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护理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调研报告

第1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英语 教学模式 工作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26-02

1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在后批录取,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而进入高职院后很多课程是以中学知识为基础,在知识衔接上出现断层,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就已选好专业,在他们眼中英语不过是他们的公共课而已,在课堂上不活跃、不投入,他们学习英语大多是为了过级、拿文凭,这样被动的结果导致英语课堂上无论内容深浅,问题难易,学生们常常是三缄其口。

此外,在教材的选用方面,由于没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护理英语教材,使得英语课程的内容与护理专业的临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之,护理专业的高职生们并不真正的知道自己该具备怎样的英语水平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只有当他们走上了护理工作岗位后,才更清楚什么是自己要学的或者说是学了有用的。所以,笔者决定走访医院,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确定护理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探索出一条实用有效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2 调查方法、内容及情况分析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0份。其中护士20名,占50%;医生10名,占25%;医院行管人员5名,占12.5%;医院其他工作人员5名,占12.5%。他们中来自三甲医院的有28人,占70%。

2.2调查情况及分析

从对调查者英语学习时间的调查结果来看,70%的人学习英语长达6年以上。英语学习时间跨度之长,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倦怠及学习兴趣的逐步下滑。而且现在他们所学的英语50%的是用于应付职称考试,只有15%的是用于交际沟通。

表1: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被定格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表1中不难看出“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语言知识的传递只能让学生学习到英语的基础知识,而并没有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技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利于学习者掌握英语学习技能。

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合适的、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逼真的语言环境之中,运用类似的话语模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客体的认知,并在表达中逐步建立起一种认知或情感上的联络,从而巩固其掌握的话语模式。这才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医院对拟进护士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是能进行医学护理方面的沟通,这一项占了85%。特别是在涉外环境下工作的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同事进行交流、执行医嘱、记录日志、讨论护理方案及回答患者咨询等活动。由此可见,我们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

3 基于调查结果制定教学策略

3.1教材

护理专业英语教材最好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以传授实用性的护理专业知识为目的,并兼顾到语言和护理技能两方面。在内容上,教材能紧密联系护理专业课程与实际操作流程,以实际的工作流程或项目任务来设计教学单元,加强和扩充护理专业英语的词汇量,提高实际操作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3.2教法

教师不再采用单一教法,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给予学生一种真实的体验,将被动听取变为主动探求,将要我学变为我想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教学在希望或需要的时空中进行,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运用语言。

3.3教学场所

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将课堂“搬家”到护理实验室,充分利用护理实验室与模拟病房创设真实的临床护理活动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实物演示、护理操作、多媒体运用等方法来模拟医护和医患对话情境和操作情境,通过小组讨论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学习护理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3.4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实际操作、情境表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期末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方式对学生的护理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做出终结性评价。教师通过考评方法的改革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所期待的全新的英语教学改革。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始终关注医学英语的特点,做好基础英语向医学英语的过渡工作,使学生学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力求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5-57.

[2]李步真.“行动导向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14-115.

[3]杨辉明,陆耀雁.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中应正视的几个问题[J].华夏医学,2006(6):1245-1247.

第2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一、合理标准“治调中心户”的运转机制

“治调中心户”防控机制,是依据新期间乡村社会治安特点,依照村民彼此间的地区关系、经济关系、亲情关系和邻里关系,科学划分治安片区,以民主引荐、群众选举、组织认定等方法确定治调中心户长,经过精神鼓励和落实奖惩办法,发挥治调中心户长“宣传”、“报信”、“劝和”、“协防”等效果,以完成政法专门工作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治调防控机制。

(一)便利快捷的制度划分治调小组。

把相对毗连、联络便利的农户划分为统一治调小组,每一村民小组推举一名治调中心小组组长和一名治调中心户户长。治调小组制度上受原村民小组的限制然后便利治理,但也可因地制宜,户数可多可少,以治调中心户长看得见、喊得应、管得住、实时把握状况、避免矛盾激化、有用处置治安问题为宜,少的10至20户,多的30至50户,最多不超越80户。

