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会专业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0-02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因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高校每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务、会计专业。面对招生、就业的大好局面,我们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扪心自问,我们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吗?特别是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富有一定的财会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其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设有财务、会计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和独立学院进行调研,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学生分别座谈;到用人单位与财会人员座谈;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对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初上岗时动手能力差,主动性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角色;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重大业务问题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毕业生头两年工作不令人满意。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的;财务理论、模拟、教学与实际之间的疑问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解答,久而久之,就不求真知。对此,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订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对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走向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大学生在校掌握的是高度抽象概括了的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现实性、个别性和特殊性之特征。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理论认识见诸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过程。目前,各类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我们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教学内容等方向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优化方案如表1所示。
1.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框架。
2.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具本内容。(1)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在我们目前调研的独立学院工科院校财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财务决策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会计循环实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认识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审计实训行业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后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专业实习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财务、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优化理由是: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针对性强,理论理解更深,实践收效更大。具体来说,即第1学期,进校后进行军事训练,与高校普遍做法同步;第2学期利用1.5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弥补对社会知识了解的不足;第3学期增加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这一实践环节,目前较多院校财会专业没有设置。通过1周的时间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进行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第4学期通过2周的专业实习,了解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第5学期通过3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掌握财务、会计手工操作方法,增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第6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计算机模拟实训,掌握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方法,增强对现代化手段的运作能力,为日后运用现代化操作方法打下基础;第7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掌握某些专业技巧,掌握一些实现专业职能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创新能力;第8学期通过4周的毕业实习、17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2)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的优化。目前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是:财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2、5、6、7、8学期,6、7学期分别有2次,而3、4学期没有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3、5、6、7、8学期,3学期有2次,7学期有4次,而2、4学期没有安排。这种安排造成各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量不均匀,第7学期4次实习,任务过重,课堂教学停停开开,学生学习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安排、组织工作量。优化后,形成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实践教学内容,分散社会联系、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任务,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优化。①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分配业务、报表分析业务、预算业务、成本控制业务、资产评估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业务、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业务等。②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中围绕专业课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有仿真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内软件实习,课外自主技能训练,利用所学软件模拟参与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实践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系统演化等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③面向社会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仿真实践模块、会计与财务信息化实践模块、证券市场实验模块、ERP沙盘模拟模块、资产评估模块、审计与CPA实践模块等内容。(4)构建“四化”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自主化,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实训内容,自成体系,交出有创新意义的财务实训报告。②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术路线,交出财会专业实训报告,教师点评,体现差异化、个性化。③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的不确定性、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与协调能力。④体验化,实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临其境、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写出真实的实训报告。
三、结语
