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

第1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31-04

集团化办学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1]。党的十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推进集团化办学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新时期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进行探讨。

一、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实践探索

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是广西首家面向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由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目前已有50多家职业院校、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成员参与,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职业培训办公室、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招生就业合作中心等工作机构。集团成立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树形象,以服务求发展,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为途径,走出了一条“政行企校联动、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政行企校联动,服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产业带动与引领教育发展,教育支撑与服务产业振兴,这是集团化办学的宗旨和方向。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以对接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为宗旨,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广西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联合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成员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连接与融合。

集团坚持“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办学思路,全力服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牵头院校主动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国家新战略带动的以商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核心专业群,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3年,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建设专项资金。2014年,营销与策划专业等6个专业获批成为2014―2017年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重点建设专业。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以牵头院校为核心,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独创性提出把集团建设成为“桂商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示范基地,振兴以商贸流通产业为核心的“桂商文化”,打造集团文化内涵。2014年,以“桂商文化”为背景的《桂味公厨》项目获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

(二)适应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改革振兴

服务合作,服务需求,服务发展,服务共赢,这是集团化办学持续发展的依托。集团化办学中,行业、企业也是集团的组成主体,而且是集团的资源主体,更应该是集团的服务主体。集团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人才链与企业利益链的有机融合,推动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集团依托学校成立的广西首家“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积极服务供销社改革振兴和当地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与广西巴马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多个地方供销社签订合作协议,承担和完成了《供销社改革总体方案》《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一次性规划》等项目的研究与编制任务,为广西供销合作社编制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区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集团农村流通管理咨询服务水平代表了广西区域的最高水平,在广西供销合作社和广西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成为集团发展的品牌和名片。

集团充分发挥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装备水平与行业标准相对接,2013年获批成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会计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中心,是中国―东盟商贸中心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急需人才培训基地。近两年来,面向企事业单位举办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职业培训,参培人员达5万余人次,为全区职业培训和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产教深度融合,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交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助力集团人才培养。集团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集团工作的首位,依托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突出特色办学,将商贸流通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到产业链中,全力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如集团针对“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流通难上难”的中国农村“老大难”问题,与广西特产网(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其中,以建设“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改革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通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紧密互动,把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开发等与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有机融合起来,把实践教学、学生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过程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产教融合、互利双赢的“校中企”建设典范,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获得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西特产网也因此获得极大发展,规模和效益迅速扩大,加盟店由10家发展到40多家,年销售达到5000多万元。

(四)中职高职衔接,服务职业培养体系建设

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系统培养,这是集团化办学的使命。集团成立以来,坚持把集团作为沟通中职和高职的桥梁,作为探索职业教育系统培养的载体,促进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衔接,推进中职高职“一体化”育人。

集团借助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与集团成员单位广西工贸职业学校、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等供销合作社系统的7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展了“3+2”、“2+3”形式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集团成立招生就业合作中心,专门负责中职高职联合培养招生工作。建立中职高职联合培养对话互动机制,每年由一所院校承办定期对话研讨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共订教学实施过程,共担教学管理职责,推进中职高职有效衔接,在集团内部初步实现中职高职“一体化”育人。此外,集团还与广西区外2所本科院校开展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贯通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具有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实践成效明显。从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经验来看,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一)对接产业发展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来看,首先要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集团化办学必须扎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发展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能力,真正发挥集团化办学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集团化办学只有坚持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形成产业引领教育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才能思路明确、方向正确,具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服务企业需求

集团化办学必须树立服务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促合作,以服务创共赢,以服务求发展。企业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集团化办学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促进学校人才链和企业利益链有机融合,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联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凝聚企业、激发企业广泛深入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活动,才能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方向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产教融合的根本要求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途径是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尊重产业规律,真正探索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四)融入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中职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集团化办学在促进中职高职衔接方面,优势和作用明显。在集团化办学中,要深入推进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创新衔接培养模式,主动融入和服务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创新体制机制

集团化办学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3]。集团化办学要发挥体制创新的驱动作用,只有政府、行业和企业形成联动,共同关心和支持集团化办学,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职业教育集团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持续发展。要发挥机制创新的带动作用,只有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运行工作机制,通过项目纽带,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才能加强成员单位的联系,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和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9],2009-0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国务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职成,2014-06.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 ),男,广西昭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

基金项目:2012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广西区域供销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X1222)

主持人:黄丹妮。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Running School in Group in the New Times

