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

第1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物理 教师 学习活动 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

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

一、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2]。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之所以这样表述,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从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它与“探究性学习”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3]。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推进。

研究性学习课题应具有专题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点[4]。

寻找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是选题,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选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课题”是由“问题”而来。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是基本途径:随时记录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但发现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问题是隐藏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之后的,因此,在观察各种现象时,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专家讲座、科学前沿引发问题;已有的文献、资料引发问题;从学科学习中找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如社会热门话题、参考教师提供的课题。

(二)从“问题”中筛选“课题”。

问题的提出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对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一个研究题目。

1.学会将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1)从回答问题的要求划分:“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

(2)从回答问题的方式分类:读书报告类、参观调查类、实验研究类、设计制作类、观察记录类等。

同一个事物或现象,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基础知识、资料的来源、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条件,以及教师的指导程度等来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问题”与“课题”的关系。

“问题”与“课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简而言之,课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的问题,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一般来说,能够成为课题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问题比较明确,而不是含糊不清;问题涉及多个变量,而不是单一变量;问题的提出有一定基础,而不是虚无的;问题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的可能性。

(三)在选题阶段教师应该做什么。

1.注意学生在“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提不出课题;课题提出的依据不足;课题太大、太空;课题太难,不切实际。

2.针对学生的困难提供有效的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学生一开始大多不知道从哪里发现和寻找课题,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3.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启迪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探究的愿望。问题的提出可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如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引入、从演示实验中提出、从各种图表中提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从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导入、从与知识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提出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一些问题,揭示矛盾,导入新课,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部分内容之后,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

4.指导学生对选题作出价值判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可能性等方面对所选课题进行评估,帮助学生选题和立题。

三、教师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性是关键[6]。

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

3.角色的转换: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促进者、鉴赏者、研究者,以及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宰者。

4.知识和能力: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物理学科知识、学科前沿动向、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并有快速获取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7]。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研究过程和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在完成若干内容后,让学生回顾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并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产生自觉的认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中学物理课堂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需要广大教师加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最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生通过问题来探究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0.

[2]美国国家科学院编写.中国科协信息中心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简介[J].小学自然教学,2000,(12):34.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郭涵.研究性学习挑战今日教师.中国教育报,2001.

第2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中对师生的一种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教学形式下,教师除了是教学媒体的选择者外,还必须是教学信息的加工和生产者。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主动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开展现代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去更新教师的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学习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培养乃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克服教学中只把现代教育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局限性,发展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现代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开启打造了一个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天地,现代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积极开拓引领学习者进入新天地的渠道。同时还要不断开掘新的资源,建造新的平台,寻找新的栖息地,让学生先感受,多感悟不同世界的新奇与美妙,就可以自然吸引学生主动攀升到新的境地与高度。

(二)运用现代信息媒体,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如把语文、英语中的阅读及写作课的教学放在网络教室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信息资源学习的课程,将知识模块调整后,更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当学生及早掌握了网络中E—mail、BBS、QQ和网页制作等技能,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这便于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既可加强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也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创设了条件。

(三)教学手段的交互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工具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师生教学的交流互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着神奇的作用,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是革命性的。

(四)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创新了教学的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二、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选用现代教育手段,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以七年级科学《动物的行为》研究课为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课堂上出示各种动物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知,以引发兴趣、提出研究主题。本课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提供的丰富图片的背景(图景)下,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对比、讨论、教师的引导,归纳出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并用表格呈现,帮助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和掌握。运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分析探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反映学科知识本质规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以物理《船闸》研究课为例。要很好地理解“连通器”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仅仅做好实验或利用挂图是不够的。船闸利用了连通器的道理,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很多同学对连通器的原理觉得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船闸的的工作过程却觉得很难理解或很抽象,在本软件中就给同学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学习船闸的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先观看船闸的自动演示过程了解了船闸的工作原理以后再来亲自操作实践一下,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根据连通器的原理进行探索性操作,如果有问题本软件会有一些适当的帮助或鼓励性的文字提示,这时你也可以观看船闸的自动播放过程,然后再重新进行模拟操作。

上面两节课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图景)的两种类型。不管哪一种类型,创设教学情景的基本要求都是,应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展现一个包含研究主题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情景后,还要能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展开猜想、探究和有效地思维、分析。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和运用,是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构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恰当的网络教学及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网络技术及信息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内容材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自觉地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能力,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

第3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学习促进

新课程促进学习,即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其主要时间不是放在传统的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学习材料的搜集和提供上。促进型的教师集中精力于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以使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教师不仅花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这些材料的显示方式,而且还优化或者简化学生在研究消化这些材料时现实的和心理上的步骤。

新课程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收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授课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1902-1987)认为:“学习只能促进,老师只是一个促进者。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这就是说,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而教师则是促进学生的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教师不再为学生的发展确定方向,这时,教师担当了促进者、帮助者、合作和朋友等角色。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呢?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放手——做一个“旁观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释放教学天性的机会,这是一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教师要让课堂始终都是在情感的激荡中进行,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懂得适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每组分别配备两个灯座和灯泡,一个电键,一个电源,若干导线……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画电路图,动手实验,而教师来回巡视,适时回答,并不干扰,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学生按图1连接实物,闭合电键两灯都发光时,便适时提问:“这是一种什么连接方式?若取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是否还亮?”让学生自己实验、讨论、总结、归纳……再结合书本,深刻认识串联电路的涵义及识别方法。

