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

第1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紧缩性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 对策分析

一. 引言

从2010年至今,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控制由于市场流动资金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对以信贷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环境、信贷结构以及收入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以及银行短期缺口导致的流动性不足。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分析,指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的对策建议。

二.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以信贷业务为主要经营项目,以获得存贷款利息差依旧是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致使银行向中央银行上交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导致银行有部分存款不能自主运用,特别是不能发放贷款,可供贷款量减少,银行资金流动性减弱,新增贷款量减少,贷款需求量也有所减少,新增贷款规模受阻直接影响到银行净利润。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增速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净利润则会下降0.76个百分点。所以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收益水平下降。

(二)提高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企业从银行贷款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然而,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往往高于存款利率,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低于短期存款利率。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了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减少,较高的贷款利率会使那些拥有良好资信的企业不再申请贷款,使商业银行损失一批贷款老客户,而一些乐于从事投资但资信程度又低的企业将继续申请贷款,而这类企业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本息的可能性大,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改变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中央银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政策,受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不得不限制对一些过度性投资行业贷款的发放,如降低贷款量,提高贷款利率,缩短贷款期限等。这严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量,抑制了信贷扩张,使银行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结构也得到改善,资金投向开始向对环境污染小或者无污染的节能环保等绿色信贷倾斜,这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宏观经济增长缓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缓慢,加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在规模上比上市公司差很多,随着通货膨胀的逐渐高企,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 商业银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应作出的对策分析。

(一)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贷款量减少,为了吸取更多资金,增加存款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地区性银行间差异,调整经营策略,制定出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理财、基金、保险等中间业务,做到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弥补因从紧政策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消除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分析经济形势,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当前以及未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依照货币政策控制好信贷投放总量,维持信贷适度均衡增长。另外,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客户的审核工作,严格控制授信准入标准,优化信贷结构。

(三)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率。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并且从银行内部资源和外部银行业竞争等两大方面综合分析,明确市场方向,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对应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及对风险的分析和防范意识。尤其是信贷部门要不断完善信贷评级制度,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从而推进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一览.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J].新金融,2008(6):48.

[2]胡妍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06).

[3]报纸文摘.周萃.2008年“从紧”考验银行信贷业务.《金融时报》2008-01-07.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23-01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首先,存贷利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信用风险的加大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银行的坏账呆账,使得银行经营发生困难;其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注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监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防止银行呆账坏账的大量出现,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2008年9月,以雷曼破产和两房被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时期,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和注资以稳定金融市场,重振投资者信心。我国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1)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年初的双防(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和保经济增长)再到年终的一保(保经济增长),以及现在的双保(保增长保就业);(2)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由紧缩性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支出,减少税收,提高出口补贴;(3)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准备过冬,说明次贷危机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各企业纷纷出现了经营困难和流动性不足,尤其是出口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在目前情况下,向银行贷款融资是最好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多、生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已经贷出的款项无法按预期收回,这些贷款随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信用风险日益增大。(2)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银行坚持贷款审批条件会出现惜贷的场面。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在国家政策面前,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去支持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为不严格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困难企业或者信用级别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甚至为了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风险很大的正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或新建企业进行贷款。(3)金融危机期间,社会资产价值缩水,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各类资产信用风险加大,一旦真的发生违约事件,银行资产难以保全,发生损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如果贷款违约,由于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不能够完全清偿银行的贷款,银行就会发生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为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势必要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资产和新增贷款资产的质量控制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 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3 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5 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3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四大商业银行 贷款定价 利率市场化 多元回归分析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深化,贷款定价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境内任何类型的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都是银行业务的主体,在经营收入上远大于中间业务,因而贷款定价对我国商业银行更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004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指导和激励下,四大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定价成为每一类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利率管制时期,由于贷款价格被政府锁定,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靠资金规模来赢利。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贷款价格开始富有弹性,银行机构依靠管理各类风险来盈利。银行风险定价的目标不是用来限制有效贷款项目的投放,而是为了充分覆盖和预防各类金融风险,以保障银行盈利的真实性。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通过合理的风险定价,银行机构完全能够在原有的运营环境下发掘出新的盈利点,拓展有效的信贷市场。在风险相等的条件下,银行机构应优先发放收益高的贷款项目,而在收益相等的环境下,银行机构应优先满足风险低的贷款项目。