――Taking Guangxi Busines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of Modern Commerce as an Example

QIU Jin-lin

(Guangxi Institute of Trade,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第2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一、明确目标规划,加快我区学前教育发展进程

1、明确发展目标。“十一五”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是: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100%,2至3周岁幼儿入托率98%,0至3岁婴幼儿家长培训率达90%;中心幼儿园建园率100%,35%的幼儿园达到省二级幼儿园标准;全区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98%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名园集团覆盖率达35%;85%的幼儿教师达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教师持证上岗;培养10名区级名师,10名市级教坛新秀,70名区级幼教骨干教师;保育员100%持证上岗,其中45%达中级以上要求。至2010年,开办10至15所幼儿园,新创2至3所省示范性幼儿园,凸现我区学前教育在城乡统筹、人才建设、科研强园、名园打造等方面的成果。

2、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0—6岁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区域规划布局,配合区委、区政府建设10所新农村幼儿园。各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和先进乡镇,在小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规范幼儿园;各街道要制定本辖区各类幼儿园建设和发展规划。

二、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有钱、有房、有人”发展学前教育

1、落实学前教育各项经费,确保有钱办事。区财政每年设立12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奖励经费和300万元建设经费,用于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幼儿园创建工作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励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和达标乡镇以及新上等级、创示范的幼儿园。建立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入园教育资助券制度,资助额度不低于同级公办幼儿园保育费的50%,并统一纳入中小学教育资助券专项资金。

要用好用足教育附加费。各镇要保证50%用于学前教育,50%用于成人教育的事业发展。并在财政可支配资金中安排学前教育事业费,解决不少于5个公办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各镇要参照区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并做到逐年增长。在2011年生均公用经费200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并超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2、加快幼儿园建设,确保有房办事。未来三年内,我区将启动田园、桃园、康桥、、瓜山等地块的开发,各有关单位要按照适度超前的标准,在小区建设时要率先建设学校(幼儿园),并将小区公建配套幼儿园交付给教育局管理使用。区教育局要用好办好配套幼儿园。三年中,区委、区政府将完成新建10所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区教育局要积极联系相关镇、村、社区,落实建设任务,使农村幼儿园100%达到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

各镇要依据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办好办强公办中心幼儿园。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建设农村规范幼儿园,原则上600户以上的村要建1所农村规范幼儿园,并配合区政府建设好10所规范农村幼儿园,使辖区内100%的农村幼儿园达到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办事。每年招聘录用15名公办在编教师;各镇配备1名专职幼教管理干部,为中心幼儿园落实5名公办在编教师;非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实行人事关系制,享受合法权益。符合事业单位进人条件的教师,经人事等部门审核同意,参照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联合下发的《市民办学校教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杭劳社险〔2009〕19号)的规定,参加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其他职工依法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凡实行人事关系的专任教师,幼儿园要给予人均收入不低于区内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60%,并逐年提高。

幼儿园实行园长任职资格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具有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教师持证率达9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幼儿园所有教职员工必须有相应的上岗证、健康证。

三、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我区学前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各镇负责本辖区学前教育的事业发展,街道配合区政府促进辖区内各类幼儿园的发展和改革。

1、推行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大力推行“名园+新园、名园+弱园、名园+街办园、名园+民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鼓励“名园”以办分园,中心幼儿园下设教学点、分园等形式与“农园”合作办学。在培育优质品牌园的基础上,城乡形成南、北、中、四个“优质学前教育圈”,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落实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成长共同体”的作用,用“省示范+镇中心”、“甲级+新园”等形式扩大本辖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园质量。凡新建的公办幼儿园,原则上采取“名园+新园”的办园模式,在原有红缨、和睦、贾家弄三大学前教育集团基础上,发展培育杭钢、大关苑实验、紫荆、康桥、五大学前教育集团,鼓励部门、企事业办幼儿园以集团形式来认办新园,全面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区域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第3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 城镇化 高职教学 服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概述

当前,全国正掀起新一轮城市化建设热潮,其中农村城镇化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农村城镇化进行的成败与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成败。早在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选择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然而,作为农村城镇化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职业教育,即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至今还鲜被人们重视。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探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籍以促进职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重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福建省首批21个试点小城镇之一的永安市小陶镇,镇区内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然而,资料显示①:小陶镇2009年末城镇化水平为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3 :68.7 :10.1,与全省的9.8∶48.7∶41.5(2011年)差距巨大,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第二产业总量偏小,第三产业比重严重不足,城镇化基础十分薄弱。为此,结合小陶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将小陶镇发展规划定位为“宜农、宜旅、宜居、宜创业的山水田园城”的区域次中心城镇。总体目标为: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关系融洽,生态环境良好。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对科技型、环保型产业的引进与培育,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商业服务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型的城郊型农业。

