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

第1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规避劳动争议、违规事件等劳动管理风险的产生,是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劳动管理风险主要发生在对劳动者利益攸关的劳动合同、用工方式和劳动条件等多个管理环节,风险点多、面广、情形复杂,从发生劳动管理风险性质来划分,主要有:企业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之误的劳动法规管理风险,企业实施用工自主权之中的劳动用工管理风险,以及与劳动者之争的劳动争议管理风险三个方面。

 

依法治理与人本管理,

规避劳动法规管理风险

1.典型风险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错误或明显缺陷、与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相悖,使企业管理行为失当且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导致企业被劳动监察部门查处,或在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败诉(如表1)。

 

2.风险评估

A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对法律条文要求未完全掌握,风险产生属有意为之,可能性低;制度规定涉及员工的核心利益,一旦引发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极其恶劣,程度极高。

 

B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配套政策法规,企业了解不深,当地劳动部门掌握的政策尺度研究往往不到位,发生的可能性中等;规定涉及员工的基本利益,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将较为严重,影响程度高。

 

C类:劳动者有关的福利待遇、劳动条件等,既有新法规,也有老政策,一般都由企业内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实施,发生的可能性低;规定涉及员工的基本利益,员工对其较为重视,一旦发生对企业将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中等。

 

D类:《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国家对《职工奖惩条例》等一系列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进行废止,企业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现行国家行政法规,对处罚等行政处理权限进行了严格限制,企业再用行政手段管理员工,风险较大。对原国有企业来说存有管理惯性,发生的可能性中等;管理规定涉及员工的核心利益,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将较为严重,影响程度高。

 

E类:企业的管理制度涉及员工的利益,经常需要调整变更。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做到制度合法、程序合法、向员工公示并培训到位所产生的风险。企业经常制订或修改管理规定,规范管理的企业大多会按程序办事,发生可能性中等。企业的管理制度涉及员工的核心利益,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将极为严重,影响程度极高。

 

3.防范之道

从分析得知,劳动法规管理风险发生可能性不高,控制风险相对容易,但危害程度高,防范风险须“依法治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依法治理,就是把企业制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现有法可依。从控制风险角度来说,以事前预防为主,努力做到企业制度在法律法规上的零争议。操作中采取内外兼顾的策略,抓住要点。

 

其一,练好管理“内功”,培养企业劳动管理专员,加强劳动法规学习,建立制度审核、集中管理劳动合同等办法。企业以法律为纲领、以劳动合同为框架,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为前提,在制度层面构筑企业防范、控制风险的“防火墙”。

 

其二,借助外力避免风险,聘请外部劳动专家梳理、审定企业制度。企业把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既要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上主动与法规对接,具有法律效应;更要在制度建设中主动与当地劳动仲裁部门充分沟通,做到事前请教、得到指导,事后沟通、得到支持,主动消除法律及管理风险。

 

其三,劳动法律、政策尺度掌握与劳动部门保持一致,重大制度经当地劳动仲裁部门审定并备案。确立企业控制和防范劳动管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应以“劳动合同处理办法”和“劳动合同管理实施细则”为核心制度,以“集体劳动合同”为基本制度,以专业管理制度为主体制度,全面构建企业内部治理体系。

 

从控制风险来说,人本管理就是实行以愿景引领为主的人才管理策略,努力做到员工理想与企业战略在发展目标上的零距离,采取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操作策略。 

其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暨员工队伍建设规划。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把企业各类人才发展纳入规划,制订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制度。

 

其二,开辟职业发展通道。针对技术、技能、管理员工分类设置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发展既有本专业的上升发展通道,又有横向交流的渠道。构建竞争性选拔人才和人才交流制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三,构建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让创造价值的员工获得匹配的回报。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本价值回报的薪酬政策,实行中长期激励和约束制度,如:对上市公司确立股权激励制度;对非上市公司实施任期分红权激励,模拟股权,EVA增量激励等。

 

坚持原则与有情操作,

掌控劳动用工管理风险

1.典型风险

劳动用工管理风险,主要是企业行使用工自主权,在执行“选择规范的用工方式、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全面履行、与劳动者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并依法支付补偿金”等涉及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中,管理行为失当,导致企业在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败诉,或被劳动监察部门查处(如表2)。

 

