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区域经济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战略规划

第1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吴殿廷,男,1958年生于辽宁大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1985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5―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讲师;1990―1993年,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1994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任讲师(1994―1995)、副教授(1995―2002)、教授(2002―);1997―1999年任副系主任;2002年―2005年间担任学院分党委书记。现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国家旅游局AAAAA景区评审专家,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评价委员会委员、国家水利风景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重大理论工程“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首席科学家。

二、研究领域

吴殿廷教授在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开发与规划等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参与了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一些规范、标准的研制。在定都与迁都、高级人才集群成长、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贡献。

三、研究成果

吴殿廷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级人才集群成长研究、国家开发银行――科学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农业部国际交流中心――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及模式研究等。吴殿廷教授的区域(辽宁)国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区域分析与规划系列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区域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国东部地区环境、资源战略获得国家环保局(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另有多项学校教学、科研、教材成果奖。

四、主要论著

1、资源、环境、区域开发(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2、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3、东北地区消费行为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992年。

4、地理科学与地理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21世纪资源与环境战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6、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7、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8、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9、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

10、定都与迁都――兼论中国迁都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区域地理论丛(2008年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旅游规划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

14、风水的逻辑与生命时空的重建,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

15、城市河道游憩空间建设理论、方法与案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6、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8、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9、县域经济的转型与跨越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第2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投资;新格局;京津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城市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城市经济圈联系越来越方便。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制定大城市经济发展圈,逐渐提高大城市国际竞争力。[1]在我国当前城市区域经济过程中,主要建立了三大城市群:一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二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三是京津冀城市圈。但是当前京津冀城市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整体,整体发展水平较长江三角洲低,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所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使京津冀三省出现经济投资新格局。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由于京津冀区域处在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发现,2012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879.4亿元,天津市为12893.88亿元,河北省为(26575.01)亿元。京津冀整个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比重(12.12%),长江三角洲占(21%),珠江三角洲占11%。虽然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三省市,高于珠江三角洲,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京津冀区域经济逐渐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区域经济的效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圈。这项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甚至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进入到实质性发展阶段,这也推动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仍然处在规划中,经济发展中心由北京扩散到河北的战略规划即将有新的突破。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将会打造建筑市场一体化、人才市场一体化等多种经济发展形势。

二、京津冀一体化投资新格局

(一)地产行业

在打造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接纳人口与产业发展转移的需要,促使房地产行业受益最大。一些专家对京津冀地区的资源进行分析,统一认为北京市、天津市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较高,尤其是一些主城区土地资源会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而不断升值。作为京津冀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区――北京、天津,土地资源都会随着战略规划的出台逐渐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保定、沧州、唐山等地区资源,如果国家没有制定其他政策来刺激这些区域的经济,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中心区域的配套设置不断完善,各类资源的价值也逐渐提升。对于河北一些城市,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则主要受益于产业经济外迁,这样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很难大幅度提升土地资源的价值。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住宅房、商业房、办公房等都逐渐成了京津冀区域房地产行业的开发热点。因此,大多数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可以抓住这个投资的机会,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地方房地产企业以及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容易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尚未出台,但是已经给相关城市的楼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河北保定的房价不断升高,甚至有时候出现一天一价的现象。天津城市的房价变化幅度较小,但是市场上仍然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区域。经过分析,天津周边城市的楼盘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受益的地区。但是有些专家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将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规划时间上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3]因此,要想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获得较高的投资利润,便可以选择房地产行业进行长期投资。如果国家政府迟迟无法制定出规划细则,也很可能导致房价出现下降的现象。

