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

第1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并不关心服务质量。他们更重视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较易计量的经营指标。目前的会计制度可精确地记录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数额,却无法精确地计量优质服务可使企业增加多少经济收益。在不少服务性企业里,会计系统确定的经营实绩是考核管理人员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重视服务质量。

不少管理人员不是从顾客的角度考虑服务质量管理工作,而是根据企业内部效率的需要,确定生产效率标准,并集中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营业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目标,却并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服务实绩持合或超过顾客的期望。由于顾客并不重视或并不需要这些标准,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无法长期提高企业的经营实绩。

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的管理人员深信优质服务才能长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他们将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做好每一项服务工作,全力以赴提高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使顾客获得更多利益,更大消费价值。他们尽力理解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根据顾客的要求,改变本企业的服务体系、服务工作程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这些管理人员愿意牺牲短期经济收益。

高度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服务质量,是优质服务的关键。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工作,使优质服务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准则,激励全体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要提高服务质量,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提高领导能力。美国著名营销学家隋塞莫尔(Valarie A.Zithaml)、潘拉索拉曼(A.Parasuraman)和贝里(Leonard L.Berry)认为领导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服务观念。无论企业为哪些目标细分市场服务,提供哪些服务项目,采用哪些订价方针;领导者认为优质服务策略是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优质服务是企业服务观念的核心成分。他们知道: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提高服务质量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的满意程度。

2.高标准。领导者追求卓越的服务,而不会满足于良好的服务。他们高度重视服务可靠性,要求服务人员一次性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认为可靠性是服务质量的核心属性,1%不可靠的服务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他们严格要求100%无缺陷服务,尽力提高服务可靠性。

领导者高度重视服务细节。他们认为:服务工作无小事,做好小事,才能做好大事。每一个服务细节都会影响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做好竞争对手忽视的小事,才能将来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的服务区别开来。

3.现场领导。领导者在服务现场面不是在办公室领导服务工作。他们深入服务现场,观察、询问、了解服务工作情况,听取顾客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帮助、激励员工做好服务工作,纠正服务工作中的差错,表彰优秀的员工。他们强调双向沟通,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服务观念,并向全体员工了解服务第一线情况,始终与广大员工保持密切的联系。

4.职业道德。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优质服务的榜样。如果高层管理人员在口头上强调优质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讲商业道德,利用虚假广告欺骗顾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斩”客谋取暴利,广大员工就无法相信他们会真正重视服务质量。

绝大多数服务性企业是感情密集型企业。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人员和顾客相互接触、相互交往过程中的感情交流决定的。要求员工尊重顾客,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尊重员工;要求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首先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高层管理人员应关心员工的生活,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高层管理人员应制定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员工,真心实意地感谢员工的贡献,增强员工工作自豪感,激励广大员工更努力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高层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服务质量,才会根据顾客的需要和期望,确定服务质量标准。基层管理人员同样重视服务质量,才会尽力执行服务质量标准。基层管理人员不仅应通过内部沟通活动,使本单位员工了解企业的服务观念、服务质量标准、高层管理人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而且应激励本单位员工做好服务工作,使服务实绩符合质量标准。

高层管理人员应通过培训工作,提高基层管理人员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激励能力,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头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高层管理人员座根据基层单位的服务质量,奖励基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不仅应根据营业额、利润数额等传统经营业绩指标,更应根据服务质量,考核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服务质量与基层管理人员的酬金直接挂钩,才能激励基层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二、尽力满足顾客的期望

许多管理人员非常了解顾客的期望,但他们却认为本企业无法满足顾客的期望。不必否认,服务性企业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满足顾客的所有要求。有些顾客的要求过高,无论服务性企业如何尽力,也无法满足。但是,在大多数企业里,无法满足顾客的期望,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不愿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

