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定位:
以现代剪纸和民间剪纸为抓手,在课程设置中着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教师具有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课程中以师生的“发现和创造”为宗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精神。注重对传统的技法进行分析,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又要发展。更要引导、激励学生在现代剪纸活动中发现适用的新的技法,新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引导他们对形式感产生兴趣,适度激发他们对技法探究的热情。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技法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现代剪纸的过程中得到的是艺术感悟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作品展示、专题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各种
形式全方位展开,层层推进。争取在现代剪纸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知识与技能
接触中外优秀剪纸作品,知道剪纸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感受剪纸的艺术美、体会剪纸的作品风格的丰富性,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会选用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发现
剪纸造型简单的新技法和新形式,并用剪纸的方式创造“现代儿童剪纸作品”。
■ 过程和方法
通过作品欣赏、资料查询、课堂实践等途径,通过“看、想、议、画、评、玩”等基本方法,了解剪纸的知识。利用刀刻、手撕、剪刀剪等方式表现剪纸作品。学习有创意地布置绘画作品,尝试学习成果的展示、评议及学习心得的交流,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热情主动地参与“现代儿童剪纸”的美术拓展课程活动中,了解祖国灿烂文化,能欣赏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增进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的情感。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欣赏国内外名家的现代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
课程重点:
1)正确的剪纸审美观的培养。
2)“刀味和纸趣”的探索。
课程内容:
1、 欣赏。
2、 现代剪纸的创作。
课程进展步骤:
1、兴趣的启蒙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剪纸作品的创作
4、剪纸作品的展示
课堂教学实践:
1、编写教材、教案
2、实施教学计划
3、进行课后反思
4、书写课堂实录
5、实践总结
课程成果展示:
1、教案及课后反思
2、课堂实录
3、交流课
4、展示课
5、学生作品展示
课程评价方式:
1、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作品制作的师生互动中很深入很有效
很个性化地进行的。
2、学生作品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主要应该是看其作品有没有表现出现代剪纸的审美特征,有没有努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有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创意以及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而绝对不应该只是作品制作的精细与否。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74-02
高职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有浓郁的兴趣。在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上,教师可以考虑开展民族体育教学项目。我国的体育项目形式广泛、项目繁多,再加上民族体育的融合、传播与发展,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丰富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民族体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原则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在高职院校中普及民族体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真正意义的“绿色”体育,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发展性。高职院校普及民族体育,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知识水平,为将来走向社会与适应社会生产需要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论述高职体育课堂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体育课程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普及体育知识、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增强体育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理念之重任。因此,民族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广泛传播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大体育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强体育科研,学习传统民俗体育技能。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各民族心理、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审美理念之反映,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发现和整理蕴含少数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彰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力。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编制具有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民族体育素材、教案、教学大纲等,使民族体育资源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广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为此,教师应该编写民族体育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活动,沉淀体育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也提出,弘扬少数民族体育,需要坚持发展性、时代性、民族特色,这是少数民族体育校本教材编写的归属点与出发点。为此,教师在编写民族体育教材上,应该注重贴近科学文化需求、贴近学生专业特色、贴近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这三个“贴近”。在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拓展性与趣味性,知识点上也应该体现系统性与连续性。如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建筑工程专业与旅游专业的时候,就把苗族与侗族的民族体育项目射弩作为一项旅游表演项目。在体育知识点上,应该讲述射弩项目的历史发展由来,介绍该体育项目的主要动作要领,让旅游专业或者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表演与学习,也能为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增添亮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体育调研活动。如在武鸣三月三歌灯、中国―东盟博览会、融水芦笙斗马等节日,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活动,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教师也应该深入少数民族田地间,积极虚心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学习,发掘具有健身价值与传承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
二、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