(二)以群众志愿来推举中心户长。

中心户长的发生,主要是小组群众推举。各村依据群众志愿,从每个小组引荐有才能、有威信的村民负责,对中选的中心户长,挂上公示牌,公示牌上有中心户长的职责、联络电话。

(三)以村民自治为基本,明确中心户长职责。

中心户长的职责定位为上传民情、下达政意和自防自治,详细担负四大主责:一是“宣传”,结合普法工作的开展,向村民宣传司法法律和上级政策,教育村民学法、知法、懂法、不违法;二是“报信”,摸排把握辖区内不不变要素,并实时向治调委员会申报;三是“劝和”,积极自动调停辖区内家庭、邻里、山林、土地等普通性矛盾纠纷,协助治调委员会调停疑问矛盾纠纷,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庭、在现场;四是“协防”,在认真做好辖区内屋场互访,十户联防、农户自防的基本上,协助治调委员会和治安巡查队搞好治安巡查。

在详细工作中,虽然他们权不大,位置不高,却能饰演家长里短的谐和人、村里治安的维护人、扶贫帮困的热心人。从此项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村来看,在实践工作中,治调中心户长们分歧水平地饰演了以下七种人物:

一是谍报信息员,镇、村经过中心户长,予以获取不安宁要素、事故隐患、违法犯罪线索等谍报信息;

二是纠纷调停员。小纠纷经过中心户长调停,不使矛盾上交,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是法制宣传员。应用红白喜事集会、召开屋场大会、调处矛盾纠纷等时机,向群众宣讲政策法律;

四是治安防备员。组织开展治安巡查、治安防控办法的落实和活动人口治理;

五是交通协管员。把握辖区机动车辆和机动车驾驶员底数,劝诫驾驶员自觉恪守交通法律,督促办齐各类证照;

六是矫正转化员。把握辖区社区矫正、劳教释放人员底数,关注其思想动态和生活显示,组织群众施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帮教;

七是权益维护员。依法维护片区群众的正当权益,若片区内的群众有什么问题需求向上级反映恳求处理的,就由治安中心户长向上级反映,这样既能减少群众集体性上访给各级带来的招待压力,又能为群众减少不用要的上访差盘缠。

(四)以治调组织为桥梁,标准治理运作方法。

中心户长的工作在镇综治办的组织协调下,由责任区民警和村治调委员进行治理,中心户长把握的主要状况向治调委员会或责任区民警或综治办申报,普通纠纷由中心户优点理,较大纠纷由中心户长协助治调委员或责任区民警处置,案件报派出所在理。中心户长家中统一装备一块公示牌、一本工作台帐、一本工作记载。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部分采取按期召开大会、编印政策法律手册、组织以案说法、进村入户指导等方法对中心户出息行培训。综治办每年对中心户长集中培训一次,责任区民警每月至少与中心户长联络一次;治保会每月召开一次中心户长例会;人口集密的当地张贴一封安全创立治安中心户长建设公开信,人口涣散的当地要上门发放公开信,以提高工作覆盖率和群众知晓率,促进工作具体开展。

(五)以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为手段,坚持长效治理机制。

当前治调中心户长的工资不多,谈不上待遇,主要是靠政治上的“声誉感”调动其积极性,靠个人的“威望性”发挥其能动性,靠自我价值上的“成就感”激起其精神动力。详细方法是:村指导在中心户长被推举上任后上门恭喜,逢年过节上门慰劳;列席村委会相关工作大会;年关对优异治调中心户出息行表扬;对破案、突发事情供应主要信息和线索的中心户长执行一事一奖;在不增加农民担负的前提下,恰当发给中心户长误工补助;也可以按调停一件矛盾纠纷赐与50元现金的奖励。还,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的中心户长,按群众志愿实时予以调整。“中心户”既是勤奋致富的标兵,又是遵纪守法的榜样,还也是乐于助人的典范。经过这些鼓励办法的执行,在乡村营建一种“户长荣耀”的社会气氛。

