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现状范文

农村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现状

第1篇:农村现状范文

1.生态文化的概念厘定

学术界普遍将传统生态文化暂归为三类,即: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观念文化。任永堂(1995)认为,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2)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白光润(2004)阐述生态文化,指其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等;地域环境特色影响下的行为文化——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方式等;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刘思华(2002)指出,生态文化包括生态产业、生态艺术、生态意识、生态旅游及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和生态教育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制度。

2.生态文化传播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传播生态文化的目的意欲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根植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区域间物质及文化的交流,传承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断,生态文化的传播是在社会群体间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生态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受传播方式、受众水平、甚至是地域差异性等各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采取多渠道、广辐射、深交流的形式,同时还应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文化需求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以生态文明为依托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新疆生态文化的传承及特征表现

新疆是55个少数民族的共生融合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明禁忌、生活习俗、舞蹈艺术、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思想亦自古而传。

1.合理并珍惜利用水资源。

由于新疆所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和沙漠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资源分布不均且极度稀缺的现状。这使得新疆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强烈的绿洲意识。维吾尔族人民修建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坎儿井,坎儿井不仅是维族人民生存的智慧体现,也是维吾尔族人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最好实例。

2.致力于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在新疆,生活着众多的传统游牧民族,他们历代逐水而居、游牧为生,他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承袭了独特的草原生态文化。牧民们以不断迁徙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来确保牧草和水源不被过度利用。其中,维吾尔族人在打猎的季节上颇为重视,倡导遵循物种生长规律有节制的猎捕飞禽走兽;哈萨克族人敬畏天物,认为大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蒙古族还创立了保护草场水源等生态资源的习惯法,是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智慧体现。

三、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农村生态文化传播是指在当前历史时期,农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从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包括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观念、情感、生活态度、礼仪方式、习俗、价值标准、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对外传播或在疆内区域间的传播,可以增强民族间的团结、提升人们的行为认同感、传承多民族文化、提升区域知名度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物质保障匮乏,精神认识欠缺的现状下,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困扰。

1.生态文化传播理念缺失。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以思想理念作为灵魂,制度作为保障,方法作为载体。“文化通过精神层面的吸引和感召而发挥作用,才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地区,知识教育水平较内地而言相对滞后,再加之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长期处于物质追求阶段,对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少思想水平认识。

2.缺乏高素质传播者。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的领导班子普遍呈现年龄层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方式固化等现象。而农村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又热衷于向城市流动谋求发展,使得农村人才力量储备不足。而卢因的“把关人”理论明确指出了传播者的重要性,着重阐述了传播者对信息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提到农村文化,人们固有的反应就是封建思想的流传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在农村地区,人们不会运用新媒体,并对自身的生态文化特色缺乏认知,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法闭塞不灵活,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3.农村文化传播物质保障的缺失。

由于农村的资金力量薄弱、经费缺乏,因此对文化环境建设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文化传播相匹配的环境建设滞后,比如道路建设尚需完善,公共文化交流场所有待增加等。物质保障的缺失,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呈现瓶颈趋势。

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与扩散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借鉴经验,突出重点,加快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实现区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新疆广袤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以高山、森林、荒漠、草地和湖泊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遍布全疆。其中,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就多达百座,且大都有着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垂直带,从树种繁多的峡谷森林带到良好的高山牧场,无不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奇。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龙城的雅丹地貌、乌尔禾的“魔鬼城”也无一不使人兴叹赞绝。除此之外,新疆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同样丰厚深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古文化遗产的星布。在一定时期内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遗存了数以百计的古城、古墓葬群、石窟、佛塔等极具西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它们所组成的文化长廊,成为新疆最著名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是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有47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风情浓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享誉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古尔邦节、赛马、达瓦孜等,构成了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据统计,近年来新疆生态旅游占全疆旅游总比例的80%以上。而在现今生活中,乡村生态旅游多以体验式旅游为主,这就给农村生态文化的人际间传播创造了环境条件。人们不仅可以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可以了解感受新疆农村人民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饮食结构。例如新疆人民从传统时期就形成的主食拌食瓜果的饮食习惯,及受气候特点影响而形成的特有的烤馕、烤包子的烤食饮食习惯等。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将是未来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2.利用新媒体推助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受众,进行相关文化产品的发行推广,具有相对局限性,传播的影响力也相对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利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人们更可以获得声音、动画、图像、影像相结合的立体文化体验。推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宣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为主的网站,整合相关资源,为受众提供一个能够在线交流的平台,实现线上互动传播。还可以借鉴敦煌莫高镇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网站预约系统,对农村生态旅游景点进行门票预约,以期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预约系统分析传播效果和受众人数,同时还能够在预约网站上以介绍新疆农村生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影片,达到有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形成传播的长效机制。