2.风险评估

F类:企业为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动合同风险,对法律维权存有侥幸心理,采取不规范的用工方式,这种现象在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而且来自日常管理中,发生可能性极高。不规范用工触及员工的核心利益,企业一旦存在这种情况将发生三种风险:一是劳动者认识到增强或利益冲突必将产生争议,企业方将在争议处理中十分被动。二是企业的风险从劳动合同管理领域扩大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这种临时用工或劳务派遣,严重削弱了单位的用人基础,长期使用后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有本领后远走高飞,导致人才流失。三是更为重要的,国家正在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未来政策风险不能确认,对企业来说影响极其恶劣,影响程度极高。

G类:企业劳动合同样本和管理制度容易制订,但难做到位,基层每一位管理者工作失误或疏漏都可能成为劳动者诉求的理由,发生的可能性高;这类争议发生后,企业最多是经济损失,影响程度中等。

 

H类:企业的规章制度缺乏合法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一般发生在管理工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可能性低;处理员工劳动合同涉及核心利益,一旦发生,对企业将有严重影响,影响程度高。

 

I类:企业涉及劳动者利益的工资、福利和劳动保护等专业管理的严谨和细致程度,决定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除对在职员工的管理外,对从事有毒有害工种员工的入职和离职管理,也存在较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这类争议触及员工核心利益,一旦发生对企业影响较为严重,影响程度高。

 

第2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管理;精细化;公司

一、前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中小型油服企业处境更加艰难,而同时影响企业的稳定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冲击,同时来源于内部的稳定,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质量效益愈加重要。

二、中小型油服企业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新疆某中小型油服企业2004年实施改制,历时21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原国有企业建设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基础管理建设根基牢固。公司主要从事油田地面工程中污水处理、采油工程、集输系统原油处理等系列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的企业。中小型油服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管理优化提升的理念,着力采取了5个方面的措施,初步形成了目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了公司近年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如下:

(1)对公司业务进行了职能分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2)初步确定了各部门业务流程;

(3)建立了相应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岗位职责;

(4)明确每一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

(5)依据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制定了对应绩效考核措施,以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企业的日益发展。

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优化提升,而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而与此同时,原国有企业管理的冗余性、局限性与现有企业性质和业务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在克拉玛依化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公司竞争力,保障公司现有的增长速度,顺利实现未来的规划目标,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中小型油服企业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

纵观精细化管理研究过程,有关精细化管理,并非是对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全新理论,而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扩展和本地化而已,研究过程中针对中国企业粗放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界限并没有明确划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油价不断下调的今天,石油服务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既符合国情,也是石油服务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我国石油服务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小型油服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必须结合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

(一)基础工作中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严重缺失

部门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公司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规章制度体系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规章制度的调查与清理中,发现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基本未开展。

(二)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完善与细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发现,公司整体经营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流程较为明晰,但缺乏统一的以规范化业务流程为核心,业务流程执行指南为配套的流程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基础保证”。主要表现在除OA系统确定的相应业务流程,其他各部门各岗位业务流程基本局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主义与习惯性工作流程,因此跨部门协作时时常出现业务流程模糊,管理混乱的状况。

(三)目标管理有待全面落实并建立健全相应考核机制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目标设立、分解、执行及考核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公司与部门目标分解工作开展情况良好,但员工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相对较弱,即部门到员工的目标分解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其次部门目标阶段考核与调整性工作未开展;再次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通过绩效达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标作用不显著。

(四)基础工作的各部分需加强整合并持之以恒

从基础工作整体来看,中小型油服企业目前现有的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流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为主的基础管理工作各部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各项基础工作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调,未能形成公司管理制度统一领导下的完整体系,覆盖重合与遗漏盲点同时存在,对公司管理的最终落实产生一定影响。

四、精细化管理未来研究展望

第3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72-02

一、引文

采购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企业在采购必要物资、制造商品、创收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招标是采购活动中对信息化、程序化、高效性、合规性等高标准要求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国有大型企业采购工作的重要手段。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是招标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开原则要求招投标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信息透明度;公平原则要求招标人一视同仁地给予所有投标人平等的机会;公正原则要求所有招标投标活动必须按照对应的时间和程序进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招标人、投标人诚实、守信。

二、自主招标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的招标工作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合法合规开展招标工作的前提。在国家和集团公司大力推行合规管理的同时,企业应从加强内部管理着手,制定各项采购管理办法,加强采购工作流程的合规性,提高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加大采购工作的招标率。