二、具体完善“治调中心户”的治理和运作方法

要把推进“治调中心户”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履行“三项重点”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行动来抓,使“治调中心户”遍及全镇的村村组祖,惠及全体村民。

(一)增强指导,狠抓落实。

要将“治调中心户”建设列入党委县政府主要议事日程,明确目的,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狠抓落实。主要指导亲身抓,处理推进中的详细坚苦和问题。

出台“治调中心户”建设施行方案,组织召开督导会,推行“治调中心户”建设经历。镇干部包村包片,使每个村每个组的“治调中心户”建设都有人落实,有人督办。村干部和派出所、司法所民警要走村入户,开展查询摸底、宣传发起、推举户长、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

(二)典型引路,稳固提高。

在“治调中心户”建设中,首先突出公路沿线、人口集中和社情复杂的区域,然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渐推进。留意发现推行典型,经过召开中心户长先进事迹申报会、将中心户长典型事迹汇编成书学习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效果。

坚持从实践动身,依照“少花钱,起效果,能坚持”的制度,不断增强对中心户长的指导和治理,完善鼓励机制和裁减机制,充分调动中心户长的积极性。还,加大对片区民警和治保会相关工作的审核力度,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治调中心户”防控机制与专项奋斗、重点整治、普法教育等其他综合管治办法严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三、切实发挥“治调中心户”的功能结果

“治调中心户”防控机制将广大的农民群众组织发起起来,把有限的警力资源与无限的民力资源整合在一同,把治调防备的触角延长到千家万户,彰显社会群防群治的理念,能有用推进新农村安全基本建设,显示出了强壮的生命力,成为我镇一道亮丽的景色线。

在乡村普遍履行治调中心户长制度,有以下几点严重意义:

第一,可以稳固基层政权,夯实新农村安全建设基本。

中心户长们饰演着家长里短的谐和人、片区治安的维护人、扶贫帮困的热心人,他们的贡献精神和工作成效获得了群众的遍及承认。把治调中心户长作为干部后备人选进行培育,在今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可以把治调中心户长选为村支两委成员,特别优异的可以选为村支两委主要成员,让中心户长逐渐发展为村级组织的中坚力量。

第二,可以强大群防群治力量,使基层综治工作获得有用延长和增补。

中心户长们发起本地群众组建时节性巡防队、行业联防队、护村巡查队,开展夜间巡查、邻里照顾、院落守望等活动,乡村治安防备可以分明增强。

第三,可以实时调处民事纠纷,避免民间纠纷激化。

治调中心户长与周边群众生活在一同,基础清,状况明,可以实时发现和调处矛盾。中心户长假如每人每年处置5起矛盾纠纷,这看起来是个小数量,但乘以全镇中心户长就是个大数量,对乡村不变起到了减压阀的效果。

第四,可以疏通信息渠道,发挥民力无量的效果。

中心户长与群众贴近,对社情熟习,能快捷地把握各类治安信息,较好地处理了社会治安人不知、鬼不晓、信息不活络的问题,巧妙地延长了治调工作,延长了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制地完成了群防群治和事前防备。特别是可以实时调查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对党的政策的反映,能调查治安的真实状况,以便于制订政策,实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不变。

第五,可以加强群众自防认识,促进村民遵纪守法。

治调中心户长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宣传司法,使群众感应司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然后使依法做事的自觉性加强。

第六,可以亲密党群、干群关系,营建文明乡风。

“治调中心户”在干部和群众中搭起了一座“连心桥”。广大政法干警与中心户长经过常常性地沟通与接触,彼此增进情绪,加强信任,提高党委、县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还,经过中心户长指导群众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防备、自我服务,有用地优化乡村经济发展环境。

