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奖惩制度实施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各单位和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标准,是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检查会计基础工作的依据。一些单位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内部财务收支失控,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正常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突破口,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现状
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实施办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使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验收活动有章可循。随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验收活动的逐步开展,各部门相继开展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但由于各单位会计人员认识不到位,财政部门也缺乏资金做保障,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得规范化工作进展缓慢。就以田东县为例,从1997年到2002年,六年时间里除了县供销联社、县工商局参加了行业内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活动以外,其他行政、事业、企业单位都未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活动。从2003年开始,田东县财政局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基础性的工作,列为会计管理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并且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五年达标规划;财政每年还安排10万元达标培训经费,以确保该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几年来抓培训、抓基础,抓试点、抓整改,抓验收几个阶段扎扎实实的工作,夯实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提高了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认识水平。同时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否达标作为考核单位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从2006年全县开展验收工作以来,共有45个单位验收合格,实现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会计人员换岗频繁,规范化标准降低;二是会计人员数量增长快,实务操作技能跟不上,新就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延长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周期;三是会计管理工作涵盖面广,涉及的单位多,会计管理部门精力有限,要进一步拓宽规范化工作的领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成为会计基础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四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评分体系滞后,制约了规范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综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三、解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示范基地,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给新的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工作、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实行岗前培训与达标验收一条龙配合制度
成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验收专家队伍,兼顾新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达标验收的双重职能。会计管理部门建立会计人员上岗备案制度,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从业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作为新会计人员岗前培训的必修课。岗前培训注重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理论培训和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让学员弄明白什么是会计工作,什么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标准,什么是规范的会计工作;而且还要让学员亲自动手进行模拟操作。模拟操作合格以后方可上岗从事会计工作。新从业人员上岗以后,专家队伍适时对该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跟踪监督,指导准备申报的相关材料,等条件成熟以后,即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考核验收。通过这一配套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会计管理部门人手不够,精力有限的问题,还可以在短期内提升新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整体水平,缩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所需要的周期,拓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的领域。
(三)建立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奖惩制度
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规范化程度,分设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每年对验收合格的单位通报表彰,并挂牌确认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单位”,对验收取得优秀、良好的单位实行物质奖励。同时实行验收与复查并重的原则,采取进级予以奖励,保级按比例复查的措施,对复查不合格的单位通报取缔,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质量不滑坡。
(四)制定本区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丰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容
关键词:超低排放;煤电发展;新常态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067
0 前言
《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对我国煤电行业排放情况进行了界定,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煤电行业在实践排放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硫排放标准不健全等,影响到了排放效果。为此,当代煤电行业在新常态背景的冲击下,应制定超低排放发展方案,达到高效益发展状态。以下就是对新常态即超低排放煤电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煤电企业排放手段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力的参考。
1 超低排放发展现状
在煤电超低排放作业环节开展过程中,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基于2台10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煤耗的基础上,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排放工作展开了控制,最终打造了“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资源利用空间,迎合了《清洁煤炭发展利用行动计划》实施要求,且将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控制在合理化范围内。此外,就《经济导报》报道中得知,国电石横电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推广了“超低排放”工程建设计划,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环保标准,并将二氧化硫浓度控制在了
2 煤电发展中超低排放新常态发展对策
2.1 落实奖惩措施