(二)规范招标流程

1.规范招标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理顺工作关系,是保证招标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基础。严格按照审批下达计划进行采购工作,根据预算金额和采购项目的性质选择采购方式。

2.招标工作应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制定采购方案、编制招标文件、发出招标公告、接受投标单位报名并进行初步资格审核、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进行。招标工作涉及的人员较复杂,包括项目申请部门、招标采购部门和投标单位,涉及的程序较多,招标过程时间周期较长,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所有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招标流程进行操作,招标过程做到公开、公平,评标过程做到公正,从而保证招标质量。

3.由于招标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每项招标项目都应具有可追溯性,每个关键环节都应有记录。招标组织形式、招标范围的选择,技术参数和商务条款的确定,招标文件的审批,投标人的资格审核,投标文件的投递及密封情况,开标现场的情况、评标报告及确定中标人都应有详细的纸质记录文件,有相应的当事人签字确认并妥善保存。

(三)有效的监督机制

1.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招标工作合法合规进行的坚实保证。招标活动的监督分为当事人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中当事人监督最直接,最有效。招标当事人直接参与到招标过程中,与招标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能够更直接的起到互相监督作用,从而保证招标工作合法合规。

2.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监督检查岗位,主要针对招标过程对有关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受理投标人对招标投诉。

三、招标工作的关键环节

大型国有企业的招标工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按照《招投标法》及集团公司《招标管理办法》要求的必须招标项目。第二类为第一类中未作要求的采购项目,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办法一般会依据上层制度,且扩大采购项目的招标范围。此类项目一般有企业招标管理部门自行组织招标。自行招标项目应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做到信息公开、机会均等、程序规范、标准统一。

笔者长期负责招标采购工作,在组织自行招标过程中总结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注重这些关键环节能更好完成招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一)招标文件与评标办法

1.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是招标人在组织整个招标投标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之一,招标文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招标质量,甚至决定招标工作的成败。招标文件应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编制,应该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合格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报价要求、评标标准、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投标文件密封和投递方式的要求等。

2.评标办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中载明的评标办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评标办法以外的任何方法不得作为评标标准。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对于招标工作意义重大。

3.评标办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经评审的最低评标价法,以价格为主要评价因素,即满足招标文件技术和商务等实质性要求的,以价格最低者为优先选择。该评标办法比较适用于规格固定,技术比较成熟,没有特殊性的招标项目。第二类为综合评估法,全面的评审技术、商务、价格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地评价投标人的能力。该评标办法主要运用于不适合采用经评审的最低评标价法的招标项目。

4.《招投标法》要求招标文件中应注明招标项目采用的评标办法,因此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详细了解招标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选取正确的评标办法,根据具体技术要求和商务要求,制定评标项,并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设置分值权重。正确地选择和设置评标方法是编制好的招标文件的重要条件之一,好的招标文件是招标项目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

(二)合格投标人

招标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招标人、投标人和评标专家。招标项目的招标文件中应详细的阐述怎样的投标人为合格投标人,合格投标人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商业信用、社会信用。合格投标人的资格设置一般由招标人自行确定,设置的过高会增加招标工作的时间成本,设置的过低会导致许多没有真正实力的投标人混入招标活动,干扰招标活动,甚至会影响招标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市场了解不足,盲目的设定投标人资格条件,影响招标工作正常进行的现象。如某单位组织服务项目招标工作,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人的服务团队组成,投标人经验,投标人资质,投标人注册资本(下转第280页)(上接第272页),商业信用和社会信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要求。招标公告发出后,报名单位共五家,经初步审查合格投标人仅两家。该单位认真查看报名单位的条件,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人注册资本的限制过高,由于服务类公司,主要为人员投入,固定资本较少,因此,该单位对合格投标人的条件进行修改后重新组织招标。合理的设置投标人资格条件,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招标顺利进行,一次成功。

