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图形设计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形设计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形设计知识点

第1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成本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结构形式、环境条件和施工要求确定出单位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化学外加剂和拌和水等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确定这种数量比例关系的工作,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虽然普通混凝土的应用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还没有一种公认最好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而高性能混凝土提出了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的要求,如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高流动性、可泵性、保塑性及低放热性等),硬化混凝土的高强度、高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及高韧性等,更需要结合具体工程不断摸索、不断优化,找到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技术路线,形成适用于本工程的最佳配合比。

高性能混凝土由六组分组成,每一组分的变化都要求配合比作相应调整。而高速铁路原材料来源复杂,影响因素多,特别是骨料品质受原料和生产工艺影响较大,比如粗骨料,随着破碎机和筛分设备的磨损,其颗粒级配变化较大,从而都需要对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铁路建设机械化程度高、进度快、原材料变化带来的配合比调整将对工程进展影响较大,设计好配合比具有重要的意义。配合比的形成和优化是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内容。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一般原则

1.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满足工程结构功能的要求,混凝土要有合适的强度与耐久性。

从工程结构受力特点,可以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强度是混凝土所有性能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通常反映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其影响因素比较多,除组成的原材料外,水胶比、养护条件、龄期、搅拌工艺、捣固方法、捣实程度、施工工艺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水胶比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与水胶比成反比关系。

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决定其设计时考虑的使用寿命及其所处环境。将环境作用等级与结构使用寿命相结合,确定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指标,包括抗渗性、抗碳化性、抗侵蚀性、抗冻性、抗压疲劳强度和抗碱—骨料反应等特性。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因素主要有水胶比、骨料的最大粒径、水泥品种、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其中水胶比是决定性因素。水胶比越大,混凝土的抗渗性越差。当水胶比大于0.6时混凝土抗渗性急剧下降。影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因素有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水胶比、矿物掺合料等,其中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越好;水泥用量一定时,水胶比越大,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越差;矿物掺合料的掺入有时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有负面影响。混凝土的抗侵蚀性主要取决于水泥的抗侵蚀性。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有骨料、水胶比、水泥用量、外加剂等,其中水泥用量少和水胶比大的混凝土抗冻性差,引气剂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对混凝土强度与变形(裂缝)影响较大,要控制水泥最大用量并掺用粉煤灰和矿粉,以防止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力和开裂。

1.2 需要考虑施工的需要,混凝土要有良好的工作性(和易性)。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易于施工操作(搅拌、运输、浇筑、捣实)并能获得成型密实、质量均匀、不离析、不泌水的性能。一般来说,混凝土和易性主要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内容。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一个综合的性质,至今尚未有全面反映混凝土和易性的测试方法。通常是以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确定其流动性,观察混凝土的形态并根据经验判定其黏聚性与保水性,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优劣作出评价。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主要有单位用水量、砂率、水胶比、水泥浆数量、时间和温度以及水泥、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其中,混凝土坍落度与单位用水量成正比关系,即单位用水量增大,其坍落度也增大。适当增加单位用水量,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利于施工;但单位用水量过大时,会导致混凝土黏聚性变差,并导致严重的分层、离析,严重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砂率是混凝土中细骨料含量与粗细骨料总量的百分比。一般认为,细骨料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泥砂浆在混凝土拌和物中起的作用,可减少粗骨料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在一定的砂率范围内,随着砂率的增加,作用越发明显,可有效地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另一方面,细骨料比表面积较大,相应的需水量也较大,随着砂率的增加,总比表面积增大,需要的水分越来越多。在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拌和物流动性变差。所以,当砂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随着砂率的增加而变差。此外,过低的砂率还会使混凝土拌和物黏聚性与保水性变差,容易发生离析、流浆等现象。

在水泥、骨料用量均不变的情况下,水胶比增大,拌和物流动性增加,反之则减少。水灰比过小,水泥浆体粘稠,拌和物流动性偏低。水灰比过大,会造成混凝土拌和物黏聚性和保水性不良。

水泥浆体数量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是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重要因素。单位体积拌和物内,如果水泥浆多,则拌和物流动性大。当水泥浆过少时,将无法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与包裹骨料颗粒表面,无法保证必要的流动性,使混凝土拌和物黏聚性变差。

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差,主要是由于拌和物中的一些水分被骨料所吸收,一些水分被蒸发,水泥的水化反应也使一些水分变作水化产物结合水。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还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可加速水泥的水化、增加水分的蒸发。

需要考虑投资控制的需要,混凝土要有良好的经济性。

配合比的经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控制原材料用量,降低混凝土成本。混凝土生产的成本费用包括材料、设备和人力。在材料成本中,外加剂价格最高,水泥的价格远高于骨料,控制外加剂掺量、节省水泥是控制材料成本的最有效措施,基本手段是提高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减少外加剂掺量;采用双掺技术(掺粉煤灰与矿粉)、采用良好颗粒级配的粗骨料等以减少水泥用量。

