、和谐、重心等)来进行设计,而艺术的创造则没有规则约束,它可以是“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创作。通过对艺术与设计的概念阐析,就不太难理解艺术设计了。虽然不能把艺术设计简单地理解为艺术与设计的相加,但可结合二者的概念及异同点来认识艺术设计。另外,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作品。透过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艺术家或设计者才能使人们分享他们的成果。艺术作品在于给人美的愉悦,主要与精神需求有关;而设计作品强调的是实用性,主要与物质需求有关。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的认识,我们首先要清楚,艺术设计应融合“艺术”与“设计”各自最重要的特征,应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及审美性,也要强调设计的技术性、实用性。因此,就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从上述对艺术设计的认识与理解来看,艺术设计的“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艺术设计的作品不仅要有技术性、实用性,而且也要有艺术性。所以可以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

艺术与设计离不开媒体的表现与技术的支撑,艺术设计亦然。在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媒体与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数字媒体的核心技术,它使媒体数字化且更易编辑、存储和传输。在传统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主要包括建设学、工艺美学和图案设计;而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涉及诸多方面,如多媒体、视觉艺术、动画设计、影视制作、广告、游戏、人机界面、包装设计、虚拟产品设计等。数字媒体时代不仅极大地扩宽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范畴,同时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数字媒体时代下,“互动性”成为艺术设计最突显的一个特征

从字义上理解,“互动”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在传统艺术设计领域中,互动主要局限于“艺术设计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媒体主要作为二者互动的中介,只负责信息的传达,在这种情况下,制造者或使用者往往成为艺术设计作品创作中的被动接受者,可以说这种互动能够使双方发生作用或变化的程度很小。而在数字化的今天,数字技术及数字媒体本身具有的交互性突破了人-人之间互动的界限,发展成为人-机-人、人-物-人、物-物等不同形式之间的互动。这种多元化的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艺术设计者-作品-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制造者或使用者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作品的反馈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让制造者或使用者在无意中也成为了参与艺术设计的一分子。这种互动不仅让制造者或使用者的角色发生了一些转变,同时他们的参与也会带给艺术设计者更多的灵感,使设计作品逐渐趋于完美,呈现更高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2.数字媒体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体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艺术设计中尤为重要。由于视觉传达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所以“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数字媒体作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使得传统的视觉传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外延得到扩展,视觉传达开始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甚至四维立体空间,从印刷设计产品向虚拟平台设计的产品转化。数字媒体大大突破了传统视觉传达形式与内容的限制,将艺术设计带向超越时空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利用媒体的数字化特点可以容易地改写或决定新的媒体表达方式;同时,数字媒体的多样性使创作者的观念、想法、感情能够得到更完整的传达呈现。

3.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手段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艺术设计思维

虽然艺术设计始终是以艺术作为出发点,但它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技术问题。在传统艺术设计中,通常以手工书写或绘制的方式完成艺术设计方案,这是一项巨大且耗时的工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名目繁多的设计工具、细琐繁杂的创作程序、加上手工书写或绘制产生的速度问题等等,都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阻碍设计者新的创作思维的迸发。而在数字媒体时代,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如电脑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等,这些技术运用于艺术设计领域,使得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跨领域的创作,它打破了以往创作的习惯与逻辑思考,“所见即所得”的方式使得艺术设计者在各种与创作主题有关的虚拟情景中任思维游历,寻找最佳的创作点,进而迸发出丰沛的创作能量,完成各种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作品。在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手段方式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艺术创作思维。

三、结语

第2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有所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育部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和专业化人才,教改提出了项目化教学。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含义与特点

(一)高职艺术专业体系的含义

PS-ONE国际艺术教育是世通美嘉留学机构艺术留学品牌。首创“海外名校导师精准私人定制”的留学模式,是国内最具专业性的艺术留学咨询和作品集培训的品牌。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体系是指围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产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体系的特点

1.实用性:艺术设计了专业体系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和改善做出重要贡献。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学知识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改善社会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动态性:社会处于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艺术设计类专业同样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动态性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3.探索性: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所设置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实践考证,它的发展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以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积极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不活跃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而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地位的讲学,会把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学生想要学转为老师硬要教的方式。课堂的氛围取决于老师讲课是否生动有趣,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产生偏科,对老师教学的方法有所比较,喜欢的老师的课就听,并且会主动学习,不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就会自由散漫,放任不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不能够亲身参与课程的学习和课堂讲解,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四、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方面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项目的内容也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使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室内平面设计,该类人才对当代室内装修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属于高薪行业。

(二)自主性

学生在选择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学习的类型,并且能够在每个项目中全身心的投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思考项目研究内容。

(三)发展性

项目分为长期项目和阶段项目,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需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项目化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发展。

(四)综合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所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设计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五)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项目所围绕的主题的探索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元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根据社会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和完善。

五、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艺术专业的实施

(一)教师设置课程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老师可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例如两个同学扮演,将所学知识演绎一遍,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实地调研

学校应该与相关专业的社会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假期出去调研,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

(三)学生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合作学习。

六、结语

第3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舞蹈服饰 服饰设计 《踏歌》舞蹈语言艺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泱泱中华民族服饰的演进发展,是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华彩的服装文化长河中,舞蹈服饰是这长河中璀璨的一涓,它伴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项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艺术门类。舞蹈是一种人体肢体语言艺术,通过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了鲜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了人的生活、传递了人的情感、体现了人的精神、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舞蹈艺术是无国界的文化艺术形式,存在于最发达和最原始的人类生活中,而舞蹈服饰文化则伴随着不同民族文明的进步、不同历史文化的演变,在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中不断地融合、碰撞、变异和发展。

从舞蹈实践中看,“舞蹈服饰”是包含着“服”与“饰”两个大部分的广义概念。它不仅包含首服、足服、躯体服对舞者进行全面的艺术包装,也包括对舞者外形进行全面的修饰;可以使用各种装饰手段对舞者进行装饰点缀、发型处理、面部化妆,还可以帮助舞者塑造舞蹈形象的服饰配件――道具部分:如长绸、刀剑、伞扇,等等。舞蹈服装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从字面上讲,他不仅指包裹者躯体的服装,还包括舞者的装饰和配件部分。但从其实际使用内涵看,它也包含舞蹈的“服”与“饰”两个部分的广义概念;从扶助舞蹈形象的事例看,“服”与“饰”的艺用功能往往更重要,所以使用舞蹈服饰称谓能比较准确、科学地概括舞蹈服饰的本质与内涵。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的劳动艺术成果,服饰既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条件,更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成果。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好恶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都积沉于服饰之中,因此服饰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种物质构成形态。

