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数学文化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文化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文化教案

第1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其一,数学是一种“量化模式”。数学知识能够将世界中客观性事物运用数学符号展现出来,因此数学文化具有客观性与特殊性。数学知识所研究的事物并非真实存在,是一种人为性的规定,因此数学文化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其二,数学是一种“文化观念”。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数学通常被运用到科学技术方面,然而在现代化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还被广泛运用到精神领域,例如数学??美观念、抽象思维、整体感知、划归意识、逻辑推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数学不但是一种文化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观念。其三,数学是一种“群体性研究”。近年来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其研究人员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统一性的研究群体,不同的研究群体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理念。其四,数学是一种“方法论”。数学研究学者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概念与构思,能够将每一个数学知识系统、连贯的展现出来。其五,数学是一种“技术性手段”。数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组成成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学文化特殊性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数学文化是传播人类思想文明的重要方式。根据相关文献现实,古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数学文化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在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传播与交流,有效冲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连接在一起,因此数学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其二,数学文化是一种高级语言。数学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语言”,是因为其来源于人类的自然语言,具有高度的严密性、抽象性、简洁性与精确性,并具备较为完整的语言系统,将语言符号化,能够与地方语言、生活用语直观的区分开,文化传播性较强。

二、数学文化在初中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方程教学中主要包含“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本文将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阐述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方程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方程学习的积极性,将数学文化渗透到“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例如:春天到了,园丁爷爷想要开辟一处长方形的花园,花园的总面积是400平方米,花园的宽比长少4米,请同学们帮园丁爷爷算一算花园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初中生的思维体系正在不断的健全与完善,学生对于新的概念与定义很难理解,尤其是在方程教学中,学生因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偏低,面对难以理解的知识通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后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自主性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教师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开动大脑、灵活思考,回顾已经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旧知识的引导下,探索出新的知识。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元一次方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知识基础,懂得设未知数“X”。因此,在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时,能够快速的根据问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设出未知数“X”。

例如:设花园的宽为X米,则花园的长为(X+4)米。长方形面积公式为“S=ab”,已知S=400平方米,得出花园面积方程为X(X+4)=400。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时,不断的回顾已学知识,是对旧知识的一个复习与巩固,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

(三)合作性学习,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

学生因初次接触“一元二次方程”,面对“X2”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为了将数学文化有效的渗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

面对新的教学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在小组讨论中难免产生分歧,教师需要走下讲台,充分的融入到学生的教学讨论之中,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与解答,落实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全面发展;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发生的争执与矛盾,教师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学会倾听,懂得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总结与反思,完善教学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容进行自我梳理与总结。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意义,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2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应急处置

引言

运输环节遍布于危险化学品从生产、销售到储存、使用的各个阶段。在运输过程中,如因交通意外或其他原因,造成危险品泄露,就会引发安全事故。轻则污染周围局部环境,重则发生燃烧爆炸,造成大范围环境污染,危及运输人员和周围人群生命安全。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运输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中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大家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1 危险化学品运输中的注意事项

1.1 严格实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准入制

鉴于危险化学品运输所具有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必须严格实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准入制,严格审查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资质条件。对于未经资质认证、不具备要求条件的单位,坚决禁止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相关人员,如管理人员、驾驶员、装卸人员、押运人员等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并经政府交通和安全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要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特殊性和危险性有着清醒认识,只能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危化品的运输工作。交通、工商、质监、安全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化品运输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危化品运输企业档案,严厉打击少数企业的非法运输现象,保护消费者和正规运输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危化品运输行业的风清气正。

1.2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能否顺利安全完成,运输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提高危化品运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是保障危化品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发生事故后的处置方法也不一样。相关企业单位要经常组织日常工作与危化品接触的人员就本单位、本部门所涉及到的危化品性质、危害、应急处置、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于运输人员还要加强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学习,并定期组织危化品应急演练,熟悉劳保设施和消防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强化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危化品危害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对危化品危害的认识。

