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服装设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理论

第1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服装;格式塔;创意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7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服装基本构成要素对于设计进行创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认识到服装形态的整体性和所呈现的精神性。在设计中,人的主观创意如何转化成客观的物质?这些形态元素又如何组成一个视觉整体?构成形式应该遵循怎样的知觉规律?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寻找到答案。格式塔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就是建立在图像形式关系上的整体观念,本文将尝试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

一、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它的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感觉经验的限度。因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体系初期的大量实验是在德国柏林大学的实验室完成的,所以也称其为“柏林学派”。格式塔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所以格式塔心理学根据原意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知觉规律的学科,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坚持了心物场和同型论两个重要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强调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不等同于物理世界,观察者知觉的现实称作“心理场”,而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同型论是为了说明心和物都具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都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成为组织律,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说,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通过格式塔心理W我们了解到如何从认知的角度认识人与服装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所有的知觉最终都是通过唤起视觉张力场来增添作品的表现性的,服装与人体结合具有强烈的表现性,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中最有趣的一个范畴。因此,将格式塔心理学和服装设计相结合,应用到创意中,会帮助设计者开拓出另一条思维道路,有助于实现更人性化、更自由的作品。

三、格式塔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格式塔理论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有巨大空间,如何发挥格式塔理论的重要价值,指导设计实践,创造出神奇的视觉效果,带来明显经济效益,是研究的根本目的。首先,服装对于人而言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传达媒体,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更是一种精神表现要素,服装设计师在构思作品时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还要充分融入和尊重人的情感,满足人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充满创意的服装是我们感性欣赏和创造性自我提升的场所,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关注这种意义上的服装,分析我们通过感知体验服装的方式,探讨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模式。

其次,服装的视觉力场是通过点、线、面、体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通过视觉立场的营造会起到升华作品创意的作用,并且使穿着者和观看者通过视觉体验到“场”营造的氛围。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理解服装的艺术形态结构具有极大帮助。

再次,格式塔视觉组织律包括丰富的视觉构成原则,将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性和连续性原则、完整和闭合倾向原则、相似性原则、延续性原则等巧妙利用,可以丰富服装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增加创意的趣味性,形成新的视觉效果。

最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为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连接打开通道,引导我们将丰富的情感用丰富多样的材质表达出来,也激发我们尝试材质的组合和拼接。

格式塔理论在创意服装设计的应用有巨大空间,已有新锐设计师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转化运用到服装设计创意实践中,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点、线、面、体视觉力场的营造,尝试用格式塔视觉组织律进行图案设计,用创意服装作品印证格式塔理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和出口国,应重视服装设计教育和对设计师的培养,提高设计能力,转变发展模式,探索有特色的创意服装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2]肖人源.格式塔法则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

第2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一、信息时代呼唤服装设计语言创新

伴随着纺织贸易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品牌竞争实力,占据纺织高新科技的制高点,主导着纺织服装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在纺织配额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下滑趋势并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特别保护条款”的施压和“反倾销案”等其它非关税壁垒的威胁,这种国际竞争引发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因WTO的到来而日趋淡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见,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正如“美力经济学”①新概念所言: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更美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的时期,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以美学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上,美的力量将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e”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从另一个方向也带来了服装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正经历着强大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职场中人,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经典服饰,质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个人情绪蓄积为巨大的社会心理集合时,便是现代服饰消费行为剧变和“新新人类”另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渊薮。今天,我们亲历过“衣冠楚楚”让位于休闲牛仔、一个“酷”字取代“君子风度”的服饰文化变迁,耳闻了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设计宣言,面对着设计师追求原始工艺的淳朴天真、醉心于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尝试“太空时代”的“未来时速”感觉和玩转了“三大构成”法则成为灵感溯源的现实。因此,当工业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到极致步入“后设计时代”,“地球村”的消费导向对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工艺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冲突的“泛工艺化”形式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服装设计语言的不断创新。