到2014年初为止,我国12亿kW电力装机总量、8.6亿kW火电装机总容量中,投入脱硫容量已经占据总体的95.5%,且脱硫方法涵盖了氨法脱硫、海水脱硫、干法脱硫等技术,但为了迎合“新常态”超低排放需求,要求当代煤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落实奖惩制度,即在排放作业环节开展过程中制定“排污费分级等级”,且在等级划分过程中将硫排放标准、废水利用情况等作为指标,并基于“基础+浮动”硫排放浓度等的导向下,对煤电企业硫排放标准及废水利用状况实施监管,由此来规避环境污染现象的频繁凸显[1]。同时,基于奖惩制度落实的基础上,要求煤电企业在实践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参照“十一五”计划实施细则,引进脱硫设置,并在脱硫设施操控过程中制定5倍脱硫电价罚款措施,最终由此达到超低排放工程实施效果。此外,在惩罚措施完善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管控成效,亦应明确脱硫排放指标、污水排放指标等,以此来引导煤电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自身标准化污染物排放意识,达到高效率污染物排放效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落实“三管控”制度
在超低排放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实施效果,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煤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凸显超低排放理念,应注重推广《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且在排放标准的推动下,制定二氧化硫等验收限值参考,继而由此实现对实际生产中硫排放状况等的有效控制;
第二,为了提升废水利用率,降低废水污染现象,要求煤电企业在排放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打造“区域管控”空间,即在超低排放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因地制宜思想,建构废水利用示范区,且针对示范区超低排放措施展开推广行为,由此来打造良好的污染物排放空间,并达到污染管控目的[2];
第三,在煤电领域超低排放推广过程中强调大型配煤基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在配煤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应落实硫排放标准,且针对超低排放需求,打造“源头管控”空间,最终达到高效性生产目的,满足煤电领域发展需求。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煤电企业超低排放推广过程中强调“三管控”制度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2.3 加强监管力度
在煤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对其监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高效性运行管理监控状态,要求管理人员在实践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参照“超低排放”理念及《固定污染源延期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展开监管工作。同时在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废水、硫排放等作为监管对象,且将“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作为监管指标,由此达到最佳的指标监测状态,满足超低排放作业需求[3]。此外,在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增强管控效果,应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折算SO2排放浓度,且获取标准限值,由此达到环境改善目的,并强化整体排放治理效果。另外,在超低排放理念的推动下,加强对废水利用状况的监管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达到最佳的环境治理状态。
3 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度,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超低污染排放工程的发展。要求煤电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制定硫排放标准等,且实时观测废水利用率,并从加强监管力度、落实“三管控”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等层面入手迎合超低排放工程实施需求,同时引导煤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标准化污染物排放意识,达到最佳的硫排放标准等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曲红.全国煤炭行业煤电一体化发展暨燃煤超低排放发电现场会在舟山召开[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14(07):77.
井下作业是油田生产中常见的施工生产作业之一,其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整个油田生产和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作者根据自己对井控安全管理的了解,结合自身的井下作业工作经验,对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性探讨,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实践
油田生产各个环节多具有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井下作业过程中,更有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因素。所以对于石油企业,“安全第一”不是一种简单的口号,而是维系企业和员工生命的重要条件。为此,石化企业进行井下作业生产时都会进行安全检查,这使井下作业及井控安全管理与实践成为了石油企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
1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进行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是适应国家石化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要求,是保证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性及稳定性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所以进行井控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第二,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导致石化企业的生产量越来越大,进而增加生产风险,如因产量大导致井下作业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增加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等事故发生率,最终导致生产工作人员伤亡率增大,致使产量下降,不利于是石化企业的长期性发展;第三,井下作业相关技术虽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完善与创新,但实际专业过程中很多新型的井下作业技术并没有得到熟练的应用,这无疑增加了井下作业的危险系数,增加了安全风险,所以必须进行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1]。
2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与实践措施
(1)建立健全井控安全管理制度
要在“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得以坚持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完善的井控安全管理制度,并将该制度落实到各个部门及岗位,以实现不同岗位不同责任的具体落实。具体建立健全措施如下:第一,对井控职责进行分级落实,即先将不同的岗位进行层级划分,并将对应的责任规划到具体岗位上,最后严格落实,使井控安全管理责任在各个环节、岗位,甚至是每名员工都得到有效落实,以提高井下作业安全性。第二,对现有的井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进行修订和完善时一定要按照《长庆油田井下作业井控工作细则》要求进行,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及标准性。第三,制定并认真执行日常考核奖惩制度,这要求石化企业要积极组织安全环保部门,实现对日常井控管理的抽查,进而及时发现单位管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罚[2]。
(2)加强培训和演练
