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

第1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1.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形成块状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例如,常熟的梦兰村和梦兰集团、蒋巷村和常盛集团、张家港的永联村和永钢集团等,都是做强主导产业、村企联合发展的典型。张家港南丰镇的永联村是全国著名的“钢铁村”,多年来永联村和永钢集团一直实行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伴随村企经济的不断强大,永联村村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福利。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农民新村建设,老保、医保、低保的建立,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由村集体来承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吸收剩余劳动力,永联村党委和永钢集团公司在永钢集团部分岗位上选用“大龄”村民,帮助大龄农民解决工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走特色发展道路。一些紧邻城镇的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市域、镇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尤其是城市近郊的镇村,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抓住机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位于望亭镇最南面的项路村与苏州高新区相接,近年来抓住环市区企业撤向的机遇,在新312国道、230省道、苏锡绕城高速等城市交通动脉沿线建设工业小区,完善配套设施,统一招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2012年,全村180多家企业实现销售13.5亿元,上交税收4590万元,为村级经济贡献595.5万元。作为苏州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域,项路村还把6000多亩土地流转出来规模经营,让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翻了好几倍。借力土地复垦、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涉农项目建设,使“田成方、树成行、渠成连、路相通”农业景观成为现实。全村2013年农业、工业和三产服务业的续租合同发包收入将达到15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3.探索资本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方面,苏州部分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近年来,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不断保值增值。进一步深化实施的股份合作社改革,有效完善了让本地村民持续增收与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运作平台。这些合作社在加速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民可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相城区新巷村全村村民自愿入股成立了集果品生产、销售和花卉苗木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把4500亩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来,成立新巷农艺科技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明晰集体产权,创新运行机制,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进优质品种,重点开发新巷林果基地,生产培育出的花卉、苗木已销往全国。2011年以来,苏州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迈入集团化发展进程,为了让合作社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吴中区湖桥村三个合作社共同出资6500万元,组建了湖桥集团,将村域内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打造高科技农业园,下设五大子公司扩展经营范围,全面进入三产服务业领域,2012年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8亿元,村级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增幅“七年翻六番”。

4.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创新村级集体资产有效运营模式。近年来,各村整合资源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建设标准厂房等二产物业项目,到加快三产服务业项目发展,以多种项目建设为载体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途径转变为以资产性收入和项目投资收入为主。例如,太仓一直鼓励各村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厂房、仓储物流、三产服务用房、综合商业体等多元化的物业项目。并整合了一批优质资源,使各村(社区)抱团发展,使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太仓已相继建立了7个镇区抱团发展的市场主体,累计注册资本4.95亿元。同时,各镇(区)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优质资源逐步向村集体倾斜,规划并启动了10个富民强村载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5.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走高附加值、生态化发展道路。一些邻湖、邻风景区的村,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及其配套设施,农民、集体双得益。吴中区的三山岛、旺山,吴江的同里,相城区的阳澄湖等都是苏州特色旅游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典型。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把区域自然资源巧妙地转化成了独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优势。吴中区多个村庄临近环太湖各个景区,拥有生态美景、绿色农产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起一条特色休闲旅游产业链,不仅引来全国各地游客,而且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相城区的阳澄湖镇充分利用“阳澄湖”自然资源和历史优势,在阳澄湖畔建立了一个以规模化高效渔业为主导产业,以科技型精品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高效生态渔业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垂钓区和农业科技研发区等“四大功能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挖掘农业附加值,累计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农户除了享受14%保底分红外,还可以劳动力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每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因此,人均收入较传统生产养殖增加约30%以上。

二、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加快发展,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基本实现农民人人是股东,家家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农民增收新机制,农村财产性收入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农民每年获得的股份分红收益、土地出让收入人均已超过200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2年,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96元,其中财产性收入1389元,比上年增长19.8%,占比7.1%。租金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股息红利和投资收益都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位于苏州西南角的吴中区湖桥村,由农村“三大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全国首家农民集团“苏州湖桥集团”,全村村民以各种资产入股,实现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村农民户均股红分配可达户均10000元。地处相城、常熟、无锡三地交界的相城区灵峰村,10年来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股份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人均23000元。

(二)有效改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了发展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保障,村集体能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村庄公路、农村水利、道路硬化桥梁及环境整治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环境优美了,又能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甪直镇澄墩村从2009年到2011年,通过引进玫瑰园、水果采摘园、观赏鱼养殖等5个现代农业项目,继而投入资金修桥铺路,建设休闲农庄,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从两方面惠民利民。又如吴中区湖桥村,自2005年村级集体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的同时,七年来,村在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进行了村内道路改造、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污水洁化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村民提供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新农村生活环境。

