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品德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1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培养;幼儿;品德;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谓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2、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以德兴国”道德建设,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倡导和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等等这都说明社会呼吁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育儿先育德,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幼儿抓起。

二、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来源, 模仿是幼 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满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最强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更不能出错。

2、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同伴。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就会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就有机会学习根据与同伴的交往来规则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三、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所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培养幼儿品德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

教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儿园实习时, 老师上一堂社会课叫《我爱我的家乡》,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师在班上也表扬了他。可是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时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别人的就随便一擦。这体现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渗透到幼儿中,而导致幼儿的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调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方法单调、古板的现象。教师会把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幼儿,使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仅不能吸引幼儿还会让幼儿觉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儿园实习时,上了一堂保护环境的课,教师就把成人环境保护理念强加给幼儿,让幼儿跟着这种成人的观念走,这样会使幼儿很不理解,从而使幼儿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培养幼儿品德的方法

1、幼儿一日生活培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幼儿园劳动培养

幼儿园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3、家园合作

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著.上海《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中国式家教》新成长教育研究机构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第2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一、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发现问题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到,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例如:我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目标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参观游览、观察艺术活动、上课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关了解,动员他们多了解我国最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那些新发明,激励学生多学知识,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教育中有不少的学生情绪激动,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不是表面的热闹。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联系课内外,多于家长沟通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配合老师抓好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并没有关注到孩子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本次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引起家长对我们刚入学的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的重视,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行为习惯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① 陈德名.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9):101-102.

第4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在小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品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应该是引领学生前进的两辆马车,二者应该并驾齐驱,带领学生在成长的人生之路上畅快前行。而如今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即便是开设的《社会与品德》课上,教师也多流于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而忽略了它的实际意义。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社会与品德》课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该是学生塑料良好性格,形成良好品德的一个良师益友。这篇论文就小学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这门课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展开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

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 社会行动

学校是幼苗成长的沃土,当这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更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修剪,剪掉其中“旁逸斜出”的枝条,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如果小学生的思想轨道发生了偏差,就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同样重要,不能忽略《社会与品德》这门学科,而是应该把这门学科中学到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切实让学生受到知识的洗礼和熏陶。具体来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下面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七岁看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甚至会伴随学生一生。所以,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行为惯。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三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小学生的三观的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学生的心灵受到社会的污染之后,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价值观把学生游离的思想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祖国的未来终究要靠他们来建设和发展,而祖国的建设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对小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则是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保障。

在小学的《社会与品德》课上,有许多单元的内容直指学生的心灵,能够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滋润,教师要从课本出发,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让学生切实受到道德的滋养和改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远离了战火和硝烟,似乎“爱国”也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了,其实,爱国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与品德》这门课程上,有不少涉及关于我们的祖国的课程,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仍然能够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蒙和教育。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认识到祖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可以对我国的生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感受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在学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单元之后,我们要告诉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争分夺秒地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高尚情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成长为热爱家乡、热爱集体、懂得五讲四美的社会主义好少年,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可谓大有裨益。我们在学习完课本上的一些内容之后,比如关于热爱家乡的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想一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美味特产,有什么优美的风景,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让自己深深眷恋的都是些什么地方。由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下活动,为校园和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和品质。

第三,参加社会行动,升华精神体验

在社会品德课程上,有很多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来学习是不够的,而更多的是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巩固和体验。只有这样,学生对社会品德课认识的才会更全面,更踏实。在课本上有很多适合学生通过进行社会活动来进行体验到科目。比如对社区的了解和考查,教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走入社区,感受社区的人文环境和业余活动,感受社区一家亲的感情。在学到热爱自然的单元,也可以结伴走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环境的优美,燃起保护环境的热情。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关系到学生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校园风气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抓住《社会与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契机,利用里面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品德教育等,并且带领从课本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帮助学生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孟艳.家校结合,共抓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鲁宗成.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与培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2)

【3】王惠津.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原则探微【N】.乐山日报,2006(02)

第5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的敏感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幼儿将来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细微处下功夫,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故事影响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帮助思考。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寻找一定的载体,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儿童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简单生动,想像丰富奇特,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幼儿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儿非常愿意从故事中去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如《小熊过桥》能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战胜困难,知道在别人发生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并予以帮助;《小红帽》告诉幼儿在遇见坏人的时候要机智勇敢;《萝卜回来了》、《小山羊过桥》帮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等等。作为成人,我们要引导幼儿喜欢故事,帮助幼儿选择故事。如世界儿童文学精品《安徒生童话》、家喻户晓的《丑小鸭》、一生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的故事》、蕴含着许多中华美德的《中华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给幼儿最适合的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通过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作为启蒙教育的老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师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尤其是幼儿伙伴中的好人好事。这种来自幼儿群体的“榜样”形象化、具体化,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让幼儿在群体中总是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三、行为评价

家长和老师要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它能及时引起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控制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行为评价的方式不外乎两类: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是一回事,统一为“奖”,它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能使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优点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好采用精神奖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师亲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有时还可以握握手、点点头、抱一抱、亲一亲等。曾有个幼儿一开始较调皮,后来因为老师的一次抚摸而变得很乖,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评、惩罚是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否定,属于“惩”的范畴。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由此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的形式包括:口头批评、不满意的眼神、摇头、皱眉等。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进行批评与惩罚时,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爱护幼儿。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以“多奖少惩”为原则,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词、有失公允、毫无节制。

