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教育部再三强调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过多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小学生的书包,被教材、作业、考试资料、课内外读物等挤压得鼓鼓囊囊,越来越重。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下去,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应该更多地关注与思考,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调查研究如何彻底解决中小学生的学业过重、过多的教育问题,更好地从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方方面面加以研究和突破。
电子书包的三大基本功能
当今,电子书包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与学习工具,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些学校已将其成功地引入课堂、课外,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书包强大的教与学的功能,更好地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公平教育,为缩小城乡差别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来看,电子书包在中小学的教育领域应用中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主要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供大家参考。
一、电子书包具有名优教师的功能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提出在十年时间里使全国90%左右的学校实现网络化教育,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校校通”工程给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给电子书包带来了强大的教育市场。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行“校校通”工程必备的教学与学习工具,它具有学校名优教师的基本功能。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布局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大多数名优教师集中在办学条件好的城镇学校,使得农村学生都往城镇学校挤,学校容纳不下,一部分学生只好被拒之门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都有入学困难问题发生,百姓上访的事情时有发生,社会舆论较大,影响极坏。这些社会问题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也作出了努力,但是至今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电子书包改变长期遗留的教育问题。有了电子书包,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考试、教学优质资源都能共享,缩小了学校、地区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公平教育。电子书包是实现公平教育、减轻学业负担、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教学工具,它既能解决多年来遗留的教育问题,又能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我们要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作用,让电子书包真正具有名优教师的基本功能。
二、电子书包具有家庭教师的功能
电子书包是一种新型教育技术装备产品,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工具,它能更好地转变传统教育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解决学生学业过多、过难、过重的教育问题。当前,学校受到升学、就业等问题影响,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过多,家长看着孩子做作业困难重重的样子,感到心神不安。这种现象在农村乡镇中小学学生家庭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家庭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有一定的困难,甚至对有些学习内容根本不懂,因此对子女的学习十分担心;二是农村多数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差,大部分家庭没有条件请家教,更谈不上向课外辅导教师求教,因此,家庭作业全部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困难重重。尤其是小学生,完不成作业时会急得叫苦连天,心烦意乱,这会直接损害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长期下去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电子书包具有家庭教师的基本功能,它能解决学生回家完不成家庭作业的问题:一是有了电子书包学生能自己随时上网听课、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等,能独立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家长家庭教育压力大的问题;二是有了电子书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学生不请家教照样能打开电子书包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及时完成家庭作业。
作为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要对电子书包的应用功能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让电子书包具有的家庭教师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按时有效地完成家庭作业,使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三、电子书包具有课外教师的功能
在教育部提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给学生课外补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给学生家庭经济上带来了极大影响,家长意见也比较大。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采取措施,控制教师课外有偿补课,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电子书包能帮助学生解决课外学习的问题,电子书包既是学生课外学习的良师,又是课外活动的益友。电子书包是学生的课外教师,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外学习环境,更能为学生拓宽视野、拓展知识、开拓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它具有课外教师的基本功能:(1)学生用上了电子书包,可以不花钱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辅导班、补习班,能随时随地打开电子书包进行课外自主学习。(2)电子书包能让教师、家长、学生利用网络互通信息、相互交流、了解学情,能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课外学习。(3)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碰到问题可以随时上线请教“课外教师(电子书包)”,它能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感到自然、轻松、愉快,更能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新研制的电子产品,属于一种新型多功能教学与学习的工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更应对电子书包应用功能加大研究、推广力度,彻底转变电子书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等错误思想,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电子书包真正成为实现公平教育、缩小城乡差别、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教学与学习工具,为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立铭.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91.
相关热搜: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改革 小学教育教学
五年制师范原本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近年来,由于用人体制的变化,“小教大专”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小教本科化”。在这种情况下,尚存的五年制师范,必须设法改变滞后小学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当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改变”措施,不失师范教育对小学的导示作用。
五年制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可以用“空前尴尬”加以形容,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学历层次和目前小学的人才需求标准相矛盾。第二、师范教育的指导地位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滞后而被动摇。第三、师范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明显不适应小学教改现状。基于此,研究改变五年制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现状的问题刻不容缓。
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合格的小学教师。多年来,我们围绕着培养目标,建构了目标达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同时还有支撑目标的四大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个体,走向用人岗位后,其知识和能力的滞后性明显表现出来,个体对岗位的不适应,不能不让我们反观现行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师范教学滞后小学教改现状的原因主要是: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令教者无所适从
学历的先天缺陷,使95%以上的大专师范类毕业生被对口的用人单位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面对就业和招生挂钩的严酷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师范教育的领跑者还是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都得考虑师范毕业生的出路。过去五年一贯或三二分段的师范教育格局必须重新布控,单一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模式不得不被残酷的就业形势打破。曾经旁不斜鹜师范教育的研究者,不得不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现实且多元化的思考,使原本就不充裕的五年时光在既要完成高中课程、大学专科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选修社会热需可能是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一当把就业视为师范教育的第一要务实,师范教育的“尴尬”势必成为一种必然,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也就不足为奇。