由于受到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贷款定价经验普遍不足、技能落后、视野狭隘,不仅抑制了银行运营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贯彻。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颁布和监督,过于严格的利率管制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产品定价能力的不足,致使产品价格对市场缺乏迅速准确地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价格缺乏敏感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因素。

四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枢纽,也是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贯彻执行的主要平台。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占据我国银行机构的70%以上,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变化存在根本性影响。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经验性解析揭示了贷款定价的微观机理,深化了对贷款定价机制的认识,不仅促进了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改进,也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贷款定价机制的优化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模型构建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绩效的理论影响因素可分为八个方面:客户信用评估、信贷资金监管、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客户市场定位、信贷数据整合、信息系统优化和宏观政策识别。其中:客户信用评估是指银行机构对客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是银行贷款发放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信贷资金监管是指银行机构对所发放贷款使用质量的监管效率,监督借款方是否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利率管理人员培育是指银行机构实施专业利率管理人员培育的成效,是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薄弱环节;贷款成本估算是指银行机构对贷款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成本预测的准确性,这和贷款定价的确定存在着直接关系;客户市场定位是指银行机构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客户市场,优先选择升值空间较大的优质客户;信贷数据整合是指银行机构能够合理地管理各类信贷数据,实现深度数据挖掘的功能;信息系统优化是指银行机构能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宏观政策识别是指银行机构善于判断各类宏观经济、金融、贸易政策的导向,从而制定和调整自身的贷款定价战略。这些因素行为的实施质量直接决定了四大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成败,因而可以依照这种理论框架来构建贷款定价绩效与贷款定价因素之间相关性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原理,以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为因变量,以贷款定价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同时考虑到贷款定价模型的影响,可以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分为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在现阶段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其中:y是被解释变量,代表风险贷款定价绩效;D1、D2是二分变量,分别代表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f1至f8是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客户信用评估、信贷资金监管、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客户市场定位、信贷数据整合、信息系统优化和宏观政策识别。

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

四大商业银行均采用了五级组织结构,即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市分行)、县(区)支行、储蓄所五个层级。一般而言,二级分行相对于一级分行具有一定的业务独立性和核算独立性,相对于县(区)支行又具有一定的业务统一性和区域协同性,因而可以选择二级分行(市级分行)作为研究的样本单位,并拟在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获取样本25份,共获得样本100份,可以满足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数据要求。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将贷款定价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为7个等级,根据样本单位的特征在每个等级上选择自己适应的值。等级的设计由人民银行信贷司的专业人员完成,等级的选择由各分行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业务骨干来判断,从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也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本次数据调查自2012年10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12日止,历时73天,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二)样本特征

样本的地域分布特征和专业定价人员人数分布特征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三)实证检验

基于理论模型,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views分析工具,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57.0%,总体检验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其中,客户信用评估、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信息系统优化、宏观政策识别的回归系数值也达到一定高度,且具有显著性。同时,贷款资金监管、客户市场定位和信贷数据整合的回归系统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

结论

在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中,客户信用评估、宏观政策识别、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和信息系统优化对贷款定价绩效的提高产生了实质性促进作用,而贷款资金监管、客户市场定位和信贷数据整合对贷款定价绩效的改进缺乏促进功能。可见,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银行的现有资源,实现了银行资源的有限度开发,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拓展空间。

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绩效战略的深化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力强化贷款资金监管、实施客户市场定位和加强信贷数据整合,以挖掘贷款定价的潜力;二是继续维持客户信用评估、宏观政策识别、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和信息系统优化的功能,确保这些要素的功能恒久性地发挥作用,不会出现衰退状态。维持和改进是贷款定价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永恒主题。具体而言:

第一,持续追寻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信贷资金的去向进行全程监控。四大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大型国有企业发放贷款,由于制度和体制因素的干扰,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态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导致不良贷款的积压。但是,撇开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银行机构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的贷款机制中,一些银行机构放任自流,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缺乏监督意识,并未制定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对体制性弊端产生了放大作用。

第二,深入进行市场分析,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银行混业经营也日渐显著,四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多,这也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些银行机构模糊了混业经营的思想和理念,认为混业经营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知,忽视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失去了明确的市场定位,严重阻碍了贷款绩效的提升。事实上,混业经营更为强调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把准确的市场定位看作混业经营的法宝之一。

第三,深化客户市场数据管理的功能,提高客户数据的利用效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四大商业银行的各级机构都积累了大量客户信息,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客户数据库,但是,对这些数据的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相比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四大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能力较低,仅停留于主观判断层面,缺乏科学化的模型分析,导致对隐藏于大数据背后的金融规律认识的肤浅。在现代金融市场上,贷款定价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客户数据挖掘的竞争,银行机构要善于从客户数据中发现和把握市场时机。

第四,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转型不过三十年,由完全的行政机构向市场化组织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宏观政策识别、客户信用评估、专业人员培育、信息系统开发和贷款成本估算等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但仍未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按照西方银行的标准,四大商业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一种半行政化半市场化的组织机构,业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听命于政府安排。可见,四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能取得如此进展实属不易,应长期勉力维持。

参考文献:

1.黄斐,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与核心能力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11)

2.刘良灿,张同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运作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3)

第4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为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注重提高信贷资金营运效益。据分析,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各行业受升息影响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应该有所抑制,切实提高全面风险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在贷款粗放经营受到遏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日趋重视,致力于开发科学、适用的定价模型,但由于受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低。对此,应参照《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进而实现对贷款的风险差别定价,以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但付息负债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加存款总量的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和资产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要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今年5月份的这次加息与之前几次加息的重要区别是央行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多年来,出于扶持国有金融体系的政策需要,中国银行业长期享受远高于国外同行的存贷利差,尽管这一过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央行长期保持了银行业偏高的存贷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垒缩减存贷利差,显示央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坚定决心。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今后,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愈益频繁,西方商业银行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净利息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以规避利率风险。如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经超过了60%,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还不到10%,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通过增大技术投资,加快引进电子技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基金、保险、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品种,来适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2007年5月央行三项调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货币调控思路的重要转变,也显示央行驾驭货币手段更趋熟练和灵活应变,相信对市场和经济的调控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但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性工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合理掌握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和调整区间。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将冻结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业银行来讲,准备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扩张,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筹资成本。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有必要设定一个合理区间,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兼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如果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利率,希望也能够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利率,适度弥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二是进一步加强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在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信贷扩张过快、货币投资反弹压力巨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单项政策的效力日趋弱化。因此,应在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实现多目标调控,并借助政策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应注意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关注多个经济目标,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协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艺术性。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是紧缩性政策,为了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导向,但升息又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吸引力,加速国际资金的涌入,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的关联影响预计还将显现和强化,这将对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产生更多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协同和配套,谋划取得同向的效应,在我国宏观控制更加注重内在和结构的趋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应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针对目前农村资金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为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城市行金融机构。比如,目前农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0.5个百分点,高于信用社法定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建议今后应区别各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进一步加大县域有效信贷投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新余经济金融;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0901

1从紧货币政策对新余经济金融的影响

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在紧急出现通货膨胀的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增加利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需求,减少银行的贷款需求,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降低市场经济发展的热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金融有着众多的影响,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余的经济金融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经济金融结构的影响

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项目逐渐增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结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会做出适当地调整,信贷将会转向重点的项目和企业,对市场中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和政府重视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其他的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将会减少,这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却不能得到贷款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对新余市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逐渐严格,企业的贷款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这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对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

