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第2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 农业经济 科学发展观 思考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产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因素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科学技术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将会更加激烈,一个崭新的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资本密集型经济形态及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发展,这种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仅促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表明在农业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依然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转变,否则,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球经济市场上也将会处在不利的地位。但是我们深知,从传统的经济形态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发展,不断的追赶和超越,尽最大的努力摆脱我国农业经济落后的局面,最终实现知识型农业经济形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地方政府不规范行为,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用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所以,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土地、资金和稀有自然资源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相比之下,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地位格外重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科技的投入,包括科研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二者配置结构,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农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的素质以及科研人员和经费之间的配置结构等都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的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相互脱离,缺乏协调是我国的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个严重的弊病。一方面是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间缺乏紧密的联系,造成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不高,而且严重缺乏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技术成果扩散速度。

(四)农民对科技知识意识淡薄

贫困地区农民受到交通不便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影响较少与外界接触,具有一种守旧、安贫以及求稳的思想观念。他们的思想僵硬、需求不高,对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农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进具有很大的障碍。认为学习科学技术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难以向农民推广科学技术,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影响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的生活中农民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比较,所以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事物很难相信,更不愿意接受,这种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知识型农业经济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先导型的农业经济,所以在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时,首先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培养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加强高等院校结合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工程、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医学以及营养保健等多学科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培养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人才,而且还应该对现有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进修,不断加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经济的创新是促进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比如杂交水稻的研发和创新就是根据对杂交的知识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并且巨胚稻米以及彩色棉等都是在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下研发出来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思想观念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知识型农业知识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持续发展农业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经济基础增长的职能主要是通过知识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政府职能应该由传统的农民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民技术选择服务转变,从而进行引导农民技术的选择:

第3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弱质产业”,农民的生产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维持温饱生活;而工业生产属于“竞争产业”,工业生产具有“赢利性”;同时,农村又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虽然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如何在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就显得亟待解决。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农村,为了经济发展投入的资源消耗过大,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给农村环境的破坏又比较严重等。这些问题,在新时期都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1、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分级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的历史时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在农村虽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城市的生产之中,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同时,我国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工业产品价格非常高,使农业经济利益受到打击,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同城市中的剧名相比,又难以进入城市,这样就减少了很多就业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无处安置,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

2、在新时期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况,算然,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数额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时期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问题

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生产资金,他们需要短期小额的贷款,这种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等级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就使农村金融信贷的环境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间贷款,对农民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在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在新时期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时期,要适量提高粮食的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大力支持农业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的程度,积极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3、在新时期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第4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土地经济;土地流转;问题;对策;湖北荆州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43-02

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指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保留承包期,转让使用权。2004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并试点,随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 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荆州市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为主的地市,目前,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hm2,全市总人口达645.73万人,占湖北省总人口的1/10。全市农业人口超过440万人,占总人口的2/3,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当前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有72.7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82.3%,人均仅有940 m2。养殖水面占8.0%,林地占8.1%,园地占1.6%。近年来,荆州市为了大力发展“壮腰工程”,催生大型种植企业,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但在流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浅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1-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同地域流转意愿分化大

荆州市目前有6个县,2个区,2个市区(荆州区、沙市区),经济发展程度高,6个县相对落后,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低,6个县中临近长江的松滋县划分了一大片临港工业园区,同时6个县中都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基本都只剩下留守人员,在这样的总体分布下,出现了明显不同的土地流转意向。首先,从土地征让方来看,在乡村因劳动力不足,土地被荒废的情况较常见,而且一般常规粮棉种植土地所得收入不多,所以在面临征地、使用权流转时,一般都愿意主动转让土地所有权,甚至有的地方出现自发的土地流转。但在城郊,每户土地非常少,即使流转,年收益不大,而且城郊主要是菜农,种菜和常规粮棉种植相比,收入要高几倍,如果是大棚种植,收入会更高。因此,城郊农户普遍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反过来,从土地征得方来看,也面临两难的抉择,很多土地征得方愿意靠近城郊,但城郊土地流转费用却又难以接收,而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因基建不足,又不利于生产,尤其是本身还要求农产品加工的产业,不得不将原材料仓库、生产车间、产品仓库隔开,拉大了生产线,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投入,而人力投入占到了这些企业成本的1/2以上。因此,无形中这种土地流转在供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1.2 土地流转后逐渐失去其农业用途