没有哪一种事业三心二意就可以做好的,更何况育人之教育大业,过去,师范教育不同方向的学程安排基本是:1~3年主要开设高中文化课和小于4学时/周的专业课,期间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4~5年级上学期,各方向开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五年下学期完成教学实习、职业基本功考核和毕业论文。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进行。眼下学生到了四年级,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还要辅修高职专业的课程,目的是为就业铺路,甚至五年级全学年参与实习,而这种实习基本和师范教育脱离了干系。
面对这样的现实,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目标亦即方向,既然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和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相径庭,实现目标教学自然也就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师范教育工作者在困惑与困顿双重压力的挤兑下,探索求实的精神每况愈下,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也就成了必然。
二、 职业技能的缺失使曾经不可替代的地位被撼动
曾几何时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一般院校的同期毕业生望尘莫及的,同样一位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的师范大专毕业生和相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师范毕业生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和授课质量要远远高出非师范类的本科毕业生,胜出的法宝,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我们都知道,职业技能中的普通话、三笔字、板书、教案、流畅且恰到好处的表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需要日复一日的苦练专业化的引领,这些曾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学历处于劣势的人才竞争中,一度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不说它是师范毕业生的杀手锏,但是当迷茫的就业前景让师范人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丢失了这一立身之本。过去师专对地方小学所处学术指导性地位随之被撼动,所谓的权威自然也就被束之高阁。
三、 办学条件简陋 发展举步维艰
回想师范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苗、办学条件、就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如今,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投入基本建设,在基本建设得以改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教学设施的改善提到日程上来,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这个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且积重难返的过程。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必备的语音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机房;体、音、舞、美师范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没有相应的训练场馆,即便是有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实现的条件。久而久之,教者只能从书本到书本,这就和本地区办学条件好的小学在教学手段上明显脱节。师专这个培养小学教师摇篮的圣地,它的神圣自然也随之退色。师范教育卷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学苗素质下降,招生人数骤减,就业前景暗淡,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事实上,当我们对部分现存小学的师资情况进行了解调查的时候,同期师范专科毕业生和同类专业的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比较,大体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学科专业知识远远高于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主要表现在科研能力方面,但在日常教学、班主任、辅导员和组织学生的各类活动中,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能力则明显高于非师类的本科毕业生。正如我市四所重点小学的校长所言,师范生其实和医生、某领域的工程师一样,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决不是突击一下《教育学》、《心理学》获得一个教师资格证就能做好的。师范教育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知识和能力环环相扣的流程,不经历这个踏踏实实的训练过程,是当不好小学教师的。从小学教育的知识含量看,教者具备的从教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大于拥有的知识。如果排除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学历评估体系要求,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师范类毕业生当然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强。尽管如此,城市小学为了提高生存竞争力,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现存的师范类专科学校,要适应小学教改现状,必须从教学目标入手,全方位调整教学结构,对策如下:
一、培养目标多元化 模糊专业分界
既然师专和小学从用人角度讲已经脱离了输出和接纳的关系,改变师范教学滞后小学教改自然也就有了新意。一切对策虽然还是围绕师专和小学的对应关系进行,但目标的制定却有了多元的出口。
为了打开学生的就业渠道,五年制师范教育必须调整过去单一的培养目标,但目标多元化后,师范教育的人才规格不能变,这就要求现存的五年制师范类院校在充分了解本地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情况下,对新时期师范生的要求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校初等教育现行的专业方向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按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单一,如果我们能模糊专业,分解目标,把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有机地纳入另一专业领域,比如:一个语文方向的师范毕业生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驾驭语文学科教学,同时还可以借助《测量与统计学》原理分析教学效果,这种能力绝非以往教学计划中有限地开设几节“计算机原理”和“教育统计”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压缩现行计划专业方向中的部分专业理论课课时,找到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契合点,然后纳入到学科计划中,除选修课外还要增设辅修课,使专业课程的界限不再条分缕析。模糊专业界限的目的,是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同时,为小学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用型人才。这样做即使短期内教师无所适从,但为了长足发展,师范教师必须经历这种阵痛。
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必备的职业不同时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抚顺师专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把师范生职业技能用若干个一加以描述,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美观漂亮的三笔字;拥有一幅雄辩善讲的口才;精通一套教学方法;有体音舞美一门绝技;熟记一本词典;掌握一套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一定的奥林匹克学科观。
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形式没变,但标准却大打折扣。按照我校职业技能梯级训练标准把98级普师和03级普师班学生抽样比较,结果如下:
可见,学生职业基本功能力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第一、学苗素质明显下降;第二、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没能延续,过去省市级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比赛层出不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学生毕业去向对职业技能没有硬性要求;第四、激励机制缺失。
五年制师范类院校在学历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要把职业技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学生入校,就把职业技能的概念烙印在他们的思想里,针对不同年级,每年都要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并根据技能升级标准把最后的成绩载入档案,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由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相关职业技能考试,使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一凭多证。这样,才有可能用能力征服用人单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 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从理论上讲,师范教育之于小学教改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层面,都应处于指导地位,但教育发展到今天,师范类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者却很少有人敢为现行的小学教育把脉,更谈不上指导,作为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摇篮,教育观念的滞后,直接导致权威性的丧失。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工作者利用自身所占据的角色高地,深入地方小学,了解小学教改现状,解放思想,有的放矢地结合小学的教学实际,重新建构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师范类学科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培养框架,深层次剖析小学教改的目标走向,完善改进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使其具有超前性。
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工作者不能吃老本,自觉学习,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随时给自己充电。不能抱着一门课本一教就是十年八年。
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确定研究方向。首先,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如:我们系的英语教研室,成员构成如下:
这支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4.2岁,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少保守思想,接受新生事物快,身体力行。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起到的是不容忽视的风向标的作用。我们这个团队是集研究与实践于一身的团队,在本课题中,由张修海策划、组织、实施的“大学英语合作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对改变师范的课堂教学现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用团队的治学态度影响他人。
