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国际贸易的起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起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1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G1011)

作者简介:

刘向丽(1971-),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新贸易理论中被边缘化的初级产品,出现了重新向国际贸易舞台中心回归的趋势。可以预料,由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初级产品贸易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显现,应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初级产品;地位;变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10-05 收稿日期:2010-03-09

一、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的理论演变

自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以来,初级产品地位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居于主要地位到逐渐被边缘化。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初级产品居于主流地位,斯密和李嘉图的分析都把谷物作为主要对象。斯密的“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贸易可以为本国剩余产品提供“出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按照当时的经济结构,“剩余产品”主要指的就是初级产品。关于绝对优势的来源,斯密认为有先天和后天优势,先天优势是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也将初级产品放在了重要位置,他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将上涨,利润将下降,从而妨碍经济增长。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矿产、燃料等,会减缓本国的土地收益递减倾向。因此,进口廉价初级产品可促进一国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也非常重视初级产品贸易,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充裕要素和稀缺要素的交换。而探究当时的生产要素的根源,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谷物、热带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重要地位。

20世纪30年代以前,包括拉美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以发展农矿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以普莱维什和辛格等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对这一战略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抨击。普莱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英国进出口产品平均价格指数,因英国进口多是初级产品,出口多是制成品,故近似代表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世界价格。研究结果表明,如以1876~1880年间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之比为100的话,此后绝大部分时间里该比价一直呈递减趋势,至1936~1938年间已降到64,表明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没有得到真正的经济独立。辛格的研究也证实,以净贸易条件衡量,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若以要素贸易条件衡量,则恶化倾向更为严重。为了改变初级产品出口国与制成品出口国之间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求改善自身的国际分工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逐渐式微。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水岭。1953年,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首次低于制成品,为49.7%,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950~1980年,初级产品中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量分别增长5倍和3.5倍,而制成品的出口量增长了12倍。1950年,初级产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59.2%,1970年下降为39.1%,1990年进一步下降为27.7%(Harry Bloch&DavidSapsford,1992)。国际贸易现实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为立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将研究的主要视角放在了工业制成品上,初级产品则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新贸易理论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概念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赫尔普曼一克鲁格曼模型还是兰开斯特模型,无论研究对象是水平差异还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都以制成品及其零部件的分工、生产和贸易为主要解释对象,初级产品贸易被排除出理论研究对象的主流地位。

二、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变化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变化的前奏,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这一变化处于酝酿期。从21世纪开始,这一变化趋势初露端倪。

(一)初级产品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冷战结束后,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和政治逐渐转移到经济领域,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罗伯特・吉尔平,2001)。国家经济安全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指的是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和产业结构具有梯次性和合理性,国际方面指的是一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外市场和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国国民和企业在他国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在国内方面,一国初级产品开采、加工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方面,一国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初级产品进口甚至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使国内生产和消费得到稳定供给。

初级产品中,食品、饮料、矿物燃料、油脂的生产和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非常大。仅就我国来说,近年来关于食用油、大豆、玉米、小麦、石油、可乐与果汁的生产、贸易和投资问题屡屡引起关注(朱丽萌,2007)。这些初级产品不仅与每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深刻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安全。

初级产品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来自于其供给增长的有限性和需求的低弹性。其中,就供给增长的有限性来说,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粮食和油料的再生周期较长且易受气候影响。根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 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耕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10.7%,88.3%的面积是草地、荒地或果园等,耕地面积仅有15亿公顷,而世界人口数量正以年均约8500万的速度增长。

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得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对各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初级产品贸易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二)初级产品贸易对各国物价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内外平衡。其中,在物价稳定这一目标中,广泛使用的考察的方法是CPI和PPI指数。在CPI指数构成中,初级产品价格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50%,在PPI指数构成中,燃料、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影响至少为20%(覃玉婷,2008)。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导致了滞胀(庞德良、洪宇,2009)。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的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趋势(Richard Carew&WoiciechJ.Florkowski,2003),给世界多数国家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压力,2002年到2008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2009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则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现象,给处于衰退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初级产品贸易对国际生产和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运输和交易成本趋于下降。随着制成品生产程序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成本趋于稳定。跨国公司为了更加经济地构建自身的国际生产网络,确保原料和燃料的可靠供应,不断调整生产和投资的战略布局。其中的原料供应环节,一般都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期货交易等方式保障进口的安全性。为了提高竞争力,还通过独资或合资企业在原料的主要出产地进行简单的加工,这样就提高了原料的纯度和精度,降低运输的体积与重量,降低运输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有些初级产品生产国为了促进本国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也纷纷对初级产品出口征收或提高关税,如北欧和俄罗斯对原木的出口就采取了这种做法,这也有助于外国投资者在本国设厂加工。因此,资源获取型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投资的增长将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例如,非洲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大陆,铝矾土、铬铁、钻、金刚石、黄金、锰、磷酸盐、铂族金属、钛、钒等矿产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铜、铁、镍、铅、锌、锑等矿石的储量也非常可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洲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初级产品相关的投资和贸易稳步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世纪90年代,非洲国家每年吸引的外资从未超过60亿美元。2003年至2008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达到138、180、300、388、530和61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的外资流向了非洲国家的矿产和石油资源开发领域(王顺昌,2009)。