(三)加快了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民的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是村民集体所有制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收入增加了,就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所积聚的财力,用于为村民改善民生,为村民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进群众的福利保障,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湖桥村2012年村民享受股金分红和社会保障补偿、医疗补贴、扶贫帮困、大病救助、尊老金、数字电视实施高清化等各种政策性、福利性补贴户均达到15000元。村里建起了医疗保障、文体活动中心,村民全方位享受到了均等化公共服务。又如灵峰村2012年村级可支配收入6083万元,随着村级财力的增强,灵峰村投入数千万元在全村核心位置建造了社区服务中心,篮球场、图书室、健身房、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村民业余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全部免费为村民开放,让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

(四)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农村社会成员福利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有了改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人民群众对村党委村委会满意度也有极大的提高,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团结,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如吴中区湖桥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组织建设等六大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办事有规矩、说话有诚信、处事有底线”的良好风气,全村连续七年保持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无计划外生育、无违章搭建等“六无”,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高达98.6%。

三、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运行上仍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消极滞后的思想观念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软阻力,有的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打造民营经济的目标,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应该让位于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还有的干部认为,市场经济下,谁有本事,谁致富,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村级集体经济能保证村里的日常开支即可,不必追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搞不好还要担风险。也有些村虽然认识到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但与外界联系不足,缺乏信息资源,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抓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迈不开“步子”,找不到“路子”。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组建过程中,对自身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经验,造成有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有限。观念的滞后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导致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村级组织受地理环境、财力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对人才引进的投入不足,在人才引进、用才观念上相对落后,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偏低。在管理体制上,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较难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政策环境上,人才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人才施展才能空间还不够宽松。另外村级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收入来源单一虽然苏州在发展村级集体收入上不断创新思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但主体收入仍然是土地、房产等出租收入,导致对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企业效益不好或从村内迁出对村集体经济影响较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波动性风险。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影响,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拥有各种自然资源的村,其集体经济发展就比较好。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无明显特色资源的村落,由于种种原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就明显慢半拍。村级集体年收入相差数百倍。区域位置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村,依靠城镇建设和工商业发展,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而区位和资源优势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村,村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于兴办,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难以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三大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实施到位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其涵盖范围较窄,仅限于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目前的“三大合作社”中的农村社区和土地合作两大股份组织形式不属于上述定性范围,实际上从法律上来讲,它们的法人地位没有明确,在进行工商登记时,仍然登记为非公合伙制企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的相应税收优惠也不能享受。此外,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税法尚没有对其明确的优惠政策。在目前实践中,地方政府主要采取地方留成部分税收返还的方式鼓励和扶持“三大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虽然形式上行之有效,做法上也合情合理,但是作为地方政府没有税收优惠权,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维护税法权威和保障财政收入完整,其合法性存疑。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完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将一定比例的村集体土地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并且给予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的留用地开发经营相关土地税费的减免。不断探索创新农民宅基地置换增量土地政策,从土地要素上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二是尽量减轻村级集体经济税负负担。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活动中的增值税等先收后返扶持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各种财政性补助或奖励资金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营业性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积极扶持村级合作农场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主导的村级合作农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应出台对村级合作农场,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村级合作农场的扶持政策。对村级合作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特色农机具、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土地流转费给予补贴。财政可安排奖补资金,按村级合作农场经营规模、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带动本地农户生活水平提升等效益指标分档奖励。积极落实村级合作农场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突出强化税收政策对“三大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提醒告知制度,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定期上门等形式及时向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把各类涉农税收政策梳理归集、汇编成册,告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纳税人,帮助他们用好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开展纳税辅导、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等人性化服务举措,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避免因不知法而违法或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对一般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扶持,比如对农产品经纪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纳税人等也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四是出台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单位和个人向农业和农村的捐赠给予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增加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充分发挥财政“一事一议”、生态补偿、良种补贴、金融支持等各种政策的作用,支持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是财政加大对涉及生态保护村的支持力度,鼓励村级集体经济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源于土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环境,要规划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二是先行先试,允许有条件的村成立金融担保公司,制定规范合理的农村小贷公司审批程序,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小额贷款贴息力度,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担保。三是积极帮助申报村级各类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村基建等优质项目,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向上争取省级奖励补贴资金和税费减免。四是做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盘子,拓展使用范围,通过以奖代补、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鼓励和扶持。五是不断减免和取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合理不合理费用负担。目前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收费项目主要涉及广电、电力、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应归并整合各种收费项目,并降低收费标准,减轻负担,使其轻装上阵。

(四)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目前,中央、省、市、县都仅有针对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但是从基层反映看,普遍认为财政扶持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在扶持方式上基本上以示范项目为主,扶持条件门槛太高,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覆盖面还不够。各级财政应该尽快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一是向省财政争取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江苏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政策可以在苏州先行先试,发挥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联系点的作用。二是苏州市、区两级财政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惠农支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土地整理、资源开发、发展二三产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信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稳定调节基金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入市场化集团化的背景下,为避免市场风险所引起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和村民收入的过大波动,要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相关制度保障,设立收益稳定调节基金。一是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明晰收益分配,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当年收益应当先弥补上年亏损,再提取一定比例(如不少于20%)公益金,设立防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收益稳定调节基金,再根据不同的股权设置形式进行分配。二是实施激励促发展,推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奖励政策。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造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量部分,要按照一定比例奖励返还给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再发展基金,用于防范市场风险引发稳定村级集体组织经济收益和村民财产性收入过大波动。