纵观人类服饰,五彩缤纷,浩如烟海,但从其使用对象、使用目的、使用时空和设计重点看,却不外两个系统:生活服饰系统、舞台服饰系统(又称“演艺服饰系统”)。生活服饰系统的使用对象是生活在各阶层、各行业的广大民众,使用目的是满足广大民众的各种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需求,使用时空是自然、真实的生活现场,设计重点首先是追求服饰的使用功能,其次才是在实用基础上的精神价值,如服饰的美化、个性化、情趣化等,所以生活服饰系统属于实用服饰造型范畴。舞台服饰系统的使用对象是各类演员,使用目的是帮助演员完成演艺使命;使用时空是人为虚拟的舞台艺术时空,设计重点与生活服饰系统呈逆向,首先是追求服饰的精神价值,如对舞台形象造型艺术效果的执着追求,其实用功能因此被相对淡化和旁置于次要地位,因此大量的代用品被堂而皇之地纳入舞台服饰家族。只要能达到舞台形象所需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演员的演出,任何代用材料都可以成为舞台服饰的家族成员、成为演员扮演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得力助手;现代的舞美设计与古代的造型形成了渲染现代舞蹈服饰艺术的重要内容,夸张的造型与明亮或阴暗的灯光效果似乎才是当时的历史情节。

设计构思是舞蹈服装设计的第一步。舞蹈服装的构思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不同的设计师可以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和切入点。首先就是搜集素材,对舞蹈服装设计师来说,素材主要是指形象资料、图形,包括对设计作品的历史背景、民族特征等的文学类资料的研读。

宋立老师曾说过:“舞蹈艺术比较美,比较理想化,是人体运动的艺术,它偏重于抽象化的动态形象特点,为设计师发挥主观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通过看,有意味的舞蹈形式美感是能够感觉到的。否则光凭编导是没用的,那是空的、抽象的,你必须去看,那就是具体的、感性的。音乐也是要听,因为音乐决定了舞蹈的氛围。所以我们一般在编导谈了舞蹈的构思后,在设计前必须先去看舞蹈的排练,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感性地找到设计的艺术感觉。艺术的力量是伟大而又神奇的,她能给人以无尽的振奋和欢悦”。为什么《千手观音》能受到群众这样热烈的欢迎?当然是演员演得好,舞蹈编得好,音乐配得好,服饰、造型、灯光等各方面都好。但是,主要还应该看到舞蹈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表现更好。“观音”是菩萨中的一个代表,也是人们头脑中神化了的人物。一般人常说:“人人都应该有一副菩萨般的心肠。”就是说,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爱人的心。据史料记载,菩萨之中不光是女性,也还有男性,她(他)们不仅是美好和善良的象征,而且也是团结和友爱的象征。那千万只手臂是千变万化的,可以创造人类的幸福;所以,观音就是“美好、善良”和“团结、友爱”的象征与结晶。我们通过观摩优秀的艺术作品,强烈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舞台上相继出现的一群秀丽、窈窕的姑娘,她们的造型和姿态、动作,是那样优美、和谐、统一,表演又是那样温柔、闪光、楚楚动人,谁又会去想到这些演员是残疾的聋哑人呢?舞蹈《千手观音》的主题为“慈与爱,美与善”,是由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她(他)们通过舞蹈动作向观众展示形象、情感,更结合特制的服装、舞美、音乐合成一体表达出观音的至真、至善、至美。

尤其是历史题材的舞蹈服饰设计,要想成功塑造作品形象,应该起码做到三个方面的适合,一是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适合;二是对舞蹈角色动作的适合;三是对时代审美心理的适合。如:董淑芳老师设计的舞蹈服装《踏歌》,首先尊重历史生活的真实,这是设计作品时代背景的适合。在此前提下,为适合舞蹈角色的动作特点和时代审美心理,对历史服装资料必须进行艺术提炼,取其精华,夸大其细节,甚至要做适当的变形或变异,因为我们的设计不是考古、复古。这种艺术加工的尺度把握是只要在总体上能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就可以了。这些经过主观过滤的“去粗取精”艺术加工,是对舞蹈角色动作特点和时代审美心理的适合,是艺术创造。

例如:古典舞《踏歌》舞蹈编导:孙颖,服装设计:董淑芳

君若天上云,侬是云中鸟;

相随相依,浴日御风。

君若湖中水,侬是水心花;

相亲相恋,浴月弄影。

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

但愿与君长相守,莫做那昙花一现。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姿,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融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娇的江南秀色中。

该用怎样的词语去描述这行踏青的少女?从神情上,她们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更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踏歌》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体轻盈又极富节奏感,犹如赋中所言:“兀动赴度,指顾应声”,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袅,云转飘忽”。

《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却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古时民间质朴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而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娇之美。

董淑芳老师在《踏歌》中的抱腰设计是有很高艺术追求的。为了突出少女纤细婀娜的腰身,设计白色腰头的深色织锦抱腰,效果显著。为降低成本,抱腰使用了现成织锦,但另贴缝设计有典型古代纹样的人工绣边做其缘边,目的是为了有意弱化现成织锦的现代感同时,将抱腰的古典感拉回。《踏歌》的衣裙面料全选用纯丝面料,上衣是纯丝绉缎,下裙是纯丝沙,颜色也是自己手工染的。设计的是嫩绿上衣,淡黄下裙,既整体又有区别,并与深色织锦抱腰构成鲜明的层次对比,使款式简洁大方而具现代感,让舞者形象与舞台背景构成灿烂的“天人一体”的新春意境。使舞蹈传达出中国古典女性特有的多情却含蓄、细腻而委婉的精神气质。为强化此气质的传达,设计若干裙片,并且让裙片之间不缝合,使裙片动感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又在裙片接缝处加入另一种更薄、更飘动的纱质面料。这个处理使舞裙特别的柔婉飘逸,所以效果出色。这种裙式,跳起舞来也不露腿,视觉优雅。