(二)高新产业集群新机会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政府明确规定了高新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内容。例如,河北保定将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技能环保材料等产业;廊坊也将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设备、高端制造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当前京津冀一体化中多个城市积极打造高科技产业基地,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位,从而逐渐构建特色产业群。因此,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投资新环境中应该积极探索新兴产业。[4]各个地区的高新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发展高新产业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发展措施。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了《推动产业转型的指导意见》,并且提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条“京津冀经济大数据走廊”,积极依托京津冀链条形成联盟,从而推动京津冀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中,将逐渐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产业研究平台。目前,在北京、天津两个重要的城市发展中,政府部门正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将在科技城区布局高校、医疗、科研等重要的分支机构,从而促使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还应该在京津冀经济发展战略下,努力加强北京、天津的联系,共同规划建设高新产业城。其中,还应该率先启动京津冀链接的合作区,从而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同发展。主要从科技、产业、城市功能入手,积极打造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要产业,以及金融、物流等生产产业。

(三)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带来的新机会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天津、河北各地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打造对接京津产业,促使自身产业不断崛起。坚持使用高水平规划城市空间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思想、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与京津进行对接。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大网络,切实加快京津冀交通建设速度,合理规划京津冀多项联运中转站项目,有效推进京津冀口岸开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产业转移发展的大环境中。

三、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对推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的这项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让环首都经济圈各个产业经济收益倍增,甚至让京津冀经济出现飞速发展的局面,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投资机会。进入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浪潮渐起,先是三地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后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将搬至河北、保定楼盘遭投资客疯抢等新闻不断。随着京津冀热度不断上升,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也带来了很多新机会。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人民币。多家机构认为,进入快车道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将带来房地产、高新产业、概念股等行业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智国.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J].中国改革,2014(5):15-16.

[2] 傅蔚冈.京津翼一体化要靠竞争[J].新世纪周刊,2014(14):7.

[3] 王俊荣.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职业时空,2012(12):53-54.

第3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研究课题组、泛华建设

集团有限公司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定价:38元

《系统思维提升城市价值――揭秘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近年来,泛华集团顺应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创造性提出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将城市的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重大项目规划、投融资规划系统集成,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打造城市造血机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推动中国城市科学发展。

该模式于2009年5月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级课题,2011年通过验收并出版发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亲自为本书作序,对泛华集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关注,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模式的创新,使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作者:李中元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59元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2)》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中部崛起》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中部崛起”为主题,抓住当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地结合国家和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中央推进“中部崛起”是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

蓝皮书认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国家工业化的跃升期,城镇化的加速期,节能环保的攻坚期,新技术革命的成长期,也是中部地区实现赶超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蓝皮书总报告指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动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总报告同时提出七大措施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三)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五)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六)优化投资环境;(七)促进科技创新。

作者:汪伟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36元

《区域经济圈内地方利益冲突与协调》

第4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一、确立科学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规划非常注重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特征,追求的是区域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但易受规划决策者“有限理性”和规划中信息不对称约束,也易受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因而,有些地方政府在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出现冲突时,更加关注当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协调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长三角不仅着眼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加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到2020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大都市圈。珠三角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拉动民间投资,促进外贸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为全球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当前目标,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而保证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很长一段时期,受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影响,经济发展只追求GDP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以致造成了沉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节能和低碳,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珠三角规划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效”等措施,如构建珠三角绿道网,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研制经济发展规划的立项、纲要、草案和实施等各个阶段,可有效利用公众等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邀请各领域专家和环保组织代表等,对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路径。

(三)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政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可对整个市场运行进行适当的引导、干预,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优化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很好地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优势,又注重政府在体制创新与协调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区域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如珠三角发展规划不仅确定了优先发展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而且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带动性强的钢铁、石化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升级,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长三角发展规划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进一步提升航运、金融和贸易等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完善交通运输枢纽,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二)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规划起了较好的引领作用。近年来,珠三角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频繁,优势产业的跨地域发展使得珠三角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互补,珠三角经济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广州、深圳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互补的原则,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推动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长三角经济影响不仅局限在地区增长和发展,而且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会展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能力,优化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立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旅游中心,进一步融入全球国际城市体系。

珠三角利用靠近港澳和东盟的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开展多领域的合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承接高端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进出口结构,发展高端贸易,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的城市群,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了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第5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大国姿态就倍受赞许。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由于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强有力的财政政策而再次成为区域复苏的希望,韩国与日本都受益于中国的内需市场。在2009年12月签署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中,中国大陆连同中国香港共占32%的份额,与日本同为最大出资国,表现出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与影响区域合作模式的能力。但是,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引领东亚区域合作走向后,中国的区域战略似乎并无太多建树,而日本则不断提出新概念、新设想与新框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区域成员则处于应对的被动地位,因此,借鉴日本的战略规划并善加利用,对于我们来说实属必要。