第一,加强对井下作业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以降低井下作业中因专业技术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井下作业专业技术和井控安全管理技巧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井控安全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井下作业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第二,强化管理人员的井控演练,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井下作业应变能力及应急能力,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井控安全管理能力,最终提高井下作业工作安全性。在进行演练过程中需要将实际、培训与演练进行相互融合和统一,以提高井下作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及管理能力,演练的方式可以选择小组演练法,并将演练的次数定为每月一次。以实现井下作业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应急能力提高的目的。
(3)提高对设计审核环节的重视度
井下作业因危险性较高,在进行专业操作之前都会进行相应的专业设计,以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但实际井下作业中,设计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间接性导致井下作业安全降低,所以要提高对设计审核环境的重视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严格按照石化企业井下作业施工设计审批程序进行井下作业,即每个部门制定的井下作业施工设计都需要经过厂作业管理部门审核和确认;第二,待通过审核后还需要移交给矿作业组进行审批,审批的内容包括一般井专业方案、高压井作业方案、含有毒气体井专业方案、大型施工井专业方案、特殊施工井等。第三,要针对特殊井和重点井井控安全管理实际需求,建立并执行专家会诊制度,以实现对特殊井、重大措施井、气井、高含硫和高压井的作业监督及井控安全管理。另外在进行特殊井等井控安全管理前都需要厂领导、专家、地质勘察人员及工艺技术人员等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安全选择,探讨的内容一般包括射孔方式、压井液选择、井筒套管及试压检验、封井设备压力级别、完井井口设备选择及安装等[3]。
(4)抓好装备配套及过程监控
第一,对井控装备配备进行加强,按照井控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井下作业队伍配备有资质单位生产的井控器材,包括防喷器、旋塞等;第二,对井控装备运行管理进行加强,按照井控实施细则的要求,对采油厂所有井下作业井控、防护器材进行编号管理,便于查询和校验;第三,严把作业井开工验收关,做到未经验收不开工,验收不合格不开工,防喷器试压不合格不开工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石化企业作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及经济水平提高的主要力量,已经引来全社会的关注,而井下作业则是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核心环节,故对其进行井控安全管理成为了石化企业发展中必须执行的工作。所以本文简单分析了开展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井下作业井控安全管理与实践措施。
参考文献:
[1]仲维芝.浅谈井下作业的井控安全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7:235.
[2]王伟.探讨目前井下作业中的井控技术[J].化工管理,2014,33:71.
关键词:成本管理;改进;竞争力;保障
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属于各企业产品成本的竞争。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当代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当代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企业成本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标,并立足于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1 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只对生产成本控制高度重视
决定企业运营成本的关键是进行前期控制,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前期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成本的前期控制因素包括项目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的设备投入、产品设计定位等,如果前期控制没有做好,事中控制无论做得多么完善,也只能弥补某些方面,没有办法改变事前成本已经形成的定局。
1.2 成本管理没有形成战略思路
产量的不断扩大固然能够增加收入,但成本和费用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生产、经营、技术等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不能从生产的角度掌控市场变化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很有可能使企业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造成产品饱和的局面: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高,损失就越大。
1.3 成本控制预算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生产成本控制一家独大的思想,制约了成本管理与企业质量、工艺、物资采购、人力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接轨,导致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经济性之间不能合理地进行配置。如果企业决策者成本控制观念不强,只注重当前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避税的需要,没有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对待成本管理,最后只能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预算流于形式。
1.4 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
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不能全面记录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生产和财务方面,管理决策人员不能获得产品、原材料、客户、市场和分销渠道等非财务信息,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已经成为企业完善决策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
2 成本管理观念的逐步形成
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员受到的被动控制,对企业各层面组成人员都是如此;虽然被动控制让人不乐于接受,但只有成本控制才能不断地提高利润水平,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拓展空间,因此,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势在必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成本管理制度和提高认识才能使企业全体人员形成节约成本、关心成本控制的工作习惯,才能使成本管理成为集体努力的成果,才能使企业全体人员有效利用成本管理的相关信息,正确地改进工作,降低生产成本。
3 成本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改进
3.1 对成本控制实行全成本管理
首先,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执行程序,将成本管理职权划分给各管理部门,使控制措施和成本变动因素一一对应,全面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
其次,以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分析生产程序,以效益为先的原则进行改造和优化关键的生产工序,提高生产价值;制定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任务量化到每个员工身上,与职责划分、职务升迁、薪酬等同时挂钩,督促员工进行积极的成本管理。
3.2 推行固定周期成本分析,提升经济效益
成本分析的范围要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实现成本效益分析周期化,做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分析的转变,侧重各分支单位的成本考核工作,从基层开始实行自下而上的全面控制。
3.3 对成本下降空间较大的项目优先进行成本优化
通过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项目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盲目控制产品全部成本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只有从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项目入手进行产品的成本控制,才能顺利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
3.4 建立相应的成本审核奖惩制度
在成本管理上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审查制度,各费用支出预算要经过批准审查后才能支付,通过核算员的记录、收集、整理,为实施进一步的成本控制提供直接的依据。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要与所有人员挂钩,成本失控责任追究制度和车间、班组成本考核实施细则要让企业全体员工信服。