第2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一、明确目标,增强发展村级经济的紧迫感

2、明确发展村级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新时期加快发展村级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素质,推动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体目标是:力争年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到10个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3年内基本消灭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5年内全区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能够满足村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3、把握发展村级经济的基本原则。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从能够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当地又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要本着积极的态度,加强扶持引导,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量力而行。二要突出特色,民营为主。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以规模化、优质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村干部在发展村级经济,创建村级经济组织和创办经济实体过程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学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办企业穿新鞋,走老路。三要统筹兼顾,强村惠民。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集体创收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村级企业和村级产业发展要尽可能惠及村民。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4、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村级特色农产品、土地、人脉等资源,采取走出去战略,从发展回归经济入手,做大村级企业总量。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体、外资等各类投资主体采取私营、股份、联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兴办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导的优势项目。

5、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纯农业村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农业经济带。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或适于兴建市场,以及已自然形成初级交易市场的村,可以兴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开辟村级集体的收入来源。地处城郊结合部、集镇边、工业园区附近的村,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投资兴建民工公寓、工商企业配套储运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搞好对外租赁经营。

6、积极稳妥推进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优秀企业集中,向农业大户集中,促进规模经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创新多种流转形式,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吸纳农民个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权,把土地连片集中,统一规划,对外实行土地合作经营,实现村集体与农民共同收益。加快在各镇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集体或个人转让土地、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经营权搭建一个公开的交易平台。及时农村土地、堰塘、四荒地、林地等资源承包经营信息,广泛吸引投资者,实现农村资源交易价值最大化。年先办试点,在取得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7、全面开发劳务回归经济。整合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充分借助农业院校、专家,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生产、经营和务工技能,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力争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转移输出1.5万人。抓住内外环改造、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区和城镇集中,从事农业服务业和二、三产业,实现就地就业。要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广泛联系动员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家创业,为家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

8、精心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建立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培优工程,每年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培养,在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上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支持优秀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合作社争创活动,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优先考虑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参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入户、土地平整工程等项目。

第3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我镇位于高碑店市区东南25公里,毗邻白沟市场,国道112线横穿东西,京白公路纵贯南北。全镇总面积56.2平方公里,辖39个村,现有耕地51857.5亩,9860户、39084人口,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主导产业为箱包加工销售及原材料制造业、林果苗木业。目前,我镇集体经济空白村24个,收入在0-5万元之间的村11个,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4个,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土地承包;部分村班级班子发展思路窄,集体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问题,村级无钱办事成为制约农村发展、服务群众的关键瓶颈。下一步,我镇将结合自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际,对照《关于全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要求,积极谋划,稳步推进,力争到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深挖自有潜力,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针对24个集体经济空白村,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摸排统计,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突破。对十九垡、北留等拥有较大面积集体土地的村,采取集体所有、承包经营的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对崔家场等签订长期土地承包协议但租金明显不符合市场价格的村,采取调整土地承包协议,提高土地租金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对大青凌、小青凌等拥有大面积果园的村,充分利用村内资源优势,研究发展以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并结合村内历史文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集体经济壮大的目的。

二、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关于全市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要求,我镇于2019年3月份上报集体经济试点村2个,4月份,我镇高庄村被初步选定为试点村,计划与该村企业家创建的家兴商贸集团合作,在2019年建设家兴易购便民超市一所,服务附近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增加就业岗位,收入用于补强村集体经济,增强为民办事能力。同时,利用该村60亩集体土地入股企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在2020年打造采摘和蔬菜种植产业基地一处。对于该项目,我镇将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作用,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安排、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规划实施、规范经营,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带动效果辐射到其他村,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镇农村集体经济。

三、加强教育引导,切实提升组织保障功能

第4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个人双联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机关的工作安排,通过和村民、村干部的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双联村高平镇塬边村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地双联村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今后的工作方向有些简单的设想。

一、塬边村概况

双联村地处高平镇南面,东与东坡村相邻,南与黑河毗邻,西与高平城南村接壤,北与北庄村交界,交通不太方便。双联村占地面积420多亩,耕地面积为320多亩,共有人口数915人,村级各类组织较为健全,村部硬件设施一流,群众文化娱乐方式较少,人均年收入为5000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则相对较弱,目前村民福利保障方面仅对村民农医保,使村民享受到一定的集体经济的福利优惠。

二、存在问题

(一)村容村貌距新农村要求甚远,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工作尚待加强。村里目前有硬化路面400多米,今年计划硬化工业园区道理1200多米,村民房屋座落散乱,缺少规划。村里环境污染严重,无垃圾回收场地,无固定垃圾箱,无专职卫生清扫、搬运人员,环境状况基本呈现脏、乱、差。