3.加快农村生态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第2篇: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45-01

教育要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不可缺少,体育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被人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历史原因等一些问题的影响,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再加上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体育更是如此。

一、相应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体育在教育的全面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成为了重点和难点。因此影响了学校对体育的观念的形成,体育改革也很难完成,学校体育的功能合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所有很满充分发挥出来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应试压力的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忽视

每一所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真正是农村忽视了体育相关教学。学校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多功能的特点,,但很多人都只是片面的去看待体育教育,而没有从提高全民素质的深度和高度去认识,。觉得学习体育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阻止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人们的观念没有更新,从而使得学校体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被忽视掉。

三、体育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对每一个学校的教育来说,师资一定是每个学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像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我小学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虽说是开玩笑的,但充分说明了各学校体育老师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再加上农村地区偏远,工资较低,正规体育老师都不愿去农村进行教学,各种因素导致了学校提教育的落后。而且农村地区没有更好的教学环境,加之没有体育器材,每次上体育课,孩子们都坐一堆聊天,更甚一些同学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

四、把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混为一谈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体育好不好只要在各项比赛中个人或者单位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了,这样就完全误解了学校体育,使得学校体育从一个大众化转成为了小众化的精英教学,本来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掌握一项或者多项体育技能,有良好的体魄和每天锻炼的良好意识的体育教学变成了为了取得优异成绩的竞技性体育,所以,我们不能把体育教学与体育竞技混为一谈。

五、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中与此相关的管理没有形成

由于场地、器材、师资等因素影响,农村体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很落后,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使得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完全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农村学校体育制度化、系列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六、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管理不到位

在农村教育中,学校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而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抑制了人才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广大学生得不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水平的受限,使得体育老师不能自由的选择以健身效果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了当前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选择性小的弊端。在农村体育教育中,体育工作者不能完好的规划教育工作,各管理阶层均流于形式,故农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改善: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梳理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概念,为农村体育教学培养新的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奠定基础,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农村得以贯彻实施。2、因地制宜,结合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符合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资源整合,为制定农村中学实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3、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体育教学的质量。4、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综上所述,新课程并不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完全抛弃,我们要一定要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现状,研究体育课堂常规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常规要求,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开创新局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离不开体育教学的。要想彻底改变现有农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后现状,并非一两个人,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各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 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大版,2004.

第3篇:农村现状范文

一、农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

农村旅游作为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新兴旅游形式,具有其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农村旅游属绿色消费,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原初古朴的文化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这也正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2、农村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是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资源依托型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江河湖海、山林土地等天然生产资料和对当地特有资源的利用,因此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农村旅游具有低投资性,旅游者对参与并体验农村真实生产生活的需求,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且越是原汁原味的体验越受欢迎。如,做一天渔民、体验秋收的喜悦、采摘鲜果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均属投资成本较低的直接参与性旅游活动。4、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气候、地质地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是发展农村旅游的优势所在。5、农村旅游具有低消费性,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青睐于价位以中低档且短途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山东的旅游消费虽在增长,但目前经济型消费仍是主流。低消费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程度,产生规模效应。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山东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在山东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作用,而农村旅游在山东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和推动山东农村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农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农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3、发展农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4、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农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山东农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现状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众多的山区、林区,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湿地,山东湖泊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山东农村古文明遗存富集,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泰山民俗、沂蒙山民俗、海洋民俗、黄河民俗等各具特色;山东还是武术、曲艺、杂技之乡。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东农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使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强村、强镇、强县。“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利用休渔期,家家户户搞旅游,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山东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继续领先全国。

四、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在农村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乡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导致地区文化的异化。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同时,由于开发无序,使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

4、农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山东农村旅游的方法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资源。根据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喜好,根据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充分开发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农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补充,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