当学生按图2连接实物,闭合电键两灯都发光时,提问学生:“这种连接方式和刚才的连接方式同不同?若取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是否还亮?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思考,总结出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掌握了如何识别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

这里需要注意,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指的是用电器的串联或并联,而不是指电键或电池的串联或并联。

当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时,每组再分别增加一只灯座和灯泡,再实验、讨论、归纳、总结,看看共有多少种组合,哪个是串联,哪个是并联,哪些不是,从而将课步步引向深入,推向。

下面就是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和讨论,分析和综合得出的四种接法:三个串联,如图3;三个并联,如图4;两个串联起来之后再与另一个并联,如图5;两个并联起来之后再与另一个串联,如图6。按图5、图6的连接属混联,不是基本连接。

2.鼓励——做一个“支持者”

日本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就是在学习中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教师与学生相互信赖,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自发地学习等等。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敢于行动,积极探索。

可见,这种课堂氛围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那么,如何营造这种“支持型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鼓励,成为学生的支持者。

例如:在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学生认为“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认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有的认为“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不管他们的“认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应该支持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预先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

3.牵手——做一个“合作者”

美国教育家多尔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的尊重。所以,课堂上师生应多多牵手,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现代社会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会使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及学生的提问,那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同时,与学生真诚合作,不断探究……

例如,物理知识在军事、战争中的应用,有的学生是军事爱好者,非常关注战争……教师可以与他们合作,通过影像资料、图片杂志等进行研究、讨论……

再如,测时间、测路程、测平均速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第4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艺术;“诗教”艺术;方法与技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2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1.1 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内涵

“诗言志”,运用诗进行教育,称作“诗教”。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诗教这一概念,最早出于《礼记》中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到了近现代,“诗教”依然闪烁出熠熠的光彩。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湖南第—女子师范学校时曾说:“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可见,“诗教”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广为流传下来。

科学是严谨的,诗是浪漫的,这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爱因斯坦却指出:“科学的思维中,永远存在着诗的因素。”浩瀚宇宙,纵横时空,赋予诗人多少遐思和灵感,给了科学家多少征服的欲望、顿悟的快慰和洞悉的通达!艺术唯美,科学求真,而艺术和科学这两朵人类智慧最耀眼的火花,在我们探寻真理与讴歌自然的历程中,已愈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科学诗无疑是真与美统一的生动体现。高士其说过,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的结晶,它有声音之美,有艺术的魅力,有形象的语言,有鲜艳的色彩,有哲理,有生活。

化学有其科学严谨的一面,也有浪漫的一面。“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钾投入水的怀抱,化成缕缕淡紫的清烟”的描述,为化学赋予了诗意的解读,化学也成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的神奇领域。化学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融情与景、意与境于一体的。教师如果恰当地用化学诗歌形式表现化学教学内容,就会使其鲜明生动,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诗教”被引入课堂,成为一种教学艺术手段。

所谓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就是教师引用蕴含化学知识的古今诗词或自编化学诗歌,将化学教学“诗”化,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通过诗歌形象来揭示化学奥秘,让学生领会和探寻化学知识,体悟化学美学价值的独创性教学艺术。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化学教学“诗教”艺术体现了科学与人文内涵的统一,展现了化学教学艺术美,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知识的美的意境,开启了学生审美的想象和思维,也发挥了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泼性知识时,教师可从化学角度,让学生分析刘禹锡《浪淘沙》中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单质存在,在风化侵蚀、雨水冲淋的作用下,同泥沙混合成含金极少的沙金矿。由于金的密度比石英砂大得多,故在冲沙淘金时易先沉降。沙里淘金是十分古老而又艰辛的采金方法。而我们在学习中,要获得丰硕成果,又何尝不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呢!这一诗句,既有科学原理,又有哲理意蕴,激人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咀嚼,让学生感悟到积极健康的艺术魅力与美学趣味。

1.2 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特点

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其特点,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诗教”艺术,展现它的魅力。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特点表现为:

创造性。“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具有抽象性,需要逻辑思维;而艺术具有直觉性,需要形象思维。诗将理性号情感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创造性是指教师通过精选古今诗词,或师生创作化学诗歌,用高度凝练的字、词,按照—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表达高度概括的景、情、意的文学体裁,让师生产生心理“共鸣”,诱导学生内心世界中潜藏的创造潜能,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

情感性。“诗是情感的艺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情感体验,都有顿悟发现。这些情感体验、顿悟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是诗。如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描述自然环境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桥流水人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大漠风尘日色昏”的变化;从过去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现在却是“两只麻雀鸣蔫柳,一股沙尘上青天”。如此“诗教”,能使课堂充满情感的互动和交融,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教学艺术效果。

