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

第1篇: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第2篇: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就业信息资源 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2.6 G647.38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6万人,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增长的幅度很大,但社会所能提供的相应的工作岗位却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就业信息的支持。对于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及时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的作用,利用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是信息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一项全新的要求。

1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现状

1.1 对就业服务重视不够

虽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服务范围大多还停留在纯粹的“教辅部门”层面上,拥有巨大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设施优势的图书馆很少主动将自身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部分图书馆的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图书馆与大学生就业关系不大,对就业服务重视不够。的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院(系)负责,而与图书馆的联系并不紧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传统的就业指导部门,由于其定位和其专业化的人员配置,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演变为以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为标志的服务形态。由于传统计划教育和高校部门设置的缘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没有得到重视,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尚未全面地体现出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这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1.2 开展就业服务的力度不够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展开了相应的服务,比如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就业文献导读、专题读书会、文献检索课的就业信息专题培训等,但开展就业服务的力度不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图书馆信息渠道开发不足,造成就业信息总量短缺,就业信息来源不足,就业信息的收集、管理与服务始终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不少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就业资料一般涉及面大多比较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企业名录、辅导资料等,由于与馆藏文献体系不够密切而疏于采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渴求。另外由于宣传不够,实效性的服务手段缺乏,大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了解较少,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待深入。

2 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已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我借你还,而应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图书馆就业信息咨询指导工作的开展符合图书馆发展的这一新理念,是图书馆创新工作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因此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2.1 高校图书馆拥有良好的硬件环境

随着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深入,硬件设施设备成为评估的硬指标,长期困扰图书馆经费难得到很大的改善,许多高校图书馆借此机会,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增加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变得丰富充实。高校图书馆正在从传统意义下的图书馆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过渡,“虚拟图书”、“无墙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也在逐步成为现实,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计算机应用系统和专业化数据库广泛应用,Intemet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这些硬件的拥有为图书馆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信息选择。

2.2 网络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拥有长期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馆藏体系,同时又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信息资源,其科学性、广泛性、系统性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另外各级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能够广泛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先进的设备和畅通的网络资源,迅速了解就业动态、就业政策、职场现状等信息,避免就业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3 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先进技术设备,而且图书馆具备强大的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储存、传播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调控信息流,实现信息资源最优化配置,这源于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一般来说都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特别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搜集、接收能力;信息的选择、识别能力;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信息的整理、加工、综合能力;信息的调研、预测能力;信息的交流、反馈能力等。这样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图书馆能够就某一专题迅速地找寻、组织相关资料,分类加工成不同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信息抽取机制,对于有效信息广泛传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保障。

3 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图书馆要做好长期的就业服务工作,首先应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专职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团队,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渠道,创新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让毕业生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就业现状,对企业和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做出正确选择。

3.1 建立完备的就业文献保障体系

3.1.1 建立就业指导图书阅览室 就业信息是连接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必须做好搜集整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的工作,包括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和有关文件精神、人才市场供需形势、毕业生供需等信息。首先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就业文献的购置。图书馆应与各级人事、教育、出版等机构与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同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有关的书刊资料,包括求

职礼仪、求职心理调节、公务员考试、各行业介绍、中国企业简介等方面的文献资源;还要注重收集非正式出版的一些资料,如政府部门的有关就业政策文件、就业工作会议纪要及总结材料,用人单位的宣传资料,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义,各种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班的教材等。另外对图书馆现有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等文献集中起来,进行开发利用,专题性收集相关信息,这样无形中给学生清晰地指明了目标,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建立就业指导阅览室使高校图书馆既可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又可强化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工作。因此,建立专题阅览室是图书馆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扩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3.1.2 创新信息使用方式,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图书馆应当发挥自身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笔者认为尤其是开发网络数据资源是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开发的重要任务。当前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华英才网”、“中国就业网”、“前程无忧网”、“百才招聘网”等许多人才招聘网站,其背后是一个个大型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需求、签约情况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作为图书馆的就业服务机构应创新信息使用方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就业信息资源二次开发:①要进行信息筛选。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从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中为毕业生筛选有用的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个人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合理配置信息资源。②要进行信息创造。要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用活网络数据资源,从新角度、深层次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信息创造,从而产生新的信息,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渠道及时传递给毕业生,促进其就业。③要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促使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绘制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图表,并建立稳定的信息互换机制,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的合理化建议。