树立精品意识,构建精品课。精品课程本身对教学就有一整套规范化的要求,构建精品课的过程,涵盖着观念的转变、教材的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独特创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所以构建精品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规范、创新的过程。
四、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力求教学评价公平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以往的教学评价一直遵循着客体评价主体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标准缺乏双向性,如果按照标准授课,很容易千人一面。这种评价方式常常是把个性化的东西装入一个共同的模式中,使个性很难张扬。而且,被评价者很可能受制于评价者的个人评价标准取向的影响。
公平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者应充分了解被评价者如此设计课程的理由,在评价者自评的基础上,结合授课对象的评价得出最后的评价结论,这样才能体现公平。
教学评价的公平,不仅能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自评中,使教者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全省师专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很多教学配套设备跟不上,影响了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很多激励机制只是纸上谈兵。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对教师付出的一种肯定,是对教师积极性的一种鼓励,对教科研来说,拥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当然,改变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策略的对策还有很多,遗憾的是,2005年提出这个课题的时候,还是信心百倍,到了今天,这个课题本身似乎已经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为,五年制师范走到今天,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以及得出的结果,特别是“合作教学平台的搭建”,无论对那个专业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导示性,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拘泥于师范生,对其它专业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果说课题立项初期,改变五年制师范教学为的是指导小学教育教改,那到了现在,主要还是尝试自我改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综合职业能力
一、就业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进入跨越性发展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7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分支,也在飞速发展和扩大。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和来源的分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动机及需要也变得多种多样,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学生的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可见,新课改、新课标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要改革,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关键。课程改革最终是对授课的改革,因此,教师的知识、经验和积极参与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云浮市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粤西,尤其是云浮市、罗定市培养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任。为适应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及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外语系结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多方面培养学生胜任基础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
1.听说能力突显、注重交际的课堂教学策略
听说能力属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是学生多元智能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提高学生听说水平,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尤为重要。而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找出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新路子。现代外语教学关于语言培养方面的理论非常丰富,交际法理论就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指导英语语言交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交往和交际,其结构反映其功能和交际用途,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它的语法和结构特征,还反映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的范畴。受交际法影响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往往会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倡导有意义的表达,注意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教学材料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和活动的交际化,能将真实任务引入学生的语言学习中。”[1]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目标展示或说明、创设教学情景、师生或生生互动、教师总结等步骤组织教学。
首先,目标展示或说明。教师向学生讲清每次课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任务,目的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目标不清,学生将感到困惑、无所适从、浪费时间,导致课堂听说训练无效,甚至课堂秩序混乱。
其次,创设教学情景。建构理论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构建者,知识的建构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应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真实的环境或者图片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以这些真实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任务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可以将英语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客体(英语)、教师和环境四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情景教学理论吸收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优点,就学习环境来讲,提倡学生的学习应该发生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就学习内容来讲,强调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就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言,情景教学强调主动参与性、灵活性、情境性等知识价值要素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和交往-交流智能。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动和指导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顺利实现的前提。当然,互动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并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这一能力。
2.多方面语言综合能力并重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家科德说,“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2]56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例如,视(图画或文字)、听(录音)、唱(英文歌曲)活动相交替,说(口语)与(角色)表演活动相结合,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当数课堂中的即兴5分钟表演,表演围绕一定主题,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创作,教师随机指定一组(2至5人))学生进行表演,时间为5分钟。要求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至少有一次上台表演的活动,此项活动必须用英语进行。该项活动至今已经实施一年有余,总的来讲效果非常好。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把游戏引入课堂,模拟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英语与交流英语;根据学习的阶段,把语言学习与智力开发相联系,通过作业、小组研究项目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合作能力、自我认识等各方面智能;运用各种评价工具,评估学生的智力表现,促进他们综合地运用多种智力,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教学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养成快乐而自信的学习心态,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3.建构立体式的课外自主学习平台
学校课堂中的教育就像一座冰山的顶端,它只提供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知识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知识是学生通过课外而获得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有专家指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实践机会由于教师素质、班级规模和学生素质等的原因,实践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真实交际的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任何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为所有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使用环境。”[2]1因此,建构立体式的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就有了必要性。为了使学生通过课外自主学习达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目的,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训练的质量。