为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可能性,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永安市。永安市地处闽中偏西,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之一。其“十二五”规划目标为②: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转型升级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矿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建材、化工及化纤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县(市)”、“海西山地绿色生态旅游带”、“ 海峡西岸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依据区域发展目标,永安市内的职业院校要把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作为专业发展重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规模。

2 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服务能力分析

职业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重新规划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及层次。现具体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永安市小陶镇为研究点,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并为城镇化建设对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提供借鉴。

永安市内现有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市第三技校、永安市技工学校、永安市职业中专学校(含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永安市农业学校)等中高职学校,它们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如表1所示(表中黑体字为地级市——三明市内的职业院校)。

通过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永安市内现有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基本满足“建设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实际上存在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为:

(1)政策法规不完善,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国家和地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非常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的配套完善不够,对企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约束,使得“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多数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落实,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厂中校”或“校中厂”) 难以建立,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高水平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2)办学规模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以永安市小陶镇为例,从2010年-2020年十年间,镇区人口要增加15000人,若按40%计算拟培养的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总量为6000人,年均需培训和引进600人(尚不包括原有非农人口的职业培训),但小陶镇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3)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现有永安市内中高职学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专业无开设或开设规模小,办学能力弱;三次产业人才培养比例与市场需求不接轨,从全市范围来看,在第三产业的就职人数偏多,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且中高级技术人才尤其短缺。

(4)职教方法缺乏创新,各类教学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目前,永安市内各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办学方法还比较陈旧,各自为战,普高、中职、高职、本科相互间缺乏融合、渗透,教学体系脱节、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存在差距,这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3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③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体系——先在永安市第二中学(位于小陶镇)部分班级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要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教高〔2012〕108号)精神,加强现有4所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口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

(2)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途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永安市的职业院校可发挥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吸收区域内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中化智胜化肥有限公司、福建海峡科化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永林集团股份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大型企业组成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实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等关键性教学活动,真正培养符合企业标准、“零距离”上岗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职业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员工、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发各类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优势,进行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改革试点。同时,积极引进区域著名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成立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提升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为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坚持多元办学方式。小陶镇现有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1所、小学8所、中学(永安市第二中学)1所,无职业院校。资料①显示,近期(至2010年)小陶镇域人口为30000人,镇区人口规模不足10000人;远期(至2020年)镇域人口为32000人,镇区人口规模将达到25000人,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且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建议近期永安市境内职业院校可在小陶镇设置教学点,远期可设立分校或独立的职业院校。此外,还应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短期与长期、订单式与定向培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元的职业办学方式,也是扩大职教规模的有效途径。

(3)加大专业设置和调整力度。高职院校应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国家、福建省及当地产业发展导向,调整和加大对人才紧缺专业的办学力度,永安市的职业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例如:要以福建三明(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大对机械制造、模具、汽车维修、机电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美丽中国”建设的构想,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新能源技术和水土保持专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与本科院校联系,力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创新,生态建设领域有所成就。

(4)不断加大各职业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区内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依托学院设计所、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华远计算机公司、华大建筑装饰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技术实体,为区域乃至全省水利、建筑系统开展技术服务,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教师。

4 结语

课题组立足于福建省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立足于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分析,由点到面,提出福建省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观念、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应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内容。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建立适应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高职办学体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项目组.永安市小陶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8.

第4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第5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优质均衡发展理念,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二)目标任务。强化学区管理多元教育效能,拓宽资源共享领域和内容,实现学区内校际各种资源的常态共享,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学区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学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学区管理特色,促进学区内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三)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学区工作理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深入推进,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不断提高学区管理实施水平。

(四)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基地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学区管理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三、主要工作

(六)实施管理资源共享,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按照学校类别组建联合体,对原有学区进行调整,重新划分六大学区。构建学区统一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坚持民主决策,不断增强执行力。学区管理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统一建立学区管理制度、统一组织教师研修活动、统一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和教育质量检测。加强校际交流和学习,共享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学区统一协调管理的领域,创新学区管理的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