3.2 实行就业指导馆员制

就业指导馆员应充分利用其具有的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较强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和交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的重要性,要在图书馆开展一系列旨在加强对他们掌握就业信息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的活动,教会他们搜集、整理和传递就业信息的方法,并相应开展各类就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就业情报分析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指导馆员可以利用掌握的先进方便、快捷的网络工具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和网络聊天室等为毕业生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并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前沿信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动态信息。另外,还可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毕业生留言箱,随时倾听毕业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毕业生可在此留言反映需求,提出问题。就业指导馆员对毕业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根据反馈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图书馆还可采取FAQ方式,将学生经常问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类组织,通过列表上网,提供给毕业生查询。对就业指导网上咨询服务,要重点解答网络搜索、数据库的使用、就业政策、求职者应注意的问题等,加强与学生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实现图书馆与毕业生用户的良性互动,提高就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3.3 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培训体系

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培训体系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外在扩展。首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全程化、阶段化的指导培训。在新生阶段就要给他们上利用图书馆的导读课,让他们了解本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馆藏特色、各类型文献的入藏情况、各书库和阅览室的分布、图书的检索和借阅方法、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等,使新生尽快掌握了解使用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方法。其次,利用图书馆所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对学生进行文献信息的检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会文献信息检索是提高自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将会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毕业求职阶段,指导大学生进行求职能力和择业素质的训练,可采取推荐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文献,如《大学生求职手册》、《大学生就业指南》等,同时开展求职模拟训练,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语言交谈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心和求职技巧,提高择业心理承受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3.4 加强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各教学系部紧密联系,做好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

第3篇: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现在在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基础课和公共素质课,认为公共素质课的开设是浪费时间,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会动手,能就业就行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我们培养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一个对自身发展没有规划、对祖国前途漠不关心的人,怎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才先成人,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必不可少。

二、做好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的职位

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基本工具,是聘任管理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军事理论》课程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事上述课程教学的人员是学校教师的一部分,应和其他教师在课酬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明确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有利于为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招聘、调配、选拔、培养提供依据。

三、制定工作职责

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主要有如下职责:一是认真完成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的工作之一。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按课程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准备好教案,填写相关教学文件,做好课堂管理,完成作业批改和课后答疑等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做好课程考核工作,积极参与试题库建设,认真完成试卷和试卷分析等工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汇报教学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二是明确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有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有权对负责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权参与学校的教学、教研等教学活动,有权参加相关业务培训。义务: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应该爱岗敬业,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不得擅自更改教学计划,自行变更课时、停课和调课,应做好课堂管理,重视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义务接受教学管理部门与人事部门对其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有义务接受教学督导的监督与学生评价。

四、做好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的遴选

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其思想品质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并慢慢形成与之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在广开来源的基础上,实行准入制度,除了考察其相关专业知识外,重点考察其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精神,首先要热爱教学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有健康的职业心理。二是个人素质标准。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直接与学生打交道,要为人师表,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自身有较高的素养。三是专业能力,虽然这些课程在大学里没有相应的专业,但作为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就应对相关课程及其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教学。同时兼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五、做好公共素质课兼职教师的培训

第4篇: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发明创造意识淡薄入手,分析多层次原因,找出合理对策。以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基础,开展针对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思维和能力训练。对创新型学生和指导教师,从不同层面进行激励和鼓舞,促进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尝试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并对发明创造的成果给予精神肯定和物质奖励,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

传统教育体制是“满堂灌”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标准试卷走的思维模式。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听话的学生往往被认定是好学生,而思维活跃、具有扩散思考能力的学生经常被误认为不听话,瞎折腾。在大众观念的压力之下,学生的创造精神经常被扼杀在萌芽里。在应试教育时代,分数就是人生的全部,这种观念使得学生只学习好好要考,拿到高分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大部分学分都是理论修养差、知识面太窄、综合能力弱。这样的高中毕业生到了大学阶段,知识容量不够,创新意识差、发明创造能力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针对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想要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首要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通过开展以发明创造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成果展,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关于发明创造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发明创造的巨大作用。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大学生,讲座选题需要侧重近代电气电子信息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比如说电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发明等等。或是最近流行的iphone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迭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这些都是和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东西,肯定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