舞台艺术是综合的艺术。舞蹈服饰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舞美环境、音响效果和灯光营造氛围的帮助。无论是设计灵感,还是采取各种设计手段,作为舞蹈服饰设计师,需要不懈追求艺术个性创作的发展和艺术设计思想内涵的重新构成。文化需要借鉴和继承,艺术需要沉淀和超越舞蹈服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就是舞蹈服饰语言的精彩表达。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高压输电线路铁塔作为架空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合理设计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铁塔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压输电线路铁塔设计

1塔头铰结点的设置

在输电线路铁塔内力分析时,均将杆系结点作为铰结点。本节所述塔头铰结点的设置,是指两铰拱或三铰拱力学模型的选择及构造模式。如:酒杯型塔头K节点,从力学模型看是纯铰,将其处理成结实的刚性节点,虽不会影响结构的正常工作,但浪费了不少钢材。

2导线横担下平面斜材布置

导线横担下平面斜材常见的布置形式为交叉斜材(双斜材)式,且交叉斜材布置到导线横担根部时,大多连接到导线横担的主材上。在纵向荷载作用下,其连接部位的主材或节点板极易变形。为此,常见设计者在这一部位节点上,增设了1根短角钢,以增强这一部位抵抗纵向荷载的能力。虽然这一办法能解决问题,也没有因此引发事故。为使设计尽可能合理,满足杆系传力的要求,只需设计者将横担下平面交叉斜材杆系布置到导线横担根部时,与塔身横隔面侧面横材的中点相连接,使导线纵向荷载通过塔身横隔材直接传递到塔身上去,就可解决主材和节点板弯曲变形问题。

3塔腿平连杆的使用

80年代中期,我国对塔腿结构加设平连杆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试验分析,推求出近似的实用公式,并写入SDGJ94—90《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此后,作为1个增强塔腿结构承载能力的措施被推广应用。近年来,在设计和真型塔试验中发现,塔腿结构加设平连杆后,力学模型发生了从静定到超静定的变化和仅靠80年代中期推求出的近似实用公式,已不能满足内力分析的需要。并考虑1997年4月在真型塔试验中,曾因平连杆加工负误差偏大,出现将塔腿主材拉弯,不能满足试验荷载要求的情况。故平连杆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杆系的布置,甚至影响到相邻杆的工作状态。建议在新版《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中指出:当塔腿采用平连杆时,应作为杆件与塔体同时计算。

4派生结构的杆系布置

近年来,由于城网建设的需要,同塔多回路并架已广泛使用。如某工程真型塔试验时,曾因110kV横担受力后引起试验塔倒塔。经专家分析,一致认为与110kV横担连接的塔身节间是K形三分段杆系,110kV横担吊杆直接拉在K形三分段辅助材支撑的主材小节间点上,塔身主材在110kV横担的拉拽下,位移过大,塔身主材不能在原设计条件下正常工作,而导致试验失败。只要将原K形斜材杆系中的塔身主材三分段下端的小节间与110kV横担连接方式,改为塔身节间与110kV横担连接的小节间,脱离原K形斜材杆系,独立自成一个节间,使杆系传力均由受力材传递,节与节之间互不干扰,就可以使结构正常工作。该设计按专家意见修改后,顺利通过了试验。这个实例证明,派生结构应认真注意杆系布置的合理性,才能保证铁塔的正常工作。

5曲臂传递纵向荷载的问题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设计的500kV酒杯型直线塔,大都对塔头部位的上下曲臂采取了外侧面主材取直的作法。这样不仅从外观上看,塔型显得利落、美观,而且纵向荷载传力路线直捷,自是最佳方案。但此时传递纵向荷载的任务,还是由曲臂内外侧斜材共同担负。这是由于力学模型是理想的模式,内侧斜材与K节点实际构造没有做到符合力学模型的要求,传递它应担负的纵向荷载的任务。

因此,需要设计者自己设定传力面。通常做法是设定外侧面为100%传力面,内侧斜材从杆系布置、节点构造处理,使它不再传递纵向荷载。只是设计者要注意的是,自己一定要把传力路线搞清楚,且设定的传力面及构造处理要能把力传走。设计者一定要把传力路线搞清楚,且杆系布置、构造处理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6塔身斜材的布置

塔身斜材布置形式,一直是设计者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制约塔身斜材的基本条件是斜材对外荷载抵抗力矩和计算长度的选择。其中,斜材对外荷载抵抗力矩的大小,即斜材和水平面的夹角大小,将直接影响到该节间主材分段及主材选材。从国内外科研成果以及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看,塔身斜材和水平面的夹角取40°~50°为宜。当然,塔身斜材的布置形式,还和塔身的宽度有关,近些年笔者看到有的工程新设计的塔身斜材布置,全是3.0m1个节间、6.0m1个分段,有的塔身斜材和水平面的夹角只有30°左右,杆系布置几成网状。似是考虑3.0m1个梯级接腿的要求,但未能综合考虑优化杆系布置、充分发挥塔身斜材的承载能力。在塔型选型时,要分析控制选材的条件,塔身主材节间分段情况、主材计算长度,以及不同的接腿配置不同的塔身等多因素,进行优化组合。

另外塔身斜材布置的形式,外荷载的大小,几何尺寸大小,材料截面的性质,是选择单斜材,还是双斜材,还是再分式双斜材,是选择交叉式斜材,还是正K形布置斜材,或是倒K形布置斜材,以及在什么部位选择什么布置形式等,都要认真比较选择。

7大坡度塔身

为减少基础作用力,降低基础材料耗量,500kV单回、大负荷塔,曾使用过不少大坡度塔。钢管塔为宽塔身、大坡度塔身展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塔身主材、斜材均用钢管,做成十字拉条的构造模式,不仅力学模式合理、构造形式可行,还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近期设计的高压同塔双回钢管塔,通过全部试验工况及超载试验来看,是值得设计者在大负荷塔型选型中参考的。只不过钢管塔的工程造价相对要高些,故能用角钢塔解决的问题,还是尽量使用角钢塔。