“艺术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术的科学思想。它从服装面料视觉创新入手,运用“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③,以探索点、线、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致力发掘、研究和创造全新肌理的视觉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形成了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差别化工艺。它以主动迎战、积极应对的态势参与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并成为我国染整学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亮点。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在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审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装为载体,探寻传统工艺蕴涵与西方抽象艺术意念有机结合的“艺术染整”工艺,其视觉创新的重要意义和运用高新科技进行面料功能性开发一样,对提高我国服装面料附加值,改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同质化、低产能、量增值减之痼疾,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强化面料的专、高功能和多“功能性”开发,主要是对纺织染整学科研究提出的课题,而“艺术染整”作为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和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性”深度开掘,则需要服装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们加盟创意。

“艺术染整”设计理念与“美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其倡导服装工艺个性化设计、视觉差别化创意和设计师充满才情创造新的时尚流行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拓宽服装、面料审美视野,突破经院设计传统,努力践行“美力经济学”的设计创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历程”。

二、“差别化”创意引领世界时尚潮

曾经有国内著名机构分析认为:意大利服装业屡创佳绩、长期制胜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历久常新的“文艺复兴效应”已经渗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学标准及对优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装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视觉肌理的丰富表现,他们在棉/锦纶、马海毛/锦纶等交织混纺的拉毛面料上,运用现代扎染工艺产生变化而又丰富的层次来传达面料独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开了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的距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时尚女装,也将扎染与绣花、珠片、皱褶等工艺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综合创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艺术染整”工艺女装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怀旧工艺风,再度领潮高级工艺女装市场而备受时尚界关注。当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始终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先进的纺机、纺织和制衣产业链与创新网络,是其重要的体制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文艺复兴效应”在铸就意大利享誉世界“工艺品牌”的利剑中无疑起着“灵魂”作用,这就足以说明视觉艺术的“美力”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欧洲时尚之巅,被称为“无风无浪”优势产业的意大利时装业的崛起,不仅始发于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和“泛工艺化”自由采撷设计思想的解放,还受益于他们没有重复法国高级时装产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定位。笔者以为:作为服装、面料视觉功能“艺术化”创新和工艺“差别化”实践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艺时尚服饰产业的重要参照。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欧洲休闲文化、美国牛仔文化对传统经典服装文化的冲击,来自西方的欧陆休闲风遭遇东方民族工艺潮,引发了世纪末全球性的文化回归风潮,得风气之先的世界著名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都将探寻设计灵感的目光投向东方、非洲神秘的工艺文化和先民远古的历史积淀,人们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马首是瞻,以浓缩东方哲思的天才创意和对服装面料“差别化”的功能再造,震惊世界,一举改写了高级时装业欧美“一元格局”的历史,成为“东风西渐”开一代时尚新风的先行者,为日本也为东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近年来,纺织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使我国面料、服装流行和设计的审美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以杉杉、雅戈尔等著名民族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产品结构调整和设计风格转型,标志着我国休闲服装规模市场的形成;而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和个性化消费新生代的迅速成长,昭示并呼唤着我国纺织、服装设计“工艺文化复兴”时代和“差别化”设计创造春天的到来!

在2004CHIC国际男装展会,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国内一批休闲男装品牌的崛起,它们在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处理方面已经越过了“面料至上”、“裁剪结构”等技术层面,转而更加关注视觉肌理艺术创造的二次开发、民族工艺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诉求。这种多元的、艺术与生活交融并渗透着设计师独特情思的个性化的“艺术染整”设计语言,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差别化”设计,冲破了长期以来“正装”的传统工艺禁锢,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思想,并使服装产业成为“艺术染整”工艺的创意载体和现代艺术创作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服装休闲化、设计“差别化”和“泛工艺化流行”热风拍面的今天,我国年青的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新语境的探索和创造,似已进入了一个勇于原创、敢为人先、挥洒自由和瑰丽神奇的境界。时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场热销的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在运用现代扎染抽象图形写意传神和西方个性化涂鸦艺术语言抒情释怀,在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技法、即兴喷绘和对传达出手工时代温情的民间“女红”技艺所进行的服装设计语言创新的尝试,使我国男装设计长期以来因“同质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难的“老面孔”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成为充盈着鲜明时代精神特质的市场宠儿。面对年青的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语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现出的东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的勃勃生机,诚如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国之行的由衷赞叹:“亚洲的文化和习俗总能成为我设计的灵感,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家,这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其实,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时装设计师们寻找个性化创意灵感的“源头活水”。像皮尔?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饮誉世界的时装设计大师在缔造自己时尚王国灿烂辉煌的奋斗中,都曾受惠于东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进行过成功的风格转型,他们藉此对世界时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大师们善于汲取东西方工艺文化精神进行服装设计“差别化”创意的成功经验,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语言创新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召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