(二)群众生活用水、吃水存在隐患。原有自来水管路由于建筑时间长将近二十年,质量及流量俱不能满足村民要求,村民要求的呼声罗高,急需供水管路的改造与升级。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目前村里固定的年收入较低,缺少支撑持续长期发展的经济来源,目前村里发展苹果和种植产业,面临着技术及资金缺乏问题,急需上级部门的政策扶助。

(四)部分村民观念落后、陈旧,缺乏大局意识,本位主义、宗族意识严重,干扰了村里的一些重点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途径

针对解决村容村貌中生活环境整治的相关问题,则应立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寻找对策,立足于建设新农村的发展道路加强规划,一方面作为上级政府机关要大力支持、扶助村级集体发展经济,在招标引资、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农村小区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村级机构,应立足于自身条件谋发展,想方设法找门路,抓住发展机遇,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只有使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村民的福利就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得到加强,村民的思想觉悟也就能得到提高,目前由于双联村的集体经济较强,除了解决村民的农医保外,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村容村貌、环保等一些急需的项目。对低保、残疾、困难人员也无法进行补助,这也会导致村民只顾眼前私利、缺乏大局意识,反过来干扰村里的工作,制约村里的发展。

四、双联今后发展前景

高平镇开发进程不断深入,双联村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周边村子养殖、苹果产业也日趋成熟,在村两班子成员的带领和努力下,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使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个人双联调研报告范文(二) 县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动员会后,xx镇高度重视,广泛动员,迅速行动。xx村塬边组张开银是我联系的贫困户之一,通过深入全面的入户走访交流,和本人共同研究制定了发展计划和目标,提出了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

(一)、发展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及成员受教育程度:该户6口人,户主张开银多年外出打工,从事以建筑、搬运为主的体力劳动。妻子梁会琴县城务零工,儿子张翔、张明分别在xx二中和xx中小就读,父亲张长俊、母亲刘秀珍已年迈。张x和妻子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主要劳力为张x和妻子梁x。

2、产业发展现状:家庭共有耕地 亩,主要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经济贡献率低,仅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和家庭零星开支,有果园7亩,其中丰产园x亩,但果品质量不高,商品率不高,其余xx亩幼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

3、家庭年总收入x万元,夫妻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x%,果园收入占x%,粮食收入占x%,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积蓄。

家庭主要贫困原因有:一是缺少生产发展资金;二是产业发展缺少技术,精深务作不够;三是夫妻长年外出打工,缺少劳力;四是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扩宽致富门路的意识和理念;五是子女上学负担重。

(二)、帮扶思路和工作目标

认真分析该户贫困现状,既要明确当前帮扶解困的具体目标,落实措施,抓实见效,又要科学制定致富小康规划,依靠产业,持续推进。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紧扣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这一目标,结合户情实际,紧紧依靠产业富民,帮助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产业致富意识。不断加强标准化果园管理技术培训,管好现有7亩果园,全面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力争丰产园提质增效,幼园早果见效。帮助发展养殖业,建成林下养鸡场1处,使其走上果沼畜循环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不懈地抓、持之以恒地帮,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收入稳步增长。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到20xx年底,现有7亩果园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全面落实,丰产园果品质量全面提高,商品化率提高30%,幼园实现零星挂果;养殖业初具规模,家庭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5%。到20xx年,7亩果园全部实现丰产,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商品化率达到x%以上,实现养殖、苹果产业互支互促、协调发展,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明显提升;家庭成员果园务作技术和养殖技术掌握全面深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到2020年,原有果园实现持续增收,新植果园 亩,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养殖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精深加工、储藏、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家庭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三)、保障措施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落实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一、注重素质提高,增强发展意识。帮助其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摆脱仅靠简单重复体力劳动务工来取得收入的单一发展思路,增强产业致富意识,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依靠果产业和养殖业增收致富上来。

二、注重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帮助其做好产业规划,选准果产业和林下养鸡两个致富项目,形成果、沼、畜互支互促,循环一体的发展模式。一是要加强现有果园规范化管理,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投资力度,及时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促其丰产收益。二是要持续扩大果产业和养殖业规模,积极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1个,延伸产业链条,使果产业和养殖业成为其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第5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0sjs”为你整理了这篇消薄化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0年“消薄化债”工作

1、2020年度“消薄化债”目标任务

今年我镇的消薄目标任务是“3020”即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化债三年目标任务是全镇23个行政村完成化债总额8873万元,2018、2019年已化债7320万元,今年需化债1553万元。

2、“消薄化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年初对各村“一村一策”摸底排查、落实,截止目前,我镇23个行政村村集体总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也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上村10个村(横塘、长六、闽坞、周云、桂芳桥、对石、告岭、西游、一都、白鹤);23个行政村共化债155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25%。