另外,混凝土生产的成本费用又与强度要求有直接的关系,为保证混凝土有很高的均

匀性,强度的变化值应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在配合比设计时,确定混凝土最高和最低强度。混凝土浇筑施工的人力投入及费用还受到混凝土工作度的影响。为此,在可能施工浇筑的范围内,混凝土配合比应具有最小的单位用水量,选用最小的坍落度,寻找较高的强度效率(指混凝土中每公斤水泥能产生的强度)。

另一方面,是长远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如耐久性好,维护费用少,导热性小,使用中能耗低等,其中,耐久性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较长的使用寿命是节约成本最有效的手段。

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思路可概括如下图所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的差异除了原材料有四组分增加为六组分外,混凝土性能的提高更为突出,强度、耐久性、工作度和经济性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最主要指标。

采用较低的水胶比对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非常重要。但水泥要达到完全水化所需的用水量约为水泥用量的25%,此外由于物理吸附作用还要有约15%的水被限制在胶体孔隙中而不能参与化学作用,所以至少要有0.40倍水泥质量的水就能达到完全的水化作用。实践表明,当水胶比降到0.40以下时,随水胶比的降低强度却能继续提高。其原因是,尽管水泥水化不完全,但较低的水胶比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并减小了孔隙尺寸,而未水化的水泥颗粒则作为一种坚强的细微骨料发挥其作用。随着高效减水剂的应用,采用0.25~0.40的水胶比已成为可能。实践表明,用水量与强度通常成反比,采用低用水量对强度提高是有利的。同时,在满足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用水量,可以抑制混凝土的干缩,增加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粘结力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因此,低水胶比和低用水量是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基本原则。

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满足工程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满足施工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要求、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便于生产控制、尽可能降低成本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指在满足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实现混凝土成本最优化以及环境低负荷化。原材料资源短缺以及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多元化,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已成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一种趋势。

3.1 比较优化方法

比较优化方法是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所谓比较优化法,就是选取一些强度和工作性满足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多种性能试验。根据性能试验结果和成本核算进行比较,选择性能较好、成本较低的配合比。该方法是一种相对优化方法。混凝土性能随组分的变化通常是一种连续的变化,比较优化法可以得出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但很难看出各种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把握不了变化的趋势。

3.2 等值图优化方法

等值图优化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各种性能与成本的等值曲线,如等强曲线、等耐久性指标曲线、等放热量曲线、等体积稳定性曲线以及等成本曲线等。与比较优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清楚地表明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方法能够综合平衡各种性能,得出最优配合比。

3.2.1确定优化主要目标。混凝土最优化目标的确定是基于环境作用。不同混凝土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在高速铁路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性能要求也不相同。如氯盐环境下,就要考虑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高,选择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如果是严寒地区,就要以抗冻性为最主要的指标。在混凝土中适当引气,对混凝土抗冻性而言,含气量在一定程度上比水胶比更为重要,这也决定了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抗冻性方面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3.2.2兼顾混凝土综合性能。选择主要优化目标并不等于不考虑其他目标。在不显著影响最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应兼顾其他目标尽可能合理。结构设计中通常以混凝土强度以及弹性模量为设计依据,然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也提出了基于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低强度保证值,在基于结构的强度与基于耐久性的强度发生矛盾时,选择两者之间较大者。在实际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时,从原材料的选择、到配合比参数设计,都要考虑对其他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免顾此失彼。

3.2.3实现功能、经济与环境的统一。在混凝土功能性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如两个配合比中,有一个胶凝组分中有矿物掺合料,另一个胶凝组分中没有矿物掺合料,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有矿物掺合料的配合比,其一是矿物掺合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一个原因是减少水泥用量,增加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了功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而如果一味追求提高掺合料的掺量,所带来的是外加剂用量提高,其综合经济成本要高于低掺量的混凝土配合比,这种配合比也是不可取的。不同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施工环境条件特点、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并统筹考虑其经济成本,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成本最低化,环境影响低负荷化。

3.3 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的步骤是:

3.3.1进行大量的混凝土试验及性能测试;

3.3.2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之间建立起预测方程;

3.3.3将其转化成优化模型的约束方程,并用矩阵表达,这些约束条件方程总共含有

混凝土容重、坍落度、抗压强度、骨料级配、压力泌水、屈服应力和抗冻性等7个控制变量;

3.3.4建立以混凝土成本价格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模型;

3.3.5按非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各种组成材料的用量;

3.3.5最后对混凝土密实度进行补偿,根据骨料含水量及吸水率调整各原材料用量。

参考文献:

[1] 《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

[2] 《高性能混凝土》

[3]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第2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现阶段,信息技术复习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演讲式: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倾听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罗列知识点,即使有师生互动,也只是简单的你问我答。

练习式:教师根据要复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布置一系列练习题。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讲解共性问题。

讲练式:教师课前阐述复习的知识点,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讲解。

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不断强化的方法塑造学生的某种行为,把学生当动物来教,却忽视了学生是有灵性的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教师缺乏对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并且学习效果也不持久。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其特点是容量大、节奏快、综合性强。我认为,复习课更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重现“知识点”,在知识结构搭建中构建“知识链”,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值”,在回顾反思中明晰“知识源”,并应遵循“重激活、重梳理、重应用、重提升”的教学策略。

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八年级下为Flash教学内容,整册教材共15课,其中1~6课教学内容侧重于Flash绘图工具的使用,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绘图工具的使用、掌握绘图技巧,从而提高绘图能力;7~15课教学内容侧重于动画制作及创作。下面,我以复习1~6课教学内容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四重”教学策略。

重激活——在情境创设中重现“知识点”

“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更应承担起激起学生复习欲望、唤醒已有知识的功能。为此,教师应着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解读情境中自主重现“知识点”,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复习活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下面是1~6课教学单元“课堂导入”环节的片段回放:

教师出示一组“插花艺术”图(如图1),学生欣赏。

师:如果让你完成一幅美丽的插花图,你需要绘制哪些对象?

生:美丽的花朵和花瓶。

师:美丽的花朵如何绘制?

生:一个椭圆经过变形复制获得。

生:椭圆使用渐变色,获得的花朵更美丽。

师:不错的主意。灵活运用辅助绘图工具来变形,可以使一个简单的图形生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如风车、折扇(如图2)等。

师:那美丽的花瓶(如图3)又该如何绘制呢?在绘制过程中要用到哪些绘图工具呢?

生:用椭圆工具绘制瓶口,用铅笔工具绘制瓶身。

生:用椭圆的叠加可以绘制花瓶。

师:看来,无论是绘制花朵还是花瓶,都要灵活使用Flash的绘图工具。当然,如果给花瓶用颜料桶工具填充上颜色,效果一定更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插花艺术——绘图工具的灵活使用”。

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为本课主旨的揭示设置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关联生活经验的课堂情境,将一组插花图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插花艺术产生感性认识。然后,我指出如何绘制插花图,使学生由欣赏美进入到创造美的情境。通过分析如何绘制插花图,再现了即将复习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重现和兴趣激活,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重梳理—— 在知识结构搭建中构建“知识链”

信息技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将要复习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梳理后构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那么,如何进行梳理呢?梳理的方法很多,有提纲式梳理、列表式梳理等。众所周知,人类大脑记忆图像要比记忆文字更容易。因此,知识网络结构图已被逐渐引入到信息技术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网络结构图是在对已学知识点加以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建立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结构体系。信息技术复习课一般来说知识点容量大,操作步骤繁多,而且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很难快速复习。而利用知识网络结构图几分钟便可完成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大大节约了时间,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便于掌控流程与引导,学生的记忆将会得以改善。在1~6课复习课中,我先出示具体实例或作品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建了一张知识网络结构图(如图4),来帮助学生捕捉到要复习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和整理,并针对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强调说明重、难点部分。

通过搭建知识结构图等梳理方式的运用,可以避免复习中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较短的复习时间内,比较全面、系统地巩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动手操作,不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点整理、归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知识结构图可以由师生共建,也可以是在总结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画出,从而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重应用—— 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值”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罗列的层面上,那是毫无生机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重视挖掘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向学生呈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常用的是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而对于任务驱动法而言,任务设计是关键。复习课任务的设计又有别于新课的任务设计,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突出任务的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发展性等。例如1~6课复习课中,根据出示的任务“完成一幅美丽的插花图”,经师生共同分析,发现要完成这个任务得分以下几步。

步骤一,创建“花瓶”图形元件。

设计意图:灵活使用各种绘图工具,掌握图形叠加的绘图技巧,巩固创建图形元件的方法。

步骤二,创建“花朵”图形元件。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变形的应用,理解图形叠加及图形元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建图形元件的方法。

步骤三,把“花瓶”、“花朵”的图形元件拖放到场景中,组合成一幅美丽的插花图。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元件的调用及图形的变形。

在实施任务、解决问题之前,经过梳理知识的环节,学生已在脑海中将原有知识构成完整的脉络。因此,学生掌握技术、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更方便。同时,将生活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精美的插花作品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的魅力,感悟知识超越教材之外的价值。

重提升—— 在回顾反思中明晰“知识源”

复习课的实质不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提升和拓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Flash1~6课教学内容的复习目的不仅在于强化具体绘图工具的使用,更在于能灵活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快速而简便地绘制出各种美丽的图形,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如在学生完成创建“花瓶”图形元件任务后,我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绘制花瓶(如图3)瓶身的轮廓。有三位学生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做了演示后,我引领全体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说说这三位同学对于瓶身的轮廓线是如何绘制的?

