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型企业的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院校;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理科实践教育基地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在校生及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综合型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并非仅具有校外实践活动属性,而是包括所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该基地的建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大学生立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实践内容,从而达到“差异教学、特色培养”的目的[1],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突出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实践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对大学生毕业以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评审,贵州大学-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华阳电器分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得以立项建设。为此,贵州大学就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规划好、建设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理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的确定
对于理科实践教学基地,贵州大学应通过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协调有序、共同发展的有机共同体,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具备一定社会竞争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贵州省“工业强省”的号召,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应以提高在校生的理科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拓宽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接受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继续接受实践教学,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稳定的、高水平的理科实践教育团队。
通过理科实践基地项目的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开放共享制度、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实践教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系列教材及质量监控体系等。努力创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并最终建成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辐射力的国家重点理科实践教育示范性基地。
二、理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建立健全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基地的各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学校教务处的相关制度为主体进行全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针对理科类的特点来把握基地的管理,研讨和制定与基地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类别及校外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制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器材购置和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条例、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队伍考核与管理制度等。随着这些规章制度的不断实施及完善,必将促使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此规章制度的建设将作为一个基本任务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
(二)完善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机制应以“接触了解参与尝试创新实践创新骨干”为主线,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实行分层管理。一是低层次,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以接触了解和参与尝试为主,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使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尽可能扩大学生参与面;二是中间层次,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级中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以参与开展理科创新实践为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挖掘并组织部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形成不同学科类别的初级创新团队,为参加各类国家竞赛做准备;三是高层次,主要面向毕业生中创新能力强、已经创业或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和企业小老板,以独立开展理科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服务社会为主,目标为形成高级创新创业实体,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硬件及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基地建设的基础,软件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桥梁与纽带,是顺应信息化过程质量管理的趋势,实践基地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管理、开放实验室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及早实施。在硬件建设上:一方面,基地应充分进行调研和论证,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实现基地的共享,提高基地建设的效益,并为在校生到校外企业实践及校外工作人员到校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接口。另一方面,利用实践基地的可扩展性,开发更多贴近理科实际的科研项目,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在软件建设方面,基地应编写详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手册,利用计算机实现网上实践项目预约、学生管理、作品展示及基地宣传,并进一步丰富基地教学资源库。
(四)基地开放实验室建设
高校开放实验室是理科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2]。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近年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对培养大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贵州大学理学院建有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是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开发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不同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科研实验,为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电子科技竞赛等活动提供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可为教师的科研研发工作提供条件和空间,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企业工作人员来说,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共享实验室资源,以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因此,开发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理科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与构建
(一)实践教育基地教学体系的建设
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实践教育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行的关键。而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由学校与共建单位或企业双方组成的校外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协商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理科实践训练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而且必须引入多个行业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设计。定期开展反馈意见的收集工作,作为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第三,建设一批能满足完成基地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场地、设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基地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第四,建立以理科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础的四个理科实践教育平台,它们分别是理科实践训练平台、科研成果孵化平台、理科实践教学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按多层次、多方位、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及高标准的要求进行有序的建设。其具体方案如下:基地建设将按照多层次、多方位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及拔尖人才的选拨;建设具有实用性的理科实践训练平台,培养面向社会的合格人才和实现产业化的提升;建设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并与其它实践基地间构建“四同三共享”的共享模式,即“共同教研、共同实训、共同科研、共同发展;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前沿信息、共享发展成果”。
