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公司外贸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外贸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外贸管理制度

第1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础

一直以来,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之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的模式多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没有形成规章制度。部分企业采用了ERP系统来实现其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审批程序的规范化,但仍然没能用书面的形式加以制度化。虽然经验对企业是非常宝贵的财产,但是其缺点是很难对风险进行预见和过程控制。

由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外贸企业的当务之急。外贸企业需要建立的制度有内部治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几个方面。

制度形成仅仅是第一步,还应当有个很好的执行程序将其落到实处。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切照制度办事应该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使命,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者有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的职责。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经营轻管理。业务部门特别是对企业盈利贡献大的部门,会特别受到重视和优待。有些制度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尤其应从业务部门抓起。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是实用有效的。不顾企业的特点和规模,照搬制度,不仅耗费人力和财力,而且也见不到内控实效。

二、找准风险控制点是关键

外贸企业需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除了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外,还面临国际商务欺诈、结算方式、汇率折算、国际贸易壁垒等风险,因而其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并且贯穿于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因此,外贸企业要找准主要风险点加以控制。

外贸企业属于流通企业,资产流动性大、周转快。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抓住重点环节,对于权限设置、合同审批、货权控制、应收款项等加以重点管理,其中又以合同审批管理最为关键。

外贸企业对重大合同和项目应建立集体决策制度,由业务、单证、储运、财务、法律等各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合同的可行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考虑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也能加强业务与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在合同审核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客户资信调查,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和贸易方式。其次,要了解业务背景。年初由于人民币升值加速,出现了委托外贸企业进口开证,但实为融资的业务。这类业务利用了外贸企业银行贸易融资的优势,当进口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时,外贸企业将承担对外付款和委托单位弃货或收款失败的风险。所以,企业在分析业务时,要判断风险与收益是否对称,这是判断业务是否可行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三,要判断业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企业经营目标不仅是获取利润,更是长期利益的获得和核心竞争力的积累。第四,要识别业务的内部风险,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人员配备不合适,不仅事前风险无法识别,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更是难以控制。最后,决定合同签订的操作点。一方面在合同条款中对风险加以限制,例如交货、仓储、结算方式等;另一方面通过过程管理,对主要风险点加以控制,如异地报关进口、对报关仓储公司的选择、对货物的实地盘点等等,来减少货物灭失的风险。

三、形成制衡机制是核心

外贸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为使制衡机制有合理的组织保证,外贸企业应建立一个分工合理、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风险最大程度的规避。

科学的授权批准制度也是制衡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恰当地设置权限有助于外贸企业将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即使业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出现失误,最后所导致的损失也是可控的。

外贸企业还应当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授权尺度。要经常对业务流程进行审查,随着信息的获得和对风险认知程度的变化,重新判定授权是否恰当,并且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可以及时避免潜在的业务风险。比如在进口业务中,关注产品价格,在跌价时追加保证金和保留处理进口货物的权限。

四、各要素相互配套是保证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前面所述的问题外,还涉及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要素。因此,各项要素相互配套、同步进行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证。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信息的沟通。首先,要让每一位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以便在日常的工作中正确行使职权。其次,对于发现的问题、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得到及时和持续的改进。

第2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一、我省民营企业概况及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最近几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的私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2、民营企业在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1年,全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共完成进出口总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229.8亿美元,增长18.2%,出口增幅继续位居沿海主要省市之首。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5%和28.4%,均比上年有所提高。2001年,全省新批的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进出口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900多家,非国有企业的出口增幅达46.4%.其中2001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212亿元,出口额达80亿元,增幅与上年相比超过50%,已有200多家国外贸易机构在义乌设立办事处,3000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出口到130个国家和地区。