(七)实施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依据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学区联合教研组,建立学区教师研修制度,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常态研修活动,提升学区教师研修整体质量。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采取名师带徒、名师送教、开放课堂、专题培训、教学成果展示等不同方式,发挥名师作用,促进学区内名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八)实施课程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含具有特色的教案、图书、课件、校园网资源、题库等。建立学区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在学区学校进行共享,统筹推进校际课程资源的开放利用,协调组织校际课程同步实施,协调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

(九)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加强学校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育人方式和研修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探索实施“专递课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探索实施“名师课堂”,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形成网络环境下研修活动的新常态;探索实施“名校网络课堂”,以学区基地校为主体,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十)实施特色优势发展,促进教育品牌形成。学区化管理不是同质化发展,每所学校必须发挥不同优势,彰显各自特色。每所学校要关注办学理念,突出文化底蕴,挖掘学校内在潜力,体现在学区管理体制下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独特成果,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建立学区“1+x”办学成果展示机制,基地校统筹规划,积极搭建学区内各校办学成果展示平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和内容为载体,秉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原则,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办学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制度

(十一)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联席会议为学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联席会议由学区内学校校长和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人组成。设立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即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基地校校长担任。

学区长主要职责:组织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区教育教学问题,统筹安排学区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学区内学校课程资源、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共享;指导学区内各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区管理工作情况。

校长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协调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根据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工作要求,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区管理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十二)建立学区管理专家组集团化工作制度。专家组具体负责落实校长联席会议制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专家组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设立专家组组长一名,由基地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十三)建立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每个学区由教育局指派责任督学、教研员和培训教师为联系人,落实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工作安排部署。

五、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学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县学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学区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及时例会,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学区管理工作。

(十五)加大指导力度。实施责任督学、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做好学区教师研培、资源共享协调、指导、引领等工作。

第6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一)教育质量有新提升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1、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314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审批了51所“试办幼儿园”。召开幼教会议,逐步理顺街道中心幼儿园与村级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使全街道幼儿园做到了“四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召开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现场会,推进了我区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步伐。组织召开幼儿园课程培训会,编制幼儿园情况一览表,推动我区幼儿教育质量再上台阶。组织参加*市庆“六一”幼儿绘画比赛和教师主题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我区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

2、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学籍管理,促进了全区学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如期完成省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5个项目,建筑面积达11910平方米。投入26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及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62个,面积42175平方米。“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3、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高中入学成绩准入制度,设定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12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3个学科专题讲座。组织校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高中师资质量。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达到99.87%,比2000年提高31.2个百分点。普职教比继续保持1:1。

4、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与6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投入134万元,加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开展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技师进校园的“双百”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748名贫困生受惠,总金额15万元,占在校生比例11.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程,全年投入180万元资助1397人次,占在校生总数的10.5%,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5、成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5个街道成立了社区学校,城乡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建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600名农村预备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277人毕业;*职业中专成为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3053人参加自学考试,实考2726课次,合格1410课次,毕业?人。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对全区130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度审查并公布结果。承办了在书生中学召开的全国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研讨会暨*省民办普通高中联谊会。加强民办学校调研,努力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创新有新突破,教育均衡全面推进

1、教育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召开了“开展教育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专家和校长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加强了校长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举办了第二届校长论坛,有18位校长走上讲坛,就“教育精细化管理”作了演讲,并聘请了*大学、省教科院3位专家作点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水平。编辑刊发了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总结专题,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精细化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2、农村完小建设卓有成效。切实加大完小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助区政府举行了*区农村完小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加快了村完小建设。加大完小教育调研力度,组织开展联系学校及“完小”蹲点调研活动。分6个小组赴全区各联系学校及最基层的村级小学---“完小”,组织召开恳谈会,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师生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摸实情,办实事,走访慰问完小家庭贫困学生。加强完小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中心校与完小科研互动式行动研究”活动,召开了完小教科研现场会。加强完小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全区农村学校的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比活动,提高了完小教师队伍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举行了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的赠送仪式,加强了完小体育设施建设;全区共投入560万元加强完小场地硬化和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80万元,完成了11所完小的场地硬化,专门补助170万元,维修改造了18所完小校舍。加快了完小的现代化建设,共投入了113万元购买了79台电脑,81套多媒体设备,3200套图书,提高了完小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站,举行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启动仪式暨现场咨询活动。选送心理教师外出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全区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网站和心理邮箱,开播校园心理咨询电台,特聘咨询师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立了心理健康讲师团,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制定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年度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校网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校网调整规划,加大了小学校网调整力度,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一是撤并光明小学,将31位在职教师和35位退休教师分流安置到区实验小学、实验二小、云健小学和中山小学等4所学校。光明小学校舍现由实验小学使用,筹建“阳光教育基地”。二是顺利撤并*街道闻裕顺小学和章安街道就岭小学。两校教师得到了妥善安排,学校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三是顺利置换原三中土地,置换所得资金3000万元用于*五中还债,减轻了五中的债务负担。