生:第一位同学是通过绘制左右两个椭圆与瓶口、瓶底两个椭圆叠加而成。

生:第二位同学是先绘制一个矩形,然后用选择工具调整矩形左右两边轮廓线的形状。

生:第三位同学是用铅笔工具绘制的。

师:你认为绘制“图形的轮廓线”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用铅笔工具绘制。

生:图形叠加。

生:先用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等绘制出基本形状,然后不合适的部分用选择工具调整。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棒!(出示图5)图形的轮廓线可以是用铅笔工具绘制而成的;也可以是先进行图形叠加,再用选择工具作部分变形调整。特别是绘制一些复杂图形时,我们可以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如我们前面在绘制卡通角色Snoopy的轮廓时,就是结合了这两种方法。

之后,教师可再提供另一种形状的花瓶,让学生说说多种绘制方法,从而加强对绘图工具的灵活使用。

接下来,教师采用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花瓶只有轮廓还不够,若填充上颜色,效果将更好。如果给轮廓线上色,用什么工具?(2)如果给区域填充颜色,用什么工具?(3)用颜料桶工具填充,你会选择纯色填充还是使用渐变色?为什么?(4)如果花瓶的整体形状不合适,用什么工具可以修改?(5)如果花瓶的“采光点”不合适?用什么工具可以调节?(6)综合上述分析,要绘制出一个美丽的图形,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操作?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上述对话中,通过对“瓶身的轮廓线是如何绘制的”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总结图形轮廓的绘制方法,教师加以分析讲解后提供另一种形状的花瓶再让学生分析。这实际就是一个促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深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增强了学生灵活使用绘图工具的技巧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后续的层层提问,又促使学生对图形绘制的操作过程及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第3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本次是该局针对全体在册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OFFICE系列软件)和计算机基本绘图软件(AUTOCAD绘图)的培训。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使该局全体职工对OFFICE文档的操作和AUTOCAD绘图软件的认识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和计算机有关的问题。从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该培训按照计划顺利执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

1、  培训规模:本次培训是针对该局全体在册干部职工,由局领导带头,共300多人参加了培训。

2、  培训性质:这是一次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主要是OFFICE文档的操作和AUTOCAD基本的绘图)的培训。

3、  时间安排: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分期分批共十期批次。

4、  培训内容:以WORD和EXCEL的常用知识为主,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了一些POWERPOINT有关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还针对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用OFFICE文档时遇到的问题给予了解答,从而增强了这次教学的效果。

5、  培训地点:新丰县供电局一楼电脑室

二、培训的具体内容:

 1、Office 部分

日期

星期

教学内容

课程描述

备注

WORD 部分

 

 

相关知识点: 文字的格式设置

合理安排段落布局

添加项目符号和底纹

插入日期和页码

邮件合并的设置

邮件合并的应用技巧

制作统一格式的信封

案例:制作会议请柬

熟悉Word图文混排、邮件合并、长文档排版技术等文档编辑的高级应用方法和技巧。

 

 

相关知识点:

使用公式进行表格计算

         在Word表格中应用公式的方法

         Word表格的编排方法

案例:日常费用月报表

 

 

相关知识点:窗体和控件的使用方法

    设置文档属性以显示调查信息

    保护窗体文档的设计

   实现文档的套打功能

案例:用户调查反馈表

 

 

 

 

 

相关知识点:制作文档模板

  特殊字符的输入

  公式的输入

  使用“比较文档”功能

  在分栏排版中每栏都显示页码

  设置默认的页面布局

案例:制作考试试卷

熟悉Word图文混排、邮件合并、长文档排版技术等文档编辑的高级应用方法和技巧。

 

 

相关知识点:样式的设置和应用

  样式的管理

  添加不同的页眉和页脚的方法

  编制目录的方法

  给图片添加题注的方法

脚注和尾注的应用

案例:文章排版成册

 

EXCEL部分

 

 

相关知识点:数据输入的有效性

使用记录单输入数据

使用公式自动计算

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概念

数据排序和分类汇总

数据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案例:编制工资表

熟练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Excel图表美化、使用Excel对各种报表进行数据处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等

 

 

 

相关知识点:制作供选择输入的列表

   将合计金额转换为大写形式

   保护特定的单元格

   设置打印区域

   在单元格中输入多行数据

案例:编制与填写报销单

 

POWERPOINT部分

 

 

相关知识点:设置幻灯片母版

   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

   添加超链接和自定义动画

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   设置幻灯片的播放声音

   幻灯片的

案例:制作相册集

熟悉演示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高级应用技巧。

 