3、民营企业正在努力走向公众公司。民营企业在开始创业时一般以家庭企业的形式出现。家族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创业者精明能干,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决策快,管理成本低,不易发生内部人控制,容易保护商业秘密等优点。家庭企业自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家族主要成员的能力如果不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就会成为企业的障碍,如果形成了家长式的领导就容易发生决策失误;家族企业是靠亲缘关系来维系“人和”的企业,一旦家族成员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国外家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仅为39%;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只有15%.企业要做到永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追加资本。于是,民营企业演变为上市公司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以美国为例,其众多举世闻名的大型上市跨国公司中就有微软、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世界型企业。目前,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除了万向集团、天通股份、海正药业、雅戈尔、浙江广厦、浙江阳光、上风高科、中国小商品城、轻纺城等公司在国内上市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目前又有50家民营企业结束了上市辅导期,2002年8月12日,台州市政府正式在香港向国际投资者和证券界推荐本地40多家打算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此举无疑是政府出面为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信用担保,引起了境内外各方的关注。随着二板市场的推出和管理层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浙江的民营企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成为公众化的公司。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逐渐成为主要的职能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防止损失和保护资产的动能将逐渐弱化,而开始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评价系统的效益和效果,并就如何改进系统效益提供建设性建议上。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民营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更为严峻的是加入WTO后面临着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民营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内部,情况熟、信息灵,有条件了解和评价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运转情况及资源优化配置情况,通过开展诸如决策审计、成本费用效益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及人才开发利用审计、评价企业运行效果,以及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效益性审核检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审核,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本及效益分配是否真实,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我省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已涌现了众多的典型,浙江万丰奥特集团公司十分注重对内控制度的评审,专门请有关专家就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评估进行系统讲解。在对营销、采购等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作为必经程序。在查阅财务、统计等信息效益过程中,注重收集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发现问题立即组织实地调查。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根据总裁的意见,专题研究落实内控制度,先后完善了《材料采购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销售价格管理制度》、《运费支付管理制度》、《异地库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部门的推动下,集团公司对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为经营管理活动有序、有效、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完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要准确定位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其组织模式的定位应与企业的形势、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现状及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可以向外发包,即第三方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但企业最好要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要准确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1、从过去注重审计多少次,查处多少问题的地毯式覆盖转变到注重风险领域;2、审计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3从逐部门审计转变为全业务过程审计;4、审计的着眼点从某个局部转到全局范围。

1、加强风险管理,改变审计观念

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忧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民营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组织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投资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等。

2、围绕规范化建设,加强内控制度评审

现代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严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统,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畅通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着重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严密性、完善性,管理规章制度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适应性、有效性。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漏洞,及早提醒经营管理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起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实践证明,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高,效益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低,效率就底,错弊情况就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其相对超脱的地位,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贯彻执行,对执行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更全面、合理地设计、安排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超脱的地位和综合性的评价职能,使内部审计具备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多种服务的机会与能务,发现其他职能部门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更能从全局出发,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民营企业最高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第3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降低成本;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一、引言

进出口外汇核销制度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其特征是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可以有效遏制不法企业逃汇、套汇、骗汇和非法将外汇截留境外等行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本着“稳妥安排、循序渐进”的原则从2005年起开始积极探索推进核销制度改革,2010年12月先行实施了进口核销制度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局联合了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公告,2011年12月1日在江苏、山东、湖北、青岛、内蒙古和福建等七省市正式启动。基于上述试点的成功,国家外汇局决定从2012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二、国家外汇管理局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1.实现贸易外汇管理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由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由行为审核向主体监管的转变。构建企业进出口综合监测、主体分类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外汇管理模式。外管局依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企业的进出口货物流与资金流进行总量对比,实现动态分类管理,实现非现场监测预警,从而推进了贸易便利化进程,简化了企业收付汇手续,降低了企业成本,使合规企业经营活动更加有效、畅通。同时外管局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和化解,严厉处罚违规企业。

2.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相关行政许可项目由过去的19个小项目简化为4个小项目,共废止了116件与贸易外汇管理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了行政效能。

三、进出口核销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1.符合规定的进出口企业将享受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从而可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往返外汇管理部门现场办理核销的次数和现场等候办理核销的时间明显减少,凭相应单证可直接去银行办理收付汇业务,节约了企业的人力与物力成本。企业在进出口货物收付汇、核销等方面的工作量至少降低了70%以上。根据新的改革内容,企业一旦被列入二、三类企业名录,则对其开展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企业转变外汇管理思路:遵守相关规定,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自律管理,自觉守法经营;转变过去依赖于外管局催促、监督核销;协助外管局核查企业逾期未核销明细,并按照明细逐一匹配单据;转变以往完全采用核销单作为资金流、货物流匹配管理的方式。进出口收汇核销工作以企业自查为主,以此推动外贸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推动了企业内部监管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了进出口工作人员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企业各部门职责,优化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进出口核销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以前,为了办理核销业务,企业相关业务人员每月多次往返外管局,不仅劳心费力,而且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改革后取消核销单,公司不但可以节约成本,也可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处理商务函电、单证等其他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下面以出口贸易为例,详见图1