从紧货币政策的实行将会提高银行贷款的标准,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新余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大都需要银行的贷款业务作为支持,但是从紧政策的提出将会对企业的贷款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贷款标准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银行会提高企业贷款的标准,一些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条件,不能及时得到银行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新余市的银行主要是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标准,减少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各个行业的贷款。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实行了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适度从紧的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商业银行制订了相关的贷款标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

2从紧货币政策对新余经济金融影响的对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贷款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前应该如何降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2.1政府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发展

当前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新余市的中小企业的贷款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新余市政府需要做出合理的政策调整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增强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政府应该采取适当地措施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还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引进外地的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担保。政府对于新余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项目规划,选择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企业重点负责项目的建设。政府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担保,扩大企业的担保规模,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担保机构加强民间资金的支持力度。

2.2商业银行应该做出适当调整,优化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承担着主要的企业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当前新余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不同的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需要是不同的,商业银行需要增加服务的种类积极满足众多企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推出各种理财业务,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或者是房贷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得到上级银行的支持。上级商业银行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运行,同时也可以加强商业银行对于一些项目的资金支持。比如新余市一些教育贷款项目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保障。

除了以上的措施外还需要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这对于增加金融行业的效率和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银行监管机构需要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新余市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支持新余市的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促进新余市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尽量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保障。促进新余市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

3结语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金融行业也有所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贷款数量。新余市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当前新余市政府和银行机构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更好地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主办银行 资产业务模式 启示

日本的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简述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

战后日本的银企关系是以主办银行为中心的模式。所谓主办银行,指的是与公司长期密切联系往来的一两家主要商业银行。主办银行关系只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并不受法律约束。这种体制通常有以下特征:主办银行是企业最大的贷款银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同时贷款是日本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贷款数量的稳定增长会扩大银行收益,而且主办银行通常更倾向于提供短期贷款,从而加强对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监督;主办银行大都向企业派遣董事等经理人员,与英美模式中由外部董事代表股东不同,日本的银行董事多为由公司支薪的内部董事,这一作法源于战后日本企业财务人员极度不足,政府鼓励银行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当然,银行也可借此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主办银行与企业有综合业务往来,除贷款外,还提供清算汇兑、咨询等服务。此外自1993年起,主办银行可以承销企业债券,同时它也是债券的主要持有者之一。在企业财务危机时,主办银行往往会单方面放弃偿付权利,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的功能分析

实现稳定(风险防范)的功能 收集和处理风险信息以及防范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回报,一直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动力。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化解风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作为主办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更为理性。一旦对企业注入资金,双方即成为利益共同体,双方就会合力促使资金的效率最大化,降低了出现坏帐的风险。即使企业的投资暂时陷入了困境,作为主办银行还有可能通过继续对企业追加贷款帮助其度过难关,使其重新具有还贷能力。不过这种追加贷款并没有法律或合同的基础,而是取决于银行对利益得失的考虑,一旦主办银行对企业失去信心,或认为不值得花费如此巨资,就可能会袖手旁观。从债转股的实施过程看,居于主导地位的应当是债权人或是金融监管当局,日本商业银行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往往会主动提出将债权转为股权,既保障了企业生存,又使银行扩大了对企业的控制权。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使各大银行的客户相对稳定,企业同主办银行之间的资金流转通常会有事前的通知和协商,基本上避免了恶意的挤兑和拖欠情况。主办银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以直接金融为主的社会里,企业的经营状况受资本市场监督,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随地都有被敌方收购的可能,因此资本市场作为外在压力迫使企业竭尽全力提高资产运用效率,而在日本这样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下,主办银行代替资本市场的外在压力,发挥监督作用。