首先,以英语协会和校园英语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口语能力。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我们尝试创建英语协会和校园英语角,将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交际需要;其次,重视网络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专家指出:“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特点,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3]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就业导向下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1.“两笔四项”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两笔四项”技能训练中的“两笔”是指对学生进行钢笔字、粉笔字的训练;“四项”技能训练是指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英语儿歌、简笔画、教学游戏组织等中小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此项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基本技能为中心,以口语表达、汉字书写、课堂教学、艺术修养为技能训练基本点,训练中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学形式以实操为主,教师指导、督促为辅,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两笔四项”技能训练每周开展一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周写两篇(版)钢笔字和粉笔字,要求书写要规范、清晰、平行整齐、间隔适度。训练时有教师在场指导,每月评选一次,以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小学英文歌曲教唱、简笔画、英语教学游戏组织等更是中小学课堂上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对于英语儿歌训练的要求是,学生要熟练掌握中小学英语课本所有英文歌曲并能进行教唱,训练时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并在期末进行考核。对于英语教学游戏组织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个常用英语课堂教学游戏的组织方式,训练时学生按要求组织一个英语教学游戏,整个过程要做到有组织、有条理、有秩序、有效果。对于简笔画训练的要求,学生能用硬笔(钢笔、铅笔或粉笔)在一分钟内完成任务或动植物简笔画一幅(指单独物体)或日常用品简笔画二幅、几何图形简笔画四幅。
2.见习、试教
通过见习,使学生初步接触真实的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增强其从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初步基础。见习的途径是让学生到中小学听各种类型的课。通过听课,让学生了解课堂基本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堂气氛的控制,板书的规划与书写,初步接触教案的书写,课堂听课记录的书写等。
在见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试教技能训练。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试教指导教师。试教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说课、试教、课件制作等,并对每项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操行标准。在试教过程中,随机巩固英语字母、国际音标、朗读、课堂用语、钢笔字(英)、粉笔字(英)、普通话、英语儿歌、简笔画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试教形式的设计与实施:以教师听学生试教为主,通过评议学生的试教,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出优缺点,最终让学生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技巧。试教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授课的实训,让学生掌握英语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以后实习、从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试教的指导以宏观指导为主,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不规定统一的要求。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编辑出版的《教育展望》期刊曾指出,“对于实习教师和教学实习生,不应仅以规定的一定方式训练他们使用一定的技巧,而应以适应性的、提问式的、批评性的、发明创造性的和自我审视的方法向他们传授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方法。他们必须有权去掌握这些技艺,这样他们就能在多种情况下灵活地运用它们。”[4]
3.培养反思能力
目前,在国外师资发展中提倡发散性教学模式(reflective model),其目的是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师范生“学会教学”。作为未来的英语教师“如果不能不断学会教学,那他就不可能不断地教学生学会学习”[5]。对自身的教学法实践进行思考,使之系统化是教师提高职业水平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培养了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才能改进其实践。
近些年来,在我国也有诸多学者提出“教学反思”及“反思性教学”。要使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关键要培养他们反思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见习、试教、听报告等诸多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其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2.
[2] 杨晓任.英语教学与课外活动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283.
一、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国语的特征及规律开展教学:一方面要继承国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两千多年来汉语言文学的丰厚宝藏;另一方面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学情,大胆借鉴国外言语教育优秀经验为我所用,补我所短。除此之外,改变我们在教学中一些不当的做法也是必须的,既要重视语言教学、文章教学,还要注意审美、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等教育,要让语文教育在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背景中进行,做到时时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要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和积累来提高语文能力,而这些训练和积累主要是靠诵读实现的。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古代的学子要熟背《三百千》《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书,总字数达二十多万。正是有了这样的诵读基础,古代学子才能“出口便成章,下笔如有神”,当然仅以“小和尚念经”式的读诵是不行的。根据实践经验,一个人学会一种语言,不是从分析句型,熟记语法规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模仿训练、熟悉语言、掌握语感促成的。至于语文知识,我们会在应用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如果语言应用流畅了,再借助理性知识进行巩固。由此可见“熟”对于学习语言是多么重要。刘勰所说:“听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是“熟”;“出口成章、倚马可待”靠的是“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或许太过于注重语法、句型等语文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忽略了模仿训练熟悉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学生积累的只是语文的骨架,缺少内在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模仿,而诵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模仿。通过大量诵读、品味,可以逐步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培养一种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从语文的学习过程来看,学习语文没有秘诀,唯有多读多积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首先不仅局限在狭小的课堂,而且教学内容也仅仅限于课本,像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代代相传”,都是语中的精华,是我们平常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如俗语、歇后语、谚语。虽强化了繁琐的分析,却忽略了文本的诵读;虽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语感的积累。读诵就是为了积累,积累就是为了应用。“读书破万卷”是一种积累,“旧书不厌百回读”也是一种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厚积才能薄发”,古今中外的大师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积少成多,日久天长,何愁词语贫乏?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语言自然也就规范了,思想的表达也有条理了,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还是要归结在一个“用”字上
关键词:中国文字博物馆;教育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一、引导语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集中国文字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文字博物馆。内容涉及到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方面。众所周知,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更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与中小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融入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意义
学校不光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地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扩大求知领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而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和扩大求知领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使学生们从小开始学好汉字文化、使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中小学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和文字博物馆共同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方法和形式有:通过社会一些团体和联系学校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做好陈列讲解和辅导工作、建立学生活动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与学校配合举办夏令营、与所在地附近学校建立固定关系,设立校外学科辅导员,经常到学校讲课、开展活动等等。把真实的文物、场景或艺术品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中小学生们在参观、欣赏、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文化修养,这无论是对学校、对学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本身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学生科普知识新课堂