第3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现状

随着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名录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凸现,已成为做好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基础。我们现在使用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库,是以基本单位清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形成的。从20*年年报和20*年定报起,江苏省全面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试行工作,并初步建成一套科学、可行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制度。从省一级来看,已形成全省一库模式。其模式通过B/S模式在省局建立全省名录数据库,各专业及市级和县级名录库管理机构通过IE浏览器根据各自的用户权限直接更新、维护省局数据库,实现全省一库,分级、同步处理的工作目标,省级名录库管理机构及时监控各地的工作情况,在线解决各种问题。这种模式的优点表现在:界面直观,易于操作;中间环节少;基层工作量小;各专业互动,共同维护;交流渠道畅通便捷。基本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全面,信息内容可靠,动态更新快捷,随机查询方便和系统运行安全的“活库”。

二、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名录库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一)单位代码的标准和使用管理不统一。首先,单位代码是基本单位名录库的重要成分,单位代码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部门资料的互换与共享,但目前,工商、编办、民政的注册登记代码,技术监督部门的法人代码存在着非统一性。其次,在基本单位登记过程中,法人代码漏填现象严重,导致名录库中存在大量临时代码,给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带来困难。

(二)新增、变更和注销单位难以适时维护更新。一是新增单位登记难以适时准确。主要是工商部门提供的资料,联系电话与单位地址因变化频繁而难以联系沟通,造成新单位登记困难。二是变更单位的变更指标在名录库的更新维护中难以把握。由于各基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单位名称更换频繁,造成对变更单位的维护困难。三是注销单位难把握。掌握注销单位主要依靠税务和工商部门,但税务部门往往并没有全面的注销单位情况,提供的注销单位有限。同时,注销企业主要靠企业主动到工商银行注销登记,所以企业对注销登记十分消极,破产或停业之后根本不去注销,于是工商部门难以提供可靠和全面的注销单位名单。

(三)基本单位名录库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其利用率还相当低,在社会上的应用几乎为空白,没有体现出来自社会、服务社会的真正目的,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9月,与工业、贸易等各专业年报布置时间上存在差距,再加上经济指标的不确定性,造成基本单位名录库在统计专业调查上的运用存在局限性。

三、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名录库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任务重,难度大,不但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名录库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转变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切实重视此项工作,在人员配备与时间安排上做好保障,不断提高名录库的更新率,使名录库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加强部门间资料的整合,提高更新比例。目前名录库更新维护工作中新增、变更、注销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省局提供的工商部门资料。由于工商部门资料中一没有法人码,二没有具体的变更项目,造成与我们现有库的衔接率很低。如果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对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积极性,把工商库、质监库、税务库有效地整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名录库的更新比例。

第4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版权所有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第5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一、 课堂中的积极变化

1.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独 霸课堂 的局 面 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得到逐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 ,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真谛和意义,思想政治课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得到切实体现。

2.教学专制转向对话互动。

对话互动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专制,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思想”的深度,提升了思维的含量,突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3.刻板僵硬转向个性飞扬。

乌申斯基说:“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融人到位,许多教师善于思考,他们对教育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什么是一堂有价值的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中“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展现出自身所蕴涵的丰厚学养,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和张力。

4.单一手段转向多重组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学设施的改善,传统的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取代。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丰满,设计精巧,以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如慈利二中的课,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具挂图等优化组合,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 ,形象生动,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5.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协同。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们从单兵作战走上集体协同搞教研的道路。许多学校都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充实了备课组力量 教师们自觉地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一些示范性中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同时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加强了磨课,以老带新,师徒合作,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经验,使教师们在互动、合作中迅速成长。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这是调研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普遍反映。从我们与教师座谈中了解到,几乎 100%的教师都认为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比以前加重了。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49.79%的学生对目前课程的学习认为较困难,13.38%的学生感觉很困难,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认为较为轻松。思想政治学科增加了文化生活内容,四个模块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课程内容增加,课时却没有增加,学生负担也比原来加重。许多学生的睡眠也无法得到保证,普遍感到身体疲惫,心理上存在严重的焦虑感。

