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绩效薪酬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理论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概念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薪酬制度的管理活动过程。详细来讲,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一般包括企业员工报酬的发放水平,支付标准,要素结构,分配调整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薪酬管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对企业的薪酬总额的管理,包括薪酬总额的调整与控制。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种类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经济型和非经济型。经济型薪酬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自身劳动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得到的报酬,是在短期内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励的一种方法;非经济型薪酬是指在精神上对企业职工进行的激励和奖励,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奖励,是提高职工积极的创造更多劳动价值,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的有效方法。
3、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员工在劳动过程中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才能得以继续,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员工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要进行教育投资,这笔费用也需要得到补偿,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对教育投资,劳动力素质就难以提高,进而影响社会发展。
其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薪酬不仅决定了企业可以招聘到的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决定了现有员工受到激励的状况,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
再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信号,调节着劳动力的供求和劳动力的流向。当某一地区、部门和某一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时,薪酬水平就会上升,从而促使劳动力从其他地区、部门、单位及工种向紧缺的区域流动,使流入区域劳动供给增加,逐步趋向平衡,反之亦然。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工资水平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
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误区之一就是员工工资没有很好地与绩效挂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个人的工资没有与其业绩挂钩,二是员工整体的工资水平没有与企业效益挂钩。为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避免企业内部产生“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员工的工资收入应该与其个人的业绩挂钩。这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考核办法。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一般是一个月进行一次,年底再对全年的业绩进行考核,有的企业甚至每季度、半年考核一次。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薪酬管理策略的制定是企业为了在未来发展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薪酬管理没有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导致薪酬管理的管理策略缺乏可执行的方向。企业各自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薪酬管理的策略也应该是不相同的,但是很多企业为了省事,就直接把别人制定好的模式拿过来用,这样就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使薪酬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进而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更新
在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对调整和优化工资待遇体系不够重视,在制定好薪酬管理方案确定后,就长期的执行下去,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更新改革,这样就使薪酬管理失去了其自身的激励作用。很多的中小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了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薪酬管理及时的进行了调整,但是制定出的新的方案不是在原有的薪酬管理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而是制定出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出的新的薪酬管理方案不但需要时间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还需要鉴定是否是科学、有效,或依然存在不科学的因素,有的甚至带来新的矛盾。
三、当前创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路径
1、积极健全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为薪酬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首先是做好岗位分析工作,这是进行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要编制岗位说明书,列出绩效指标,明确对员工的要求等等,为薪酬考核提供依据,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其次是企业要做好岗位评价,对岗位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岗位的难易程度确定薪酬等级和薪酬水平。
2、强化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相结合
企业实施薪酬管理就是为了在对企业员工提供其劳动所得,更重要的是增加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关键词:工程项目;绩效;薪酬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37-02
在现代安装工程项目中,具有施工过程复杂、风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征,其薪酬管理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难度较大。由于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多为临时性组建,再加上项目管理较为复杂,因此不同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工程项目自身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岗位在不同项目中,对员工的能力需求有所不同。如项目大小、工期长短、技术难度、项目管理方式等,都会造成不同项目给予员工的回报以及企业价值回报有所差别。
以当前工程项目制定的薪酬标准来看,仍采取传统的岗位评价方法,以单一形式量化考核,而忽略了项目自身特征、环境影响因素等内容,往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通过薪酬反映员工的真实付出,与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相符。实际上,薪酬作为员工工作回报的一种形式,是员工劳动付出程度的客观体现,对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化工程项目中,应认识到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相结合的重要性,发挥薪酬制度对员工付出的补偿作用,结合相关要素,不断调整并优化薪酬体系,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现,提高企业价值回报率。
1绩效与薪酬管理概述
1.1绩效
绩效主要指组织内成员完成某一项目的效率和效能。对于企业来说,绩效主要针对员工完成任务的效率、数量、质量;对于员工个人来说,绩效则是对自己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表现的考评。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将对企业整体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客观反映员工自我价值。因此,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加强对员工考评的公平性、合理性,更利于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进步。
1.2薪酬管理
所谓薪酬,主要指员工由于雇佣关系的存在,而在雇主方获得的各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薪酬体现了员工的工作状况,也是保证员工生活质量的基础。薪酬可分为工资、奖金等经济回报,也可分为员工的满足感、成就感、良好的工作氛围等非经济回报。员工薪酬状况主要由企业管理者决定,并对其支付标准、发放水平等进行调整与优化,包括对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以及日常薪酬管理。加强员工薪酬管理,主要发挥如下作用:确保员工薪酬的吸引力,留住更多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员工的客观付出,给予对应回报,发挥激励作用;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体制,实现短期、中期与长期经济利益,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联盟;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确保企业工作效率。