教师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与育人功能,营造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适应时展之需要。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可以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社团。众所周知,社团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承担着联络社会、宣传体育项目、组织竞赛、组织传播等功能。体育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社团,在指导教师、经费投入、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学校可以鼓励社团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学生学习与了解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吸纳更多民族体育文化爱好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令学生了解民族体育的娱乐与健身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在业余时间内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
学校也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征文活动、民族体育文化研讨活动、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活动,创设一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本校的留学生与外籍教师的资源优势,邀请外国人士与本校学生交流各自国家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信息,把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与国际化办学特征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创设民族体育活动,丰富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广西壮族“三月三”等,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与民族体育表演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这些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宣传,搭建一个能令学生熟悉民族体育风俗和民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激情与积极性。通过这一策略,也能使学生在业余实践中运用民族文化开展各类活动,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广西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把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放置于重要位置,可以把民族文化作为生态环境去保护。为此,学校可以调节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环境之间关系,创设良好的生态民族文化氛围。如学校在开展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校园里面有规划地选择若干个具有特色的区域,建立起传统民族生态文化教学区。在建设教学区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民族文化原风貌与原生态,设计一些简单有趣、能使学生喜欢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建立起富有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
三、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质量
在信息?r代,教师可以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民族体育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在民族健身操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少数民族健身操中的靓丽舞姿和精彩的比赛情景,一直到分解健身操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民办博物馆;校企合作;教育
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背景下公民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教育功能是民办博物馆功能之一,民办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学校教育的内涵,为学校教育增加特别的价值。民办博物馆既可以通过常设展和特别展的形式借助藏品发挥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讲座、游戏、体验等馆内外活动来实现教育功能,还可以借助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体现其特色的教育功能,或借助出版物来延展民办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总而言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非程序性教育。但从某种程度上讲,非程序性教育较程序性教育更能开发一个人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并对人的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民办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于学员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员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此前为太阳鼓刺绣公司产品开发资料库,2013年7月,已获国家文物局注册,黔东南州民政局登记,现为独立法人单位。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共有展品150套苗族侗族服饰、800多件(张)刺绣绣片、2000多张苗族服饰剪纸和30件纺织器具。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展览以服饰制作、手工刺绣工艺为主线,苗侗服饰类型展示为主导、服饰制作技艺演示为辅的专题博物馆。二十三名来自全州不同苗乡侗寨的民族妇女,分别为观众演示各种制作技艺。这些民族妇女在二00六年连续八年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大赛荣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等多种奖项,是名副其实的民间刺绣文化传承人。观众互动参与民间工艺美术学习活动是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加具像、更加贴近生活。太阳鼓苗侗刺绣公司将以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开发为宗旨,着力将博物馆打造为苗侗服饰文化展示中心、苗侗服饰研究资料库、苗侗服饰设计开发创作基地、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为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责任公司,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展’,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经平等友好协商,2014年4月,双方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学院为公司提供博物馆展厅、大师工作室和生产车间,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整体搬迁入驻学院,作为教学重要的资料库。双方共同构建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民族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或工作任务,以保证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双方共建集“生产车间+工艺品展示厅+大师工作室”为一体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实训中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系主任、技术技能骨干与骨干教师互派、兼职、任职;学院在公司刺绣专业村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公司在学院挂“黔东南州太阳鼓刺绣有限公司民族文化创新创意研发中心”、“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双方共同开展民族文化职业教育和产业技术研发,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苗、侗等民族技术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和创新。共同构建苗、侗等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平台;双方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双方共同遴选民族文化相关大师3名,并落实大师入驻工作室开展指导师生实践,安排5名“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技师到产生车间进行产生并指导学生实训,开展师徒制等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考核中合格率为100%;公司参与甲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配合甲方申报科研项目,开展项目研究和实施;配合甲方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博物馆提供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的材料,承担展示厅、工作室、生产车间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在不影响学院正常教学和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按照乙方要求正常生产和经营;公司接收甲方师生在刺绣专业村开展实践学习,免费提供住宿,餐费乙方若需收费,应按照学院食堂的标准收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交通费、生活费和住宿费。