在成功的企业里,管理人员认为几乎所有顾客的期望都是应该满足的。必要时,他们愿意投入必需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改变经营方法,以便充分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在成功的企业里,管理人员善于创新,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在旅馆业,排队等待结帐,是旅客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不少旅馆管理人员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美国马里奥特(Marriott)旅馆公司却创造了简易快速结帐服务方式。在登记时出示信用卡的旅客,在离店前一天晚上可收到帐单。如果旅客认为帐单上数额是正确的,就只需在离店时,到总服务台交还客房钥匙。在餐饮业,众口难调是许多管理人员多年来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但是,广州市胜利宾馆却推出了“点厨师”服务项目,让顾客选择厨师,使莱肴更符合顾客的口味。在这些企业里,管理人员认为:顾客要求优质服务,并不是找本企业的麻烦,而是对本企业改进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他们不断创新,不断地推出各种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措施,尽一切可能使服务实绩符合顾容的要求。

在成功的企业里,管理人员想方设法解决顾客面临的问题,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美国医疗用品供应公司管理人员知道医院订货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方便客户订货,该公司为客户提供计算机终端,简化订货程序。这样,客户就能随时使用该公司的计算机订货系统,迅速地订购各种医疗用品。此外,掌握该公司计算机订货系统使用方法之后,客户往往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竞争对手企业的订货系统,也就不会改购竞争对手企业的医疗用品。

在成功的企业里,管理人员积极采用高新科技成果,为优质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美国航空公司投资二亿美元,建立计算机预订体系。这个预订体系不仅可为将近600个民航公司接受旅客订票,而且可为旅客提供旅馆、汽车出租、外币汇率、娱乐活动等信息。该公司不仅可为世界各地旅客和旅行社提供预订服务,而且可根据客户数据库资料,预测旅。客需求量,帮助旅馆、旅行社等客户做好订价和促销工作。 三、提高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

有些管理人员认为服务性企业无法提供标准化或程序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缺乏人情味,不能适应顾客的需要,只有定制化服务,才是优质服务。此外,他们认为无形的服务很难测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些管理人员就不会确定严格的、明确的服务质量标准,也不会确定服务质量测定方法。

事实上,许多服务工作是常规工作。管理人员很容易确定这类服务工作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如果服务性企业需根据各位顾客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成批证券管理、广告设计等服务),管理人员就较难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但是,即使是高度定制化服务,管理人员仍然可确定某些服务工作程序,提高这一部分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例如,医院管理人员可规定挂号、收费、量体温、称体重等服务工作的程序,提高这些辅助工作标准化程度。由辅助人员完成这些常规服务工作,医生就能集中精力做好诊断、治疗等专业工作。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奎因(JamesB.Quinn)认为服务性企业应采用高新科技成果,为顾客提供“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他认为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应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单位”,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完成简单、重复、常规服务工作,以便加快服务速度,降低成本费用,减少服务差错,使服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灵活、更及时地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管理人员应精确地测定各项重复工作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确定服务质量标准,做好员工工作任务分配、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实绩监控、存货调整等工作,以便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采用高新科技成果,重新设计服务操作程序,可使标准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完善地结合起来;隋塞莫尔、潘拉索拉曼和贝里认为服务性企业最常使用以下三类硬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l)计算机数据库。许多服务性企业根据顾客经常询问的问题,在计算机数据库储存有关信息,确定标准化查询服务程序,规定礼节用语,以便问讯处工作人员为顾客提供迅速、礼貌的信息服务。

(2)自动化服务设备。许多零售商店使用条形码扫描机查阅商品价格,提高结帐工作效率和精确性,加快结帐收款工作速度,缩短顾客等待时间。收银员可集中精力做好数据输入、商品包装等工作,有更多时间,回答顾客的问题,为顾客提供热情友好的个性化服务。

(3)调度系统。许多服务性如比使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成果,做好生产调度、员工工作时间安排等工作。例如,美国必胜客(PizzaHut)公司使用计算机调度系统,做好比萨(意大利烘馅饼)生产和送货工作。该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接到顾客来电之后,将定单输送到最邻近顾客住宅的比萨店。烘房厨工根据打印机输出的定单生产比萨,再由送货人员送到顾客家里。顾客订购之后,通常可在30分钟时间之内收到比萨。

精心设计服务操作体系,采用高新科技成果完成重复工作,既可提高标准化程度,又可提高顾客感觉中定制化程度。许多宾馆为常客提供一系列特殊服务。例如,常客可按原先预订的客房房价付费,住较高档客房,可收到宾馆总经理的欢迎信件,可接受某些免费服务。这些特殊服务实际上都是标准化服务,但常客却觉得宾馆为他们提供了高度个性化服务。 四、确定服务质量标准