2、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普通观光需求这种低水平层面上的产品开发现象。

第4篇: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村;现状;措施

0.前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日益进步,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生态环境及农作物受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及安全,对人类社会造成伤害。污染得不到改善,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要从基础做起,将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出发点,根治环境污染问题,为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一个环保的环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地区,随着人们对于农作物需求量的增多,农民对农作物产量的要求,同时方便农作物的除草与治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除草药剂等被施用,农药随着土壤渗入水层,给水质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农业污水的任意排放也给水资源带来污染。造成土质破坏、土质营养流失,农作物受病害、产量降低,也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呈现无秩序、分散性的养殖,数量多且处理没有规范性,禽类、畜类的粪便直接排放没有进行管理及处理,由于堆积给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给气味的排放给大气环境带来损害。农村养殖污染严重部分来自于集中养殖地区,粪便的排放量大且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畜类、禽类养殖带来的大气、地表水等造成的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有待完善

由于农村排水系统及垃圾的清理受到限制,没有得到完整的治理,导致生活用水无牌得到排放及治理,迫使污水排被排进水沟等地表面,给地表水带来污染,同时,给生活用水带来污染。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

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单位应该落实法律法规的规范,保证农村尽在在法律规范下进行。同时,使环境保护在依法保护下进行,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效的进行宣传,并使人人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内容,积极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将农村建设为具有规律性、法律性、规范性与环保的地区。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5.总结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与监督体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使农村经济规范化,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监督。环境保护部门应该与各个单位加强联系,相互协调、监督、促进,在保证农作物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环境保护治理手段的实施。制定环保法律,制约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并引导人们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了解环保重要性,使人人参与环保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环保、清洁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36-0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一、学校现状

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当地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可谓是应有尽有,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甚至胡乱施教,误人子弟。在笔者所在的县区,曾经就出现过好多闹出笑话的老教师,如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扯边形”的,还有分不清“末”与“未”两个形近字,在教授解方程时,把“未知数”说成是“末知数”。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了。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特别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永远带后。

二、家庭现状

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大多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平时为了忙于挣钱,照顾老人,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笔者记得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其子女的学习情况及要校表现时,父母竟然连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至于学习情况,就更谈不上了。有部分家长虽然平时也想去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但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指导的,大多家长总怕因为自己的误导害了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也是很少进行指导的。还有一些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极少联系的家长还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学是一大损失,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就更坚定了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供孩子读书家长的弃学信念,因为在他们眼里,既便是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完学,毕业后也很有可能无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对他们而言就会总担心这种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能否得到回报。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大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纷纷外出打工,很少有坚持上高中的。另一方面由于灾后重建,导致物价极速上升,因为无法满足巨大的生活开支,所以,大量的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则由其爷爷奶奶照顾。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老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厌学、逃学、甚至出现辍学。在笔者所在乡镇的中学,几乎每学期都有十几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离校外出的,大多连初二都不能读完,而在这些众多的辍学生中,笔者就发现,有近90%的学生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甚至有好多学生离家出走都半年多了,家长都不曾知道。

第6篇: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327-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水平等不断提高,但是依旧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响应学校“走出校园,亲身实践”的号召,笔者将农村卫生作为研究主题,并深入农村,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希望能通过客观的数据真实反映农村卫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卫生现状

重庆市某村,全村现有农户1064户,2808人。该村卫生室恢复于1982年,现有4名乡村医生。为对农村卫生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本文对某村村民采取了抽样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相结合。本次调查针对“看病方便程度”与“看病价格合理程度”发放问卷55份,针对其余调查项目发放问卷49份,全部为有效调查问卷。每份问卷有4部分,8个题目,主要围绕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看病医院(室)选择及方便、就医费用、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情况展开调查。

1.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近半数的村民身体健康,占48.9%,40.9%的村民经常生病,10.2%的村民偶尔生病。

1.2 看病医院(室)选择及方便情况 51.0%的村民看病时首选村卫生室,44.9%的村民选择镇卫生院,4.1%的村民选择区医院;68.5%的村民认为看病方便,25.5%的村民看病方便程度一般,6.0%的村民认为看病不方便。

1.3 就医费用的情况 53.7%的村民觉得看病的价格合理,33.3%的村民觉得价格比较合理,13.0%的村民觉得价格不合理;家庭医疗费占年收入的比例,14.3%的村民家庭在30%以上,34.7%的村民家庭在10%至30%,51.0%的村民家庭在10%以下。