审美性。诗诵读起来铿锵有声,琅琅上口,顿挫有节,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其中顺畅的音韵美和均匀有力的节奏美。在学习pH和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正因为有一些物质在不同酸度条件下能显示不同颜色,大自然才会这样瑰丽多彩。正如朱熹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及杜牧的《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学生都能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激起美的涟漪和想象。

意会性。诗歌的构成要素是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诗人为了传达某种朦胧模糊、隐曲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意绪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符号。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意会性强调师生共赏的诗词内容和化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精确的定性定量的分析,而是着重意念分析,追求师生的心灵体验和感悟,从而以诗词之躯,入化学之魂。

2、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功能

2.1 激发兴趣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也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学习兴趣分为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两种。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及过程本身引起的。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诗教”艺术,让师生共同感悟诗歌的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可激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2 陶冶情操

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她们的迷人光泽、绚丽色彩,陶醉了无数炎黄子孙。其中有不少名言佳句,不仅蕴涵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又有哲理意蕴,激人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咀嚼,让学生感悟到积极健康的艺术魅力与思想陶冶。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时,广大化学教师经常引用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描写CaCO3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作者在无意中以独特的视角,用诗的语言提炼了石灰生产这—重要过程,把诗与化学融合起来,在诗的恢弘气势中体现了化学的美和壮观,以浓郁优雅的诗人的情怀表达自己刚正不阿、永葆清白的情操。“诗教”艺术以它的温柔敦厚,打动学习者的心灵,学生往往会被作者采天地之正气、蓄生活之美好的高洁品质所感染。

2.3 活跃气氛

化学教学好比一片土地,教师是园丁,学生是地上的花花草草,要这花花草草长得好,除了阳光雨露还要有好的生长环境,这生长环境指的就是课堂教学气氛。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因其材料的节奏性、韵律性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击退“枯燥无味”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既能维持科学知识的学习,又给化学教学课堂氛围的活跃增加亮点,添上动人心弦的元素。

2.4 启发思维

有些化学问题用诗词编成通俗、押韵、趣味性强的韵文,容易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如此问题表述,情景亲切,源于生活,学生似曾相识,回味无穷,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活学生多元思维功能,使其头脑中形象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产生碰撞、交迭,从而认识和发现化学世界的本质特征。

2.5 帮助记忆

将诗歌引入到化学教学中,形成诗情浸润的化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例如,针对学生普遍感觉化学难学难记的特点,广东的邓添华老师曾创造性地用诗歌的形式,编写成活泼有趣、生动易记的各种化学诗歌,生动形象、简明易懂描述抽象化学概念和原理,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比如,讲授化学平衡时,他用诗喻为“两军对阵看谁强,弱者为寇强为王,化学平衡移向哪,增强—方胜对方。”讲授电解质时,他用诗解为“离子像小舟,投入水中游,小舟把人渡,离子载电流。”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化学诗词让学生很快将知识理解并记住。20多年来,邓老师创作化学诗词1000多首融入化学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3、化学教学“诗教”艺术的方法与技巧

3.1 精选化学诗词,领略化学变化关

精选化学诗词是指教师要深入挖掘,精心选择古代化学诗词。对这些诗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析诗中描写,领略化学的变化美。学习金属冶炼时,可引用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赦郎明月夜,歌曲动前川”,一曲出口,古代金属冶炼场景赫然在目。在学习硅酸盐工业时,可选择杜甫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以及唐代陆龟蒙在《秘色瓷器》中的“九秋风露越窑过,夺得千峰翠色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炉火纯青的陶瓷技术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在学习有关黑火药的组成和化学反应时,可向学生介绍,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_,黑火药在三国时代就有记载。宋代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学习碳酸钙内容,除了有《石灰吟》诗篇之外,还有北周庚信《奉和赵王隐士》诗“洞风吹户里,石乳滴窗前”。在化学课里吟这样的诗句决不是让学生去欣赏古代山野隐士听山风、数水滴的隐逸风度,而是因为诗中描述了钟乳石的化学形成过程的美。

3.2 穿插化学诗词,探寻化学之奥秘

穿插化学诗词,探寻化学之奥秘,是指教师利用精选的化学诗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化学原理。在学习氮的氧化物的知识时,江苏的张静恒老师引用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中诗句:“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然后提问:“这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让学生思考、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又引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句子,黄庭坚的《念奴娇》中有“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代李重元在《忆王孙·夏词》中的“过雨荷花满院香”。为什么在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心旷神怡,觉得山格外绿,花分外香?这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觉吗?最后教师讲解,在闪电的作用之下,少量O2会变成O3,而O3易分解:O3=O2+O,分解出来的氧原子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雨过天晴后,空气倍加新鲜,天地也更开阔明朗,更亮丽空灵,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化学诗词寓于化学教学过程之中能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味到语言之美,收获到意外的惊喜,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3.3 编写化学诗歌,促进研究性学习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求学生以化学题材写诗,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本学期内化学学习内容写—首诗歌,如元素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诗歌与科学本身有着许多共同点,而创作化学诗歌就是用美丽动人的诗句描写化学科学,好比在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体现。湖北的覃孔彪老师进行化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穿插诗歌教学,学生撰写的碱金属的性质与用途的化学诗篇,增强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社会、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嘲。

