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

第1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学;设计;要素

一、教学设计基本要素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设计要素的认识。而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基本需要关注的是学习者、教师、教学目标、方法、教材和教学评价等六个要素。

幼儿教育中最为需要关注的要素是学习者幼儿。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基本认识,获得生活经验,而非系统的知识传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对于社会、周边环境的认识都有所差异。所以,在幼儿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特征,他们所了解的、所好奇的,并且关注他们的个性特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兴趣以及如何有效让他们自主探究发现从而获得各种经验。

教师在幼儿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教师本身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考虑所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否突出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同时,不要过分地关注自身的主导性,而压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需要充分考虑幼儿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结合教材和幼儿园整体的教学目标而制订。同样,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给予教学的对象――幼儿,选择较为活泼的并且符合教师个人能力和风格的教学方法。至于教学评价则是作为教学设计中的反馈因素,帮助老师更好地取得进步。最后,是对于教材的考虑,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同时灵活地教授教材上的知识。

二、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关注幼儿水平和教材水平以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以所教的幼儿为主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并且适当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同时确定教学的目标。另外,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5岁左右的幼儿,其已经具有基本的语言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所以,可以适当地采取观察、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对于小班的,年龄较小,语言水平较低的孩子,可以采取讲授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并认知世界。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需要关注教学设计的几项基本要素,同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并且需要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云.刍议幼儿园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30).

[2]刘军华.浅谈幼儿教学与管理[J].学周刊,2013(24).

第2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特征;评价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有组织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和在教师规定的的框架里完成学习任务。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已一改传统教学模式,而不再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为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还是应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构建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我想谈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兼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我们对科学和艺术进行逐个分析。“科学”有两个要求:一、运用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学、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得到体现及反映;二、要求这种思维富于条理性。正确的思想与具有逻辑的思维二者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艺术”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设计即要富有创造性,又要切合实际,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刺激,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哪一类学科或是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要素分为五类: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上五个基本要素彼此影响,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给学生讲解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入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从而解决“为什么”、“学什么”和“教什么”这三个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课时、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对本课程中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有什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作一个明确掌握,对学生的初始能力作一个评定,以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用科学易懂的方式把教材呈现给学生,为其提供指导方法;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及教学目标的途径;合理解决“怎么学”、“怎么教”这两个相互制约的问题。另外,要把教学媒体考虑到其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更科学的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考虑如何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反应积极提供反馈;在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是要注意两方面:一、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二、在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对模式中所有步骤重新审查一遍,特别是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者写形式上。教案(是课时教学计划)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2)在编写内容上。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3)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两者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目标陈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第3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工作能力 专业课教学设计 基本构思 基本要素 特色

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工作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

工作能力是对职业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对职业活动的认识和参与,对职业任务的操作和完成的一种基本能力。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养工作能力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专业课教学实施的关键。因而专业课的教学应与学生职业生涯紧密相连,与工作岗位的实践密切联系,教学标准应反映行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专业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应具有“工作能力”和“技术教育”意识,并将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应目标明确,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从而达到灵活地将其运用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专业课的教学应围绕着行动导向、工作体验和专业运用来展开。

首先,工作能力的培养应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从工作实际出发,强调为掌握工作技能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淡化纯学科的理论性知识。

以《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洽谈技巧之前,应先保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外贸专业知识,比如掌握专业术语,了解交易条件与条款等,否则的话,洽谈技能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施接近企业实际的“员工培训”式的教学。如在《外贸洽谈》的课程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都以模拟外贸企业与外商的接洽而展开教学――询盘、报盘、还盘……使学生尽快地将自己带入工作角色,在体验谈判情景与感受谈判气氛的同时学习洽谈技能。