根据博物馆藏品资料制作的部分理论教案。
1、苗族服饰上的工艺美术
苗族服饰是由苗族妇女手工缝制,制作过中运用了多种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技艺,如编织、织锦、手绘、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等。
2、苗族服饰
苗族各支系着装款式差异性很大,约有170多种款式。各款式的造型、色彩、装饰图案和制作工艺都各不相同,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景观。服饰上有先民原始自然崇拜的痕迹,有部族迁徙历史的记录,有日常生活习俗的描述,还有对环境气候的反应,是一座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服装博物馆。
3、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相传为蚩尤的后代,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后向南向西迁徙。目前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和海南等地。
苗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和民族风情,凌空飞架的吊脚楼、悠远神秘的铜鼓声、高亢激昂的飞歌、万物有灵的崇拜习俗……至今依然完美保存,尤其由妇女手工织绣的服饰,被誉为将史诗穿在身上的民族。
4、破线绣 破线绣是贵州台江县施洞一带苗族常用的刺绣方法。破线即将一根丝线破分成若干根更细的丝线,一般分为6-8份。破线绣绣品华丽精致,由于绣线特细,绣娘须具备精湛的技艺方能完成。
5、绉绣 绉绣是贵州黔东南地区雷公山周边苗族常用的刺绣方法。将6-12根丝线编结成不同宽窄的扁平丝带,然后用这种丝带在贴好图样的绣布上打褶固定显出纹样。
6、挑花 挑花是苗族普遍使用的刺绣技法,也是一种较为易学的方法。挑花以绣布的经纬线为骨架,分有平挑、斜挑、十字挑。贵州黄平、黎平、剑河等县的苗族挑花绣最具有特色。
7、锁绣 锁绣是一种古老的刺绣针法,因针迹形似锁链而得名。锁绣分开口锁、斜口锁和闭口锁三种针法。贵州黄平和贵定两县的苗族最擅长此法。
8、盘线绣盘线绣即用绣线在绣布上盘钉出图案的刺绣方法,其绣线分盘线和钉线两种。盘线较粗,用一根芯线外缠细线做成;钉线则是与盘线同色的细线。贵州织金、剑河、凯里等县苗族的盘线绣因芯线质地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绣品风格。
9、打籽绣 打籽绣又称结子针,利用绣线本身打结后再绣在织物上。打籽绣的针法很多,最简单的是圆籽结。苗族打籽绣针法均为圆籽结。
10、贴布绣 贴布绣是一种应用极广的刺绣针法,优点是省力省工。其方法是将剪好的图样(材料通常为布)置于绣布之上,然后用绣线钉牢。贵州凯里市舟溪镇苗族的贴布绣非常特别,从材料到制作都十分考究,是贴布绣中的极品。
11、锡绣 锡绣是苗族独有的刺绣方法,仅存于贵州剑河县柳富一带的几个苗族村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刺绣的方法是用锡丝在织物上穿扣出图样,技艺要求极高,须长期学习方能掌握。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1
一、活动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 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 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 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 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 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 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 C.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 》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 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2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古风》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
二、感受经典的魅力
诗歌朗诵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主持人a:下面请听朗诵《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主持人a:《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
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那么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
主持人a :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老子》可吟读,可朗诵,
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与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规》主要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以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下面请欣赏小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主持人a: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孟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见没见过和他不一样的人呢?(通过小故事和同学们的评论,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人。)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总结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营养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3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
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
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
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
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 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一、明确教育目标
早在中国幼教初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各种外国教育思想纷至沓来,我国幼教界出现了盲目抄袭模仿的混乱状况。陈鹤琴对这些现象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是美国的故事,看的图画是美国的图画,唱的歌曲是美国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美国来的。就连教法,也逃不出美国化的范围……要晓得我们的孩子并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也不一样。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看来未必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佃“们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了中国化幼稚教育的宣言书《我们的主张》,其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时间过去了多年,而我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如今却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跳不出唯“新”、唯“洋”的怪圈,脱离Ⅵi地的实际情况。从活动室的布置.到教师与幼儿的服饰及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乃伞使用的教学语青,几乎谈不上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风俗礼仪、传统节口、服饰特色等没有得剑开发与利用,,民族幼儿教育紧张追赶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内心深处往往还弥漫着挥之不去的自单阴影,总觉得自己处处“落后”,排斥各种包含“土”味的教育活动.许多幼儿班依样照搬“城市化”的教育模式,盛行“模拟课”。教师到城里幼儿园听课,然后按照听课的教案,利用本班幼儿模拟教学.并推广给其他教师去效仿。民族幼儿园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和活动材料,而是向高标准的城市幼儿园看齐,尽量为幼儿购买大型玩具材料,如钻圈,滑梯等。石林彝族自治县幼儿园的发展也曾经历过这样困惑迷茫的时期,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学习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逐渐平静r浮躁的心,从明确教育目标入手,带动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复归和现展。
