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1.1物流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作为政府的重点发展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人才作为物流产业中的主导力量,随着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来看,物流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相关的物流岗位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从物流人才需求的状况分析,知识面广阔、有实践基础、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是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的明显特征。

1.2物流人才需求的区域差异

物流人才需求在不同的区域有很大的差异,区域差异要求物流专业的培养要从本地情况出发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物流人才培养。以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区为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也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汇聚了7万多家制造企业,拥有密集的交通设施,还集中了五大机场和五大港口,是我国空中航线最为密集和繁忙的地区。因此在本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要更多。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的从业证书,熟悉现代国际贸易、海运知识,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西部地区物流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西部的现代物流有了一些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物流人才招聘的岗位数量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煤炭、木材等资源的储备地,物流网络不发达,主要依赖铁路运输。从事物流职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着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而且由于这些工作不需要专门的技能培训,入行的门槛低,所以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差异及相应的人才需求趋势反映了物流专业建设必须树立区域性概念,避免人才培养方向的盲目性。

1.3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

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近年来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已经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已全面铺开,但是在高校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没有解决。从现实状况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是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中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途径,物流专业建设实践的水平关系着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这是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关系着物流产业能否正常有序发展。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实践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物流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物流专业建设现状

2001年国内的高校只有北京物资学院一所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至2003年,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11所。因为看到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契机,更多的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或者相关的专业,截止2009年左右,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物流专业。这些学校在专业方向上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由于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内涵方面覆盖面较广,所以这些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各有不同。另外各校的物流专业在教材选用上也各有特色,有的是学校自编教材,有的是其他专业引进的基础理论教材等。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科,这些各具特色的物流专业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看到专业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2.2物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院校专业设置不明确。物流专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主要面向消费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从行业划分来看,人才需求分属不同的物流领域。由于物流业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特点导致了目前高校物流专业设置存在专业设置不明确的问题。现阶段高校物流专业从学科划分来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三个方向,但是在专业内容划分方面,存在着学科内涵不清及教学内容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况不能紧密联系,不能结合物流产业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方面存在分歧和差距。(2)学生实践不足。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培养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物流知识在产业发展中学以致用,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含量并对产业加以推进,所以专业实践是物流专业的重要建设部分。理论和实践作为物流专业的两个基本要素,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价值。从目前大多数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来看,有的学校没有实训基地,有的学校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规模小、力量薄弱、和实际物流作业不符等状况。同时也有部分专业教师轻视学校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和学校实训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岗位技能水平不高。学生实践不足是目前国内物流专业建设的突出不足之处。(3)教材问题。教材问题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一个显著问题。很多学校的物流教材由学校自主编写,有的教材则来自于其他专业的理论方面。这样的教材状况构成了物流专业没有专业的核心教材,降低了本专业在学科延续发展方面的生命力。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趋向于表面化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教材呈现出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不能如实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4)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让专业建设趋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片面的教育理念则容易使专业建设肤浅化和短视化。目前的高校物流专业开设初衷多是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在专业开设方面多是一种简单构建、快速上马的专业建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做长久打算,而是以眼前的就业为直接导向棒,没有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的核心建设方向。教育理念问题关系着物流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端正专业理念是目前物流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5)物流课程设置不科学。高校物流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从目前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专业的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或者是案例过于陈旧,另外也有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学未致用的结果。这个问题和国内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有直接关系。(6)师资问题。从目前国内高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来看,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工程、营销学、宏观经济、机械工程等领域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回国的。他们的综合理论及工作能力确实对物流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提高,但是在物流专业综合知识方面却有一定欠缺。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师资方面的欠缺,师资调整正在逐步进行中。

3物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分析

3.1专业发展方向物流专业的建设首先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专业的开设和发展是物流文化的研究、推进和发展。从学科发展来看,物流专业的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前提,对于专业建设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知识方面的储备,形成深厚的学科内涵,这是物流理论发展的根本,也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单纯技能性的专业建设将使物流专业陷入技能培训的表面性活动,使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进受到限制。3.2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切实为物流产业服务是物流专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所以物流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此为据进行专业建设培养物流人才,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从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国内物流市场规模短时间内会不断扩张,但是到达一定程度,由于物流的成本特性,物流量减少,物流市场规模趋向缩小;其次社会性的物流企业将逐渐向行业性物流企业过渡,利用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行业进入壁垒提高;最后短期内物流企业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但是从长期来看,物流业务的终端特征决定了市场营销和信息产业扩张将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可能性趋向。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建设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来进行适当调整。3.3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物流专业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专业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参考因素。从社会形势发展来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物流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主要标准。专业建设要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让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基础理论和物流基本知识。从而使本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充分掌握从事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的学生也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基于物流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析,结合物流学科的科目建设方向,将使物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和方向更加清晰和合理。