以前的日本以美国“亚太战略”棋子的角色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但这种马前卒的非独立色彩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淡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政治对立格局的消失,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从全球化、多边化到地域化、次多边化的政策转变。1999年,中国启动与东盟的自贸区协议协商过程,就更加促使日本重归亚洲,构建自己的区域周边战略圈。

以1999年通商白皮书为界,日本开始采取积极的区域化政策。与中国较为宽松的政策意图相比,日本的区域政策就显得原则明确、布局完整。

与中国的FTA(自贸区)政策不同,日本在推行自贸区政策时使用的是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虽然日本政府认为FTA和EPA差不多,但无论是最初与新加坡签订的“新时代贸易伙伴关系协定”,还是之后与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和泰国签订的贸易协定,都分明使用与FTA不同的协定框架。EPA是日本对FTA的基本设定,反映出其对于非贸易领域的重视以及推行“日本化”政策的意图。

与一般的FTA协定相比,EPA走得更远。根据日本外务省的定义,FTA是指“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之间削减或撤除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关税与贸易壁垒,是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其中一项内容”;EPA是指“促进特定的两国或多国之间贸易以及投资的自由化,撤除规制,协调各种经济制度,强化各领域的经济关系”。从内容上看,日本与菲律宾签订的EPA协定包括商品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手续、无纸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然人的移动、知识产权、竞争和投资环境等条款,其涵盖范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FTA协定。

在贸易领域之外,日本也积极参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框架的构建,现正在实施的金融区域化举措几乎都是日本提议的。从亚洲货币基金到“清迈倡议”的转变,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以及亚洲货币单位的研究,日本的建议都付诸实施了。

在抢先开始亚洲货币单位的研究以及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形成的同时,日本通过主导经济协力开发机构、外汇储备共同基金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也在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力争成为事实上的领导者。

第6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第7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也从最简单的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升级到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竞争,现在已经全面上升到企业全球战略规划的竞争。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企业投融资战略,扩大企业规模,规避财务风险,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成功。

二、企业财务和投融资战略现状

1.投融资战略类型

(1)快速扩张战略

企业的快速扩张融资战略是指企业的投资、融资都是以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它是企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手段,企业为了进行快速的扩张往往需要留存大量、甚至全部的利润,造成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资金紧张,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企业就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外部筹资来源大部分是债权融资,还有一小部分的股权融资。这种大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扩张后带来的高利润。快速扩张型融资战略容易导致企业的高负债率,引起资本结构的不稳定。

(2)稳健发展战略

稳健发展战略是企业把扩张建立在效益的稳步增长上,企业经营效益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资产规模也在慢慢的扩大,这是一种稳健的发展战略手段,在考虑发展的同时又足够的重视风险。实行稳健发展型的企业都会尽可能的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企业效益,将获得的利润累积后进行适当的扩张。稳健型投融资战略的特点是:适当负债、适当分配、重视收益。

(3)防御收缩战略

实施防御收缩型投融资战略是以一种防御型战略,一般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战略方法。它是在预防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基础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度地进行投融资的一种战略形式。企业把增加资金流入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资金流出,通过精简机构,削减企业日常开支,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用于能为企业尽快带来效益的主导业务上,使主导业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以便企业资金加速回流。防御收缩战略有着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等特点。

2.投融资战略管理内容

(1)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竞争能力,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投资战略需要企业规划投资方向和规模、资源优化目标、全面评估投资效益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途径。投资作为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必须要慎重行事、科学决策,既要合理地使用自有资金和资源,更要谨慎利用外来资金,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顺畅运转。其主要包括各类资产的投资方向、自身资本规模比例的确定;产品升级改造或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内部或外部生产扩张投资;单独投资还是联合投资;设定风险和利润条件的投资决策等。