(二)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手段的建设
1.突出基于项目的“研中学”、“做中学”教学模式
一方面,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为本科实习生及毕业生提供模拟工厂工况的真实环境,使学生们透过“真实的工厂环境”获得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从实践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理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基于实践问题、基于科研项目、基于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调以企业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以行业为背景,加强基地实践训练
针对不同学科与生产实践、专业知识关系的密切度进行多样化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数学、物理、电子应用等学科所涉及到的课程,可以以企业实践为基础,或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可通过自学、讨论、设计、研究、训练和竞赛等教学方式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
3.推进企业讲师场景化课堂教学
企业讲师有着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与校内教师不同,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能更好地把握关键的地方,并且企业讲师能把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进行详实的讲解[3]。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企业实际问题的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三)实践教育基地教学团队的建设
实践教育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可从三个方向进行。首先,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队伍;其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打造一支校内教师与企业讲师相互交融的高水平、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最后,改革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加大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现在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与国家教育部对地方实践教育基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地对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完善,构建一个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目标明确的实践教育体系,探索更为有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韩鹤友,肖湘平,王运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25-01
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越来越清晰。笔者研究了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及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即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和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一、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为了应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挑战,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指导思想。就业和创业是解决当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两个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在接下来本文将从就业和创业两方面来进行相关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促进相关工作的进行。
就业是解决学生就业难最为传统的方式,在这方面相关院校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包括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这种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但是在当下新的经济环境下,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高校的扩招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从本专科院校招聘员工,主要的因素在于高职院校专业的不对口。在过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味贪全,忽视了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和企业的需求,造成专业和企业需求不对口现象。所以,为应对挑战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专业设置的改革,将学科办和就业办结合进行联合办公。就业办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再将这些需求反映给学科办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和设置。最终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当地企业的需求,增加企业的满意度和学生就业率。
创业是应对当下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途径,而且相对来说,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果,相对单纯的就业来说效果更加的显著。创业高回报但也高风险,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创业的成功率不足5%,对于初出茅庐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业只会更加的艰难,这就需要学校给予相关的教育指导,来增加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这方面,学校可以借鉴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模式,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同时仅仅建立创业服务中心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当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有三年的创业缓冲及实践期,这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创业失败的概率。
二、努力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模式开始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专业型硕士领域进行,这一模式相对较为成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高职教育管理当中。双导师即一个学校的理论导师和一个企业的实践导师,二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双模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过去的研究生教育当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得到了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就业。高职院校的双导师教育模式可以借鉴相关的成熟经验,在校内的导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学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为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指导。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且由于实践导师的指导,学生更加了解相关企业的工作,进而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就业几率。在过去由于高职院校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缺乏积极性,教学点到为止,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同时也使得学生毕业就业成为难题。根据和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的因素可以分为保障性因素和激励因素,保障性因素可以使得员工不会对企业产生不满,但不会有明显的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过去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激励主要集中在保障因素上,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教学成果不够理想。