最后,教学不仅重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在培养其灵活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外贸专业知识与谈判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这些专业知识与技巧灵活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外商接洽,解决交易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从而圆满地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二、专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基本的教学要素。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开始专业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之后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同时简单介绍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即具体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贸实务操作》课程的教学为例,开始教学前,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外贸行业所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比如洽商、签约、备货、装运、制单,等等。为了具备这些基本的工作能力就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价格术语、交易条款、谈判技巧、函电写作、单证制作,等等。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专业课的教学应灵活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1)实践课训练。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时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采取互动式、仿真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以保证实践课训练的实施。如《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只有教师现场实操,学生现场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掌握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方法,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而《外贸洽谈》课程则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对话练习,熟练掌握洽谈技巧。

(2)能力培养活动训练。为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地设计规划一些职业场景,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处身于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如在进行《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时,为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谈判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从中学到与谈判相关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并学会解决谈判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注重培养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3)课外活动训练。课外活动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体验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而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较直观的感受与了解。以《外贸实务操作》课程的教学为例,有条件的话,教师应联系相关企业,组织安排学生分批到外贸企业实习,亲身体验整个外贸跟单的流程,了解各个环节的操作,同时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

3.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设施、信息等教学资源能被合理利用,符合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要求,适合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是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基本条件要素。以《外贸洽谈》课程的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外贸专业知识及培养他们的外贸洽谈技能时,对于教材内容应整体把握、优化处理,简化理论知识及概念,强化实用性强的专业术语的掌握与洽谈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外贸行业的岗位培训为准则。

三、专业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的特色。

1.强调实践性的教学。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专业运用能力。

2.突出职业氛围的教学。具有职业氛围的专业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体验现代职业感与工作成就感。教师通过策划职业活动的教学营造职业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可使学生体验现代职业感。而通过职业能力培养活动训练,学生又可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深化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体验工作成就感。

3.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的教学。为使专业课的教学符合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适合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专业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教学中应突出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着策划、组织、引导、帮助、协调等多种角色。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工作能力则具体体现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目前,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专业课教学设计必须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符合专业教学规律的手段及方法,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受企业及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以工作能力为核心注重专业课教学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07,(10):5-7.

第4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当前的教学设计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ng简称TID)、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LID)和自动化教育学设计(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TID)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8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进入8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在学习理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 M. Gagne)吸收了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TID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经过多年来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努力,TID已经比较成熟。但它强调“教”,相比之下对“学”的考虑就比较少,因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LID)主要研究的是“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LID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区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主张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此,有的学者把TID称为传统教学设计,并把它划分为两代: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称为ID1;以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称为ID2。因此,顺理成章地把LID称为现代教学设计或第三代教学设计,以ID3来表示。

我认为,把教学设计划分为TID和LID两种类型更为科学、合理。当然,如果一定要细分的话,TID可以分为TID1、TID2两个阶段,分别与ID1、ID2相对应;LID也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分为LID1、LID2等阶段,分别与ID3、ID4等相对应。

3.自动化教学设计(AID)

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首先是由梅瑞尔(M·D·Merrill)提出来的。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心门知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又要做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不胜其烦的。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将会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真正实现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于各种智能指导系统开发成功,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实现,使得AID有了很在的进展。

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统开发成功,比如:Electronic Trainer(电子教练)、GAIDA(教学设计咨询指导)、JBMT(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以及梅瑞尔等人研制的ID ExpertTM(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等,都为AID的实现做出了努力。

综上所述,TID和LID为教学设计的两种类型,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而AID则为教学设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LID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应组织力量认真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及相关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TID适合我国当前广大地区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加在教育改革的力度。

在进行TID的时候,不要把以“教”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中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Teaching-Centered,而不用Teacher-Centered的原因。TID虽然是着重从“教”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但其主导思想是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未变,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高考”、“中考”指挥棒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TID还是近一个时期内的重要选择。

三、教学设计的层次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而教学系统又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本身由许多更小的子系统所组成。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1.以教学系统的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它所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等等。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第二步根据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作出课程规划(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计划);第三步根据各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即通常所说的教学大纲)。

2.以教学过程为中心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或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对一门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设计称为课程教学设计,对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称为课堂教学设计。转贴于