1.3薪酬管理的制定原则
①公平性。有关薪酬制度的制定,应首先体现公平性。从企业方面来说,其公平性直接从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而企业对于公平感的认可,与给予员工的薪酬密不可分;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以外部公平性来保证员工的薪酬水平;或者通过工作组织评价方式,以内部公平来优化薪酬结构;从员工方面来说,增强薪酬管理过程以及管理制度的公平性认可与感知,员工通过自己的薪酬,与企业外部的劳动市场情况相对比,实现薪酬水平的平衡,增强企业归属感。
②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指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发挥应有作用,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经营目标。所谓经营目标,一方面是财务指标,如成本、利润率等;另一方面则是定性指标,如员工能力、产品质量等。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企业必须从整体经营战略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某一项目在决策、实行等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考虑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③激励性。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应充分杜绝“平均主义”原则。要求薪酬结构中的极差、等级数量、变化范围等具备激励性,以此激励员工进步与发展。
2绩效与薪酬管理的关联
以经济学角度为出发点,绩效与薪酬已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对等承诺。薪酬作为企业给员工的承诺,组织应对完成任务的员工给予约定的薪酬待遇;绩效则是员工给企业的承诺,员工进入某一项目必须符合前提条件,也就是对企业做出相应承诺。通过这一原则,体现了绩效与管理的内在关联。也就是说,通过绩效为企业构建薪酬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反过来薪酬管理体系则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保障,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发挥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中的重要性
当前,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企业认知并应用。主要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①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的量化处理,并与薪酬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业绩的有机融合。这样,不仅利于发挥薪酬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利于组织文化的引导。
②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更利于提高薪酬管理效率,优化薪酬结构。以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应用合理的薪酬结构,获知以什么样的指标作为衡量薪酬差距的依据;处理不同人员的薪酬关系,应用不同方案。通过绩效考核,实现不同岗位员工的对比,以此调整岗位薪酬,发挥岗位效益。
③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将薪酬方案简化,降低设计难度,同时发挥薪酬方案的积极作用,提高运行效率,实现企业有效管理。
2.2绩效考核结果对薪酬管理的决定作用
绩效管理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其结果是最直接的表现。可以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划分为薪酬支付与员工发展两部分来看。
①通过全面薪酬管理方式,将员工的工作绩效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既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可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确保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顺利实现。反过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实现,促进组织发展与进步。
②实现绩效与薪酬相挂钩。绩效作为支持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采取绩效薪酬管理模式,当前已成为各个企业、项目人力资源的认可。但是薪酬绩效模式能否发挥应有作用,与薪酬制度的制定密不可分,是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重点。
3基于绩效管理的薪酬体系制定
3.1增强规划性与远瞻性
作为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以及投标报价中。在设计工程项目整体方案以及投标阶段,包括了各种商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如果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加入,可能对人工费用的估计不足,与实际人工成本产生差异,不利于绩效考核的顺利实现。如果预算的员工薪酬费用过高,则员工的期望值加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加大人工成本支出;如果预算的员工薪酬费用过低,难以保证更多的薪酬扩展空间,不利于薪酬激励制度的实现。因此,工程项目的规划应充分考虑薪酬问题,具备整体规划性与远瞻性。
3.2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安装工程项目来说,各项经济指标是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员工的业绩水平。员工收入状况也与整个项目的效益水平相挂钩、因此,应将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指标、总体任务等划分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构建公平、合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员工薪酬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以此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自我效能,促进项目整体利益提高。
另外,当前工程项目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员工个人利益与项目整体利益,哪一点对员工薪酬的影响力度更大。有些管理者认为,如果项目整体水平没有提高,项目难以获得经济回报,那么员工个人利益再突出,也难以获得相应奖金或绩效。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的思想。在工程项目中,某一单独部门或者岗位的表现,并不能完全代表项目整体水平。而员工的个人薪酬水平应该与部门业绩或者岗位业绩相挂钩,只要对部门或者岗位作出突出贡献,就应该获得奖励;但是对于项目的高层领导来说,其工作的点滴失误,都有可能对整体项目造成影响,因此其薪酬水平应该与项目的整体水平相挂钩。
3.3参考相关数据或政策
①国家相关规定。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对于薪酬管理状况,提出了一些基本规定,对实现绩效与薪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工程项目中,必须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工资管理规定,同时注意设计的薪酬制度及绩效考核原则,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②参考同类型的工程项目的经验。与类型相同、规模相近的工程项目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以及工资利率等相适应,更利于新工程项目的薪酬设计公平性、合理性、客观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商业竞争问题,可能其他企业或者相应项目的数据难以获得。
③行业劳动力价值。企业或者工程项目的薪酬水平如何,将对能否留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安装工程项目来说,其行业劳动力状况将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企业获得市场劳动力的价格信息,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参考政府信息、企业间的交流、专业管理公司以及离职人员的反馈等。
④员工期望值。不同企业或者不同的项目,其涉及的环境、规模、文化以及前景等有所不同,不同岗位员工对企业或者项目的期望值也有所不同。在安装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特殊要求,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既要考虑员工期望,也要注重控制成本,实现二者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发货绩效薪酬的重要作用,激励员工进步,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正堂.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
究[J].会计研究,2008,(9).
[2] 王卫华.关于工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问题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1,(31).
[3] 赵文启.浅谈如何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的薪酬调整体系[J].
中国经贸,2010,(12).
[4] 何薇.建立个体绩效薪酬与集体绩效薪酬有机结合的绩效
薪酬模式[J].投资与合作,2011,(4).