激励因素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主要包括金钱物品等,精神激励则包括公平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在高职院校当中,教师物质生活普遍较好,因此精神激励成为关键。在这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不完善,导致在升职用人上不够透明,甚至出现钱权交易。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公平性,进而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规章制度抓起,完善相关的升职用人制度,使得相关工作透明化并建立“阳光”监督制度。这样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进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满足社会、企业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率。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各乡镇(街道)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首位,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重点开展了针对“三合一”厂房、压力容器及易燃易爆企业的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检查督促了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矿产企业、竹木加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如潭城、水吉经委能结合实际,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对出现事故苗头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同时我们还引导、督促企业正确处理好加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去年乡镇企业投入资金1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投入650万元用于粉尘、污水、废气、尾矿等方面环保治理,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全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住各种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工作总体上仍不平衡。潭城、童游、将口、麻沙等城郊、国道附近乡镇(街道)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偏远乡镇受到地域、交通、资源等因素制约,在工业平台、新上项目等方面仍没有大的进展,乡镇之间的发展速度在逐渐拉开。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仍然缓慢,全市仍有6个乡镇是空白的,占全市的46%,且1—6月规模工业只完成计划的40.1%。三是由于取消乡镇企业管理费,乡镇企业系统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乡镇经联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四是局创业竞赛、招商引资任务尚未完成。
三、2008年下半年乡镇企业工作意见
2008年下半年,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创业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乡镇(街道)工业平台建设,主动与市里五大企业簇群的核心企业相衔接,加快引进上规模工业和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继续实现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使乡镇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3、抓好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改工作。要把科技进步作为增强乡镇企业整体素质的支撑点。实现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乡镇要培育一些科技型示范企业,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要广泛开展质量振兴活动,进一步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工作。要争取3家企业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要加大企业技改的力度,力争投入技改资金达到5000万元。[Page]
4、继续抓好乡镇企业工业平台建设。把沿208国道的水吉、回龙、小湖工业小区建成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工业区;把沿南武路的塔山、将口、徐市、回瑶工业园区建成高科技、旅游观光工业区;把西片的黄坑、麻沙、莒口、书坊工业小区建成环保、传统型工业园区。
(1)完善规章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完善规章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需要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然而,很多时候,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未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努力符合市场转型趋势的前提下,必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革新和完善,使规章制度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2)强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强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且强化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现管理上的创新,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从而预期的创新效果就会得到巩固。
(3)转变工作态度的重要契机。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转变工作态度的重要契机。企业员工之所以出现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方法简单粗放、工作效果明显等问题,根源主要还是在于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员工创新意识存在瑕疵,企业员工自身素质还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需要,这既与市场转型的客观背景相背离,也不利于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因此,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员工才能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状态,才能懂得优胜劣汰的真正含义,从而积极地面对工作。
二、企业管理创新现存的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目标不明确。无法真实有效的实施创新举措。企业的管里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它包括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等等。工作中只是响应国家对企业要求改革创新的口号依然按部就班地做着旧思想旧经验旧套路。这样的管理创新改革就像没有领队的羊群,看着是一个整体很强大,却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到底是哪里。
(2)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习惯于家族式的管人、管物、管事模式,认为只要看住人、管住活就行了,对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资源配置等新的管理方式不熟悉、不会用;一些企业对上市融资、品牌培育、产权重构比较陌生,很多企业只抓眼前、不抓长远,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很多民营企业还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行政化管理,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无法做出相应的决策,时常出现问题甚至丧失市场;不善于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不采取职能事业部授权式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数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在管理方面的应用。
(3)没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环境。严重缺乏对实施创新改革理念者的奖励措施。好的企业管理创新环境对一个企业管理创新改革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进一步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优势,我国虽然出台了一部分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环境还是有一些不足,我国政府更多的是采用宏观调控,有时候通过行政手段这样直接限制了企业的管理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有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创新管理制度方面的激励措施和方法,但是不够详细也没有完全贯彻和落实相关规定,如此一来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规定和约束力。
三、企业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1)完善“四大”体系。加快完善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大力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利、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研发合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航企业、科技和管理创新标兵企业、科技孵化成功企业,建立行业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加快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培训、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以高端人才为主导的用人体系。加速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资本积累,积极培养引进高级研发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紧缺专门人才、科技创新、管理团队,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人才金港”,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机制和政策,引进集聚一批高端化、国际化、团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加快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创新组织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充分调动企业投身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
(2)注重合同管理。在法律意义上讲,企业合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经济往来、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借助合同来实现,从而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使各方的行为得到法律层面上的约束,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做到有据可循。因此,企业合同管理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当然,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角色。因此,企业对内部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显得尤为必要,从而使员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投入工作,使他们更加积极的配合企业管理,用配合度的有效提升来保证管理创新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树立良好管理形象。企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而言,还会体现在企业的对外形象的塑造上。因此,企业在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承担起作为一个企业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并将这些责任细化具体化。例如,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企业要积极的承担起社会责任,使公益事业能够更加稳步的开展下去,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注重产品的各项指标,满足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各项指标。如此,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转型趋势的具体要求,在管理上实现有效创新突破。