2.部分教师适应困难。

有教师在随笔中写道:“作为从教十五载的一线教师,我从没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没有细细思量的时间,没有从容尝试的空间,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攻坚战。”也许这篇随笔的言辞有些过激。但课改中部分教师出现适应困难是不容置疑的。课程改革将过多的责任寄托于教师,教师要当教育者、促进者、引导者、反思者、合作者协作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还要当课程资源的建设者。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要求与期望却过高,超出了教师的负荷,必然让教师精神疲惫焦虑有加。加上有的教材编写怪异,教师们适应困难。

3.教学效果虚空。

矫枉难免过正。当我们过分否定传统,在“双基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顽疾逐步清除的过程中,“双基缺位”、“学科缺位”的教学又在新课程实验中悄然蔓延。有的教师追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热热闹闹,而教学的核心内容被搁置一边。特别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汇报课、示范课,就像“排戏”,“亮点”纷呈。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的时间把握,抽掉了教学本真的东西。有部分教师曲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内涵,“自主”成为自流化,“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探究、合作”被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让人们对课堂改革的走向产生了疑虑。

4.教学管理矮化。

某些校长不能站在新课程的前沿,带领并支持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某些管理者显得落后和保守,甚至造成人为障碍。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分数被绝对化了,成了“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工具”,过分屈求于社会的升学取向,缺乏教育的理想。强求教学管理的整齐划一,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同声音者挨批评,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

三、改革落差归因分析

1.理论引导困惑。

课程改革新理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分离现象却也时有发生,不仅使课程改革的收效大打折扣,而且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引进不少,但真正经过消化、吸收,并能为教师所用的却不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常常成为靶子,被批得一无是处,教育新名词术语满天飞。邯郸学步的结果,使一些教师连最基本的学科“本位”都没有真正坚持,不说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也没有落实。

2.课程资源匮乏。

许多教师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其他的相关资源几乎全要靠自己搜集。课程资源的匮乏既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变得不可企及。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备要求,但教师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寻找课本以外的资料,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加之做课件、使用多媒体,成了教学手段的新要求,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这些都占据了钻研教材的时间与精力。调查发现,教师要真正备好一节课,起码需要花费3到 5个小时,而其中大量的时间都是用于查资源,找实际,联生活,迫使教师们赶做“无米之炊”。

3.教师发展滞后。

“课程改革的理念的确很好,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却感到非常吃力。”这是一个教师的感言。课程改革的高理想遭遇教师素质低的现实。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诸多新要求都是合理的,但不可忽略教师队伍这一基础的基础。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担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学历合格,但其专业发展长期得不到保证。在新课程实践中,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问题在重课程理念,忽视教学技能;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重专家引领,忽视基层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使课程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4.评价“青黄不接”。

调研中,问及教师是否都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时,不少教师的态度比较明确——不按,不能按!为何?因为评价。学校是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体制也在进行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所有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仍然居于重要的位置!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做法 ,不自觉地又回到重视分数的老路。

四、思考与建议

1.强化校长的认识。

在学校层面,作为执行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 ,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至关重要。要增强校长实施新课程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 ,切实贯彻好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形成有效的课程改革保障机制。要调整、改善现有办学条件,完善现行教育管理体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发挥教研部门作用。

课程改革,教研部门不可或缺。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各级教研部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深入学校,深入研究,精心指导热情服务分不开。他们采取许多超常的应对措施,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更加依靠教研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

第6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对养老产业、康养服务、养老金融的极大需求。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人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作为行业一员,我们愿意聚焦人口老龄化战略,深度参与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但受制于公司规模限制和总公司的整体布局,目前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经过公司各部门对数据的汇总和目前对该问题的认知,现将调研报告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色做法