8偏心引出的思考

8.1不同规格主材接头的偏心

40~50年代,曾为解决塔身主材间的偏心问题,采用了上下主材搭接接头的形式。至于塔身主材自上而下有规律、逐递次的增大规格,段与段的主材偏心问题,则一般仅在10mm左右,由此出现的附加弯矩,可忽略不计。若塔身上段主材由单角钢接下段主材双角钢,则段与段的主材重心线应衔接在一起。

8.2单包铁接头引起的主材力线的偏心

为消除单包铁接头因偏心产生的附加弯矩,导致邻近辅杆件需按相邻主材内力的3%进行选材的弊端,采用双包铁已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普遍认同。由于主材相对于相邻的辅助材而言,近似于连续梁,辅助材则相当于支点,故主材由于单包接头出现附加弯矩,相邻支点的反力比其他支点的反力就大了1.5倍,也就是说辅助材的内力大了1.5倍。常规辅杆件选材按相邻主材内力的2%进行选材,此时则应按相邻主材内力的3%进行选材。

8.3主材与斜材连接的偏心

角钢塔塔身主材与斜材的准线是否交于一点,在80年代中期,我国在500kV输电线路单角钢铁塔结构设计中,进行了研究和应用,斜材的准线交于主材外皮、交于主材双排准线的外排准线上,2种塔型的真型塔试验和应用效果均良好。其对杆系传力、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内力分析等诸方面的影响均甚小,可忽略不计。

8.4横隔面材连接上的偏心

对于横隔斜材与横材背对背连接,在真型塔试验中,出现横隔面斜材被压曲的现象。可用横隔斜材背向下放置的解决方法,但往往要通过节点板进行连接,钢材要多用一些。若将横隔斜材改为十字组合截面,不仅可以减少偏心,还可能省了节点板,甚至还能节省斜材的钢材耗量。

9、拉线塔

9.1拉线塔主柱的计算挠度

主柱的计算挠度对主柱的选材有很大的影响,以往计算柱中挠度时,国内各设计院考虑的影响因素组合也不尽相同。80年代末,有关专家就曾指出:取自重、风荷载引起的挠度和2L/1 000初挠度进行组合,不用再考虑螺栓滑动变位引起的挠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至于立塔后个别主柱出现弯曲,经北京送变电公司现场试验,只要地面组塔垫的平、螺栓紧固到位,主柱顺直,立起塔来主柱就是直的。

9.2拉线塔的铰

我国高压输电线路拉线塔型,都是由拉线系统和中心受压柱组成的塔架体系,横担与主柱、主柱与基础均为铰接。只有拉猫塔的塔头与塔身连成一体,主柱与基础为铰接,区别于其他拉线塔型。由于拉线塔在外荷载作用下变位较大,且铰又是可转动的铰。因此,处理好铰的构造相当重要。

第5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传输;工程设计;新技术

导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社会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十分全面,人民对于通信网络运输的需求以及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数据的传输质量以及效率上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利用信号发射基站来制造出如同蜂窝状的分格区域,将移动通信的范围变成多个区块,当用户移动时,移动终端将自动对基站发出的信号进行跟踪,从区块到区块的移动中自动更换,以此做到移动信号不中断。在第二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当中使用到了WLAN以及无线本地网络,WLAN能做到在较小区域内提供低移动性的数据通信服务,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600kbit/s~900kbit/s,最快甚至可以达到20Mbid/s,但是缺陷在于范围的限制,一般多用于大型写字楼或是企业单位建筑物内,其网络结构由分布控制网络以及中心控制网络组成。而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业务中,最受到重视便是无线应用,提供给用户像网络手游、移动购票应用、网上银行、电子邮件、移动股票教育应用、移动交通信息、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网络购物等各式各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已然十分普及,用户以及通信市场的需求量和要求日益增加,推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

二、移动通信传输工程的特点

2.1移动设备越发轻便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智能移动设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日益提高了传输技术产品的性能,现在的移动设备产品越发的轻便且智能,这也催生了许多的特定传输技术产品的研究出产,光纤信号发射器这类产品也出现了外形越做越小而精致的形势,外观设计上也主要以简约轻便为主。这类设计不但节约成本且减少了能源的无辜耗损。这对于传输技术产品是相当大的革新,同时显示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已十分快捷。

2.2传输设备功能多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移动通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样一来便催生了产品的功能多样化以及传输多种数据的能力。传输技术在目前已然十分的发达,大部分问题早已解决,传输多种数据的能力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更加高端的产品也已经面世,现代传输技术已经足以面对很多难题。而传输技术的完善也使得传输技术设备在传输多个数据时毫不费力,功能的多样化便由此而来,一个移动终端能够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信息且保持高速。这种能力保障了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多样且效率极高,同时多种分散的传输线路由于这类技术的整合利用,数据传输的成本被压低,传输效率显著提高。

三、移动通信传输工程技术分析

3.1EPON技术

EPON主要利用固定的光纤系统来传输语言和数据。由于EPON运用的是单纤波分复用技术,其只需要使用一台OLT机器以及一根主光纤线,便可以运行。EPON利用光分路器将信号传输给多个ONU,ONU接收到信号后再自行分配。EPON不仅仅可以传输TDM,在IP数据的传输上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使用的是电信等级的网络管理系统,采用IEEESO23以太网的格式进行传输故障,其传输质量有着极好的保障。

3.2GPON技术

GPON技术则是一种无源光综合传输新技术,带宽相对较宽,覆盖范围也更大。该技术能做到在承载ATM信元以及GEM帧的同时,确保业务的传输性能不受到影响。

四、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的电子科技的发达普及,民众的生活也便捷了许多,同时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对于移动通信的质量以及数据传输的效率都十分重视,现在的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和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很多的移动通信公司已经推出了4G网络技术,并开始普及,相信4G移动网络技术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移动通信市场,成为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杨.移动通信传输工程设计与新技术[J].通讯世界,2014,10:15-17.

[2]王鹤,王闯.移动通信传输工程设计与新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6,19:80.