设计在线.中国

三、“艺术染整”开创我国服装设计新天地

类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效应”,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民间工艺文化积淀,扎染、蜡染、蓝印等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都曾是驰誉中外的“国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艺,清新优美的图案构成,可视觉感悟但妙不可言的东方意境,恰是服装设计“差别化”的工艺瑰宝。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在《企业竞争》中指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艺术染整”以创造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工艺定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着力探寻产品差别化竞争路径的本质。

“艺术染整”概念是笔者以南通地区现代扎染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华艺扎染”市场国际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一文中进行了正式定义。它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艺术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和“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④两大部分。首先,它在继承传统工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技术集成和工艺美术创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现代扎染工艺具有无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优点,所以能根据市场流行导向进行及时创意和设计。这种在成衣上自由设计平面染色图形的独特功能,使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实样方案提交买家优选和确认,下单后即可迅速投产并能衍生出多组配色方案和各种图案花型,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序列优势和个性化的视觉审美优势,因而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时装产业“速度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即兴创意三维肌理美感的原创性技术,为传统的“平面”服装植入了浮雕艺术的因子,具有鲜明的工艺差别化特征。它能激活设计师创意灵感的火花,丰富服装视觉肌理效果和表现技法,使过度“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柔性、富于个性和充满原创艺术创造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国从事现代扎染研究开发的设计师通过反复实验,获得了科学翔实的材料记忆数据,并优选出不同组份的国产新型面料,创建的具有开放性的国产优化成型记忆面料数据库,完全能适应“艺术染整”工艺技法不断创新对材料载体提出的技术要求。其创作原理是将面料和成衣按服装设计要求设定工艺,辅以缕空、机绣、贴布等工艺元素后进行绞缬、聚合和皱褶。通过选择性采用自主开发的热敏辅料记忆成型、拧绞喷涂、皱纸转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创工艺技术的柔性化组合,经高温高压汽蒸或高温压延处理,达到改变服装面料纤维组织结构的目的,获得各种视觉“新外观”并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衣整体“软雕塑”艺术或局部浮雕艺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运用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艺术染整”技法与上述三维工艺进行的综合与创造,能产生出“万花筒”般的无数种组合方案和奇妙的视觉图形,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具有服装视觉革命的意义。上述这种通过“艺术染整”二次开发创造的艺术休闲时装,带给我们的完全是一种与普通印染工艺和常规服装设计“传统”手法迥然不同的审美风格。

“艺术染整”工艺二次开发和深度加工的服装成衣,以丰富变化的肌理图形,抽象写意的审美意趣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品味,予消费者以一般时尚服饰鲜见的视觉“愉悦”,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青睐有加,也让颇具艺术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质的法国、意大利等休闲、工艺服装市场欣然接受了国产面料的“以产顶进”。“艺术染整”工艺强化对服装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深度开发的探索,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整合国内传统工艺资源,积极面向国际主流时尚市场,有效规避因同质化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提高服装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产能,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和崭新的方法。以欧洲绿色生态和国际标准化生产规范为标准的“艺术染整”工艺,将“三染”聚合、绞缬、冰裂纹肌理等传统技艺精髓与自主开发的注淋、泼彩、喷涂、拓转、拧褶记忆成型等核心技术结合,集东方“写意”悠远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韵于一体,巧妙地将民间工艺文化、现代设计“形式美”法则、数码图形创意与纺织印染科技进行综合与创造,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科学、柔性、艺术并有着手工时代工艺特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染整学科分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天,当我们迈步入世与世界纺织服装业同台竞技之际,“艺术染整”挟全球休闲化流行风潮,集东西方自然造化,汇工艺历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装图形创意、设计和生产一体化工艺的独特优势,将时尚与速度、设计与流行、需求与生产完美地整合在一条充满柔性的产业链上,为我国设计师直面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天才创意提供了一个全新、自由的设计空间。