1.4 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情况 绝大多数村民觉得乡镇卫生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后服务质量提高,占79.6%,6.1%的村民觉得服务质量下降,14.3%的村民觉得服务质量没有变化;91.8%的村民对村卫生室的服务满意或基本满意,4.1%的村民不满意,4.1%的村民不愿评价;村卫生室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67.3%的村民认为乡村医生医疗水平有待提高,26.5%的村民认为乡村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20.4%的村民认为村卫生室环境有待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不足 该村除按要求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外,另设有2个村卫生分室。尽管前几年区政府对该村卫生室医疗设备进行了统一配备,但现在对照重庆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置要求仍显不足,村卫生分室配备的医疗设备甚至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要求的四分之一。

2.2 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偏低 乡村医生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该村四名村医生均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皆在原合川卫生学校在职学习,整体医疗水偏低。调查显示,67.3%的村民表示乡村医生医疗水平需要改进和完善。到目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所占比例依然比较低。

2.3 乡村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目前,乡村医生受待遇不高、医疗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再加上自身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等原因,乡村医生缺乏工作激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现象存在。调查显示,26.5%的村民反映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需要改进。

2.4 村卫生室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20.4%的村民认为村卫生室环境需要改进和完善。据了解,该村卫生室和卫生分室均是自家房屋改装而成的,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的要求,再加上常有村民在卫生室娱乐的现象,部分村民对村卫生室的环境感到不满意。

3 政策建议

3.1 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严格执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在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的基础上,再配备电脑、卫生服务软件、打印机、读卡器、健康卡等设备,确保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乡村医生的教育培养 将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新招入的乡村医生应具备专科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一方面要求现有的没有取得专科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限期通过医学教育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建立医疗卫生人才下乡支农制度。市、区医院定期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3.3 改善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的管理考核机制,根据村卫生室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辖区村民的满意率等因素,强化对乡村医生的执业道德考核,形成“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经费补助到人”的工作机制,转变乡村医生的服务理念,改善其职业服务态度。

3.4 加强乡村医生的选聘 强化措施,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标准,例如,新进大学生村医的待遇可与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相同,并规定其最低服务年限。

3.5 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增强重点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可度。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杨再峰,朱炜,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6,19(6):333-335.

第7篇:农村现状范文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办学意识落后。教育目标模糊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已经很多年了,然而目前很多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采用“死教死学”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而归根究底,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老教师认为新课改跟他们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中年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年轻教师则觉得,新课改的实施会更费时费力,也不容易出成绩。此外,不少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依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现在很多的农村小学老师教学目标严重偏移,教学方式简单,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结果,新课改难以得到落实。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

 

1.队伍结构失衡

 

一方面,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特别边远山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者,由于地理,音乐,美术科目没有专任老师,所以部分老师充当“万金油”的角色,且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过大,年轻教师比例低,骨干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呈现断龙现象,这种“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已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增加和投入重点的转移,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教师发展的制度滞后,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迅速发展对教师队伍角色转变的需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虽然从整体上看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达标,但学历含金量低,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及时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制度,将教师的在职培训后续发展联系起来,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发展的专业需求。

 

2.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由于待遇,自然条件等原因,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的发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学历层次不高,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专科或以上学历不到50%,农村教师为中等师范毕业或民办教师通过自修或函授等形式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其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继续教育提高困难,由于农村教育信息闭塞,无法及时获得新课改的信息,资料。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第三,教育资金缺乏,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不达标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财政也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在公路沿线的农村小学都建了很多的新教学楼,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一些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新校舍盖起来了,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班班通、电脑等都比较欠缺,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二、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措施

 

第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农村小学教育要想健康的快步发展,关键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都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其次,多提供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校外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后,学校可通过办家委会或者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家校共育的有效沟通平台,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努力打造一个思想觉悟高、专业过硬的小学教师队伍

 

一是严格教师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制度,优胜劣汰,改善师资状况。二是定期的由市教育局聘请一些专家来校对相关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与此同时从城里抽调部分的骨干教师,对农村的小学进行对口支教,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派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去先进学校观摩学习,学成后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教研。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通过网络尤其是教育局域网来进行资料的查找,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教研的探讨都十分的便捷。并且在局域网内,能够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各校的教师自由的探讨教学教法,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及布置作业征集教案等,在网络交流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增加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新校舍的构建和基础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设置专项资金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新设备的购入,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教学,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然后对孩子父母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结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8篇:农村现状范文

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医疗卫生工作也紧密联系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卫生资源不是均匀配制的,医疗保障相应制度不够健全,服务质量方面也要提高。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大。卫生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前提,卫生系统人才、卫生设备、国家拨给卫生项目基金等都是先决条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度不均衡,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只有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才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利用。每周进行报告,形成学习小组,更新医学知识。医院要把简单简易的、可以自制的医疗工具以及基本医疗原理步骤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以解决危急困难。