为了产生激励作用,企业制定的成本控制计划应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实现。当然,由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如果百分之百的努力也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还是应该给予肯定和奖励的,并且这种奖励应该具有公允性、合理性;否则,具有挑战性的成本控制计划不仅不能激励员工,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员工失去积极投身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 企业的成本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 举措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有些施工企业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就是抓工程质量,而管理施工现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而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理工作,管理不严格、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导致了整个施工现场管理松弛、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大量存在、人员伤亡、塌陷等等事时有发生。
我们知道,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另外建筑施工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有的施工项目不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制度松弛,致使安全隐患和事故经常出现,严重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达不到工期的预期效果、最终将损害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说,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举措一: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认识,深刻了解现场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搞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到这种情况,员工素质、科技水平、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其生产效益、工程质量相差很大。其次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秩序是效率的基本前提,没有秩序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施工现场管理得当,物料可以节约,人工、材料、设备费用等可以减少,现场不会出工伤事故、质量事故、火灾等事故,可以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强化对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认识,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是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
举措二:建立健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靠市场竞争得到,业主或顾客越来越苛求项目的实施质量。因此,建筑施工承包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劳动者和管理者在工程项目上直接结合的水平,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进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主要形式的施工生产组织系统,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其次是把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施工管理体制分层次进行改组: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再次是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成本核算制。
同时,企业对项目采取复合性指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运行机制,要维护项目经理的地位和合法权利等等也都是管理体制的主要抓手。
举措三:提高项目经理的业务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项目经理是建筑企业的一线指挥员,是项目的管理者,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胸怀全局,能顾及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这点,首先对施工现场、生活区域等方面统一规划及合理布局,以便施工、生活、安全、消防等方面的管理。对施工工序安排要符合生产要求,及时提前做出相应安排。在前一工序中要为下一工序创造条件,而不能让下一工序催等前一工序。要重视各工种、各专业间的横向协调,因时、因地、因工种安排组织施工,让各部门的工作在现场形成最大合力,取得最佳效果。
2、要坚持对现场实行“动态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流动性很大,项目经理必须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和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工程的进展,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进出现场,不同用途的机械设备也随之进入或撤出现场。特别是施工材料,种类多,消耗大,哪些材料该进,哪些材料要缓进,进多少,都要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及时调动调整。如果让不该进场的进了场,就会造成现场拥挤混乱,不但影响施工的正常秩序,影响到施工进度,还可能造成窝工和浪费。对现场实行“动态管理”,对项目经理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项目经理必须熟悉掌握各工序,对各工序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准确测算,并根据场地、环境、条件指挥调度,才能使现场管理有序,工作效率高。
3、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开展工作。施工现场因所处地点和季节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施工工程规模不同,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从实际出发,勇于创造新的现场管理模式和方法。搞好现场管理,不单要选好项目经理,还必须建设一个好的项目领导班子,即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职能作用,才能使现场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组织保证。项目领导班子分工要具体,责任要明确,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要搞好班子团结。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协作互相补充。在整体工作和专业分工上要有明确的现场管理目标,这样在规范现场管理上才能形成合力。
4、要加强项目经理知识更新和培训力度,经常组织他们走出去参观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举措四: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要对进场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法规意识,熟悉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由于建筑行业使用了较多的民工,他们从农村到工地,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法规意识不强,遵守规章制度观念差。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施工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
2、要结合项目实际完善现场管理细则,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各种管理细则施工。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行业法规为依据,完善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规范现场职工行为,强化职工的自觉性。
3、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就会缺乏对职工行为的约束力;只有赏罚严明,才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落实。