20世纪40年代初,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教育”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又提出做“世界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把教人做人定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首。“活教育”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合理因素加以吸收、改造、发展,并赋予新的内容,从而高度概括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和科学发展内涵的人的全面素质。“活教育”讲做人,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这就赋予做人以现代改革精神,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他提出的“做中国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提出,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是: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活教育”不但要求做中国人,而且要求做世界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活教育”是陈鹤琴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营养,结合中国的国情而另辟蹊径的探索。这些理论今天仍具有启发性,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目的。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理想追求,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摆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不要生吞活剥国外的幼教模式。在多元文化时代,本土的民族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际教育大会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指出:“多元文化教育通常足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有关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在当前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之下。
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清醒地、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为此,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巾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及发展趋向。这种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自主地位。;2I•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东高原腹地,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壮等20多个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族幼儿教育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开发、利用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经验,同时吸纳现代教育的精髓,为本地文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本民族生活质量服务。石林幼儿园立足“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教育目标,依据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确立在幼儿园开展民族艺术教育的活动方案。以彝族文化为蓝本,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每周在保证其他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进行主题教学活动,以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民族文学、民族音乐、民族绘画、民族刺绣)为主,辅之以民族节日、民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艺术教育。使幼儿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增强其民族的自尊感与自豪感。
二、构建园本课程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第一条就指出课程应是民族的。陈鹤琴主张: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课程编制要有目标又要合乎生活,教育要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可以根据儿童可接触钊的自然现象与社会乍活制定出《幼稚乍生活历》(即教育历).课程安排既彳『汁划性又有灵活性.富有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不同兴趣与能力的儿童,可以使儿童从多方面发展并适应他的个性特点。一国之中应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但应允许各地补充,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前幼儿教育所努力倡导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继续得到体现和完善。《纲要》总则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同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从两方面对拓展幼儿教育资源指明了方向:一是“因地制宜”,注意地方特色,从幼儿所处的环境中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二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所以民族文化教育应该呈现出富有民族色彩的内容和形式。石林彝族自治县幼儿园充分利用本土优势,把少数民族文化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幼儿园课程发展中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拓展综合教育资源的内涵。石林多民族共生的环境是孕育民间艺术的沃土,其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问美术形成了本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文学和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职责。它们的启蒙特性让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生活、明白事理;它们的教育特性潜移默化着儿童的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美好的性格。如民间文学既能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又能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社会教化,所以钟敬文教授曾深情地说:“我们来到了人世,就在歌谣和故事中长大,没有歌谣,没有民间文化,中国的孩子就成了没有祖国的儿子,变成浮萍草到处飘零。民间文化是儿童庄严的课本,做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就是为文化和孩子招魂。”∞1、石林幼儿园精心选择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建构了自己的园本课程。
1.民族文学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富有文学艺术天才的彝族人民,创作了品种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寓言、童话、笑话、谚语、谜语JL歌等。有不少优秀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宅库中的名菩和珍品,如举世闻名的《西『幸j彝志》和彝族四犬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合姆》,阴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阁内外凄者的喜爱.叙事长诗《阿诗玛》自整理出版后。引起圈内外文艺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10多种外文版本,根据《阿诗玛》改编的电影公映后,风靡伞国,经久不衰。彝族山寨是民间传说的海洋.撒尼人说:“天上的星星多,地上的草木多。撒尼人的传说比星星草木还多。”石林的神秘巨石、山中的青青树叶、姑娘彩虹般的艳丽头饰、小伙子手中的熊熊火把,无不具有优美动人的传说……石林幼儿园主要选取彝族具有特异乡土气息的歌谣、传说、故事等内容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2.民族音乐