农业土地流转一般是指不改变其原有农业用途条件下的流转,其直接的用途应该是有利于集中大面积土地进行生产,利于催生大型种植企业,同时土地政策更加灵活,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实际利益,业主也可通过承包土地,进行高新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和调整产业,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但从荆州市当前土地流转现状来看,却存在偏差。

首先,即使是用于农业用途的,如果树种植业,其要在接包的土地上进行水渠、蓄水池、车行道路以及企业生产和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多还需建立水果打蜡厂或其他车间,同时对外承接业务,这些要占用很大一部分接包土地,同时其附加产业如打蜡厂生意较好时甚至直接导致业主重心偏移。目前,土地流转后还用作农业用途的,因为传统粮棉效益有限,无法突出优势,主要是用于大棚蔬菜、特种水果等的种植,相关的还可以用于畜牧业,但还有很多土地流转后完全失去其农业用途,甚至多重转包后用于各种制造业,尤其是县城和市区周边的土地流转后,很难再用于农业用途,而且农业也难以支撑城郊土地流转的高昂费用[3-4]。

1.3 土地流转后续问题不断,失地农民亟须妥善安置

首先分析一个实际案例,荆州市某农业示范园进行土地流转,当时为了尽量压低土地价格,许诺土地流转后除了可以拿到租金,每户还可以到该农业示范园务工,虽然吸收了大量土地,但示范园显然承载不了这么多劳动力,同时很多本地农民无法胜任示范园的工作,于是至此纠纷不断,然后重新商议补偿却没有定案,最后业主不得不放弃已经经营若干年的场地,但转让他人后,依然纠纷不断,政府也难以调解,最后导致只能废弃建设的车间、场地和设备。这个案例直接折射出当前荆州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土地流转不规范或手续不完备,土地流转缺乏相应服务体系和规章,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同时有的业主缺乏远见或持有过于美好的愿景,而大量失地农民没有依靠只好“赖上”业主[5-7]。

目前,土地流转不规范,同时多数流转是农户间自发的转包、出租、互换,手续不完备,而且一般期限较短,多数以口头协议居多;对承包方来说,土地流转的政府职能仍然很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甚至很多流转直接通过村委会主持,或者透明程度不够,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失地农民也带来一些列社会问题,部分失地农民成了“三无”农民,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尤其是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的家庭,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完全失去保障,成为“赖民”。

1.4 其他问题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还有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土地转让权限不清晰,招商过程不透明,村委会替群众“当家作主”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形式单一,缺乏有魄力、有远见、有资本的本土业主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2 对策

土地流转必须要思考其本源,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进行流转。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根深蒂固,有很多农户虽外出务工但仍不愿放弃土地,担心失业又失地,生活没保障,因此绝大多数农户不敢冒险进行土地流转,而缺乏有实力、有远见的承包商也成为问题之一,很多土地流转之后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日渐式微,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些相应的体制和对策来应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2.1 解决好人本问题

总体来说,土地流转的各种意愿问题、后续纠纷、失地农民的妥善安置,都是需要解决的人本问题,做到这一点,需要示例、规范、保障和互助四大体系的配合。具体细化起来,应该是培育示范户,让业主和农户都看到土地流转的实利;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补偿长效机制,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保障、监督体系,完善土地转让规范和手续;提高就业率,采取多途径丰富就业方式等。建立完善的补偿和保障、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避免土地流转后的用途分化。