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顾客的要求,确定服务质量标准,要求员工按照服务质量标准,为顾客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

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应有以下特点。

1.满足顾客的期望。管理人员应通过营销调研,了解顾客对各类服务属性的期望,再根据顾客的期望,确定各类属性的质量标准。

2.具体。管理人员应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以便服务人员执行。“旅馆电话总机话务员必须尽快接听电话”,是含糊不清的质量标准。“话务员必须在15秒钟之内接听电话”,才是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

3.员工接受。员工理解并接受管理人员确定的服务质量标准,才会执行。管理人员发动员工参与制定质量标准,不仅可确定更精确的标准,而且可获得员工的支持。

4.强调重点。管理人员确定的质量标准过于繁琐,反而会使员工无法了解管理人员的主要要求。因此,管理人员应明确说明哪些标准最重要,要求服务人员严格执行。

第2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一、建立完善恒丰文化,统领员工思想

企业竞争的最深处是文化的竞争。随着企业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也需要更新,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加彰显其重要性。集团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经专家总结策划,形成了“恒丰仁和、仁和恒丰”为核心价值观的恒丰文化体系,提炼和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恒丰文化内涵。

为把企业文化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企业文化案例征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VI系统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并编辑印刷了两大手册,一是《恒丰集团企业文化员工手册》,内容包括恒丰文化宣言、恒丰文化理念系统、恒丰文化的VI标识、员工行为准则、恒丰文化案例故事等内容,做到全体员工人手一册;另一个则是《恒丰集团执行文化手册》,各级管理人员人手一册,主要内容是团队、责任、结果、质询等,用于指导和规范管理团队的各种管理行为,打造“靠原则做事,用结果说话”的执行文化。

二、领导带头践行企业文化,打造“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管理团队

为打造高效执行、纪律严明的管理团队,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提升管理团队的执行力,集团投资200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执行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推行了包括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发展为主要内容的3S3P4A管理项目,对全体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培训。该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树立了“靠原则做事、用结果说话”的商业人格,打造了“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职业化管理团队。每一名管理人员善于用周结果、周计划、月度质询会等管理工具,敢于自我加压、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敢于承诺,敢于兑现承诺,成为一支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绝不放弃的优秀团队。每一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制定了自己的《个人战略规划》,对愿景、目标、年度主题、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个人成长、文化建设、需要的资源支持等等,都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定期采取自我检查。三年多来,共有110多名基层、中层管理人员被提拔到中高层管理岗位,实现了自己的发展规划。

三、文化建设带动企业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则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恒丰集团以文化创新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为提升集团的新产品创新能力,恒丰集团与日本並川研究所、国内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了新型纤维产品、新型纺纱产品研发合作机制;同时,恒丰集团还与唐山三友、深圳贝利爽实现了跨区域合作开发色纺新产品的战略合作模式,提升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反映能力,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集团先后有6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40多项新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国内空白,5项新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恒丰成为了中国特色纤维针织纱创新研发生产基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客户,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三年前,德州恒丰实施股改时负债近160%,为解决资金问题,管理人员带头、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竭尽全力为企业“输血”,拯救恒丰。为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又创造性地开辟了设备融资租赁、吸收客户入股、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性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的融资模式。同时,我们还注重提升自身的“造血”机能,不断开发新的运营模式、创造最大利润。把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恒丰管理模式。为使恒丰多年来形成的管理优势、技术研发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发扬光大,在股权结构不统一的情况下,成立了11家公司的企业集团。我们不断完善和强化集团的监督、监管、服务职能,使各公司优势互补,互动提升、快速发展。同时,集团的有效监督监管,也有效保障了各公司投资者的利益。

