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1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完整VI项目设计书

一、视觉基本要素设计

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的准备工作

三、具体应用设计项目的展开

四、编制VI视觉识别手册

一、视觉基本要素设计

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可分为企业自身的标志和商品标志。

企业标志特点:

其一,识别性。

其二,系统性。

其三,统一性。

其四,形象性。

其五,时代性。

企业标志设计作业流程:

调查企业经营实态、分析企业视觉设计现状,其具体包括如下现状:

其一,企业的理念精神内涵与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其二,企业的营运范围、商品特性、服务性质等。

其三,企业的行销现状与市场占有率。

其四,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其五,企业经营者对整个形象战略及视觉识别风格的期望。

其六,企业相关竞争者和本行业特点的现状等。

1、确立明确的概念。

2、具体设计表现。

3、标志作业的缜密化:

其一,标志细部的缜密化。

其二,标志形态的数值化:

一是方格化,

二是比例尺寸标志法,

三是圆弧角度标志法。

其三,标志形态的多样化:

线条粗细的变化;

正负形的变化;

彩色与黑白的变化;

各种点、线、面的变化(如空心体、网纹、点成面、线成面等);

对应不同媒体的形态变更;

缩小或放大形态的变化。

企业标准字

企业标准字是将企业名称、企业商标名称略称、活动主题、广告语等进行整体组合而成的字体。

企业标准字特征:

其一,识别性。

基二,可读性。

其三,设计性。

其四,系统性。

企业标准字种类:

其一,企业名称标准字。

其二,产品或商标名称标准字。

其三,标志字体。

其四,广告性活动标准字。

企业命名或更名:

企业更名方案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全面变更公司名称,包括现有标准字、标准色等基本视觉要素。

其二,部分变更或简化企业名称,同时推出新的标准字、标准色。

其三,阶段性变更。

其四,统一企业名称和商标品牌名称。

其五,在企业名称的标准字和标准色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开发出适应不同场合的变化形式,以求达到形式变化的感觉。

标准字制图法:

标准字制图法常用两种方法:

其一,方格表示法。

其二,直接标志法。

企业标准色

企业标准色,是指企业通过色彩的视知觉传达,设定反映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组织机构、营运内容、市场营销与风格面貌的状态的色彩。

标准色的开发设定:

调查分析阶段:

其一,企业现有标准色的使用情况分析。

其二,公众对企业现有色的认识形象分析。

其三,竞争企业标准色的使用情况分析。

其四,公众对竞争企业标准色的认识形象分析。

其五,企业性质与标准色的关系分析。

其六,市场对企业标准色期望分析。

其七,宗教、民族、区域习惯等忌讳色彩分析。

概念设定阶段:

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等(如红色);

和谐的、温情的、任性的等(如橙色);

明快的、希望的、轻薄的等(如黄色);

成长的、和平的、清新的等(如绿色);

诚信的、理智的、消极的等(如蓝色);

高贵的、细腻的、神秘的等(如紫色);

厚重的、古典的、恐怖的等(如黑色);

洁净的、神圣的、苍白的等(如白色);

平凡的、谦和的、中性的等(如灰色)。

色彩形象阶段:

通过对企业形象概念及相对应的色彩概念和关键语的设定,进一步确立相应的色彩形象表现系统。

模拟测试阶段:

其一,色彩具体物的联想、抽象感情的联想及嗜好等心理性调查。

其二,色彩视知觉、记忆度、注目性等生理性的效果测试。

其三,色彩在实施制作中,技术、材质、经济等到物理因素的分析评估。

色彩管理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企业标准色的使用,作出数值化的规范,如表色符号、印刷色数值。

实施监督阶段:

对不同材质制作的标准色进行审定;

对印刷品打样进行色彩校正;

对商品色彩进行评估;

其他使用情况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等。

辅助图形

辅助图形是企业识别系统中的辅视觉要素,它包括企业造型、象征图案和版面编排等三个方面的设计。

1、企业造型(又称之为商业角色或吉祥物、商业标识画)的设计与应用:

企业造型是为了强化突出企业或产品的性格特征,而设计的漫画式人物、动物、植物、风景或其他非生命物等,作为企业的具体象征。

企业造型的应用:

其一,二维媒体,如印刷品等。

其二,三维媒体,如影视媒体。

其三,户外广告和POP广告等,如路牌、车体。

其四,企业公关物品和商品包装,如赠品等到。

2、企业象征图形的设计构成:

象征图形不是纯装饰的图书馆案,是企业基本视觉要素的拓展联系。

企业象征图形的设计题材:

其一,以企业标志的造型为开发母体。

其二,以企业标志或企业理念的意义为开发母体。

3、版面编排设计:

一般的版面包括天头、版心、地脚三大部分,编排的内容要素包括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组合、正文(文字和图)、企业造型等,它们处于版面的不同位置。

版面编排常用两种方式表示其结构:

其一,直接标示法。

其二,符号标志法。

企业视觉识别基本要素的组合方式

根据具体媒体的规格与排列方向,而设计的横排、竖排、大小、方向等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基本要素组合的内容:

其一,使目标从其背景或周围要素中脱离出来,而设定的空间最小规定值。

其二,企业标志同其他要素之间的比例尺寸、间距方向、位置关系等。

标志同其他要素的组合方式,常有以下形式:

一是标志同企业中文名称或略称的组合;

二是标志同品牌名称的组合;

三是标志同企业英文名称全称或略称的组合;

四是标志同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及企业选型的组合;

五是标志同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及企业宣传口号、广告语等的组合;

六是标志同企业名称及地址、电话号码等资讯的组合。

禁止组合规范:

其一,在规范的组合上增加其他造型符号。

其二,规范组合中的基本要素的大小、广告、色彩、位置等发生变换。

其三,基本要素被进行规范以外的外理,如标志加框、立体化、网线化等。

其四,规范组合被进行字距、字体变形、压扁、斜向等改变。

专用字体

专用字体包括现有标准字体和指定字体。

标准字体:

多用于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商标名称等。

指定字体:

常用于部门名称、设施名称、分支机构名称及其地址、广告内容、正式文书等。

设计选择专用字体应注意事项:

其一,调查整理专用字体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使用状况等。

其二,选用指定字体,应考虑同标志和标准字体等基本要素的风格相协调。

其三,所选字体的种类及文字的组合形态、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律,并形成具有可读性的、再现性的、识别性的文字系统。