2.2 良性定位土地流转,创新流转形式,创造双赢局面

进行土地流转前要先定位,因地制宜,然后再确立流转的程度和规模,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创新流转的方式,让业主和农户都能获利,达到双赢与和谐的局面。比如,想引进大型农业加工或者鲜蔬产业,那么定位之后,政府根据定位的不同做好相应的配套,确保企业能留住、能创利,农户能有实利,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循环。

而土地流转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利于更好的进行土地流转,利于大型集约化生产。目前所说的土地流转形式,一般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而当前荆州市则主要集中在出租和以政府和村委会牵头转包2种形式,但遇到转让意愿不强时,则难以实现土地顺利流转,此时应当创新思维,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的新方法。赵东龙[3]的“城市特区”等办法,应该可以引入荆州市实际应用,鼓励县区参与市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市级城市开发建设中设立“特区”,由县区投资开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2.3 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扶持,培植壮大本地企业

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与本地没有文化融合的差异,同时,与本地各阶层都有更快捷的沟通和行动方式,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对荆州市的归属感更强,但本地企业一般来说也有比较明显的劣势,如管理模式低下、管理经验不足、资本实力不雄厚。从荆州市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有的县市为了“省事”,直接引进外来企业,不愿意“费力”扶持本地企业,但从长远来看,扶持本地企业更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当然,也需要一些外来企业的良好示范。

要扶持好本地企业应先做好金融扶持,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支持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主要对象,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补充资本金,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同时鼓励多途径融资,也可设立一些为农地服务的互金融机构。二是出台土地流转方面银行贷款配套政策。向本地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土地的有序流转。三是做好后续服务和监管,确保资金到位,同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配置。

总体来说,荆州市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就业扶持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规章和补偿条例,做好先进示范和带动,提高对本土农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应该能进一步激活荆州市土地流转,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3 参考文献

[1] 崔智敏.土地流转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7(5):173-173.

[2] 修海玉,李晓秋,邢继军,等.农村土地流转运作方式与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1994(11):17-20.

[3] 赵东龙.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再思考―对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84-87.

[4] 兰晓红.农村土地流转动因、问题及对策[J].研究特区经济,2010(10):159-160.

[5] 崔建凯.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与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1):52.

第5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70-0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与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及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数量的土地规模,或生产经营单位突破土地规模狭小制约,通过主要生产环节的合作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规模化、社会化,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比例在70%以上,每个农户只能承包少量耕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例,大多数农户除了自给口粮和留种子之外,所余无几,商品率很低。农民收入一般比工人低,许多青年农民不安于务农。为改变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必须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积极稳妥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党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

1.1 土地集中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实行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的主要类型有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承包大户经营和产业化基地经营,其中以承包大户经营为主体。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与农村土地流转紧密相关。由于土地是绝大多数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依靠,近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及由此形成的规模经营总体上比重很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大中城市郊区。因此,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只能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不可能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

1.2 合作服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在家庭经营基础上,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产业化经营带动型、社会化服务带动型等类型。我国各地不断推进的合作服务式农业规模经营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具有共同特点: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实行优良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整体竞争力,成功将农户的生产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这些特点充分表明,合作服务式规模经营在我国广大农村具有普遍意义,既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又适应今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㈣。

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流转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租赁形式,先由村集体统一将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再租赁给农业企业或种粮大户承包经营,面积不大的直接由种粮大户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承包过来。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但多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检查,行使村集体的职责,将土地集中起来租赁出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土地股份合作,并且不按股分红。

2.2 单体经营规模不大

从规模经营大小的绝对量看,除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规模较大、效益较好之外,种粮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受到单体经营规模限制,导致机械化、技术化程度难以快速提高。虽然单体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经营面积的有限性会制约资金、技术的扩大投入,进而影响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2.3 主体培育引导不够

目前,普遍存在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能力不强以及和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不强,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粮食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大,也难以适应大宗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