3.4 编写化学歌谣,巧记化学内容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缺乏逻辑联系、难于识记的内容。教学中可以采用自编的化学诗歌歌谣方法,赋予那些枯燥的化学材料以人为的或有“逻辑联系”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变死记为巧记。为此,教师应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编写、改编化学诗或歌谣。根据化学学习内容创作的歌谣,要具有新颖、有趣、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隽永幽长,极富美感等特点。例如,姚有为老师编写以七言诗的韵律表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固体需匙或纸槽,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量简仰低俯视高。移液管和滴定管,仰俯误差恰颠倒。滴管悬空头在上,清水洗净要记牢。试纸测液先剪小,棒沾液体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上限。火柴点燃灯帽灭,四分之一为下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这样的诗短小精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良好认知结构。

3.5 习题编制中渗透古诗词,诱发学习情趣

常规化学习题使学生感到波澜不惊,往往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拿高分而做题,许多学生对此毫无兴趣。习题编制中可以将学生熟知的或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句子作为化学试题,要求学生先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再进一步作出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正确判断。例如,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作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炉生紫烟;(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讲到粒子速率受温度影响时,可出题:“花气袭人只骤暖”说明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加快,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学生在做习题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祖国文化瑰宝的意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从而获取知识,达到乐学的境界。

4、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实施的基本要求

(1)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应以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教学语言、教学行为都要符合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选择“诗教”材料时要注意其规范性,许多被用到的诗词都是古人的作品,这些诗词的某些表达方式也可能和现代汉语有所出入,教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必须先搞清这些诗词的本意,诗词的描述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如有出入弃之不用,若是断章取义,一定要跟学生解释清楚,不能误导学生,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

(2)化学教学“诗教”艺术要注重启发性。选用的“诗教”艺术的素材要包含潜在的化学信息内容,体现化学科学素养,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举一反三,联系已知去解决未知,把化学学习带到更广阔的思维领域,使化学教学艺术化。

(3)化学教学“诗教”艺术要有针对性。“诗教”艺术的素材要针对所学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两个方面。所选用的素材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有益于教学进程,不能因为诗歌有趣、而不理会其是否跟教学内容有关而作盲目的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后,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选择。

第5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论文摘 要: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

一、远程开放教育的含义

1、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这样几个特征: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进行个别化学习,为了社交和教学目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会面。

2、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比如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申请入学;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或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

3、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就是指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资源共享,从优质资源的结集到推广使用。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学习者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育者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的出现顺应了现代社会教育民主和平,顺应了现代社会的终身学习要求。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面授式学习、函授教育的自学是有本质区别。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难以区分自学和自主学习,不能正确把握自主学习的要领,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学,使得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另外,我们的教育目标要求“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又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致命的矛盾也表明了研究自主学习对远程教育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探讨自主学习的本质和核心,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远程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理念和指导思想,帮助教师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帮助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的自主学习模式。

2、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区别

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自学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的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由于学习过程中没有同学和老师,因此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律性。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它的内容包括自我识别、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等等。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是在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下的主动学习,这些支持服务包括教师通过电话答疑、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交互讨论、一定时间的面授辅导、以及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孤立无助的,他与教师或同学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学习小组来加强学习的互动性,克服由于单独进行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达到志同道合者相互激励、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交互理论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即教师和学生各自作为主体,主动通过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相互交流。因此,自主学习不是想当然提出来的,它是现代学习理论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互动的形成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互相反馈,达到教与学方式、风格、内容的最佳契合。现代远程开放环境中的学习,由于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更加需要学生主动地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交互,这就是自主学习的精髓,即学习不是在没有支持的独立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在主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达成的。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也是不谋而合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和“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描摹,而是主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决定学习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单一的外部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因素,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交互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根据构成互动对象的不同,互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教学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在远程教学中,由于师生相互分离,学习者主要通过媒体进行个别化学习,从而形成了人—机、人—机—人、人—人三种互动模式。人—机模式的互动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互动的演化。它是学习者通过多媒体电脑、交互电视等,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上教学内容之间进行交互构建,适时回答课程中的问题,并得到反馈。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人互动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互动模式,这种有指导性的定期教学会谈是真实的个人接触,是普通教学中互动作用的延伸,教师和学生能

四、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形成的条件

(一)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随着Internet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拥有广泛的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能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搭建一个便捷的资源平台,学生只要利用适当的搜索引擎采取有效的搜索方法和策略,就能找到其所需的信息资源.

2、具备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任何教师,专家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注册为某项主题(项目)的导师,他们只需在网上标明自已的研究领域,学生就可以向其求助.

3、交流方式便捷有效,网络能为学生进行专家咨询,交流讨论,协作学习提供通讯交流方式,如主题网站中的BBS,E-mail,虚拟社区,主题讨论区等.