(四)初级产品对多边贸易谈判影响越来越大

WTO是最有影响力的多边国际贸易组织,但与其前身GATT相比,建树却少得可怜。具体表现是,多哈回合目前已超过8年,但仍无结束的迹象。无论结局如何,多哈回合都将成为历时最长的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发起之初即被定义为发展回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推动全球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贸易自南化,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并以此推动发展中成员的经济、社会进步。但在谈判过程中,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一方面不肯取消其巨额农业补贴,另一方面对发展中成员降低农产品关税施加了巨大压力,成为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各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削减农业补贴、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及降低服务业市场准人等,其中最主要的分歧点还是在农业保护方面。可以预料,如果不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达成协议,多哈回合就不会结束。另外,备受争议的动物福利标准等关于初级产品的新贸易壁垒问题也屡屡成为多边贸易谈判的障碍。

三、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尚在进行之中,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相当复杂,除了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冈素。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一)初级产品的定价权纵

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应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一旦定价权纵,贸易双方的地位就会失衡(s.Holden&B.Shiferaw,2004)。目前,几乎所有初级产品的定价权都被牢牢控制在以发达国家为首的少数国家手中。

发达国家具有实力雄厚的金融服务业,其金融资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而且,这些国家拥有历史悠久、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巨大的期货市场,成为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定价中心。世界油价并不完全由OPEC决定,而是产生在纽约和伦敦的期货市场上。按数量计算,目前世界石油日供应量和消费量约在8000~8500万桶之间,而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接近4亿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过去30年,世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从欧美垄断石油公司定价转为欧佩克定价,接着又转为由期货交易所以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不仅石油产品,目前几乎所有大宗初级商品都存在一个国际定价中心。铝、铜、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棉花价格确定于英国利物浦,煤炭价格形成于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小麦价格形成于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石脑油价格由日本东京交易所确定,红小豆、大豆、玉米价格由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确定,羊毛价格由澳大利亚羊毛局制定。初级产品定价权被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牢牢控制在手中,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贸易利益受到严重影响。

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的投机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初级产品的价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规制缓和,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和跨国资本流动的控制逐步放松,为投机资本发展创造了条件。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投机资本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制造更大的交易规模,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以来初级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就是明证。2008年1月,原油价格为每桶100美元,同年7月,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146.90美元,伦敦期货交易所8月份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147.25美元(孙泽生、管清友,2009)。2008年12月下旬,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每桶33.87美元。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也在2008年度经历了先涨后跌的变化。2009年第一季度,初级产品价格跌到谷底,能源、原材料、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下降50%、30%和40%左右。2009年第二、11季度,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其中能源上涨35%,金属37.3%,农业原材料14%,食品7%。

(二)初级产品贸易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初级产品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一般被看做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典型,贸易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主为主。但是,近年来,初级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和贸易商的市场控制力明显增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日益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市场结构(唐琦,2009)。

在谷物种子贸易中,美国孟山都控制世界谷物与蔬菜种子23%~41%的市场份额。在食品和植物油脂贸易中,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即ABCDIN大粮商)控制着80%的国际市场份额,他们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操纵着全世界粮食和食用油的生产、包装与价

格。在烟草国际贸易中,奥驰亚集团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帝国烟草公司、加莱赫集团的产品销往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家公司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中排在首位的奥驰亚集团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6-8%,旗下的“万宝路”销量达4705亿支,全球市场占有率为7.9%。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公司拥有全球48%的市场占有率,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生产和经销商。如果再加上百事可乐,则饮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会更高。在能源领域,虽然OPEC国家占据了世界70%的石油出口份额,但0ECD国家拥有全球石油钻探平台的82%,其跨国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油田的开采权和富油地区的勘探权。世界优质铁矿掌握在有限几个国家手中,英国一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控制了全世界80%的铁矿石产量和贸易量。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已经建立,供方市场控制力不断增强,对下游产业固有影响力的存在,使得初级产品贸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三)初级产品的需求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初级产品承担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料和燃料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在需求上具有弹性非常小的特点。由于能源、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现有的发达国家在其已经完成的漫长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相当一部分资源,可供使用的不可再生初级产品已大大减少,稀缺性更强,需求弹性更小。