(4)创新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创新以全面市场化运作为方向,重点加强了成本管控,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管控模式,推进以市场机制为主的集约经营型经营管理。将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结合,提出“全面市场化”的概念,把握各管理模式的规律,在与全面对标管理、全面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同时,做好与全面预算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使各种管理模式有机融合,共同作用,提升了企业管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15-02
培育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我们选择了长株潭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认可校园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况看,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他们觉得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校园文化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大部分学生表示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引导、规范和凝聚功能。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知情况如表1。
表1 校园文化功能的认知情况
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学生”是最主要的建设主体,占了56%,其次是教师,最后是职工。这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强烈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整体呈现积极向上,彼此间处理矛盾的方式恰当,关系和谐融洽
大学生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大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和关心,人际关系也很和谐融洽。调查显示,有高达86.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关系融洽。大学生对彼此间的矛盾处理也比较合情合理。调查表明,当同学间发生矛盾时,61.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以“事后说,但态度温和”的方式进行处理,20.7%的学生选择“冷处理,忍着不说”的方式来处理,只有5%的学生选择“据理力争、争吵”来解决矛盾。
(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大学生的能力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形式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众多,大致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类、文体娱乐类、科技竞赛类、社会实践类和创新创业类等,形式多样,如讲座、竞赛、演讲、志愿服务等。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类型最多的依次是思想教育类和社会实践类,分别占到72.6%、54.6%。从内容来看,文化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电子、网络、英语等各门学科知识。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数是由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这些活动对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问及“校园文化活动对提高自己能力的影响”时,32.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15.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14.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际适应能力;14.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13%的学生认为对于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增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对参与者的具体影响如下表2。
表2 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你的能力提高情况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院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不够合理,且制度执行效果不太好
在这次调查中,大学生反映学院规则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内容不尽合理,还存在不够人性化的地方,没有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被调查学生中,有21.3%的学生认为制度不合理。在对“学生遵守制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还有21%的被调查学生遵守情况不太好。问及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时,35%的学生认为是执行过程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居所有原因中的第一位;其次的原因是“大学生自觉性差”,占29%;“制度内容不合理”和“执行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调查结果如下表3。
表3 如果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得不好,你认为原因是
(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文娱体育类活动过多,而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活动比较少
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次数不多,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约有50.4%的学生选择“偶尔参与”,有34.2%的学生选择“很少参与”或者“从不参加”,只有15.4%的学生选择“经常参与”。在各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娱体育类活动最多,占了72.6%。这说明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娱乐了学生身心,但在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技能提高的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通过调查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希望开展的活动。在调查“你希望学院多举办哪类活动”时,有高达64.7%的学生选择了“创新创业类”活动。这反映出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来提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
(三)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
吸烟、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习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上,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60%的被调查学生在学校吸过烟,其中15%的学生经常吸烟。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坏影响,也违反了教育部和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另外,有40%的被调查学生通宵上过网,其中还有8.6%的学生经常在外通宵上网。这种行为既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情绪增加。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4、表5。
表4 你在学校吸烟吗?
表5 你通宵上网吗?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
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健全必须坚持民主化和科学化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学生管理部门要深入学生中去,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倾听学生的声音、体察学生的情况,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新制度并修改和完善已经不大适应新形势的规章制度,使其行之有效;要多方征求不同职能部门、系部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尽量做到制度科学合理;要在制度中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系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确定不同岗位的不同考核办法,使之量化,以便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加大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管理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等于没有制度,收效甚微。从我们对“管理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调查情况来看,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管理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是管理过程不到位,居所列举原因的首位。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强制度执行力,保证管理到位。