返回页首

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的准备工作

应用要素项目的现状调查

现状项目的收集分类:

对现有应用要素的项目收集的,主要集中于以下项目内容:

其一,事务用品类,如名片、各式文书等。

其二,广告促销类,如小手册、电视广告、公告资料等。

其三,标识招牌类,如旗帜、各类导引标识等。

其四,运输工具类,如运输卡车、拖车等。

其五,商品包装类,如商标、包装纸等。

其六,员工制服类,如徽章、工作服等。

其七,建筑环境类,如外观、办公室等。

其八,展示典礼等,如纪念活动、展示环境、专卖店等。

应用要素设计开发策略的确定:

对于某个企业形象中的具体应用要素设计项目而言,在开发设计之前,应对其客观的限制条件和依据作出必要的确定,避免设计项目虽然很美,但不能使用的问题:

其一,项目的功能需要。

主要是指完成设计项目成品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如形状、尺寸规格、材质、色彩、制作方式和用途等。其二,项目使用的法律性限制。

如信封的规格、招牌指示等环境要素的法规条例。

其三,行业性质的需要。

主要是指企业所在行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或需要,如事务性用品中的单据、包装类的规定等。

返回页首

三、具体应用设计项目的展开

目录:

1、事务用品类;

2、包装产品类;

3、旗帜规划类;

4、员工制服类;

5、媒体标志风格类;

6、广告招牌类;

7、室内外指示类;

8、环境风格类;

9、交通运输类;

10、展示风格类;

11、专卖店风格类;

12、其他。

事务用品类

其项目细则包括:

1、名片

2、信纸

3、信封

4、便笺

5、各型公文袋

6、资料袋

7、薪金袋

8、卷宗袋

9、合用书

10、报价单

11、各类表单和账票

12、各类证卡(如邀请卡、生日卡、圣诞卡、贺卡)

13、年历、月历、日历

14、工商日记

15、奖状、奖牌

16、茶具

17、办公设施等用具(如纸镇、笔架、圆珠笔、铅笔、雨具架、订书机、传真机等)

主要设计要素:

事务用品类的主要设计要素一般包括:

企业标志

企业名称(全称或略称)

标志字

标准字

标准色彩

企业造型

象征图形

企业署名

地址、电话、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信箱、邮政编码

企业标语口号

营运内容

事务用品名称(如“请柬”、“合同书”)

图形、文字、构图

肌理、制作工艺等

包装产品类

包装产品类项目细则:

1、外包装箱(大、中、小),

2、包装盒(大、中、小),

3、包装纸(单色、双色、特别色),

4、包装袋(纸、塑料、布、皮等材料),

5、专用包装(指特定的礼品用、活动事件用、宣传用的包装),

6、容器包装(如瓶、罐、塑料、金属、树脂等材质),

7、手提袋(大、中、小),

8、封口胶带(宽、窄),

9、包装贴纸(大、中、小),

10、包装封缄(大、中、小),

11、包装用绳,

12、产品外观,

13、产品商标表示,

14、产品吊牌,

15、产品铭牌等。

主要设计要素:

包装形式:

单件设计、成套设计、组合设计、组装设计等。

构成要素:

企业署名(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企业造型、象征图形等),

图形(摄影、插图等),

文字(使用说明、质量保证等),

材质(纸、塑料、金属、布、皮等),

结构,

制作工艺等。

旗帜规划类

主要项目细则:

1、公司旗帜(标志旗帜、名称旗帜、企业造型旗帜)

2、纪念旗帜

3、横式挂旗

4、奖励旗

5、促销用旗

6、庆典旗帜

7、主题式旗帜等。

8、其中各类吊挂式旗帜多用于渲染环境气氛,并与不同内容的公司旗帜,形成具有强烈形象识别的效果。

基本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企业名称略称

标准色

企业造型

广告语

品牌名称

商标

图形

材质(纸、布、金属等)

员工制服类

主要项目细则

1、男女主管职员制服(二季)

2、男女行政职员制服(二季)

3、男女服务职员制服(二季)

4、男女生产职员制服(二季)

5、男女店面职员制服(二季)

6、男女展示职员制服(二季)

7、男女工务职员制服(二季)

8、男女警卫职员制服(二季)

9、男女清洁职员制服(二季)

10、男女后勤职员制服(二季)

11、男女运动服(二季)

12、男女运动夹克(二季)

13、运动帽、鞋、袜、手套;

14、领带、领带夹、领巾、皮带、衣扣;

15、安全帽、工作帽、毛巾、雨具。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基本视觉要素的运用,如企业标志、企业名称、标准色、广告语等

制服的内外造型(外观形态、内部款式等)

质料(如朴素自然的棉麻布料,庄重挺拔的毛料,华丽高雅的丝绸缎料等)

不同岗位性质的制服色彩

专制的衣扣、领带、领带夹、拉链、皮带等服饰配件

媒体标志风格类

主要项目细则:

1、电视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2、报纸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3、杂志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4、人事招告商标标志风格;

5、企业简介商标标志风格;

6、广告简介、说明书商标标志风格;

7、促销POP、DM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8、海报商标标志风格;

9、营业用卡(回函)商标标志风格。

媒体广告类

主要项目细则:

1、导入CI各阶级对内对外广告;

2、企业简介、产品目录样本;

3、电视CF、报纸、海报、杂志广告;

4、直邮DM广告、POP促销广告;

5、通知单、征订单、明信片、优惠券等印刷物;

6、对内对外新闻稿;

7、年度报告、报表;

8、企业出版物(对内宣传杂质、宣传报)。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名称略称、象征图形等企业署名

企业色彩系统的运用

媒体比例尺寸、篇幅、材质(如纸、霓虹灯等)

文字、图形图象、声音、镜头、光影及其结构格式

室内外标识类

项目细则:

1、招牌类:

2、室内外直式、模式、立地招牌;

3、大楼屋顶、楼层招牌;

4、骑楼下、骑楼柱面招牌;

5、悬挂式招牌;

6、柜台后招牌;

7、企业位置看板(路牌);

8、工地大门、工务所、围篱、行道树围篱、牌坊。

指示类:

室内外指示系统;

1、符号指示系统(含表示禁止的指示、公共环境指示);