(2)为了让大学生和发明创造拉近距离,在讲座中举例说明一些小的创造如何改变生活。比如说最新一代的空调,装上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室内幼儿是否踢被,实时调整空调温度,实现家居智能化。基于电学知识而发明的捕鼠器,可以帮助很多地方改善居住环境。通过生活中的小发明创造,让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人人可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训练的形式有集体讨论训练和个人分散训练。

集中讨论训练

集中训练主要以座谈会、讨论会形式进行,开展创造性思维广度、深度和力度训练。组织学生讨论,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着重查找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存在的不足甚至危害。针对某缺点和不足,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想,各抒己见,从众多创新设想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创新设想时,鼓励学生思维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对某产品进行创新设想时,尽量向多功能的方向思考。

个人分散训练

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分析对生活密切的电气电子类产品。把创造设想记录好,定期和同学讨论分析其可行性,大家针对某一设想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可实施的设想,组织实施。开展个人分散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习惯。

学习发明创造方法,指导创造实践

创造技法主要有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还原法是把创造的起点回归到产品创造的原点上,它可以帮助创造者克服习惯性思维。智力激励法是利用智力激励讨论来集思广益的方法。缺点列举法是列举产品缺点,然后针对产品的不足,提出创新设想的方法。将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指导大学生从小发明创造入手,通过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逆向思维等方式,结合创造技巧,开拓扩展思路,产生大量创新设想,寻找更优方案。

为促进激励推进相应的保障措施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广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奠定基础。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针对有意向进行发明创造的学生,学院派专业老师组织全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专业的创新素养,逐步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

为了训练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院每年都会组队参加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优胜队伍推荐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这种参赛经历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是非常重要、可贵的。

制订鼓励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活动的计划,组织专利申请培训

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做到活动情况要有记录、有档案。把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时,在年底考核时开展总结评比表彰活动。针对大学生中有成熟的发明创造,鼓励支持其申报专利,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家来授课、对学生和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对申报专利的学生,学校提供全程服务,积极帮助整理资料,确保专利申报的质量。

针对大学生本身的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励措施

研究设置创新学分及其实施方案

设置创新学分,根据每个创新科技成果的分量等同于一定的选修课的学分。在市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2个学分。在省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3个学分。在国家级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专业选修课等同于4个学分。

研究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及其实施方案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发明创造,给大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市一级认定,奖励5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省级认定,奖励10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国家级,奖励1500元人民币。

研究学生发明创造能力评估与毕业设计、就业、保送研究生挂钩的实施方案

分析发现,凡学生发明创造能力强的,毕业设计的成绩基本上在优良水平,有些毕业设计更是学校优秀。因此可以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倾斜,比如将该生的发明创造正果直接认定是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只需要撰写相应的论文即可,该政策对于需要时间进行创新活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在就业时,进行过发明创造的学生在简历上面的经历相对丰富,有说服力,更能打动用人单位的心。在推荐毕业生的时候,针对那些发明创造成果丰富的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可以直接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很多学生愿意进一步读研深造。为了改善研究生的生源,可以将保研政策和发明创造成果(含专利、论文、创新成果、比赛奖项)挂钩,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发明创造热情,为学生读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励政策。

研究对申报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学生奖励方案

对于申报国家专利的学生,无论专利获得授权与否,都给予100元经济补助。对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和授权的,除享受省、市、县相关专利补贴政策外,分别给予300元和1000元奖励;并将成绩记录于学生档案。优秀科技创新作品,优先推荐参加市以上科技创新作品评奖,并优先推荐市、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项,同时按获奖等次予以奖励;优秀专利成果,同时在学校网络、市级主流媒体上给予宣传和推介。

针对指导学生发明创造的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进一步辅助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需要给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指导老师一定的激励,加深效果。

对相应的指教老师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

对发明创造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根据成果的级别高低(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予800元、500元和300元的物资奖励,并发相应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将学生的发明创造成果纳入指导教师的考核数据,参与学校的年终评比。

在评职称时,对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政策倾斜

第5篇:就业指导课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项目制实训;教学改革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自1999年试办至今,独立学院在规模上日趋壮大,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如何区别于公办本科高校的精英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各独立学院思考创新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实践是电子类专业学生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显现出一些不足,本文结合笔者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项目制实训,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完善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让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1  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1.1 学生专业实践时间较晚  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基础课,学生对专业课的接触较少,对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就业的方向比较迷茫,不知道学习这些课程和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联系,虽然很多学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但是通常开办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以理论指导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和积极性不高。