3、工作举措

1)积极开展调查指导,做到消薄工作家底清、措施准。年初时,我们及时对全镇23个行政村开展专题调查指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梳理各村情况,准确把握各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弄清各村在新的一年里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情况,并向镇党委政府提交消薄一村一策方案和新一年扶持政策建议,并提出“创新、挖潜、找陈”三项工作措施,全力帮助各村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精准消薄。比如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天目、月亮桥等村,应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 “村落景区”建设,结合“一户多宅”清零工作的开展,利用闲置和没收的农户住宅进行改造成“民宿”出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周云、徐村等村,应依托农村“三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土地确权的成果,积极推进土地整村流转,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等等切实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加强小微权力管理,做到消薄工作路子正、数据准。今年来,对全镇24个区镇消薄项目进行实地了解基础上,制订落实了村级负债警戒线、消薄考核等等制度,严格村级小微权力管理,积极开展财务清理,还对各项村级集体收入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认真审核,规范民主决定,加强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有效防范对集体经济利益的侵害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集体能增收的资产、资源缺乏,经营性收入渠道仍然比较少,如不是依靠镇财政采购购买服务,今年我镇仍有6个村(严家、对石、九狮、徐村、交口、武山)不能完成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的消薄任务。

2、明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问题较大,如今年有几个村的经营性收入是靠农民建房选位费、自来水费等收入,因我镇自来水都采用集中供应、农村建房安置地安置已饱合等原因这类收入明年都不可能再有了

3、有的村对“消薄”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够有力。个别镇村干部对“消薄”工作存在任务观点,村民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逐渐淡薄,没心思去发展集体经济,未从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高度来考虑。个别村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思想停留在“要我消薄”而非“我要消薄”,存在“等、靠、要”现象,等着靠财政拨款“输血”;镇村干部之间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存在研究不深、办法不多等问题;对消薄工作的重视也存在不平衡情况,没有个性化分析研究,存在简单化现象。从近年消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是通过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内部挖潜、调整账目来完成,真正通过项目带动消薄的村为数不多。

4、村级各类公益性支出持续增长,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不畅,今后要继续减除村村债务困难重重。

三、2021年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掘自身优势,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消薄”项目建设。对已完成而产生效益的项目加强管理,使项目达到收益最大化,如杲村、桂芳桥、闽坞等光伏发电项目和周云村土地流转合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项目。

第6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位于于镇东南部,邻近市水停畲族秀,辖、依塘下、童家、西叶山边四个自然村、243户、798口人,人均耕地1.47亩,属经济欠发达村,年村级集体收入1.35万元,村民以淡水养殖及柑桔种植为主业。

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配强村“两委”班子,目前村干部凝聚力强、发展思路一致;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积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村民的氛围较浓;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办公场所、通村公路等已建成使用。但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长此下去,村干部的积极性将难以调动,进而将会影响全村的发展和稳定。

二、制约村级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因剖析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数量小。据调查,在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以“发包及上交收入”为主,其中提留收入占绝对数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村集体经营收入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

(三)信息不灵、投入不足。在生产中存在信息不畅,无法把握市场方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缺乏消化渠道。加上村民投入能力有限,不敢贸然投入,造成调整步伐十分缓慢。

(四)产业特色、区域特色不突出。农田生产的农作物产品雷同,暨缺乏龙头拉动,又无外销订单,特色不突出。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从产前看,信息等服务明显滞后,村民“跟风”生产现象严重;从产中看,耕地、灌溉、施肥、喷药、管理、采收等机械化、专业化服务有待于加速发展。从产后看,流通、加工环节服务都相当滞后。

(六)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留村村民大多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分析研究市场变化趋势能力较差;同时农民的自身组织化能力差,农业产业的经纪人少,中介服务弱,在大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

(七)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村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比较缺乏,村民活动场所、党员远程教育建设等受限于经济条件没有跟上。

(八)村级组织建设需要加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只是劳动力、土地数量或存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素质越高,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越强,相应地对村干部的管理水平要求也就越高。目前,该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现象严重。村干部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集体收入等问题上,方法措施不多。

三、对策与思考

(一)要找准路子。摸清村情和群众意愿,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好村级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计划,并按步进行落实。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增加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是立足本村实际,发挥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种植结构进—步优化。大力在全村推广无籽柑桔的种植,并对农户实行统广提供技术指导、统—品牌包装、统一收购“三统—”。二是推广规模化养殖。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帮助有意向的农户与“温氏”等企业联系,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并凭借邻近水亭“牛市”的区位优势,引导村民从事牛、猪、鸡、鸭等畜禽养殖,并做好配套服务。三是在淡水养鱼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养殖品种进行推广。四是根据县里向北部乡镇发展笋竹产业的思路,引导村民种植笋竹,并与南部有笋竹种植经验的村结对,形成优势互补。五是设法建立以村民小组为基础、村两委为龙头的生产经营组织网络,集聚闲散劳力,发展来料加工等其他行业。