目前公司在售的养老年金产品仅有一款,2020年销售额度为0。老年人专属保险也是现存一款,为老年人防癌医疗保险,目前的销售额和件数都很低。根据总公司的整体布局,在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兴办养老、医疗机构等方面还未开展相关业务。

二、存在困难

1.开展老年人专属商业保险产品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机构为三级机构,没有产品开发权,总公司在目前的产品开发上,暂时未对该领域进行重点布局;老年人风险较高,公司在精算时可参照的样本和能够使用的相关费率数据不足,可能会造成成本端的压力;

2.经营人才力量不足等因素,公司在人力配置上未设置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难以跟相关项目进行对接,且受制于企业用人成本等问题,难以支撑专门岗位的人才。

3.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存在困难。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机构各自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循环系统之中,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相互连接和沟通的机制;目前公司业务规模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如果合作基本是通过第三方的平台进行,中间会产生部分成本。

4.长期护理险等重点险种落地实施存在困难。市场认可度不高,团队的销售意愿也不强烈;保险公司经营该险种时间短,经验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弱;相关护理标准及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难以保证护理质量。

5.养老保险推广宣传方面存在困难。很多居民对于商业保险依旧缺乏一个基本的概念,认为其与将钱存进银行中并无太大差别;目前享受到商业养老保险人员较少,收益的人不多,但对保险存在抵触和误解的人员却很多,现在自媒体网络很发达,很多时候一个不客观的发言很有可能让很多人改变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看法;宣传材料必须是总公司进行配发,

6.政府支持、沟通协调方面存在困难。政府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足;相关的正面宣传希望政府加大力度推动,更加具有公众信服力。

三、意见建议

1.商业养老保险的险种分类较为陈旧老化,翻来覆去也不过几种险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需求。商业保险自身的适应性质偏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吸引力,目前创新性偏低。在顶层上需要再进行市场的相关调研和产品的创新。

第7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 循证决策:国际实践、理论渊源与学术定位 Roger S. Ulrich: 循证设计理论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践 顺势决策下产业园区定位方法与实践 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践 循证医学、个体决策与患者意愿的有机结合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的实践与发展策略的护理研究 中国循证矫正实践推广的困境与策略 国际实践理论与国家行动逻辑 国际主义理论的内涵与实践 国际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国际班理论力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调研报告 浅论新疆国际青年交流的理论与实践 决策理论与国际司法适用的国家选择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禁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沙龙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Carolyn J. Heinrich. Evidence-based Polic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n Two Parallel Movements.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03).

[6][9]Sanderson.Iran. Making Sense of ‘What works’: Evidence Based Policy Making a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2(03).

[7][10]Davies.PT. 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9(03).

[8]Sandria Tennant, Anthony Clayton. The 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al Projects: A Case for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13).

[12]Matthew Quinn. Evidence Based or People Based Policy Making? : A view from Wales.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2(03).

[13]Pawson R. Evidence-based Policy: A Realist Perspective. London: Sage, 2006.

[14]HM Government. Reaching Out: An Action Plan on Social Exclusion. http://dera.ioe.ac.uk/6350/.

[15]Edelman.M.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

[16]Schneider AL and Ingram H.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s and Polic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3(02).

[17]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0-48.

William N. Dun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rans. by Xie Ming.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40-48.

[18]Lasswell. Harold D. The Decision Process.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 1956.

[19]Davies, H. T. 0. and Nutley, S. M. The Rise and Rise of Evidence in Health Care. 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 1999(05).

[20]郭巍青.政策制定的方法论: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3(2).

Guo Weiqing. Approaches to Public Policy Making: Rationalism and Irrationalism.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3(02).

[21]王哲.循证决策:当代公共政策制定的新原则[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Wang Zhe.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 A New Principle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olicy Making.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22]Davis HTO, Nutley, S and Smith, P(ed). What Works? Evidence-bas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s.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2000.

[18]Mulgan G. Government: Knowledge and the Business of Policy-making. Canberra Bulleti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3(04).