第6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道路桥梁

一、桥位概况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沪蓉国道主干线在宜昌长江河段跨越长江经湖北省西段进入重庆市的特大型一级公路桥梁,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桥址位于宜昌市虎牙滩,距城区约15km,上游距葛洲坝22km、三峡大坝40km,下游距枝城长江大桥约45km。

二、主要设计标准

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2.荷载等级:汽-超20,挂-120;人群:3.5kN/平方米。

3.大桥设计时速: 80km/h。

4.大桥桥面宽度:钢箱梁全宽30m,按四车道布置,两侧风嘴上各设一人行道,桥面净宽26m。

5.接线路基宽:24.5m,四车道。

6.地震烈度: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设防。

7.温度:桥位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一14.6℃,极端最高温度43.9℃,年平均气温16.5℃。

8.风况:设计基准风速为29m/s,成桥颤振检验风速为44m/s。

三、工程设计

1.主桥总体布置

悬索桥主跨跨度为960m,主梁简支在两侧桥塔横梁或交界墩承台上。主桥南岸通过三孔30m简支梁桥同南岸互通工程相接,北岸通过跨度为16,20,25(m)空心板组合的引桥跨318国道、接北岸接线工程。主桥桥梁全长1206m。

2.悬索桥主要设计参数

结构型式:单跨双绞悬索桥;

主缆跨径( m): 246.255+960+246.255,主缆矢跨比: 1/10;

主缆直径(mm):655(索夹外,空隙率20%),647(索夹内,空隙率18%);

主缆中心距(m):24.4 吊索直径(mm):45;

吊索间距(m):12.06(边吊索距桥塔中心15.69);

桥塔高度(m):北塔112.415(承台顶面以上),南塔142.227(承台顶面以上);

加劲梁全宽(m): 30.00 加劲梁中心高(m):3.0。

3.结构设计

(l)桥塔结构

由于南北两岸地势条件及地质情况不尽相同,南北两桥塔结构上略有区别:南塔承台以上塔高142.227m,有三道横梁,行车道主梁及南岸引桥支承在下横梁上;北塔承台以上塔高112.415m,设上、中两道横梁,行车道主梁及北引桥支承在交界墩上。南北两塔均采用分离式承台,每一承台长19.1m、宽9.1m、高7m,其下设8根直径2.5m的桩基础。北塔上游塔

柱下桩基长18.6m;下游塔柱下桩基长14.6m。南岸桥塔16根桩基长度均为27m。

两塔身塔柱均为空心矩形箱结构。塔顶顺桥向6m宽,并按1:100的坡度分别加宽至塔脚8.40m(北塔)、8.84m(南塔)。塔顶横桥向等宽5m。塔柱壁厚度按上、中、下三道横梁分为三种,壁厚分别为0.7m、0.8m、1.0m。为有效地扩散塔顶主鞍传递的巨大压力,塔顶设有12.8高渐变段。塔冠设有3.4m高实体段。上横梁高5.4m、宽5.08m;中横梁高7.5m、

宽6.08m,壁厚均为0.8m。南岸下横梁高6.8m,宽7.19m,壁厚为1.0m。

为改善桥塔外观效果,在塔柱的四角及外侧中央设有0.3m * 0.5m,3m * 0.15m的凹槽。

塔柱竖向主筋采用φ32,间距15cm。水平箍筋采用φ16,除桥塔根部变化段间距15cm外,其余均为20cm。同时在间距20cm的水平箍筋之间设置了两根φ6.5防裂分布箍筋。横梁主筋采用φ25,间距15cm;箍筋采用φ16,间距15cm。在各道横梁上设有根数不等的钢绞线预应力束。

塔身及横梁为50号混凝土,承台为30号混凝土,桩基为25号混凝土。全桥桥塔50号混凝土10554立方米,30号混凝土4867立方米,25号混凝土4768立方米。

(2)加劲梁

加劲行车道主梁为类似鱼鳍形扁平钢箱梁结构。主梁结构全宽为30.0m,中心梁高3m,高宽比为1:10。顶板宽度为22m,设2%的双向横坡。上斜腹板水平宽度为1.2m。悬臂人行道宽度为2.8m,设1.5%的向内单向横坡。

桥面为正交异性板,顶板及上斜腹板厚12mm,行车道U形加劲肋中心间距0.59m,板厚6mm。底板及下斜腹板板厚10mm。底板、斜腹板球扁钢加劲肋中心间距一般为0.4m,球扁钢规格为16a。

加劲梁横隔板间距4.02m,无吊索处板厚为10mm,有吊杆处板厚为12mm。为有效改善桥面板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在每两道横梁之间没有一道矮加劲肋。矮肋高0.45m,板厚16mm。人行道顶板板厚12mm,其下横向设有间距为2.01m一道、板厚12mm的横肋板。顶板纵向设有球扁钢加劲肋,间距0.3m。

加劲梁上的锚箱是钢箱梁重要的传力结构,本设计进行了特殊设计处理。锚箱主要由三块承力板、一块承锚板组成。三块承力板门距为50cm,中间一块板厚32mm,另两块板厚20mm。三块承力板均穿过加劲梁斜腹板,其中间一块与横隔板相连接。承力锚板厚50mm,其上设有多道板厚20mm的加劲板。

为适应加劲梁端部结构的复杂受力的需要,对长7.33m的端节段进行了特殊加强设计。端

节段节段设有6道横隔板,横隔板板厚为16mm或20mm,并结合支座系统连接的需要进行局部加劲处理。

加劲梁钢材材质为Q345-E,结构钢材共用10390t。

加劲梁顶板上铺设7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人行道上铺设3cm厚的沥青砂。

(3)锚碇

南北锚碇所处的地质情况不尽相同。北锚碇基坑基岩在高程54.8m以下整体性较好,无明显的夹层及破碎带,基岩为泥钙质胶结砾岩;高程54.8m以上基岩破碎,且多为红色粉砂岩。南岸整个岩体整体性差,基岩破碎,有多条夹层及断层,岩体以泥钙质为主,夹有粉砂岩或红砂岩的砾岩。南北基岩均为强度较低的软质岩。故南北两锚碇均设计为重力式钢筋混凝土锚碇。

为保证锚碇上方行车道的宽度,锚碇采用埋置式,利用其上方回填路基上压重,以减少锚碇混凝土的数量。锚碇结构最大长度为65m、宽39m,前缘高42m,后部高22.8m。每一锚碇混凝土为42584立方米,锚固体及前支承墙为40号混凝土,其他各部分均采用25号混凝土。