 

相关知识点:

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方法

打包演示文稿的方法

让打包到光盘中的幻灯片实现自动播放

为幻灯片嵌入不同模板

在幻灯片中插入MP3的方法

案例:制作企业广告宣传片

 

 

PPT设计技巧

 

2、Auto CAD部分

日期

星期

教学内容

课程描述

备注

 

 

基础知识:窗口组成及基础操作

掌握CAD的组成

 

 

 

绘图相关:绘图环境设置、自定义工具栏、使用命令、绘图方法

设定自己的绘图环境及单位和图形界限设置等

 

 

 

坐标系介绍

介绍CAD的坐标系

 

 

 

图层管理

掌握图层管理与规划

 

 

 

选择与编辑对象

对象管理技巧、修改已有图形或通过已有图形构造新的复杂图形。

 

 

 

图形显示控制

灵活地观察图形的整体效果或局部细节。

 

 

 

精确绘制图形

使用系统提供的对象捕捉、对象捕捉追踪等功能,在不输入坐标的情况下快速、精确地绘制图形。

 

 

 

创建面域与图案填充

面域与图案填充概念与管理。

 

 

 

创建文字和表格

文字与表格的设定

 

 

 

标注图形尺寸

标注技巧

 

 

 

使用块、属性块

块管理,通过块提高工作效率

 

 

 

布局打印输出

布局与打印管理

 

 

 

第4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场依存和场独立;网络课程;学习内容设计;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5-02

Learning Content Design of Network Courses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ZHANG Lin-min,YANG Jin

(Th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conten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ep i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 of distance learners and learning conte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ers in distance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er, mainly discuss the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in the network curriculum guiding by the Witkin’s learning style theory .

Key words: field-dependence & field-independence;web-based course; learning content design; the mod of the organization

在远程教育工程中,网络课程的开发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决定了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再度整合教与学的关键过程。网络课程是远程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合理设计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以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为依据,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组织方式,并引导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不失为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下文将以威特金的学习风格理论为指导,探讨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组织方式的设计。

1威特金的学习风格理论

1.1学习风格类型划分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1]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一般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①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②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③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④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⑤学习风格的生理性成分。前三者构成了学习风格心理性层面,后两种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和生理性层面。在这些成分中,认知成分是对学习影响最深入的一部分。一般把它称之为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转化、存储、提取、使用等)方式。[1]

1954年,威特金从学习者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来看,把学习风格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依存型。所谓的场就是外部环境。其中,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在认识活动中,依赖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外部参照,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很难从包含刺激的环境中将刺激辨别出来。这种类型的学习者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他们总是努力使自己与环境协调,因此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会更多的考虑所处的周围环境,他们喜欢在集体环境中学习。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依赖自己所处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他们有很强的个人定向,比较自信,自尊心较强,不易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自主,必要时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改组。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愿意独立的学习,能更好的分析,喜欢钻研。

1.2学习风格测量工具

经过威特金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在1962年威特金等人设计开发了一种学习风格测定的测量工具,称之为镶嵌图形测验(EFT)。此量表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把隐藏在复杂图形中的简单图形描绘出来,所隐藏的图形与原简单图形大小相同、比例和方向也一致。

镶嵌图形测验(EFT)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练习题,不计分,包括7个简单图形,2分钟完成,通过第一部分的练习使被试了解测验的作答方式。第二、三部分,各包含9个较复杂的图形,为正式测验,时间限制各为5分钟。

此外,现国内使用较多的是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宋合义等人编制的认识方式图形测验,该测试工具中的测验题目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这也是测验练习;第二、三部分各有10道题。时限和计分标准见认识方式图形测验的编制与修订说明。[2]

2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设计

2.1场依存型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设计

场依存的学习者更多的是让一种经验的外部线索来指示理解,满足于把心的概念放入现有的形式和情境中,即根据已经给定的结构与目标开展学习。基于对场依存型学习者认知特点的分析,设计以一种线性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让学习者根据已确定的学习流程来展开学习。

在这种组织方式中,学习内容通过章、节、知识点三级目录来呈现,是目录树结构。学习者只能按设计者预先设计的学习流程进行学习,知识点的排序是按照何克抗的教学内容组织与编排原则。何克抗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应当遵从这样的几个原则:①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确保由已知到未知;③按事物的发展规律;④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3]学习流程图如图1所示。可见,学习者只能按照设计好的顺序来学习所有知识点。

图1线性的学习流程

2.2场独立型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设计

场独立的学习者喜欢独立的活动,能自己建立目标,喜欢组织和重新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近年来有关研究也表明,场独立的学生较场依存的学生有更强的进行“积极分析”与“知觉”差异的能力。[4]因此,设计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即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在这种组织方式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在一个知识图(如概念图)中,不仅体现内容由章到节,再到知识点的框架结构,还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类属关系)。此外,每个知识点都设有超链接,学习者可随机的进入到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学习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超文本的学习流程

3总结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明确指出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一部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直以来很多研究者都关注网络课程如何能更适应远程学习者的问题。进行适应性内容呈现、适应性导航、适应性测试等等的研究。在进行同一门课程时,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为依据,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组织方式,是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光华.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9.