四、“艺术染整”理应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利器

在纺织服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国服装设计师应当借鉴国际成功典范的经验,敏锐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国际化”引发“泛工艺化”流行的历史机遇,以本土文化做支点,用国际化眼光望未来,从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入手,正确导入“艺术染整”设计概念,及时把握和正确运用民族“工艺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樊纲教授⑤指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品牌,我们强调民族性是对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但是只强调民族性,而没有现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国际化。人们对品牌的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把传统的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需求融合起来,这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e”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巨变所带来的服装个性化消费新需求,能否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开放自信的心态改造和扬弃民族传统工艺?在西方强势流行文化与东方历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汇的“信息爆炸”时代,“综合就是创造”的科学设计观,是否应该再度引起服装学界和设计师们足够的重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手工与科技、功能与形式,太多的“综合”命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读。笔者以为:“民族的”工艺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时尚的设计探索,是一个以国际化宏阔视野“东寻西找”⑥、用九死无悔的执著坚韧“水陆兼程”的长期、艰苦的求索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时下那种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经典常作简单、片面和浅层理解的阿Q精神,那种将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远古先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图腾设计”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简单的“描龙绣凤”,那种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装”湮灭的辉煌中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笨伯们,是难当时代赋予的设计大任的!一个志存高远并以振兴中华服装“民族品牌”为己任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外工艺休闲服装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是服装设计师进行视觉工艺“差别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设计风格和开发新的服装市场的无限天地。躬逢盛世,我们应乘“泛工艺化”流行之势,放眼国际时尚风云,探寻欧美服装流行机制,借鉴意大利和日本设计群体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运用“艺术染整”工艺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真正告别“面料至上”“裁缝情结”等传统设计思维模式,以具有鲜明时代个性特征的“大设计”观,去主动适应、拓展和创造、引导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流行,作为人类“惟美”理想缔造者的服装设计师,在娴熟运用面料质感语言的同时,怎样从面料视觉艺术创造入手进行全新的探索?在习惯于轻松驾驭服装裁缝结构技艺的同时,能否进行多维度思考并在发掘、强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特别是当使用进口面料进行中高档时装设计已经成为习惯的今天(习惯往往导致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对待国产面料的态度上是持无所作为的抱怨或自暴自弃的态度,还是应该像著名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创新之路,始终以朝圣般的虔诚向东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采风并能立足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开掘和创造面料和时装“视觉构成艺术”的另类之美呢?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并在积极的思考中敏锐地发现“差别化”工艺;只要能够充满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胆创意、不断丰富和创造出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只要能够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缝”等单一线性设计思维并以宏阔的视野去仰观俯察和大胆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只要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获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们的设计师们就一定能够充满信心、直抒胸臆、身体力行地去借鉴和运用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原创设计,也就一定能够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天地。

处于“未来时速”生态竞争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当你们在漫漫的时尚之路上下求索,当你们在市场采风中迸发出顿悟式的灵感火花并激活了独具个性化的天才创意,“艺术染整”独特的视觉创新工艺和工艺柔性化技术将带给你们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自由。在振兴中华、打造品牌、挑战竞争、发挥优势、引领潮流和追求服装面料视觉艺术化、审美个性化、工艺差别化创新的市场国际化征程中,具有中国原创意义的“艺术染整”工艺,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手中的一柄崭新利器。

参考文献:

①、2003年09月15日《大连日报》:在第九届“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决策学专家张顺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经济学”新概念。

②、“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顾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页。

③、《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已著,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④、“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公开号CN1563559A,“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公开号CN1563560A,发明人:顾鸣赵爱华林荣王春霞钱卫东黄卫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公报(周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月12日第21卷,上册第02号(总第983)第369页。

第3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色彩;应用;服装设计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22-1

色彩时时刻刻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同样人们也离不开色彩。在服装设计行业中,与其密不可分的就是色彩的应用,服装设计行业越来越离不开色彩,更多色彩已经被引入到服装设计之中。色彩已经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逐渐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色彩既有利于激发人们购买服装的欲望,又可以推动服装行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提高服装产品的经济利益。

一、色彩的概念

人们所看见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的世界,人们是通过光的作用才可以看见物体的颜色。光是人们感知颜色的基本条件,光和感觉构成了色彩,这也是形成色彩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同时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色彩的概念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受,但是色彩中蕴藏了很多知识,等待着人们去挖掘。