5、高考组织管理成效显著。加强对三考(高考、会考、中考)工作的研究、管理和指导。组织举行了二次全区模拟高考,首次组织了与杭州市的联考,创新了模拟考试思路。召开了区20*年高考总结、表彰暨质量分析会,下发了20*年高中教学质量奖,明确了20*年区高考目标。组织了区高考研究小组成员、普通高中部分业务校长、教学骨干到上虞、舟山等地学习高考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在全区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今年高考再创佳绩,我区文理科上线万人比68.68,居全市第一;文理科上重点线万人比5.13,全市第三,三区第一;市理科状元由*一中学生获得,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我区占4名,继续保持三区第一。

6、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助理公开选聘活动,制定了公开选聘校长助理实施办法,连续4天在7所学校的22名候选人中公开选聘7名校长助理,学校掌握65-70%的评定权力,其中全体普通教师拥有50%的决定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当家作主的权利,彰显教育人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全区师生的好评。二是全面贯彻《*区教育系统毕业生录用和教职工调聘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严掌握新教师录用条件,规范新教师录用程序,做到四公开(政策公开、条件公开、指标公开、结果公开),新教师招聘工作规范、合理、公正、有序,今年共录用新教师75人,社会反响良好。

(三)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1、深入开展名师工程。认真做好市名师名校长的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4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2名校长成为了*市名校长。目前,我区拥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1人,*市名教师27人,*市名校长9人,按专任教师比例居全市首位。创新星级教师评比模式,在农村学校开展了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选。共评选出26名教师为*区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592名。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优秀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2、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开展网上“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大讲堂”,扩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对初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开展小班化、多批次培训,提高了中小学班主任整体素质和能力。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100%、99.59%、97.51%、90.84%;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81.72%、80.84%,居全市前列。

3、提升校长队伍素质。开展了学校德育副校长全封闭培训。8月,37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全封闭培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事化训练和众多专家的德育报告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德育副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全区小学校长提高培训,121位小学班子成员参训。组织35名校长助理和后备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培训,严格校长后备干部考核,取消了12名后备干部资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23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提高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承诺活动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教师事迹。举办了第23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各级各类先进10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先进11名,市级先进11名,区级各类先进80名,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开展了*区首届“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产生了我区首批“十佳班主任”。举办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加强了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了为期2天的暑期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全区36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促进了全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召开了全区教代会现场会,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全程工作,充分落实了教代会的审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等“四权”。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承办了*市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生态德育工作初见成效,《*区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关注;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开展区级绿色学校评比活动,10所学校被评为区级绿色学校;全面检查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况,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和建党86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区未成年人读书节,开展民族精神大讲堂、“好书我推荐”、“读后感征文”等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举办了第一届校园社团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素质教育有新成效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1、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成功举办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省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个项目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7人获*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占全市的一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二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举办*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人才基地建设,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2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学校体育人才基地;编制了*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制定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实施方案,举行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活动,与体育局共同出资105万元,对全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添置、改造,促进了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2、积极建设平安校园。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达到了*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3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举办“全国第六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了二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积极配合各学校办理投保手续,全区38所学校6万多名中小学生和53所幼儿园近1万名幼儿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加强学校卫生工作,5所学校成为*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出台了*区学生食品配送实施方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配送工作;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6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8.4%。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3428万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477万元,新增学生课桌椅5215套,新增多媒体设备191套(其中简易49套),新增计算机454台。目前,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324套,拥有计算机704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比达到10:1,各校基本拥有满足教学用的计算机教室,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督政和督导,指导大陈镇顺利通过*市教育明星乡镇评估,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成为*市教育明星乡镇。10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

4、关心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开展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教育局机关60名干部与全区贫困户、低保户一对一结对,开展送温暖活动。局班子成员与10名贫困学生结对,开展资助活动。教育局机关与下陈街道明星村、海门街道建设社区开展结对活动,给明星村4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慰问金,切实帮助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联合开展了2次对民工子女免杂费款和营养餐券现场发放活动,近6000人次受惠,金额达40万元,使民工子女享有了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五)依法治教有新拓展,教育形象全面改善