第3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建筑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最基本单元,其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建筑工程的材料管理具体是对材料的进、出、存三大环节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编制材料计划,采购订货,组织运输,库存保存,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内容。加强材料的管理对建筑企业有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组织好材料供应是保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的物质保证,其次为了防止供应材料的中断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材料储备,这就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加强材料管理是管好流动资金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产量和工效的保证,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建筑材料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的采购问题。建筑材料的采购大多是由项目部完成,但是采购人员很多时候没有做好事前的预算,只有一个模糊的采购意识,没有详细计划,材料采购人员直接根据施工招投标文件、合同以及施工图等对整个项目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行情进行大致的估算,从而导致材料的预算成本较大。甚至有些采购人员勾结材料供应商,材料采购过程暗箱操作,这种现象就难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导致施工过程中用到劣质材料,可能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人身事故。(2)材料收验员、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材料进场验收的时候,建筑企业材料管理人员把关不严,现场收验人员因为各种因素倦怠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符合等。这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材料的合理化管理。材料管理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素质,专业的系统管理知识,熟悉建材市场,掌握各种材料的综合性能,这样才能灵活的处理材料的进出场任务。(3)企业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公司材料管理机制不全,或干脆就没有制定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具体的物资管理程序和材料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在各个环节就没有具体的条框来约束人和物的行为准则。因此,建筑企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对规范管理,节约材料成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做好建筑工程材料管理的具体措施

(1)材料采购的规范化。为了解决项目部采购预算模糊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工程预算和材料消耗定额,分析编制出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同时采购人员应该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拒绝回扣,抓好采购,入库及其使用前的检验环节,防止材料发生质量问题。建议成立纪律监察部,专门检查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舞私作弊、损公肥私。(2)加大材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要求员工掌握包含各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储存方法、堆放原则等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得加强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材料管理人员。(3)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和体系。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创造效益。一是务必要明确各岗位的材料管理责任。施工项目经理是现场材料管理全面领导责任者;施工项目经理部主管材料人员是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班组料具员在主管材料员业务指导下,协助班组长组织和监督本班组合理领、用、退料;现场材料人员应建立材料管理岗位责任制,等等。二是务必要材料计划管理。项目开工前,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程变更及调整的施工预算,及时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月计划。针对材料的进、出、存三大环节,建立系统的材料管理制度,规范材料管理的程序,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方法和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可以引导和制约材料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同时以经济考核的办法,利用对工程项目材料的管理评比,奖优惩劣,以荣誉和物资为动力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的规范。

总之,节约材料,提高价值,贯穿建筑项目的全过程,无论是材料前期预算、采购还是施工都要控制,督促建设主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责任制、计划、现场管理着手监控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以最低材料消耗、最低成本可靠实现产品功能,只有这样,建筑材料成本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材料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何剑平.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难点与对策.江苏建材.2005-09-28

第4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诚信文化 食品企业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

出,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诚信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成的,被企业成员(包括领导者和员工)所共同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1]。诚信文化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具体到食品企业,诚信文化彰显食品企业生命力,是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应作为食品企业文化中的重点培育对象来对待。

1 我国食品安全及社会诚信现状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制约食品企业发展。近年来出现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不仅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巨大威胁,使人们一谈到食品安全就感觉岌岌可危,甚至“谈食色变”,食品安全犹如洪水猛兽,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还导致食品企业倒闭,对行业发展存在致命性打击,比如奶粉市场被国外占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诚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如何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发展,应从从食品企业的诚信文化着手研究。

社会诚信,不仅是思想道德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问题。食品安全和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近年来国务院印发的有关加强食品安全文件中,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加快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及信用评估体系,可见国家对此方面研究极为重视。无论是从规范食品企业诚信经营方面,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健康运行方面,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方面,我国都要向信用国家、信用社会、信用经济的方向发展。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文化正逐渐成为民族、国家、企业的最终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也将由文化生成。我国过去的几十年一直以发展经济为主,相较之下,重经济轻文化的大环境下,诚信道德和诚信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社会德育一直提倡诚信,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很多竞争参与者为了寻求最高回报率,不惜以牺牲道德、触犯法律为代价,进行所谓的“逐底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分析研究我国食品企业诚信现状、建立健全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对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 食品企业失信行为表现及原因

食品企业失信行为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危害人类健康,对企业自身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经营、欺瞒消费者;二是销售欺诈,有些企业为了谋取暴利,通过非法添加、篡改产品真实信息、回收废旧有毒物质等方式减少生产成本;三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许多食品企业置法律于不顾大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以次充好挤压优质产品,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食品企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由于失信者的获益示范效应以及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会导致更多食品企业道德观念失衡,整个行业难以真正树立诚实守信的信用道德标准;其次,是市场经济关系的产权不够明晰,保护力度不够,无法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对长期利益的关注,无法有效激励市场主体的守信行为;第三,失信监督惩戒机制不健全,一是多头管理,处处落空,管理不到位,二是打击力度不够大,犯罪成本低;第四,缺乏诚信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服务不到位,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