图1改革前出口收汇核销单工作流程图2.改革后,海关总署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简化了出口报关流程,出口货物报关及申报出口退税无需再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无需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税务局参考外汇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企业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从而企业可大幅缩减交通成本、通讯成本和人员费用,提高了进出货物通关速度,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牢牢把握改革机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改革后银行办理收付汇业务更加简便、灵活。银行在为企业办理收付汇业务时无需查询外汇局公布的进口企业名录,解决了网点登陆名录难的问题。只需在第一次为该进出口企业办理业务时留存其营业执照等文件即可。银行也无需审核备案表,按照外汇管理法规审核相应商业单据即可。改革简化了进口付汇业务和出口收汇业务流程,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明显缩短,人力成本减少了1/3,并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从而也促使银行更加灵活自主地开展业务,将更多人力、物力投入金融产品开发、分析、研究和创新等工作上来,提升涉外金融服务水平。

4.操作性工作大幅减少,核销管理模式步入快车道。此次改革将促进收、付汇核销管理模式和管理重心的转变,操作性最强的核销工作将在网上核销的过程中逐步淡化。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从具体操作和一般性审核逐步转向技术性更高的核查工作,根据监测网上的核销数据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分析和预警等,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个别异常资金流动,研究、完善系统及提高数据质量等方面。外汇局与税务局、海关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完善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综上所述进出口核销外汇制度的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企业、银行、外汇管理部门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5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增长潜力表现强大,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七成左右。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们出口产品仍是以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近年这情况也出现一定的改变,例如以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稳步上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中小企业如果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如熟悉和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建立起良好的外贸综合经营基础等,再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国际贸易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将会大大的增强。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第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内在因素。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一是外源融资能力差,是指企业吸收其他外在资金并转为自己投资的能力不强。二是内源融资能力弱,也就是企业将自身利润转为企业再投资的资金较少;

二是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因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的生产依靠的还是以低劳力、密集型的生产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效应,而且企业间产品的重复性较高,竞争恶劣,这都让中小企业的产品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

三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很多还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中小企业创业的初期优势明显,例如可以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致性等。但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弊端渐显,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出口规模亦被限制。

第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外在因素。

一是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职能定位、管理职责不明确;二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总体实力不强;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所欠缺。

二是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一虽然我国外贸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变化重大,但就目前而言依然有很多对中小企业出口不利的地方;二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登记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第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一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进行治理机制的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管理体制。一企业老板要有勇气打破家族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实行合理分权;二企业的管理应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立起符合自己实际的规章制度。因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优势明显。

二是增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一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提高企业诚信经营意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信誉为本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三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相比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中小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的创新,生产一些新、特、优的产品。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艰难,大部分的经营者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对技术创新都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层少,实施技术创新速度更快,所以近年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方面水平提高很快。中小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获取更大的效益,就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用。

一是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协会在实际中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对行业实行调控,从而维护企业间的自由公平、良性的竞争,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支持。

第6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回想当初报名时,我毅然地决定来参加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因为我想趁这次机会更早地踏入社会、体验社会、了解职场生活等。在来之前 ,也给自己订了几点实践目的:

1、 了解、学习专业知识:

2、 了解公司的管理制度:

3、 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4、 从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这十几天里,我实践的主要部门是外贸部和人力资源部,所订的实践目的基本完成。在外贸部,我学着看销售合同,深入了解整个交易磋商的过程以及一笔交易所要涉及的部门、机构,自己也尝试着模拟写销售合同,检验、修改信用证。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让我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有一个宏观方向,一条思路:在这里我学到了凡事要细心、周到。在进行交易时,你要做多方面的了解,了解各国文化风俗以及各国的法律法规等,这些都是外贸交易与内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这里也让我明白想学东西你就要主动,要主动去问,主动去学,所以在这里我常常会静静地坐在跟单员的旁边,看着她工作,遇到有不懂的便虚心问她,积极去抓住主动权,在这里也让我更坚信做外贸的前景,也更让我下决心学好英语,学好外贸。