1、学校招生人事工作规范有序。一是严格规范了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开展“招生政策进万家”活动,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区招生考试干部培训会,加强招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了录取工作规范、有序;严格控制学校招生规模,派出招生督查组,现场监管学校招生工作,并定期开展招生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招生监督。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政策,建立了监督收费的长效机制,实行全程监控,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收费,基本消除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二是严格规范了教师调聘工作,顺利完成了20*年全区中小学人事核编;坚持“统一管理、计划进人、考试择优、定编设岗”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制,严肃进人计划,严格控制区外教师调入和区外毕业生聘用,从严控制民办学校教师调入;全区学校教师正常调动共79人,其中区内33人;录用新教师75人。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

2、“恳谈日”活动积极开展。制定了“恳谈日”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先后在*一中、*五中、*中学、*中学、大陈实验学校和黄礁中心校等学校举行“恳谈日”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整改,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矛盾,加强了局机关、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我区教育的和谐发展。健全局领导接待日接访活动。局领导接待日每月安排一次,全年共安排了7次,接待了14批次者,积极化解教育矛盾,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

第7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面对机遇与挑战,2014年,全区旅游将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的理念,以打造独具特色的西部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优化环境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扩大旅游消费,着力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智慧旅游建设,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全年预期目标是:接待国内外游客165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0亿元。

进一步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提升经济效益和游客满意度为要求,加快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三级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以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级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体系。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市县(区)党委、政府层面更大、更多地支持,加大与涉旅部门和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在全社会树立大产业、大旅游观念,不断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项目开发的融资运作模式,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贴息与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投融资渠道,促成一批大项目,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区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黄河文化”“回乡风情”“西夏探秘”“红色之旅”“塞上江南”“大漠风光”“丝路古韵”七大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启动丝绸之路宁夏段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固原、中卫丝路相关旅游项目。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建设精品景区基础上,加快培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研制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抓手,提高旅游信息化整体水平。启动《宁夏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旅游休闲及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项目。

提升宁夏旅游主题形象

紧抓“2014国家智慧旅游年”契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大力巩固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市场,积极拓展成都、重庆、武汉等新兴市场,着力培育东北地区、华中地区等潜在市场,根据游客的文化需求,确定营销方式、营销内容和营销载体,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加强与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搭建营销平台,进行捆绑式一体化推介。

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积极开展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有序推进我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打造穆斯林旅游国际品牌,争取成立世界穆斯林旅游联合会并永久落户宁夏。

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客源市场,谋划同丝绸之路经济带、长城旅游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下大力气提振入境游,做实港澳台市场,加大力度开拓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等穆斯林地区旅游市场。按照节俭、高效原则,高水平举办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我区旅游市场繁荣。

推进旅游企业标准化建设

依据《关于支持宁夏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合作备忘录》相关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阿拉伯国家旅行社进驻宁夏旅游市场。

依据《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条例》修订调研论证工作,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意见》。

进一步完善旅游饭店的穆斯林接待设施。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重点推进《内河旅游船星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划分》等四项国家标准的实施。精心组织“宁夏旅游服务英语大赛”。

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落实责任,综合协调”要求,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工作。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观念,落实旅游安全主体责任和工作措施,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认真排查治理旅游安全隐患。推动各市县落实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健全旅游执法组织体系,强化依法行政理念。规范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各市县(区)要积极协调当地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建立旅游市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和“质量月”活动,推动诚信经营、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旅游环境,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支持旅游企业做强做大

组建宁夏旅游集团,调整和优化全区旅游资源配置,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运用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使各类资本向旅游领域聚集,逐步实现从资源特色地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决定》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旅游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空间。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突出主业、多元经营,努力打造旅游企业“航母”,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鼓励并支持旅行社在区外境外,特别是重要客源地和主要客源国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大型旅游企业向跨行业、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发挥集团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要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有效形式,实现产业聚集、融合发展的目标。

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认真贯彻全区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积极推行干部轮岗工作,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构建科学有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认真落实《宁夏旅游业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旅游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级分类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做好导游资格和等级考试工作,建立导游人员网上培训记分管理和通报制度。进一步改善宁夏旅游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师资结构,加快推进宁夏旅游职业学院创建进程,为我区旅游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紧抓党风廉政建设