关键词: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 培训力度
笔者根据自己过年来从事海外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哈萨克斯坦地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期间的实践,通过思考与分析,就此问题深入探讨。
一、海外项目中资源管理模式
经过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资源管理机制在其架构上要与项目行政技术管理架构深入结合,通过多年来的管理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初步形成。它以国内专职性部门为基础,分别在海外增设项目管理总部以及现场管理分部,这样的架构,不仅层次分明,而且各部之间联系紧密,扩展性也很强。
这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其各部门的主要职能为:
1.对于国内总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突出负责各种运行政策以及制度的制定、计划,按照需要进行调度、统筹安排等,特别针对海外项目,更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其必备的人力资源。
2.对于国内的联络机构,特指此项目的国内分部机构,要针对海外项目,为其各种管理提供相关服务,帮助其实施各种管理。不仅要参与国内与海外项目部的总体协调,也要依据国家政策以及具体情况开展或者制定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
3.作为海外项目总部,对自己辖区实施各种管理,特别在人力资源上,更要集中科学。和国内分部的联系也要紧密。要根据总部制定的相关政策及管理要求,实施本地人力资源的具体管理。
4.现场在实施前端管理中,要时刻保持与海外项目管理总部的联系,对现场有关人力资源的各种需要,要进行及时反馈。
二、海外项目资源运作模式
海外项目在实施中,都要配备一定的当地雇员。但由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当地雇员的比例也有着一定要求。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为钟形分布,一般在竣工前达到高峰。对于国内人员的需求情况,主要出现在筹备至项目开工阶段,在竣工阶段会有回升外,总体上都是下降状态。因而,在项目前期对本地人员需求不大,项目开工后有所增加,在工程主体阶段为最高峰值,过了竣工阶段开始下降。
针对上述人力资源的分布情况,人力资源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阶段人员配备及调用工作,把对聘用人员的培训作为自己主要任务来抓,在培训项目上,也以技术培训、特殊岗位培训以及总体培训为主,对于派出人员,也要实施相关培训,以保证抽调的人力对项目的组织以及运作模式、岗位责任、被派往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以及各种生活条件的了解。
在海外项目启动中,也要以国内人员为主,直至项目开工前,情况会发生改变,人员的配置也要发生相应改变,随着当地雇员的大量补入,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尽快融合本地雇员,形成一流的作战团队;
2.对各单元的施工运作情况进行了解,对项目的总体规划以及管理程序进行介绍;
3.对各部门以及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确认;
4.对工作人员的食宿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5.进行必须要的安全教育,以保证日后的安全生产。
6.对于一些需要保密的岗位要实施特殊教育;
7.对与员工切身相关的细则以及职责进行讲解,其中包括薪酬、休假、奖惩、福利等。
因为需要一定数量的本地员工,因此,作为海外项目部一定要做好与当地组织的协调工作,要及时联络与沟通,及时掌握本地雇员的思想动态,生活需求以及愿望等,尽可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做好项目的代言及管理工作,为以后的和谐氛围奠定基础。
三、海外项目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在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项目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哈萨克斯坦在本国人员就业上,设有单独的保护政策。对外来务工人员具有严格的名额限制;2)由于当地发展相对缓慢,其生产技能已经无法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笔者就此进行细致分析如下:
1.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
对当地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有充分考虑。他们适应本土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条件,对本土的相关政策以及办事程序都很了解,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在雇员使用中,要对这些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利用当地人员对本土相关制度及法律比较熟悉这一优势,在一些需要联系及沟通的岗位,尽可能选用本地雇员。比如在一些需要和当地协调的岗位,财务部的税务部分,外帐财务的报告以及清关部分等,都以本地雇员为主,就连部门副经理都选用本地雇员担任,在项目人力资源的运作上,当地雇员的人数比例增加很多,但是,借助他们对本土环境、一些政策、条款的熟悉,扬长避短,使得人才优势得到了发挥,也节省了外派人力资源。
2.加大当地雇员培训力度
根据工程需要,对本地雇员在上岗前一定要进行项目的相关培训,以提升其技能以及管理水平。
这种上岗培训是全员性的,要求这些员工要熟悉项目管理部的一些制度、规章,对本土法律和制度也要相应了解。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还要对本地雇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并且在工作中,对一些有能力的优秀员工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从操作岗位向管理岗位转变。因此,不仅要提升培训档次,也要对其责任心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本土优势,提升责任,加强技能,让他们成为雇员中的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国外文化与我国文化、教育以及法制上的不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当地本土文化为主,尊重他们的信仰与风俗习惯,加强各种交流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此外,也要对海外管理的各种相关政策及制度进行完善,严格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抓住管理的主要环节。
综上所述,就全球经济环境而言,中国面对的是更强的市场竞争。因此,要多多借鉴他国经验,学习他国的人资管理,并适当对自己的管理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加大人力资源属地化进程,积极培养自己适应国际市场的人才管理理念,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优秀人才,以适应国际化竞争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琳;中石油海外企业安全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高新伟;张爱红;人力资源管理在海外石油项目中的应用[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11期
[3]杨海林;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5期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现场管理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建筑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精力放在进度管理、节约成本等方面,忽视了安全管理,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巨大,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因此,必须采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施工。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1.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安全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中认真负责、严格贯彻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同时融入了国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理念,形成共同参与、权责分明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员、场地、材料、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各个方面,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安全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立科学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适应项目安全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复杂性。