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我校财务、会计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上述改革和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教师、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1.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在公共基础课程和数理人文基础课程阶段,设置了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实践;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阶段,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在专业核心课程阶段,设置了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实践;最后,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走向社会,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要围绕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预算业务等十余项业务,分别运用手工操作、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升华。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到工厂、下车间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的业务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奋进精神;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岗位要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任重道远,必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光明磊落、勇于担当、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存在的问题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就业 岗位群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的递增,向社会输送的学生不断增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能够体现出独特优势,是独立学院需解决的问题。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是校企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学院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率2011届至2015届一直保持在88%左右。根据权威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信息可知,全国高校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内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最高的是管理学专业(含财会专业)。该机构第六份“就业蓝皮书年度报告”显示,会计信息化专业连续两年成为2014、2015届高职高专就业不稳定的专业。可见,企业对财会专业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只会简单的算账、查账,而是需要更高的技能要求。本文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2011届至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方式采取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以及对以往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行业、就业率,用人单位对财会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以及对实训教学的建议。调查结果如下:
一、2011届至2015届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财会专业学生由2011年的553人扩大到2014年的687人,2015年为575人,人数略有下降,总体就业率2011―2015年分别为:92.18%、86.69%、81.49%、93.91%、89.17%。毕业生分布在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平均每年为10%左右,进入股份制企业(含金融单位)的5年均保持在15%左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保持在15.4%左右,进入三资企业的大概在1%左右,自2013年开始有学生自主创业,占比大致在1%左右,留学或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大概每年在2%左右,未就业或等待心仪单位不肯将就的学生比例由2013年的15.35%下降至2014年的5.4%左右。具体见图1(注:1代表中央企业、部级单位,2代表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3代表股份制企业(含金融单位), 4代表民营企业 ,5代表机关事业单位,6代表三资企业,7代表自主创业,8代表留学或考研)。
二、用人单位对专业岗位群需求分析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财会专业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技能要求至少应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初级技能型,即核算、查账员业务。第二,管理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对财会专业人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经济业务发生的事后核算,而是需要财会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时时分析与监督,为管理层出谋划策,或者在企业做出重大决策前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决策。第三,创新型专业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决策层希望财会人员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财务环境、财务局域网络管理和未来发展进行维护并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因此,财会人员需具备以下技能:维护财务环境和网络、处理数据、专业管理岗位和谋划创新等技能(具体见表1)。
三、学生及用工企业管理层的建议
(一)适当调整教学形式
结合企业对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的要求、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区域特点及学生个性需要、市场变化等多种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形式。采取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到校进行讲学与实验实习有机结合等形式,一方面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对当今形势的发展、前沿通过讲学告知学生,让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发挥。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会计网络运行系统和网络技术知识,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原有实验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为初级技能的内容,基于课时的限制,并没有把学生到企业马上要上手的内容作为讲授的重点,如“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这些系统操作技能是企业期望财务人员一到工作岗位就具备的会计信息化技能,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应把“往来账、供应链、财务分析”等系统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模拟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整个流程,细化教学内容,在每个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根据学生擅长操作的部分按会计信息化岗位群进行分流,如学生擅长软硬件系统的维护和操作,则引导学生朝系统维护岗方向选修其他课程;擅长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则引导学生朝资金管理岗方向选修其他课程等。
(三)整合实训案例资源,编写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技能的案例教材
国内财会专业会计信息化教材中,大部分是以工业企业为模拟实验教材,并没有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行业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导致学生感觉工业制造业的核算很复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新学习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整个操作流程。用工单位对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的要求,不仅仅是财会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对本单位财务软件的网络环境进行维护与开发的技能,为此,要整合教师资源,编写教材的教师不单单是财会专业的教师,还要把计算机专业和一些管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整合。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特点和学生毕业行业分布编写教材,比如事业、行政单位,服务业企业,商贸业企业,工业企业,涉外企业等按行业划分的会计信息化教材;也可按不同的财务专业岗位群编写相应的案例教材:会计软件开发技术实验,会计软件网络技术实验,企业财务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分析实验,投融资项目决策案例教材,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案例教材,审计综合实训案例教材,纳税申报实务操作流程案例教材等。
(四)将手工和会计信息化实验结合进行一套账的操作
以往的实验都是手工模拟实验做一套账,会计信息化实验做另一套账,造成了手工模拟实验是一种结果,会计信息化实验是另一种结果,不能从另外一种实验方式进行验证,学生无法将两种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双重实验操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财会各项单项和综合技能,还能比较手工与电算化操作各自的特点。X
参考文献:
[1]王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及教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2]杨平波.对独立院校会计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17).
[3]李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形势分析[J].新课程,2011,(10).