本锚碇为少筋结构,仅在锚碇内外表面设置直径22cm间距20cm的分布钢筋网。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有害的裂纹,在锚碇内外表面及每一施工层面上设置了规格为BQ3030(间距 75 * 150)的金属扩张网。

后锚室在锚固体系张拉完成以后用低标号混凝土回填密封,前锚室设有通风除潮设备。在锚碇支承墙前缘,结合保护路面以下主缆的需要,设有地下展览室。

(4)主缆及吊索

主缆为预制平行钢丝束,每根为104束127φ5.1平行镀锌钢丝集结成束、定型包扎带绑扎、两端嵌固热铸锚头而成。钢丝为强度1600MPa普通松弛镀锌钢丝。为方便施工,在热铸锚上设有与锚固体系连接为一体的连接器。

主缆防护层由防护油漆、φ4软质镀锌钢丝、表面防锈腻子构成。

吊索为中心配合绳芯(CFRC)钢丝绳,单根钢丝绳直径45mm。每侧每一个吊点有4根吊索。主缆钢丝共6670t,吊索钢丝绳约195t。

(5)主索鞍及散索鞍

主索鞍和散索鞍由鞍头、鞍体、底座组成。鞍头、鞍体分开浇铸、焊结成一体的铸焊组合结构。为方便加工、运输、主鞍吊装施工,主鞍分左右两半制造,吊装就位后用高强螺栓联接为一体。主鞍鞍体与底座之间,主鞍施工期间设有聚四氟乙稀滑板。散索鞍鞍体采用摆式结构,以适应施工期间及成桥后的微量位移。主鞍最大吊装重量为32t,散鞍最大吊装重量为43t。

为使主缆在鞍内能保证相对固定、不滑动,在鞍槽内设有竖向镀锌隔板,并在主缆调股到位后顶部用锌质填块填平、压紧。

主索鞍及散索鞍鞍体铸钢材质采用ZG275-485H,底座铸钢材质采用ZG230-450,槽盖等材质采用Q235-A。

(6)锚固体系

锚碇内锚固系统是由64根预应力锚固体系组成,其中单锚24个,双锚40个。单锚采用16根公称直径15.24mm的低松弛高强钢丝锚固,双锚采用五根公称直径15.24mm的低松弛高强钢丝锚固。在锚碇结构中,设有型钢骨架以便锚固预应力管道的精确定位施工。前锚面设有锚固连接器与主缆相连接。

(7)主桥伸缩缝

为适应主跨加劲梁在活载作用下的大变形,加劲梁两端各设一道最大伸缩量为1360mm的大位移伸缩缝。

(8)支座

为传递主梁端节段受力、约束主梁端节段的变形、保证梁端伸缩缝正常工作,在主梁每一端节段设有两个竖向支座、两个梁侧辅助支撑、两个风支座。竖向支座能适应加劲梁在温度及荷载作用下的纵向位移及面内梁端转动,能承受一定的竖向拉压反力。风支座主要承受横向风载。梁侧辅助支撑主要用于控制由于风载或活载偏载作用下的梁端扭转,能适应梁端纵向位移及转动,承受结构扭转倾覆拉力,不能承受压力。支座系统均为材质要求较高的铸焊结构。

转贴于 四、设计、施工及科研的技术特点

1.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特点

(1)加劲梁采用鱼鳍式断面,并在两道横隔板之间增设了一道矮肋,改善了加劲梁受力及气动性能,同时减少了钢材用量。

(2)对加劲梁母材及焊材的S,P等有害的杂质进行严格的控制,为提高加劲梁焊接质量创造了条件,使焊接工艺控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桥塔采用大块整体钢模板(9m高)进行施工,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结构表面的平整度;采用钢管支承进行桥塔横梁施工,消除了支架非弹性变形,同时提高了工效。

(4)桥塔塔上设有直径6.5mm的防裂分布钢筋,成功地克服了桥塔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收缩裂纹的通病。

(5)锚碇基坑的开挖广泛采用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使锚碇高(高88m)、陡(边坡率0.75~0.8)的基坑开挖成功,并保证了高陡边坡的稳定。

(6)采用埋置式锚碇,既确保了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又极大地减少了锚碇混凝土数量,并为成功解决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采用综合的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和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技术,使得浇注两锚碇10万多方混凝土均未发现一条裂纹,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浇注的质量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具体的措施为:调整混凝土的设计龄期为60d,降低水泥用量;采用低热微膨胀水泥;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分块分层浇注,并在每层混凝土中加一层防裂金属扩张网;采用循环水,对大体

积混凝土进行降温等。

(8)国内第一次采用强度高、弹性模量高且稳定的中心配合绳芯(CFRC)钢丝绳作为吊索钢丝绳;同时,吊索锚头设计为可适当调节的锚杯,克服了吊索不能调节长度的缺点。

(9)采用构造简单、受力明确、造价经济的滑转支座系统,满足结构受力及变形需要。

(10)桥面铺装采用7cm厚的双层SAM结构,人行道采用彩色沥青砂结构铺设。

(11)在施工猫道的设计施工中,采取增加适当数量的猫道横向天桥的道数而不设风缆的办法,来提高猫道的抗风稳定性。这样既保证猫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又简化了设计与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造价。

2.科研试验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关键技术研究是交通部"九五"行业联合攻关项目。在部、省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下,该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开展了有关科研试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成功地指导宜昌大桥的建设工作。

(1)基岩原位测试 进行了大型的现场基岩原位测试,获取岩石与岩石、混凝土与岩石之间抗剪、抗滑等力学参数,为锚碇、桥塔等的设计提供依据。参加研究的单位:长委三峡勘察研究院、长江科学研究院。

(2)风洞试验 进行了悬索桥全桥及节段模型试验,验证结构的抗风能力,并以此结论指导主梁吊装施工;进行了猫道节段模型试验,研究有效提高猫道抗风稳定性的措施,并以此成果指导了猎道设计。参加研究的单位: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3)仿真分析 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计算技术,对主梁、锚碇、桥塔等结构关键受力部位进行分析,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参加研究的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7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防汛水闸;电气改造;设计思路