4推进物流专业建设实践的探讨

4.1明确定位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方面,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向国际航运、港口、国际货代、国内外快递等企业输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定位上强调技能和能力为主,就业目标岗位也相应定位于与企业目标岗位相一致的国际船务单证员、港口码头操作员、货代业务员、货代单证员、快递收派员、快递处理员、仓储操作员、配送员等,物流专业设置要注意高级技术工人与经营管理人员各自的定位,明确第一线人才对具体岗位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突出各自的特色。另外物流理论的研究和推进也是物流专业的一个学科目标,相对于实用性的专业要求,理论研究和推进分属物流专业的两个学科层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在专业设置方面,物流专业的专业范畴较大,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与管理、信息、物理等学科有较多的交叉内容,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在大学短短的3年或4年的时间里,很难将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各个产业或行业物流的特征、技术、规划等知识学的精而扎实。所以物流专业建设首先要对专业方向进行清晰的定位,使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趋向于博而精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以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学习的方式,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另外国外物流专业设置状况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以减少专业建设方面不必要的探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区域性差异,物流行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物流发展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物流专业的设置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4.2教材调整

教材问题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物流专业发展不足的地方。针对目前物流专业教材的问题,可以由物流专业较为发达的高校或相关单位牵头组织物流行业内的理论专家及实践方面的专业能手进行合作开发,并进行专业的审定,使教材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可以避免教材学术理论方面的浅显化和知识内容的零碎化,能使教材更贴近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4.3统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专业分流

物流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关于物流产业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物流专业的内涵定义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中,物流业知识结构复杂、知识面广泛,种种状况决定了刚进入物流专业的学生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的结合点所在,模糊的专业认识将直接造成学生在发展方向的困惑。鉴于目前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不足,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可以按照细分的专业方向,在学生共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专业方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物流领域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流。这样统分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据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所在、学生的优势所在等三个重要指标,完全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进行专业分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就业方向的意愿及自身能力素质的问题,又兼顾了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有所专,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知识的分散化。专业分流工作在学生入学一年左右启动比较合适,由于素质考核、意向确定等程序较多,需要在时间段上慎重选择。

4.4项目法教学

第2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根据有关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层次的不同,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管理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1]。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基础能力是指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对物流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规划、设计、操作、开发等实际能力;专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因此,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系统结构。根据调研及分析,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1.1 基础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类基础等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与经济、市场商务类、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第三年主要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国际物流、采购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第四年主要学习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物流经济地理、物流设施与设备、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与应用、物流金融、绿色物流等。

 

1.2 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学生还要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一学年,有基础课程的课程实验;第二学年,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及认识实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系统模拟实验等;第三、四学年,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验,包括: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ERP系统模拟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学科竞赛等。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激发创新能力。

 

1.3 专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管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习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3]。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跨学科的特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经济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学校背景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港口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数据库和计算机应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训、生产实习等,通过专业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 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来构建,要根据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结构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方面,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材。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分析讨论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习企业经营思维,巩固专业知识,激发想象力;安排校外实习时,组织学生到有关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等进行参观、访谈或短期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3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符合物流管理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必要的课外知识,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

 

3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卓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第3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1高校物流学科发展现状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隹,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口向,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O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第4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5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探索

1.引言

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多年,在《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虽然教学要求略有差距,但都安排有2周的《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此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设施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设计目标和给定数据,运用《物流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工厂及仓库综合布置与设计,要求灵活运用有关软硬件知识;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课题。

笔者执教《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已有5年,共逾18个班级(包括二本和三本),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心得。

2.改革措施

(1)设计题目改革。

我们最早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横向课题项目提炼出的同一设计题目《某配送中心设计》。此题目涵盖了《物流工程》的大部分的知识要点,但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每届学生仅做同一设计,难以防止学生的相互抄袭。现在逐步发展为以《MXX型汽车内饰材料厂综合设计》、《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为代表的两个题目组,每组3个题目,每年轮换。学生自选题目,每个题目参数不同,做到随机抽取,每两个学生做一个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2)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前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给出,如采用何种货架,何种储存方式等。这样每个学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便相同;同时学生往往提出要参考上届学生的设计案例,这样虽减少了设计失误,但学生的思维会受束缚,不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现在设计题目故意将几个需要数据和限制条件空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翻手册,合理假设,自行设定,一方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抄袭。另外还要求学生至少得出制定两套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增加思考角度。