[5] 楼华勇.绩效薪酬特征对员工态度和绩效的影响[D].杭州: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9.
[6] 钟小茜.绩效与薪酬关系研究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启示
[J].科技广场,2011,(5).
[7] 王重鸣,邓今朝.绩效薪酬感和自我效能感对薪酬满意的
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0,(4)
关键词:薪酬;改革;稳定;发展
我单位根据粤电集团的要求和部署,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与年度经营任务,建立和完善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薪酬体系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6月,历时两年,公司薪酬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了粤电集团的的检查验收,成为系统内首个通过验收的单位。
一、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员工对薪酬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确保员工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要发展,改革是大势所趋,要改革就会有牺牲,总得付出一定的代价,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一点,必须跟员工讲清楚,同时,每一个管理方案的出台,都应当也必须向员工宣传到位,让员工正确理解。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同时又是薪酬体系改革的对象和直接受益者,因此,我们开始就让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认清形势,加深对改革的认识。为了使宣传工作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宣传内容和不同宣传方法,做到未雨绸缪。
(一)改革初期
以集团公司的文件为基础,以学习动员为手段,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及时传达集团公司开展薪酬改革试点的精神,宣传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要求各部门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二)制度形成期
以制度的学习、解释、讨论为主,各部门、班组组织学习、讨论,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和原薪酬制度,结合多年来的实际情况,讨论公司薪酬改革的意义、目的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宣传新的薪酬管理体系的思想、方法,提交意见和建议。
(三)体系试行初期
以适应、应用新体系及员工队伍稳定为主,宣传新体系的优势和作用,强调教育和辅导,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要求管理人员深入班组了解情况,周会时各部门专项汇报,组织召开分析会,对出现的各种思想动态进行分析。
(四)体系试行深入期
以强化体系的运行、增强合理性、提升管理水平为主,宣传管理的规范性,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宣传发动工作,使员工认识到没有企业的发展,就谈不上员工的发展。企业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家,需要广大员工来共同呵护,离开了这个家,员工就成了无家可归。同样的道理,企业没有了员工,就会剩下了一个空架子。所以,作为员工应该相信企业开展薪酬体制改革的苦心和用意是好的,是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进行的。同时,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认清形势,用一种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改革的到来。
通过宣传发动工作,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改变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改革中去。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拓宽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发展空间,在工作中严格规范,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并将“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我们才能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密切交流沟通,增强员工广泛参与性,确保员工行动上与薪酬改革工作保持一致
提到薪酬改革,员工们关心的都是工资如何增长。这都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企业的薪酬改革,不可能坐等上级增加工资基金,不可能普遍增加工资,肯定会触及到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为分配方式的转变,员工心里面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如何让员工能够接受、支持、配合薪酬改革,我们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沟通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员工充分地参与其中,这样改革工作就不会脱离群众、脱离现实,所做的工作就越扎实、越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阻力就越小。
(一)让员工在参与中理解接受
在优化基础资料阶段,主要是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以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参与职位分析,撰写职位说明书,优化规范管理流程,提炼考核指标等。在绩效、薪酬、任职资格管理方案设计阶段,让员工参与培训活动,向员工传递基本理念、方法,解答员工的问题,了解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需求和想法。在薪酬体系的试行阶段,我们通过讲解方案、解答问题、宣传管理理念,让员工知道如何实施薪酬改革,通过培训、讨论、辅导,让员工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薪酬改革的具体工作中。
从优化管理基础,到设计薪酬改革方案,再到试行新的薪酬改革方案,每一步都努力促进全体员工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参与中理解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改革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我们把调查研究工作贯穿于薪酬改革工作始终,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关注点,采用问卷、个人访谈、分析会、讨论会等方式,随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员工的诉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员工接受程度,以此作为薪酬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能少走弯路。
(三)分析解决问题,让员工的参与权得到保障
对员工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我们做到不回避、不推诿,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亦尽量予以考虑解决,确需进行修改的,我们提出修改方案,经职代会表决通过、报集团公司同意后执行。涉及绩效考核的问题我们组织相关部门班组人员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修改思路及意见,经被考核人确认后,确定考核标准。涉及对制度理解不够、执行不严造成的问题,我们加强辅导予以解释,要求严格执行。
通过员工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努力让每个员工站在企业薪酬改革工作的前列,就能更好、更稳妥地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了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
三、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方案,确保企业薪酬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薪酬改革的落脚点还得要“重在执行”,再好的招数和措施都需要得到执行和贯彻,而执行者就是广大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再好的招数都是如同虚设。
企业作为薪酬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应适时地组织员工对薪酬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台背景、分配原则、考核依据、测算方法、操作办法和薪酬构成方式等开展学习和宣贯,让每个员工正确理解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分配原则、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避免在理解中出现以偏盖全、断章取义的现象。从而认同、支持和拥护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共同推动企业薪酬管理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薪酬改革过程中稳定是前提亦是基础
实施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宣传制度到全员竞聘,都是为后面的顺利实施作铺垫;在实施过程中的及时反馈,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除要求管理人员深入班组了解、周会时各部门汇报外,还专门召开分析会,对出现的各种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寻求对策;在绩效考核中,及时组织相关人员面谈,分析考核结果,宣传考核理念,为员工打开心结。
(二)薪酬改革过程中加强领导,各负其责
为保证制度的贯彻实施,公司不断强调各级领导的职能,层层抓落实。特别是在绩效考核实施后,要求各级利用好这个管理工具,管理好日常的工作。
(三)薪酬改革过程中加强辅导,不断改进
人力资源部是整个薪酬管理的核心部门,对各项制度要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全局观念,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分析。由于全员绩效考核在我公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每一个步骤都要考虑清楚,加强绩效辅导,指导各职位人员正确完成相关操作;要提供绩效指标修改的思路、方法;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绩效考核关键在于指标的管理,体现在指标收集的数据能否客观反映实际的工作情况
由于初次编写绩效考核指标,公司各职位的绩效指标特别是KPI指标不尽合理:如一些指标数据无法收集,个别指标没有必要,一些共性指标没统一等等。公司就组织管理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各部门按层级管理下属职位的考核指标,使各项考核指标更为完善,更为符合实际的工作。