1 防汛水闸概述

防汛水闸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或者下游,发挥着对水量调节的作用,保证汛期来临时进行水量的疏导,避免一些洪涝灾害的发生。而这些水闸的建设也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发挥防洪蓄水作用的同时,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也能发挥河流防沙治沙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保证河流水质,发挥水闸的作用,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水闸进行一定的检修,对于一些老化或者出现塌陷等的水闸进行重新修建。

当前存在的水闸修建的时间都比较早,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其维修养护不足,使其只能满足某一功能需求,在防汛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一些水闸设备的老旧,存在电气设备运行不稳定等现象,使得其对于防洪、泥沙的冲击等都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果。闸门在洪水控制及其泄洪等方面的运行与防洪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又与闸门的用电相关的,在防汛闸门的检修维护中,对其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对存在一些问题的设备进行电气改造,使其更好的发挥防洪泄洪的作用。

2 防汛水闸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

防汛水闸在应用中,由于修建的时间比较久,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没有进行及时的养护,对于其电气设备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水闸所的电气设备较为陈旧并且存在设备老化的现象;而电气设备所使用的配电盘多半是自制的较为简陋的设备;连接设备的接线也是比较凌乱的,而配电盘内使用的电气元件通常比较陈旧甚至有许多已被淘汰的产品。一般的水闸都会经历过一定的改造,而在多次改造的过程中,所选用的元件等会存在不相匹配的现象,从而导致水闸的灵敏度大为下降。水闸电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老化现象,使得闸所内部一些设备的误动等都会带来安全隐患,而最为严重的问题则是电源的可靠性是比较差的,通常情况下,水闸所较为多见的是采用一路电源,或者直接使用比较偏远的农用电源。

在电气工程和电气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供电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用水需求的变化,以及季节性来水量的变化,都对水利工程建筑及其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防汛水闸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我们变要从其设备应用情况出发,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更新换代一些设备,并且保证闸所变压器能够更好的满足电量的需求等,以保证水闸的运行安全。

3 防汛水闸电气改造设计思路

为了保证防汛水闸应用的安全及其防汛等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要对其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电气改造。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对于防汛水闸的电气改造设计应该从其电源出发。电源的数量及保安电源的设计和完善,对于水闸用电安全及其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电气改造时,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对于水闸供电的安全性及其可靠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应该提高其反应的灵敏度,使得防汛水闸在寻求能够实现闸门启动和关闭动作灵活、可靠,实现其防汛的作用。一般而言,防汛水闸闸所承担的用电负荷有启闭机电机、检修门电动机的负荷以及闸所的照明、动力以及生活等用电负荷,这些中最为主要的是保证启机电机负荷能够满足防洪等级等的要求,以此来确定闸门的具体运行方式,保证汛期启闭机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保证其能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能够完成提起或者关闭动作。为了保证闸所电源的可靠性,对于进线电源的数量应该以两回独立进线的形式来保证电源及其变压器运行的安全,并针对每一闸所情况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在闸所的整体改造中,要保证电气设备的进线能够更好满足用电需求,对于变电器等的连接采用双电源进线的形式,综合考虑变电器的容量等因素,使其进线的数量等都能够满足用电安全的需求,并加强保安电源的设计,使得闸所的电气运行更为安全可靠。

其次,要注重变电器的类型选择。防汛水闸作用的发挥,需要变电站来提供设备运行所需电力,在电气改造过程中,针对闸所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变电器型号。电气技术的发展以及变电器应用标准的提升,对于闸所使用的变电器标准和类型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接线及变压器等角度出发来改进和完善变压设备,使其更好的满足闸所工作的需求。在变电器型号选择时,应该考虑电流的流动形式、电阻的影响等,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优点,满足闸所供电等需求。

再次,要注重其他电气设备的升级。对于防汛水闸的电气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主要的变电设备外,还应注重其他设备的升级换代问题。电气盘在闸所电气设备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气设备改造时也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在具体的设计时,要从断路器的选择出发,尽可能的选用分断能力比较高并且整定倍数较低的开关,以提高电气盘动作的灵敏性,使其保护性能大为提升。由于新型的断路器所具有的短路脱扣整定值比较小的优点,能够实现对故障点的快速切断并且能够实现负荷保护的作用,这都能够提高闸所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检修门启闭机电机的改造上,要考虑电源供电的方式,选择较为安全的滑接输电装置,以提高供电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利用该种装置的结构特点来避免供电线路的腐蚀和老化等问题,保证启闭机正常运作的同时也提高其用电安全。而对于电压电缆的改造,可以采用质量较优的电缆,减少电缆输电过程中的相保阻抗等,并且满足闸所不平衡电流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电压的长度,并实现电压降低及开关灵敏度增强的效果。此外,还应该对变压器的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箱式变压器等的一个用来减少空间的占用,使其更便于维修养护,也使得闸所的安全得到保证。

另外,要注重闸所接地的设计。从当前闸所的情况看,要么没有设置接地网,要么其接地已经无法满足电阻的要求,因此在电气改造时,对于接地网应进行重新设计和铺设。在对其设计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并且在控制楼的顶部加设相应的避雷装置,防止雷击带来的电压等的变化,保证用电的安全。同时设置一定的均压网,以降低电磁干扰并且较少接触电势及其跨步电势的影响,保证接地网的完全及其用电的均衡,实现水闸的安全运行。

最后,闸所的照明改造也是电气改造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对闸所进行电气改造时,对于照明的实际需求及其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的考虑,尽量选择一些较为新颖且美观的灯具,保证经济实用的同时也提高闸所的照明标准,实现功能与外观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电气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展,对于设备的性能及其防火、防腐蚀标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防汛水闸的电气改造而言,要注重防汛闸的改造设计,使其供电性能等得到全面的提升,满足防汛的要。从整体出发,对于闸所内的电气结构进行整体了解,针对设备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和标准选择适宜型号的设备,提高闸所供电的安全性,使其运行更为可靠,从而更好的发挥防洪等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审美能力 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构建 分析

一、引言

所谓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方面指的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周围教学体系因素通过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转化为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其原因

1.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在目前存在的理念问题

1.1对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及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意义理解得不到位