(作者: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71;李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Zhou ZhirenLi Le

[Abstract]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is a popular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for more than 10 years, domest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eak. This paper aims to compensate this shortcoming.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background of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evidence-base policy mak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Finally,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related to the positioning, dispute and research focus and discusses how to make sense of the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第8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床旁综合能力;护士;学历;年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6)02-0096-03

能力是指个人工作或执行活动时所表现的胜任程度,也是个人在工作情景中运用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经验、价值观以及自我能力后所展现出的成果[1]。床边综合能力考核是结合临床真实案例和情景设置考核护士的评估、临床判断、独立思考、交流沟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应急处理等综合能力[2]。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印发《江苏省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指导意见》的规定,为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优质护理”的总体要求,昆山市中医医院护理部经常深入临床一线检查与指导工作,围绕《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2年)》的规定,为调高护士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部统一部署,2014年6月~9月对N1级(基本级),即从事0年~3年左右,N2级(胜任级)即工作3年~8年左右护士,共296名年轻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2014年6月~9月,护理部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院20个病区,包括抢救室、ICU、手术室及输液室的296名N1和N2级护士进行了床旁综合能力考核。1.2调查方法参照江苏省2013年三级医院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抽考的形式进行,对护士的对住院患者的病例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1.3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包括:规范的动手能力(20分)、病情观察评估能力(20分)、护理程序的应用(20分)、应变处理能力(10分)、表达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及素养(10分)、专业知识点掌握(10分)等7个方面,体现了年轻护士能力水平。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入录入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院年龄护士各学历的成绩比较,见表1。2.2全院年轻护士各年资的成绩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此调研报告显示,床边综合能力跟学历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跟年资高低相关,1年~3年护士普遍能力较差,尤其在病情观察、沟通、规范操作及应变能力方面欠缺(P<0.05)。3.2护士床边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3.2.1低年资护士存在问题较多①操作流程不规范,比如操作前、操作后不洗手,操作中、操作后忘记再次核对,物品准备不齐全等;②沟通能力欠缺,比如对患者的称呼不合理,与患者的沟通中表情僵硬,语气生硬,不能理解患者的潜台词,答非所问等;③病情观察和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护理脑梗塞患者时,漏观察瞳孔,在护理四肢骨折患者时,不注意观察肢体的长短,在护理危重症患者时,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准确地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不知道如何应对。3.2.2全院护士共同存在的问题①护理程序运用不全面,表现在评估不全面,护士收集的资料仅来源于患者及家属,经常忽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不全面,仅停留在患者现存的问题,未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常常忽略护理评价,导致旧的护理问题不能被解决,新的护理问题不能被发现。②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给与最适宜的急救措施;在导管拔出或脱落时,在患者意外跌倒时,手忙脚乱,举手无措。3.3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对策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以下对策:①对1年~3年护士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授课,更改情景模式为科室临床实境考核,与奖金挂钩;②推出护理模范,进行年轻护士的情商培养,增强护士文化素养;③实行全面责任制护理,增强护士表达沟通能力,提升健康教育水平;④组织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及护理会诊讨论,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病情观察能力;⑤进行情景演练,增强护士的应变处理能力;⑥继续加强日常床边考核,提升护士的程序运用及操作规范能力。

4小结

应卫生部要求,护理部提出“3个改变”的考核思路,打破传统的操作考核方式,提出新的考核思路,改变考试地点:从示教室改到临床;改变考试内容:从只考专业技术改到全面测试综合能力,增加人文关怀和处理应急问题能力的测试;改变考试评分:从仅考官评分改到联系患者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分,使操作考核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教条式考试,而是贴近临床,注重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逻辑作用。床边综合能力考核可以增强新护士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综合技能,使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因此,把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作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一项举措,并长期坚持下去,护士长在临床中随机考核,增强人员操作规范意识,完善护理程序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全面规范的整体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玉枝.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J].护理杂志,2010,57(5):12~17.