3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由山东省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联合人大和政协,组织各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和各市县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专题调查研究。调查应按不同地区(如沿海、平原和山区)、不同类型(如经济条件较好、中等和较差)和不同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等)进行,采用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和综合整理,写成调查报告和论文。力争2011年底或2012年初召开1次或多次有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学术交流会,由此形成省、市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2)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牵涉到农业人口的转移。这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决策,必须慎重行事。由于经济发展和潮流所趋,不能避而不谈,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地“垒大户”,应顺应潮流的发展,做出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现在某些地区靠自身容纳能力,转移的条件已经具备。例如,珠江三角洲和一些沿海城市及其所属的县有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建议今后山东地区的招工要严格遵守省人民政府有关招工的规定,优先在当地农村有计划地招工,以保证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3)发展农业适度经营,要进行农户承包土地转移法。一是在中央还未颁布正式法规之前,山东省可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若干规定。避免出现问题或造成损失后再“亡羊补牢”。要鼓励农民进行劳动力转移,但必须由原承包土地耕种的主要劳动力自愿提出,并经有关部门做出承包土地转移后,才能不进行耕种,可减少或避免弃耕丢荒问题的发生。二是善于发现和扶持具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能人,给这类能人提供扩大经营的土地、低息贷款,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对于城镇中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者,也应尽可能提供条件,并予以扶持。例如,部分惠州市惠城区原居民自愿到郊区农村承包鱼塘养鱼、自办养鸡场、饲养野生动物和包山种果;外省市的种养能手有自带资金来聊城市发展种养业的,也应给予扶持和帮助。如惠城区养鸭业从业人员。大都是来自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养殖能手,在市郊种菜的多是外市种植能手。

第6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旅游 经济发展 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作为农业大省的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又会促进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大计。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并将会对黑龙江省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积极的效应。针对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国内外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达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经济,以此引领中国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带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着重研究作为农业大省、工业老基地的黑龙江省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阻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达到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真发展、好发展、大发展。

1.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工业化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经分析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而黑龙江却没有完成工业化,所以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工业化的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的基本现状其农业旅游经济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需求不足。农业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镇居民,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主要是随着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而黑龙江省工业化落后,城镇居民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出现富者的远距离豪华旅游和贫穷者的无距离零旅游。导致黑龙江的旅游出现农业旅游这种短距离的旅游项目需求的真空区域。这种真空区域的局面是要靠提高穷者的工业化参与程度来改善的。

第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主体弱势。旅游主体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紧张,黑龙江省的就业形势更为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失业率;而农业旅游经济的实现是以充分的旅游主体存在为前提的,工业化薄弱的一个旅游市场是无法实现充分的旅游主体的,只有增加工业化从业者的人员绝对数量才能增加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主体数量。

第三,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闲暇时间较少。工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工业化过程,但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过程所处的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过程还处在初级阶段,极不发达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从业者还处于一种甘愿受剥削的困苦时期,从业者们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旅游的闲暇时间。

第四,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工资薄弱。劳动力过剩问题仍旧是黑龙江省面临中的问题,激烈的劳动力就业群体的竞争也因此降低了单位的用人成本,从而黑龙江省的工业化出现了劳动力工资薄弱的局面;工人的工资问题,是工人成为旅游者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2.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民的,农民是农业的从事者,也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地接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而农民的解放投身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行业发展中去,这要依靠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这样才能解放更多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发展经济。

第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供给不够。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的科技含量还是比较落后的,经调查研究黑龙江仍然存在着木犁耕地等落后生产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忙于作物的耕作,农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并参与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中去。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发展处于一种盲目的开发、发展阶段。

第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时间错位。黑龙江省的农业耕作具有黑龙江的本地特色,黑龙江农作物种植是一年一熟制,存在春耕、夏休、秋收、冬闲的特点。往往“五一”、 “十一”这些传统的大节日,也就是旅游主体最多的时间内,旅游客体却存在着无法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时间错位现象。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则会大大改良这种时间错位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中的旅游客体不完善。旅游客体的发展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切的解放、发展、和实现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滞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没有完善的流动方向、其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才能更加完善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旅游客体资源的开发、建设。