[关键词] 财会类 岗位需求 就业 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找工作就是如此。在现阶段,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质量,关键在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以此提高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
1.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发展,各个行业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财会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对口就业岗位也越来越细,比如会计岗位目前就大致分为了以下具体岗位;(1)总会计师岗位;(2)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岗位;(3)稽核岗位;(4)资本、基金核算岗位;(5)资本、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位;(6)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岗位;(7)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8)总账岗位;(9)出纳岗位;(10)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11)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不同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岗位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该围绕具体岗位要求的能力结构设置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2.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前提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环节。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因此,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
3.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对多届财会类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分析得知: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岗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找到理想就业岗位地根本,只有具备了做好某一具体岗位的能力,才能很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竞争力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岗位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也都普遍认为具备岗位能力是其选择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笔者认为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二、实施“三岗”系统工程,提高财会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手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即岗位课程开发工程、岗位课程教学工程和岗位就业实习工程,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工程
(1)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原有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而到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势在必行。
(2)岗位课程开发的设想
①岗位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相互分开、单独制定教材、各自授课的传统方式,按财会类具体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具体岗位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②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具体设想:岗位调研――确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单元、能力单元、实训单元)――开发岗位系列课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确立并为岗位能力培养服务。单元目标:岗位系列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单元均应达到具体的培养目标。基础单元:是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知识体系的根基;能力单元:本单元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应直接为实现岗位能力需求服务;实训单元;本单元岗位系列知识技能体系的综合应用,其单元目标应尽量与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接近。
(2)岗位课程教学工程
岗位课程在教学过程必须强调岗位任务要求,形成岗位知识和技能体系,须明确每门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项目内容。课间内容有联系但一般不重复。岗位系列课程教学次序为:职业课――技能课――实训课。
①职业课。职业课主要传授岗位(群)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类专业平台课之一。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边讲边练方式进行,强调职业基本知识讲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过程。
②技能课。技能课主要进行岗位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或多门整合课程。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③实训课。实训课主要进行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岗位综合实践课程,是职业平台课与岗位技能课的综合和提升。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项目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岗位就业实习工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岗位就业的适应能力,实现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零过度”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取代以前教学计划中传统的毕业实习。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学院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以准员工或正式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岗位,既实习,又工作,而且都有一部分工资收入,这样既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岗位就业实习,同时又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财会类高职人才的急需。在岗位就业实习期间,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角色转变,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独立履行岗位职责。一方面,学生面对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由于带薪上岗,增强了学生岗位就业实习工作责任感,迅速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迅速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的岗位就业实习成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部”,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最有效、最紧密、最宽广、最直接的“平台”。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依据岗位所需的能力构建岗位系列课程,并通过工学结合方式或其他产学结合方式实施的“三岗”系统工程,迎合了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必将大大增强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财务管理》课程不仅是财会类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也是所有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开设经管类专业的院校都开设有《财务管理》课程。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要求,《财务管理》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又是应用于实践,因此,一线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融资及其股利分配问题,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具体内容上看,既有深奥难懂的财务管理理论,如资本结构理论等,又有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技术方法,如营运资金管理等,更有复杂多变的计算,如价值评估、实物期权估价等。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了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金融学、数学等知识。笔者阅读了许多学者关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面的教改论文,并仔细浏览了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总结出以下代表性结论:(1)财务管理是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现今的《财务管理》理论课与公司理财实践脱节,理论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方法方向是参照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来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调整,并加入实验、实训等内容。(2)《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公式繁多,计算复杂,学习难度比较大。应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模拟等。更应该加重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提高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类观点,都在强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名称各不相同,实验课、实训课(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实习课、实践课等都被正式地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里,表面上增加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但许多实际执行起来却是有名无实。大概可以分为:
(1)课外认识实习,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实体公司里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工作环境,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基本内容,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习成果就是上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这种放羊式的实习效果非常难以控制。学生有没有去实习、实习的内容是否是财务管理、实习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实习日记报告是否真实等,这些都无法监督,就更加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了。
(2)课内集中实训。集中实训也是在课堂之上,只是上课内容是带有实践性质的。通过查阅各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资料和各学校实验课资料显示,所谓的财务管理实训内容,是大量假设条件限制下的案例讨论或者综合题,基本上也只能体现对理论的重复和加强,实践效果也不尽理想。
(3)实验室软件操作。实验室软件操作实验课的效果取决于软件质量和配套的实验教材质量。下文将介绍目前纯粹的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并不多见,多是财务会计的综合类软件和企业经营模拟软件,财务管理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许多学校为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校办企业或者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合作与双赢。实际操作局面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实习基地能提供的岗位有限,每个企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多,而小型企业可能根本不需设置财务管理岗位,实习基地远远无法满足批量产出的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实习需要。其次,由于财务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情况泄露给外人。所以,就算是能进入实习基地实习,也只能作为一个局外人,接触不到多少实质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这种形式的实习,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放羊式”实习,即让学生自行去联系实习单位(因学校自己的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实习完毕的考核方式为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这与课外认识实习一样,单凭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无法监控学生的实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教材缺乏 财务管理的实验教材大概包括以下几种:(1)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内容基本上是会计的账务系统处理,跟企业的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决策行为没有太多关系。(2)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把财务管理中的复杂计算和公式,通过EXCEL来解决计算过程,充分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这类实验教程确实是针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实践课,能提高动手能力。但其也只是发挥一个计算器的功能,替代了财务管理中的复杂计算过程,并不能加强对原理的理解。(3)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情景模拟等,这类所谓的实验课就属于案例分析课,案例原型来源于现实中的公司,所以看起来跟实践相联系。但这些案例大多经过筛选编辑,许多条件进行了限定,甚至有些公司名称隐去,以A公司来代替,看起来类似于课后分析题作业。尤其是许多涉及到计算的题目,都需要对相关条件进行假设和限定,这样可能就偏离了公司真实情况,又变相地成为理论练习题,达不到实践教学的初衷。(4)财务管理实训教材,多数这类教材与财务管理配套习题集非常类似,也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加强,每个题目有许多假设条件和数据以及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实训与实践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实践教学软件缺乏 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软件高度相关。笔者通过检索,总结出各高校在用的和各软件公司提供的软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一类就是简单的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软件普遍应用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课,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可见这类软件并不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或者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有软件。从沙盘软件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锻炼学生对整个企业的系统操控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物流、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财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财务部分也涉及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和投资。但是筹资方式非常简单和单一,比如只有银行借款和票据贴现,投资无法使用NPV法等项目投资评价方法来决策,能够取得的财务管理实践效果较弱。第二类是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如前所分析,只是起到一个计算器的替代作用,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四)实践教学师资缺乏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各类高等院校都存在财会类师资缺乏的状况。由于财会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财会类实务工作对人才需求本身就比较高,尤其是高层次财会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在实务工作和理论教学两类工作的比较选择中,由于理论教学工作压力和付出与收入、发展空间不是很匹配,多数高层次有实践经验的财会人才会选择从事实务工作,因而高校普遍存在财会类师资不足的困境。就在职的财会类老师来看,高学历是共同特点。多数财会老师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实务工作经验的锻炼,因此前沿财务理论也许研究比较深入,但实践经验毕竟缺乏。许多刚毕业的财会类老师在教学时有底气不足的感觉。总之,财会类师资紧缺,现有的师资实践经验不足,这些都是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三、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总结,又将应用于指导实践。而区别于理论教学枯燥单一的内容形式,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无论从教学的目的,还是从教学效果要求上来讲,实践教学都很有必要。关于这一点认识,已经得到教学工作都的普遍认同。具体到财务管理这门课上来,从各学校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设置上,能够看到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截至2010年止,全国各高校建成校级以上74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2个,省级43个。如此成熟的课程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有效推广使用的实践课程形式,且在软件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没有一款专用于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软件。分析其原因,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决定了其难以采用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笔者曾向来校进行软件演示的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咨询,为何少见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回答说受财务管理内容性质限制,难以系统地把所有财务管理内容以可操作的形式整合成一个软件。仔细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无论是时间价值理论、筹资方法、资本成本理论、投资决策理论等都是原理性质的,更多的是需要理解,操作性质内容比起财务会计来说要少得多,而理解性质的东西难以程序化变成软件来实施软件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现实原因,财务管理课程目前还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或者不适用于该课程,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既然现实限制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形式,那么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实践而实践,一定要采取某种实践教学形式,甚至于让实践教学成为负担。
四、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