第9篇: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手术治疗;临床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92

急性阑尾炎由于发病较为迅速, 如发生后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 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 甚至死亡, 此类疾病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等[1, 2], 在进行中性粒细胞的增长分析上, 通过CT等检测, 可及时观察到疾病的病变情况。但是, 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疾病, 在临床中的危机性也会增加, 本院在进行这一病情的研究分析上, 对2013年8月~

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如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入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整理其临床病例档案, 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48例, 女24例, 年龄24~61岁, 平均年龄(45.2±5.9)岁, 患者进行相应肠梗阻治疗中, 发现伴糖尿病者16例, 高血压患者24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白细胞检测, 并对患者行B超等检查, 分析患者下腹渗液以及腹部包块情况, 完成对患者的基本病症检测后, 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测观察。分析患者的肠道内部病变情况, 对其疾病特征进行记录分析。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护理:应提前对患者的各项病症资料进行统计调整, 做好相应的全面检查, 并及时对不同并发症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手术前, 手术部位皮肤应及时进行清理, 其中对不同患者的毛发应做到及时的清除, 从而保证治疗的安全性。②术中护理:采取麦氏切口进行判断分析, 并对患者不同临床情况选择合理的护理手段, 如切口纱布保护处理方式, 需要避免造成切口的二次感染, 对于阑尾切除后残留应进行穿孔取出, 手术期间若切口未受到污染, 则无需进行冲洗, 若受到污染则应进行碘伏、生理盐水冲洗。③术后护理:主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对疾病动态进行实时观察, 确保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 都能够有一个较好的临床监护控制, 在这一基础的表达上, 可结合实际的治疗需求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文献[3], 分为痊愈、病情好转及死亡。

2 结果

7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2±2.61)d, 其中痊愈53例, 病情好转13例, 死亡6例。在治疗中, 2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经相应医护调整, 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阑尾炎手术治疗属于急诊治疗,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手术的安全性, 并通过对阑尾炎的并发症状以及主要的手术需求进行调整。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手术的基本需求进行合理的手术执行设计。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中, 7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2±2.61)d, 其中痊愈53例, 病情好转13例, 死亡6例。在治疗中, 2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经相应医护调整, 均恢复正常。

由于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治疗过程中, 为避免不良反应, 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临床治疗调整, 其治疗的基本需求需要结合实际的围术期调研报告进行综合性分析, 并依照相应的结构标准点, 实现对患者在药物敏感性方面的护理监护治疗, 其中对于肠梗阻的治疗需求问题, 应结合相应的梗阻手术切口需要进行适当的感染率降低分析, 其中对患者的手术恢复情况以及调整的治疗安全模式等, 也都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在临床中, 为满足对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 在患者入院后, 就需要针对基本的治疗需求进行适当的医护处理, 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诊断需求, 实现对不同感染因素的控制, 保证手术治疗期间的安全性[4-9]。

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治疗上, 通过对肠梗阻患者的基本治疗调节需求进行整理, 即可更好的满足患者对治疗需求的保障[10-13], 同时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通过诊断检测, 从根本上完成对患者的疾病诊断调整, 并依照相应的治疗策略, 实现对患者的安全护理。在治疗中, 为保证医护工作的安全有效性, 对患者阑尾的切除以及梗阻的治疗处理等, 需要结合阑尾切除的执行安全性, 做到对不同疾病的腹膜保护。对于切口感染率的降低处理, 其预防和护理的相互协调, 是保证治疗安全性的重点。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 也应当按照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 从而保证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操作执行。对患者所采取的相应治疗理念, 可结合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并以此来促进患者在不同治疗层次上的安全保护[14-16]。

综上所述, 在现代临床医护治疗中, 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三少四多, 而相应的医护治疗体验对患者的治疗时间与周期等, 都会形成一系列的影响, 而在临床中, 只有对病症的严密侦测, 同时做好对治疗周期和时间上的严谨执行, 从而保证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