3.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实现过程,其中间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其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是黑龙江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经济一体化关联度越高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得越好。

第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资源保障不到位。农业旅游经济也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整体行业的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运行体。经济一体化过程就是旅游资源保障到位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保障不到位,都会导致农业旅游经济的下滑式发展。

第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服务偏差。旅游按其本质来说是为了达到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其旅游服务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命脉,关乎到农业旅游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会导致各地方旅游服务的偏差过大,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化、减少旅游服务低差的劣质偏差。

4.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政府引导化问题

政府的引导化对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兴衰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农业旅游经济活动中具有监督、宣传、掌控、保障其健康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政府引导化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小。农业旅游发展的县域经济体的政策支持导向会决定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旅游软件以及旅游硬件的开发、建设和完善。

第二,政府引导化过程中闲暇时间掌控执行力差。旅游的闲暇时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严格的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严格执行力才得以实现的。政府的执行力的强化是旅游闲暇时间的有力保障。政府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的有效实施才会有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化过程中宣传造势意识淡化。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应领军建设合理有序的网络宣传造势平台,让潜在的旅游者通过官方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了解更多、更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地的宣传造势活动。加强在政府引导下的农业旅游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旅游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济一体化、政府引导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会随着“四化”的发展而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在“四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和完善。我们要不断在“四化”的过程中,加快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达到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平衡,发展旅游经济,带动黑龙江省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程恩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第7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是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趋势下产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可持续经营都要受到环境会计的影响。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选取沪、深两市上市的农业企业,本文通过统计16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容,在披露的情况,公司数量,所占比例进行说明,对于涉农方面环境会计信息,相关企业披露如下:

从16家农业公司年报情况看,能够在经营范围中详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仅有9家,占样本比例的56.3%,简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4家,占样本比例的25%。没有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3家,占样本比例18.7%。这16家农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披露内容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应积极改进政策,建立合适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制,强制披露相关内容。

(二)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选取的我国16家农业上市公司,参考国外相关的评价指标评价系统设计,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2010年-2014年5年的各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考核表如下:

从信息质量考评的结果看,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农业公司得到优秀的公司从2010年的2家增加到2012年的4家,所占比例从12.5%提高到25%,2011年-2014年合格成绩的公司从6家增加到10家,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大。考评结果中得到良好的公司自2010年后一直增加,比率也在上升,公司发展趋于良好。201年良好的公司比例高达68.8%,为近5年比例最高一年。2012年优秀公司达到4个,所占比例为5年最高,高达25%。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之处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很多的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披露存在以下状况,在对外公布会计信息进行侧重性地公布,只是公布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信息,这使得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很多公司只是对过去已经发生一些会计信息进行反映,缺乏实效性,这些问题对公司未来经营状祝和环保情况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披露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一,各年度质量不太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达标,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育旨够刊公司的则务状祝、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进行真实地反映。很多的农业公司在自身经营利润较低的时候就会通过会计作假等手段粉饰财务报告,农业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质量越低越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三、建议

(一)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并未出现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这也成为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没有很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能够规范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我们认为应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和规定添加到会计准则中,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在审计准则中,具体到每个审计准则,使得披露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会计准则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需披露真实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依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殊性制定指导性规定。

(二)提高信息披露信息质量

为了保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应该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监督,以此来证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规范性。作为企业在环境问题出现前的防治或确认的必要阶段,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起到了前瞻性和预防的作用,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及时消除或减少环境问题。会计理论界必须尽快弥补会计准则、制度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和差距,以满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并使其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制定环境会计制度,首先要存在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如果没有环境法规施加压力,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就不会自然生成。在我国现行的环保法规中,《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在从会计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的环保法规还不具有会计处理上的可操作性。在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中,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相关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因此,在现行环境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规定,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对环境会计的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在早期的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较多问题,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将实现我国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8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经济仍未及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在国家发展初期,国内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体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因国内经济成分过于复杂,国内不同经济的管理配置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对于农业经济,同样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前发展阶段,尽管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节奏得以持续提升,但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仍未得以明显地改善,不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改善。这种管理制度的缺陷,严重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不全面