2、要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利用外面的市场和加工企业,消化本村的农产品,建没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养有基础的干部、党员和村民成为农民经纪人,积极主动地把触角伸向市场、伸向外界,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寻找订单组织生产。如可与邻近的建光蔬菜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按照企业的需求引导村民进行种植。同时做好市场调研,摸清供求信息,瞄准市场空白,发展—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效益的新品种,淘汰低劣品种,做到由被动供给转变为诱导市场需求,在广阔市场需求空档中抢得先机。

3、推行资本化经营。—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股份合作、转业承包、招标经营等形式,搞活集体土地经营。通过反租倒包、承包权人股等形式,对农户自愿退出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招标承包、集约开发,发展效益农业壮大村级体经济。二是通过尝试宅基地有偿选位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三是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四是进—步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制,切实履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务的民主监督和外部监管,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当年可支配的收入和总量,严格控制管理费支出,不断提高集体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五是加强合同管理。对土地承包要本着合理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承包上交标准,并及时做好承包款的结算、兑现工作;对专业承包和资源性承包,如鱼塘、荒山、荒坡等项目以及集体财产租赁,要积极引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经营,确保集体收益稳步增长。对现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行抵押承包,切实落实经营责任制。

4、要以科技为依托,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调优,关键在科技。为村干部创造有关农技方面进修、学习的机会,同时向上争取专家指导、科研项目及推广经费,在全村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大投入,组织村民参加劳动就业培训,因地制宜地开展“村会协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5、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实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培育资源,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全村推广沼气使用,建立沼气项目,对农户进行补助。

第7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一、*区53个经济薄弱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53个经济薄弱村中有近80%的村位于*区区域地理位置的边缘地带,即西部与安徽交界处的丹阳、铜井、*三镇的17个村,东部与镇江句容接壤的土桥、周岗、湖熟三镇的22个村,距离东山镇的平均空间距离超过15公里。53个经济薄弱村的土地总面积为33*4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51174亩,山林面积为179071亩;有农户32834户,人口109530人。

1、收入情况。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实现收入11*万元,平均每村收入20.8万元。分析近几年的收入变化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收入状况改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年共实现收入808万元,20*年11*万元,20*年上半年578万元,年均增长20%。二是收入渠道变宽,呈现多元化趋势。20*年收入中,其中经营收入76万元,占总收入的6.9%;发包及企业上交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27.5%;两税收入55万元,占总收入的5%;财政补收入211万元,占总收入的19.1%,其它收入(含单位扶持、个人捐款等)455万元,占总收入的41.2%;投资收益3万元,占总收入的0.3%。三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的倾向。20*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村有8个,占15.1%,年收入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村有40个,占75.5%,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有5个,占9.4%。其中禄口镇梁彭村年收入达到60.1万元,是收入最低的土桥镇柏树村的9倍。

2、支出情况。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支出1249万元,平均每村支出24万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益福利事业的支出比例显著提高。20*年优抚、计划生育等公益福利支出数额为97万元,20*年达到136万元,20*年上半年为72万元,年均增长22%。二是用于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支出从无到有。汤山镇西梅村两年内共筹资150万元建设了2幢2600平方米标准厂房,预计租金收入可达20万元/年。三是收支倒挂现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年的收支相抵,缺口为155万元,比20*年下降33%,其中当年支出大于当年收入的村有34个,占64%,最多的村缺口数额高达16.2万元。

3、资产负债情况。截止20*年上半年底,53个经济薄弱村共有集体资产5915万元,平均每村有资产112万元;累计负债4143万元,平均每村负债78万元。几年来,通过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集体经济总体状况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规模不断上升。20*年末共有集体资产4689万元,20*年为5411万元,20*年上半年为5915万元,年均增长12%。二是资产质量提高。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净值2401万元,占40.6%;道路等在建工程782万元,占13.2%;银行存款399万元,占6.7%;长、短期投资759万元,占12.8%;应收账款1549万元,占26.2%;存货25万元,占0.5%。三是村集体预留公积金、公益金、资本金等数量大幅度增加。20*年5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预留公积金、公益金及农发基金等数量为1080万元,20*年底增加为1325万元,20*年年中增加到1772万元。平均增幅为28%。

二、*区发展壮大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探索和成效

多年来,*区各经济薄弱村本着实事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活化土地使用权。即采取返租倒包形式发展高值农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上峰镇阜东村于2000年初引进一南通业主投资兴建了一座大型奶牛厂,租用200余亩荒坡地,集体每年可获近2万元收入。横溪镇管长村把荒地300亩租用给外地业主建设苗木基地,扣除各种费用支出后,年净收入超过3万元。

2、转移资产使用权。即对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租赁、拍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禄口镇黄桥村将闲置的10余间厂房出租给业主创办了禄口热处理厂,企业每年上交村8万元,并带动当地农民25人就业。铜井镇三兴村出租闲置学校用房10间,每年可获净收入2万元,转移劳动力35人。