实现发展的功能 日本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经营支援功能,即主办银行通过资金援助派遣经营管理人员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在必要时主办银行向企业派遣经营干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生产和传递功能,即主办银行通过企业经营者的日常接触,取得内部信息。特别是日本的企业缺少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往往无法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信息,只有具备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主办银行,才会积累起完整的信息,从而起到公共信息中介的作用。据调查,日本大多数企业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背后缺少一个有实力的主办银行,主办银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不会因暂时的困难陷于破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中占绝对优势,资产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表现为“国企―国有银行”模式。我国的银企关系有一个根本特点,即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尽管国企占GDP的比重不到40%,但它们获取了超过80%的贷款,其中四大国有银行90%以上的贷款在国企,从而使银企关系呈现出以国企与国有银行博弈为主的格局。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的评价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源于计划经济,一方面,这一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逐步实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纯粹商业银行的过渡,极大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逐步对外开放,这一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我国的银行坏帐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性贷款,大多回报率低,周期长,管理不善,资金使用随意性大,因此偿还率极低,据估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的35%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积淀为不良贷款。二是企业的倒逼机制,由于企业的自有资本率低,资产市场不发达,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一旦银行减少信贷,就会使企业陷入困难,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引来政府干预,结果银行几乎不可能以外部力量促使企业还贷,其抵押担保的处置权往往得不到地方法院的支持,这导致银企之间形成一个完全信息的不均衡动态搏弈。三是自身利益的驱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央行采取利润留成制度,给每一家专业银行和分支行下达利润指标,并按规定比例分成,在这种情况下,投放基础货币越多,收取利息越多,利润越大,而政策性贷款的扩张正是实现其目标的最好途径。在这种机制下,甚至有银行向企业“送”贷的现象,直到1995年利润留成制度取消后,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而此前正是不良贷款积淀最多的时期。1999年通过政府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后,官方公布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2%,而根据国外机构的评估值还有50%。由于国家的“剥离”政策导致国有银行在信贷过程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总认为只要把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即使出现信用危机,国家也会搞“剥离”,最终的风险依然是政府,从最新统计数据看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与1999年剥离后相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又有了新的上升。

债转股在运作上只是一个形式。我国目前的债转股方式都是由地方政府申报,国家经贸委审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对此均无决定权,而债转股对象条件是“产品适销对路,有市场竞争力,工艺设备先进,债务债权关系清楚,企业领导班子强”等,事实上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没有理由造成不良债权。相反它应当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而如果这些企业债转股,银行从吃利息变成分红利,对照我国的股市就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绩优,恐怕没有哪家公司支付的现金会超过其股价对应的贷款利息收入,也就是说,银行的现金收入只会因债转股而减少,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银行很难将转化而来的企业股权转让,流动性鲜有改进。

自身的流动性风险日益增加。我国银行维持流动性的条件是长期的高储蓄率,加之债券、股票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存款。同时公众对银行的流动性情况缺乏了解,把国有银行视同国家,从而对银行高度信任。但是,伴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日益增大。

日本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商业银行在一国的经济中主要要实现两大功能,即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风险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制度也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功能。日本的主办银行模式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启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发展功能的借鉴

日本主办银行模式下,主要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支援和信息生产和传递功能实现经济的发展,这两大功能是商业银行的自发行为,这是由日本商业银行的私有化产权制度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内要做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国企――国有商业银行模式把绝大部分的贷款贷给了国有企业,而大部分国企的效率都很低。显然,这种贷款没有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

改变目前的不良资产剥离政策 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在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也传给商业银行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只要是向国企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坏帐,政府就会承担责任。因此,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宁可选择效率低的国有企业,也不会把资金投到效率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现状显然降低了资金的效率。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成长,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信号效应,对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应果断的承担责任,迅速实现剥离。同时明确规定今后不会再用类似的“剥离”政策,新形成的不良资产概由商业银行自己消化。