实践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不同形式,以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去启发学生思考,在解决实践问题中讲解财务管理理论,并以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具体说来,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容,货币的时间价值部分,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按揭贷款、养老金问题等实例为导例,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再来讲解时间价值的计算。另外,可以让学生关注市场利率、通货膨胀、以及民间借贷等与时间价值相关的财经热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把时间价值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有用性。财务分析部分,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现实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当然,案例的选择需要花一翻功夫,如选一些过去隐含问题后来暴露问题的上市公司,通过分析过去的财务报表来找到这些问题的迹象等。筹资部分,对于各种筹资方式,原理、计算比较少,介绍性内容比较多,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去查阅资料,包括查阅《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资料,甚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行上台讲述,学生提问,老师补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成本与杠杆原理,这部分以理论讲解为主,会相对枯燥难懂,可以理论讲解加练习巩固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原理。投资部分,包括现金流计算及项目投资评价方法,都是偏理论和计算的内容,基本上也只能理论讲解和多做练习,但可以与前面的货币时间价值联系起来,增加一些趣味性。营运资金管理,可以营运资金管理失败的案例为引例,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再适时穿插一些相关的小例子,如戴尔的存货危机、丰田的JIT管理模式等。股利分配部分,可以选一些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教师可以经常关注财经新闻,以最新鲜的热点事件与财务管理理论教学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不至于脱节,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该课程里复杂的计算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专门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课,单独一周实验课,或者理论课与上机课穿插起来。
另外,财务管理有三类十二条理财原则,第一类是有关竞争经济环境的原则,包括自利行为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转递原则和行为原则;第二类原则是价值与经济效率原则,包括有价值的创意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期权原则和净增效益原则:第三类是财务交易原则,包括风险—报酬权衡原则、分散化原则、资本市场效率原则和货币时间价值原则。这些原则贯穿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笔者认为,系统地传授理财原则思想,比单纯讲解零散的知识点更重要。因为这些原则确是现实中投资与收益的基本规律,与实践应用非常贴近,掌握这些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总之,财务管理课程不必一味在形式上追求实践教学,而应该立足现实条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为辅,协调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万立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年第4期。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多半壁江山,其中会计专业生源持续充足。这源于各行业都需要财会人员,需求覆盖面广,且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能够学有一技之长。如何使高职会计专业符合“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操作技能,让教学无限趋近岗位要求,保证学生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始终思考的主题。
二、传统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与劣势
(一)独立的实践课程凤毛麟角
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践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支离破碎,较为分散,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岗位没有完全对接。学生实训实习主要依靠票据、描述性的语言资料进行,与具体经济业务的职业情境联系不紧密,学生被动跟着指导老师走,缺少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感受。
(二)实践课程针对的岗位过于全面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的岗位,包括出纳、账务核算、费用核算、工资核算、资金核算、车间成本核算、收银、电算化操作等,而不是财务经理、会计主管、科研和教学人员。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中,实训项目以综合形式出现,一个案例,涵盖了包括原始凭证处理、基本财务核算、成本核算、税金计算、报表编制,甚至电算化操作的全过程。此类实践课程可以锻炼学生同时掌握多种能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仅突出了“会计流程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在实训中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对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无法有明确的认识。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讲授偏多,仍以准则加解释为主,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集中实训,无论采用“独立式”或“分工式”,学生不能独立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双师型”教师主要以“双证”教师(职称证加会计师证)居多,由于这些教师多数没有一线工作经验,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还是脱离不了书本,教师本身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不高,满足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对原始凭证认知的教学内容匮乏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目前认知并能准确处理各种原始凭证业务,备受企业关注,对于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说,至少能够做到一看凭证,就能正确地判断出这张原始凭证的基本业务内容,以及如何传递、审核。而由于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传递和审核的忽略,造成了实训与实际的脱节,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财务工作中的欠缺表现更加明显。
(五)企业接纳会计岗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到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麻烦是在情理之中,再加上会计岗位工作涉及企业敏感信息和商业秘密,企业不愿对外泄露,这就造成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现难度较大。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以实为主,实现实践教学层次化
编制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角色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面,从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等多个角度,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使会计技能在分层实践中得到梯次提升。
(二)坚持以能为主,实现实践教学全程化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从业之本和执业之基。综合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积极配合,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才能完成。这一原则要求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应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三)坚持以用为主,实现实践教学角色化
运用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以运用为主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会计实际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内容,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抓住社会和企业急需的技能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创新形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一)把握系统性,突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即认知训练—基础模块训练—模拟训练—顶岗训练。认知训练为学生提供基础平台,对企业的财务凭证、账簿、报表及企业基本生产经营环节有基本的认知,具备识别会计操作流程的能力。基础模块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获取对原始凭证的处理、填制记账凭证、成本核算、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和电算化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职业现场环境中,巩固前面两个层次的能力训练,并加以综合运用。顶岗训练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岗位的专门培训,使学生熟悉真实工作环境和财务流程,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采用全过程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实践,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层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把握师资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的情况是,多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当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而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以促进会计教学实现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再次从各单位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承担学校会计实训课程,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界限,使之互相兼容,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三)把握教材建设,配套系统完整的实践实训教材
系统的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材建设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并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组织教师在已有实训教程的基础上,对每一门实训教程及其内容按岗位特点进行细分,全面构建以“岗位实训及考核”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