3、发展养殖业。即利用圩区内低洼田和抛荒田多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品养殖。近两年,我区大搞水利建设,圩堤内自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水面和池塘,禄口、周岗、土桥等镇的薄弱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特种养殖。禄口镇山塘村与苏州华荣公司合作投资80万元,建起特种水产品养殖场500多亩,生产经营中华绒鳌鳖、青虾、淡水鱼、珍珠等各种特种水产品,养殖场每年上交村7万元,扣除应承担的有关税费,村经济可从中获纯利4万元,且解决了40人就业。

4、经营物业。即城镇驻地、或交通便利村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二、三产业搞物业经营。如丹阳镇泗陇村新建门面房500平方米出租,可以为村经济增收5万元。陶吴镇桃红村去年筹资近25万元在集镇修建了占地2561平方米的停车场,解决了城镇停车困难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据调查,这几年薄弱村累计建设了包括标准厂房在内的各种物业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投资额均超过历年来的总和。

5、引进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即引进项目并落户后,村可以通过税收分成、收取配套设施使用费、分红等形式获取固定回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为提高招商引资积极性,各镇、街道均制定了有关项目引进的考核办法,项目产生的税收镇村可以按比例分成。20*、20*两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引进项目200余个,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600万元的收入回报。

6、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即通过确立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和配置山林、水面、滩涂、非耕地等农业资源,从而实现增收目标。如丹阳镇泗陇村开发茶叶、毛竹扩边基地115亩;铜井镇三兴村开发田藕基地600亩、铜井村发展无公害野生蔬菜基地1000亩;湖熟镇丹桂村建设了秦跃蛋鸭养殖基地等。

7、组建劳务服务公司。即利用薄弱村泥瓦工、木工等劳务多的优势,村委牵头把一批有技术特长、能吃苦的村民组织起来,组建建筑工程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对外承接业务。禄口镇梁彭村和小彭村利用本村泥瓦工多的优势,分别组建了土石方工程队和建筑工程队,带动就业208人,村集体每年收入35万元。

三、当前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这几年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村级经济收入来源不稳定,“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完全形成。一是从收益构成来看,村收益主要来自补收入。20*年补收入(含单位扶持)461万元,占总收入的57.1%;20*年为666万元,占总收入的60%;20*年上半年为324万元,占56%。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政策补助、帮扶部门扶持、本村能人赞助等。因收入来源所限,致使部分村干部整天忙于跑政府、走部门和“傍大款”。二是从资产构成来看,经营性资产所占份额很小。截止20*年6月底,53个经济薄弱村账面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数额合计仅有759万元,占总资产的12.8%,净资产和库存物资中的大部分是办公用房、道路等非盈利性资产。三从集体经济支出来看,集体经济基本上仍是吃饭财政。20*年总支出中干部报酬、交通费、通信费、办公费、水电费等达到1009万元,占总支出的80.8%。

2、村干部发展村级经济意识不浓、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加大。一是部分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认为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二是部分村干部有畏难情绪,思想上有阻力。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经济薄弱村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少,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小;另一方面,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一旦经营失败,吃力不讨好。三是部分村干部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想办法找到一家有实力的帮扶单位,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轻轻松松过日子。

3、村级债务沉重,发展资金匮乏。到20*年6月底,53个经济薄弱村负债规模达4143万元,其中有18个村资不抵债,赤字398万元。债务多年来难以完全消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兴办集体企业拖欠借款数额巨大,无法短时间内化解。禄口镇新生村80年资建设企业,从银行贷款40余万元,至今未还。二是近几年各种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造成公益性投入不断增加。如道路硬质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尽管区、镇两级财政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缺口部分还要村级经济负担,何况未能列入区计划盘子的项目必须全部由村委自己想办法解决。三是集体垫付数额有增无减。前些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村税费不能如数收取,集体经济只有垫付。周岗村7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垫付税款76万元。今年,推行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后,农业税负担不复存在,但代交初级医疗保险、支付改厕成本等费用迅速增加。

四、发展壮大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济薄弱村的基础条件普遍比较差,“一无工业、二无山水、三无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难度非常大。

1、立足自身求发展,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一是以引进项目为抓手,增强“造血”功能。区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发展基金旨在通过对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补助,帮助改善投资环境,从而提高薄弱村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基金实施两年来,效果非常明显,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引进项目近90个,20*年则高达150余个。淳化镇吴墅村3年前村工业几乎为零,而现在已有10余个项目投产或正在建设。二是要找准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上项目,错位竞争,努力形成自身发展的产业优势。*镇河东村依托南京华夏酱菜制品有限公司,引进业主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并筹资建设了1500平方米生产标房供业主使用,每年可收入近10万元。三是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集体资金不宜直接投放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原则上只能用于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且明确固定回报数额,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2、建立促进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激励政策,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集中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的百分比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围绕龙头企业超前配套建设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原料“本土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调整致富作用。南京白象食品有限公司每年仅采购的洋葱、大蒜等蔬菜的金额就超过了500万元,南京新润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鸡鸭等家禽的采购金额达数千万元之巨。二是抓住全市城郊蔬菜基地不断缩减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以发展叶菜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抢占市场。