四、薪酬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
我们对薪酬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建立科学、动态的薪酬运行机制,起到吸引、使用、激励、留住人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遵循“尊重历史、承认差别、效益优先、增效共享”的原则,使薪酬改革达到积极的效果。
(一)员工认可
公司组织多次绩效考核制度的培训,讲解考核的具体操作流程,不断宣传薪酬管理体系新的管理理念,要求各部门把绩效管理当作一种管理工具,加强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员工的工作内容强制性地进入了PDCA循环状态,其完成的时效、质量、数量等情况在系统内完全地反映出来,这有力地保证了公司任务的完成,也促进个人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
(二)薪酬与业绩挂钩
将个人业绩与部门、公司业绩有效挂钩,将员工个人业绩与员工的收入有效挂钩,实行了季度考核结果与季度绩效工资挂钩,年度考核结果与年度奖励、岗点系数调整等挂钩,促进员工以更优质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绩效。
(三)适度拉开了差距
薪酬分配适当拉开距离,向关键岗位、任职能力优异的员工倾斜,根据业绩、能力、责任的差异拉开收入的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观念,体现“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的观念。通过职位评估后的分配方案比以前更科学合理,目前的收入差距已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绩效考核兑现后将进一步拉大。
(四)对职位进行细分
将部分职位(一个职位多个人的情况)根据工作分工及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主职、副职和预备职,并对工资、责任、晋升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五)管理功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自觉地用薪酬有关制度管理部门、员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绩效考核的实施为各级人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
(六)牵引功能
绩效管理已较明显地起到了牵引部门、员工规范自己行为、及时完成工作目标的作用。
(七)动态宽带薪酬
【关键词】企业管理 薪酬管理
一、薪酬的一般原则
经济学上,薪酬是指劳动者依靠劳动所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的总和。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给以货币形式或非货币形式的相应的酬劳。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在一定意义上它更是代表员工自身的价值以及企业对员工工作的一种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的前景。
薪酬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和较多的矛盾冲突,但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实践也证明凡是一些成功的薪酬管理方案都是在遵循以下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员工对企业薪酬体系以及薪酬管理过程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或感知。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既要求过程公平,也要求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是指薪酬分配的过程要公正合理,结果公平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自我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2.有效原则。有效原则是指薪酬系统能否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薪酬的有效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要结合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力求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3.合法原则。薪酬的合法原则是指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最起码的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部分企业特别是不太规范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4.激励原则。激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导向和强度的心理过程。激励的过程是从个人的需要开始的,由于员工之间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对员工激励的方法和措施也就多种多样,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员工激励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薪酬。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分配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
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虽然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市场水平,但工资差距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较小及重要职位薪酬水平偏低两个方面。工资分配的平均主义导致国有企业虽然支付了较高的人力成本,但仍无法摆脱企业内部公平感不高,员工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的困境;导致企业想分流的人分流不出去,而关键、重要职位上的人才却大量流失。这对国有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二)薪酬分配未能与绩效形成有效联动
(1)大部分国有企业薪酬总额管理政策无法与企业效益真正挂钩。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主要体现了上级单位的控制性,并未与本公司经营状况,如产值和利润的增长、成本的控制、计划的完成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员工感受不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只有在员工的收入水平与公司整体效益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2)员工个人收入水平与个人绩效关联不大。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绩效考核阶段并没有实行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方法也以传统的经验判断居多,定量考核指标较少,基于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绩效考核技术的缺失直接影响企业构建与绩效联动的薪酬分配体系,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缺乏激励性和导向性。
(三)奖金相对固定,激励作用弱化
奖金是对超额劳动付出的回报,是工资制度中相对灵活、最具激励性的模块。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奖金管理制度,但是现行的奖金制度,更多的体现为以扣罚为主要形式的负激励,除了做出相应的扣罚外,奖金主要依据其所在岗位对应的奖金固定系数进行发放。因此,只要员工不犯错误,基本都能拿到。这种固化的奖金制度实际上已演化为工资的定额补充,成为公司员工收入的主要来源,脱离了其原有的基本职能,正向激励作用大大削弱。
三、企业薪酬管理的建议
1. 构建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制定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重点就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员工收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员工收入时刻与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企业绩效保持动态联系。这样,员工就会由被动接受工作任务变为主动关心个人、部门以及企业的绩效状况,极大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发挥实效的保障。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得出公平的、使员工容易认可的绩效考核结果,从而为绩效与薪酬顺利挂钩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还能够有效支撑、传达和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成为将员工个人收入与企业、部门业绩挂钩的方法保障。
2. 优化奖金项目设计,强化激励效果
“奖金”的设计要导向明确、体现差别、动态发放。针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特点,可以设计制度性奖金和非制度性奖金两种奖金发放形式。制度性奖金是一种经常性的奖励,如全勤奖、安全奖等。为了保证奖金的激励作用,制度性奖金项目的设计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并需要严格控制。非制度性奖金是对在完成企业计划外的重大工作中表现突出或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进行的、有导向性的特别嘉奖,非制度性奖金的种类、数量要设置合理,发放要及时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薪酬管理的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岗位劳动评价技术,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多元的、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实现薪酬分配的“贡献、激励、公平”原则,建立“淡化身份、贡献第一、效率优先”的分配价值观,是国有企业薪酬改革的发展方向。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蹦而就的,在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历史沉淀因素,逐步规范、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为薪酬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林景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对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J].园区经济,2009(5):130-132.