二、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色彩的原因

(一)消费者需要色彩的引入

当今的服装设计行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为了提高服装的销售产量,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其综合实力,服装的设计必须要从消费者的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时时刻刻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服装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不同的人追求不同色彩和款式的服装,人们对于色彩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服装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这就要求在服装设计中要引用不同的色彩。

(二)设计师对于色彩的思维转变

在实际的服装设计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工具,人们不断地喜欢一种色彩,又不断地厌烦一种色彩,这一过程是人们正常的心理特征。在服装设计中,引用的颜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服装销售的特别好,提高服装企业的经济利益,服装设计师开始转变应用色彩的思维方式。为了创造出适合人们满意的服装,对于色彩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再创造,创造出奇特、流行的色彩,使色彩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使色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合理的应用色彩

(一)提高服装设计师自身的色彩素养

在实际的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设计师是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它是服装设计的主导者。服装设计师自身的色彩素养直接影响着服装设计的整体效果,如果设计师的色彩素越养高,对服装设计的效果就越好。加强服装设计师色彩灵感的培养,并进一步对所有的灵感进行归纳和总结,色彩灵感的培养有利于创造出新的色彩,再将新的色彩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这将大大提升服装的审美效果。

(二)提高服装色彩再创造的能力

色彩的再创造过程就是将原有的色彩应用在新的设计当中,重新应用原有的色彩,色彩可以是一样的,但应用的设计却不同,这个过程就是色彩的再创造过程,也称二次创造。这并不是简单的色彩复制,而是将原有的色彩表现和新的画面形成对应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解放了原有色彩的状态,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形成新鲜生命的过程。因此,要注重色彩的再创造。

(三)注意流行色的应用

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色彩有很多种,那么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着不同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展现出个性,通常使用流行色。服装的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今时代的潮流在不断地变化,服装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喜爱,其设计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这才会体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的价值。这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色彩被称为流行色。

流行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人们的审美追求,它是对人们生活很好的反映,但是不能将流行色和服装款式孤立起来,要将流行色和服装款式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时髦款式与流行色的结合,在服装色彩搭配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近几年的色彩变化,并考察流行色和款式和颜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人们更喜爱的服装。

四、结语

在实际的服装设计行业中,色彩被运用的种类越来越多,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渗透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并且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把握好色彩搭配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好色彩其中的秘密,这样才能提高服装设计的整体效果,从而激发购买者的兴趣和热情。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石茂明.民族服饰・族裔身份・跨国主义―――以跨国苗族HMONG人为例[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2]祁春英.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与原始文化遗存的关系[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张.南诏辖境各民族的服饰及其文化内涵[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4]徐红,巴力登.浅析西域民族服饰中的尚黑崇白[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第4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作为一种艺术想象,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来源于现实而且又与现实不一致。不仅对已存在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认同,同时还要对新的形式予以探索与创新。既同科学性相关,又要同艺术性相关。同过去的规范和传统相比较,主要是添加了新的手法,通过形成新形象,从而表达出一种新感觉。创新的实验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设计素养。二是提高审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基本素养的角度来看,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艺术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等等,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实践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有着榜样的作用,而其教学方法的使用,应当不当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且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

1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服装设计不只是一种服务于大众的产品设计,更体现了艺术性。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较为明显,设计过程的多元化,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人们在对服装进行审美的同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要求服装设计师能够有更好的素养,同时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使得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要对服装设计的学生进行培养,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创造性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服装设计环节,去凸显创新理念,使得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有着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让自己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共存感。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时,需要对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同时还要侧重于教师的培养,让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 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追踪溯源法。在服装设计相关理论中,有些理论看起来是简单。但是其实并非如此,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理论,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还需要比较好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更正其对服装设计理论的基本了解。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比较明显。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实践背景比较浓厚,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该背景,在实际操作中,便没有办法对服装设计理论进行比较实际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底蕴的忽视,将会使得整个教学缺乏活力。同时,作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应当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些了解的基础之上,去激发灵感,从而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水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果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仅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引导,同时还要向学生积极介绍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其他书刊。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艺术,为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奠定相应的学科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通过高雅艺术的接触,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灵感。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对审美艺术以及相应的设计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使得学生有朝一日从事实践工作也能够受益良多。