据调查,山东省北部地区有医院或者卫生院的乡(镇)的要占到96.4%。而北部地区中村内有医院或者卫生院距离1~3公里的占29.8%;4~5公里的占22.4%;6~10公里的占29%;10~20公里的占9.7%;20公里以上的占1.7%。有卫生室的村子占到81.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子占91.5%,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占23.9%,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急需加强。距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5公里以上的路程或者用时超过30分钟,这些都说明很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收入水平高低与医疗机构的远近有直接联系,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医疗地点越远,耗时最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而农村收入大多靠务农,再加上医疗花费,造成许多农民入不敷出。交通闭塞,资源配置不均衡,村里许多医疗点是个人行为。出现了就医难,就医费用高,乱收费等现象。

2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农村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是农村居民看不起病,看病变得贫穷的主要原因。分析医疗发展制约因素要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应方和需求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医疗相关产品具有公共性质,而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医患信息互相之间不对称存在,都是医疗工作者诱导需求的因素,目的是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应加大资金筹备,才能发展农村医疗。

要落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流行病、传染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消除传染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对于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加强农民对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将安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基本医药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科学、高效地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主要途径。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供应及监管系统,将农村医疗做大做好做规范,加大传染病等疾病防治,鼓励社会关注并扶持农村医疗事业。

第9篇:农村现状范文

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农村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针对目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培训经费少、机会小,观念淡泊;培训过程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不高;培训效果一般,缺乏考核机制等现实问题,必须从加强县级培训学校(院)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加大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力度等等方面入手,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师;教师培训;培训效果

近些年来,随着“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顺利进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显然已经不再是制约农村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相应的,如何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被提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日程上来,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也从侧面愈加凸显了教师素质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职培训作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向前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农村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此外,我国现阶段基层教师有1700万人,而农村教师就占总数的3/4,如此庞大的农村教师群体,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1]。因此,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对于推动我国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农村教师群体本身而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我国对教师入职门槛中学历方面要求的提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基本达标。但是,在此现象背后也应看到,多数农村教师取得最高学历的方式为函授、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等[2],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学历的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训练,教师的质量和素质是否得到相应提升值得商榷。而且,为了方便获得学历证书,教师大多倾向于选择文科性质的专业,与其实际教授的科目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必要的网络资源,图书馆中图书陈旧且不对教师开放,加上教师工作时间长、负担过重,使得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和愿望强烈。且不论其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如何,就长远来看,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力量。因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具有其必要性。

二、当前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国家级培训计划,并建立起相应的国家、省市、区县、校本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毋庸置疑,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在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训经费少、机会小,观念淡泊

自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大幅度削减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经费短缺成为当前制约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尽管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本身受其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县级财政收入无法保证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的正常支出。由于这样的物质条件的限制,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培训学校(院)被撤销,即使勉强维持的大部分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也因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和专职的高素质的培训师资团队,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这就使得农村教师培训转由各级师范院校承担。而各级师范院校不足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师资培训任务,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大多注重升学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多以本地区学校的中、高考达线率作为“政绩”,因而县财政收入和教育资源多向农村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集中,而对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则重视不够,加上相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教师培训的正确认识,使得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培训师资短缺、质量不高,图书和网络等学习资源建设落后,在农村教师培训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下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师招考方面陷入“走得出去,引不进来”、青黄不接的困境。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显性流失及隐性流失现象严重———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跳槽到其他行业,要么将农村学校作为“跳板”,通过县城学校招聘考试流入县城;留下来的那部分外流无望的教师基本上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从教,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因此,对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负担使其根本无法顾及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而对于那些混日子的教师而言,要么是消极参与、应付上级,要么是找人代替自己培训,致使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期望。

(二)培训过程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不高

培训机构作为教师培训任务的承担主体,是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级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的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由先前的“专家上面讲、教师下面听”转变为专家讲座、工作坊的建立、影子实践学习(主要指参观、学习特色学校的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与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但是,伴随着教师培训不断趋于常态化,教师培训机构逐渐将教师培训工作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培训过程中缺乏激情与创新,致使培训效果下降。具体而言,部分培训机构(这里主要指地方师范院校)虽然会在培训前期将《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以邮件的方式下发给农村教师,但对于《调查表》的回收并不重视。培训课程方案的制定也往往只是培训机构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而单方面决定,并没有参照《调查表》上相应的教师需求,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培训机构会邀请一些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部分培训教师往往只是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正如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所言,“我前几年在其他地方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听他讲的这些内容,现在他讲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尽管建立工作坊、影子实践、网络研修等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由于培训师资专业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匮乏,使得培训往往只是走走过场,这就导致很多培训“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下面听得东倒西歪”。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农村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很难得到真正提高,也使得农村教师对于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三)培训效果一般,缺乏考核机制