改变目前债转股的运作方式 国际上债转股制度通常可以借助银行的力量加强企业管理,增加信息公开程度。但由于我国法律限制银行对企业持股,故而以挂靠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股本运作,因而实际上银行并不直接成为企业的股东,从而也就不可能使债转股后的银行起到日本主办银行那样的经营支援功能。可以说我国的债转股方式实际上只是利用银行的资金降低国有企业的负担,而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还贷能力。因此,国家应允许银行对企业持股,并允许股权流通。而且,债转股的实行不应由地方政府申报,而应直接由银行来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支援,同时改善银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风险防范)功能的借鉴

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功能是相对的。日本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存在着很大的系统性风险,这一点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日本的金融业遭到重创可得到说明。但这一点并不能否定日本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日本商业银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以及在日本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可跟日本的几大商业银行相抗衡中可充分体现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变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及改变债转股的运作方式的影响下,将会改变我国目前“国企――国有银行”的银企关系模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也会大大的地提高。

要加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

政策性贷款的政府担保制 对于一些政策性业务,国家尽管已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但由于资产规模有限,很多政策性业务无法由这三家政策性银行来承担,从而被迫转移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身上。这也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对于这类贷款,可采取政府担保制,由此出现的不良贷款由政府承担。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革时间还不长,内部管理还不完善,经常可以看到违规作业的情况。因此,中央银行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以减少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7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定义;原因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86-01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定义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在1945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风险管理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1.形成商业银行的信贷方面的风险原因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2.形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风险原因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随时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例如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除了应当做好流动性安排之外,还应当有效管理其他各类主要风险。从这个角度说,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三、形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原因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操作风险。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针对银行的抢劫、诈骗、盗窃等犯罪时有发生。从银行内部来看,国有银行正在进行股改,伴随机构撤并,也带来了大量富余人员消化问题,并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如今,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专业化金融业务分工界限有所缩小;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的出现必将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效益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国内外学者研究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的测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经典经济范畴;另一类是通过前沿生产函数来研究银行的经济效率。由于对中国银行投入的定义不同,学者得出的规模经济、生产效率与利润效率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对经济效率的分析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是对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理论的应用,为我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商业银行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模型的构建和量化的分析,也是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益的有关决策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

一、商业银行效益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1.样本和样本区间的选择。截止至2012年9月,从上交所和深交所选取15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具有代表性的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典型的10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各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公布的2007―2011年近5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公布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整理并分析上市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效益进行回归分析。

2.效益的衡量标准。平均总资产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是反映银行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指标,由于样本数据是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其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因此用平均总资产利润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上市银行的效益。

3.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标准。重点选取年度财务报告公布的财务指标和重要的财务数据,从上市商业银行自身管理角度出发来分析影响各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差异的因素。以反映资产规模的资产总额、反映筹资能力的存贷款比例、反映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成本收入比、反映资本充足性的资本充足率、反映资产流动性的流动性比例、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及反映投资规模的固定资产等8个财务指标和数据来选取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因素量化指标。其中存贷款比例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即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其比值越高,流动性越差;不良贷款率是损失贷款额和可疑贷款额以及次级贷款额的和与期末各项客户贷款余额的比;成本收入比是营业费用与经营收入的比值;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净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流动性比例;资产总额、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固定资产的数值是各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末余额。

三、商业银行效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分析

综上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与资产总额、存贷款比例、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最主要的是,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益与能够反映银行营运能力的成本收入比指标和反映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关系显著。其中,成本收入比与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而资本充足率与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其次,商业银行的效益还较为显著地受资产总额、存贷款比例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影响。结合多种情况分析,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作为反映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的指标,成本收入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营运效率越低,效益水平越低;营业收入越高,效益越好,预期非传统产品的开发会成为银行未来收益中除了贷款以外最重要的利益流入来源。非传统资产的增加表明银行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及产出更加多样化。这也意味着银行非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会更高。随着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服务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是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的重点。

第二,银行的资本性越好,效益也就越好,资本充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亏损时有一定缓冲作用。资本充足率越高,存款的安全性越高,客户的忠实度也会越高。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原则是增加资本总额,相对减少风险资产总额,改善风险结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特别是2009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恢复,发放了近10亿元人民币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