2、机构、部门标示牌;

3、总区域看板;

4、分区域看板;

5、标识性建筑物壁画、雕塑造型。

环境风格类

项目细则:

1、主要建筑物外观风格;

2、建筑内部空间装饰风格;

3、大门入口设计风格;

4、室内形象墙面;

5、厂区外观色带;

6、玻璃门色带风格;

7、柜台后墙面设计;

8、公布栏、室内精神标语墙;

9、环境色彩标志;

10、踏垫;

11、烟灰缸、垃圾桶;

12、员工储物柜;

13、室内装饰植物风格。

交通运输工具类

1、营业用工具,如服务用的轿车、吉普车、客货两用车、展销车、移动店铺、汽船等。

2、运输用工具,如大巴、中巴、大小型货车、厢式货柜车、工具车、平板车、脚踏车、货运船、客运船、游艇、飞机等。

3、作业用工具,如起重机车、推土车、升降机、曳拉车、拖车头,公共用清扫车、垃圾车、救护车、消防车、电视转播车等。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品牌标志

标准字体

企业造形

象征图案及其组合方式,位置比例尺寸、制作工艺等

展示风格类

项目细则:

1、展示会场设计;

2、橱窗设计;

3、展板造型;

4、商品展示架、展示架、展示台;

5、展示参观指示;

6、舞台设计;

7、照明规划;

8、色彩规划;

9、商标、商标名称表示风格;

10、椅子、桌子、沙发等风格。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标准字体

标准色

文字

图形

企业造型

空间结构

灯光

材料

展品

影音等

专卖店识别风格

专卖店识别企划:

其一,准备阶段。

提出整个识别设计的进度表,并列出有关应知事宜,创意设计方案和简单说明,收集各项资料,制定专卖店识别所需的计划等。

其二,设计阶段。

根据上阶段所准备的资料,制定平面配置图及各部分的立面图、透明图;制定家具风格、色彩规划及材料计划表。

其三,编制规范手册。

制作详细的平面图、立体图、剖视图和局部大样图;

灯光配置规划和说明;

家具配置计划图;

施工规范图;

施工规范说明。

项目细则:

1、各空间区域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施工图;

2、各类材质规划;

3、各空间区域色彩风格;

4、功能设备规划(如水电、照明等);

5、环境设施规划(如柜台、桌椅等家具,盆栽、垃圾桶、烟灰缸等环境风格,各类橱柜);

6、店员服饰风格、店内外广告招牌造型;

7、店内外标识类;

8、商品展示类(如商品陈列台、促销台、价目牌、分类牌、店卡、目录架、品牌灯箱等)。

返回页首

四、编制VI视觉识别手册

设计手册结构体系

其一,概念的诠释。

如CI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系统的构成及内容说明。

其二,基本设计项目的规定。

主要包括各设计项目的概念说明和使用规范说明等。如企业标志的意义、定位、单色或色彩的表示规定、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标志变化的开发目的和使用范围,具体禁止使用例子等。

其三,应用设计项目的规定。

主要包括各设计项目的设计展开标准,使用规范和样式、施工要求和规范详图等。如事务用品类的用字体、色彩及制作工艺等。

设计手册编制形式

其一,将基本设计项目规定和应用设计项目规定,按一定的规律编制装订成一册,多采用活页形式,以便于增补。

其二,将基本设计项目规定和应用设计项目规定,分开编制,各自装订成册,多采用活页和目录形式。

其三,根据企业不同机构(如分公司)或媒体的不同类别,将应用设计项目分册编制,以便使用。设计手册具体内容

其一,引言部分。

如领导致词,企业理念体系说明和形象概念阐述,导入CI的目的和背景,手册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其二,基本设计项目及其组合系统部分。

如基本要素的表示法、变体设计等。

其三,应用设计项目部分。

第2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舞台化妆;造型设计;体会;改进

舞台化妆造型是一门形象设计的艺术,涉及到心理学、美学、色彩学、化妆造型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等方面的知识,舞台化妆造型设计对于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人物形象是舞台表演的关键,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化妆造型与舞台效果的相互配合,舞台化妆造型设计对提升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意义

舞台化妆造型设计,对于人物化妆与造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的提升演员的表现力与表演的准确性,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舞台表演中,剧情是框架基础,人物表演才是核心,舞台化妆赋予演员表演的个性特征,通过舞台化妆,可以准确把握所饰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民族、职业、时代等客观特征。此外,通过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舞台的表达效果更加出众,表演者与舞台的设计、灯光、布景彼此呼应,舞台的的视觉表达效果充分展现,进而提升表演者的舞台表现力、感染力。舞台化妆造型对于演员既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有雪中送碳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通过舞台化妆造型设计,有效地衬托演员的优势,或者是姣好的面容,或者是优美的身材,或者是优秀的演技,演员可能也存在一些缺陷,也可以通过舞台造型设计,来弥补演员的一些缺点,通过对演员整体的造型设计,实现整体妆容的协调、美丽。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还可以增强演员的舞台表现力,给舞台表演赋予丰富的内涵,过舞台化妆造型设计,使得演员从形象上得到对角色更多的理解与认同,让表演者持续保持饰演角色心态,有助于表演者充分与表演的角色融为一体,从而带动演员情绪,使演员表演能够在塑造个性角色与人物性格中,获得自我的提升、观众的认可。

二、舞台化妆艺术的体会

化妆造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门艺术,舞台化妆是舞台美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服装、灯光、布景等部门一样,都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进行创作。

(一)舞台化妆艺术的特点

舞台化妆艺术是在综合运用色彩、线条、点的基础上,对演员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表演者的面部、头部以及全身进行塑造,使得表演者借助于不断更换的妆容兼演多种角色,也就是说,舞台化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演员形象全方位的塑造。舞台化妆艺术另一个特点是对化妆师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化妆师的化妆的水平、想象力,还有化妆师的临场应变与反应能力,因为舞台化妆造型要与舞台的灯光、设计、布景相协调,这就要求化妆师根据舞台灯光、舞台设计、舞台布景的想象与感受,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表演者进行有效地舞台造型设计,还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与剧情的设计,不断对演员的妆容进行调整,这都对化妆师的想象力与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舞台化妆艺术的感悟