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不断加入初级产品进口方的行列,使得初级产品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2002~2007年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初级产品进口量年均增长12%,比此前20年的年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143%,中东欧增长12.4%,均远高于此前20年的平均水平。1996~2001年,印度和中国原油进口仅占全球的4.5%,2002―2006年的这一比重上升到9.7%,其中印度进口原油增量占全球总进口增量的18.5%,中国占14.1%。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虽然没有发展中国家快,但由于进口基数大,而且为了增加战略储备仍然维持较大规模的进口。两者相叠加,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迅猛增加。

(四)发展中国家认识的误区

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与发展中同家自身的失误也存在重大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失误,一方面是自身的认识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误导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贸易条件恶化论和经济结构演进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认为经济主体结构应该经历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到第三产业的演变路径。发达国家是按照这一路径走过来的,其示范效应的存在使得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跻身于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重视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只能导致贫穷和落后。须知,美国虽然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同时也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均占世界首位,虽然农业占其GDP的比重并不高,但这是由于其工业和服务业非常发达,且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造成的,并不表明美国不重视农矿业。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数字,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认识误区,即片面追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忽视了初级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第2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3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4、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银行和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和预警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从而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蕴洁,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2010,(2).

第3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如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往往不提贸易损害问题,关注的重点是贸易利益。贸易利益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要素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在有政府政策介入的条件下,在贸易利益中还包括政策导致的利益。与此对应,贸易损害的测量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这意味着贸易损害同贸易利益一样,包含国际贸易活动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的各种行为的后果。就目前有关国际贸易中的损害问题的研究来看,人们往往较为关注产业损害问题,而对消费损害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前面说过,国际贸易中的产业损害仅仅是生产损害的一个方面,它可以用某个行业中生产者剩余的下降来表示。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产业损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忽视由于其它贸易损害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从而不能全面了解国际贸易摩擦的起因,也就难以有效地应对不同类型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二,经济变动过程中的贸易损害。

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几个主要理论,既有静态模型,也有动态模型。不过,不管是哪种模型,对经济变动过程中,利益变化的比较只有一个基点:自给自足状态。这些理论模型都是将国际贸易状态与自给自足状态相比较来确认国际贸易利益。不过,关注贸易损害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此不同,这种理论模型不仅比较国际贸易状态与自给自足状态,而且把经济变动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除了比较国际贸易状态与自给自足状态外,还对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状态进行比较,由此来明确贸易损害的起因与程度。例如,两个国家间的贸易状态在开始时,第一个国家对第二个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但其后,则对第二个国家出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制品,因而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不仅需要对初级产品贸易状态与自给自足状态下的贸易利益进行评估,而且更需要对初级产品贸易状态与工业制品贸易状态的贸易利益进行评估。依据希克斯-萨缪尔森国际贸易理论,在后一状态的评估中,就会出现贸易损害问题。显然,在已经出现国际贸易、且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状态与自给自足状态的比较并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状态的比较,这关系到进行贸易的各个经济主体能否获得它所需要的贸易利益问题。这意味着,从贸易损害的角度来理解国际贸易摩擦,不仅需要全面了解贸易损害的范围,而且需要综述评估各种不同的贸易状态下的贸易利益得失,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国际贸易摩擦。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国际贸易摩擦的动因,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三,贸易损害与国际贸易摩擦的联系机制。

就目前来看,贸易损害与国际贸易摩擦的联系机制主要有下列几种:

(1)消费损害机制。一般来说,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消费者能够用更低的价格消费其商品;同时,由于进口更多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更大,从而能够获得来自产品种数增加的利益。因而在消费机制方面,占主要地位的是贸易利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消费者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消费行为,随着国际贸易状态的变动,消费者的约束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出现贸易损害问题。