在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部分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几乎是死角。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过于注重特定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农业经济管理过于关注农业种植环节,重视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环节的管理工作。而农产品后期加工工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均是由于非法商家处于成本下降的考虑而应用了非法的农产品加工方式所引起的。

3.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

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已制定了很多保护农业经济的法规与正常,而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同样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范。

但是,自从工业改革及城市化的进步进展,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员在急速锐减,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此外,当前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员工实践经验过于薄弱,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错误的理解,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比如,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员工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农业管理制度关注度严重不足,再加上管理理念过于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另外,不同农业经济工作员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解决策略

(一)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便是农业经济管理思维过于滞后,管理模式跟不上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结合全球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经验来看,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便是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之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比如在建国初期,为了超英赶美,而应用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当前,随着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也应该要转变思维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农业产量提升这一单一的发展策略,而应该更为关注环境保护,注重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以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地位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参差不齐,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较为低下,与其他行业相比毫无吸引力可言,因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极重要。其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关爱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其二、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经济发展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力度,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为优秀的人员加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中。

2.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多高校所设置的学科更加接近于这些经济发展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三)应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指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综合应用,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康、稳健及快速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有利于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的转变,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而,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可利用“云计算”服务,全面整合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与各种管理工具,这样不仅仅能够高效地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丰富的管理知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能力,还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奉献微薄的力量。

第9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街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区县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地府的重视。天津市宝坻区农业经济的状况不只是关乎局部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天津市宝坻区街镇要认清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一、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情况来看,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首先,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是发展街镇农业经济的主要力量,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不是特别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那些学历和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员很多都选择离开街镇去城市务工,老一代的农业劳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其综合素质普遍跟不上。其次,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实现街镇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科学、合理经济管理体制的支持。但是,该地区还是有部分街镇在经济管理方面管理的不是特别到位,从而限制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第三,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该地区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劳动观念相对比较守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新型农业机械在操作的时候还存在难度,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受到了限制。

二、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按照天津市宝坻区当地农业特点与发展需求,通过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让农民能够接受新的技术手段,在提高农民群体提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其生产管理水平,为增加其经济收入服务。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技术,建设重点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到户制度,重点培养示范户的农业种植技术,用示范户带动普通户。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以及科技示范园区等活动方式来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经济知识普及活动。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合作社等组织,让这些组织提供技术承包与技术培训等服务,把龙头企业作为骨干,补充其他社会力量,使专项服务跟综合服务结合,从而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大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

首先,天津市宝坻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让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机制,用现代传媒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现代化工作。要使科技入农户工作的速度不断加快,可以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示范农场等服务模式。其次,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把宝坻传统知名的企业进一步的做大做强,让企业与合作组织联合经营培育一些新兴品牌,提高农民收入,比如,黄庄洼大米以及稻蟹稻鳅等。再次,把粮食作物的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蔬菜、花卉以及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比重,积极培育良种,发展稻渔立体种养殖等优势和特色产业,不断的强化跟京津地区的科研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展一些农业龙头项目。

3.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改变天津市宝坻区部分农村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发家致富、解放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束缚。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前提,提高农民的认识,能够主动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享受农业机械带来的成效。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建立农业机械推广实验田,在试点中先行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并且安置一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技术人员,把工作制度制定出来,还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探索相对比较有效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使其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从而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让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街镇农业作为天津市宝坻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是当地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天津市宝坻区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发挥农业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作者:张雅新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王继翠,李桂荣.浅析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