(2)融资战略

融资战略作为投资战略执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全局战略的成败,同时,筹资活动的成本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负担比例的高低,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多数人会认为融资战略只是企业的资金筹措计划,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遇到资金筹措受阻时,不能做到及时应对,导致企业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无法实施。融资战略作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规划,在资金筹措方面确定长期和系统的计划方案。其目的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灵活,兼顾降低筹资风险。

3.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战略关系

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及每名员工都肩负战略指标和实施使命。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要求各项经营活动服从和支撑战略发展目标,财务战略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要服务于整体战略。而投融资战略隶属于财务战略,要与其它战略相协调、相对应,做好支持服务,它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投融资战略实施不利,会影响资金筹措和投放,企业资金流会出现运行不畅,直接导致其它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和持续推进。总之,投融资战略既依附于发展战略,又会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制约和支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1.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设立的长期愿景,是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并对达成目标的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性的谋划,归属于企业宏观管理行为,并具有整体性、指导性、长期性、系统性、基本性等特性。企业战略作为各种战略的统称,各企业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其中包括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等内容。企业综合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因素,对外要及时收集和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对内要分析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了解产供销现状以及清楚企业的行业地位,通过全面的分析对比做出合理的综合规划。

2.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利用高品质形成竞争优势,利用优惠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产品工艺的开发创造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息息相关。对于一个有着明确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制定技术开发方向是战略规划的重点。企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从成熟到衰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持续地对产品工艺的再开发,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里,如果没有技术开发,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无法保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

3.区域战略规划

近几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一路一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形成由点带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顺应国家战略,重点布局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实现新的驱动发展战略。

第8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发展;协同与发展;空间格局

1、前言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冶金生产基地和农业产区。辽宁沿海经济带虽是最晚整体开放的沿海经济带,但战略意义殊为重要。它不仅使环渤海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圈,更具战略地位的是它将使东北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紧密结合,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区域,是我国唯一没有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在今后十到二十年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将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与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

2、区域协同与分工

2.1区域协同

2.1.1发展目标的协同

沿海经济带协同互动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目标的协同,这是建立在各个园区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的。协同互动发展要形成两种新力量:一是整体创新力;二是优势互补动力。通过两种力量作用的发挥,充分合理地配置产业园区企业价值链,推动产业园区协同互动发展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体系完备的区域产业园区共同体,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1.2内部协同互动机制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的内部协同互动,是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各产业园区之间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各产业园区及各地比较优势,在沿海经济带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逐步形成高度内部协同互动的沿海工业园区体系。

2.1.3外部协同

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外部协同互动是在保持各个产业园区独立的前提下,共享部分资源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产业园区外部协同互动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渠道,它为各产业园区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并与自身优势资源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

2.1.4软资源协同

在硬件资源开发成本日益增高且边际产出相对下降的今天,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协调利用逐渐成为资源开发的亮点。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软资源协同互动主要包括:市场协同互动;产业协同互动;信息协同互动;制度协同互动。

2.2区域分工合作

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突出、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化港口集群,把大连港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性枢纽港。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临海临港优势,逐步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支撑的临海临港产业聚集带,使沿海经济带成为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以沈阳经济区为枢纽,形成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建设,推进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加强沈西工业走廊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增强沈阳经济区对沿海经济带的支撑力,形成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沿海城镇带。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发展同步推进,面向沿海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沿海地区水、电等要素支撑保障能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沿海宜居地带。

3、沿海与腹地的协同发展

港口经济、沿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腹地经济特别是腹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的互动,就不会有辽宁乃至东北经济更大的发展。构建沿海经济带的协同互动机制,让沿海经济带实现充分合作、互动才是由“点”到“线”工作的核心所在,更是为了实现沿海与腹地的互动发展。