建筑施工过程复杂,环节众多,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建筑项目。例如,安装脚手架、起重、运输、混凝土浇筑等,都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认真分析,全面检查,确保施工各个环节安全进行。第二,变化性。建筑施工环境和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施工条件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及管理问题,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劳动条件较差,季节变化、恶劣天气等无法避免,必须采取恰当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三,全面性。安全管理包括人的管理、物的管理以及管理行为本身,人的管理包括施工作业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流程、工艺进行;物的管理包括材料、设备、办公设施以及防护网的管理等,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管理行为主要是指各级项目管理人员、负责人,应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第四,长期性。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是长期的,应确保在整个项目过程正常运行,加强安全标准化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预防为主,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尤其是在人员变动频繁时,一定要加强警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包括企业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文件的制定,构建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确定实施细则,并监督落实情况;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不断完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修正和调整;定期检查工作,确定新的管理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发生安全事故应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对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标准化管理应分为安全职责划分标准化、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化、施工安全标准化、安全评价标准化、安全检查标准化、应急管理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标准等》等,但无法满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标准,不利于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等问题。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权责分明,发挥对各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对故意减少安全生产投入、违规作业等问题,应加大惩处力度,纠正其侥幸心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施工人员重视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实问责及奖惩制度。此外,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首位。
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3.1组织机构标准化
完善管理组织,将项目经理作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安全标准化工作,设立安全监察部门,直接由项目经理负责,成员由企业指派或项目部自行任命;所有安全标准化管理负责人均应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部门设置及人力资源调配。落实安全责任制,项目经理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组织落实工作,将标准化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职责,消除事故隐患;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认真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主持安全防护、检查、验收等工作;设置专职安全员,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2现场管理标准化
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参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现场管理的具体细则。做好现场标识,包括安全知识、文明施工制度等宣传板,划分不同功能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牌,尤其是具有触电危险场所,标志牌应使用绝缘材料。临时设施管理应符合环保和消防等相关要求,例如临时宿舍,应确保生活设施完善,安静整洁;配备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对于大型建筑项目,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医疗站。物料管理应根据不同材料的存放特点,分区域堆放;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易燃易爆物品等,应妥善保管。
3.3安全信息标准化
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安全信息管理是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最近安全信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施工技术和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安全信息管理的标准化,首先应制定原始记录标准,包括项目计划、设计、设备、隐患整改、工艺、作业控制、操作、监督、事故处理、安全教育等;此外,还应该采取科学的信息分析方法等。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确保现场各项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有效性,直至竣工验收后转交给专人负责。
3.4安全防护标准化
加强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的要求,制定安全防护方案。例如,所有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经过项目部组织的安全标准化培训;制定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对事故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护;竖井、防护网布局应符合相关规定;建筑物外侧按要去封闭;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电梯井口、通道口应设置防护栏、防护门;临时拆除或更改安全防护设施,应提前准备替代措施,并警示所有作业人员,注意作业安全;施工班组应按照标准流程做好检查、验收、移交等工作,明确责任。
3.5评价机制标准化
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是对建筑项目安全生产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包括安全管理考核、安全组织机构考核、安全检查和监督等,由建筑企业单位负责组织考核工作,针对项目上报的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审核及检查,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现场检查,了解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并要去项目部及时整改。综合评价各个项目事故发生率、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重大安全事故情况等,了解安全标准化管理成果。
4结束语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项目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安全意识薄弱等,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应从组织机构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安全信息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评价机制标准化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鑫柳.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49.