4、拥有学习全程的记录技术,借助于专题网站中在线学习栏目,可以将学习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完整记录下来,这种记录便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5、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化,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工具,学生的作品可以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动画,图片,电子文档,网页等,传送到网上,一起欣赏,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远程教育中强调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

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通过计算机创设的虚拟空间,要求学生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探求,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开放式、交互式的多媒体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在远程教育中,教育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的学习内容,教育的灵活性,长远性,有效性得了到更充分的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教育的最直接的形式应该是教育手段的更新.以前教师使用的教材,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及站在讲台上满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教师讲课也不再仅仅是"动口".多媒体网络CAI,基于客户/服务器方式的Web,通过Internet的远程教育等,是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物.它已经强烈影响和深刻改变着现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开发式,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手段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 转贴于

(四)网络学习,协商学习,研究性学习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使得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网络学习,协商学习,研究性学习形式将占据主导地位。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发明"的Internet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信息服务,和分散化的管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协作性。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交流时空的扩张使学习者从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向合作学习,学会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环境与氛围,也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思想的局限性的一面.网络学习,协商学习、研究性学习其共同点都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全方位的,自主的学习形式及学习模式,学习活动是基于主题,问题设计开展的;学习过程是基于探究和发现;学习的社会性环境提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视频会议,聊天室等同步交流技术和公告板,可分享的数据库,内嵌式问题等异步交流技术提供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决定了教师及学生之间交互的便捷性,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的结构的非线性,关联性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其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如何培养远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为了保证远程开放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培养学习者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由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习者重视并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指导思想,激发“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做自主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习者才会主动确定学习目的,制订具体的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最后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奖励等。

第二,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识别能力。如帮助学习者通过学业考试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与学习直接有关的诸因素的结构状况和水平高低。使学习者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业水平,才能准确地找到学习起点。另外,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第三,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能力。让学习者善于选择学习工具,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

第四,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组织规划能力。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因此,指导学习者科学、合理地自我组织、制订学习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培养能力。让学习者主动培养学习能力,即强调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要进行元认知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强调对知识的思维培养能力和运用培养能力。另外,自律能力也需要加强自我培养,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因为它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关键。

第六,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即培养学习者控制整个自我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法,积极探索构建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能力。

第七,要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环境中主要通过探索和交互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学习,加之自主学习必须得到快速的反馈,这可以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相互之间的协作,对情感、态度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6年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两会代表委员会再次建议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运用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可将教育信息发送给因地理上分散或与教师被物理距离分隔的有学习需求的个体,异步远程学习形式,实时远程学习形式,分布式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方式,教师、学习同伴同在网络空间,学习者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6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基础英语教学 元认知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成功者的主要特征,自主学习训练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不仅要学,而且会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基础教育改革英语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莫琼、陈筱,2010)。

元认知,从最简单的心理学知识讲,即认知的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更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改革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策略的培训、强化反思教学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关于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使用,以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各方面知识,以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

一、元认知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元认知是有关思维的思考过程。具有元认知认识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当他迷茫的时候去做什么,即他们拥有在头脑中构思出他们需要做什么的策略(Anderson,J.Neil,2002)。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能激发个体的思维,并能够促进更深远的学习和更优异的表现,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具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1.元认知。

元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有关思维的思考过程。用现代心理学家的话讲,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这个术语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Flavell认为元认知涉及某人有关自己的认知过程或某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元认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积极监控和调节,是对一个执行控制系统的表征(Flavell,1976)。后来,其他研究者对元认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其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与Flavell的观点是一致的。Bake和Brown(1986)年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人在自身的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Hofstadter(1979)认为元认知是跳出一个系统后,观察这个系统的认知加工。Kluwe(1982)认为元认知是专门指向个人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我国,元认知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学记》一书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股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学包含识别、判断、再认识;教意味着对先前认知的提取和加工。“自反”与“自强”就是对自己学与教的过程的认知。董奇(1989)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

2.元认知知识。

根据Flavell的解释,元认知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即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又包含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包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元认知知识,是指主体关于认知活动及影响认知活动因素的一般性认识。简单来讲,指作为学生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的主体认识。元认知知识又可分为关于主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以及关于策略的知识。关于主体的知识,主要指主体作为信息的加工者的知识,包括诸如此类问题的知识:“噪音太大我无法学习”,“比起做数学题我更擅长写英语作文”,等等。关于任务的知识可用如下问题表示:“短清单比起长清单更容易记忆”,“故事材料比起物理书更容易阅读”,“解决熟悉的问题比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更容易”,等等。关于策略的知识,有如下问题:“不断地诵读一个清单能帮助我及时记忆”,“用我自己的话概括似乎更容易记忆”,“做笔记能帮助我记忆老师的讲话”,等等。