首先,学生管理部门在任何学生管理制度出台之后都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就制度内容、程序等方面向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释疑和说明,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些制度的内涵和意义,以便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不道德、不文明的举止发生。其次,学生管理部门要在制度实施前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制度执行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制度的内容和实质,掌握制度执行的程序,使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既能够坚持原则性又能体现灵活性;再次,学生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思想教育,通过细心、周到的服务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把教育、服务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的检查和监督。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进行补救;要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让学生满意的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奖励和宣传,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4-12-1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张璇.高职校园文化引进的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11(3).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酒店是旅游行业主要的组成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并对于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着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以教师为主要建设力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合理的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中就业实习,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完成酒店教学训练以及岗位实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1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第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方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专用方案的过程中,要与合作的企业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以合作企业设立的相关岗位为基本范本,以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将工学合作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任务当中,并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双方详细的制定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基本培训目标、课程学科设置、教学基本内容、人才素质评价以及教学培训方法等内容,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特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专业性的管理技能以及应用知识。
第二,完善储备师资力量。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间,学生要共同兼任学生与员工两个角色,将企业工作当成课堂教学,按照企业提供的实际环境实施教学任务,学校的教师要根据企业的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酒店内的管理人员要兼任教师一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能够有效的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轮流上岗。学生在进行工作岗位选择时十分关注自己在酒店中未来的发展以及就业方向,因此企业合作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点,在进行分配实习地点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半年内在不同的企业部门进行轮流上岗,例如酒店实践工作、客房服务部门、餐饮部门以外,还应该向酒店企业的职能部门进行轮岗分配,例如酒店企业市场部、企业人力资源部与企业财务部门等,使得学生能够轮流上岗的次数超过两次以上,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学生在轮岗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更明确的选择。
第四,科学规划校企共同合作的教学时间。对校企合作时间的规划不仅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还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只满足合作企业的基本要求,忽略教学的重要性;酒店企业也不能为了满足教学现状而脱离经营状态。在具体的时间方面,校企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合理的穿去,以课程教学为指导,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将课堂上的实践课程与酒店内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将教学课程逐渐融入到校企合作当中。除此之外,企业合作还可以将酒店企业的经营场地作为主要的教学基地,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对酒店的管理培训与学生的实践为主、教学基本课程为辅助的教学形式。校企双方应该逐渐在协商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基本状况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及安排。
2 优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建设措施
就目前的基本状况而言,校企双方合作的达成需要机关政府、企业协会、企业酒店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合作实现,就学校的层面而言,要想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制度、法律协议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等能够有效确保校企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2.1 建设有关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双方建立起能够有效管理校企双方合作项目的专用型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一定要做到调节好学生团体、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等相关的事项,对外部与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处理好产生的矛盾。管理组织机构应该由学校内的领导进行管理,酒店专业负责人有效领导,针对一些较为具体的合作项目可以由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参与管理,对项目实施全权负责,确保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有效实施。
2.2 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全面性的实践并且得到相应的支持,就应该有目的性的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规章管理制度,例如:校企之间签订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发展方向规划、校企合作基本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教师聘用方式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条例等,采用不同的规章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进行规范,通过这些较为基础性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2.3 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要求
强化对校企合作学生的管理,是确保校企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着手处理,按照学生的思想内涵,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能够专门性的制定出适应校企学生管理的制度规范以及行为规范,进而形成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
2.4 对校企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建立
较为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包括合理规划的教学时间、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设计等内容,对学生采用统一形式的培养方式,进而忽略掉R当旧砭弑傅奶厣以及教学形式,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特殊性的教学地点以及教学环境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以及创新,逐渐使学分制度以及学期制度进行有效完善,改进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专业在我国的高校的管理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即使是本科毕业生仍然需要从基层的员工做起,但是较为普通的员工并不能够满足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要求。本科生们通常将就业目光放在大型酒店企业、酒店类集团的高级管理层上,因此高校教学要着重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基本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涵盖经济类学科与管理类学科等,逐渐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徽,李小芳,蔡雪洁等.课程整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科学导报,2014(24):212-213.
[2]乔淑英,金磊.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琼州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17):128-129.
[3]唐羽,蔡永鸿.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商情,2013(37):240-240.