再来几天是在人力资源部实践,在这里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第一天在这简老师给我们上培训课,送给我们几句话:当你思考大于行动里,你要“行动”:当行动大于思考时,你要“思考“。也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第一这个机会。在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整理档案资料及做两份调查报告。整理档案资料是一件比较简单、机械、繁琐的事,但是我能够认真地去对待,不以事小而不为,而是清楚地知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可学到很多,学着人力资源部怎么归类、整理资料,自己学着以后怎么来整理自己的资料,也从中发现百宏的员工情况,更可贵的是从整理资料中发现问题如:员工的性别问题及入场时间等处出现错误,让人力资源部能够及时修改。能够在简短的时间里给公司留下好的印象,简老师夸奖说:你们做事都很认真帮了我们不少忙。自己也从中明白:越简单的活,你就要越细心。而从两份调查报告中了解了百宏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员工对公司一些规章制度、设施等的看法,也从简老师那学到怎么去分析一份调查报告,要从哪些方面,要怎么体现等。同时也温习了办公软件的使用。

周末的时候,xx镇政府x组委、x书记带我们出去玩,去参观xx镇的一些企业,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龙之族、天龙公司和恒盛集团,让我们借这个机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线、经营模式、销售方式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也定期与我们开座谈会,汇报近期在百宏的实践情况及感受,让我们18个队友能从中互相交流、了解、学习,李组委和许书记也从中对我们有更深的了解、认识等。很高兴在第一次的座谈会上就给组委和书记留下很好的印象,许书记说你的观察能力不错,百宏公司里的娱乐设施确实有点形同虚设,作用不大。

在实践之余,也常常与员工、部门职员、主任、经理等聊天,了解一些公司情况,也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工作经验、沟通能力等。自己则坚持每天写实践日记,定时做实践总结。在实践的这几天里,也认识到自己现在的英语水平对做外贸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必须加强学习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再来就是自己的知识面不广,例如有关经济类的知识,我也将在以后的学习之余侧重去了解学习它。

第7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第8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 中小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加速回升并呈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态势,而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何适应新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经营风险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如今国内外经济已逐步回升,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宏观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上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老龄化的逼近,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缺工”问题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特别明显。

2.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抵押物少,企业资信和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很难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国际市场萎缩,市场拓展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壁垒大幅增加,国际市场拓展异常艰难。

4.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成本提升。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持续升值,特别是自2010年7月起升值加速,对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5.环保成本提升。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促使企业生产环境成本从外部化转为内部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二)企业内部面临的经营风险

1.出口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具有严重的政策依赖。过去20多年来,中小企业凭借敏锐、高效的市场运作和我国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比较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这些有利条件和政策优惠也助长了中小企业的惰性,致使他们重生产和销售、轻研发和品牌建设,长期依靠简单的加工生产和低价竞争。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和外部市场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使一批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2.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效率不高。首先,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造成了决策机制家长制、家族制、权利控制的血缘制等现象,使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缺乏精细化。其次,缺乏长效的用人机制,创新投入少。再次,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不足。首先,出口市场集中,造成企业对这些市场的高度依赖,增加了外贸经营风险。多年来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而欧美恰恰是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其次,中小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大多集中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改变产品外观和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方式。再次,OEM贴牌加工贸易是中小企业主要的生产和贸易方式。

4.缺乏外贸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对国外新老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建立客户服务档案,并进行有效的动态跟踪和信用管理。其次,外贸合同条款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部分外贸环节操作不当,外汇结算管理不健全。再次,汇率风险防范手段单一。仅通过提高价格来规避汇率风险,很少采用远期结售汇、国际理保、出口信用保险和人民币掉期等规避手段。

5.盲目多元化经营,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经营被许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风险分散的策略。一些企业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结果不仅未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寻求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削弱了在原有领域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实现转型的必然反映。由于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长期性: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资源环境标准的提高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三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币升值依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应对这些长期问题,惟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奏效。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海外市场向主要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发展转变。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从产业竞争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产业中获得相对较好的竞争位置,竞争战略的选取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企业一般性竞争战略有3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过去,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获取廉价的生产资源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但现在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已无法维持其竞争优势。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行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从总成本领先战略转为差异化战略或专一化战略,靠特色、专长和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群,重新获取竞争优势;二是从专注于生产转为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品牌运营的投入;三是从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转为通过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整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现实的做法实现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但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外向型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合理的创新形式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应以“立足现在,把握未来”的姿态来合理配置自身的创新资源,不合理的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创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外向型中小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应从以下几种途径考虑:一是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和管理流程方面的创新以及企业人才管理方面的创新。借鉴新的管理经验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二是产品、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备勇于开拓的胆魄和敢于创新的气魄和毅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在发展前期可通过适度增加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非品牌产品,做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以特色产品为自己开辟市场,占领大企业产品覆盖不到的盲点。三是营销创新。改变原来的营销策略,重新定位和细分市场。一方面应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以差异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积极尝试新的贸易方式,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拓展国内市场。长期以来,外向型中小企业专注于国外市场,忽视了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因此,外向型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坚持外贸、内贸两条腿走路,努力拓展进口和内贸业务,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三、农垦南燕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与启示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