中国文字博物馆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成为学生们的科普知识新课堂,要做好这一点,切实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大力普及课外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科普知识全过程。使学校课堂向校外延伸。更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校外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做好此项工作。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除了做好中小学生参观讲解的引导工作外,已开设了儿童参观陈列室,还结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汉字文化》教学幻灯片、挂图等形象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作为学校课外补充教学素材,在提高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体验中学会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字文化,培养学生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社会有用人才。
四、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来讲,不光具有传承国家、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功能职责,还要在做好社会宣传教育的同时,做好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实践证明,学校在文字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学习我国汉字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传统文化、道德的精髓,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光靠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予以足够重视,建议从政府部门职能、学校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重点、教育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密切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校外潜力”,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现代素质贡献力量。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有着极大的自发性与开放性,学校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们在参观时所看到、或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想要灌输给他们的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博物馆对于他们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在引导中小学生们走进中国文字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坚持认为我们所教的理解法则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必须经常听取学校和家长们的意见,对有益的意见建议随时改进。然而,我们并不能单一地看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与学校教育联系、开发各种教育项目,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这一个方面。还有一项资金投入另一个方面的牵制,如果投入并没有换来理想的效果,那这势必会影响到馆内其他方面的运作。从这一方面来看,同样会影响中国文字博物馆为完成其目前教育大众的使命。这涉及到博物馆内部的资金链条与运作的问题,因此除了与教育教学要有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策划外,博物馆还必须在资金、内部运作方面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六、结束语
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自20世纪初期一些历史学家、教育专家便认识到博物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已经为和学校教育间的合作做出了尝试与努力,但是这一切并不能只靠博物馆单方面的主动、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各中小学学校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善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联合,才能保证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常的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活动,从而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滕守尧著.《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 校校通网络工程 设计 建设 开发 管理 安全
校校通网络工程建设是教育综合信息网络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宽带综合业务的关键。近年来,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建设在中小学中掀起一股热潮,许多学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校校通网络工程,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建立及以其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利于各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设校校通网络工程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校通网络工程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校通网络工程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在设计与建设校校通网络工程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1.确立建设校校通网络工程的目标
确立校校通网络工程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校通网络工程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校通网络工程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2.校校通网络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
校校通网络工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符合国际工业标准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兼顾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选择结构化、可扩充、多用途的网络产品,保证网络在较长时间内不落后。同时网络设计应结构合理,在通信网络、资源配置、系统服务和网络管理上有良好的分层设计,使网络结构清晰,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另外网络应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实际需要,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工作急需的问题。校校通网络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分以下五步: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校通网络工程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共享任务不繁重,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
校校通网络工程的硬件有以下四类:一是网络服务器;二是网络工作站、三是网络适配器,又称为网卡;四是连接线,学名"传输介质",主要是电缆或双绞线,还有不常用的光纤。
出于硬件上的专门考虑,有条件最好购置专门的文件服务器。因为服务器的硬盘存速度对网络的影响很大,所以专用的服务器就对数据存储、速度、可靠性都有考虑,诸如硬盘镜像、双工等容错技术一般都会得到应用。
网络布线系统设计应根据网络技术选型进行布线设计:第一,应符合国际开放式布线标准,并与学校现有楼宇改造布线特点相结合;第二,应选择国际上可靠的PDS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第三,网络整体布线结构合理,有足够的冗余,便于以后的网络扩展,并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2000 advance server版,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2000/2003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3、信息资源建设
校校通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校通网络工程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校通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实现多媒体信息检索和课件运用;通过CAI课件调用,为教师备课、研究和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E_mail进行教学双方课后信息交流等。开辟网上学术交流渠道,推进学术和教学研究,利用BBS、Netnews设立学术讨论栏目,专业人员可在相应栏目中发表学术观点,报告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2)管理信息资源建设
校校通网络工程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教务信息、学生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办公信息、人事信息、图书信息、校产信息、科研信息、档案信息等等。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
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4、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校通网络工程的作用,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
5、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安全是任何计算机网络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校校通网络工程建设应把网络管理与安全放在突出地位。
(1)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
成立网络信息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信息管理委员会,即网络信息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网络信息管理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宏观协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即网络信息管