[2]谢斯骏,张厚粲.认识方式―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61-276.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一、注重“理”,建立知识网络

“理”是指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纵横交错的知识网。数学知识就像一个一个链环,学习时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复习时却可以一个一个地联系起来,环环紧扣,形成一条条“线”,一条可以把前后知识串起来的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找到线索,把知识单向连成线,纵横织成网。在总复习中,合作交流是学生梳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避免教师在总复习中一味地唠唠叨叨。尤其是针对概念比较多,或者是知识点相对较为独立时,教师可以把握合作的契机,把提炼知识,系统整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下自主复习,学会整理知识、发展能力;在知识的整理中,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小练笔,在练习中渗透复习要点,在练习中进行观察和分析,达到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的双丰收。梳理、引导建构的片段如下:

1.意义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①请同学们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

②计算周长要用什么单位?常用的有哪些?进率是多少?

③小笔: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 ),是1米的( )。

(2)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请同学们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

②计算面积用什么单位?常用的有哪些?进率是多少?

③小练笔: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利用单位间的进率灵活解题。

0.5米=( )厘米2.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4分米=( )米450平方分米=( )平方米

60公顷=( )平方千米0.75公顷=( )平方米

2.周长计算

(1)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哪些我们学过用公式来计算?请你写在图形上。

(2)其他三个图形,有周长吗?

你准备怎样来计算?

小结:求周长就是求围成这个图形所有边的总和。

3.面积计算

(1)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已经学过,请你写在图形上。

(2)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3)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①你能否把这些图形重新摆一摆,更清晰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②师生讨论:为什么这样摆?怎样摆更合理些?

③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小结:长方形面积公式是基础;图形转化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常用方法;在图形的转化过程中应用了平移、旋转等方法;有些曲线图形可以转化成直线图形。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积累,要想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必须注重各知识的内在联系,疏通知识间的脉络关系,这是总复习首当其冲的要务。所以,教师在总复习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把知识构成整体,为接下来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供优良的“兵工厂”,随取随用。

二、精于“练”,深化知识运用

“练”则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各项技能的综合提升,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题目来源可以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设计成以下几类练习: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总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因此设计综合性练习能使学生主动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性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开放性练习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总复习课必须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提高技能的片段如下:

1.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2.下图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小结: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3.判断对错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

②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③半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整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

④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四根木条钉成的)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平行四边形与现在长方形相比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

4.学以致用

第101页第6、7、8、题。

说说每道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5、提升,留有余味

开放题:

左图的线段互相垂直,其中,上面一条长2厘米,下面一条是它的2倍。

1.你能根据这两条线段,想象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2.自己画一画,并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练习在总复习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仅可以让教师快速捕捉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是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练习的解答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展现。

第6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相关技术;发展

一、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技术介绍

(一)数学基础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学基础知识有很紧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是数学基础支撑着整个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数学基础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曲线曲面、几何造型、集合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曲线曲面理论中包含很多的知识,曲线曲面理论利用自身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实际存在的一些数学问题,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是有的理论知识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还不能真正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而分形几何学的引进促进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创新和发展,原本的图形学只能表现一些简单的事物,由于分形几何学的引进,可以体现各种形态的事物,扩宽了图形学的发展领域。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肯定有密切的关联,计算机图形学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产生。因此,图形学的发展一定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实现。计算机的硬盘、显示器、分辨率甚至于计算机本身的性能都会直接影响图形学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现在发展的重点放在图形的软件设计、图形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技术上,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图形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现在很多的动画视频以及造型都是通过动画技术实现。计算机动画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将原本静止的画面生动化和真实化。它可以利用鼠标随意移动图形的位置,还可以改变画面的大小和色彩,根据设计要求来调整原本的画面,设计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现在很多的平面广告技术主要依靠动画技术实现,带给受众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吸引大家的关注。

(四)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一般被称为数据的可视性,普遍用于气象数据的分析、海洋数据的分析以及地质勘探的数据分析等等,利用计算机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让数据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图形学的可视化技术只需要输入相关的数据就可以形成相应的图形以及数据分析,现在图形学的可视化技术开始应用到医学图像的处理中,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有效分析医学数据。