3 建立和培育企业诚信文化,构建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两方面下功夫,既要建立和培育食品企业的诚信文化,也要构建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道德的问题,道德需要制度维持,没有制度这个牢靠的基础,道德的高楼大厦将会坍塌。有效的解决食品企业失信问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食品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从而构建食品企业道德的高楼大厦。

3.1 建立和培育食品企业诚信文化

①在食品企业内部树立诚信价值现,增强公司与员工的凝聚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和员工诚信守法的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诚信文化素质。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高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必须加强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事务中的诚信文化建设。普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必须加强对员工的诚信理念的宣传和培养,努力塑造企业的诚信价值观,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营造良好的企业诚信氛围的关键[2]。其次,在公司内部要大力宣传诚信价值观,将诚信文化深度融入企业文化,贯穿于公司的战略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和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让他们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与实施的计划与效益,加深他们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感,实现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②培育和创建优质品牌产品,体现食品企业诚信文化特色。产品质量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重要标志,优质品牌彰显企业实力。尤其是食品行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着每个人的一日三餐,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人们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高。只有严把食品企业生产环节质量关和流通环节诚信关,不掺假、不售假、不伪造,以诚信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以优质产品赢得社会的信誉和认可,才可以保障和不断增强企业生命力,实现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

①建立食品企业道德规范体系。将道德规范体系纳入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之中,有利于提高人民对信用的高度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和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

②建立食品企业法律规范体系。将食品企业诚信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律规范体系面临的任务最为艰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法律法规,该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③建立食品企业信息规范体系。该部分应主要包括食品企业规则与自律要求,信用信息的内容、征集、管理以及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等。

④建立食品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尽管我国在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估管理环节水平较低,但仍然应该鼓励建立相应中介机构,开展信用服务业务。

以上组成部分都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力争形成一个起点较高、特色鲜明、能辐射至全国范围,而且能够有效运作的食品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桂波,毛铖.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关系构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2]钱立洁.诚信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行为准则[J].企业经济,2008(8).

第5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内控制度已经不再是外企独有了,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但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提出的要求,更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向国际规范趋同靠近的内在需求,然而当前的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

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认识内控制度,当前的国有企业实行的内控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始阶段,同时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内部控制。部分企业把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混淆了,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种手册、文件,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了成本控制和资产安全控制,将工作重心放在资产数量和降低成本支出方面。更有甚者,将会计监督当做内部控制,没有对内部控制全面了解。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出现偏差可能有如下原因:1.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较晚,国有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垄断地位,在内部改革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较晚。2.没有全面的社会监督体系,从而导致实行内控制的力度不够,会出现“走过场”和“搞形式”等不良现象。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为了保障资产安全和经营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内部控制由五个方面构成: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沟通、内部监督。它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目标和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建立的。当前的国有企业中虽然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机构),然而这些机构并没有切实发挥他们的监控、监管作用。比如:工作流程缺失部分多、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企业当前的公司治理机制都是非常表面化的,没有真正从根本上了解和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经营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增大等等不利现象。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层级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市场垄断。在内部管理方面,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出现纰漏。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把握好大前提――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在识别企业项目存在风险上存在偏差,在面对企业项目存在的风险上不能够全面的评估,和做出相应的优秀措施。空有一本内控手册,不注重将手册上的事落到实处。

(三)国有企业内控体系、结构未完善

由于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认识了解不到位,导致当前的国有企业在内控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健全的,内部环境是由治理结构、职权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五个部分组成的。然而当前的国有企业在这五个方面做的都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由于国有企业在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致使国有企业在选择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和创新管理制度进程缓慢;机构设置僵化导致权责分配不清,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经济下,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能及时的随之调整;在内部审计后发现的问题,不能从根源来解决掉;与其他企业(比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相对僵化;管理体制随高层变动而变动,不能够实施一个长期的管理计划;最后,因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对比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和会责任,各级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对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干预也是导致国有企业内控结构不健全的一个重大因素。