高职学生社团的“职业化”是未来发展致胜的法宝。如果高职社团管理者可以将职业化理念有机融合在社团文化建设中,使社团结构设置、活动设计、活动形式均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必将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依托专业特色,细化社团建设分类。根据职业化需求,使社团建设与专业特色更紧密地结合,可以进一步细化社团分类。一类是以业余兴趣爱好为主线的兴趣社团;以专业技能为主线的专业社团;一类是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社团。业余爱好的兴趣社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以专业为主线的专业社团可以将专业技能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型高职学生。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社团可以与社会充分融合,增加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增强社团的职业化水平。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高职学生社团管理者应在积极的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比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随时调整活动内容,增强社团活动的时效性,使之更加满足社会需求。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让会员去企业去认知、实践,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与熏陶。
转变社团管理模式,加强社团规范化建设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社团会员对社团管理满意度仅为10.72%,而且大部分会员认为社团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47.86%的调查者认为是制度不完善,43.59%的调查者认为是活动性不强,37.37%的调查者认为是缺乏指导,管理不善。可见现行的社团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团,高职社管理者应转变管理模式,加强社团规范化建设。(一)严格社团准入制度,提升社团整体质量。高职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应通过建立健全新社团成立基本标准和审批制度,严格把关申报、审核、批准等关键环节。要求学生社团发起人必需达到一定的数量,社团有完整组织机构、社团章程及规章制度,社团有自己的指导老师。同时在新社团成立之初,加强对社团管理者的培训与指导,正确地引导社团发展方向,让新社团逐步形成本社团文化和自身社色,整体提升社团的质量。(二)健全社团激励制度,增进社团发展动力。在社团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增加社团激励制度是激发社团活力的一剂良药。可以通过对社团指导老师、协会会长、协会会员等建立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目标激励等方式提升管理者和会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如某高职院校将每年的四月定为“社团风采月”,制作社团风采展示墙、开展社团评优评先和品牌社团推介等活动,奖励一批优秀社团和先进个人。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和奖励活动,让每一个社团有机会向全院师全展现本社国才的风采,也让优秀的社团组织和个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然为确保社团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建立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关键。对社团的考核要公正、公开、公平,即要避免形式化又要避免指标化还要避免功利化。(三)建立社团淘汰制度,保证社团健康运行。对优秀的社团要激励,对不合格的社团要引入淘汰机制。对于每年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要限期要求整改,经过限期整改后由社团联盟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评估验收确定仍不合格的社团则予以淘汰。但同时应注意有些社团暂时发展不顺利,可能是管理者存在问题或是缺乏指导,不代表该社团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社团管理部门有义务帮助社团找出原因,并协助其整改,然后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估来衡量社团是否要淘汰。
转变社团教育功能,提升社团创业教育
关键词:中职;就业工作
针对中职生不愿进企业、不愿从基层做起等不正确的就业观,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偏低,以及校企浅层次合作、校热企冷等问题,中职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扭转被动局面,使学生就业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优化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1. 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一是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法规的学习。从高一开始,我校就利用政治课、就业课和就业讲座等载体组织学生学习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劳动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情况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途径、择业渠道和就业范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打好基础再图发展”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走“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找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逐步实现从就业走向创业”的职业发展之路。
二是加强择业心理指导和择业技巧指导。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主题班会和择业指导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积极择业就业的心态,在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注意给学生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如招聘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荐材料的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面试种类、方法及应试技巧,笔试的方法和技巧,个人简历的撰写,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让学生愉快地择业就业。
2. 创设学生与企业互通的平台。
企业对毕业生喜欢不喜欢、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依据,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评价学校工作业绩的标准。我校培训就业处经常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同时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毕业生,并热情地指导学生自荐就业,研究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花大力气疏通就业渠道。此外,想方设法让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广泛了解学校,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如充分利用政府举办的毕业生就业会、校企合作洽谈会、企业家报告会、企业家座谈会和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机会散发学校和毕业生的宣传资料,以提高学校和毕业生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 倡导学生自主创业。
为了学生日后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关课程,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和宣传中职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曾邀请企业家周励堂先生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向师生作创业报告,他们的学习、工作经历和经验是最好最生动的例子,学生爱听,也听得进去,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艰苦创业、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的精神以及待人处事之道,都使在校学生深受教育。
4. 构建就业信息网络,畅通学生就业渠道。