(五)虚拟现实的技术

虚拟现实的技术是指将屏幕中的画面以一种真实地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感觉处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现在我们观看的3D电影大多利用的是这种技术。计算机根据人类肉眼观看习惯和规律来设置相应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让观众在不同场景的转换中恍如在不同时空中穿梭。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原本静止的画面以最生动真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给静止的画面注入了生命。

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动画设计

早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就有了一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实际应用领域受到限制。计算机动画追求的是画面的生动性和连续性,将一些独立静止的画面用不同的帧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动画作品。计算机图形利用动画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游戏、影视以及广告作品中,设计的动画场面不仅很好地将动作与情节结合在一起,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还能利用动画设计将整部作品的意义升华。例如大家十分熟悉的《阿凡达》这部作品就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不仅是好莱坞大片,很多的动画片也使用了动画技术,让小朋友在动画片中感受乐趣。

(二)教学应用

近几年计算机图形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生动的图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点。计算机图形学可以将教材上复杂的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压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技术形成数学模型或者是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对模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三)图形显示

计算机图形学依靠本身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数据和图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图形显示是计算机图形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现在很多的气象图、地形图以及资源分布图中都使用了图形学,相关部门利用这些图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想要了解的信息,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在很多行业的发展都要借助这些精密的地图,特别是工程建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等,通过这些图形显示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

(四)网络生成技术

网络生成技术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分为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网格两种形式。

1、结构化网格

结构化网格的方式又可以称为映射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映射的原理和映射函数等将网格映射到一个独立的空间中,再利用多种方式将网格与物体本身相脱离,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的物体。

2、非结构化网格

生成非结构化网格的方式有很多种,相比较结构化网格而言更加方便,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更加实用。生成非结构化网格的方法主要有布点、分解、栅格,其中应用得最多的就是布点以及栅格,非结构化网格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全自动网格划分以及三维网格。现在二维网格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三维网格也开始投入研究和运用,这些都为全自动网格的划分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自动网格划分方式的形成,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同时图形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完善,随着图形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要正确对待图形学,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图形学的相关技术,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莉,罗坤,刘以成.计算机图形学相关专利技术综述[J].电视技术,2013(2).

第7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8-1

一、折平行四边形,操作中验证概念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也能够通过操作验证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就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实践,对折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对折都没有完全不重合,所以可以判断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讨论观察、对比分析清楚得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和完全一样不同的概念。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画平行四边形,探索中得出方法

在复习平移旋转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来进行教学,因为不管从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点、考查点的角度考虑,更能总结出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更能看出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旋转平行四边形,关键是平行四边形有四个点,且四个角不是直角,两条邻边之间的夹角很容易画错,要考虑四条边都要旋转一定的角度。为此,可以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如下习题。例如:将下面图形1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3格,然后将平移后的平行四边形以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在做这个习题之前先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然后同桌讨论怎么画平行四边形的旋转图,让学生说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然后完成题目。这时老师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画的方法。教师总结方法:在确定旋转的中心点A后,将顶点所在的这个角的两边,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准确画出两条线段的旋转后的位置,并截取线段的长度,即先确定两条边的位置,这是我们首先画出的是一个角的两条边,再利用平行四边形,平行且相等的特性准确画出这个角两边相对的平行线,然后截取相应的长度,最后连线。同时让学生知道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找出对应边,并用三角板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显神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旋转图形,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会更牢固。

对于放大与缩小知识点的复习,我觉得还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图形展开教学,放大缩小时同样涉及到邻边夹角的画法问题。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放大缩小,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比较、观察中比较、倾听中比较,进而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达到对放大和缩小的深度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放大与缩小难点有两个,其一是邻边夹角度数易画错,其二是斜边长度的画法。因此可以这样来解决:可以先在原图中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放大缩小是把图形的每一条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形状不变。在原图中画出扩大或缩小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扩大或缩小后的高。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画出另一半。在原图中画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可以避免邻边之间夹角度数的问题(如下图形1)。

三、看平行四边形,比较中悟出异同

观察、比较、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悟出知识间的异同。因此,在完成复习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启发提问:观察刚才平行四边形平移旋转、放大缩小前后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来发现异同,从而悟出平移与旋转是位置发生变化,而大小不发生变化,放大与缩小是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大小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学所要倡导的,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对知识深层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四、转平行四边形,延伸中拓展思维

第8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数据结构;微课;思维导图

一、背景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数据结构才能为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之后,能掌握各种数据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算法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参照ACM/IEEE-CS的《ComputeCurricula2001》报告中提出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主题[1]有几十个,即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覆盖面广,而且由于很多重要知识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一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所以数据结构是被学生广泛认为难学、难懂、难实践的课程。学习的过程通常由“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构成,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以微课、慕课、云课程、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是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有效手段[2]。微课一般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主动参与的轻量化、碎片化、结构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良好的课程结构设计,结合短视频、动画、语音等手段,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形象化的内容,从而高效促进学生“吸收内化”的进程。