(四)把握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训方式可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和分岗轮换操作实训。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设立账簿、登期初余额、填制凭证、签字和审核凭证、登账、对账和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实训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及全套账的资料。分岗实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几个成员每人一岗,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不相容分离原则,分设出纳、审核、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等几个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仟务,几个岗位协同工作完成上述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小组内的几个成员轮流调整工作岗位,使组内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实训环节都有重点实训内容,通过轮换以适应不同的岗位。实训结束后每人需提交实训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整套账的资料。
(五)把握校企合作,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
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着非常尴尬的局面,探索新形式的企业合作模式非常必要。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一是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一些中介机构实习。中介机构的业务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接触许多企业的会计资料,因此学生到这些中介机构中实习,可以在外勤工作中了解各种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会计流程等内容。二是将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运行模式是在大学二年级后期学校组织招聘活动,为二年级学生落实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工作安排结合起来。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到自己以后就业的单位顶岗实习,这时学生即将是公司的员工,企业也会以培养员工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从而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六)把握校内实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边学理论、边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能受到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应建立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践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校内实训室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有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文兰.“递级、渐进式、双仿真”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徐峻.以能力为本,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会计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 就业指导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16-02
我国目前会计基层人员有1400多万人。国家鼓励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尤其温州地区小型微利企业发达,财务人员需求多。对于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形势乐观,但现实是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并不高,相当部分学生放弃本专业,选择与财会专业无关的行业。
一、产生的原因
(一)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财务人员
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对毕业后直接接手会计工作有畏难情绪,没有自信,都想有一位老会计带自己,而企业又多数希望不花任何成本就聘到直接顶岗的会计人员。
当前的中职财会专业中财会教学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严谨规范、严格按照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系统性较强。同时,其内容基本满足应试教育的“教”与“学”。会计专业由于保密性原则,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顶岗参与企业实践成为不可能,这样,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大比例的落到教学课程的安排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一味“学科化”教育,加大校内的模拟会计岗位操作实训课程的比例。
(二)中职财会学生职业素养难以符合企业需求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他们更看重其个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三大方面。企业对这三大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近期,我们通过走访、问卷、校企恳谈会等形式调研了当地的将近一百家企业,目前中职财会学业生首次上岗出现的问题有:缺乏敬业精神,如上班迟到,上班期间网购、网上聊天等;角色认知模糊,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困难;工作态度缺乏严谨认真,比如对于经手的数据信息,不会进行主动的核对和分析;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二、提升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的策略
(一)深化财会课程改革
突破传统的“学科化”课程设置的束缚,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应从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为本位。根据会计专业核算岗位化的特点,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当地的经济形式,使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实现专业教材编写的模块化,也可以将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理顺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层次,弄清模块式的教学基本要求,构建模块式教学。今年下半年浙江省中职财会学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会计工作岗位分模块编写。教材编写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但教学方法必须要跟得上教学改革的脚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存在基础差异,如此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基础差的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学起,直至完全掌握了才能进入下一层次学习训练。如此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一点、得一点、会一点,不可贪多求快。课程设置上可以把原来的核心课程按岗位模块课程组合形成各个技能模块。综合模拟可以结合地方特点,编制校本教材,以适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加强中职财会学生职业素养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八个内容着手,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始终渗透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始终。把热爱会计工作、不弄虚作假、公私分明、实事求是、熟悉法规、积极参与管理和树立服务意识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学校学习期间重视学生日常的品德量化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所形成的习惯直接影响今后其工作的态度。
2.参加社团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校园文化离不开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当今社会要求中职生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思维方式、身心健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而这些综合素质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全达到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平台来达到目标。学生社团是提高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的载体之一。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而自发组建起来的,社团成员通过社团及其活动,能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水平,释放过剩的精力,宣泄不良情绪,稳定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进取的团队精神。通过社团组织的系列活动,社团成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今后走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利用传统实习模式,开展校企合作