第8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1999年至2009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文章回顾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l0年的跨越发展历程,并从10个方面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展望与思考。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等教育迈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其中1999—2009年是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从高等教育“从属”和“补充”的地位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历史回眸:高等职业教育在跨越中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探索发展时期(1980-1989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短期职业大学,即所谓“老高职”。1980年8月南京市政府创办的“金陵职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短期学制的新型地方性大学。随后,原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至80年代末,全国职业大学已达126所。(2)调整发展时期(1990-1998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各类专科层次的高校,即“专科”与“高职”并轨。1990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形成职业大学分流办学的意见,提出普通专科教育改革目标是逐步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以及少数重点中专学校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即“三改一补”),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1997年原国家教委明确规定新建高等职业学校一律定名为“xx职业技术学院”或“xx职业学院”。1998年6月新组建的教育部提出“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和深化改革”(即“三多一改”)的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到1998年底,全国各类专科层次的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394所。(3)加速发展时期(1999-2005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职业技术学院,即所谓“新高职”。1999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同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以学生缴费为主(即“三不一高”),形成了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的成人高校、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置的高职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等六路大军一齐举办高职教育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国普通高校在1999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万7千人,使当年高招总人数达到160万,成为当年最具震撼力的重大事件。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221万人,2001年又招生250万人(即“三年扩招”),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大国。200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一大批新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2005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4)内涵发展时期(2006至今)。其主要形式是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即高职“211”工程。从2006年开始我国高校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亮点。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分三批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即“三年示范”),探索适合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同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以示范院校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机制,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难以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处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就业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社会的强劲需求已经充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与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发展的,不但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跨越;不但实现了数量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建立培养“一线人才”目标定位的跨越;不但表现为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大学功能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重组、教学内容方式、学生成分构成等方面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跨越。放眼当今世界,中国要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贡献,很可能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强调的那样:我国北大、清华还排列在世界著名大学200强之外,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能够拿得出、叫得响、有特色、领的当数高等职业教育,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改革、一枝独秀,已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水平,在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推动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社会和谐方面崭露头角,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提升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外的强烈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首选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解决面临的实现工业化、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等诸多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

二、未来展望: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型中提升

新世纪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尽管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还是“长大未成人”,发展水平总体还是初级阶段,社会认可度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未能有效解决。在传统的社会心理歧视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双重夹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其“繁荣”背后存在的许多忧患却与日俱增,规模与质量、生源与公平、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利益驱动与监管失控、规模快速扩张与供给资源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正在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却不强,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分配较低使得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办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的办学水平未能及时跟上快速扩张的需要,资源配置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二是办学模式急需进一步创新。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不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缺失,无形之中精英教育的理念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方向偏颇、专业趋同、特色难显,有学科本位的痕迹。三是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人,新校区建设又是“债台高筑”,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生均仪器设备、师资数量和质量等办学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差在加大。四是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解决。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不畅,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双师团队”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与教育部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师资比例须达到50%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学历和职称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则差距更大。五是自身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90%的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挂牌的,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办学、各自为政、效益较低的现象较严重,评估指标不科学,监控机制不健全等等。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的这些新问题和新困境,亟须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破解难题、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重新洗牌、优化整合,在改善外部环境和深化内部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的跃迁,从“大发展”转向“大提高”,从“规模速度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地位和外部环境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实行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努力寻求创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教育形态,从而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开创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

1.科学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从“粗放型”进一步转向“集约型”。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创业型(“两高两创”)人才,发展的主导是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发展的主线是工学结合,发展的主旨是就业创业。

2.社会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市场需要”进一步转向“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外延扩展(数量、规模)还将适度增大,对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拉力”,将大大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3.内涵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规模跨越”进一步转向“模式转型”。高职教育以基础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的内涵发展(质量、特色)继续增强,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融入大学、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文化、实践和国际这十大元素并达到相当的比重。

4.制度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传统学院模式”进一步转向“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形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材应用和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5.“强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从“借鉴意义”进一步转向“倍增效应”。高职教育打造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名校,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果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框架,带动所有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6.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从“自我发展”进一步转向“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与经济联动较为紧密,区域性较强,结合产业、行业、企业特点,创新产、学、研、用的内容与形式,实现共优双赢,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必然诉求。