第三,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成长期,表现为投机性强,金融品种极其少,理财投资灵活性差。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处于主导地位,其资产总额占金融业资产的90%以上,社会融资有80%以上是通过贷款实现的。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其中,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一般占现有的资产总额85%以上,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90%左右,而中间业务收入并非银行业务和利润收入的重点。存贷款比率不但代表银行资金流动性,而且反映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往往尽量鼓励拉存款业务,提高存贷款比率来提高银行的效益,但是存贷款比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会降低银行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滕奎秀、杨兴龙,2011),资产质量下降。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益,导致效率低下。

第四,资产的质量越高,流动性越强,商业银行的效益越好。固定资产的投资一般与商业银行的效益关系呈负相关。多年来各商业银行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增设网点,增加营销费用,目的是为了多吸收储蓄存款,导致吸收存款成本增加。这不仅没有带来效益的提高,反而进一步降低效率(滕奎秀、杨兴龙,2011)。长期来说,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必将引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经营风险意识,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银行综合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及启示

1.提高营运能力。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提高能有效地提高银行的效益,成本收入比例的降低依赖于商业银行销售成本的降低和营业收入的提升。扩大业务收入来源就要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领域的业务,同时注意规避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将中长期贷款证券化,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不仅提高了银行的筹资能力而且同时还增加流动性。投资海外要具备一定的垄断优势:它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反映,是削减海外投资中额外成本负担并保证对外直接投资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联络海外客户的途径、专业技能、融资途径、网络分布及无形资产等在内的技术优势才能够掌握到客户的需求及经营管理信息,扩展海外业务范围是提高营业收入的重点。

2.提高资本充足性。实证分析推断出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有效地提高上市银行的效益。除了降低表外风险资产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外,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转轨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上市商业银行较多地受国内经济体制和信息技术的限制,因此商业银行在资产重组上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内大刀阔斧地改革,在保证国家对上市商业银行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前提下,还应当适当引进外资,吸引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要对外国投资者提供优于我国投资者的政策,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在外国投资者所在的国家开展经营获得利润的能力和相关信息,以迅速进入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3.提高盈利能力。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也是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信贷产品开发是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关键部分,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信贷政策,加强对信贷业务的投资,并且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资源和技术,使得开发的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加盈利。商业银行应当扩大金融业务范围,加强同金融业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竞争,形成良好的金融业成长环境。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银行保险业务来实现合作,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建立长期市场战略联盟,特别是股权的融合,商业银行还应当注重银保业务带来的长远战略性收益,实施中间业务与传统信贷和储蓄业务并重的经营战略,从单纯依赖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盈利方式转变为依靠经营体制和金融品种创新带来的效益谋求效益的提升,此外,还需要银行努力提高金融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开发出满足银行销售的金融产品。

4.提升资产的质量。资产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此外,为提高银行业务运行的效率,银行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同时避免营业网点和相关建筑的重复建设。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密切合作既可以加快电子化建设,而且还可以带动网上银行卡和手机银行业务。据统计,持续高度活跃度的手机银行用户会持续地使用原有的服务,进行网上炒股等交易,还会逐渐习惯使用手机支付与转账汇款等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尤其是金额较大的业务对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培养更多的电子业务忠实客户,网上银行业务的手续费和年费应当持续降低,同时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服务质量,重点注重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性,确保客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多样化,银行有必要实施准确的市场定位,寻找合适优质的客户,降低不良贷款率,寻求最有利于资金运作的市场领域,提高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利率一直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严格管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只可以在法定利率的基础上,作有限幅度的变动,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这使得商业银行很容易放松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分析和成本分析。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需要商业银行重视对贷款流程风险的评估,而不仅仅充当政策性银行的角色。银行必须加强经营风险意识,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综合效率的提升。

我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本研究结论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有赖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研究我国金融业的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还必须结合中国现实金融环境和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借鉴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倪中新,薛文骏.我国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J].上海经济研究,2012(3):25-35.