第8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严格落实贫困村帮扶责任,以巩固“村出列、户脱贫”成果为重点,发挥好单位职能优势,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二、基本情况

全村37个村民小组,现有1067户、3778人,总耕地面积1820.4亩。2016年,该村顺利完成村出列目标任务。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超18万元。目前,村集体蕲艾、丑橘种植初具规模。

三、帮扶举措

(一)积极协调配合。坚持包村帮扶工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驻村扶贫工作队密切沟通联席,及时收集村情民意,尤其是疫情对贫困村产业、就业、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影响,既当好联络员,又当好服务员,结合村级实际需求,为贫困村办好事、办实事。

(二)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立足村集体蕲艾、丑橘种植产业,帮助村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探索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稳步增收。同时,依托海豚云省级平台搭建的“省农产品绿色通道”,适时帮助贫困户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三)营造发展氛围。发挥中心丰富的媒资平台优势,大力宣传贫困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效,积极培树勤劳致富贫困户典型,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组织一线记者深入贫困村,将镜头聚焦蕲艾、丑橘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该村特色农产品对外影响力。

(四)做好社会帮扶。利用新闻宣传工作优势,对该村突患重大疾病、突发家庭意外的贫困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多方协调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帮扶力量,增强帮扶工作合力,帮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不返贫。

四、工作保障

第9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关键词:“一免两补”;乡村债务;化解“减负”

自黑龙江省全部免征农业税和粮食补贴、良种补贴(以下简称:“一免两补”)等惠民富农政策的顺利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该省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拉动了该省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随着“一免两补”政策落实的逐步深入,一些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问题已经显现。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探求科学解决的路子。最近,我们进行了调查,部分村级组织举步维艰,运转困难。化解乡村债务问题,迫在眉睫。

乡村债务问题虽然不是“一免两补”政策带来的,但多年形成的债务链难以化解,成为乡村干部身上难以卸下的重负,影响着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甚至影响着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全省村级债务达92.5亿元,平均每村欠债约101万元。

一、黑龙江省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普九”达标形成的债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硬性达标,而上级配套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依靠乡村两级自筹,而筹资渠道主要是向农户集资和向银行借贷。故因“普九”达标形成的债务在乡村债务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二,为完成各项税费和集资任务而形成的债务。税费改革前,农户的负担项目非常多,除农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村级组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有向银行和民间借贷完成各项税费任务,长此以往形成的债务(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完成各种“急难新”任务支出2012.4万元,占6.1%;垫付税费3673.2万元,占11.1%。

第三,公用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村级为支付代课教师、护林员、防疫员工资等形成的挂账负债;过去一些部门订阅报刊杂志、会议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造成的负债;兴办公益事业造成的负债。

二、对当前村级债务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一,加大力度化解乡村债务,为基层干部“减负”。中央和省级党委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对乡村两级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债务实行挂账停息;对“普九”建校达标形成的债务,可逐年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偿还。由于乡村债务面广、量大、成因复杂,可采取试点,及时监测乡村债务的动态情况,探索化解债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化解方式应该实事求是、灵活多样,要在现有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要严格控制新债务的发生。

首先,从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入手,通过加强群众监督来健全财务管理,加大对村级财务预算的控管和公开力度,通过制度约束达到锁定旧债、不发生新债的目的。如黑龙江省个别村为了农村稳定,村干部抬款给计划外耕地实施了粮食补贴,虽然缓解了矛盾,却产生了新的债务,加重了村级组织的负担。

其次,盘活村级资产,偿还债务。可以将村集体拥有的企业、闲置房产等固定资产,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用于偿还村级债务。但在执行中,一定要避免出现为了追求还债的成绩,而将不该盘活的资产也用来出售抵债的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村级组织连办公室都没有了,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在农民心目中的政府形象。

再次,积极清收债权。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拖欠集体的款项,采取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等多种办法进行清收。一是对农户的税费尾欠和集资等欠款,促其主动偿还。对暂无还款能力的或一次清有困难的,可分期偿还。对确无还款能力的特困户,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按政策规定实行减免缓。二是对国家干部、村组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的欠款,要限期清收。对有还款能力而拒不还款的单位和国家干部职工,可申请法院依法清收。

最后,发展集体经济化解债务。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是化解村级债务的根本措施。只有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民营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化解乡村债务的能力。

第二,出台新措施,解决耕地不均问题。黑龙江省农民现有耕地面积分配情况主要是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时确定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新的措施进行局部调整,按现在农户的实际情况核查实种面积,调查耕地不均的现状,合理解决耕地纠纷的问题。

第三,转移支付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区别对待。建议村级经费应按人口、户数或耕地来确定。因为黑龙江省农村的村级规模大小、工作量大小、干部人数,各县、各乡之间差异较大,统一标准使村级财力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