舞台化妆艺术,是化妆师通过演员形象的塑造与观众的对话,一个演员经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化妆师的想象力与扎实的化妆技术。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化妆师,应该与演员、а荻嘟涣鳎对剧本多研究,明白导演的要求、演员的想法以及剧本的情景,和演员一样深入剧情用心感悟,通过自己想象力与化妆技术的集合,塑造出一个经典的形象,让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引发观众的认同感与共鸣。舞台化妆艺术是塑造整个人物角色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剧本剧情的支撑,没有深刻的剧情,再好的舞台化妆也只是花瓶的工匠,只有引人深入的剧情,才能让观众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演员的配合,哪怕是化妆化的再好,没有演员对塑造的人物角色的拿捏与表演,也难以把化妆师通过化妆塑造的人物角色的魅力展现出来,因此化妆师与演员的沟通非常重要。

三、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改进

(一)要注重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依据

正如在舞台化妆艺术的感悟所述,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离不开剧本、演员、导演的相互支持,因此在进行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从这些因素中汲取舞台造型设计的依据。比如剧本为化妆造型所提供依据,化妆师要熟读剧本,充分领悟剧本中作者对角色形象的描述,因为每个特定的形象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经过深思熟虑和艺术加工而形成,很多剧本对人物的性格外貌都有详尽的描写,化妆师一定要利用好这样的叙述,因为这是还原著作、尊重原著最基本的要求;导演风格为化妆造型提供的依据,导演是完成一台戏艺术构成的总设计师,而化妆造型是舞台的上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处理好导演和舞美设计的关系,其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要符合导演的要求、与导演的整体构思相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化妆师要放弃其重要的想象力与创作才能,化妆师要用自己卓越的艺术审美水平与技术,协调好导演的需求与剧本的意图。

(二)要注重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基本要素的运用

舞台化妆造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色彩、线条、点。化妆师在进行舞台化妆造型设计时,要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要素包括了色相、明度和纯度,合理的运用色彩是塑造一个形象重要的一步;化妆师要注重线条的运用,不同的线条传达出来的角色形象也不一样,比如直线刚毅而曲线柔和,通过对不同线条的合理搭配,提升整体妆容的效果,从而成功塑造不同的形象;化妆师还要注重点的运用,点包含了表演者眉、眼、鼻、唇这几个重要的部位,化妆师通过对各个点的形状、大小等部分的把控,将一个妆容的美感充分的展现,而且在追求部分美感的基础上提升面部整体的美丽效果,以此实现表演者最佳的表现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的提高与需求的变化,舞台化妆造型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化妆师也是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不断实现舞台化妆造型设计水平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泓森.舞台人物的化妆与造型浅谈[J].大舞台,2014年5月

[2]胡玉霞.舞台化妆造型的设计要素[J].剧作家,2005年3月

第3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基本要素;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表达方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81-02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辈子不断努力,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有时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很多方面其实做得很出色很不错,但由于某个方面考虑不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导致整个一堂课都归于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一堂课堂是否合格,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要求的任何一个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一堂课变成不合格,所以,这些要求,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

由此明显看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很有必要,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更为重要。作为年轻人,在教学手段不多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如何不出现较大失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可行,是必要的。文章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在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了虽然许多部分很好却某一个部分不足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严重下滑的局面,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哪些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作为课堂的基本要素呢?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的且能普遍适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以及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

一、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如果不合适,那么这一堂课必定会是失败的,道理无需多说。问题是,一堂课该讲哪些东西?很多老师在看了若干参考书和文献后,得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内容,而且还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到底讲授哪些部分合适?是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还是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甚至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可以肯定,上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取舍。第一,要根据学科的结构要求。学科结构的形成,有着本身的支撑系统,相互间有着必然的逻辑性和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都会在相应学科中处于相应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这个结构要求。第二,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一种理论,一种基本原理,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技巧,要注意些什么,当前的状态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引入新领域的途径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对于已经熟悉该内容的专家、内行,从内容上看,他们听了觉得很不错,无论内容的选取、布局等等各方面都很好,因而赞不绝口。可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该内容的学生,他们听了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就是没有设计好引入途径所造成的。

众所周之,一个人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在某种范围领域内的。对于这个范围和领域之外的概念,人们不但会有陌生感,而且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去想象。这是因为,新知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让学生听懂新领域内的新知识呢?这就需要在新、老领域之间搭设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学生从原有的老领域引入到新领域中来。这个通道就是引入新领域的途径。有时候,新老领域之间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引过来,有时候,则可能是崎岖的陡峭山路,这个通道很不好行走。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通道老师一定得搭建出来。那么,该怎么来搭建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逻辑推演法。这要求新老领域之间的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上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具有相应的推演能力,这时候,运用逻辑肯定能建立一个途径。如数学方法便是很常见的逻辑推演方法之一。

第二,生活经验法。对有些概念,由于极为抽象,仅仅依靠逻辑可能很难以让人理解,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如果生活经验中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借助生活经验,事情也许就变得相对简单。比如,对刚刚接触负数概念的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负数。如果只是把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讲出来,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演,学生很难真正弄懂。这时候,借助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三,相似联系法。有些概念,不能使用逻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遇到。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有某些共性,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相似性进行联系,相应建立起引入的途径。如“建筑学”立面造型中,关于“韵律”的概念,一方面,至少在目前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演,另外一方面,对于工科学生,生活经验此时也难有什么帮助。那么,在新老知识中找某种相似点,如“重复,间隔,共鸣,押韵”等等,从而建立途径,把新知识运用老概念来描述:“韵律,就是把很多建筑构件如何进行排列的一种手段,每隔一定间隔的重复,构件的形态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共鸣,就像诗歌隔一定的字数后会押韵一样,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这样,学生就很快能建立起新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知识完整性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和听老师授课是一样的,那么,老师的讲课就完全是多余(且自己看书用的时间肯定比讲课少得太多太多,因此学习效率还更高)。但事实上,极少有学生能完全通过自学把一本书真的学透彻。仅仅通过文字,很多东西是难以读出来和领悟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授课,就是要能把学生从字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这种讲解,不是把与知识点相关的东西,一点点都分开来慢慢讲,而是基于老师对自身厚博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后再删繁就简,本来复杂纷繁的内容,讲授出来却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很多老教师说的“一桶水的内容,倒出来的只能是一杯”。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喝的是一杯,得到的却是一桶水的容量,这样就会透彻、全面和完整,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老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公认的核心课程,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是,很多人在讲授这一部分,便详细讲解了使用环境、工程背景、试验的操作过程,仔细分析破坏形态,深入研究四个基本假定、极限状态下截面应力状态等等,这时候发现课时用掉很多很多,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还没开始讲,这显然很不合适。有些则相反,在简要概述试验情况与破坏特征后,就用牛顿的静力平衡概念,直接得出计算方法。这样一来,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都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整又不占用较多课时呢?在简要说明试验情况和破坏特征以及截面应力图以后,有两点需要学生注意:一是截面实际应力图很复杂不利于实际工程使用,二是实际材料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假想材料,对这些都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相应引入四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导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样给学生的虽然只是一杯水,却有着一桶水的容量。