(2)生产损害机制。这种机制表现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商品大量的进口,造成国内生产秩序的混乱;二是十分低廉的价格,导致国内生产者出现损失;三是商品替代,外国生产的商品完全替代本国的商品,导致原有生产者破产和失业增加;四是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国内生产者退出生产领域导致的损害问题;五是产业调整,就像格雷哈姆提出的那样,也将导致贸易损害。前面的两种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中进口激增引发的产业损害、倾销和造成的产业损害相同。显然生产损害机制的表现较多,是贸易损害的重点。

(3)要素收入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所描述的机制,各种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会在国际贸易状态的不断变化中,出现收入方面的变动,特别是收入减少问题。这必然导致这部分经济主体对国际贸易的反感,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4)政策机制。这是由于相关政策变化引发的贸易损害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中补贴造成的损害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种。此外还有综合机制,即上述几种机制的综合,在这种综合中,可能会形成引发贸易损害和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的和特殊的通道。

四,谨慎与合理的经济对策。

第4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进

《国际贸易》课程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本人在多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及改进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由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两部分构成,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跟踪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以双边贸易为主,多边贸易为辅;国际贸易竞争领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管理的中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多、杂、深的特点,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何及时、全面地将这些变化趋势引入教学中,是国际贸易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宏观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要精心组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构。

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介绍,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介绍。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有所转移,加大对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国际贸易新理论课时,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定性分析的授课方式,要充分运用经济模型定量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来阐述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思想,使之在数量基础上的结论更完整、清晰、透彻,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第一,加大国际贸易政策新的变化趋势――管理贸易政策的讲解。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管理贸易政策融合两者于一体,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政府对外贸的积极介入作用。博弈论是这种政策的理论分析方法,然而大部分教材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介绍。第二,增加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具体内容。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促进成员方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因此,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在现有教材还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搜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将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特别还应提到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中国在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最新成就。第三,增加新非关税壁垒措施的课时。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环保例外措施等“新非关税壁垒”,有其合理合法的成分,也是WTO规则允许的壁垒。正因为如此,新非关税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普遍做法,对国际贸易影响也越来越大。一般而言,教材编写或教学中只注重介绍新非关税壁垒内容、特点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其合理合法性的公正评价和实施措施真实背景的深层次分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结合我国当前外贸领域遇到的新壁垒案例来分析这些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双重影响。

(二)结合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来,国际贸易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等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等在教材中还没有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时事热点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以朗读报刊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中欧倾销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和加工贸易问题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本省本地外贸情况增加教学内容。

一般高校学生多来自本省,他们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也对此很感兴趣。国际贸易课的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补一些本省本地的素材,以及省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经营的情况,如所在省支柱产业、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情况,目前经济开发区、保税区、旅游业等发展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现状。同时在讲授具体内容时,还可以结合本地一些鲜活的实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出口配额的概念时,本人就提到由于中日之间就紫菜出口数量限制达成谅解后,江苏由于是紫菜生产大省,江苏产的紫菜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快速增加,给紫菜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再如在讲到技术贸易壁垒时,本人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吃过南京桂花牌盐水鸭,因为南京的盐水鸭堪称江淮一绝,大家很感兴趣,表示吃过而且觉得味道很独特,很好吃。但是本人又提出,作为在国内很知名的品牌食品,早在上个世纪就酝酿出口欧洲至今未成功。然后本人就详细讲解其中的原因。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兴趣倍增,同时也增加了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提高《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利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绿色壁垒”概念,笔者在课堂中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入茶叶案例: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最近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将茶叶中的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每公斤0.1毫克提高到了每公斤0.05毫克;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中使用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100倍以上。这些使得近两年浙江对欧盟的茶叶出口明显减少,给浙江的茶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接下来笔者提出:“绿色壁垒”既然会对农产品出口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壁垒”?在学生议论纷纷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案例,得出的结论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绿色壁垒”这个知识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再例如,在讲反倾销部分时,如果仅仅讲解倾销的定义、反倾销的程序手段等内容比较条框化,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以“中美彩电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和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将内容具体到某一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二)采用启发式和专题讨论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问启发式。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问应在吃透教材和抓住重点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选择适当的内容和适宜的时机提问。如在讲到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时,如果以直接讲授的方式阐明在一进口国对某种产品征收关税后,该国国内同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会上涨到等于进口商品的价格,即世界市场价格加上所征收的关税,学生听过之后理解不深。如果首先抛出问题“你认为对某种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该进口国同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学生思考的答案通常会有价格不变、价格上涨、价格下跌等几个,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入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专题讨论式。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讨论的专题,然后将这一即将讨论的专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布置给学生,指定一定的参考资料,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到贸易顺差时,本人就设计一个专题“中国外贸易顺差的解读”,要求学生从本轮顺差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入手查找资料来解读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这种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所学问题动脑思考,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由表及里地去追根求源,可较好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锻炼其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效果。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由于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因此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的口头讲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又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第一章的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之前,可通过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图片:柱状图、蛋糕图、曲线图、表格等,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各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值及增长情况、顺差或逆差及变化情况、我国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国别分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情况等等,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也不会觉得这些知识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学而无用。另外还可利用播放一些视频图像,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关于组建自由贸易区问题,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相关节目录像或知名经济学家的有关言论放给学生看,这种引入直观的、故事性的教学手段将增强其直观认识,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萍,付文斌.《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6.4,(465):279.