二、微课及设计方法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3]。微课课程平台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细化教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在微课平台上,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从逻辑结构角度看,一个完整微课课程通常由一系列微课单元构成,一个微课单元除了用来讲述该教学主题知识点的课堂教学短视频及与短视频配套的描述或解释的短文这一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之外,通常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测试及师生交流等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微课教学单元。一个设计良好的微课单元通常具备主题选题精准和内容组织合理的特点。选题精准就是一个微课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在设计这个主题时,要注意这个选题所覆盖的知识或原理应较为简单[4],其涵盖知识点可选2—3个;内容组织合理就是知识内容的组织和分解简明,将一个教学主题核心知识点和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知识点或步骤,这个核心知识点的分解最好只要一层逻辑,尽量不要在子知识点下再分解。

三、数据结构微课设计过程

数据结构课程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并把与问题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实现准确和高效计算处理,所以数据结构的核心概念由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定义在逻辑结构上的运算、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运算的实现、运算算法的复杂度分析三个方面构成,而且在课程中数据的结构又与其相关的算法缠绕在一起[5],使得在微课设计时所做的知识点分析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步骤,再从这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微课主题单元[6]。

(一)知识点分析与微课主题单元划分

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微课时,首先按照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来完成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和划分。我国的大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材[7-8]把课程的知识体系对应到教学内容之后,分成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线性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树形结构及相关算法、图结构及相关算法四个教学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又可分别分成若干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可再分成若干主题单元;划分方法可以使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来协助完成。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能直观地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9]。借助思维导图,我们能有效完成微课课程知识结构的设计工作,图1是我们设计线性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部分的微课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二)微课主题单元设计

在完成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主题划分之后,开始对每个教学主题单元做设计。设计主题单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其内容选择先考虑突出主题单元中的重点知识点,同时需要保证学生能看懂、能听懂,就是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画表达知识点,特别是难点和常见疑点必须演示或解释得详细清楚。这里以单链表主题单元为例。单链表是最简单的链式存储结构,是深入学习树与图(非线性结构)的基础,其概念及其实现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按照内容介绍的次序来绘制思维导图,图中带星号的是重点知识点。在制作微课资源时,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讲解形式。对于概念性的内容,只需用语言或文字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清楚概念,而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可采用图形、对比表格、动画等方法来讲解。如单链表结点与单链表结构的知识点,我们采用的是图形动画演示配合语音讲解方法;在讲解单链表的实现时,我们采用了代码单步执行分析与图形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来讲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图形设计知识点范文

一、思维导图对知识结构的优化作用

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获得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凸显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管理人性化,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授课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广泛和更深层次挖掘教材,优化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知识点全面、系统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易懂、直观、严谨的感受。

以“一个因数为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为例,由于涉及到各种口算、笔算乘法的应用,还有数量关系等,知识点较多,如教师只是通过小篇子训练、例题板演等手段进行讲解,一些学生理解上会有困难。因此,教师在讲完基础知识后,可以利用如下的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为两位数的乘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为两位数的乘法因数末尾带有0的乘法四舍五入、求近似数法乘法估算乘法应用题与常见数量关系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自主认知能力的提高

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数学意识与模型思想,同时建立空间的观念,逐步培养数据分析的良好习惯,积淀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今后建立数学知识框架奠定稳固的基础。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普遍较困难,尤其是类似的知识点,教师如果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认知上和理解上就容易混淆,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把容易混淆弄错的知识点进行导图的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个难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力和自主认知力。

以“认识多边形”的教学为例,这节课会涉及到众多四边形,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小学生要在一节课中认识这么多的图形,确实不太容易。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现在黑板上画每一个图形,画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每种图形的名称,然后根据每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设置导图,制作导图时,围绕一个固定主题来构建每个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加工,使用图像呈现知识点的信息,关键词与连线呈现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多边形的概念与联系,不至于再次混淆各种图形的概念,提高学生辨析和自主认知的能力。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帮助

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尤其是复习每个单元的知识,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复习课主要有三大教学功能,包括整理归纳知识点、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来提高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分析进而处理实际问题。复习课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分层练习、综合应用拓展和知识梳理这三种。然而长期的知识整理、习题练习、教师讲评的复习课模式在实际教学效果上存在不少问题,容易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疲倦。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单元复习,从而使学生更系统的掌握单元知识,学生对知识全局进行把握,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教学为例,正方体与长方体有较多知识点,两者之间交叉的知识点更多,学生在实际掌握中有很大困难,极容易将两者混淆。尤其是在求面积与求体积等问题上,学生会出现求面积错用体积公式,求体积却用面积公式的现象,造成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不能领悟要领。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例如概念、表面积、容积、体积、特征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