华迎放.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2010(11):35-36.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本价值;薪酬管理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Schultz在1960年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系统的阐释了其概念、性质、内容和作用等,人力资本在运营中的使用效能是由多种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激励相容”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和管理实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以某国有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实施的基于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薪酬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如何构建驱动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激励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一)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国有高科技企业集团,作为承担着新时期推动国家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打造大国重器的使命定位,其管理上也面临着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薪酬管理创新,打破传统激励方式,满足员工个性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以网络化、智能制造为特征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从本质来看,最核心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在高科技行业,谁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客观上要求国有高科技企业要加大人才激励的力度,提升企业外部竞争力。
(三)深化国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是企业发展、员工和谐的动力源泉,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需要推进以业绩为导向的全员绩效考核、实现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二、国有企业集团薪酬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集团化管控的薪酬管理架构
适应集团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实施的需要,首先组建了“三层两级”薪酬管理架构、薪酬业务“3D架构”和“三级三类”薪酬制度架构,实现薪酬管理的集团化管控。
1.管理组织架构:组建集团公司薪酬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单位全员业绩考核专门机构,构建“三层两级”考核兑现管理团队。薪酬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全系统薪酬体系建设工作;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负责建设集团公司全面经营业绩绩效考核体系;成员单位全员业绩考核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单位经营业绩考核方案。此外建立由集团公司薪酬管理专家、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理论学者、知名咨询机构薪酬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团队,形成内外部结合的薪酬管理和技术咨询队伍,作为薪酬改革的组织保证。
2.业务支撑架构:构建薪酬管理的业务共享中心、区域合作中心和专家服务团队的3D业务架构:业务共享中心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搭建,负责建立全系统薪酬管理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并指导制度的规范执行和有效运行。专家服务团队由集团公司聘任的内外部专家组成,负责为业务共享中心、区域合作中心提供薪酬管理的专业化和差异化解决方案,解决薪酬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应用。区域分中心以相对集中片区内的成员单位为依托组成,负责片区内各单位薪酬管理工作的沟通与交流,总结分析薪酬改革与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3.制度体系架构:遵循系统设计的理念,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部贯通的绩效、薪酬、福利一体化“三级三类”制度架构。纵向分为国家、集团和成员单位三级,横向分为制度、指引和规范三类。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完善“三级三类”制度体系:为解决集团总部绩效考核的完整性、绩效评价的系统性、激励约束的有效性问题,设计针对集团总部部门的绩效考核兑现办法等。
(二)基于多要素分配的“五元结构”薪酬管理体系
1.“五元”薪酬结构:按照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和中长期激励的“五元”规范薪酬结构与标准,形成全系统相对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其中基本工资与当地工资水平、员工学历、企业工龄等要素挂钩;岗位工资是员工履行岗位职责获得的报酬,与岗位职等、员工能力、市场薪酬水平等要素挂钩;绩效工资与部门绩效和个人贡献相挂钩;津补贴遵循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中长期激励包括员工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及享有的岗位分红权、期权、股权、成果收益分享权等。同时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岗位管理,构建全系统统一的四级岗位体系,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有效奠定全系统的薪酬管理基础。
2.多要素参与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以“要素价值管理”为核心,建立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五要素”参与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采用岗位绩效工资制,实现员工按劳分配;为推进大系统大项目大工程的谋划,探索“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的项目团队收益提成激励和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激励;为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开展“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岗位分红权激励;为避免管理上的短期行为,采用“管理要素”参与任期激励;为调动核心骨干的积极性,采用“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同时建立“普惠制+激励制”的企业年金制度,解决全系统员工的后顾之忧。
(三)基于工资总额管控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激励
1.建立工资总额管控机制:构建工资总额预算与企业战略规划、年度经营目标的联动机制。包括“两预算、一调整”联动管控模型和“双挂钩、四对标”薪酬水平核定机制。“两预算、一调整”是指年初工资总额配置预算、年中的预算调整和年度工资总额清算。“双挂钩”就是单位薪酬水平紧密挂钩单位年度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单位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利润和EVA及代表企业经营质量的各项指标。“五对标”就是薪酬水平对标行业薪酬水平、央企薪酬水平、地区工资水平和系统内薪酬水平,使本单位核心人才的薪酬水平匹配人才市场价位,既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又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
2.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与单位规模、经营难度、同行业水平相关联的岗位序列和岗位工资标准,实现各单位之间薪酬的内部公平;通过建立全面绩效的分类考核“七跑道”,实现薪酬激励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全员覆盖、全过程参与,设计严格的发放过程、公正的程序流程和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实现薪酬激励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
三、薪酬管理体系取得的效果
(一)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率整体提升:一是实现了员工差异化激励,激发了各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员工绩效薪酬与单位(部门)全面经营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与个人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做到考核“能高能低”和收入“能增能减”。二是提升了企业活力与创新能力,发挥了考核与薪酬的杠杆作用,使优秀的创新人才不断地向技术创新的领域聚集,有效促进了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重构和创新战略实施。