3.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学习是一个涉及许多心理问题的复杂过程。语言学习过程无外乎是:首先掌握有关语言的知识技能,进而将语言知识技能内化,最后能自动输出语言。在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对那些尚处在初学语言阶段的学生,不断地抱怨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不能将语言规则内化,不能输出语言。学生没有成功地学习语言,深其原因,应归因于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当认知学习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之后,作为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课堂教学中不再强调教师的教法,而是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的学法。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元认知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秋芳(1995)通过对两名英语学生以访谈、记日记及阅读反思等方法研究证实,语言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之间一个显著差异是:学习成功者通常更多地使用了管理策略(其所说的管理策略即是元认知策略)和具有较高的管理信念(管理信念即元认知能力)。武和平(2000)通过图表方式,更清晰地说明了元认知知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根据Flavell的元认知模式,他认为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元认知其实就是对“人如何学习语言”这一论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他将Flavell元认知知识结构中“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使用”及“对认知客体的知识”分别用“人”“如何学习”“语言”来对应,形象地说明了元认知知识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基础英语教学

正确、丰富的元认知知识是外语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莫琼、陈筱,2010)。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1.开展研究学习,丰富学生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

研究型学习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舞。”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合作探究知识的位置上,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发现的欲望。教师要做的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和任务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知识的理解。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目标是一种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完一门课程后先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能掌握的本领。只有对学习有所期望,制订具体的计划之后,他们才会具有学习的自觉心理。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及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学习任务的性质、重点、难点等,以便利于学生对学习计划的跟进,以及学习注意力及时间的具体分配。再次,鼓励学生针对不同学习材料和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讨论。最后,鼓励学生对语言文化进行深入探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要了解其所表现的文化。通过开设课外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了解探究。

2.加强策略培训,丰富学生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完成一项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具体来说,是指个体组织和运用一套特定的规则,以便更有效地在学校或非学习情境中学习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因为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选择和使用的学习策略将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关于策略使用的频率和使用模式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Green & Oxford,1995)。提高策略使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学生进行策略训练教学。策略训练可以使学生对他们语言学习中的强项和弱点进行自我诊断;使他们意识到通过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语言,建立更多的问题解决技巧;使他们更多地使用熟悉和不熟悉的策略、对怎样完成一项语言任务做出决定,并对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且策略训练可以使学生成功地将策略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

进行策略训练,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是一种元认知策略,指完成一门课程后想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能掌握的本领。制订计划,将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其次,教师展示策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自身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学习策略,怎样使用学习策略,以及在什么时候使用学习策略,怎样使用学习策略更有效。再次,教师知道学生进行策略使用专项训练。通过进行策略使用联系,学生将体验到策略使用的成就感,意识到在具体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能更成功地完成学习活动。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语言学习中习得的策略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促进学习中的迁移,策略训练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只有在更多的学习情境中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才能使学生的策略使用意识自动化,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使用者。

3.反思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关于学习主体的知识。

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认识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其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首先,教师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其次,让学生自我报告他们在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最后,让学生报告结果。反思结果可以结构式访谈、回顾性反思报告及反思日记三种形式呈现。其中半结构式访谈可以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进行,要求被访谈者说出在学习特定的内容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或技巧,并说出其使用过程。回顾性反思,是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完成的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进行反思回顾,其反思结果要求开放,学生可以任意陈述。反思性日记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一种最好的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将学习期待、学习经历及使用到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以书面报告方式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反思日记,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对学习的改进。

总之,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反思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认识,有利于促进认知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的策略,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Anderson,Neil,J.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Washington,DC: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Retrieved January 11,from ,2007.

[2]Flavell,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In Resnick L.B.(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illsdale,N.Y.,1976:237.

[3]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979:906-911.

[4]Green,J.,Oxford,R.L.A closer look at learning strategies,L2 proficiency,and gender[J].TESOL Quarterly 29-2,1995:261-297.

[5]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8-74.

[6]莫琼,陈筱.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6):57-59.

第7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物理;愉快教育;课堂气氛;教学过程

正文: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学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在人们成才的道路上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智力性因素来说约为后者的80%。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6至14岁的时候学过小提琴,但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进步不大;后来他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激起了他对音乐的真正热情,在心中产生了一种要把优美的音乐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逼着他自觉地去努力提高演奏技巧,终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爱因斯坦总结这段体验时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如果一堂40分钟的课气氛凝重严肃,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单一,语言枯燥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学生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欢快融洽,教师教学方法变化多样,语言生动幽默,每堂课都有新鲜感,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求知欲被激发,教师教得愉快舒心,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现代教学论公认: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交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这条主线在中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关于“愉快教育”的看法。

一、微笑,搭建课堂沟通的桥梁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走上讲台,如同演员走入镜头,应立即进入“角色”,学生的眼睛会记录下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行观察、评价,或者效仿。所以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决不能将不好的情绪带入教室,更不能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微笑,是一种最好的“专业化表情”。

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课堂上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搭建起师生间良性沟通的桥梁,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为课堂定下一个愉快、稳定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经历的教导者之一,应该向学生示范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微笑面对”则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二、设计巧妙的教学过程,使课堂远离枯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或者以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去品尝学习物理的乐趣,会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