[2]成蓉.《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J].文教资料,2006.7(中旬刊):37-38.

[3]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58-159.

第5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企业被外方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等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拖欠问题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剖析其深层次成因,进而从新的视角为我国外贸企业解决该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4.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虽然外贸信用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正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就完全可以把货款拖欠的难题解决。

参考文献:

第6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案例教学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不断地互动,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能力。国际贸易业务交易数额是巨大的,而且会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政策的影响,稍有差错就会给公司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提高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能力,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尤其要熟悉交易流程和有关规则,具备较强的对外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师生间知识的交流互动,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果适当、灵活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再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典型案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了解对外贸易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对所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将教材中有关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具体实际操作中。这样,既能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又能通过对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借鉴当事人对外贸易业务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从而减少就业后在对外贸易工作中出现的差错,避免公司企业经济风险的发生。

(二)有利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案例有的直接取自于现实的生活情境和学生身边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或者以国际贸易中的真实事例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加工而成。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推导出一般的原理,可以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岗的中、初级外贸应用型人才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主要方向,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是一门涉外贸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当前国际时事经济政策予以关注,还要向学生介绍海内外的经济发展趋势、最新的国际国内贸易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最新的国际经贸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贸易协定及法律法规。例如:在讲解倾销和反倾销时,笔者举了中国金刚石锯片胜诉美国反倾销案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事情的起因、诉讼过程和结果。分析美国为什么对我国的金刚石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金刚石锯片是否真的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对我国企业有什么启示,今后国家商务部需要调整对外贸易中的哪些政策和措施等。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背景、有完整体系的系统知识链,而不是枯燥的、孤立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相关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案例提出质疑,研究案例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的正确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学生独立探讨案例和分析问题耗费时间过多,而且无法找到切入点,容易产生盲目性和逐渐失去主动性。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其知识结构更趋综合化。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广泛吸收相关学科之精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能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争辩,在多种方案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从而顺利地解决案例中发生的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抽空到外贸公司企业中了解其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研究,搜集材料,经过整理加工,选出适用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需要的不同的外贸案例,不断地了解、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贸法规的最新发展变化,及时地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案例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是由既独立又密切相连的五个实施步骤组成的,即精选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讨论—评述案例—撰写案例报告。

(一)精选案例选择案例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之一。选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特别是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密切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不同章节的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精心收集、编写、设计。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典型性,要与教材重点、难点相对应。案例同时要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信宜市素有“竹器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大的竹器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在讲授进出口流程与特点时,可以结合信宜市竹器工艺品出口贸易案例,假定自己是信宜市竹器厂的老总,现在要同外国公司洽谈一笔生意,让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要经历哪些环节和步骤,与国内贸易相比有哪些不同。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充满矛盾和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案例引入在一节或一章学习开始时

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常用的引入方式有: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由教师或学生描述案例、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文字案例、设置真实的情景案例和由学生自己即兴表演案例。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随机插入一两个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某一概念或观点,将案例与概念和原理融为一体。这样使“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易懂、好记,学生得到的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启发了学生独立思考,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买卖合同装运条款中的有关分批装运的概念时,笔者先举以下例子:某公司向新加坡出口1000公吨大米,国外开来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结果该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在两个不同的装运地点和不同的装船日期把货物装在同一航次的同一船上,并在提货单上分别注明:请问这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买卖合同装运条款中的有关分批装运的概念的理解。

(三)案例讨论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讨论案例的关键是要把案例中的内容与课本相应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且形成小组的结论。然后,各小组长向全班作小结发言,阐述各自观点,教师最后归纳。为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讨论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使其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交流、研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其勇气、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评述案例由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的局限性

其分析案例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师来补充和评述。通过评述案例,能够使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创新、提高,在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原理或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在评述总结时要讲明案例的切入点与关键点,指出讨论过程中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强化案例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加以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五)撰写案例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第7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币 国际贸易 自由度 国际法