(二)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保证企业经营业绩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大力推进薪酬改革,构建和实践新型的薪酬管理体系,有效激励广大职工推进集团公司战略目标逐步实现,促进集团公司协同高效运行;企业的集团化管控力明显增强,主营业绩指标实现持续增长,不断向国内卓越、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目标迈进。
(三)深化国企分配改革,构建薪酬管理新模式:打破常规思想观念,融合薪酬绩效一体化设计、工资与效益挂钩分配,分类考核分路发展、指标勾稽责任联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考核与分配理念,成体系的构建了新型激励体系;创新方式方法,采用了“对标管理,分类考核,总分结合,多维矩阵赋值”等多种考核计分方法,形成了与企业经营目标责任体系相关联的薪酬激励体系,大幅度提升了企业考核与薪酬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实现薪酬激励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极大促进了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邢赛鹏等.全面薪酬激励如何驱动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提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1)
关键词:薪酬管理;企业绩效;问题分析
一、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提升竞争能力,不得不从有关竞争能力的各个环节入手,着手强化企业的薪酬管理,调动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改善企业绩效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是员工激励的关键环节,好的薪酬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留住员工。然而尽管薪酬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也发现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细化的问题还有改进的余地,不利于薪酬管理整体的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升,这样是不利于薪酬管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绩效。对企业来说,关注薪酬管理中的问题,从提升薪酬管理水平和薪酬管理质量上入手解决薪酬管理中的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极具意义的。为此,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这个方向为切入,分析企业薪酬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薪酬管理的改进策略,以便于更好的推动企业改善薪酬水平,提升整体业绩。
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就业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体经济形势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当前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具体的矛盾,化解中小企业具体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具体而言:
(一)薪酬管理粗放,未能从企业战略层面考量
从一定程度讲,企业的薪酬是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薪酬管理需要从薪酬发展的具体环节入手,解决薪酬管理中的具体难题。从当前企业薪酬管理看,薪酬管理方式整体过于简单,薪酬管理不能够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薪酬管理的突出环节就在于未能够重视企业的战略方向,不注意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把战略管理简简单单的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方式,不利于薪酬管理达到应有的水平和高度,不利于企业薪酬水平的改善。
(二)薪酬比例失调,未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控制企业的成本,大多采用的是固定成本的方式,简单的薪资结构,简单的薪酬管理手段,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减少管理成本,也能够控制开支。但是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在于不能从全面的视角上看待企业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得企业的分析缺乏依据,企业的管理不注意具体问题的解决。从企业长远角度看,只有合理的薪酬结构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薪酬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在薪酬手段上有一定的改善和改进,如果具体的薪酬手段和薪酬结构都不能够合理的解决,自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奖惩制度上执行不严
薪酬管理的设计应该是让企业员工能够得到合理的薪酬,让努力能够获得应该有的回报,但是这种薪酬管理的问题就在于薪酬管理不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的问题,忽略了企业管理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上缺乏公平性,不注重整体的绩效和整体水平提升。一般而言,良好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改善企业整体面貌,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从奖惩方式来说,奖惩方式如果不能够体现员工的工作水平,那么这种方式是缺乏公平性可言的,不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也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未来企业的发展注定是一个注重薪酬和注重体现个人素养的一个时代,不注重薪酬,不注重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那么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优化措施
(一)优化薪酬管理方案,将薪酬与企业战略结合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上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薪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挂钩是必然的。现有的水平和条件下,让薪酬管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更好的协调企业薪酬中的相关问题,自然而然能够解决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协调薪酬管理,一方面是为了调动企业的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更好的解决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关键,需要从总体的角度去协调,从全方位的视角上去审视,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薪酬结构更加合理。
(二)改善薪酬管理比例结构,更加注重调动员工积极性
现有中小企业发展中,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缺乏奖励资金,使得企业管理上薪酬未能够有比较好的化解方式,在这样背景下,注重改善薪酬的比例结构,能够更加全面和整体的协调薪酬发展方式,能够解决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当前的发展上,企业的薪酬管理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应该注意改善薪酬管理的结构和薪酬管理的整体构造,固定工资能够让员工有一定积极性去协调企业工作,同时,需要通过激励机制进行弥补,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协调企业工作发展实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企业的发展,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维护薪酬体系公平性
从企业的薪酬管理上看,薪酬管理能够保障企业的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说是要有合理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能够维护比较合理的制度体系,让制度说话,让制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薪酬结构中奖惩制度是维护企业核心利益的保障,是改善企业发展格局,改变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法,能够合理的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奖惩制度的相关议题。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能够保证薪酬水平在合理有效范围内,这样是一种比较良性的发展流程。企业的发展只有步入良性的轨道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发展水平。总体而言,发展中有诸多的问题,发展上有诸多的难题需要解决,协调企业发展薪酬管理,健全薪酬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加合理有序的解决薪酬管理上存在的实际难题,才能够保障薪酬管理在合理水平。薪酬管理需要从全面审视才能够更好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姗.我国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情,2012(8).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双重属性 薪酬管理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一种工作动机理论。在该理论中,赫茨伯格将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的挑战性、责任感和成长与发展等,它们一般都与工作内容有关,即都存在于工作内部。另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它们一般与工作环境有关。