(3)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不是仅限于《物流工程》这门课。比如同是《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物流装备机械》等,设计出周转箱的型号、数量、装卸搬运方式;要求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人因工程》、《机械设计》等知识,设计出带速、带宽、带长和两个工件间的间距,工人与传送带的位置方向,以及工人之间的间隔等。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强烈欲望,课程设计的积极性都较高,但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差距。因此,对二本学生,我们只给出最终的较宽泛的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对要求分解,给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增强其成就感。

若对三本学生也如此,则他们会觉得设计题目与平时课后作业不着边,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三本学生,我们将大的设计要求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小设计任务,循序渐进。等都做完后,发觉综合设计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几个小设计,增强其自信心。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采取适当的因材施教措施。对设计积极、欲望强的学生,在其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后,尽可能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其不断完善细节。如《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增加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办公室布置等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把设计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

(4)设计过程控制,阶段任务检查。

以前在设计期间,教师等学生来问问题,时间期限到,学生交上设计任务。这样学生的错误是到他交上设计,老师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老师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紧密联系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后续整个设计方案的错误,学生此时修改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两周设计时间,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松懈,到后期赶工,设计效果不好,设计过程得不到有效考核。

对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流程控制办法,对学生在某一时间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分配设计时间。同时对部分学生的阶段任务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课堂讲解。

(5)改革设计手段,加强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CAD技术发展很快,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物流管理和工业工程专业都注重工程技术训练,从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软件绘制,为其在课程设计阶段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

(6)考核阶段,建立学生互评和课程设计答辩机制。

为检验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客观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本课程设计在考核阶段采取学生互评(每位学生评阅其他两位学生的课设)和答辩机制。通过互评,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而且可以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其怀疑的态度。通过答辩,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和反应力。

3.结语

在《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改进。通过以上六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课程设计质量,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秋琴,黄光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第6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在我国振兴物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物流业需求的人才是发展物流业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学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实践教学的开展多以授予学生技能为主,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更容易流于形式。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还要通晓企业运作的管理方法,如人力、财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做支撑,同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

2实践能力的组成结构

实践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个体通过形成实践观念、顺利完成某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即一定的认识能力,从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需要一定技能,来协调身体完成实践活动。[1][2]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个体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3]。对于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广泛应用和迁移,分析形成问题的驱动因素,发现问题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认知逻辑中表达出来,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将问题解决,这些活动则是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力的构成要素庞杂、抽象,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可能对所有能力要素实现发展。国外学者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本文认为物流管理岗位从业人员也应该需具备相应的关键能力,即物流管理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并具有迁移特性,不会因物流管理岗位的变换而消失,最终会融合发展成为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1]根据物流管理职业的基本要求,结合仿真课程的特点,这里确定该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物流系统的运作能力、信息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资源统筹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形成了以物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基础,关键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3以flexsim为例的仿真软件课程设计

这里以Flexsim仿真软件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基于能力的仿真软件课程。

3.1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根据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专业知识和仿真软件操作技能的教授是这门课的基础内容。那么,在课程学时分配上,要有一定的理论课时是必要的,让学生对系统仿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包括flexsim软件的基本概念。

3.2关键能力的培养

Flexsim的使用要在计算机实验室完成,因此实验性课程占主要学时。

3.2.1教学形式

以案例式教学为主要内容,引入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并要求项目小组内部建立完整的项目组织,并要求学生将分工情况反馈给老师。这种形式摒弃了传统软件实验课程中,学生单纯的模仿教学内容。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2.2实验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考虑,实验分为三大类:基础型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实验逐级展开,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的应用flexsim仿真的能力。①基础型实验设计这种类型实验主要帮助学生掌握flexsim的使用方法,加强认知与操作的能力。如案例1的设计:案例1:一个处理设备在处理完每个产品后,需要等待20秒,才能继续处理后面的产品,使用closeinput和senddelayedmessage函数实现此功能,并建立该模型。问题:如果此处理器工作台最多可以同时实现处理两个产品,每次处理完一批产品后需要等待,如何实现?这样的实验案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消息触发及命令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②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采取创造性项目的特点来设计实验内容。通过设计好的实验环境,给定问题需求,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案例2的设计:可以利用experiment工具案例2:一个工作车间有5个工作站,工作站之间有转运区,要求人员从工作站搬运产品到转运区,并操作机台加工产品,人员数量1-8,工作站加工时间对数正态分布(0,10.5,1)。请给出最佳人员数量。利用experiment工具设计仿真实验变量及仿真时间,并根据统计结果,选择合理的人员应用方案。这类实验旨在锻炼学生的物流系统运作能力,根据给定的题目环境,利用相关工具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设计实验进行过程,并最终给出优化的方案。③综合性实验项目的任务类型可分为确定性项目和创造性项目,确定性项目是指项目的工作目的和方法明确,且提前给出明确的任务结果。[3]