一、单一国家国内货币所代表的资本市场规模小

(1)表现为生力水平不先进,科学技术不发达,其商品发展缓慢,商品率低。

(2)市场发育不快,市场规模小,经济贸易文化交易规模有限。

(3)资本市场落后,资本容量有限,资本流动规模小,资本融资和资本投资都十分有限。

(4)货币发行、货币管理技术水平落后,央行政策和调控手段不全,货币交易难,外汇管理和物价管理均难生效,CPI指数变动失常。

二、币值不稳定

不能充当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换的支付手段,货币币值不稳定。由于商品不发达,商品率低,市场落后,资本短缺,货币币值不稳,贷币不能充当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换的支付手段,仅仅在这些不发达国家国内使用。

三、第二国、第三国都不愿接受的货币,既是卖方不能够接受的货币

第二国、第三国鉴于这些货币所代表的上述性质,对这些货币原发行国国内商品、文化无需求意愿,对发展同这些货币原发行国经济贸易文化无信心,就不愿接受这些货币,而成为国际社会不愿接受的货币。

四、不能被多国通兑的货币

表现为这些货币不具有国外市场,在金本位币制结束后,这些货币代表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都很落后,很难确定准确的币值,不能被多国通兑,就成为不能被多国通兑的货币。

从布雷森顿金本位币制解体后,标志着资本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由此确立了纸币为核心,以国际贸易为交换价值尺度,以资本全球化作为内容的全球(世界)货币体系,起根本作用的是满足国际货币四大特征的货币,主要是美元、英镑、法郎、日元、马克等国际货币,以后有卢布等国际货币。

金本位币时期,流通和储存的黄金规模十分庞大,金币可以在任何国家流通,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是自丝绸之路以来被多国通兑并在世界流通的天然的历史最悠久使用范为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资本主义兴起一度促进了金币、银币的大量流通,甚至产生了世界性的拜金主义,黄金、白银成为世界财富的象征,追求黄金、白银的动机成为资本主义迅速扩张的主要动力,迅速实现了资本主义科学、知识、技术、产业的优势发展,迅速制造了世界黄金财富的瓜分和世界工业强国,世界黄金大国,从表中可以看出科学和工业及黄金财富的优势转向民主国家美国、法国。二战结束后,布雷森顿金本位币制解体,实际是资本主义走向文明并战胜拜金主义的开始,随着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确立以纸币为核心,以国际贸易为交换价值尺度,以资本主义全球化为内容的全球货币体系发展,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发展,资本主义国际文明社会日益形成,资本主义文化对全球各国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国际文明社会日益形成,资本主义文化对全球各国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纸币日益形成资本世界流通的功能和职能,全球各国都建立起了以纸币为核心的外汇交易市场,外汇交易量达几十万亿美元单位,是金本位币交易量百余倍,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文明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美元、欧元的地位随之上升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地位。

国际货币的属性,我《倡导万隆精神,扩大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合作设想》(2006年3月发表)《东亚共同体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国际结算工具》等文章阐述了国际货币的属性。1、国际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卖方能够接受特征;2、国际货币必须是具备能被多国通兑的特征;3、国际货币必须具备币值比较稳定的特征;4、国际货币所代表的资本市场巨大特征,并且承担国际流通的特殊职能。

黄金没有国际货币四大特征,黄金曾经是天然货币之一,黄金也曾是世界价值最稳定的商品交换等价物。黄金是商品,黄金是商品货币的必然概念,今天,国际货币不是黄金,国际货币的运行规律是受国际贸总量制约的,并与国际贸易的总量呈正比关系,国际货币使用量与国际贸易自由程度成正比关系,与国际贸易保护程度成反比关系,关在国际货币四大特征制约下有上述规律的运动。

充当国际货币的货币原始国正是不知不觉地自然运用了国际货币发展了全球国际贸易。

《东亚共同体面临形势和任务》(2010年7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文章提出“东亚共同体认真对待发达国家的实力和经验,必须认清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必须认清国际货币的理论地位,把经济和运行国际货币上升到国际法规的实践范畴,实现国际货币经济管理的优良循环体系。”