(四)国有企业内控执行不到位

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制定大部分都是由企业内的相关部门来完成的,而不是中介机构独立完成。在编制制度时,就容易出现内控制度编制的客观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会受到国有企业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权力分配方法的干扰。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能够发现企业业务存在风险,但是不能对其进行一个制度化的管理,容易出现执行内控过程断层的现象。在职权分配方面,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职责交叉,职责分配不清,发生意外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又或者出现谁也不管的“空地带”。在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方面,企业的内控制度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个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的国有企业在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在约束机制的运行不高效的同时激励机制运行超出了预定范围,虽然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里的各类制度、考核检查方法齐全,然而在面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的处理上做的不够好,这种情况下往往归因于外在的客观原因,考核的评价也没有真正的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二、如何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是:股东给企业管理者授权,同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获取应得的利益,在发觉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因管理者的问题而受到损害时做出相应措施,而管理者在履行对股东的承诺的前提下,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市场分配、资金调配等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对企业的控制大权不在股东―国家上,而是落到了管理者手中,出资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仅仅是资本提供者的境地。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首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要结合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完善内控制度

要想真正的改变当前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现状,从而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的高效快速发展,最后趋同与国际要求,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不能够只局限于对当前的相关制度的修补与删减,也不能照搬美国COSO 报告条例。不只是内控制定部门和实务操作部门,领导层也要有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的觉悟,要站在审计基础制度的角度,一方面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各类限制,另一方面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原则,避免在往后运行过程中多次修改内控制度,影响内控制度规范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三)解决管理层面职责不清的问题

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管理层的职责分配一直都处于一个权责交叉的状态。在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权责交叉就会导致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制衡。主要的管理人员独揽大权(控制权、监督权、执行权),这在做出经营决策(市场分配、调配资金、产品定位、金资投融、处置资产等)的时候随意性大,而且做出的决策可能不够客观和有利。所以,管理者职权分配明确,相互监督制衡是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框架的前提条件。

(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

内控的执行不仅仅要求企业管理层的参与,还有全体员工的积极投入。,内控制度中激励和约束的接受者是企业内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一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一套专属的企业内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现实是真正落实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是少之又少,更多情况下,这就是只是一本手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合理的融入内部控制中去。在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岗位的特点制定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当前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要从正确处理好国家与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可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结合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从根本来改善内控管理制度条例、改善管理层面职责不清的现状,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有机的融入内控管理当中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在实际中探索、探寻,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周银燕,朱锦余.基于产权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J].财会月刊,2015(22).

[2]熊玲,周卓慧.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关系分析―――以国有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5(25).

第6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人员 舞弊现象 概念 预防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道德氛围

一、会计人员舞弊的概念

对会计人员舞弊的研究强调舞弊行为的主体为会计人员,它是舞弊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来说,会计人员舞弊就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一种舞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可能是多名会计人员、一名会计人员,还可能是会计人员与企业的管理者或是企业的其他职工,总之,会计人员舞弊的行为必须有会计人员的参与。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会计人员舞弊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会计人员之间协同实施舞弊行为,另一种是会计人员主动的舞弊行为。这是因为在参与协同舞弊和主动舞弊行为时,会计人员所面临舞弊的压力不同、舞弊的机会不同,进而致使会计人员产生不同的合理化理由。

二、从企业角度来对会计人员舞弊现象进行预防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发生的几率

伴随着企业实物以及内部控制的发展,在目标上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据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目标包括,在可靠性方面对财务报告进行验证、对资金的安全实施保护、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具有可靠性、资产完整安全是预防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的重要环节。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涉及的面非常广。主要包括:对包括董事会、审计部、管理人员在内的每个企业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进行明确;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要结合内部控制来进行;认识到内部控制不属于制度、规定的范畴,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语言和行为上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完成的好坏。我国近几年来在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财政部在2001年的6月还公布了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两个规范即货币资金规范、基本规范,用以对《会计法》形成辅助、补充,这在当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不强、管理松弛的现象,只有将这两个规范的落实抓在实处,才能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进而减少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的机会,降低会计舞弊的发生率。