1.3 正确使用包装容器

危化品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要保障运输安全,必须选择正确材质的容器,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包装存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储存的容器必须由专业企业定点生产,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要规范执行运输规程,化学品分类摆放,做好隔离,尤其是性质不同、乃至冲突的化学品,更不能混装混运。配装货物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包装务必做到牢固、紧密,不能出现漏点。很多化学品都具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包装材料的选择尤其要正确,防止容器遭受腐蚀破损,化学品泄露的事故发生。如溴素应选用抗氧化性高、耐酸的陶瓷坛盛装。同时,由于溴素氧化性强,遭受机械冲击易依法爆炸,所以包装衬垫材料要选用具有缓解冲撞和摩擦、吸附作用好的无机难燃轻质材料,如矿渣棉、岩棉、硅酸铝棉等。有些材料,比如草垫、草套、木箱、瓦棱纸等,虽然也具有较好的缓冲功能,但不耐腐蚀氧化,一旦溴素泄漏,就会与这些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发火灾,所以不能使用。

1.4 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运输车辆、容器要在显眼的位置做好危险品标示。随车配有检验合格的消防器材和应急工具,比如铁锹、警示牌等。随行人员要配有防护服、防毒面具、护目镜等。出车前,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保障车辆正常运行。针对运送的物品种类和容器大小、外形等,还要做好必要安全措施。比如装运易燃易爆物品,车厢的底板若是铁质的,应铺垫木板或橡胶板进行隔绝,并加挂静电导出链。

2 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2.1 立即报警,组织抢救

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现化学品发生泄漏,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同时,要隔离现场,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危险源警示牌,疏散周围群众,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2 杜绝火源,防止起火

如果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具有可燃性质,应立即消除现场附近的所有可以引发燃烧的因素。车辆停车,关闭引擎和电气设备。现场的手机全部关机或远离现场后再开机使用,避免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要对破损的容器进行应急处置,尽快堵塞漏洞,防止危化品进一步泄露。堵塞漏洞可使用的物品有软橡胶、胶泥、塞子、棉纱、棉被、肥皂等。

2.3 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化学品伤害

泄露的化学品,如果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话,要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其危害强度,防止对人员、环境造成伤害。如是氯气泄漏,可用大量水对现场进行喷洒,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可以使用弱碱性物质和氯气进行反应,生产无害物质。比如在水中或地上加入苏打粉(碳酸钠),或者把漏气的钢瓶破损处放置于石灰乳水中。不但能加大氯气溶于水的速度,利于氯气被吸收、收集,而且最终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毒性。如果是氨气等碱性物料泄漏则在用水稀释的同时,用酸性溶液浸泡。进行处置时,工作人员应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防毒靴、护目镜等,防止化学品通过呼吸、皮肤沾染等方式与人体接触,避免伤害人体。另外,有些危化品,比如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等,在处理过程中除了防止燃烧、爆炸、毒害以外,还要防止冻伤。由于上述物质使用加压液化的方式存储,一旦出现破损,液化的气体会因为外界气压下降而迅速气化。气化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造成局部空间温度急剧下降。处理人员如果没有做好防护,很容易发生冻伤。

2.4 加强对现场环境监测

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过程中及之后一段时间,还应对现场环境加以监测。特别是剧毒或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泄漏更要注意。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和检验设备现场检测,对泄漏的化学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测定其性质、种类、危害程度、扩散范围和泄漏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后续处理方案。该项工作要持续进行,直至判明危险源已经受到完全控制,并消除干净。对于危化品污染进入周围水体、土壤,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的情况,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危害的发生。

3 结束语

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是推动国民经济顺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相关企业要针对危化品运输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保障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形成企业、人员、监管单位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危化品的运输安全。

第3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 教学艺术 教学内容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认为:数学和诗词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数学重视“对称”,诗词讲究“对仗”。数学之美是对称和谐之美,诗词之美是对仗意境之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隆菲尔德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和诗词一样,都有着独特的简洁美。如果诗词的简洁是写意的,是欲语还休的,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么数学语言的微言大义,则是写实的,是简洁明确的,是抽象规范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数学是逻辑思维的精品,诗词是形象思维的精品。数学和诗词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两个极致。面对21世纪个性鲜明的大学生,如何让大学数学课堂诗意起来,值得探讨研究的。本文主要从作者提出的“精互同”教学模式的“精”这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这里“精”主要包含:教材精挑细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师生共同精备多元化教案、精选教学方法,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1.教材和教学资料精挑细选,使学生感受诗意数学的简洁美