课程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每个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结构,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上述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检验,然后作出评价和修改。

简单的教学产品,如幻灯片、投影片、录音教材和小型计算机课件等,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比较复杂的教学产品,如录像教材、大型计算机课件等,则需要组织媒体开发小组来完成。

从图1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出,正是下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入,环环紧扣,步步衔接。整个系统的输入为社会需求,而系统最后的输出则为优化教学效果的设计方案。

每一个设计层次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形成自己的网络;评价随时在进行,以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给出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四个基本要素。

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肜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2.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成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材、设备、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大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如何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摆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复杂的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只能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设计中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编写目标体系、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八个部分。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式和TID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密斯—雷根模型相对照,可以看出它同样包括了教学分析(我们称为课程教学设计)、策略设计(我们称为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并且更加简单明确,便于操作。

(1)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或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拟定的总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最终归宿。

(2)在进行设计时,各步骤基本上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必要时,可以跳过某些步骤重新排序。

(3)教学过程设计可以简化为两大部分: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结果是目标体系,包括了该课程每一章、节(或每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中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该学科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课堂教学设计以上述的目标体系为依据,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确定教学结构流程和形成性练习,并进行教学实践。

(4)教学评价是随时进行的。同样,反馈—矫正也是随时进行的。

(5)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对课程标准中总教学目标的达标度来衡量。

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请参看《教学过程设计》一书。

五、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

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包括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部分,我们用三套表格来实现(表格原大为B5、A4两种规格)。

1.教学分析—课程教学设计表

课程教学设计表

第一张表应在认真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对教学对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填写。“教学目标阐述”栏填写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或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拟定的总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分析”栏应填写学生的一般特征和起始能力。

第二张表应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列出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内容比较复杂的学科,可先列出本课程与各单元或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按单元或章节分别列出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第三张表应按照教科书的章、节(课)的顺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列出各知识点的内容,并标出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同时注明哪些知识点属于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供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

2.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表

第一张表的主要内容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各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以及对本节(课)中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虑,以课程教学设计表中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据进行填写。各知识点学习目标的描述一般采用动宾短语的结构,行为动词的选择应符合对学习目标层次的表述。同时,尽可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状态的变化。

第二张表填写媒体的选择与板书设计。其中重点考虑所选媒体的使用目标(即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媒体使用方式。

第三张表根据选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型组合,画出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整个流程。

第四张表填写经过精心设计的形成性练习题,以检查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标状况,课后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

诊断性评价在做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进行,其结果反映在“学生特征分析”一栏中;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随时填入课堂教学设计表中的“形成性评价”一栏中;总结性评价则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进行,根据测试的结果,填写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

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由下面三张表格组成。

第一张表填写根据“试题编制三向细目表”组成的试卷中的数据与考试结果,并作计算分析,从中得出整体达标状况。

第二张表根据考试结果计算并绘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及成绩分布曲线,同时通过S—P表的分析得出学生整体学习特征及其稳定性关系图。

第5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两课评比;说课

1.拿捏到位的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的总体结构、各子单元的链接关系,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其次,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要了解各种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感到教师传授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最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深刻准确的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等方面,具体表现是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听不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

3.整体系统的教材处理

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才能立足单元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体现梯度。教学不仅要发现教材的“原义”,而且要体会教材对师生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材的教育意义全是由师生的体验构成的。只有教师把教材内容改造为具体、生动、鲜活的情境,静态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展示出生成过程,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4.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科学,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呈现的方式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来,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媒体六个基本要素。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师还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科学、合理的结合。

5.明晰流畅的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中重点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正所谓因材施教,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例如有些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就不太适合探究型教学模式,而实验性活动性的则用探究型教学模式比较好。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6.选择合理的资源整合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在教室里多装几扇窗,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社会,更提高整体素质。

7.中肯具体的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应当具体中肯地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一是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等。二是不足之处。对不足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自己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三是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参考文献:

[1]吕静.高职教学中反思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河南科技,2011,(14):2―3.