(二)提高企业道德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实践和优化,是预防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对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如道德氛围、企业文化等一些非制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道德氛围的优化对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认为对金钱的欲望是促使企业会计人员主动实施舞弊行为的压力来源,但实际上会计人员的行为更容易受企业道德氛围的影响。假若一个企业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理念,那么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类似于虚假报表、虚假账务等会计舞弊现象会时有发生。因此,要想预防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在提高企业良好道德氛围的前提下,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将道德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第一,在企业内部制定道德基本准则标准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第二,设立企业道德机构负责企业道德的相关工作。第三,任命企业道德主管负责对员工进行正确行为准则的训练以及非正当会计行为的处理、质疑。第四,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规范企业管理者行为,减少企业会计人员协同舞弊的机会和压力

虚假报表、虚假账务等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的发生除了以上提到的企业内部控制松懈、道德氛围缺乏等原因外,还离不开高层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指使和授意。要想使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现象得到彻底的预防,最大程度上降低舞弊现象的发生率,在行为上除了要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优化,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优化,以减少企业会计人员协同舞弊的机会和压力。具体来说,对企业管理经营者行为的优化,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结构的方式来实现,在企业内部设立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制度来激励、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引导其真实、自愿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

参考文献

[1]王会金,王璨.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从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关系谈起[J].中国内部审计,2011(06).

[2]门韶娟,崔婧.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在新审计准则中的体现――基于新、旧准则中对“舞弊”考虑的对比分析[J].中国审计,2010(03).

[3]向凯.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信息披露质量――来自上市公司的初步证据[J].价值工程,2004(07).

第7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内控思想不统一,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

2、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还没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4、在内控制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

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财政部于1986年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以来了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2000年国家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变报规则》,对公开发行证券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作了一点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确定要求。

二、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无序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2、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例子。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3、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

5、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未形成“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原有的行政权力正逐渐减弱,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权得以落实,但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一定距离,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未真正形成。此外,虽然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

6、内部控制动力不足

在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缺乏委托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人的约束主要靠人的自觉,因而人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加之人主导型的内部控制成本昂贵,花费在组织管理上的成本由企业自己承担,而内部控制的收益则隐性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当边际管理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动力则明显不足。

7、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另一方面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人实施的内部控制上是十分有效的,但在为委托人对人实施的控制上则是无效的,所以只有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人对人的监督,特别是解决上述“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以便把“内部控制网”从企业最高层撒至最低层,实现我们所主张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

3、内部控制外部化

内部控制的外部化是指企业采用外部控制程序在某些环节上替代内部控制,以达到对其特殊的控制效果的过程。它包括控制参与者的外部化,也包括控制程序及方法的外部化。换言之,企业即可以通过利用外部人员的专职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外部控制的程序、方法来代替内部控制。

4、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应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而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故此,英美等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内容摘要: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内控制设计上各自为政等问题;应采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外部化、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措施来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协字1996,456号。

[2]徐融、李兴华。当地会计前沿问题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

[3]黄万清。论企业内部控制[J].四川会计,2000(12)。

[4]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5]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6)。

[6]王湛。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1)。

[7]黄娟、魏郎。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3(4)。

[8]张培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3(5)。

第8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诚信文化;核心竞争力;信用评价制度

[作者简介]戴,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吴真真,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67―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大批颇具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仅靠粗放式扩大发展规模,只注重增加资本,引进人才和技术而忽视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将后劲不足。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释放出最为持久的动力,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创建稳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力量源泉。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对于长远发展的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企业诚信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和物化精神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诚信观。诚信观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本的准则。

首先,企业诚信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诚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企业坚持“诚实、诚心、诚恳”和“信念、信心、信誉”以及恪守“童叟无欺”的原则是企业诚信文化的精髓。