大学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我们要精挑细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行文流畅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样才能有效帮助、指导21世纪的大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方法,提高应用技巧和数学思维水平。

2.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受诗意数学的意境

知识点罗列、素材堆砌的课堂设计,不仅不能引起大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情感,甚至让大学生远离数学,排斥课堂。大学数学教师在内容与课件教学设计上,要善于寻找数学与诗意的衔接点、结合处,善于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诗画”,让大学数学教学迎来异彩纷呈的春天。如在讲连续的时候,可以由“彗星”的动态轨迹引入连续的概念,最后为了加深理解记忆,可用“极限连续值,增量趋于零,左右双连续,万物寻本源”这首小诗揭示连续的本质;在讲解矩阵四则运算和秩的时候,可以用“加减乘除尚简单,矩阵乘除非等闲;深究子式可得秩,初等变换不变量”总结,既区别矩阵与数的四则运算,又把矩阵秩的求法深深牢记在心间;解方程组的时候可用“欲解线性方程组,须知初等行变换,矩阵化至最简式,字里行间有答案”简单的诗句展现重点与难点;在讲向量空间时,可与“千手观音”比较讲解;在讲空间卦限的时候,可以用苹果三刀法活灵活现每一个卦限特征;在描述夹逼定理的时候,可以用男女谈恋爱的小段子进行形象逼真的描述;在讲导数、微分、积分的时候,既可以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与实际生活、实际应用问题联系起来,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再运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达、激发……让大学生在美妙轻松的课堂中感受数学的美,领悟数学的思想,体会别样的数学意境。

3.师生共同精备多元化教案、精选教学方法,是诗意课堂的必备条件

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设计多元化的教案,努力为大学生创设主动亲近的诗意课堂、开放的课堂,让枯燥的数学迸发无穷的魅力。

4.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是诗意课堂灵动与智慧的体现

教师教学艺术包含自身个性,不是刻意地追求,而是自然地流露,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体态、风采及渊博的知识中,更体现在教师教学机智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应知识时代新要求,在讲授数学基础的同时,注意提炼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语言力求通俗又不失严谨,思路力求清晰又不失完整,解法力求简练又不失灵活,内容分析力求系统、透彻又戒空洞、繁杂。

参考文献:

[1]周远清.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系列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萧树铁.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J].数学通报,2002,(9):4-9.

[3]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56-59.

[4]刘碧玉,韩旭里,秦宣云,等.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0,16(6):47-49.

[5]向安青.给数学课堂加点诗意评价.评价研究,2013.1.

[6]邱淑媛.初中数学诗意课堂的教学尝试与感悟.2013.2.课堂创新.

第4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为学生的未来考虑,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解决现状,而不是一味的根据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态度,只是简单粗暴的删减课时甚至拿掉数学课,根据对我省中职学校的调查,主动争取学生意见,听取教师的想法,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进行适当的课程设置改变原来把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课集中放在第一、二学期进行,然后再安排专业课的学习的做法,把数学进度放慢,让它和专业课大体上并行,与专业课互相照应,互相渗透,让学生看到数学对学习专业的服务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开发校本教材抛开数学传统的教材,组织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校本习题册。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应用,划分各个专业模块,兼顾参加对口升学。

3、灵活设置授课形式利用职业学校课余时间比较充分的优势,组织不同层次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的课堂。比如:补习初中知识的强化基础课堂;以提高能力为主的深化提高课堂;以激发兴趣为主的兴趣课堂。变原来的削减课时为大量增加课时,放慢速度。效果明显。

4、编写适合本校的教学大纲以职业学校教育大纲为蓝本,组织由数学教师和各专业课老师以及企业、集团的技术骨干,结合本校专业编写本校教学大纲,明确学目标。

5、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而这些需要数学教师丰富的数学功底,以及不断充实自己。提倡集体备课,并逐步把体现数学文化的教案集结成册,作为学校数学文化校本教材。