四、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讲课,别人一听就懂,而有些人讲课,却是谁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甚至连内行专家都听不明白。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就是表达方式。虽然本文也属于教学法研究的范畴,但此处关注的明显是第二个,即表达方式。那么,对于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能不能找到一个简单易行、可以通用且还能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呢?与中小学学生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有着较强的接受、理解和分析能力,表达方法只要能满足平常成年人的要求即可。基于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的表达方法就是――“精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将字数压减到最少。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具体情况,即使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那么,采取精简的手段,也一定能让听众听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重点突出,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就好像一头豹子藏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周围有多余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容易辨别。如果一头豹子只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便是一目了然,立马就能识别。将核心内容无遮挡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精简的作用。例如,学生问国庆期间放假上课怎么调整的,有人便复制了这样一段很多人都看到过的文字:“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0月1日-3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10月4日(星期六)与10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10月6日(星期一)与9月28日(星期日)对调,10月7日(星期二)与10月11日(星期六)对调”。可学生们看完,没几个搞清楚了到底哪天该上哪天的课。精简后,变成:“1到7号放假,9月28日(星期日)上星期一的课,10月11日(星期六)上星期二的课”,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虽然没说,但都知道这是对调的结果。

显然,要求精简但不能少说,即使一个字少了,原意就变了。自然的,精简,就要求尽力不要多说一个字,说得越多,不但本质和重点越难以突出,越不利于理解,而且,多余的语言极大损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氛围。

根据上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以上四个方面,任意一个没做好,都将会导致整个一堂课的失败,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对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念超.论精讲多练教学法[J].交通高教研究,1994,(03).

[2]陈红,龙如银,芈凌云.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02).

[3]郭裕源.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第4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3.1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生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地形条件、气候的特点和造景要求,结合造园题材,力求适地适树。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基础[3]。

论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第5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活动理论;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6-73-03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earner'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ctivity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activity theory to digit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in digit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n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existing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arrie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gital environment; activity theory; learning activity;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0 引言

数字化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迅速造就了传统课堂教育向网络数字化教育发展。数字化环境教学应运而生。

这里的“数字化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课程资源融为一体的远程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习个体与群体选择了数字化环境进行学习,如校园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公开课,甚至新兴走红的MOOC等,学习空间以分布式的方式置于一个超越了传统课堂边界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探索与设计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化环境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如何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计并实现数字化环境符合学习者行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这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1]。

活动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学习看作是学习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主要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2]。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并强调从文化――历史和辨证的角度对实践中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进行解析[3]。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通过对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活动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代[4],将活动和活动系统作为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并提出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活动系统中包括主体、客体和群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三个次要要素。主体是活动系统中的个体要素,是活动的执行者;客体是主体通过活动想要影响、改变或产生的东西;共同体是活动发生时活动主体所处的群体;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规则是活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规定、规范、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隐性的社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六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活动系统,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与生态系统一样,在人类活动系统中包括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交换子系统。

人类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活动,活动又进一步发展意识,如此循环。因此,活动理论体现了人类意识与活动的辩证统一。另外,活动理论强调工具的作用。工具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是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手段,反映了他人在早期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发明或改进工具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

2001年,恩格斯托姆在上述活动系统结构基础上,引入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活动系统更加开放,如图2所示[4]。 某一特定活动情境中的客体(客体1) 可以从初始状态经活动系统建构为集体意义的客体(客体 2),甚至转换为多客体共享的客体(客体3)。

因而,客体活动的目标并非短期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至此变得丰富和开放,恩格斯托姆进而提出活动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

2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学习生态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造和维护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5]。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共同体以及数字化环境和虚拟学习工具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六个基本要素,如图3所示。主体是学习者个体;客体是学习内容;共同体是基于课程、目标或任务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工具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指数字化平台、教学组织者的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资料和中介符号,以供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和解决问题;规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协调形成的规则,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应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责和系统权限。劳动分工是学习活动或任务的分工,即学习分工。

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个体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生产者”,也可以作为设计者,利用数字化环境中提供的工具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并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和评价,把初始状态的学习内容转化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新的学习资源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升华为新的学习内容,如图3中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发展的学习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学习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习者学习,在某课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体生产并发展的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多个学习共同体共享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客体)并非静止的,而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着活动理论的意识与学习活动的辩证统一,并且强调了资源(工具)的重要作用。

2.1 主体――学习个体

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从事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活动包含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学活动只存在惟一的主体――学习者。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学习者个体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及交互协作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帮助并指导学习者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组织并协调学习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客体――学习内容

客体是主体追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客体激励着主体,进而驱动活动系统,使得活动系统以客体为导向。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学习内容则是客体。学习内容承载于视频、音频、文本、图片,教学组织者辅助支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发展出新的学习成果。

2.3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即是活动系统参与人员的集合体。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是封闭式的进行学习,而是往往以群体形式学习,与教学组织者沟通、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教学组织者扮演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作者角色,促进学习个体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引导学习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实现自我的同一性。

2.4 工具――资源

工具即是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学习材料。工具是帮助共同体成员学习的手段,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认知和交互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资源”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达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之和,包括数字化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中介符号等。“资源”的这一界定则完全能和活动系统结构中的“工具”对应起来,既不存在“工具”一词直接引用带来的过窄问题,也不存在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资源”界定过宽的问题[6]。