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协调;网络管理员,即各办公室和教研组网络信息管理者,负责本单位局域网及其信息开发的协调。
(2)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和规范,使网络运行和开发应用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内容包括四类: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值班制度、汇报制度、登记统计制度、培训制度等;信息标准和信息工作规范;网站开设、维护和用户上网规程等。
(3)正确实施网络信息管理
包括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计费管理、信息管理和使用管理。
(4)采取配套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包括防火墙设置、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保密制度等。
(5)人员培训
这包括网络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普通用户的培训,这对于以后正确地使用网络、管理好网络非常重要。
网络时代的即将到来,给人类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它也为教育提供了实现飞跃的机遇。教育只有与网络有机结合,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网络教育的前提是网络的建设,而中小学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硬环境的建设,还必须包括校校通网络工程的维护与保障、校校通网络工程的资源建设和校校通网络工程的有效应用等其他三个环节。只有充分有效的应用校校通网络工程,才能导致整个教学模式与教育观念的彻底变革,才能适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充分认识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教具即一切辅助课堂教学的设施、器材,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范围非常宽泛,几乎可以覆盖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还是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射电望远镜、离子对撞机都可以作为教具。现代认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独具特色的作用,科学的再现,形象的展示和过程的体验都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手段,对于理解、分析、记忆、探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制教具作为教具的组成部分,因其自制性还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具的特殊作用。可以说自制教具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自制教具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自制教具是当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但涉及到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而且也必然涉及到展示手段、再现方式、实验内容、实验模式等方面的改变,这就对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制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可以丰富实验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丰富想象力,提高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能力。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自制教具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推动理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制教具能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的核心是创新,自制教具的发展也是创新,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果,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而自制教具完全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动师生自行设计实验,自行组装制作实验装置,开展探究性实验,形成一种开放的探究氛围,可以培养师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怕困难与挫折的意志。一件自制教具的制成,要通过立意、选材、加工和试验等过程,一张草图、一个部件、一件教具的完成,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有时需要多轮反复和修改,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
自制教具可以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教学仪器生产体系,但同实验教学多样化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由于实验器材短缺、部分器材数量不足,品种不齐全等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师生自制教具,可以弥补不足,更好地贯彻大纲和教材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自制教具已成为实验教学对应配备的器材所必需的补充,因此,教师设计并制作一些教具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自制教具需要广大师生紧跟教育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步伐,就地取材,发挥创造力制作出符合教学需求、弥补现有器材不足的教学用具。同时,师生制作的大量教具、学具,既弥补了教学仪器的不足,又能节约一定经费,为更好、更快地开展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协作与合作意识
由于目前课程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实验仪器的研制开发滞后于课程教材的发展,常常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自行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如在物理教学中,把废旧物品制成的教具摆到课堂时,学生们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这些每天都看到、用到的东西里面也有物理学问吗?能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在自制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互相了解,便会形成一个合作群体,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使其协作与合作意识逐步形成,从而培养了合作精神,促进了情感交流。
如何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促进实验教学开展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既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仪器设备的配备工作,又要积极开展自制教具工作,将自制教具工作应纳入教育技术装备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考核评价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督促、有评价、有总结,让自制教具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自制教具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对其基本功能的认识,促进自制教具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下去,是很有必要的。
课题引领,加强自制教具的教学研究工作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就是一项新的教改成果的诞生。要积极把自制教具的研究开发纳入到理科教学整体改革框架中来,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和骨干教师通过自主选题、申请课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以课题引领,把自制教具的过程深化为教学研究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同教具的研制成功,也就带来了不同教法的成熟,促进了理科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新教具的成功和新教法的成熟,又推动教学研究向更新层次发展。例如,邹城市实验中学的金成志、曹广雪等教师研制的“一氧化氮制取及其性质实验演示器”“气体做功内能减少演示器”和“构造原理演示器”等作品都是因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而研制出来的。他们的教具先后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有不少还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受到专家的好评。
因地制宜,鼓励改进创新
自制教具的具体制作方法依其设计制作特点大致分以下几种。
1)仿制。利用一些工业废料、下角料或矿石、动植物等,模仿教材中的某些模型进行制作。如马德堡半球等一些简单仪器和实验装置,植物标本、矿物标本和剥制、浸制标本等。
2)改进。即对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装置进行革新、改造,提高实验效果。如“压缩气体做功”的实验,若用自制的“硝化棉”代替教材中所用的浸过乙醚的棉花,成功率既高,效果又明显。
3)创新。在对理论和相关知识比较熟练的情况下,研制一些教材中没有的仪器,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利用小功率彩色灯泡、废旧的矿泉水空瓶、简易气筒等材料制作的“气体做功内能减少演示”装置,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定期组织教师自制教具评展和中小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评展活动
通过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等各专用教室,举办科技开放周、专家培训、小能手亮一手等一系列方式把自制教具活动、教学研究活动等与当地经济发展活动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都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与自制教具活动,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教材内容,“消化”课本知识,方能想象出所要制作的教具的轮廓,设想出教具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动手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身心得到良好的陶冶,各种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功能定位 高校教育缺陷 导化功能
导师制始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9世纪末推行于本科教育,是一种着重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手段。有人认为,牛津出现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离不开其独具特色的导师制。在我国,导师制被一致认为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替代的手段。1937年浙江大学曾开展过导师制,并取得良好效果。导师制带来的个性化发展、批判性思维、自由教育及启发式的教学,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从上世纪末开始,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之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大量研究与探索在那时随之展开。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经济战略的提出,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改革成为这种经济转变的重要前提,但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因此作为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导师制系统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功能进行定位。