目前,中、美、欧有条件制定国际货币法案以维护国际货币持有人的利益不因国际经济风险导致的汇率变动而丧失持有利益和国家作为国际货币持有的经济利益不因国际经济风险及政治风险而丧失国内依靠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群体利益。资本主义体系存在缺陷和顽症,需要建设,进入对世纪,美国决心实现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部价值时,中、美是有条件制定关于美元做为国际货币运行的国际货币法案,以维护中、美兴起的亚太时代,自2006年以来中国持有的美元从10663亿美元,15282亿美元,19460亿美元,23992亿美元,年均增量4000亿美元以上,远远高于1980―2005年的外汇储备增长状态,目前中国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70%左右是美元,而另外30%也是由美元来衡量,这时,中、美制定国际货币法也是适应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主动地拉动资本主义文明在转为民主资本主义的时代进步中不断完善和完美,是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人权价值正视资本主义文明实践后采取的全新经济活动,全新国际政治步骤。

黄金是天然货币,是商品货币,国际货币是根据据价值规律和劳动价值二要素确定和衡量的法定国际贸易结算等价物,严格的说国际货币不是商品,汇率是对价值规律和劳动价值的及时结算,是对商品一处在国际贸易交换环节的商品价值的最新结价信息和结论。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汇率看成是国际货币的卖买成本,对国际货币起根本作用的是各国的商品信息内容。

1998年经济危机,2009年经济危机都是起因于国际货币市场的内在原因,表明我的上述分析是正确的,建立国际法意义的国际货币经济和管理是合理的国际贸易保障和合理的国际货币程序的保障,能为中、小国家正确建立国际贸易经济秩序起到规范国际货币管理统一政策的作用。

例举推证(如图1)

GH=GM・K/P・R

GH―国际货币量

GM―国际贸易量

K―国际贸易增长率

P―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R―国际贸易汇率比价

表中,一是国际贸易总量2010年以达30万亿美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应当视国际贸易总量是一个经常性、增长性、合法性、实际性的常量,是比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贸易高得多的经济常数变量,应当单例为经济学的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客观变量。

一是同国际贸易总量呈正比例关系反应的国际货币使用量(供应量)进入21世纪迅速增长,仅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就持有2.9万亿元美元的国际货币,其中美元约70%,达2.04万亿美元左右,表明国际货币的供应规律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国际货币理论上升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常数变量分析理论。三是我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GDP)的增长同国际货币储备量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是完全正相关的经济变量关系,国际货币理论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和国力强弱直接呈正相关联系起来,值得东南亚国家学习和借鉴。四是全世界通过国际货币联系的国际贸易总量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跨国境独立体系概念内的重要经济实体活动,以国际货币为联系,以国际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以国际货币信息变量为反应的汇率、利率、进出口业务、贸易总量构成的体系正在形成,国际货币已上升到国际法的高度,成为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共同体同美国共同建设和实践的任务之一。

五是黄金价格的上涨规律从380美元―盎斯上升到1400美元―盎斯表明黄金已经退出货币概念,而成为昂贵商品的特性。而美元的购买力很坚挺,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很坚挺。国际货币美元突显了国际货币的二重性质。美元的商品消费含量尤其是科技产品含量仍是很高的,不适用于“黄金货币”的换算概念。就有必要确定国际货币已摆脱黄金价值的比价关系,成为具有四大特征和具有国际货币二重性质的、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属性,实现其特殊意义。

国际货币

供应量x

x=ky增长线

x代表国际货币供应(GH),k表示国际贸易增长率,y表示国际贸易量[GM]

一重要定律:国际货币价值是由国际货币四大特征、国际货币运行规律决定的具有二重属性的价格表现形式,越是发达国家其货币价值的衡量越有可靠的保障,持有价值越高。越是不发达国家其货币价值的衡量越没有可靠保障,持有价值越低,价值越不稳定。

一、国际汇率机制的法律实践

2010年5月,我《东亚共同体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文章中提出国际货币法律管理问题并指出:把经济和运行国际货币上升到国际法规定的范畴,实现国际货币经济管理的优良循环体系。

同年7-10月,美国出台了《贸易公平法案》,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约束和规范国际货币汇率,提出反不正当竞争汇率体制。《贸易公平法案》的理论依据是1、存在着政府操纵的汇率体制;2、存在着汇率引起的贸易补贴;3、存在着由于政府操纵汇率产生汇率对贸易的补贴后的商品出口顺差;4、美国的部分贸易逆差额同操纵汇率比价悬殊的控制模式有关。