传统的老会计带徒弟方式,克服了学生畏难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走上财会的岗位。但解决大批学生实习方面显得杯水车薪。这里我所指的校企合作,决非顶岗实习,而是学校同企业合作,根据适合中职财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寻求不同类型企业合作编制校本教材。使用合作企业的全真原始凭证,编写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模拟实习账套。注意业务量选择要小,内容要精练。目前现有编写的实训练习是基于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实训,容量大,业务多,学生做起来兴趣十足。做完后,全还给老师。因此相当部分中职财会学生毕业后,碰到商业和服务业的账务处理,不知所措。虽然这两种性质的账务处理比工业企业要简单的多,但因为学校未接触或是未深刻体验过,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和自学能力不足,往往不知所措。同样碰到工业小规模纳税企业的账务处理他们也是无从下手。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程序应先易后难。我们可以把校本实训练习的学习步骤由易到难的程度分为:登记流水账的出纳――小微商业企业账务处理――小微服务业账务处理――小微工业企业账处理――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账处理――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账务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以上全部的账务处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至少掌握以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业务处理方法。比如有些学生只学会了登记流水账,那么凭借这项技能,他就可以胜任出纳的工作。有些学生只会做小规模企业的账务处理,那么今后他就可以应聘小规模企业的会计岗位。另外我们在会计全真模拟实训中,要求学生学会财务分析。比如最后报表编制完成,资产同权益平衡了,学生就认为万事大吉。这种习惯不好,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报表上数据的习惯。负债多少,占资产比例多少,销售毛利润多少。这种做好报表、浅层次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习惯可以给学生今后工作带来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还可同企业、税务等部门合作制作微视频,因为微视频的作用直观,可模仿,比如凭证账簿整理装订,企业银行开户、纳税申报等,都可以制作成微视频,除了教学中使用,将来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还可进行参考。
(四)构建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平台
首先引进职业测评软件,设有专门的职业测评室,聘请学生担任助理工作,全天候开放,利用生涯规划博客、生涯规划QQ群和就业网等信息平台,为学生利用自助方式快速了解生涯规划的初级理念、自我探索学业规划等提供帮助。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促进学生对职业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实施和解释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测评报告以外的信息,更有效地利用测试工具;协助学生找寻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战性的求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换。
其次在特定背景下的沙盘模拟推演,沙盘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利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培训中学员得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面,而是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
除此之外,以生涯工作坊和职业训练营的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小班化教学,运用职业咨询、心理咨询、职业发展等指导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做游戏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建构的成长过程中,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获得自我提升和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实力的一个指标,提升就业率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提高财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使财会学生学有所用,从而为企业发展输送合格的财务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瑶祥.满意就业-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关键词:逆向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学习会计理论和将来参加会计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加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校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完善和提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课程设置,实行逆向教学,理论学习加实验应用的综合实习的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一、 调整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规程,实行逆向教学 。笔者认为财会教学实行“观察学习理论学习+实验应用综合实习”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1-2周的观察、体验活动。在这段时间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使其在学习时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章节安排实验。在每学期末要选择主干专业课安排1-2周的综合实习,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主要通过实务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头4周,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把学生分组定岗,利用模拟企业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岗位的职责及操作规程。中间8-10周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项岗实习,在这段时间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直接上岗做好准备。最后2周进行实结编写实习报告。
二 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 会计专业是一项理论枯燥的课程,而且实际操作又在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若要学生有兴趣的投入这门课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功能,使学生在信息化和多媒体中学习枯燥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得到开展实际活动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微机房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电算化能力,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制证,记账等软件应用程序和会计实务中的电算化应用问题。 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素质。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计算机不仅在信息行业中占据很大位置,在很多行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包括会计行业。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多媒体除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素质之外,同时它的声画并茂,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呆板的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视听结合,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 建立完善财务模拟实验室。
由于财务活动的特殊性,财务信息涉及企业的机密,学生到企业实践比较困难,所以财会模拟实验室在财会实践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是各高校提高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教学必须的财会实验室,如: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模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数据资料室等。
3. 校企结合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应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当地的企业进行帮扶,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选择若干合适的单位作为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
4.学校可以筹建记账机构。
学校具有人才优势,鼓励教师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注册记账机构,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安排相应课程主讲教师到各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另外,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四、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快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
最后,合理使用考核方法。实行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这样就要求学生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学习。结果考核就是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果来评定学生的实践课成绩,过程考核就是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应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这一事实,而且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由从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和理论到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学习并学会知识理论。在讨论式的教学课堂上,整节课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小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学生自发的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积极的看书、讨论、思考解答等一系列行为。这样的做法比以往只有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组织各小组在课外就做好分工、查阅资料、组内讨论的工作,然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选出学生中的发言人形成代表本组的发言提纲。这样的小组讨论课上,先由指导教师对本次研讨的问题作一些指导和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小组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和老师提问。小组讨论以学生讨论和陈述为主,老师负责组织和引导讨论,对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发言者的态度、语言组织、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