二、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重任。为了学生的未来,有责任,有义务为数学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方法提倡老师讲细讲透,力求面面俱到,教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现在力求抓住重点,抓住专业所需,把时间多留给学生想象发挥。减少学生的学习盲目性,消除厌烦情绪。

2、分层次教学首先对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明确什么水平同学,掌握到什么水平就是圆满,让每个学生不失落;分层作业,利用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作业,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层次作业;分层评价,改变传统的“一考定胜负”的方法,达到分层提高,激励主动性的目的。

3、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我校花大力气送数学教师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自我加压,自我提高。按学校的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五个“一”。即:每周与专业教师座谈一次;每周与学生座谈一次;每一个月拜访一位初中数学优秀教师(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顺利过渡从初中到中职的学习方法);每学期完成一件实训项目(比如:加工完成一件有复杂计算的数控零件);每学期写一片成果报告(总结或反思自己的工作)。

4、力求让每节数学课走入生活,贴近专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肯花时间,或读书,或上网搜,总能把每一节数学课引入生活,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自己课堂质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寓于知识教学这一载体之中。

三、结语

第5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前面公式推导,实际应用都已经结束,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师接着说: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看书上P85的“你知道吗”,学生默读完后,师问:“你们看懂了吗?”生1:看懂了,照本宣科地嗑嗑吧吧地读一遍。师:谁能读一读有关三角形面积的文字。生2: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cóng)。师:“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3:书上说广指长,从指宽,半广以乘正从就是半个长乘以宽。师:很好,读了这部分知识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生1:我国劳动人民很厉害。生2:我想长的一半乘以宽应是指割拼成长方形推导的。生3: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很自豪。师:如释重负地点点头,对,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有这样的发现而自豪,希望同学们也好好学习,将来多搞发明创造。

反思:

1.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首先,教师没有纠正“从”的读音,我想教师可能没有重视这则史料,更没有深入地研究,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书下方对“从”的注音。其次,这是《九章算术》中的一段,引用的原话全是古文,学生读这段话时读得不顺畅,师根本没有去指导,我想设计教案时没有考虑这一点是很失败的。最后,这段话什么意思,与新知识有什么联系,怎样沟通?教师也没有作解释说明,更没有设计相应的图形去帮助学生理解,甚至当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半长以乘宽”时,老师都没有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讲清楚。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生疏,对编者设计这则史料的目的没有领会。

2.教师单纯为了思想教育而走过场。新课标在情感与态度中,特别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实践中深透数学文化的一种途径,更是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素材,是教师忽略了数学史料的文化味,无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歪曲了编者的意图,只是草草地读一遍,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豪”二字,这样,既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案例2:圆的认识的教学

师: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指……生:圆心。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生:半径一样长。生:走径一样长。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样?生:完全一致。师:更何况,我国古代这一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生:特别的自豪。生:特别的骄傲。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非常有智慧。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不止帝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动画演示:方向圆的渐变过程。

最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展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表示美好祝愿时带“圆”的词汇。与“圆”字有关的节目……

反思:

教师深刻挖掘圆的文化内涵,不再拘泥于课本的阅读材料,而是把与圆的各种知识都有效地整合到数学中去。从古代的墨子,《周髀算经》,到现代的圆形建筑、商标,从自然现象,到民俗奇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类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在这节课上,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符号、图形,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数学发展历史的文化;一种大自然的奇妙构图文化;一种民族习俗的文化……。整个教学设计浑然天成,蕴思想教育与无形之中,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后记:

纵观小学阶段现已出版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阅读教材已是数学课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细细读之,发现有这样几类:数学小史料、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扩展性知识。主要是对教材重要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的拓展延伸,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介绍等。不仅仅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技巧,还体现了数学的美。阅读材料图文并茂,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数学的文化魅力。

第6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1. 正确认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和双基训练,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显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应当是互补而不是排斥和对立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似乎更青睐于西方的教学思想,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赞不绝口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法。在表面看似壮观的课改热潮中富有个性的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被同一模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求实严谨、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急功近利的风气所淹没。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只有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的结合,才有焕发出新的生机”。笔者以为,课改决不是对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否认,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它要求数学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现实对高中生数学素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保留原有的实践证明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应当在原有注重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谋求数学上的创新与发展;在尊重数学经典和数学推证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严格要求的强化训练中为学生营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学习和探究空间;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勤奋踏实的学生精神的同时也要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课程的教学应当是一种原有教学方法的积极改进。