四、游戏渗透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让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角色游戏《超市》、《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不争抢、守秩序、主动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队等优良品质;在《娃娃家》、《医院》等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养成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优良品质。

五、环境陶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使幼儿置身于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环境的好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环境,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品德教育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使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将道德品质教育隐性渗透于幼儿园环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讲究科学育儿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温馨、愉快、舒适、充满关爱和好学上进的心理环境。

第6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如何使孩子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品德,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凡事以身作则,做学生品德形成的好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的教育价值在于:教育者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向学生具体而形象地展示出道德规范,来证明言教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形成了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教师凡事以身作则,学生每天耳濡目染,逐渐仿效,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坚持爱心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行为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教师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会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基础上,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师爱可以诱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并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前进。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满腔热忱地关心、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感人、以理服人,端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结合课堂教学,渗透良好品德。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进行语文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四、采用恰当的方法,促使品德的形成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上课没注意听讲、某某字写得不漂亮……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某某同学课堂发言很积极、某某作业写得非常工整……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制了一张大表,把全班人的名字都写上。每天利用十分钟的班会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会在名字后面画上小红星,还可给所在小组加分。

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或者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第7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品质培养

中学是学生思想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及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期。这一阶段在人生整个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占有特殊地位。如何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受现行高考的导向和影响,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上的“言行不一”和“知行脱节”等现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应坚持开展以认知、体验、调节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学会尊重、关心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开始,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将“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和人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尊重和关心了别人,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就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学生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只有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才会使其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老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失败的挫折,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心十足的学生,将来会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及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让学生学会独立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学生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他们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犹为重要。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学生学习一样新知识时,总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学习,然后根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学生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和创新。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讲授方法要以情动人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

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1.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优势。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与人是互动的,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改变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认知标准和道德品质是在风气氛围的熏陶及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氛围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电影中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动人事迹,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第8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品质;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19

学前期是人生成长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独立性、适应性、探索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基础,就是要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自信、快乐、奋发的健康心理品质。

一、影响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客观因素

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包括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定、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健康的人格特征,这些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成长都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心理品质问题而导致社会生活紧张,社会行为不良等现象不仅对成人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同样也在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社会上一些存在于个别人身上的不良行为、家庭中出现的过分溺爱和宠惯孩子的现象、教师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或不当的教育方法、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广泛普及,如一些暴力、恐怖等少儿不宜的镜头画面,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令人忧虑,促人深思。

由于这一时期幼儿年龄所限,他们对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更难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让这些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必须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还很薄弱,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大部分来自成人对其的评价,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以身作则,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二、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营造快乐民主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要用良好的心态为幼儿带来快乐与欢笑

教师的微笑总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一定要用微笑来鼓励幼儿子的一切活动,包容幼儿的缺点与失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与潜能,调动所有幼儿的积极情感,给自己和幼儿带来快乐,从而给每个幼儿创造快乐的机会,对每个幼儿做出积极的评价与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保持温和、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二)教师要保护和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

每个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会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保护幼儿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使自己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和关心幼儿的心理需要,所有的活动都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设计与开展,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让他们具有自然、温馨的感受,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三、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创设自主开放的活动环境

好动是每个幼儿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抓幼儿这一特点,通过引导让每一个幼儿在学习和活动将好动的特点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

(一)教学中要为幼儿创设富于变化的动态活动环境

幼儿对新的事物总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富于变化的材料,设计了富于变化的活动时,就能够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激发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二)教学中要为幼儿构建有利于互动的亲近性环境

在许多幼儿园,活动室墙面全部由教师布置,幼儿活动时只能观看不能用手去摸,使幼儿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室的墙面处理权还给幼儿,让幼儿根据活动需要自由选择墙面,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类作品。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亲近性环境,从而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中要为幼儿营造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环境

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幼儿总会一些共同兴趣和爱好,教师要注重观察与发现幼儿的这些共同兴趣和爱好,并为其提供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环境,使幼儿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得到共同的发展。

(四)教学中要为幼儿提供乐于体验的开放性环境

幼儿阶段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仍然非常渴望去认识社会与自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乐于体验的开放性环境,去体验和感悟社会和自然。

四、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构建充满期望的成长环境

(一)要及时发现并肯定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自信是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之一,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人做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幼儿的自信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表扬与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些肯定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师的鼓励下自信地成长。

(二)鼓励和引导幼儿树立积极参与意识

第9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苏霍姆林斯说过:“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运动成绩好与差,能否充分表现自己等等。体育课的特点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教师可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丰富德育内容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以此加强对聋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

现在犯罪年龄年青化,特别是聋哑人缺少法律观念,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模仿电视进行抢劫,偷东西等行为。针对聋哑生淡薄的法律意识,教师可在平常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请市区公安分局民警到校进行法制讲座,组织聋生参观法制图片展览,并到劳教所请失足青年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认识到聋人和正常人一样,既受法律保护,同样也要承担法律义务,这既能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力地规范了其个人行为,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体育课中运用游戏法或比赛法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青少年心理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新课标引入到特殊教育教学中,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意为集体出力、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以此加深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辩证统一的。在教学中,如进行游戏比赛时,教师可在讲解方法、规则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实为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在进行投掷教学时,针对学生在取投掷物的时候,拿近怕远的心理,鼓励学生建立“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观念。激发学生身残志坚的精神,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同时做到批评处罚为辅,主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差,但是体育有特长,便可用其优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