赫兹伯格把员工的工作态度分为四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只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存在双重的连续体:即没有满意或没有不满意。
赫茨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是质的差异,而不是量的差异。导致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也不是同一个因素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类不同的因素。具体来讲:保健因素的满足能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而激励因素的满足则导致了工作满意。
缺乏保健因素虽然会导致员工对工作不满意,但保健因素满足之后,继续满足保健因素却不会增加职工对工作的满意。与此同时,激励因素的满足虽然能导致工作满意,但缺乏激励因素却不会让员工产生不满意。
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根据本人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研究分析,我认为,结合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可以理解为影响员工“去与留”的问题,而激励因素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说,如果保健因素能够得到满足,员工至少是愿意继续留下来工作的。但是,如果激励因素得不到满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让员工产生不思进取或仅仅是应付差事的情况。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两种因素的存在,并采取双管齐下的管理方法:不仅要做好保健因素,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感,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还要做好激励因素,充分发挥留下来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绩效,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三、双因素理论的延伸
正如赫茨伯格及其同事在调查时发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的现象。譬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是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我认为,影响员工满意和工作积极性的很多因素,都存在着“保健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双重属性,并在满足程度达到某个临界线时而相互转化。当某种激励因素的满足程度低于临界线时,它就会成为保健因素,让员工产生不满意,譬如赏识。同样,很多保健因素,在完善程度高于临界线后,通过企业的管理手段,可以成为对员工的激励因素,譬如绩效奖金或业绩提成。
不仅如此,我甚至认为,不同企业对各种因素临界线的认识和把握,正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譬如:管理者对激励因素的满足程度,至少要在临界线以上;而企业对于保健因素的满足方式,则要把握好临界线上下时的区别。这一点,对于企业薪酬管理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
四、双因素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尽管不同的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这些企业的薪酬处理方式来看,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了双因素理论的价值,并试图用基薪作为消除员工不满意的保健因素,然后用绩效奖金、业绩提成或年薪包作为激励员工的激励因素,以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处理不好定额基薪与浮动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达不到企业想要的效果,搞不好还会造成企业与员工双输的局面。譬如:对于很多实行“基薪+浮动绩效”组成年薪包的企业来说,他们可能意识不到,很多员工已经将年薪包视作是自己的既得收入,致使浮动绩效沦为保健因素。如果企业因为其绩效不佳降低他的浮动绩效收入,不仅起不到激励他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他的不满意。
那么,到底怎么安排企业的薪酬方案,才最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目的?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薪酬因素的双重属性,并尽量了解到每个员工预期的临界线,才能真正制定出最合理的薪酬方案。譬如:企业可以用固定基薪来满足员工对薪酬的最低期望,达到留住员工的目的,然后用不定额但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奖金作为激励因素,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由于不同员工的薪酬预期不同,每个人满意与不满意的临界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因人而异地制定最合理的薪酬方案,则是每个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一、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
1.绩效考核对于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已经成为企业最普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之一。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绩效考核能够帮助企业选拔那些专业能力和素养比较强的员工,使得企业能够在调整、晋升和辞退员工的管理工作中有据可依;站在员工个人的角度上看,绩效考核能够为员工树立起一面镜子,使其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中表现的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首先,绩效考核能够为企业制定和调整员工的薪酬提供标准。这样企业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将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得薪酬管理和薪酬制度自然而然地向着工作努力、绩效良好的员工倾斜,使得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渐渐树立起来。
其次,绩效考核能够完善企业的薪酬结构,提升薪酬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在薪酬管理中以哪些标准作为梯度将员工的薪酬水平拉开一直是薪酬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标准对员工的薪酬多寡进行评判,但是应该作为比重最大、影响最终的一个指标来决定员工的薪酬多少。绩效考核使得业绩比较突破部门和岗位之间的限制,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变得比较容易,根据绩效指标我们也可以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
最后,绩效考核对于简化薪酬方案和薪酬管理程序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薪酬管理成本。薪酬结构的调整以及薪酬水平的变化完全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薪酬管理将变得非常简便和轻松。
2.薪酬管理中绩效考核指标的应用范围
评价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其能否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实际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一般用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准,并用以进行员工的发展改进。
首先,绩效和薪酬是紧密相连的。企业战略目标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奋斗,而绩效是评价员工在某一期间内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绩效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和理论已经认同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万事大吉,企业应该提高其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薪酬管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这样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挂钩才具有意义,也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重视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