2.5 规则――角色

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建立起来的规范和标准,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用来协调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源于社会群体中各种角色的冲突和调解,是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契约。角色就是在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动的一类人。角色是规则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对应,代表了某一类社会群体、各种角色及其规范的总和,即构成社会的总体规则。数字化环境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体现在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不同角色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权限和职责。教学组织者处于学习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角色,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中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履行相应的权责。因此,结合数字化环境的特点对“规则”进行具体化,取“规则”的子概念“角色”对应“规则”。

2.6 劳动分工――学习分工

这是主体在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经过一定的劳动分工而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共同体通过劳动分工,落实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内容,履行相应权责,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劳动分工即为学习分工,由教学组织者或群体协商组织实施,用于规定学习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横向任务安排和纵向权力及地位分配,是共同体成员用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方式。

3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3.1 现有数字化环境教学分析

数字化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搬到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资源共享平台以及课程资源是数字化环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主要元素。

MOOC诞生之前,优质资源共享是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教学组织者在网络课程中担任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教学资源自之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者的交互较少,没有师生交流答疑的专用平台,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检测的手段;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网络课程学习的单一性。

MOOC主要目的并不仅是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服务。MOOC中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测试、在线论坛、交互工具以及模拟实验等相互匹配的系统资源。教学视频不再是一个学时的教学录像,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短片,并由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短片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MOOC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学习视频课程,并可向教师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也可通过课程论坛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教师则对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提出反馈,这些措施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缺乏互动的不足。课程的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MOOC在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学习交互方式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这也是MOOC课程能够获得教育领域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的主要原因,并为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思路。

3.2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良好的交互、客观的评价是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

知识点微课程化和系统化是课程资源组织的重要手段,这也适合于当今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专注时间的角度来看,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易为广大网络学习者所接受。教学组织者根据教学目标把某课程的知识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微知识点,有机地以微课程的形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与其对应的演示文稿、视频、测试等配套课程资源,同时提供良好的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建议。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一课程进行学习时,将在课程论坛、微博、微信、线下见面讨论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学组织者,并由组织者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并推送给学习者,如图4所示。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3.2.2 学习交互设计

学习交互设计得是否合理是数字化环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与教学组织者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三种类型,如图5所示。良好的导航策略、学习指导和交互媒体等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互。教学组织者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过程监测等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协作会话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浏览学习任务、在线答疑和讨论等记录在日志当中的行为来展示学习者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组织者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

3.2.3 学习评价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保证课程资源处于动态生成状态的重要因素[7]。良好的评价应该呈现出客观性、多元化、多维度等特征,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图5中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在线测试。数字化环境下,由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日志文件中需要记载学习者进入该课程点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在线提问的频率、参与讨论的时间与发言内容相关度、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学习成果创新指数及反馈次数、客观作业题和测试题的得分情况等反应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变量,日志文件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定期从日志文件中提取出与学习状态相关的变量,并将结果推送给教学组织者。

4 总结

数字化环境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效果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出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结构模型,并进行课程的组织与生成设计、学习交互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以期为数字化环境教学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清堂,叶杨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2] 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有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单迎杰.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教

育技术,2006.3:54-57

[4] 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1):133-156

[5]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

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I(3).

[6]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

育杂志,2014.1.

第6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协作学习;Wiki;社会性软件;学习系统

1 引言

Wiki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协作式写作系统,一种用于多人协作创建和编辑网页的Web工具。1995年Purdue大学的WardCunningham创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Wiki网站。后来,随着新一代互联网――Web2.0概念的提出,Wiki成为Web2.0的核心应用之一,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具有使用方便、自组织、开放性等特性。Wiki网站容许任何访问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地加入、删除、修改所有的内容,甚至连登录都不需要,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与Wiki有着天生的“姻缘”。利用Wiki特有的技术元素构建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团队的合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共创和分享。

2 开放式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Wiki构建的开放式协作学习环境,是在Wiki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的协作式学习方式。

3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模型设计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3.2系统组成描述

如图1所示,基于Wiki系统的开放式协作学习模式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即协作小组、学习任务、成员、教师及旁观者。

3.3基于Wiki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实现

(1)Wiki引擎的选择

随着Wiki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Wiki引擎,使用较为广泛的有JSPWiki、WikiMedia、WakkaWiki等。本系统采用JSPWiki引擎。JSPWiki是一个基于文本文件的简易Wiki系统,包括了身份认证,版本控制等基本功能。

(2)系统的框架结构

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实现角色管理;小组管理模块实现基于角色的小组管理功能;作业管理模块实现基于不同角色的作业管理;页面管理模块实现基于小组的页面控制策略。

(3)角色控制

在学习平台上,参与一个学习任务从建立到完成过程的用户按照角色可以划分为教师、小组内的学生、其他组学生和匿名用户。通过划分用户类别,对不同类别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JSPWiki引擎中的用户只分为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用户信息在XML文件中存储。为了便于用户权限管理,我们采用MySQL数据库来存放用户信息。

(4)小组管理

在学习平台上,由教师将已注册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可以动态地创建小组、编辑小组、删除小组)。教师对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作业,小组成员进入自己的小组页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7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自古以来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事例很多,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团体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例如组装一台电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但是如果让一个人从零件是怎么生产的开始研究起,到最后完成一台电脑估计几辈子也完不成不了。我们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古今几千年的合作。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的必要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尝试小组合作,让智慧进行一次次激烈的碰撞,产生灿烂的火花。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它绝非单一独立的。我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及创建有效的课堂合作小组的方法,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小组合作的基本要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的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评价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合作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对他们讲明合作要求:

1.对小组成员的要求:(1)只与同组成员交谈,只围绕合作的内容与问题交谈。(2)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3)积极参与话题交谈。(4)与团队其他成员多交流沟通,主动互助。(5)鼓励成员积极发表见解,并认真倾听。

2.课程目标内容必须适当。美国一项合作学习的实验报告指出。不同的教学设计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例如,在"造型表现"这个领域里面,低年级主要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并把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才逐渐显晰,出现了如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术语,并且要求学生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差异化和统一性等原理进行组织活动。

(二)奖励机制

为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合作学习往往要求以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成绩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为了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奖励形式可以多样,如物质的(如笔擦、本子等学习用品)奖励,还有包括精神的(如小印章、奖状、小红花、成为值日班委等)。

(三)时间保证

在美术教学中,综合实践(学生完成作业)这一环节需要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多教师怕学生作业完成不了,在教学时就"开飞机",拼命压缩时间。特别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其合作的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革草结束了。结果是学生没学好,作业效果不理想。