一、本科生导师制功能的界定
以往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对本科生导师制功能的定位存在一定分歧。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的认为本科生导师制不仅仅是教育制度更是管理制度,因此本科生导师不仅具有教育职能而且具有大学辅导员职能。如“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1]。有的学者认为:“导师对学生在广度发展、深度提升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兼顾学分制下课程的选择、考试的准备等方面的引导,协助和配合发展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2]。还有的学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应“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指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做事”[3]。在实践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大提出的本科生导师职责包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4]。浙大的本科生导师则全方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科研及生活问题。
结合以往的研究与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大体可分为教育功能与校园生活管理与咨询功能。从管理功能角度看,目前中国高校大多设有辅导员制度,且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职能往往与党团职能结合,因此,思想教育、日常校园活动与生活管理就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如今高校辅导员制度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功能进行研究。那么无论是国内外的实践,还是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需求,教育功能都无可厚非地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功能,而导学功能则是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体现。导学功能具体可分为导课功能与导化功能。其中导课功能主要是在学分制下,由导师对刚入学且不熟悉高校教学模式的低年级学生给予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及课程学习方法的引导与辅导的功能。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给予充分论述与关注,并且在很多高校得到实践。如果本科生导师制仅仅具备这种功能,则此种导师制就是最低等的教育制度,起不到应有作用,其存在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导化功能是导学功能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首要功能。所谓导化功能是指,由导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所获得知识的关联、整合、消化吸收乃至灵活自如应用的一种教育功能。“导”即引导、指导、辅导;“化”即化合整合知识,乃至融会贯通。知识的融会贯通既是学生进行科研与实践的前提,又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以往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中,对此种功能的定位有所忽视,这与我国高校现有教育制度忽视学生的知识关联整合内化环节的弊端不无关联。
二、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定位的高校教育缺陷
1.教学中的加法原则。在教学中适用加法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被动地吸收与积累知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合、消化吸收乃至综合运用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良后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且容易知识滞胀不化,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及出现“高学分、低能力”现象。学生因为缺少知识的关联消化过程,没有形成自己综合的知识能力,很难“活学活用”知识,往往学成满腹“别人如何说”的书呆子。这种单方面的知识专递与灌输,类似于填鸭喂养方式,又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中小学阶段一直适用。虽然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我国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知识摄入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立创新意识影响很大。学生习惯于被“喂食”知识,习惯被动地依靠教师、学校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在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高校,虽然对“填鸭式教学”进行了某种改良,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此种加法原则在教学中的使用。很多学校还是把教师当做知识的传递者,把课堂上最大化地传授知识量与信息量仍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少知识的消化过程,很难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的过度专业化与分科。与前述“加法”式教学模式相呼应的是,我国高校目前对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过于侧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分科过细。在我国高校,课堂讲授还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本科生导师制仅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存在,甚至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与支持。很多高校存在课程设置过多,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而通识教育课所占比例较小的现象。在目前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很少有跨专业的、融合性、综合性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单一。随着课程量的增加,授课时间过长,也会挤压学生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过多分科的课程设置并且往往由不同教师授课的结果,是过于强调各门类的自行体系,而疏忽本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之间的整体关联,以及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容易造成学生以割裂的、片面化角度观察与解决问题,而不善于用全面的、联系性的综合知识体系观察与思考,弊端显而易见。这种对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的忽视,很难达到综合素质培养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知识的整合与消化吸收并不是某几堂课能够完成的,而本科生导师制在这方面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不可忽视的导化功能
1.高校教育忽视知识的整合消化吸收环节,进而忽视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化功能。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在高校实践中,偏重于课程的专业化与分科,忽视知识的整合与消化,如同将机器的零部件生产出来而不组装成体,因而不能使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清楚各知识体系相互间的关联,不能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知识能力。这种知识能力是进行科研、创新及社会实践的前提,就好比人们吃饭后,经肠胃消化吸收后,给身体各部分提供的养分,而身体则具有从事各种脑力与体力劳动进而创造价值与实现自我的机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具备这种能力的必要性,而高校教育现状则更确定了有助于形成此种能力的本科生导师制导化功能的重要。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是为了自我发展,在掌握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突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的活动。独立性、批判性、内在自觉性作为创新的基本属性,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前提离不开对现有知识的整体把握与融合。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要具有不断吸收知识并迅速消化吸收、能将创新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各分科课程讲授教师能够完成的,只有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化功能才能够实现。
2.导化功能是牛津导师制的主要功能。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费巩教授曾描述牛津大学导师制为“重博览群书,不重捧住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记呆诵,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养成有器识抱负之学者。……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如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暂,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5]。从描述可以看到,牛津导师制的成功,在于其是一种弹性而灵活的教育模式,不拘于形式与地点,重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
3.以往研究与实践更关注形式与方法,忽略导化功能定位。在之前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中,更关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形式与方法,如师生座谈、讨论、知识竞赛、指导阅读与读书报告、专业辅导等。忽视其本质问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所有的手段都必须为实现这种功能而服务。即在导师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应不拘于形式与方法手段,完成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消化吸收,以及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并综合运用。如果只谈形式与手段,忽视基本功能的定位,则容易使手段与形式的研究失去依据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7.
[3]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5-86.