(三)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作为将招标项目广而告之的重要传播方式是招标工作的重要环节。招标公告的传播范围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的投标人参与到招标项目中去,同时更能够体现招标工作的公平、公开原则。管研院自行招标项目的招标公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2013年以前,自行招标项目以投标邀请函代替招标公告,招标项目公开程度小,参与投标单位较少,较难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降本增效效果不明显。如2012年招标工作资金节约率为8.13%。2013年本单位开始实行招标公告在协同办公系统进行,个别重大项目在网络和报刊等媒体同步发出,吸引更多潜在投标人参与招标项目,增强了竞争局面。更多的投标人参与招标项目不仅能够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项目质量,同时有利于招标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2013年招标工作资金节约率为9.65%,2014年招标工作资金节约率为10.84%,降本增效成果突出。2015年,本单位外网开辟了招标公告专栏,要求招标项目同时在单位协同办公系统和对外公开主页上。针对科研外委项目特性,与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建立信息互通关系,从而扩大招标项目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第4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以迅猛之势发展着,全国各地的高楼建筑已经成为覆盖我国城乡土地的主要力量。国家目前已经推出新的针对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由此带来的行业压力逐渐增加。我国的建筑行业与我国的制造等工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因此,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中的一些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整个的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断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1 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相当庞大,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企业性质方面较为单一,在企业的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特点。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存在属性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却在经营范围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比例都属于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的绝对控股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企业属于私人的民营性质。但是这种民营性质的企业在施工产值方面,市场份额方面的影响能力较弱。我国在建筑领域中的经营范围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涉足于房屋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应的安装工作等,在造价等的相关领域中的涉及程度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步的向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形式呈现出多极化、矩阵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一抖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以及二、三级的混合机构、集团式的机构等四个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机构都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领域中的设计以及实施方面的差异。在建筑行业方面,我们一般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在工程的项目管理部门方面,我们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项目的员工既可以对该项目的经理进行相关的负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负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看出,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2 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

2.1 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

首先,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也就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人事制度属于由上到下的金字塔模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技术指标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最法范围内实现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业务拓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有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相对应的实施、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标,最终达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半功倍。当然,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优秀人员的选拔,进而成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工作过程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实施、贯彻以及执行。

2.2 在建筑施工前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

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制度上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约束,还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督促建筑行业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

2.3 在建筑行业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定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经营、财务工作、投资以及相应的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计划。一般针对企业来看,全面预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对建筑行业领域中的业务收入进行的预算、工作量的预算、人工费用的预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预算费用。业务预算可以涉及到建筑行业领域中的收入、成本以及业务等各个方面。第二,财务预算。一般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相关的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第三,建筑行业的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指得是固定的资产购置所需的预算以及资本在投资时候的预算等。

2.4 合理对待建筑行业中全面预算所出现的问题

长久以来,实施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个误区——预算工作单纯的属于财务部门。实际上,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合性的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财务工作的各项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定的制度严肃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避免割裂。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它已经成为了在建筑行业发展变化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推进和实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将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竞争方面将会更加的激烈化、透明化,到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实施和推进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针对自身建筑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预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预算。总而言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可以真正达到实现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领章;;论全面预算管理在公路施工企业中的运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1期.

[2]余万红.论如何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0期.

[3]王建.建筑项目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12期.

第5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以迅猛之势发展着,全国各地的高楼建筑已经成为覆盖我国城乡土地的主要力量。国家目前已经推出新的针对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由此带来的行业压力逐渐增加。我国的建筑行业与我国的制造等工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因此,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中的一些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整个的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断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一、 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相当庞大,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企业性质方面较为单一,在企业的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特点。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存在属性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却在经营范围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比例都属于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的绝对控股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企业属于私人的民营性质。但是这种民营性质的企业在施工产值方面,市场份额方面的影响能力较弱。我国在建筑领域中的经营范围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涉足于房屋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应的安装工作等,在造价等的相关领域中的涉及程度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步的向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形式呈现出多极化、矩阵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一抖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以及二、三级的混合机构、集团式的机构等四个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机构都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领域中的设计以及实施方面的差异。在建筑行业方面,我们一般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在工程的项目管理部门方面,我们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项目的员工既可以对该项目的经理进行相关的负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负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看出,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

(一)进一步优化我国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

首先,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也就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人事制度属于由上到下的金字塔模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技术指标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最法范围内实现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业务拓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有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相对应的实施、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标,最终达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半功倍。当然,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优秀人员的选拔,进而成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工作过程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实施、贯彻以及执行。

(二)在建筑施工前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

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制度上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约束,还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督促建筑行业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

(三)在建筑行业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定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经营、财务工作、投资以及相应的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计划。一般针对企业来看,全面预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对建筑行业领域中的业务收入进行的预算、工作量的预算、人工费用的预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预算费用。业务预算可以涉及到建筑行业领域中的收入、成本以及业务等各个方面。第二,财务预算。一般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相关的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第三,建筑行业的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指得是固定的资产购置所需的预算以及资本在投资时候的预算等。