石林人能歌善舞,389个自然村有662个歌舞队。逢年过节,村村有舞会,处处闻歌声,于是石林有了“歌舞之乡”的美称。彝族谚语日:“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彝族革命者毕恒光等就组织“圭山彝族舞踊会”登上省城舞台演出,轰动了文化界。当时在昆明的著名音乐家赵风、社会学家、史学家尚铖等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唱遍全国;彝族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的是跳大三弦,即“撒尼跳乐”,这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歌舞,他们用“是人不跳乐,自来世上活;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来表达他们对大三弦的热爱之情。阿细人的跳月、白彝人的架子乐、黑彝人的祝酒歌,构成千姿百态的石林彝族歌舞,成为石林旅游宝贵的人文景观。彝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笛子、三胡、先弦、月琴、口琴等,一片随手摘下的树叶也能成为撒尼人民手中的乐器,吹奏出动听的曲调。因而,幼儿园注意聘请民间艺术家来表演交流,引导幼儿欣赏、学习民族歌舞和民间乐器。
3.民族绘画
石林彝族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位于石林风景区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盆地内有一处崖画,专家考证是东汉以前的文化遗存。彝族先民以粗犷的笔触画了30多个图像,有人、兽、星、月等,形态各异,古拙朴实,被命名为石林崖画,,在祖先珍贵艺术遗产的影响下,彝族形成热爱绘I画的传统.住宅的墙壁上、屋檐上随处叮见美轮美奂的花纹图案。近年来,一大批彝族民间画家涌现出来,已经形成数百人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有多幅作品喜获各种荣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是《撒尼人》,它以清晰的线条和深沉的内涵表现出撒尼人勤劳、质朴、豪爽的个性,1988年获得全国农民画大赛一等奖。同年,文化部命名石林县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石林幼儿园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和家庭的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和乡土专家,形成有利于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支持性环境,礼邀民间美术名家来园讲解、传授绘画技术,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4.民族刺绣
刺绣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林县彝族撒尼人的“十字挑花”是独具特色的绣法,图纹丰富多样,制作工艺细腻精致。石林神奇的山川I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可以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这些图案绣在姑娘的包头、衣襟、袖口和中老年妇女的围腰、飘带、伞套、鞋面上,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撒尼妇女用挑花制作的各种服饰、挂包和其他工艺品,几乎是每一个到石林的客人都要采购的民族旅游品。风格独特的“阿诗玛刺绣包”曾获得“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身穿精美刺绣的民族服饰的彝族男女成为石林一道靓丽的风景。石林幼儿园鼓励幼儿平时穿着民族服饰,到了节日,老师和小朋友更会穿上漂亮的彝族服饰,.内心充满了欢乐和民族自豪感。园本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孩子的多元能力。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中,民族艺术教育堂堂正正地走进孩子的课堂,幼儿对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进一步萌发了幼儿感受和表现民间艺术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他们编创的一个个民间故事、一个个动人的舞蹈,绘制的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使传统艺术熠熠生辉。民间传说、童谣、歌曲、美术作品等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犹如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培养r幼儿对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诚实、自信、坚定、勇敢、活泼开朗的健康性格特征。民间艺术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大量生动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丰富_『幼儿的想像力和观察力,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民间艺术教育,不仅使幼儿了解到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体裁,而且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活动扩大了幼儿的艺术视野,拓宽了其审美认知领域。民间艺术教育给民族幼儿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形成民族幼儿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三、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应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民族文化教育意味着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民间艺术教育吸取本民族文化之营养,并在这样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说:“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日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41从这个角度上讲,本土文化在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民族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幼儿艺术;教学活动
蒙古族是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情感、认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而且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培养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价值,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关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资源,来传承、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下,不断扩充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选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采取幼儿喜爱的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做为幼儿教师,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复杂难懂的理论观点,让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幼儿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其中哪些活动内容、哪些活动方式更适合幼儿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教师必须主动进行研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创编工作,把这些深奥的理论改编或创编成浅显易懂,易于幼儿接受的内容,便于幼儿理解、学习和掌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设计、过程实录、活动反思都进行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各年龄班教师都能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定出详细、具体的教研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实施。这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展艺术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培养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对幼儿来说,开展趣味性地艺术区域活动更为重要。
3.丰富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加强艺术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孩子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教育内容相结合。首先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上课活动、游戏、休息、日常活动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将主题活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活动加以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