这里将综合性实验定义为类似于确定性项目的形式的,明确任务的实验。综合性确定任务实验要求学生在既定任务目标下综合应用flexsim实体、命令、函数等,以及物流管理及物流操作等知识完成实验任务。这类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能力,在充分获取实验内容的信息基础上,应用数学知识,建立函数模型,并建立仿真模型。学生首先根据给出的数据,利用flexsim的Optquest统计工具,拟合出入库的时间间隔函数,并根据出入库数据,计算配送中心各个区域所需面积,及需要的设备数量及规格,将所需的实体拖入到模型视图内;然后,设计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入库、检验、存储、包装、分拣等,并根据流程连接相应实体;最后,根据物流作业活动的需要合理设置实体的属性以及应用的策略。模型建好后,可以统计入库暂存区、叉车等搬运设备等的指标来衡量比较模型的中的不合理环节与配置,最终优化模型,给出完整的设计方案。现代物流是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系统,物流范畴已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特性表现为一是学科的交叉性;二是学科的实践性;三是学科的成长性。

参赛队需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若干个案例中自主选择不超过5个案例进行设计,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可以是文字材料、数学模型、软件或工程设计等。设计内容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①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③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④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设计;⑤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⑥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⑦物流信息系统设计;⑧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⑨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⑩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瑏瑡物流成本与财务管理优化设计;瑏瑢物流管理理念创新。随着物流设计大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外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由于参加全国大赛的高校限报两只队伍,各高校为推选出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赛,纷纷组织校园选拔赛。以我校为例,我校第一届物流设计大赛只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八支队伍参赛,第二届物流设计大赛涉及全校十几个专业的二十支队伍参赛,第三届物流设计大赛涉及全校二十几个专业的四十支队伍参赛,许多参赛队伍进行了跨专业的组合,利用团队同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势互补,很好的体现了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特性。我校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注:此项赛事不设特等奖)的团队就是由物流管理、统计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组成的。

4.不计名利、精心组织、乐于奉献是参赛成功的保障

物流设计大赛历时八个多月,期间经历校园预赛、决赛,全国赛初赛、复赛、决赛。整个参赛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各个队的实力,更是考验大家的意志力、耐力和精细。我校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除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不计得失的执着和辛勤付出,还有学校及院领导给予大赛地极大关怀和鼓励、相关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组织和支持,大家共同演绎的是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埋头实干、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正是这种精神使我校还获得了全国仅有六所高校获得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组织奖。

第7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配送管理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0-01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物流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核心技术课程之一,而配送管理又是物流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因此,物流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设置学科化,知识陈旧,职业技能性差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知识老化,职业性、技能性差,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1.1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技能不足,无法体现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1.1.2 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脱节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规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 4∶6,但因高职物流教学理论体系薄弱,缺少对物流产业的延续性研究,导致理论脱离客观存在,物流理论无法对物流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受实践条件限制,课程建设与讲授过程中往往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往往停留在听与想的环节。

1.2 教材缺乏、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够

我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实用强的教材非常缺乏。其次,现有师资大多是从管理、营销等专业转过来或从高校毕业直接来到教学岗位的,没有物流管理实践经验,教学很难,达到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2.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2.1.1 校企合作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1)邀请企业方培训或讲座,丰富课程内容。通过采取物流企业专家培训或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行业前沿知识,熟悉物流企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实现在书本与企业实践工作任务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开展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工作能力。

(2)校企共建合作项目。企业派优秀的一线员工参与到课程内容组织设计中,形成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丰富和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工作情况,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企业实体项目形成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科学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体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物流配送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拟将配送课程内容设计为配送中心规划、订单制作、拣货作业、补货与盘点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与包装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8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均以作I合理化方案设计任务为载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由教师选择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任务引导,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业务来展开教学。通过这8个项目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2 完善教材结构,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

积极选用适合高职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优秀教材,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深入优秀企业调研,更新和完善案例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网站和学生QQ群中。建立课程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努力,建立物流配送管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库,完善教材内容和体系。

2.3 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认识实习+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室实训是在课内完成;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是在课外时间或节假日完成的,弥补了课内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而企业参观、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的教学则是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有效地弥补了校内教师职业实践的不足。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思想,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学一体、知识和能力一起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和仿真工作情景的演练,掌握物流配送的操作方法,实现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2.5 完善教学手段,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划分为若干学习子项目,进行每一个子项目的教案设计、任务书编制、工作单设计,并提前进行实训材料的配备,充实教学材料。为满足实践课教学的需要,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完成与职业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目标,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结语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的效果是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习与实践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成城.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l3.