(2)身临其境法。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服装设计需要不少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也是服装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例如,要让学生学会对面料进行识别和设计,同时还要掌握多种裁缝技能,如平裁、立裁以及缝纫等等,唯有不断地对基本功进行锻炼,才能够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并且自如的运用起来。不同的人对服装设计的运用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运用的方式、手段以及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和自然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如果要运用在实践中,可能可以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服装设计理论则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模式。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根据相关经验表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能够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很平凡的地方,都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关注一些不常为人发现之处,从而深刻体会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使得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种想象,不仅考虑充分考虑已知领域,更对已知领域进行突破,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创意可以反映在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针对题材创意,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等都需要进行突破。针对服装造型等等,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等,在色彩方面,则可以从中性色调以及对比色调等方面进行创意设想。总而言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去考虑服装主题以及服装造型等各方面问题,不断完善创意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还应当以学生为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等等方面的共鸣。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一、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服装专业90%的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在小学和初中几乎没有开过美术课,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尽管他们有想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而失去信心和兴趣。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对美术基础要求较高的服装款式设计工作岗位。他们中的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入手,优化课程设置

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使用的主要教材是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服装美术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我们在考虑学生的素质能力,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整个的教学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花卉线描等。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三、从整合教学内容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服装美术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要改变服装美术设计课教学孤立随意、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结合起来。目前,修订后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教学同步进行。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结合了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是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从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首先是课堂教学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也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及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此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如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运用Internet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五、结语

第6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

第7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时装设计与历史、社会、企业、市场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要求设计师具有独创性的专业素质,有预测或把控所处时代的时尚艺术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或方向,引导大众审美消费的能力。既要求设计师能有不断创新的设计才能,还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不能脱离社会和现实,更不能忽视时装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导向作用。只有这样,设计师的设计才能够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也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久不衰,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创意才是设计的灵魂,是成功设计的基础,它源于设计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感悟而不是兴起一时或一现昙花。今天的中国服装设计界、教育界,对于培养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建立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大多设计师虽然服装理论和专业技术受过不同培养,但缺乏对社会、对大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点的全面了解。学生积累的专业知识,如不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一味闭门造车,创制出的设计肯定没有时代感,甚至其模式将有损于对设计正确的把握,更无言设计让大众追随的时装。从服装设计发展来看,现代服装发祥于国外,我国的服装设计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和系统思维方式。不少设计师借用外国的当代设计形式时生搬硬套,或漠视本国丰富的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而一味追逐外国设计模式。这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系统地研究设计理论的结果,因而会出现大量互相抄袭、形式雷同、设计品位低下的现象。我国艺术发展处在落后于西方的状态,以此模仿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也由于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成熟导致多数设计者并不能正确地把握住西方设计的文化内涵,服装设计行业在艺术设计的范畴以内,而不例外。人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设计师也搞各种创新,展示风格,张扬个性。生活环境的差异,人文历史的不同影响,使得大多数设计者对于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时装潮流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盲目的模仿其表面风格、形式特点,对来自西方艺术的设计灵感则是泛泛而用,甚至对灵感由何而来不能理解,而对于真正品牌风格、文化等这些独特的语言却是模仿不了的。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发自设计师内心的真实情感,经不起社会和历史的验证。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首先要树立民族意识,越是民族的越会得到世界的认可与接纳,立足本国的国情和文化心理基础,使设计作品更具设计师的个性与创造性。世界上有些民族很注重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比如日本民族虽然穿戴国际流行的西洋服饰,但本民族的传统和服也穿戴至今,并不断在用料、缝纫、色彩造型等方面用新的观念加以发展变化和美化,使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更趋完善。再如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注重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发展,大搞时装竞争,设计师们在民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创新,创作设计出了既有本国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时装。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提升设计人员的艺术设计理论水平,多交流多实践,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吸取先进之道。我国的服装设计师要利用西方艺术文明的进步,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做深层次的研究,更加完善和丰富我们特有的设计理论。