农垦南燕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仅300万元、以外贸经营为主的中小型贸易企业。2003年~2007年5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和出口收汇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83%和25.56%,净资产回报率均在10%以上,员工收入年均增长25.51%。公司的改革发展受到省、市外贸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多年获省工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然而,由于公司多年来主营业务为自营和出口,且传统轻工产品出口约占60%,以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为主的自营出口业务仅占约30%,进口和内贸业务比重更小,不到3%,公司核心竞争力很弱。08年金融危机给公司经营造成严重打击并危及企业的生存,当年公司出现严重亏损。2009年经营规模大幅度下滑,营业收入总额同比下降35.91%,而外贸销售收入则达到44.33%的跌幅(见表1)。加之公司无任何实业资产抵押,无法向金融机构贷款,资金运转困难。公司运营陷入困境,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严峻的形势,公司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打破主营外贸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力求经营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调整贸易经营结构。从以出口经营为主改为以出口经营为基础,内外贸结合,着力扩大内贸经营规模;出口经营从以为主改为以为基础,自营与结合,重点拓展自营出口。二是调整经营产品结构。出口产品方面,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向科技含量较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转变;通过进口非洲优质剑麻纤维,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的档次;在稳定餐厨用具、家居用品等传统轻工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拓展PVC广告膜和节庆装饰网纱布等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内贸产品方面,从单一经营农垦特色天然橡胶向以天然橡胶为基础,国产合成橡胶、橡胶助剂以及进口复合胶为辅转变。三是调整市场结构。加大走出去拓展市场的力度,出口市场从以欧美市场为主转为稳定欧美市场,重点拓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东盟、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内贸方面,逐步理顺产品购进渠道,从原有的民营小厂进货为主向海胶集团、中石化等大企业进货转变,确保产品质量;销售市场则以原有的广州周边市场为基础,逐步拓展珠三角地区市场。四是创新内部管理。主要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控制防范机制。重点加强资金运营管理,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信用管理,切实维护公司对外信誉,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困境中做到不裁员、不减薪,增强员工共渡难关的信心,提升凝聚力;适时引进内贸经营人才,充实经营团队;完善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开拓经营的积极性,确保公司效益和员工收入的稳定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贸易经营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公司经营逐步好转,效果明显。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3.11%和341.52%,企业已从生存困境中摆脱出来,并朝着良性运转的轨道发展。外贸出口规模逐步回升,自营出口占比以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占比均逐渐加大;内贸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倍多。实现了外贸、内贸同步发展、两条腿走路的目标。经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运营资金重新迈入良性运转,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农垦南燕公司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营思路,使企业摆脱困境,迈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轨道。从该企业的成功实践中可以得到启示: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秉承企业的核心理念。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及发展潜力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农垦南燕公司作为一个贸易型企业,始终坚持“立足农垦,面向社会,为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优质服务,诚信合作,实现共赢”的经营理念,重视企业信用的培植,得到广大贸易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在公司陷入生存困境时能够得到贸易伙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无论企业大小,都要抓实主营业务,向主营业务要效益,企业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南燕公司始终把贸易经营作为企业主营业务,即使在陷入生存危机时仍然没有考虑多元化或跨行业经营。三是要做好创新准备。只有做好创新的准备,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中发展。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全面创新,是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出现生存危机及发展变革时,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经营骨干跳槽、团队难于协调等现象,此时要求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科学研判市场,实行民主决策;重树信心,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企业,保持经营团队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辛元.解析中小企业新的发展契机与路径依赖[J].生产力研究,2008(12).

[2]郭朝先.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与发展方式转变[J].税务研究,2009(8).

[3]罗玲.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局与政策支持[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8).

第9篇:公司外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