[2] 杜会敏,董淑华.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3.

第8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第9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advantage majors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mod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tract three major profess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and built the course cluster of the specialty and then in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ies; course cluster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背景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等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学科方向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目前许多高校的传统学科专业也注重物流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如“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学”等。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专业目录,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专业共有6种,占管理类专业总数的30%以上。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类专业无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类中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必然对纯粹的物流专业的特色及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纯粹的物流专业通常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运筹学为主要工具,面向各行业、各部门的物流管理岗位,其课程设置多而杂,知识体系融合性差,导致学生学得多但不精,学得杂但不具体;另一方面,目前的就业形势表明,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筛选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时,除了重视个人素质外,反而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这样,纯粹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时就显得优势不足。

目前承担了全国三分之一本科生培养任务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与母体高校趋同,因此独立学院的物流专业也就不可避免的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自身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不如母体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学生,因此,相比之下,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那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如何培育专业核心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群建设思路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提炼

2.1 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核心能力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主要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并获得较大利润的要素作用力[3]。该定义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其次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再次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最后它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企业之中。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例如: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在应聘教学工作岗位时,考核方最看重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借用“核心竞争力”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

2.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200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高校物流学科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各高校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根据“意见”不断调整、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培养立足武汉城市圈、辐射湖北省、中三角及其他地区,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掌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规划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商品采购、运输、仓储 配送、供应链及国际物流等与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经过近4年的发展,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凝练专业核心能力和突出专业办学特色,课题组和专业教研室开展了为期1年研究,先后调研了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等高校,考察了上海易迅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武汉兴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2014年8月派老师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13届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讨会,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以及与全国其它兄弟院校和物流企业的学习交流,提炼了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三大核心能力,确定了及与之相支撑的培养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3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群构建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通过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以课程教学单元(知识点)为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模块(知识群),进而明确具体课程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课程群[5]。课程群建设中,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整合优化课程为重点,以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主要内容,以建设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与评估体系为保障。重点分析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以及课程间内容的衔接,按基础理论类、实际应用类为序,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课程群体系,具体课程群体系如图2所示。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保障措施

3.1 加强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须对各课程群内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对整个课群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实验内容的安排应尽量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等问题,从系统角度出发来设计整个课程群的实践环节。在设计各门课程内容时,不应以单独某门课程或具体教材为中心,而是要以该课程群要达到的目标为中心。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类课程群,群内各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物流系统规划、仿真设计的具体方法,主要以虚拟仿真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为主,所以应注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3.2 加大教学团队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以课程群为单位的跨专业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要有一名学科带头人或兼职教授。每名教师至少担任课群中的两门课程,所有教师都要参加实验课教学。其次,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体会,以座谈会或教学观摩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教案准备、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学总结、作业答疑诸方面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再次,教学团队要在职称、规模、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使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使团队充满活力,同时保证了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

3.3 大胆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授课,从现实中观察、搜集材料,将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以弥补学生由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欠缺而导致的感性认识不足,帮助学生将课程中的理论认识统一到现实生活中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然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注重各门课程的衔接,使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和关系清晰可见,这样学生能有目的的去主动学习,这是保证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施的前提。另外,为了实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之间共享课程群的知识,仅仅采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不够的,急需建设课程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群内课程提供多个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资源互补及信息的共享。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例题及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等,同时设有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等。

3.4 优化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与优秀教材的选用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体现在教材中,课程群中该如何整合、如何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删减、优化组合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也必须全面反映到教材建设上,建设富有特色的系列教材至关重要。教材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优选优秀教材;第二,结合课程群的建设,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材;第三,建设辅导教材;第四,在条件成熟时可编写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实用教材。

参考文献:

[1] 王来军,胡大伟. 物流学科建设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12(3):236-239.

[2] 冯涛.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 物流科技,2012(12):52-53,56.

[3] 袁竞峰,李启明,杜静. 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