[关键词]记忆 心理 特征 提高
中图分类号:Q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11-01
1、引言:
记忆是一切条件反射的基础,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一切条件反射的神经活动,也就没有心理活动。本文研究人的心理之一――记忆,研究它的产生机制,及如何提高记忆等几个问题。
2、神经元
2、1 神经元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是大脑最重要部分,大脑皮层存在着很多专门管理某些活动及储存信息的功能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树突可能有很多,而轴突只有一个,末端是神经末梢1。
2、2 神经元功能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
神经冲动是沿神经元膜传导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瞬间产生的膜电位波动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从受刺激部位向远离部位沿神经元膜传导出去,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3 连续的“动作电位”变化携带着信息
神经冲动不是单一的“动作电位”,由于受刺激是连续、多个的,产生的动作电位也是连续、多个的,也就是说多个连续的“动作电位”变化携带着信息传递。
3、神经突触
3、1 神经突触结构与功能
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突起越多,其与其他神经元联结成的突触也会越多。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成一定的结构,这里把它叫作受合体。
3、2 化学突触引起膜的动作痕迹刻录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成一定的结构刻录了该动作电位的痕迹路线,以后该动作电位或局部电流较容易通过被受合体刻录下离子通道的后膜直接从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这就电突触现象2。
4、圆圈公路规则
圆圈公路规则有多个神经元联结形成的圆圈公路规则,也有两神经元联结成的圆圈公路规则,大部分的圆圈是树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联结成的大突起圆圈结构和小突起圆圈结构,动作电位可以在这些圆圈结构中反复循环地进行着活动,这种循环有迂回的特点。
5、记忆产生
5.1 动作电位的存储
神经元刻录了痕迹后,利用两神经元或多个神经元的圆圈路线或在某个机能柱里反复进行着连续“动作电位”的变化,这样在一定时间里也就是运行信息,也就是产生了记。神经突触后膜的刻录过程中也就是信息编码过程,此后这个圆圈里突触恢复静息电位时,在某种外界条件刺激下,诱发神经元轴丘产生“动作电位”,此“动作电位”便以原先刻录的痕迹路线强弱决定,然后反复进行着,这就是忆3。
5.2 相似的连续“动作电位”叠加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相似的连续“动作电位”叠加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就会沿着它所刻录的痕迹进行着传导,再进行化学突触反应。这就是我们接受新信息时进行思考问题。当问题解决的时候,也就是建立了新的动作电位,从而代替了原有的动作电位4。
6、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是:感性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过程。
感性记忆又称即时记忆,是指信息通过大脑感觉记忆区,储存时间不超过1s,没有经过强化即刻消失。
短时记忆也就是第一级记忆,少数的事件、人名、数字等少量信息可记住几秒到1min。这种记忆有“即时应用”的特性。此种情况就是信息在突触膜上进行刻录,动作电位在短时间里进行循环。
长时记忆有近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近期记忆指事件过后可记忆几年,但不易回忆。有些记忆的痕迹,是不容易忘记的,随时可以回忆,这类记忆属于长期记忆。
7、几种记忆现象的解释:
7.1 遗忘与回忆:
在我们人脑中总有一个系统能够诱发产生动作电位,靠人脑的内部反射产生的,此诱发的动作电位可以沿着以前动作电位所刻录的痕迹进行传导,并再次反复进行着活动,这就是回忆。
7.2 逆行性遗忘
大脑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刻录,当这种动作电位被外来强度很大的刺激所取代,其原先正在刻录的那些痕迹路线将不存在,而你以前刻录的痕迹路线由于处于静息状态,影响很小信息可以提取,这就是逆行性遗忘。
7.3 刻骨铭心的记忆
非条件刺激强化下的动作电位如果和某些信息的动作电位联合的时候或者在机能柱间动作电位可以越过,并刻录新的动作电位,此后在一定的非条件刺激下都能诱发这个动作电位的产生,在突触圆圈里或坏式路中进行着动作电位,此时信息的运作便是我们常说“睹物思情”。
7.4 记忆与创新思维
大脑皮层机能柱间的动作电位可以越过、整合,突触面小圈里电位越单一,诱发突触面小圈动作电位数量越多,或信息运作数越多,则越容易整合、联结,或激发相似的动作电位。此时运作起来的动作电位就是信息的浮现,这就是所谓的记忆与思考。创新则是这些动作电位联结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如果反复进行刻录,便是新的思维产生5。
7.5 更好提高记忆
如何更好地提高记忆呢?
首先动作电位越单一越好,刻录动作电位痕迹越深刻,强化次数就减少,也越容易得到休息或突触比较快地恢复静息电位。其次,提高强化次数和深度,在一定的时间里如果强化次数多或者强化深度深,就越容易运作起动作电位。另外,图形的能量大,感官接收信息转换动作电位的波幅一般较大,在突触膜面上刻录的痕迹深,正所谓“印象”深。
所以要提高记忆,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过程,首次接收信息如果专一深刻,及时强化,换能大,则信息浮现容易,记录的信息多就越趋向于所谓的意义记忆。
鉴于认识水平有限,这里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艾洪滨主篇高等院校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09,P186.
[2] 胡集荣主编高等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神经生理学部分.
[3]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教师参考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神经系统部分.
[4] 张文杰主编高等自学教材《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记忆与学习.
[5] 章志光主编高等自学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记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