学校可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建立自己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一是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广告和网络等收集就业信息;二是直接与企业联系,或者通过历届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三是利用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社会关系作为学校的资源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对收集到的信息,做好核实过滤后及时在校园网上向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就业渠道畅通,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到外镇和外市就业。
针对部分家长不愿让子女到外镇或外市就业,不愿让子女远离家庭的情况,我校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到外镇外市工作,有可能收入更高,专业更对口,而且见识更广,思想观念更新得更快,能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对学生以后回到家乡创业大有裨益。加强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到外镇外市就业,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也能够减少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压力。此外,还可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网,介绍安排更多的学生就业。
二、强化岗前培训,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学生实习和就业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全员岗前培训。我校的岗前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准备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意义、法律法规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和各种规章制度等。通过培训,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校内实训场室设备。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为首位,以技能为根本、以实训为手段、以比赛为载体”,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开展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比如建立专业实训室,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良好的场所;同时经常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既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为参加省市的各种技能竞赛和实训就业做好了准备。
二是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了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我校以东莞本地为主以周边城市为辅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与33家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规章。
中职教学改革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就业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实现就业为目的,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的比例。比如我校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1:1,调整为现在的1:2。实训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校内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第一、第二学年一半时间上理论课一半时间在校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强化训练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第三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要着力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3. 强化技能考证,鼓励学生多证傍身增添竞争砝码。
实践证明,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已成为就业的绿色通行证,持“双证”者就业率远远高于其他求职者。因而,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双证毕业”(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除了要求学生拿到专业学科毕业证外,还鼓励他们考取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制订奖励制度。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学生就业市场
学校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校企互动下办学模式的变革,创新办学理念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市场。我校主要探索实践了三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 校园车间的合作模式。
校园车间合作模式的好处有:一是省资金,起步快。企业自带设备、资金、技术、人员及订单等生产要素进校,对于学校来说马上就是一个实习实训的场所,如果学校据其实际所需再增添部分必须的设备设施,资源共享,则效益更佳;二是真正做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生产实际无缝接轨,学生能实实在在学到技能与技术;三是避免工科专业高耗材的沉重负担。工科专业的学生要上机上车实操,而学生操作生产出来的成果仅仅是作品而不是产品,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将是学校的一大负担,校园车间合作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四是可以利用企业的师傅作为学校师资特别是实习实训师资。企业的师傅有丰富的生产实操经验,若利用得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生产能力,乃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与此同时也可以节省聘请实训师资的费用开支;五是可增强本校学生的吸引力。实践证明,“校园车间”教学模式,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 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
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授课教师可以是学校专职教师也可以是企业指派的专业人员,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虽然“订单式”教学有其单一性的缺点,但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其优势是能够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我校已与东莞多家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实行校企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严格按照“七定”(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转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学生实习情况)来安排实习,把因需施教落实到实处,使人才的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工厂根据生产情况提供实习生的实习场地、设备和实习作业岗位,提供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每学期企业派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内容包括管理规章制度、生产经营发展、产品知识、质量标准、机械设备知识以及其他的技术指导等等。学校安排相关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理论知识和现场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共享师资资源,强化了实训环节,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 政、校、企共同举办校园招聘会的合作模式。
校园招聘是指由招聘组织(企业等)直接从学校招聘各类各层次应届毕业生。它不仅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来提高企业和学校的形象,起到树立企业品牌和提高学校知名度以及政府的公信度的作用。它是一种由政府搭台,学校和企业唱戏,学生受益的新型合作模式。近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并实施政、校、企共同举办校园招聘会的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2011年,我校与常平镇人力资源分局和五十多家企业联合举办了校园招聘会,现场面试成功率、达成求职意向率、对接成功率都非常高,常平电视台、常平报等媒体对招聘会进行了现场报道,在社会产生了良好反响。