7.学历高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从“最终确立”进一步转向“嫁接创新”。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昭示着高水平、多样化的探索不会止步,在我国借鉴国外技术本科的大学发展模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乃至高职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8.终身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历型社会”进一步转向“资格型社会”。要以“终身教育”理念统辖高职教育,走出“教育就是学校课堂”这一狭隘的教育模式:21世纪强调人的内在本质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着力构建以成人继续教育为纽带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

9.集团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势的重要形式——从“优势互补”进一步转向“优势集成”。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进纵向衔接、横向联合、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中介参与,积极探索集团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成为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生机与活力、实现“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

第9篇: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范文

2016年底,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专门致函湖北省教育厅,对装备处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湖北省教育厅刘传铁厅长专门批示:要表扬要鼓励。这是近几年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首次对我省装备工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一年来,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处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稳中求进,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成绩显著,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1)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组织起草了《我省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正在等待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同时,在处内建立和规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2)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功能

以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功能。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实验教学论文评选、自制教具评选、实验教学说课比赛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课程研究和装备应用的水平。其中自制教具评选、实验教学说课比赛等活动均获得教育部装备中心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3)注重质量监督管理

2016年的“毒跑道”事件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很坏。为此,湖北省教育厅联合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工商局开展了湖北省基础教育装备产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派出6个联合检查组对17个市州、40个县市区、108所中小学进行现场检查,发放问卷调查4 800份,重点检查了塑胶跑道、校服和文具等产品,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要求。

(4)重视和加强了队伍建设

成功举办了湖北省教育装备标准与检测验收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协助、参与和做好厅本级政府采购工作,主动服务机关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装备工作为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促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支撑、保障和服务作用。成绩的取得,是全省教育装备战线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对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配备不够均衡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装备配备存在差距,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农村学校装备配备严重不足。

(2)管理不够规范、不够科学

管不好就用不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应用不够充分

装备配备了不能应用,或应用不充分,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4)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适应

总体上,我省的装备工作还不能有效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撑保障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工具与装备的发展史,社会越发展,人们对装备与工具的需求和依赖也会越强。反过来说,装备与工具的水平与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装备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座的同志更应该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新的一年,装备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为做好今年的工作,讲以下3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1 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这是今年中央确定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和基本原则。“稳”是发展局面、改革措施和人们的思想要稳。“求”是在稳的前提下主动求进,进中求好。“进”是在稳的前提下,确保我们的重点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有所突破。稳中求进,稳是基础,是前提,更是目标要求。今年是政治年,维护稳定,确保的顺利召开,是头等大事,是政治任务。“两会”维稳,湖北省人民政府王晓东省长开会时,就批评相关部门开会不参加,就是不讲政治,讲政治,不能看表态,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成效。装备工作要在维稳上发挥作用,决不能因为装备工作中的问题而影响稳定工作的大事,真正现稳中求进的工作目标。

2 始终坚持“两个服务”的总要求

2.1 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围绕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来展开。今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很重,要适应新高考需求,积极推进高中课改,全面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制定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大力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启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等等。这些改革发展举措都迫切需要教育装备提供支撑、保障和服务。

2.2 要自觉服务相关中心工作

现在机关做工作的人员较少,人手紧张,迫切需要直属各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相关重点工作。

3 推进实现“三化”的总目标

3.1 配备标准化

配备标准化就是严格执行装备标准,落实国家和湖北省颁布的实验室、图书室、功能室、塑胶跑道等建设标准和学生课桌椅功能标准。当前,农村学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装备是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建设和标配。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文件要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要实行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统一、生均公用经费统一、装备配备标准统一。这里面,装备部门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推进装备产品验收专业化、社会化,建立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学校准入制度。

3.2 管理规范化

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具体规定并严格实施实验室、图书室等的基本操作流程、保管要素和操作规范;要落实实验教学要求,将实验课、实践活动列入班级课程表;鼓励建设智慧校园。

3.3 应用常态化

要大力推动实验室、图书室全天候对师生开放,节假日也应该安排部分时间面向师生和学生家长开放,以服务于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要创新图书室、体育场馆、校外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等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共享方式,倡导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整合与共享。要探索学科教师管理使用实验室、专用教室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专任教师直接管理实验室,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最近,在荆门市召开了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会,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在我省许多地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荆门市一中把互联网技术与学校的品正文化相融合,很有特色,富有成效。学校要求教师在微信朋友圈正能量的作品,共4万多名家长、学生共享,这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信息化建设是装备建设中的一个方面,装备配备的根本目的在应用、在常态化。

3.4 严守廉洁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