其次,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应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绩效考核的目的并不是提升或降低员工的薪酬、晋升或者降低员工的职位,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得到员工心悦诚服的认同,让员工觉得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有利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使员工举得自己在企业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使得绩效考核变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得员工获得可观的价值分配和理想的职位晋升,这导致员工能够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以快速的步伐前进,间接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互动效应分析
1.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推进一直比较困难,在绩效考核时,企业习惯以压力推进绩效的提升,对于以动力推进绩效提升的方法还在摸索阶段,这样在将绩效考核指标和员工的薪酬挂钩的时候,员工的抵触情绪比较重。
企业应该在理念上进行转变,有效实现绩效和薪酬之间的互动。在薪酬管理方案实施之前,企业可以通过详细讲解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得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让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方法有认同感和熟悉感,与此同时,员工应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以及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对于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和指导,企业还应该建设一条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使得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传达到管理者的耳中,让绩效管理能够持续进行改进和提升,使得薪酬管理能够在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上不断发挥作用。另外,企业应该设计良好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是将绩效管理和薪酬发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考核制度。
2.企业应该引入薪酬风险机制,使得薪酬的激励导向功能得到发挥
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则能够保证企业外部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薪酬观制度还要具备激励功能,在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士气,提升员工的动力。在薪酬管理制度中引入风险机制,能够使得员工在激励和鞭策共同的作用下不断努力,薪酬风险管理机制是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的奖励和惩罚,一方面能够在物质上给予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方面能够在心理上给予员工成就感,使得员工产生与企业荣誉与共的思想和信念。具体方法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基本工资占全部报酬的一定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50%,以保障职工的基本收入;而绩效奖励约占全部报酬的50%-60%,员工取得绩效工资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这对员工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应该对绩效考核的目标,各个考核指标占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绩效考核的方法和流程、绩效奖惩的依据、教育和培训的名额确定进行明确、透明的公式,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公正、合理的原则,使得绩效考核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已经建立起来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严格执行,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和系统的误差,使得绩效考核尽量在和谐的因素下进行。
参考文献:
传统薪酬管理之所以存在弊端,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人员对能力评价存在误解。如将能力等同于绩效或过分重视工作年限对薪酬的影响等。具体体现为:
1.将能力等同于绩效这一观念导致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过分重视结果。对考察结果的来源却未进行考察,许多虚假绩效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无法发现。另外,完全依靠绩效进行员工的薪资分配,激发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对于工作能力稍差或者短期内绩效不佳但工作较为努力的员工却会造成不良影响。实际上,这种观念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绩效的好坏也不一定决定了员工能力的高低。按照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则会造成员工积极性下降。同时,绩效虽是能力的回报,但其与能力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还要综合考虑员工的精神状态,资源配置等问题,单纯的依靠绩效来进行薪酬管理存在局限性。
2.将能力等同于工作年限加上以往业绩企业薪资评定上,很多企业过分重视工作年限的影响。以工作经验作为加薪的标准。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能力与年限不完全成正比。许多新生力量的加入会使公司充满活力,而一味的给老员工加薪则会打消新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老员工工作态度消极,不利于企业内部团结。毕竟能力只代表过去。对于企业薪资管理来说,应重视阶段性的表现并结合员工的经验等问题,而现代电力企业则缺乏这样的管理方案。
3.将能力等同于学历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其表现形式也很多。但目前很多企业将员工的能力等同于学历,或者专业技能。认为只有员工拥有高学历就会拥有高技能。这是企业薪资管理中的最大误区。还有一些企业将员工的职业素质作为薪资发放的重要标准,实际上这些评价标准较为主观,缺乏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基于能力评价的供电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对能力的正确定义应该为:能力是员工的行为表现方式之一,这种表现方式可以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其对企业绩效和个人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具有可辅导性、可衡量性以及可观察性。核心能力则是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是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模型则是企业在关键成功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在发展中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的综合。建立合理的、有效的能力评价模型,是使企业薪酬评价趋于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此供电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能力模型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分段考虑,如考虑员工某个方面的能力和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不同的问题中员工的表现给予其肯定的评价。从而实现对员工能力的科学合理评估,从而建立完善的、非单一化的薪酬管理模式。科学的薪酬管理模式的构建要致力于对员工能力的发现,将其划分为多个等级,为企业进行能力管理和员工薪酬的管理提供前提。同时,还可以依据不同员工的类型进行能力模型的建立,根据员工所在岗位和所需能力的匹配程度来进行薪资管理。当然,即使对于基础能力的薪酬管理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其表现而言,这种管理方式相对较为合理。其能够对员工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其能力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其相应的薪酬回报,使企业薪资管理更加合理化。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