二、设计师与设计素养

设计师是时尚的弄潮儿,而历史和文化更是具有意味的时尚。所以重视和学习民族文化与历史,获取专业发展演变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思想智库和学术资源与专业素养。一名设计师,要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做出中允的评价,对时下潮流与趋势做出恰当的判断,对五花八门的学说与理论加以评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想资料和学术资源,能帮我们不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匠人”与“匠师”的差别。学习了解历史知识,接受更多文化与专业信息,才能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将理论和图像信息融合,才会有更高更巧妙的创意,才可成为既有艺术家的创造力,又具市场意识的“商人”设计师。许多大艺术家、大师的创作成就与他们曾经花大力气收集和贮存大量信息有密切联系。著名的服装大师一詹尼•范思哲(GianniVersace)所设计的漂亮服装并非纯粹的个人创造。他在设计服装上采用的诸多形式美大多来源于他一生都非常迷恋的古希腊文化,尤其是他收集的大量古希腊时期的雕刻有精美衣褶的雕塑残像。这位服装大师每次在推出新一季设计系列之前,总要在书房里不停的翻阅。以致让书房管理员对他的痴迷产生了怀疑。他说过:“我的收藏跨越不同的艺术时期,从新古典主义的雕塑到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的饰物,还有20世纪的装饰艺术,这些藏品带给我很多创作‘能量’,这些也是我对工作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范思哲所指的“能量”就是创作的灵感,而正是他对欧洲文化的热爱使他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充满了对艺术的感悟和创新,从而产生出源源不断的令人惊讶的灵感让他活跃在世界顶尖的服装舞台上。

三、结语

第8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民族文化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出发,凡是在民族融合、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民族内的人民集体创造、继承、再创等反应本族的文化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具有此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的统称。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长河里,民族特色这一支流永远夺目璀璨,激情四起。它所带来的美,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这些民族特色逐渐成熟,民族特色之美逐渐被人士所接受认可。民族特色之美主要由文化内涵来诠释。通过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教学相融合,把民族特色之美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特定的纹样造型、结构、色彩等形式的表达,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设计师将具有特定内涵的传统图案的装饰造型、 色彩及工艺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在服装上,使民族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2 民族文化素养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所认知,有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服装设计院校大多数以培养学生的服装创意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设计技能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服装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学生缺乏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民族文化素养,设计出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服装即是商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要,唤起民族情感。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宽阔的民族文化知识面,能够设计出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学内容以突出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增加民族服装设计实践创新内容的比重。具体改革如下:

2.1 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论素养

民族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综合信息,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能动性。理论教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特征,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识别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差异,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阶段,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后,选择两种不同的民族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差异,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对分析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进行再设计。根据课堂观察、课后问卷反馈,学生在理论课时中学习兴趣很高,在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后,需要把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提取民族元素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由于民族文化元素众多,根据服装设计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民族元素进行专题教学,如民族服装图案提取、民族服装款式提取、民族色彩提取及民族特色服装工艺提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教学及探讨,让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民族元素方法,掌握把民族元素应用到服装中去的设计创新能力。

以民族服装图案提取专题教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设计类别中应用民族图案的案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线。以优秀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合理的把民族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这部分训练可分三个阶段:(一)民族元素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典型图案,建立民族文化数据资料库;(二)课堂演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提炼民族元素图案,并把图案进行设计应用到服装中去。让学生掌握从资料图片―提炼―设计等完整的过程及方法。(三)学生练习:教师课前做好准备,从世界各民族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40个民族,要求每个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民族进行民族元素调研,提取这民族的特色图案元素进行设计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课堂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的色彩、款式、工艺、图案等方面中,锻炼学生眼―脑―手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民族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图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书法元素进行创新 )。

2.3 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

服装设计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技能外,还要使理论与市场相结合,了解服装企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产品特色、市场定位、品牌的风格、产品的组够及上货计划等。因此,在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市场,在掌握好基本童装设计能力的前提上要做民族风格服装品牌的市场调研,首先从专业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去认识商品的特点及民族风格服装的设计要求,了解民族风格品牌的运作。经过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认真分析得出调研结果,再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小组分工,模拟某一民族品牌做出下一季度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以成衣的形式呈现。通过调研―设计方案―产品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正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产品奠定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结合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法、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市场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产品。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相关设计元素应用服饰产品的款式、色彩、材质、装饰等方面中,并使民族元素转换为市场价值,提高服饰产品的附加值。