(四)合理对待建筑行业中全面预算所出现的问题

长久以来,实施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个误区――预算工作单纯的属于财务部门。实际上,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合性的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财务工作的各项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定的制度严肃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避免割裂。

第6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供电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是为所管辖区域的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及公民住宅区等提供电力供给的公益机构,电力能源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县级电力企业就是为所管辖的县区提供电力能源供给,并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电力企业所提供的电力产品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种公益性产品,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这样的特性使得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将面临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1资金预算面临的挑战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能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资金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而资金预算面临的挑战是首要发生的,资金预算阶段即“五大”中的大规划阶段。在进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设施建设不完善,或使用劣质的设备导致必须更新设备时,都会导致资金预算不足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着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另外,还存在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导致一些财务资金用于此类建设过程,资金预算发生变更,这些也可能抑制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2资金使用面临的挑战资金使用主要用于生产阶段,即“五大”中的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之中。资金使用过程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是使用的资金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是否能有效果控制成本,如果不能将费用控制在成本范围内,就需要追加预算资金,严重时带来财务管理风险。

1.3资金回笼面临的挑战资金回笼阶段主要靠销售收回资金,即“五大”中的大营销阶段。从理论上来说,商品销售的同时即应该获得销售资金,商品与资金形成等价交换,但实际上,县级供电企业一般都是先售电后收费,这样就造成部分电费难回收,再加上一些政府政策的强制要求,都影响着资金回笼效率。由于以上三方面资金问题面临的挑战,给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2“三集五大”体系下应对挑战的原则

2.1微观经济效益原则微观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就是指按照“三集五大”体系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重点主要体现在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的过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预算要结合实际,并体现持续改进,资金使用过程要严格管控,尽量避免超出预算的费用发生。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尽量将人力、物力资源向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这两方面过程集中,尽量保证做到科学预算交、有效监管,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集约化的管理目标。

2.2中观经济效益原则中观经济效益是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整体来看待的。首先,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目标实现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能够带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然也给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贡献一部分力量。因此,对于县级供电企业要勇于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企业奋斗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能死板,要灵活,即做到刚性管理,又做到弹性适应政府决策。以上两大原则,确定了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向。

3建立在体系基础上的管理模式构建

任何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行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三集五大”体系的贯彻执行也同样要重视人员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一方面是提高人员的意识,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督促人员严格执行。

3.1建立基金预算的党员监管机制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便包括在经济上的廉洁自律,这是专项工作建设的重点。面对具体的资金预算而言,需要发挥财务、业务等部门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促使党员干部组成涉及资金预结算、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小组.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态势下,提升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使用中的效益性。这样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自律思想意识的养成。

3.2建立全过程的基金管控机制供电企业资金有效管控从合同签订开始,财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单元的资金管控机制,将全过程资金管控活动细分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采取专人负责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将资金的常规管控办法与供电企业的工作特征相结合。

3.3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为了有效控制资金使用,尽量减少超预算使用的情况发生,供电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要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设计要注重事前分析和事中权变管理。事前分析需要使用一些资金贴现计算的公式、模型等作为分析工具;事中的权变管理,主要是指根据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合理分配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即满足要求,又降低超支风险。

4结束语

第7篇: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创新环境: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68-02

一、创新的一般过程

创新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推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创新本身又是非常脆弱的。创新如同珍稀花草,其萌芽、开花、结果,除了需要培育者精心呵护外,更需要严苛的环境。创新的这种环境不仅是创新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创新者自身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理解什么是创新环境,首先要清楚创新是如何发展的。创新的成果虽然大多也是物质产品,但是其与通常的物质生产的过程有巨大的不同。创新不是按照规划设计出来的,也不能通过投资金钱就可以获得。与物质生产活动相比,创新的程序和各个环节更加开放、更加互动。原因在于,创新首先是创造思想和概念的过程,其次是创造市场和利润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虽然由企业或个人主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社会活动及其网络的产物。创新这些特点可以从下面的创新过程看到。一般而言,一个完整创新需要依次完成信息 知识 发明 创新四个环节的转化。(1)作为创新起点的信息无时、无处不在,但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创新者所用。有价值信息的形成需要大量专业的识别、采集、传播和存储工作。这些工作又需要由许多政府和民间机构完成。这些机构由分工和利益机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社会网络,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知识是对信息“加工”的结果。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化、社会氛围,比如思考、批判的氛围;还需要不断完善的对复杂的知识“产业”的管理体系。所以,知识基本是一个社会产品。虽然,创新直接需要的是专业技术或专利类型的知识,但是实际上,社会大量其他类型的知识也对创新非常有用。(3)创造性活动是发明的基础。创造性活动需要大量的知识供给以及社会提供各种研究条件和环境。信息汇集、知识形成和发明产生推动创新活动向某些产业、功能区或地区聚集,随之涌现被世人瞩目的明星企业、商业巨子和经济龙头。这些结果,不仅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是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方”的配合和支持的结果。发明转化为创新,意味着发明的成果被社会所接受并进入市场,不仅产生社会效益,也产生经济效益。这种转化需要一个社会创新辅助体系的综合作用。网络供给端包括投资者、经纪人、推广人、监管者等;需求端包括中介人、营销者和消费者等。