        1.2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单一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实践的组织者及指导者,学生的角色则是接受者和执行者。教师在实践前先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详细的告知学生每一步该如何做,如何遵照既定的程序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行事,一般无法抗拒,无法改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统治者,学生则受制于教师,听从执行教师的命令及指挥,没有主导地位。

        1.3 以往的专业实践各有缺点  目前,各电子类学生接触专业实践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后按部就班的去做,这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二是课程设计,有些专业课程理论讲解结束后老师会布置一个动手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以实物形式作为作业上交,由于众多的学生完成同一个题目,最后可能造成抄袭和滥竽充数的现象,使整个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三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大都在最后一个学期实践,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事情太多,有的学生忙着找工作,有的学生忙着联系公司实习,还有忙着修学分的,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1.4 专业实践的设置与工程应用结合较少  在以往对专业实践的设置上,有基于基础知识的实验课程、有基于课堂教材的课程设计、有基于教学研究的毕业设计,很少有基于工程应用的实训,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企业需要在进入企业后能快速融入项目团队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概念以及人品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仅仅通过传统的专业实践锻炼是不够的。

        2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制实训

        2.1 项目制实训的起始时间从大二下开始,持续八个月的时间,认真完成的能拿到实训学分。学生在大一的时候由于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到大二的时候已习惯了大学生活,以这时候作为专业培养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明晰自己的专业目标、着手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在大二时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还不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项目的专研,学生还可以通过项目制实训对大三大四的专业学习打下实践基础,让今后的理论学习有据可依。引入学分激励方法,是因为我们面向的虽然是大学生,但他们毕竟还是未走出校园的孩子,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有所欠缺的,有了学分的激励,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加实训实践。

        2.2 项目制实训的选题以工程应用为基础,要求是教师自己了解并熟悉的工程项目。首先,选择以工程应用为基础,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是怎样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工程应用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其次,由于工程项目的实现与单纯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是自己必须先实现过,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才能有足够的经验给予解答。

   2.3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融入更多的时代内容。工程师和客户的角色,客户提出一个需求(题目),工程师根据客户需要设计项目方案和时间进度表,客户进行审查,通过后工程师才开始进行具体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必须要定期向客户反馈进度及项目情况,解答客户的疑问,向客户提交最终的成品;设计师和顾问的角色,设计师对项目所使用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自主选择设计,拥有绝对主导权,教师只是顾问角色,当设计师们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给予建议和指点。正是因为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重塑,可以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来参与实践,教师不再是个可供依赖的指导员,而是个有些挑剔的客户和把握技术全局的顾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学校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大家共同去探索和实现。

        2.4 实行项目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在学生团队中建立了如下图1的项目组开发模式:

在学生中选取一个项目经理,利用学生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服从能力;根据项目的需要分多个开发组和文档管理组,每个开发组负责项目中不同的模块,由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开发组,这种安排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又兼顾到两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技术,不至于因孤独而失去兴趣,待各小组完成了自己的模块后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所有小组进行联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组内部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在上面签名确认,从制度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比如迟到、缺席会议、拖延进度、破坏仪器等都有相应的惩罚,同时设立学分分级奖励制度,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学分,可以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2.5 采用规范文档管理制度,定期举办学生间的专业培训,并最终建立项目开发文档知识库。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内容进行归档,包括技术资料、设计中的难点、调试中的问题、工作中的总结等,每半个月召开一次项目会议,让学生根据文档向客户和同伴们介绍自己的工作进程,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由学生来做专题讲座,将自己所研究的那部分专业知识整理出来进行讲解,并接受现场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巩固加深实践经验,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加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其他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去听自己同学的讲座,可以加深对整个项目的系统理解。通过一届又一届的项目制活动推行,逐步形成了有各自项目特色的开发文档知识库,后加入项目的同学可通过阅读研究该知识库迅速切入项目活动,并在规范的文档评审制度下写出新的开发文档或对旧文档给出修改意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可在文档知识库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升华。

        3  结语

        本文在剖析了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实训时间提前、项目内容以工程应用为基础、师生角色更新、建立项目组制度、建立文档管理制度和文档知识库等一系列创新的项目制实训方式,用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创新的项目制实训方式已经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得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欣喜的发现该方式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责任感、自信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的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了在独立学院教育与企业工程实际需要的无缝联接。

参考文献:

[1]许为民.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8):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