[2]方璐.论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7(40):136-137.
[3]任文良.我国现阶段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5,41(01):250-251.
[4]张桂平.探析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思路[J].建筑安全,2016,31(06):47-49.
一、致力学习,提升素质,重自身,树旗帜。作为一名所长,他深知领导艺术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在工作之余,他注重提高自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对局内所发的企业管理书籍进行认真研读,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并将工作做为学习的一部分,使工作中体味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管理,创新机制,抓细节,重实效。营销工作是基础供电营业所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运营。为此上任伊始,**就结合全所工作实际,重拳出招。首先他重抓了线损管理,召了全所干部职工座谈会,结合县局下达的线损指标,由大家共同商讨制定了供电营业所年度线损考核指标。为提高人员降损积极性,他全面实行绩效考核,与职工奖金挂勾,奖优惩劣。他与电工签定了《降损工作责任状》,将降损工作落实到包片电工,并明确奖惩细则。责任状中对电工线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明确规定:以县局下达的线损率指标为标准,高于指标部分,给予处罚;低于指标部分,对职工给予奖励。增强了对电力设施的保养和维护意识,同时也为提高供电所经济效益开了一剂良方。
重抓电费抄、收、核管理工作。为确保每月电费回收工作“双结零”,**除每月及时向县局报送各种报表外,还制定电费回收管理机制,对每月未能及时回收电费并结零的职工,按未回收部分扣除奖金,对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职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让其在全所职工大会上介绍工作经验,以此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业扩报装是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进一步规范了服务窗口的业扩报装工作,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制定了业扩报装流程具体实施细则。针对客户提出的用电申请给予认真受理,并按照时限进行及时回复,真正实现了业扩报装工作的一体化、快捷化、规范化。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做到制度育人明事理。每当有施工作业,他都坚持进入现场,进行监督指导。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同大家一起研究违章现象的根源,总结问题。完善考核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并定期进行考评,实现风险共担、责任共负。将安全生产与个人所得勾,对在安全生产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对违章的个人坚决处罚,决不手软,以此营造奖罚分明的氛围。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加大查处违章力度。以设备秋检、老设备改造、设备投产项目等为重点,对无票工作、使用票种不正确、安全措施不完备、不规范、随意扩大工作范围、违反作业程序、擅自操作等违章行为严肃查处。另外在小型作业现场,也从安全措施标准化、人员行为规范化、现场作业文明化等方面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章行为,严肃查处。加强装置性违章的检查和整改。一是对库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二是对保护、仪器、仪表、安全工器具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远动使用仪器校验合格,仪表的校准未超过校验周期,并贴有合格的标志。
健全可行的机制、扎实有效的管理、为全所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部超额完成县局制定的考核指标。
三、优质服务,融入枝节,识大体,暖人心。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赖以生存和处于有利竞争之地的
生命线,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取招法宝。做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服务客户的基层供电营业所带头人,**深刻懂得“优质”二字的内涵,也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它的真谛。
针对部分客户用电需求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又结合工作实际,改进了服务流程,在全所实行特事特办,大事先办、急事简办的工作方法,不断简化流程,确保实效。