[2]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 有效性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23-02

一 课堂情境问题与监控的含义

1.课堂设计的含义

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教育传播关系为对象,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的教学行为方式。

课堂情境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有效的教学。为完成这一目的,一般会引入一节课或一组课的课堂设计。实际上,教师经常“边教边设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先设计课的顺序,但在授课之前并没有把构成这门学科所有的课都设计好,由于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在准备每节课时,应安排好教学的细节,随着课的展开还可以临时补充一些细节,做灵活调整以适应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总之,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设计出一节或考虑到所用教学媒体及学生情况的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够完备,但教学设计教师必须精心研究,不断实践。

2.课堂监控的含义

课堂监控是教师根据回收教学活动过程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即对教学过程中这一特殊系统实施控制的教学行为方式。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知识信息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所谓控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控制现象可表述为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状态,并达到控制者目的的运动过程。所谓反馈是指将系统以往控制作用的结果,再返回到系统中去,使其成为审定系统状态和调节以后控制所根据的传递信息的过程。

二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目前,教学设计所遵循的理论及基本内容和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依据有: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要严格区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有层次的,如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某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把教育目的、学科教学目标分别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确切、具体的表述体现教育目的和学科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教师要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为客观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并注意吸收各种教学风格和流派精华,在综合应用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对重、难点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3.教学对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分析,作为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认识能力的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特征因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特点等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诸多因素,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

三 课堂调控的作用

教学是个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师生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及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发挥好课堂调控技能,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求知欲,调节课堂气氛,改善学生课堂情绪,沟通师生情感,改善教学过程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学习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多少。不同的教学方法都能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所用时间不同。调控技能的运用可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有意注意的状态之中。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课堂情绪、求知欲望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调节好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还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使这一欲望得以满足。当学生有兴趣,并对课堂教学内容抱有希望时,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心理奠基工作。教师要从观察学生的表情、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控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调整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需要精心培育的观念,运用调控技能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获得成功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体验到师生心理的亲近,感情上的融洽,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是以融洽的师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

4.改善教学过程

第7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化学魅力;自主学习;学习效率

要想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时效性,老师不仅会“教”,学生又要会“学”。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老师要充实挖掘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资源,和学生生活情感与经验“对接”,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以此来提升班级课程授教时效性。

1.充实把握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展现化学魅力

所有老师都需要仔细分析大纲、研究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不但是对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的加工处理,应用可用的教学条件包括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本领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富有创造性教授化学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尤其对化学学科来讲,要求科学、严肃、严谨和全面具体,假设只是死板地按照现文进行宣读,学生时间一长容易疲倦和厌烦。化学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时刻抓住“生活”这条主线。比如,在学习了一氧化碳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冬天用蜂窝煤时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氧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后,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自行车长时间放置屋外容易生锈等。经过这些难题的设置,可以可行地刺激引发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增强化学的学习兴趣。

2.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1 加强预习,做好笔记。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留疑、给化学题纲、做化学习题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复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重视反馈,及时弥补。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前提,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背教案,那么也就谈不上多高的效率了。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个别问题课后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评讲。评讲的时间可采用当堂课及时处理、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安排到今后新授课中穿插解决等多种方式处理。

2.3 抓好“后进生”,整体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是正常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辅导,甚至可以分层作业。辅导“后进生”是化学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后进生”面较大必然影响整体提高。因此,“后进生”的辅导要以攻心为主,给予信心,从态度人手,教会学习方法,寻找“最近发展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3.增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上指导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老师不光要“教”的好,更要让学生“学”的好。老师应在课前预习、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结束语、学生实验、课外活动等活动中增强学法指导。

在课前预习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所以在课前预习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样,学习基础各异,所以为有充实做好课前预习,才气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结束语阶段,老师带领学生充足发挥“错题本”的作用,准时梳理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漏洞,尝试自行建立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强化错题练习。