二、创建有效的合作小组的方法

(一)划分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一组内,组成四人或六人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应该为小组做什么。此外,为了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及责任感,同一小组的各角色可以经常轮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班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应该是同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小组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二)教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介绍新材料或提供小组讨论、调查的问题及任务,促进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的变化而变化。

1.在介绍新材料或提供小组讨论、调查的问题及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关于画面构图这个内容时,就要开头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让各小组进行讨论

2.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一名促进者和合作者,但有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当小组进行交流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的情况及开展合作的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一边检查学生在桌上完成的任务,一边分析他们出现情况的原因,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特别是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时,教师可进行必要的示范。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及时的鼓励,把一些游离于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讨论中,以促进小组内或小组间更好地合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3.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是指导者。当学生形成小组统一意见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给出及时的反馈和意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景等等。

三、学习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我发现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明显的。首先,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多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无形的压力。其次,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愿意与人交流,逐步过渡到愿意而且善于与人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碰撞,从而迸出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刺激学生课堂的信息接收量,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意识,这对他们今后参与竞争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张东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

[3]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第8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国内学者文庆城、罗星凯等从科学假设的数量、质量、对所提出假设的解释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1][2]国内其他学者认为应从“加强‘双基教学’、尊重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加强假设方法的教学”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假设能力。[3][4]国外学者奎因(Quinn)、劳森(Lawson)等[5][6]分别从假设质量的判断和假设论证方式来探讨学生科学假设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或仅关注科学假设自身的含义和质量评价标准,未注意科学假设能力的其他维度;或属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基础薄弱。要完整了解科学假设能力结构,制定科学假设能力培养的合理策略,还必须从科学家提出假设的逻辑机制去探讨。

    一、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机制

    科学家究竟是如何提出科学假设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发现是个归纳的过程,所谓的科学假设也就是由归纳而产生。现代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我们不可能从事实归纳出任何假设,因为如果没有假设的指导,人们就不知收集哪些事实。换言之,即使是归纳也是以假设为前提。演绎也不能产生任何假设,因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推知个别,如果前提为真,其结论也为真,即演绎推理并不会产生新的命题。因此,科学假设既不是通过归纳,也不是依靠演绎推理产生,而是科学家发明出来的。除直觉、顿悟等非理性因素外,科学假设的发明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机制?目前科学哲学界的共识是,提出假设具有一定的逻辑模式,皮尔斯提出的溯因推理是产生科学假设的唯一逻辑操作。溯因推理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的一种推理方式,它的触发条件是事实与预期不符,如新事实、异常事实的出现。溯因推理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假设以解释这些事实。其逻辑形式可用如下模式表示:

    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A被观察(推理的前提和诱因)。

    找到一个假设H(省略了另外的前提——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它能作为A的原因并解释它,使A变成不吃惊。

    因此有充足的理由去推敲H,使它成为可能的假设。[7]

    其中,H与A之间在认知上存在着相似关系。由此可见,溯因推理的逻辑起点是已有的事实、知识和理论,结论具有或然性的逆向推理方式。皮尔斯认为,要从事实过渡到假设,溯因推理重要的认知特征是相似性。[8]其中,模型推理和类比推理在假设溯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科学家提出假设的具体思维过程

    从有待解释的事实开始,分析它们,然后发明出科学假设,溯因推理产生科学假设的具体思维过程是什么呢?以下用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模型来说明。

    意外的现象被观察: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粒子散射实验时发现,大多数粒子可以照直透过金箔,偏转很小的角度,但有小量粒子产生很大偏转,极少数粒子竟被反弹回来。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原子里面大多数应该是空虚的,而中间有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的原子核。

    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中寻找相似的现象: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99.87%,而体积却占太阳系的很少一部分,这些与原子结构相似。太阳与行星之间遵守万有引力定律,而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吸引力遵循库仑定律,这两个定律的数学关系式也基本相似。

    借相似现象的因果解释提出假设:原子的行星结构模型假设的提出。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想象,卢瑟福在面临迷惑的问题时,必定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思考了多种相似经验现象,然后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作为问题的假设提出。科学史上,类似的科学发现比比皆是,如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是把光与电磁波进行比较而做出的发现,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过程也是不断地用所掌握的恒星和卫星的知识与观察到的证据做对比。由此可知,从意外现象到假设之间存在一条可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从已有知识和理论中寻找相似的经验现象或理论,并借用其中的因果解释而提出假设。科学假设提出的整个溯因过程可用以下图形来描述:

    其具体思维步骤为:(1)科学假设的产生过程从分析问题,探讨其中的因果关系开始;(2)推理者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与当前问题情境相似的经验现象;(3)探讨各种相似经验现象的因果解释;(4)把各种经验现象与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比较;(5)借用经验现象的因果解释提出假设;(6)选择合理的科学假设。图中“”表示问题情境和经验现象间的对比。由此可见,假设产生的溯因推理程序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探索、比较、综合、选择等思维操作。由于人类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造,我们就不能把上述环节狭隘地理解为类比推理过程,如寻找相似经验这个环节,除类比推理外还包括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想象出与问题情境相似的结构模型,如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的发现。其中,非理性思维的灵感、直觉等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假设能力的含义及结构

    (一)科学假设能力的含义

    由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可知,要提出科学假设,推理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丰富的经验性、陈述性知识;二是具有溯因推理能力。而要选出合理的科学假设,推理者还应知道假设质量的判断标准和具有一定的溯因论证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假设能力是集科学事实知识、方法知识、溯因推理能力等因素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对科学假设能力界定为,面对令人迷惑的自然现象,推理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提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假设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科学假设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一般假设能力和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它又随假设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是一般假设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结晶。

    2.科学假设能力有显性的逻辑操作机制,是可以培养的。科学假设能力体现在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科学知识、已有经验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前提,但缺乏溯因推理能力,不懂科学假设能力基本操作,科学假设能力也无从谈起。因此,科学假设能力是科学知识和溯因推理能力的有机结合。

    4.科学假设过程也是科学思维不断地调整、监控、反思和评价的过程。

    (二)科学假设能力的构成要素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是由操作、内容、产品所构成的三维度空间结构。虽然该三维结构模型能较全面地反映智力的基本成分,但科学假设能力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在假设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思维的调整和监控以及思维品质的作用。这些都是在智力基本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思维能力要素。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假设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1.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