3.1与辽宁腹地的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大中城市高度集中、重化工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网络密集、物流中心功能完备、科学教育事业发达等近海腹地优势,在向沿海拓宽发展空间的同时,全面构建国家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通过产业链条延伸、高新技术应用与转化等途径,将辽宁三大经济区域的现实优势转化为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在沿海经济带的优化配置。辽西与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在发展上具有非均衡性,要形成梯度推移的发展态势。沿海经济带与辽宁腹地在产业的布局上要实现专业分工、优势互补,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形成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条。

3.2与东北腹地的互助发展

实行灵活互利的资源配置政策,促进辽、吉、黑及蒙东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沿海与蒙东等腹地在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整合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加快路网建设,构建沟通沿海与腹地的便捷网络;发展港口经济,深化沿海与腹地的双向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沿海开放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鼓励东北腹地大中型企业参与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共同构建临港产业基地和出海通道,引导大型、重型企业向沿海经济带集聚。

4、结语

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不仅是辽宁的战略规划,而且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扩大东北地区的腹地开发,将使辽宁和东北地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极,使辽宁沿海地区难以利用的滩涂地带得到有效利用,这符合国家对于不占用基本耕地的土地利用政策,该战略还将使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上一个台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区域经济的纵深发展,沿海城市带内外城市之间、港口之间、各城市群板块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最终将形成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共同推进辐射带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研究表明,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国家发展形态将由前20年的“点状拉动”向后20年的“组团式发展”演进。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起始,紧接开放大连、青岛、宁波、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确定天津、重庆、沈阳、西安、成都等近5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又规划建设上海浦东、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陕西杨陵等几十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在国家特定政策的扶持下,注重优化投资环境,坚持以引进外资、兴办项目、加工出口产品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推行政策、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大胆试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了点状突破的成效,成为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引领国民经济在不到20年的时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总量提前翻两番,为21世纪整体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十分明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的支撑,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到全面的制度创新,给经济的快速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种动力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仍然是带根本性的依托。

同时,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具备了从“发展红利”中索取的成熟条件。发展红利是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发展红利的大小反映了一下七类区域优化的综合结果:区域整合的规模与程度;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程度;产业链布局的合理程度;发展成本的降低程度;大中小城市功能的互补程度;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事实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正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的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例如,从低级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但从省级规模向跨省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0倍。以上所引述的定量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单一地着眼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高级的具有台阶式提升的结构调整是为获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红利”所进行的区域空间调整,部署和培育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组团,就是为了获取发展红利这个新型动力源。

由此,牛文元教授认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国家经济发展形态的选择必须有新的构思,并从战略性的高度上实施突破,由前20年的“点状拉动”向后20年的“组团式发展”演进,这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也是改革开放前期成功经验的有效放大,还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布局。随着“9+2”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的启动和开发开放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演进正在成为历史性的必然。

二、 组团式发展的正态效应

1.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综合性组团除在空间上有较大的扩张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色表现为跳出行政区划本身去审视区域的发展和定位,在这个前提下去设计提高区域竞争力和挖掘发展潜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就必须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科学进行区域“空间充填”的实质性设计,在达到功能配套现代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资,实现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最小化。

2.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区域规模的扩大,实质上由于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能力加强,因此发展红利呈非线性的增长。其二,产业发展的协调,实质上是专业分工的加强和互补能力的增长,推动综合性组团在原有点状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三,提升运行速度。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集聚明显地依靠物流、能流、信息流、资本流和人才流的运行加速。世界经验证明,流通周期每提高1倍,财富增长可以提高1.2倍~1.3倍。生产力要素组合趋好、专业化分工趋强、产业链条衔接有序的综合性组团对于流通速度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必将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3.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根据有关研究,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包括五项基本内容,综合性组团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这五项基本内容的整体实现提供更适宜的载体。第一项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包括区位影响力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第二项核心竞争力表现为生产要素高层配置的优化,包括发展成本的降低、产业链条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等。第三项核心竞争力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具备与升级,包括区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区域知识产权的自主掌握能力等。第四项核心竞争力表现为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率的领先水平,包括单位GDP能耗水平和环境污染支书,以及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数量。第五项核心竞争力表现为管理能力的水平,包括区域战略选择、区域顶层规划、经济发展决策、服务体系的完备以及市场预测能力的提高等。