第9篇:服装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新形势;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国服装出口率下降,而国内传统服装经营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模式成为服装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从服装设计理念到服装设计思路以及服装设计实践都必须紧跟时代总趋势。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也应当与互联网、自动化服装生产相吻合,这样才能为我国服装市场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服装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衰退,我国服装行业也从鼎盛时期逐渐转冷,面临着向国际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市场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其传统经营模式饱受挑战,电子商务的极大便利性致使服装的流行周期极大的缩短,服装设计的时效与寿命也不断锐减。当前高校却并未能在短时间内结合服装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有效的调整,尽管大部分服装设计院校都试图迎合当前服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服装设计教学采取更接地气的教学调整,但这些调整无疑是艰难而浅薄的。仅仅从教学时间、课程安排以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方面做出较小的调整依然难以满足未来服装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新时期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拥有敏锐的设计的思路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同时拥有深厚的设计功底和熟稔的设计技巧,更需要具备独立完成设计创新的实力。这就要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给予学生思维上、实践上、服装相关流程熟悉程度上适当的教育,否则,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服装市场的硬伤,严重阻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显然,当前,我国服装设计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思路,更无从谈教学实践。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服装设计专业是非常注重创新与实践的一门专业,只重视理论讲解而轻视实践无疑是难以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服装设计大师无不是设计理念新颖、设计作品经典、设计细节精美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设计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既然要进行改革,就需要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解析,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般人看来服装设计就是裁缝、衣服样式的制造者。事实上服装设计是技术、艺术、潮流的高度融合,服装设计师与裁缝千差万别。但略有在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对设计理论过分重视,而对设计思维、设计实践则只是略有涉及。服装设计院校的课程安排往往也是理论课程占绝大多数课时,而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动手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则少之又少。这不仅难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甚至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是莫大的打击,而该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与社会脱节,进入社会后也难以成为有用的设计人才,极大程度的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第二,教学内容传统守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倾向理论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但就其理论内容来看,十年如一日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不分阶层的教学模式简直味同嚼蜡。理论教学内容过分枯燥传统,而新教学内容又十分缺乏,特别是对流行性服装行业相关技术与内容的教学十分匮乏,这导致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与服装企业难以对口接轨,在就业阶段备受打击。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服装设计院校的教学方法是单一而传统的,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讲台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与当前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严重不符的。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难以独立进行服装设计,也难以获得设计创造性,换言之,在这样的教育摇篮里难以产生优秀的服装社人才,这又与服装设计院校开展服装设计专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第四,教学成果验收体系缺乏。服装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是传授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学科,学生在学校接受几年的专业教育,到底收获几何?有没根据教学目标如期的获得教学知识?这需要高校定期的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学校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从中发掘教学的不足之处。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考核也仅仅是以理论考核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核严重缺乏。这容易给院校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教学成果的假象,本专业教学更难进步,对院校专业教育的改革是即为不利的。

三、新形势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呼应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艺术能力的高质量设计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适应服装行业对于服装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开发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让本院校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即可成为各服装企业的热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训,并开展服装设计赛事,积极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用一切技能,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进程中成为未来服装行业的中流砥柱。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服装设计院校课程设置并不是越复杂、越多样越好,应当通过与服装企业的深度接触,同时对服装行业当前发展趋势充分了解,以调研、考察为手段,根据当前服装行业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的服装设计人才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而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当开设不同深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避免各方知识的重复教授,是学生产生疲乏情绪。3、加强教学实践教学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将来面临的岗位是多样性的,从服装设计到服装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和岗位都对服装设计人才有所需求。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服装设计相关岗位又有了新变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到各服装行业的岗位进行实践,充分了解服装行业的每一个流程。这里所指的深入服装行业的岗位了解服装行业流程并非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进入服装企业进行见习,而是应当由学校与服装企业进行接洽,教师带领学生在企业内进行细致的教学讲解,甚至进行动手实践。通过不断的与社会进行接触,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服装设计的生命力,对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具有切实的体会,才不会在走出校门的瞬间茫然失措。此类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方向提供指导,学生在具有就业方向与目标后,学习状态更积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可观的。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分流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结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服装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更趋向个性化,对服装新颖度的需求也更旺盛,服装的流行周期极大的缩短。高职院校面对日新月异的服装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艺术性的优秀设计人才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服装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紧随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才能不断进步,顺应时代积极的进行改革,才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杨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纺织报告,2016,04:54-56.

[2]梁燕.行业新趋势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艺术设计研究,2016,02: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