    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是指提出和评价假设所依据的科学知识、经验等,是假设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原始动力。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不能准确提取相应知识,人们很难提出合理的科学假设。因此,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包括对科学问题的理解,科学常识、规律、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生活经验等因子。

    2.科学假设能力的操作

    科学假设产生遵循一定的逻辑机制,也有具体的思维流程和方法。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品质和监控等要素都要通过操作要素体现,因此,操作是科学假设能力的核心要素。此要素因子有5个,即分析问题本质、寻找与问题现象相似的经验知识、对比问题情境和各种经验现象、借用经验现象的科学解释提出假设、选择合理的假设。

    3.科学假设能力的产品

    产品是指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果。其判断标准是科学假设的质量水平。波普尔、亨佩尔等从简单性、可以检验、强大的预见功能、经验和理论支持等方面来判断假设的质量。[9]据此,产品要素包含的因子为:基于经验、可以检验、预见性和简单性。

    4.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

    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是在假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科学假设能力产品的质量,是衡量个体科学假设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共5个因子。

    5.科学假设能力的自我监控

    科学假设的自我监控就是在提出、评价、选择假设的过程中自我监督和控制。其表现为:明确解决问题方向,了解提出假设思维的过程;懂得假设产生常用的推理方法;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使思维集中到问题的假设上;能够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和方向,及时发现经验现象和问题间的差异等。

    (三)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模型

第9篇:角色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模型;绩效评估

1 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1.1 Petri网技术

Petri网是一种特殊的有向图,它由两种互不相交的节点组成,即变迁和库所,而从库所到变迁或从变迁到库所的有向连线称为弧,即流关系。Petri网的状态称为标识。

1.1.1 Petri网基本结构

常见的流程包括顺序、迭代、并发和选择等。

1.1.2 Petri网性质

Petri网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代数分析法和可达图(或可覆盖树)分析法。在代数分析法中,用关联矩阵来表示网的结构,用向量来描述网的状态。在有界Petri网的可达图分析法中,由于可达标识集R(M0)是一个有限集,可用一个有向图RMG(PN)=(V,E,f)来表示该网的状态变化情况,其中V= R(M0)。对于Mi,Mj∈R(M0),若t∈T,使得Mi [t>Mj,则从结点Mi到Mj画一条有向边,即(Mi,Mj)∈E,并在这条边旁标以t,即F((Mi,Mj))= t。而在无界Petri网的可覆盖树分析法中,可覆盖树是用有限树图的形式反映Petri网状态变化情况的规律,同时也引起了某些重要信息的丢失。

1.2 扩展Petri网

在实际应用中,传统Petri网显得功能不足.具有封闭、状态空间爆炸、模型转换困难等几个缺点,为了解决传统Petri网存在的问题,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传统的Petri网进行了扩展,通过这些扩展,就可以对复杂情况用结构化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建模,把这种经过扩展的Petri网称为高级Petri网。面向对象的Perti网保持了原始Perti网的结构,为直接应用经典Perti网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这些对Perti网的扩充方式对于Perti建模能力和求解能力的改善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益处,也为开发基于Petri的政务流程模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1.3 Petri网分析技术

近年来,Petri网和工作流技术综合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形式化分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具有较好地模拟与验证能力。Petri网分析技术可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形式化模拟与验证,主要包括:基于时间Petri网的方法,基于时序Petri网的方法,基于文档Petri网(documentary Petri nets)的方法,一般Petri网分析方法,高级Petri网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基于Petri网和高级Petri网的密码协议分析方法。在传统的政务信息处理中,大多数交易信息基于文档的形式存在。在电子政务信息交换过程中,文档即指电子信息。这些文档需要满足一定的处理需求,包括形式化需求、符号表达需求和验证需求,可以通过文档Petri网来满足这些需求。在文档Petri网中,变迁标号用来指定引发变迁的角色,行为主体中的标号Token可用于设计计时器。变迁的引发条件不仅要求它的每一个输入库所有一个Token,而且还应满足计时器的条件。允许存在多种类型的Token,并且Token的类型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一般电子信息和道义状态等。在图形表达上,将存放不同类型信息的电子信息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2 电子政务系统参考模型

2.1 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

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可以帮助识别政府的主要职能。纵向模型描述的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内涵,反映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职能。从纵向来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行业层、综合层。①基础层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本要素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企业和对土地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对本国公民、外国常住居民和外国暂住居民(如旅游者)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对境内一切中外企业、以及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管理。对土地的管理包括对一切土地资源,即包括对湖泊、河流、山脉、森林等一切资源在内的管理。具有基础重要性的管理还包括对房屋(建筑)的管理,车辆、船舶的管理,直到每一种原材料、每一个产品的管理。事实上,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许多职能都有赖于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②行业层包括实现不同的政府基本职能的许多部门,如金融、税务、财政管理、发展计划、外经外贸、国民教育、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直到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等。显然,没有对人、对企业、对土地资源等基本要素的有效管理,不可能形成对国家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的有效管理。③综合层是电子政务纵向模型的第三个层次。实际上是各级政府的战略层和决策层。位于这个层次上的政府部门除了有首脑机关之外,还包括各种国情、国策的研究与分析部门,如政策研究、发展研究、统计分析、国情分析等,以及政府的机关管理部门。综合层基本上利用基础层和行业层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做出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和各种决策。

从功能上看,三个层次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依次升高,对所使用数据信息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需信息系统逐渐由事务处理系统向决策支持和智能型系统过渡。

2.2电子政务的横向模型

横向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之间和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在业务活动中的共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库房及器材管理等,是许多政府部门所共同具有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可以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业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政府业务活动的信息化。

从功能上看,横向模型描述的是行使政务各种职能所必需的业务活动。它是电子政务的外延,通过各种业务活动的进行,政务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综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纵向模型及横向模型,可以抽象总结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参考模型。

3 小结

电子政务系统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政府部门对政务系统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分析,抓住不同政府部门政务系统的共性,抽象成为模型,能够为政务系统的实施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就有了政务系统实施成功与否的度量标准,也为政务系统成功实施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和思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在方法和策略上要做出大胆创新和探索,要积极研究和采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