有几位来至盘锦的外地客商,看准了**这块宝地,决定建一个养参基地,它的投产对**地区海产品养殖业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当时,各项工作均准备就绪,眼看工期临近,急需安电。于是,他们找到了**供电营业所所长**,反映了这一情况,李所长了解情况后,考虑到按正常报装流程,必然耽误时间,影响正常投产。于是立即请示局领导及相关部门,说明情况的特殊性。当得到局领导肯定后,简化了报装流程,立即派人到该基地安装电源,并进行细致调试,确保了基地正常运作,维护了客户的经济效益。为感谢全所干部职工,几位客商还为该所送去了锦旗。
恪尽职守,热衷奉献,是**对待工作的座右铭。在日常工作中,在群众有难处时,在与自然灾害的抗衡中,他无时不在践行着这一点。
07年3月4日,我县受到特大暴雪侵袭,该所10kv**主干线39#杆绑线折断,导致正在运行当的a相严重接地。事故发生后,在李所长的精心组织下,抢修人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过膝的暴雪,赶赴事故现场。由于风大雪厚,前行困难,他们先后找来了装载机、75马力胶轮车,硬是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紧张抢修,终于次日凌晨3点钟恢复了供电。
在日常生活中,他要求所内人员手机全部24小时开机,确保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接到通知。一次凌晨1点多钟,当地一家鱼粉厂打来报修电话,称变压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即刻向**汇报了情况。10分钟后,抢修人员已经出现在事故现场,仅用20分钟时间就排除了故障,恢复了供电。
在春耕农忙季节,我们时常可以在田间地头看到李所长和电工们的身影。对线路进行精细维护,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排除,确保了春耕引水灌溉顺利进行。该镇费岭屯费老汉,春耕前急需安装水井,灌溉抗旱。**了解情况后,立即派人到实地进行考察,确定了安装方案,及时为费老汉装上了水井,确保了春耕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在工作中深深领悟到了这一点,他坚持着眼全面,服务大局,带领全所干部职工为**镇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电力保障。**镇小龙屯是葫芦岛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在该处街道改造过程中,需要将道路两旁电杆后移5米。**供电营业所接到任务后,所长**立即带领全所职工奔赴现场,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改造任务,免收材料费、施工费4700余元。并为街道两旁其余位置安装了路灯,免收材料费、施工费4000余元,得到了当地领导和居民的一致赞许和好评。
【关键词】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分析
一、目前安全管理现状
1.危险性较大工程管理制度较为健全, 但制度执行不够强
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为建设工程的重大危险源之一,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相继出台,旨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部分企业在对制度的落实上存一定的差距,未能严格按制度执行。以建筑起重机械为例,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管理办法》,我区相继出台了起重机械产权登记和起重机械从安装、使用、拆除三步走的强制措施,并在安拆前由安装单位对使用单位实时告知制度,但检查中仍发现无资质安装拆卸、未检测擅自使用、三步走告知登记程序流于形式等现象。
2.危险性较大工程方案的编制、论证较为严密,但实施过程中刚性落实有待提高目前我区危险性较大工程施工,基本上有较完善的施工方案,方案经过层层审批和论证都较为合理,但在实施中由于缺少与施工人员交底沟通,以及部施工者往往凭经验、习惯施工,使方案成为摆设,给施工安全埋下较大隐患。
二、做好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因素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
三、施工安全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四、施工安全控制具体措施
1.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2.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3.组织措施。监理健全监理组织,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监理部设定安全文明生产安全文明负责人,常抓不懈;编制本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细则;大张旗鼓地宣传、树立文明安全生产的意识。
4.经济措施。制定安全公约,明确要求、责任,明确奖惩规定。开工前监理组织业主、施工各方召开会议,制定“本工程安全文明管理规定”,提出具体的文明工地的要求,要求应具体,切和实际,不搞花架子。并制定具体的奖惩条款,对违反安全作业规定的行为的奖惩应具有具体的奖惩数额;组织联合检查组,定期(每月至少两次)对工地检查,有违规者严格执行奖惩。
5.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6.合同措施。协助业主签订好施工合同,对合同中设计施工安全的条款,应严禁,不出现对业主不利的条款;做好工程安全记录,保存好各种安全管理文件;对发生的安全事故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上报和处理;平时注意收集有关安全信息的资料,进行分析,提交给予有关部门参考,便于她们作出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