四、开发教育资源,挖掘适于园所发展的园本课例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1、爱国情感教育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2、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二)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调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1、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教学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3、实践教学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体会风俗乡情。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是的,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千百年来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延续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在继承传统中吐故纳新,移风易俗,记录下来,这就是时代的见证。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螺蛳嗍嗍,炉渣沽沽的清明;月朗中天,举家团圆的中秋……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还有除夕贴喜笺对联、元宵观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上梁说“哨子”、祝寿做寿桃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农家之乐,陶冶了情操。
三、体验乡土资源。
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但还不够深刻,同时也不够全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加以佐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了解当地的物产,了解某地名的由来与传说。这样,既让学生消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例如要让学生感受秋天,单单校园的秋天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业基地,走进果园,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秋天,用手触摸秋天。这样学生才能有对秋天有独特的体会,才能在口语表达中畅所欲言,才能在写作中下笔有神。
四、研究乡土资源。
对乡土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乡土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乡土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得扎实有效,我们因人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示范、引路、提高”为前提,在教研活动中,鼓励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同行先行一步,再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强调资料积累,阶段小结,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先个人后小组再学校,形成阶梯式推进。在建立协作机制上,一方面,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另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取得联系,主动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用好教师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实现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同利用。
一、民族学融入古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学对我们教育事业的影响颇为深重,民族学在潜移默化中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民族学植入古汉语教学中时,我们更能发现古代文字的魅力和精魂。
(一)民族学的融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
当名族学植入教学中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发生着转变,他们由惯性的吸收知识逐渐变为逻辑性的接受知识。学生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民族学的融入把原本刻板的古汉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古汉语教学有了起始点和出发点。把没有背景的文字变成了有名有姓的教科书。
(二)民族学的融入是新时代下的要求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下,人们更愿意相信遵从本心的学习。民族学的融入给课本做了铺垫,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拉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学生从逻辑的思维方式慢慢的接受学习和理解学习。古汉语的学习较难,特别是每个作者的背景和文章整体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挖掘和突破性学习的,作为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由点即面的展开,把民族学作为铺垫,深入教学中去。
(三)民族学的融入是与古汉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古汉语教学不似普通的学科,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不可能的。古汉语的教学偏向于感性化,要深刻理解是需要很多背景做铺垫的,民族学的融入实现了古汉语全方面的解读,使原本难懂费解的古文化变得明了透明。在民族学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由景即情,发现古文化的内在涵义,挖掘古文化的深层次感情。
古汉语教学是我们当代教学的重点,我们在古汉语教学中往往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和古人自身的情怀。民族学的融入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条件的,民族学的植入是完善教学漏洞的体现也是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体现,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到了推动作用。
二、民族学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都知道汉族和少数名族一直是相处融洽的,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在语言中互相摩檫,互相吸引。语言往往影响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民族学的深入是在为古汉语做铺垫的同时也是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民族学的融入是为不同背景的古汉语进行的阐释。民族学结合了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深刻和细化到汉语言教学中,是汉语言教学有依托和倚仗。
(一)在古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合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在民族学的融入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新型模式下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什么是民族学。例如其中“音律”的变化,早在元代就发生变化,就此我们可以通过民族学的融入来推断其产生的因果关系。类似的还有很多,我们只有通过民族学的协助查找相应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攻读汉语言教程。
(二)在具体的篇目学习中,例如《史记》、《春秋》等学习,我们不能片面的学习逐字逐句的翻译,我们要从中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要片面的分析文章的结构,而忽视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老师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民族学的植入中挖掘出文章的背景材料,要结合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相关文献,让学生们从中能够找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学习的乐趣。
(三)民族学与古汉语教学的融合符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方法。民族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隐藏性的学科,没有具体的教学教案出台是遗憾的。当我们把民族学投入多种教学中时,我们发现民族学的功效在逐步放大。汉语言的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费一些心力。因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年,它是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摩擦碰撞的结果,它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因而,在研究它时老师应该借助民族学的力量,整体的感悟语言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