校园招聘会的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优质平台,为企业招聘、学生应聘提供了良机,使企业、学生受益。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与企业的沟通,增进了企业对学校的了解,提升了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关键词:创业投资;退出机制;资本市场
一、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现状
(一)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企业退出方式主要有IPO、企业并购、股份回购、破产清算、新三板、四板市场挂牌实现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等。2011-2012年股权投资机构都是以IPO为最主流的退出方式,2013年全年境内IPO受阻导致IPO数量在2013年大幅度下滑,并购、股权转让、股东回购等退出案例数快速增长,到2014年形成了IPO、并购和股权转让在退出数量方面几乎“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具体情况
1、IPO退出方式。我国PE和VC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的总投资金额与账面退出金额在2009年-2011年的三年之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到了2012年开始出现回落,总投资规模由2011年的27.42亿元降为2012年的23.54亿元,账面退出金额由2011年的214.95亿元大幅降为2012年的102.85亿元,并由此开始到2016年两者都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012-2013年间IPO受阻以及之后新三板市场的全面兴起,使得创投企业找到了更加合适的退出方式。
2、新三板退出方式。新三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以前,通过新三板渠道上市的企业案例极为稀少,而在2014年扩容并正式实施做市转让方式后,新三板退出逐渐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近两年,新三板挂牌数和交易量呈现井喷之势,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到了7685家,总市值达31081.9亿元人民币。
3、企业并购退出方式。并购退出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企业退出方式,它不受IPO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复杂性较低、花费时间较少的特点。从2008年到2016年上半年,除了2012年有所回落外,九年间并购金额及数量都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上半年并购退出首超IPO,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并购成为整合行业资源最有效的方式。
4、四板退出方式。从股权交易中心来看,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已达13775家,是中国最大的场外资本市场;上海、广州、浙江、北京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数量分别为9719家、6001家、3859家、3198家。我国四板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挂牌数量快速增加,但就融资规模来看,量能并不是很大。
5、其他退出方式。投资企业其他退出方式包括股权转让、借壳、回购、清算等方式。就股权转让来看,退出的下降比例较大;就借壳上市来看,在2015年,证监会批复了23个借壳上市案例,通过率高达91.23%,目前借壳虽然等同于IPO,但是审核速度比IPO快,一般审核时间只需要两到四个月;就清算退出方式来看,近五年来清算退出的案例总计不超过50家。
(三)比较分析
综合以上几种退出方式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三板挂牌目前已成为投资机构退出的最主要方式;IPO是我国股权投资机构最愿意选择的退出方式,其投资回报率最高;并购退出更加高效灵活,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并购的方式退出;股份回购,在目标企业发展前景与预期变数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收回资本,确保了投资机构已投入资本的安全性;清算是投资失败时的无奈之举,清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损失扩大化。
二、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创业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得不到很好的法律保障,涉及创业投资的高层次法律欠缺,仅有一些像《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的较低层次的规章、政策。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较高的准入标准对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刚起步的科创型企业来说是望而却步的,这导致它们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被阻断,也使得创业投资资金退出受阻,同时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各板市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三)转板通道相对闭塞
目前,尽管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一些企业实现了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但这并不是依靠“绿色通道”,即完善的转板制度实现的,而是与普通未上市企业一样走完IPO的所有程序才得以上市。同时,坐拥上市公司“壳资源”但实际经营业绩并不好的公司却也得不到降级、很少能退市等合理的处理。由此可见,我国各板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没有成型,这给创业投资退出带来了相对不灵活、不通畅的影响。
(四)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创业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尚未形成创业投资的人才队伍体系,对这方面人才的全方位专业培养也比较欠缺。许多国内的创投人士往往是从创业者到企业家再到创投人的一个过渡,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创业投资的整体性把握不强,缺乏创业投资经验。总体来看,创业投资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优化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创业投资法律制度
创业投资的发展急需一个良好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因此需要提升立法高度,从顶层开始设计,形成一套适合创业投资的完整系统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同时,应继续完善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等,修订其中制约着创业投资发展的条文,使创业投资各个环节的通道更加通畅。
(二)深化发展场外资本市场
针对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要继续深化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发展,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制度和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去接纳企业,强调上市之后的监管;同时要大力支持场外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优惠政策,从而为创业投资退出营造出更好的市场环境。
(三)打通转板通道构建
互联互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创业投资更好实现退出的重要桥梁。通过打通各板市场之间的转板通道,创业投资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退出时点、退出方式,从而形成更加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优胜劣汰,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并壮大实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行业自律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通过引进或者国内自建的方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业投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和机制,助力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慧芳.广东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退出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6,(30):47+54.
[2]孙静.浅论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