在学生实验环节,要充实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功能,激发勉励学生勤于动手、规范操纵,认真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实验现象,研究实验数据,结束语实验经验和方法。尤其是相比部分失败的工作经验,老师更是要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让“不测”变“精彩”,经过学生的操纵及内心的体会,增强化学实验实践本领和研究本领。

在课外活动环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因地制宜、灵活各式的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如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学生可以尝试将苏打慢慢参加到事先倒入食醋的玻璃杯中,会发现有大量气体产生;在学习了石墨的性质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一根石墨电极或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通电源后,让学生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灯泡是否发亮等等。这些家庭小实验所用材料随处可知,并且实验效果又较为明显,所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增强动手实践本领的最佳方法。

第8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7-0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拟思维网络系统进行的记忆、归纳和创造的工具。本文将具体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范式、步骤与实践策略。

一、导图式教学设计的范式

思维导图所具有的层次性、联想性和开放性的结构特点能够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使思维处于一种被激发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使教学设计充满创造性与机智性。另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把头脑中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逻辑和新的联想与感悟以可视化的“图”表达出来,这就相当于在课前完成了一次相当充分的教学演练。诸多的教学元素随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排布,直到排列构造出最合理、最清晰的“图”结构,即完成最佳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教师认知结构中需要存储这些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取和重组。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大脑是按照层级结构来组织知识的,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出现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知识是零散的或者弱联系的,导致缺乏足够的信息提取来源。思维导图的树状层级结构恰好与大脑知识组织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如能用思维导图对教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可视的知识树状层级结构图(如图1所示),显然有利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也将进一步改善,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指导。

图1 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

二、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本文以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一课为例。

(一)安放图像,中心开始

把A4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周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在纸的正中央用一个彩色图像或符号开始画思维导图。(或者运行mindmanger软件,在界面中央的方框(标有“center topic”)中写入中心主题“植树问题”),使用图像和色彩起到“一幅图像胜于千言万语”的作用。

(二)发散思维,画出分枝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先从纸中央的图像开始向四周引出数条美丽的曲线(线的数量取决于你画的次数),此外,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再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融图像与文字于一体,醒目、清晰、自由,反映了大脑的联想本性。

(三)适当取舍,明确节点

在这一环节中,你面临一个取舍问题。如果范围大,就要把这些要点按上一步骤的做法,再细分出若干个分支来;如果范围小,可以开始选择事实支撑这些要点。从每个要点向外引出数条曲线,将所联想到的依次写在纸条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枝繁叶茂,修剪完美

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看上去应当是一棵俯视的大树,中间是树干,第二层是树枝,第三层是树枝,最外层是树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勾勒之后,应根据课的内容,让它枝繁叶茂,并对树的枝杈进行适当地修剪。(如图2)

(五)深入反思,形成风格

每次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都会产生相当多的体会,反思这些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时时加以总结,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构图方法,形成独一无二的教学设计风格和教学风格。

三、导图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我们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导图式教学设计不是一个计划性的静态教案,而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一)课前导航,梳理经络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因此,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应用导图式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就如同带着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外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一样,可以让自己对所要去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路线,作出有效的安排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可使教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单元:要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作一整体的了解,再根据教学内容做一张思维导图,从而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掌控。然后,看书中“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内容,并用彩色铅笔,把书中看到的探究内容、概念、解题模式,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见图2)。

形成教案后,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植树问题”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的植树问题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课前老师通过设计前置性作业的预习,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提前查找例题中植树问题的类型。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

(二)课中对话,合作建构

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优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或他人可以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从而提升其认知技能。学生通过对这一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可以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提高认知技能,并逐渐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和明确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认识,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层次地依据事实去引导学生进行推测与验证,把握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使教学过程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使学生逐步地建构新的解题模式。