由上可见,创新过程对外部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每一环节的转化都需要相应外部环境给予帮助。或者说,如果企业的外部环境不配合,比如具有封闭、垄断、专制等特征,其创新活动就很难萌芽或成长。

二、构建创新环境的几个要素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创新活动是一个比普通物质生产活动复杂得多的创造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在于,创新活动是创造全新思想和概念的过程,其次也是创造全新市场和利润的过程。由此而来,这种创造过程就需要相应的条件给予配合,尤其是外部环境的配合。归纳上述的环境条件,结合中国创新情况看,这些环境条件有三个要素尤其重要。(1)竞争环境。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正常市场氛围中,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那些不断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企业,能保持充分、持续的现金流。反之,那些被市场和消费者疏远乃至抛弃的企业,将在现金流上逐步枯竭。在这种现实下,企业唯有独辟蹊径,即创新才有出路。但是,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有法制基础的竞争是良性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无序竞争是恶性竞争,产生的效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假、冒、伪、劣行为大行其道的地方,不良企业可以凭借各种非法手段降低成本、扩展市场,谋取一时之利。这就使那些守法,有长远目标的企业很难生存。(2)人才环境。创新源于人脑,所以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但是创新人才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靠钱买来的。创新人才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思想、教育、文化氛围;需要全社会范围的各类群体都有在机会平等基础上,开展各种自由、公平竞争的可能和条件。对现有人才,如何使其充分施展才华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激励制度等因素都对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至关重要。(3)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体系,也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兑现出口。在微观层面,这个体系帮助创新活动降低成本,或提升创新的规模,其中包括新知识、思想采集,储存和学习环境,帮助信息顺畅流动等。在产业层面,主要集中在相关联的技术与产业实现彼此协作创造环境,包括建立广泛的供求或买卖等联系的价值链产业集群,实现关联(竞争或协作)公司、供应商、提供商以及相关制度的区域聚集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力量的协调及其调控机制的问题。市场实践显示,市场交易交集于“非交易性依赖”问题。“非交易性依赖”是指经济活动产生的某种外部效果。这种外部效果也就是市场交易的传统、习惯和非正式规则等。它们的作用是协调市场经济活动。现实中,这些“非交易性依赖性”通过公司外部关系实现。这些外部关系,如核心公司、文化、网络、联盟等如何管理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公司的创新成本,就成为各层面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

三、政府的核心作用

在创新环境的构建中,政府具有核心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么是推动者,要么是阻碍者。观察成熟市场各国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而言,其核心作用主要在监管和支持两方面。

从监管方面看。成熟市场中,人们很少关心谁在为这个市场负责。但是,人们有时也对看不到市场“监工”,又运行井井有条,总能及时满足各种需要感到惊异。以食品市场而言,消费者环节,任何新产品摆上柜台,其包装上都有丰富的信息,包括产品生产者情况,这些信息由相关法律规范。消费者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和选购商品。食品销售环节,零售商与批发商联系密切,遵循类似的程序和规则。长途,尤其国际间的食品贸易也受许多规则(如进出口贸易规则)、各种产品协定等管制。一系列国际、区域机构的标准机制也发挥监管作用。食品生产或处理环节,企业活动的许多细节受国家到地区各级政府相关的法律管理。这些法律涉及食品安全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企业加工或处理的标准,除了受国内法规管制外,还要受国际标准监督并接受第三机构评估。所以,表面看,从食品加工到消费的各种交易活动自由进行着,但是实际上,这些活动都是在各种合同、标准、法规的制度及政府、行业和中介等机构的管制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