据调查,农村教师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而短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主要集中在更新知识、了解教改信息等方面,培训效果远不如长期的明显。且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培训过程也趋于形式化,加上部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放松,因而很难调动起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培训效果不佳。而在培训结束返岗后,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无所改变,有的教师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工作态度和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是在学校大环境以及周围其他教师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又逐渐回到原来的状态。总体而言,农村教师培训效果难以凸显,很难带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就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讲,并没有建立起对培训教师完善而又有效的考核机制,各学校的考核工作依据学校负责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所以有的学校对外出培训的教师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有的学校仅仅是让教师做一节汇报公开课,并根据汇报内容进行简单打分或者是直接写一份总结报告,仅此而已。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机构而言,由于缺乏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特殊性考虑,加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教师返岗实践后的跟踪指导,农村教师在返岗后不能很好地将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相关理念和做法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

三、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路径探讨

(一)加强县级培训学校(院)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根本保障。当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视,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并逐步向农村教师倾斜。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而言,教师培训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机会较少方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本地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证农村教师的培训机会,改善农村教师培训。200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改善其办学条件,引进必要的网络和图书资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村教师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4]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在经费使用上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在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由中央、省、市、县共同分担的有效机制,并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培训名额直接下放给校长,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同中心校、县镇学校教师在参加培训上有同等的机会。

(二)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单靠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支持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农村教师培训具体相关联的主体角度入手,协调各个主体的积极力量,共同推动农村教师培训的良性发展。农村教师培训具体关涉到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个人以及送培学校三个主体,因此,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效果,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各级培训机构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并突出农村教师的特殊性[5],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转变以往重复、低效的教师培训及其运作模式,走精准化和专业化之路。具体而言,培训机构在培训前期要做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规划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和课程方案设置,并加强执行力度;将教师返岗实践的后续跟踪指导纳入培训课程范围之内,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支持;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还要聘请一些熟悉教材、深入中小学课堂的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除此之外,对那些积极性不高、讲授内容陈旧的授课教师采取批评教育和强制退出的做法,以不断提升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要提供人文的管理与服务以外,在培训方式上还要注重学员的感知和体验,实行参与式培训,并形成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避免流于形式;此外,针对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内容方面应适当关注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转变以往的“培训就是出去放松放松”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培训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困惑,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在培训期间,除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外,能够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研讨的过程当中学习和总结他人的经验;在返岗实践后,在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树立起必要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认同,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践行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而影响到其他教师。同时,农村教师要在更新自身原有的被动参训观念的基础上,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充分利用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和本校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把握学习机会,将自身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最后,送培学校在选派送培教师上,要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亲戚邻里优先”的传统做法,优先考虑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工作积极性较高、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以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缺员与学校教师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窘境;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培训教师返岗后,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并逐步形成学科内二次培训的有效机制,以带动其他教师,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层要充分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和精神层面的激励,真正把培训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其次,要把教师的培训和职称晋升结合起来,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三)加大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为主,而且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地点距离农村学校较远。虽然培训费用一般由学校及培训机构承担,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使得多数农村教师面对仅有的培训机会望而却步。此外,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大多处于教师缺乏、结构失衡的状态,而送培学校在多数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对培训的需求度较高,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进度,加上这些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以外,一般都会担任额外的行政工作,这就使得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陷入两难的境遇,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的机会,而校本培训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200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强调“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6],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符合我国农村学校偏僻、分散、培训经费较少、教师工作任务重的现实。因此,加大学校校本培训力度是改善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师任职学校三方联动机制,在充分考虑本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课程方案;培训内容要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符合,注重实用性;教育专家、外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与本校教研组、学科内的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灵活、合适的考核方式,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参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撰写培训总结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农村教师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非单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能解决,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建立起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明确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责任主体,加强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推动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大发展。

作者:张文斌 周晔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慧芳.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50-53.

[2]郭正,赵彬.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及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2):65-67.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02-05-0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