实现国际货币经济管理的优良循环体系已是中、美两国共同关心并建设的大事。

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逐步向公平贸易需要的汇率接近。

1、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资本、学习与技术引进方面的现代规模已超过了港、台、澳;2、是中国在发展到21世纪后,已从市场经济弱国转化为市场经济强国,2010年GDP达39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达2.9万亿美元,学习经验与技术强势的发展产生人民币汇率不断走向合理与市场,兑美元汇率从较高的8.72回归到6.5,较真实地反应了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力,2010年GDP达6万多亿美元;4、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共同体和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中、美两国约定的亚太时代(发端)起飞主力,有助于中、美、俄协商亚太安全,有助于东亚、北美、南美、大洋洲区域经济贸易文化量的迅速发展,这样一来国际货币及汇率机制就是亚太国家需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国际货币及汇率管理也在进一步发展,汇率趋于合理。

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过高的汇率体制,依过去的汇率体制换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GDP值2004年为1.6892万亿美元,预测发展到2010年为3.0846万亿美元,同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汇率计算值6.01万亿美元相差约50%。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据过高的汇率预测的2020年GDP值为45万亿元人民币,经过汇率改革后,经过市场经济与贸易立国体制的较快发展,预计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能实现45万亿元人民币GDP值,2020年GDP将达70万亿元人民币。今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接近PPP②计算法预测的价值,经过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逐步实现市场导向的汇率,符合其实际价值。

三、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和国际货币需求量

Q=KZxCyTz (生产函数)

0≤Q/≤34.3%(导数变化值域) 0≤K≤23.40≤K/≤4.40≤M/=f/ (qij-pij) ≤40%

0≤U/=f/(x11…xij) ≤50%0≤U/1=f/ (U11…Uij)(a11…aij) ≤100%0≤M/2≤30%S≥Q③GH=GM・K/P・R,当R下降时,对国际货币的需求增加,是规律。这表明中国市场是增长型的,对国际货币的需求仍出在增长期,一直到建成创新型国家后,对科技因子Tz明显改善之后资本Zx的流量大幅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最终形成市场的较稳状态,同时达到国际货币管理的优良形态。国际货币理论有显著意义。

第8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开展的起因在于互通有无和提高消费者剩余。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

1、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1)从自身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1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2)从宏观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比较优势

1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1,品种的多样性;其2,在1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1般来说,在国际统1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2)存在的问题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1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如果某1市场价比统1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1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容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1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1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1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1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1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3、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1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1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2)发展合作经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1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3)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1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2005(5).

5、黄津孚.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

第9篇: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升值 对外贸易 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原因

(一)升值背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汇率对资源在全世界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价格指标。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出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同时,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缓解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的局面,营造和谐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逐步加快。

(二)具体原因

从经济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一般而言会引起该国货币升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保持了长期且稳定的增长。自汇率改革以后,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受数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世界几大经济体都不免陷于衰退的境地,但我国经济仍然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国内投资和国际净投资的增加,进而造成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推动人民币的升值。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据统计,2010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其中,外贸顺差1831亿美元。同时,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如果外汇供大于求,则人民币的国外需求增加。人民币在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势必升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对外贸易不断上升,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加,这势必会加深与贸易合作国的贸易摩擦,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横行,而我国成为最大受害国,受到反倾销的商品范围增多。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共有10个国家对我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l2亿美元。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以保护本国产业发展,限制中国廉价产品竞价倾销国外市场,减少贸易摩擦。西方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也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抑制中国廉价产品竞价倾销国外市场,减少贸易摩擦。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后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等商品价格相对低廉,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成本,增强了购买力。进口商品的价格因人民币升值而发生下降,从而减少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并改善与之相关行业的利润情况,进而有利于我国引入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种物资,对于采矿、炼油、航运设备等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将意味著同等数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虽然,我国每年的贸易顺差很大,但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而导致贸易条件持续恶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才能换回少量的国外高科技产品或稀缺资源。而在本币升值后,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可以用较少的出口产品换回本国所需要的产品。出口利润不断增加,从而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

(二)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在失去价格优势之后我国主要出口的产品将被很大程度上阻碍。

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原始投资成本上升,使即将到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徘徊不前。而且,中国许多周边国家都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投资条件,所以新增投资资金会转向其他国家投资,这将会增加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难度,削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且减缓产业本地化的进程,进而对我国产业持续升级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应对策略

(1)调整企业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通过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就业的消极影响,减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冲击。

(2)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合理配置外汇资源。扩大内需,加快供给侧改革。加快完善税率补贴等政策扶持,除了调整微观的贸易结构之外,宏观方面的调控也是必须配套跟上的。

参考文献:

[1]张辉.汇率制度与国际贸易政策互动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