1、趣味导课,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事例、视听材料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节时,我首先播放了视频材料《风扇小车》:一辆小车后面装有一台小风扇,开动风扇,小车会在风力推动下向前运动。这个有趣的现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看的同时学生会对小车运动的原因进行热烈的讨论,看完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似乎有所领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情境教学,寓学习于生活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把物理问题生活化,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将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教师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物理现象情境,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去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认识动量的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子弹展示给学生,并将其中一颗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另一手沿垂直黑板的方向举一张白纸,将子弹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向白纸中心射出,弹丸会穿透白纸。接着,佯装再次装弹(实际上是空膛),然后对教室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说“一……二……三,发射!”(其实并不发射),在枪响之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已纷纷做出闪躲或用物体抵挡的反应。

然后立刻就学生的反应提出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闪躲或用物体抵挡?――怕像白纸一样被子弹打伤。

(2)子弹没有发射时为什么不闪躲?――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打伤。

(3)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约105m/s),它们时刻在撞击着我们身体最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无感觉?――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补充:但当大量空气分子聚集在一起朝同一方向快速移动时就形成风,我们就会有明显感觉。)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闪躲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小结(可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例如子弹穿透白纸),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发生在物体的速度方向上。

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要研究的问题“动量”已自然呈现,并且可令学生对动量大小的决定因素和矢量性都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还可以从这个实验拓展开来,进一步研究冲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探究性实验,加深理解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横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所以在形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可以总结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探索验证的过程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比如在《探究安培力》的授课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探究: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与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安培力大小与磁场强度大小、电流强度大小、通电导线长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采取“控制变量法”:分别改变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观察安培力方向将随之如何改变;分别改变磁场强度大小、电流强度大小、通电导线长度,观察安培力大小将如何改变。同时,让学生设计表格,将变化关系直观的反应出来。

通过亲手实验,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学生将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成功感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对左手定则和安培力计算公式的应用会更熟练。

而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站在磅秤上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观察磅秤示数的变化,体会超重、失重的实质;用底部钻孔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后从高处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完全失重时压强消失的现象……同时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4、拓展性设问,意犹未尽

一节成功、完美的物理课当然不能虎头蛇尾,如果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今天所学知识有关,但要通过以后的学习才能彻底弄明白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如此一来,似乎高山顶上的气温应该比地面的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什么?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则由于机载空调的作用而温暖如春,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过程如何?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学生对上述问题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并在课后继续思索、讨论、寻找答案,从而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的效果。

三、风趣幽默的言行,活跃课堂气氛

在物理教学中,倘若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无味,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学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要是教师善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就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恰当的风趣幽默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或者可以抓住教学契机,借机发挥、因势利导、出奇制胜,使学生开怀大笑之余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声速”的笑话: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对他说:“请飞行速度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位老太太错在哪里呢?”由此引入课题,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进入教学难点的学习。又如,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我给学生“表演”了科拉顿在法拉第之前所做的实验:将螺线管和电流计用长导线相连,分别放在讲台的左右两侧,先在左侧将磁铁插入线圈,然后飞快地奔到右侧电流计前去观察,看后遗憾地摇摇头说:“唉,怎么什么变化也没有?!”。学生捧腹大笑,既为科拉顿感到惋惜,又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效应的理解,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而用暗示,提醒或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回答,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自尊心的爱护,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如在新知识的讲解中,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你思维很迅速”“非常正确”等表扬;对思维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不要怕,大声些”“回答正确,掌声鼓励”等语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又如批改课后作业时,对解答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教师可在作业中给予“你的作业真漂亮!”“完美、规范的解题!希望保持”等评语;对作业出错的学生,则写上“再解一次,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是否对这类题目不太熟悉呢?我愿意提供帮助”等。如果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会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身处其中的教师是艺术家,学生也是艺术家,只是教师比学生经历多一点,知识多一点,年龄大一点。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第一线,也是师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勇于进取的精神,对待生活的乐观的态度,青春的美好回忆以及永远珍贵的快乐的赤子之心;留给教师的是成功的体验,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人生的丰富,对生活和生命更加热爱以及扶助、伴随学生成长的快乐。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采用科学的手段,这样才能积极有效成功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体现出师生的生命价值。最后我引用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的话结束全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主编,《中国教师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著,《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田世昆著,《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3月第一版

第8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电子书包学习系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20-04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诞生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协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因其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电子书包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1]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将会在技术变革教育的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2]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梯度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沿着教师提供的问题脉络,体验完整的问题解决、知识建构过程。

“学案导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与方法。[3]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笔者在实地访谈和教学观摩中发现,“学案导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你教我学、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4]等教学现象,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1.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囿于旧思维、老方法,不能按新课程理念去活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致使实际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学习过程普遍存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方式简单、教学材料的感知与理解不深入、知识经验的巩固与应用方式老套、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2.教学主体定位不明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然而,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现有的学习环境还难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按需学习,整个“学案导学”过程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更像是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执行者。

例如,很多教师直接将学案设计成“题案”,学生按照既定的思维脉络解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和思维都是教师的,学生看似是自主学习,实则依然是被动接受。