“植树问题”一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这些类型的解题模型。针对这一实际,我在课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举一些实例。在让学生举大量的例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能用等量关系来说,这样就不仅仅停留在举例这一低层面了。②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画图、摆实物等方式解题,让学生在画图时,一要有指向、有依据去画;二要把学生的作业在大屏幕上展示,并且这个建模的过程要快一些。③以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结合具体的数据讲透,让学生更明白。④多角度地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三)课后诊断,提高效率

学完本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纸,合上书本,让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围绕“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三个模型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它与教师自己通过看课本做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见图3)

图3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在影响因素上画对的有37人,错的21人,说明学生课堂相关探究活动内容的理解率还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对各活动间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典型活动的探究过程,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典型探究活动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导图式教学设计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直观的形象性和思维的开放性这些优点,应该在教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比较灵活,课前对教材深入的研读,目标定位到位,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避免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课后注重反思,以反思、诊断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思,不足以到位!不思,不足以深刻!不思,不足以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22~23.

[2]王小梅.Mindman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32~35.

第9篇: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8-01

读懂孩子,是现代教学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读懂孩子,读出孩子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学习素养等;也要读准孩子,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明白他们的感情所向。分析准学生已有的认知,解读准他们的认知方法与过程,就能有效地规避教学中的障碍,积极地迎合学生的求知思维,使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厘清既有的认知储备

有效教学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符合班级学情、针对学生现状的脚本,这个脚本就是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情,符合教材的知识架构,还要依托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以此设计教学流程,设计知识引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务实、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科学预设:学校为运动会准备了瓶装水,每箱24瓶。三(3)班分到了4箱,共有多少瓶?然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以前的知识解决好这个问题吗?接着安排学生自主练习,并在练习后组织交流,重点分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基本上能快速运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后,笔者再改编题目:学校为运动会准备了瓶装水,每箱24瓶。三年级分到了14箱,一共有多少瓶?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呢?

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说出:14箱想成10箱加上4箱,再合起来就是14箱的总数。利用分步解答、说理,再合并的方式解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小结:先用24乘4,再用24乘10,把两次的积合起来,从口算到笔算,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消化关键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去展开,更能通过分解找准两位数乘法的核心要素。在这种设计的引领下,贴近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便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解读新知,形成新的经验,也利于学生厘清一位数乘法与两位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快对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读准原有的认知方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样,在数学学习中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教师要采取最大化的趋同策略,实现趋利避害的理想格局,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动,让数学教学愈加理性,富有智慧。

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中,笔者设计教学流程:先从分4个苹果入手,针对学生可能出现1和3,2和2两种情况时,引导学生感受公平性,顺势导出“平均分”,接着引导学生分2瓶矿泉水,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这样的实践能够强化平均分的构造,帮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意识,形成一种认知方法。紧接着笔者提问:只有一个蛋糕,你打算怎么办?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平均分,再通过动画展现平均分成2份的操作过程,进而引出分数。最后,再让学生创造二分之一、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是不是二分之一等,让学习走向纵深,变得抽象。

三、研究固有的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是必然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容易走向片面,也极易产生负迁移,从而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学生固有思维障碍的矫正,努力创设思辨的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负面影响,形成较为科学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让学习更加高效。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从克服忘记退位这点入手,进行全面调控。首先是设计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说出算法。再引导学生总结这类算式的共同点,总结出退位中的关键点、易错点,给学生以警示,帮助学生形成感知,形成记忆。

其次是创设购物情境:一件夹克衫单价是208元,妈妈付给营业员300元。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呢?学生自主练习,分析自己的算法,总结对应的算理。通过模拟展示,学生明白个位不够减,十位上也没有,必须从百位上借1,到十位上当成10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借下1,变成10个一,这时必须记住十位上还剩下9个十等。通过真实的钱币找零过程,能够克服学生思维暂时短路的现象,促使学生领悟准连续退位减法的关键点所在。

第三,组织对应训练,305-209,604-409等,从训练中找到感觉,领悟算理,让学习效率倍增。第四,设计辨一辨活动,引导学生判断计算正确与否,巩固算法,深化算理理解,把握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