[2] 陶雄华,卢李.我国商业银行EVA价值创造及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89-94.

第9篇: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

摘要: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变量在当代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变化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进行扩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货币乘数决定模型并进行了实证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监管要求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已不是决定因素这也为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必要性依据。

关键词:货币乘数;银行监管;基础货币

一、我国货币乘数的理论模型

所谓货币乘数就是指货币的扩张与收缩的倍数。为了进一步讨论货币乘数,首先提出抽象的货币供应量的理论模型:M=B×K式中:M——货币供应量;B——基础货币。K——货币乘数,即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所形成的每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的倍数。

从模型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基本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基础货币的多少两个因素。而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不同,货币乘数的大小也不同,因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所以,我们将在不同层次研究具体的货币乘数理论模型,本文将分别对货币供应量M1、M2的乘数K1、K2进行研究。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流通中的现金加活期存款总额;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流通中的现金加各种存款总额;

B: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准备金总额;

R:银行准备金总额;

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C:流通中的现金;

D:各种存款总额;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本文分析时将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合并简称为定期存款)

Dd:活期存款;Dt:定期存款;Ds:储蓄存款;

d: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h: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又称现金比率或现金漏损率。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其他因素

由公式1货币乘数受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的影响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此外还有以下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的主体的不同这些因素可大致分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众的行为偏好四大类。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1、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狭义的存贷利差仅指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法定存贷利差”的存在。使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贷款业务获取收益的经营模式有了可靠的保障,从而激励了银行的放贷意愿,增强了其货币创造的功能。因此,存贷利差越大,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越强,货币乘数也就越大。

2、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付息率

我国中央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无风险资产,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率越高,其与其他资产的真实收益率(考虑风险损失后的收益水平)之间的利差将越小,甚至出现利率倒挂。(如企业大面积经营不善使贷款风险大增贷款的风险收益水平大幅下降而低于准备金利率水平),则商业银行将越倾向于持有超额准备超额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降低。

(二)监管部门监管要求的影响

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主要是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主要是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由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下限要求,从而对货币乘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看,平均资本充足率越高,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越低,从而货币乘数也就越高。

2、不良贷款率

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看,若体系内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必然将大大削弱信贷资金的周转效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的发挥。其效率损失包括数量上的损失与周期的延长两个方面,前者如前所述,指可贷资金减少而使派生存款数量下降的损失,后者指不良贷款的追收、保全(拍卖抵押物等)乃至核销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使信贷资金周转周期拉长,单位时间内存款派生次数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3、流动性监管指标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行支付需要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前者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变现的速度越快,它的流动性就越强。

商业银行是以资产支付到期负债,并以未到期负债为主要资金来源发放贷款进而派生存款货币,因此,有效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和现金流量管理便是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派生存款货币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资产、负债及现金的流动性组合成为保障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机能的关键因素,因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主要集中于对资产流动性及资产负债综合流动性方面。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选择

1、同业往来对存款货币创造的影响

同业往来包括同业存款与同业拆放,依据拆放对象的不同,后者又可细分为对其他商业银行的拆放和对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拆放。同业往来通常为短期资金,其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高流动性、低风险,且有一定收益的资金,已成为资金融出行资金运用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成为资金融入行获取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渠道。

对于商业银行与非存款金融机构的同业往来,当商业银行从非存款金融机构净融入资金时,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多,货币创造能力增强;当商业银行对非存款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出时,这些资金或由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到非金融部门,或以活期存款存放于其他商业银行:前者仍创造了存款货币;后者引起了货币结构的变化,因此在促进资金有效配置的同时,实际上提高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能力。

2、有价证券投资对存款货币创造的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仍不发达,商业票据的发行、流通规模还很小,同时,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的活动主要是票据的贴现与再贴现,前者是贷款业务的一种,后者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因此,此处仅探讨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对存款货币创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