三、 组团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1.青岛坚持“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三点布局”指的是由青岛、黄岛、红岛三片城区组成的青岛市主城区。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布局的形成,将实现中心城区的城市结构由半岛型向海湾型的转变。在三点布局构建主城区的基础上,沿滨海一线展开另外四个城市组团,其中胶南组团主要承担以机械加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度假为主导的功能;琅琊组团是以滨海旅游度假和临港产业为特色,展现滨海田园城市风貌特点的城市组团;鳌山组团的主要功能定位是科研教育基地、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田横组团以山地半岛为特色,发展为兼顾临港产业的著名旅游度假胜地。

2.佛山规划建设“2+5”城市组团。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佛山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来代管的四个县级市和两个区,实行市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个区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市区面积有77平方公里扩大到3800多平方公里,由原来全国市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变为仅次于重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的市区面积排行第六的大城市。2003年5月,该市提出要在未来十年内,进行组团式城市发展,建设“2+5”城市组团,即建设2个100万人口以上、5个30万~50万人口的新城区,即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3.中山提出“东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四个组团协调发展。中部组团包括石岐区、东区、南区、西区和港口、五桂山、沙溪、大涌四区四阵,是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和物流中心,主要承担全市的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区域性的创新功能与生态功能。东部组团包括火炬开发区、南朗、三角、民众一区三镇。着眼于培育应对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城市高端服务职能。重点是依托国家级火炬开发区和临港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珠三角西岸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区。南部组团包括三乡、坦洲、神湾、板芙四镇,将依托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中山南部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培育泛珠三角物流配送中心。西北组团包括小榄、东凤、古镇、横栏、南头、阜沙、黄圃八镇,将做大做强以五金、灯饰、电子音像及家用电器为主体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以专业市场、大型商贸、特色商业街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

四、个例分析:天津宝坻实施组团发展的战略选择

宝坻区第三次党代会和三届一次人代会提出,顺应资源集约开发、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的趋势,调整发展形态,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好宝坻新城、京津新城“两个新城”和天宝、九园、海滨、潮南、新钟、黄庄“六个组团”,并明确了新城和组团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当前重点。结合宝坻的发展实际和各地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宝坻区在推动组团发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问题。组团的概念虽然更多的是从规划的层面来描述和确定一个地域范围的整体发展趋势,但其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等内容的确定对于组团内各单元区块的发展将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作用。组团内各单元区块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组团发展的大局,从组团区域的整体出发,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对组团内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综合配置,形成合力, 发挥最大效应,以利于整体进步和提高。因此,实施组团发展,必须统一全区上下,尤其是六个组团涉及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强化以组团为单位协同发展的理念,摒弃原有的“小而全”的发展思维模式,克服部门利益的束缚,坚决服从组团整体发展需要,突出区域和产业特色,实现重点突破。

2.规划问题。规划是组团建设的龙头,直接关系到六个组团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宝坻区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便只好留个组团分区规划,科学安排组团内部的规划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要在组团分区规划的指导下,调整好各产业功能区和有关乡镇街道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要站在有利于组团整体发展的高度,对组团内的重要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事业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

3.政策问题。(1)探索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提出的“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模式”的要求,可以通过建设小城镇社区公寓集中农民,置换出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组团的整体开发建设。(2)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坚持走“自主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适时建立组团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密切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组团建设的信贷支持,尤其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其它项目的建设。通过积极的市场运作,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储蓄向民间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农民向股民转变。(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有关规定,建议将组团中涉及到的中心镇作为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放宽小城镇的户口准入,吸纳农民到镇区落户居住。(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健全社会性救助体系。

4.体制问题。建议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组团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搞好组团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组织、协调、督促组团有关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组团各功能区和乡镇街道应进一步树立组团意识,找准定位,明确重点,推动落实组团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应探索改革组团各乡镇的考核办法,依据各乡镇街道在组团发展中的角色和任务,合理确定考核项目和指标,积极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组团发展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版

[3]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中华书局,2002年版

[5]程选主编:《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6]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