二、电子书包对学习的技术支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5]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现阶段教学过程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聚合的技术产物,融合了第一、二代教学媒体的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计算机的媒体特性,[6]突破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集中化特点,使学习者开展个别化的学习成为可能。电子书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硬件终端,而是集硬件、数字资源、虚拟工具和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电子书包不仅具备一般移动媒体的基本特性,还具有个性化、按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人们所期待的“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理想成为现实。[7]

1.电子书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电子书包整合了学生学习所需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结构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同时,学习者可随时接入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资源。

2.电子书包支持个性化按需学习

电子书包不仅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为学习者提供全面反映学习主题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还能为学习者提供辅助其进行拓展学习所需的拓展性材料,以及方便其搜索相关资源的搜索工具和绿色网络资源。

此外,电子书包支持学习者依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主把握学习进度,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依托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可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宏观、科学的监控。

3.电子书包支持多形式教学交互

一方面,电子书包强大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可以对教学效果形成及时反馈,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从而能通过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来实现高效教学;学生能快速直观地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另一方面,电子书包整合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性网络工具,使师生摆脱了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使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

所谓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电子书包作为支撑,以学案作为载体,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实现课前自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将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焕发新的生机,使“学案导学”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

1.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

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在分析现有“学案导学”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借鉴它们的经验和做法,抽取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并结合当地电子书包支持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及现有研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结构图。

在此教学模式中,学案就是学习内容,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的依据。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是硬件(以平板电脑为主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资源(数字化教材、教辅、工具书、习题库、试题库、教育游戏库、网络拓展资源等)、工具(虚拟教具、虚拟学具)、服务(资源推送、学习管理与评价、社会互动等)有机融合的整体,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

其中,资源是基础,强大的资源库是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物资基础;工具是支撑,多样化的教学支持工具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力支撑;服务是核心,完善的教学服务则是教与学资源和工具发挥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在课内/课外学习环境以及电子书包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案的编制与、依据学案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要依据学案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展示成果,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由相互关联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多个教学环节组成,因此,笔者将基于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自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其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可分别开展教与学活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则分别为其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前自习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分层学案,并将其至班级共享空间。学生进入个人学习空间,明确学习目标,依据学案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主搜集资源,对课程主体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通过电子书包中的班级论坛与班级同学、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在教师答疑区进行问题咨询。

学生自学完课程内容之后,根据学案中的学习安排进行自学检测,电子书包自测反馈系统会即时将自测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教师根据课前自测统计数据以及学生重难点问题记录,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学生根据自测反馈评价自学效果。

(2)课中学习阶段

教师根据课前自学反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针对共性问题,采取重点讲解的方式解决;针对个性问题,则指导学生自主解决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定探究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电子书包主题论坛完成探究任务、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围绕探究成果,对各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点评,并引导组间交流与互评。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程作业,并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相应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课程内容并进行学习反思。

(3)课后复习阶段

教师将课堂教学相关课件、重难点讲解材料以及问题分析与习题解析材料打包共享至电子书包资源库,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相应地,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利用教师共享的课程资源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依托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四、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为进一步检验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笔者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为例,开展了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

1.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习

教师在上课前1-2天将学案(图3)至电子书包班级共享空间,学生根据学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要求完成课前自测。

根据学生课前自测以及疑难点问题反馈,教师发现虽然在学案中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了学法指导,但是部分学生对于乙醇分子结构的分析仍存在一定问题,不少学生难以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对于乙醇的各种化学反应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取消了原定于课上进行的拓展探究活动,转而将其作为课外学习材料上传至资源库,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巩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课中学习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将课上教学所需的化学装置和实验物品下发至各学习小组。由于有少数学生对乙醇的物理性质还存有疑问,教师首先组织各小组通过观察乙醇实物,对乙醇的物理性质进行讨论归纳。

接着,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展示课前学生们通过Mobile Hypererchem free软件拼出的两种乙醇分子模型,并通过旋转、转换成比例模型等操作加深学生对两种分子结构的认识,同时抛出问题“这两种结构哪种是乙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验并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在确定反应生成物之后,学生们通过分析确定了乙醇的分子结构。为了加深学生对该化学反应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在电子书包上拖动完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已初步掌握了该反应的操作流程,教师只简单地引导学生对催化反应现象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很快便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并能快速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后半节课,教师组织学生在电子书包作业区完成课程作业。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选择电子书包自动阅卷。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了解到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书写乙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有困难。于是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内容并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效果自评。

(3)课后复习

教师将《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课件上传至电子书包资源库,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有的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在线咨询教师以赶上学习进度,有的学生还将电子书包作为探究工具来进行扩展学习。

2.教学实施效果

电子书包学习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服务,学生能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学习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原理,从而突破学习难点,感悟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观察、分析教学实录可以发现,学生乐于通过电子书包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自主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五、结束语

电子书包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决定了电子书包能够对教学过程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电子书包支持的教学过程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笔者希望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能促进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推动电子书包支持的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2]徐兵.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85):47-48.

[3][4]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35(12).

[5]钟士军,张妲,钟绍春等.电子书包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以小学科学“眼睛的科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