其次,企业诚信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对国家和社会诚信,不偷逃税款;企业对股东和员工的诚信,兑现招聘员工条款的承诺;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让用户使用放心产品,严禁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企业坚持生产经营中蕴育丰富的诚信文化,企业将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企业诚信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在生产经营中对国家和社会讲信用重承诺,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作出积极贡献。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民营企业税收达3487.3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4%,成为国家税收的稳定来源。同时,提供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要研发地。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员有80%被民营企业所吸收,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增强股东和员工的凝聚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其工作效率。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能让企业的员工更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奋斗的热情。众所周知的海尔品牌,“真诚到永远”信念以及无条件地为消费者服务,为海尔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赏,也在短短的时间里使海尔的品牌大幅度增值,创造了海尔神话。企业要保证财务资料和经营及盈亏信息资料真实和完整的反馈给股东及广大员工,保证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行为符合股东和员工的利益,符合公司长远的发展要求。企业要为员工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建设员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兑现招聘员工的承诺,有利于保证企业对员工有吸引力,减少因缺少员工和技术人才对生产经营的制约。企业的诚信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树立诚信观,统一员工的行动意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使员工为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而积极努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消费者享受和满足消费欲望,提高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讲诚信是企业诚信度的最终体现,不仅要不断开发优质、新颖产品充分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还要实施全方位的售后服务,兑现服务承诺,让用户放心,并勇于承担信誉责任。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诚信文化的价值,表现在企业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带给消费者的是文化的享受和满足,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丰富产品文化特色,有利于开拓和扩大消费市场,企业拥有诚信文化必然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的诚信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树立起一个健康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良好诚信度的企业,有利于在社会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生产企业的一个转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假货、劣质产品充斥着整个温州鞋的市场,严重影响温州城市的形象。温州人经历了痛定思痛后,严禁假货、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诚信,坚守诚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也才有了温州今天经济的辉煌发展。

三、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企业诚信存在危机,曾在市场上出现的山西假酒、河南毒米等事件反映出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贪婪无度,取财无道,拜金主义,背信弃义,甚至不惜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使众多婴幼儿患肾结石的含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专项检查,涉案企业109家,还查出含三聚氰胺多种产品,这表明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必须重新塑造与构建企业的诚信文化。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企业的信用评估制度是指一整套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包括相关的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当前企业信用的评估制度不健全表现在:缺乏公正的客观评价标准,评估者对企业信用的评价缺乏系统的量化指标。信用评估体制不健全,只对企业某一方面信用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往往降低企业信用评估的约束力。

(二)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塑造企业内部诚信价值观,要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共信圈”,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所以高

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塑造企业诚信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诚信理念,有利于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养成诚信守法的意识,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创诚信守法环境,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三)建立健全诚信激励机制。诚信激励机制是指企业建立的一整套对员工的诚信行为进行考核和奖励的体系,包括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以及奖励的办法等。要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诚信经营的氛围,必须建立一种奖惩分明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奖惩制度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以便于对企业员工实践诚信行为进行奖惩。如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奖惩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保证对企业诚信行为有严格的管理和监控。

(四)在构建良好的企业诚信文化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在构建社会诚信文化体系方面应起主导的作用,并在构建良好的企业诚信文化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诚信教育,形成社会良好的诚信氛围。对信用知识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信用意识和观念,并使信用与政府权威、企业发展和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直接挂钩,使守信者得利,失信者遭市场的淘汰。

(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指社会建立起来的用于督促社会成员的活动是否符合诚信标准和要求的评价体系。包括信用记录、信用证信、信用担保。该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和经营者的真实信用度变得透明,鼓励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使企业诚信经营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有关信用和信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倡导和激发更多的企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9篇:高层管理人员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现状 作用 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检查、约束和调节的自律系统。它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完整。目前,不少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大多企业认为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有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建立了不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无法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

(三)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不高。从主体上来讲,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制度、财务准则一窍不通,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实际工作中可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艰难。

(四)监督机制不够有效。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这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使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独立性,在职能上缺乏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影响

(一)内部控制的作用

有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重要内容,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保证政策、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政策、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

2.保证财务数据的有效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监督财务数据从收集到汇总的过程,从而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3.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性。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从采购到入库的各个环节,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

4.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做到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5.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单位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单位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使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达到;可以严密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人员,真实的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

1.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内部控制的首要考虑是如何确立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文化,并以此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信誉。企业的良好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应使企业工作人员做到:以诚信为道德标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核制度;发挥董事会的职能,使其客观公正;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使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代表企业的形象;以制度保证企业信誉。

(2)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者的职责与权限。内部控制为单位成员明确职责和权限。为不同岗位的人员,提供和配备所需的资源使他们职责权限相匹配。

(3)内部控制规范了员工行为。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使单位所有成员具正确的价值和道德观,规范了员工行为。

2.对管理决策的影响。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控制活动对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决策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