相关的文献材料中,有“教学体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利用,有效地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的规定,其中的“教学体系”指的是包括人和物在内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但北京西城区某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却片面理解为“教学体系”仅限于物质教学体系,忽视了精神教学体系和物质、精神二者的关系。同时在创设物质教学体系整个一方面的理解也有狭窄之嫌:仅限于空间布置、设施提供等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班级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之外的“引申性”教学体系,反映出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在“教学体系”概念标准上的偏差和彼此盲目模仿、照抄照搬等情况。

1.2对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目的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主客体关系理解不深

作为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的创设者,教师本应充分考虑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目的要与教育目标的统一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的教师完全凭借自身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如北京东城区某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教学体系的感受去加以了解和采纳,有时甚至将其完全忽视。

1.3单纯的标新立异目的而去频繁变换教学体系

许多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研究者为了迎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总喜欢频繁地更换教学体系以吸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减低所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实用价值和引起处于秩序感养成关键时期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安全感,使其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第一:仅仅将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堪称维护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内部整洁有序和视觉上的美感范畴内,目的仅仅是装饰教学体系甚至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去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而不是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作用出发,失之于“顾表不顾里”,忽视了教学体系应有的教学作用。

第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感,多是采取零散布局而各个模块之间缺乏系统化,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种难以理解的误区,同时图案过于简单,难以引领思维。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在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切实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同时极大程度上依靠自身与教学体系的“交流”来认知周围事物这样的特点,故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首先要在色彩方面广泛采取艳丽的纯色和单纯而接近自然色调的图画;内容方面以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喜爱熟悉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的能够减少陌生感的元素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作品以及其相应的照片等来在符合心理特点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能增加成就感的内容。

2.将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有机整合以使其成为教与学的过渡段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体系的建立,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能够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基本条件。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学习和交流活动来使其下属(尤其是艺术设计教研组)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地位,从而来稳定其在学校艺术设计工作中的的中心地位,并通过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加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内容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每周必有的课外艺术设计锻炼,并且在此过程中,学校高层领导亲自参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一些具体工作,在其引领下,形成“全党齐心,全民动手”的校园艺术设计氛围。另一方面则努力参与组建一系列学生艺术设计社团组织,将在艺术设计方面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团中形成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从而满足学生对艺术设计活动的多样化需要,从而切实保障学生对参加艺术设计锻炼这一活动的热情有一个连续性和长期性。

在进行上述方法的同时,也努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有关于校园内艺术设计社团及其连带组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将课内艺术设计活动中应用的评价制度移植到课外,从而深度加强对艺术设计社团及其连带组织的有效管理,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一个持续健康的开展环境。

综上所述,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对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长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家长不惜花费重金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教学体系条件更好的教育地点的原因。也正因为教学体系对人的塑造性,故而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更有必要将教学体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将教学体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放在重点考虑的范畴之内。同时,除了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教学体系外,更重要的则是向社会家庭进行宣传呼吁,以此来将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学体系的做法形成合力,从而给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更健康、更适合的学习和生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艳艳.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初探[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第9篇:艺术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艺术设计 表现特征

艺术设计的现实发展具有无限的潜能,对于艺术设计的思考也越来越富有情感性。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人们情感的牵系,审美情趣的表达。在艺术设计中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情感体验更加生动。在新形势下分析艺术设计的新特征对于大众的艺术感知和情感表达带来更多的机会,人们的生活也在艺术设计的影响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1 新形势下艺术设计特征表现

(1)艺术设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大众对于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设计在表现方式则体现了更加多样化的呈现。艺术设计不仅仅重视其审美的功能性,而且还具备了实用性的特点,艺术设计从艺术的方式表现走向了生活,其影响力扩大了并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的紧密了。艺术设计方式体现了服务的精神,以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统一,催生设计出了更多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方式在新形势下更加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视多重感官和功能性的体验,创新思维方式更为明显。

(2)艺术设计素材的丰富性。艺术设计的素材在新形势下更为丰富,人们接触到的事物和思想更加多样,因而在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上就更具有开放性,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设计素材都能够灵活的运用。现代艺术的设计重视对于传统设计的经验总结,尤其重视对传统工艺和传统元素的把握,提取出更多设计元素的净化,结合以现代性的创作思维和大众的艺术需求性,从而设计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艺术设计产品。现代艺术设计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加强了,以更加贴近大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内容来设计出创新性的产品,对于设计元素的整理更具协调性和表现力。

(3)艺术设计需求的多元化。随着大众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性体现更加的多元化。人们在追求艺术审美的同时,对于艺术设计的功能性要求更高,而且艺术设计已经融入到了生活产品的当中,尤其在消费选择上人们更倾向于具有设计美感,而且实用性强的产品。艺术设计所要考虑的设计需求更加重视对于大众的精神文化的思考,同时体现了和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双向互动,能够引发大众对于艺术设计的思考。

2 新形势下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1)艺术设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新形势下,艺术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时代责任感,在设计内容、方式上表现出继承和创新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反应少数民族智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容的传承上,艺术设计应该深入的进行思考。在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上应该体现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设计方式,不是盲目的求新求异,赋予艺术设计内容更多的文化实质。对于艺术设计的应用也应该体现现实性的特点,既能够在艺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更要在生活中产生积极艺术熏陶和影响,发掘艺术设计更多的价值内容。

(2)艺术设计多个领域的渗透。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上,应该体现在多个领域的渗透,艺术设计首先要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在文化领域中能够给予大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设计也应该体现商业价值,实现艺术设计和产品的融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产品和服务内容满足大众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内容,将艺术和生活融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融合。艺术设计的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应该寻求积极的拓展,大胆的进行创新,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3)艺术设计现实需求的多种呈现。对于艺术设计的现实需求性的满足应该体现多种呈现,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随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艺术设计的功能和价值也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于艺术设计大众以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艺术设计的服务性、科学性体现的更加的深刻,艺术设计正在对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影响。对于艺术设计的现实需求是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在审美、艺术、功能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呈现上,艺术设计都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其表现特征将会呈现的更为多样,而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艺术社会的价值体现也会越来越突出。对于艺术设计的探索和发现,需要大众充分的发散思维,以整体性、综合性的时代思考,挖掘艺术设计的更多潜在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和一星.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J].现代装饰(理论).2015(05).

[2]李平平,朱彦栋.新形势下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