2.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无疑是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何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在上面的要求与导向下,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教师在书写教案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书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是否会沦为一种新的八股文,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确值得我们商榷。笔者认为,数学学科有别于的教化功能是很强的人文学科,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在学习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及执著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感人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呼唤的是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数学教师,而不是华而不实,学识浅薄的教书匠。上每堂课时都要与现实世界挂钩,数学的发展除了源于实现生活外,它还可由数学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概念。可见,没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谈不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会有新的提升,作为数学教师更应当明用清醒的头脑分清数学每一个知识点所蕴含的价值,把握数学发展的脉搏。切记当我们把看似华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凌驾于数学思想性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使人昏昏然的热闹场面,而失去的却是与学生心灵上的共振。

3. 理清“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老师这个“主角”,在课改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年轻的教师在学生这个“配角”面前反倒是战战兢兢了。这里除了因为是学生的信息源多了,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个知识讲解不到位而遭致学生的质疑外,也有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倡导平等意识有关吧。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么?他们的生活阅历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工作指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他们工作(学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抛开很多的不一样却要机械的谈什么平等,显然,这是本末倒置,笔者认为从高中生心理学上看,学生已的个人表现欲已经大大低于初中生,学生的思维也接近于成人。从教材上看课堂的容量和也明显地比初中教材增大,更多的还是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来看,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如何把数学内容自身先内化,以简捷明快自然的语言切入引出问题,以机智、幽默的言语化解课堂教学上的矛盾,以生动、直观的比喻使数学哲理潜入学生的心田,以合情推理和严谨的论证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洗礼。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高品位的数学文化而不是花哨和空洞表演和做秀。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更多地应当是心灵上的交流和碰撞,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激情四射地进讲课,又能从学生会意和疑惑的眼神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期间又有学生,适时和精彩的提问,以及教师,精确到位的分析,论证,总结。课后师生都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你能说这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好课吗?

第7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红红火火,学校纷纷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而文化课改革没有现成模式,没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那么如何针对职高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让学生想学文化课、会学文化课,进而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则是文化课改革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学校文化课的改革和探究,结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和实践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获得了启发和思考。

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1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8%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远比上专业课多,文化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教师教学现状教师的文化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因此,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有得过且过之嫌。(2)部分教师确实想提升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1)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认为到职业中学就是学专业课和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因此轻视文化课,忽视了文化课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教师则认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是配角,自认为被“边缘化”,便觉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发挥。(2)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怕学文化课,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3)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发展脱节。文化课的功能和作用是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奠基,因此,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培养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相联。而目前文化课教学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的专业依然是同样的文化课。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鉴于以上分析,要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必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1)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发展平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及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知识,搜集、挖掘、整理文化课知识在生活和专业实际中的联系和应用,从而为其专业学习奠基,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不要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因此,要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讲课”变成“活动”,把教师转变为“导演”,把学生变换为生动活泼的“演员”。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让课堂高效、有活力。(3)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结合其专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低起点、严要求,小步伐、快频率,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式,逐步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学案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师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用教案实施教学。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预先帮助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备课则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预设。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预习准备、课堂研习、检测反馈等内容,或者说,学案就是将教案中的知识目标问题化、能力目标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潜移化。其中,问题是导学的核心,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学生拿到“学案”,会有一种尝试的冲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学案其实成了教师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各就各位”、相对独立。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组建异质学习小组,也就是组内各成员在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方面互不相同,以利于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以4~6人为一组,有机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组设组长一名,布置、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和任务。各小组成员在各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后,可以组内合作、探究,也可以组间竞赛、交流。每小组均设一展示阵地,用于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导入,可以通过生活实际、专业实践来导入,也可以通过文化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来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发学案,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制定学案,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准确概括学习要点,科学安排活动方案,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和建议(如果学案中有“预习课文”要求的,则要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3)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各组员之间密切合作,互帮互学,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合作的精神得以培养。(4)成果展示。在前几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组员可以自主展示,可由组长推荐展示,也可由其他组“点将”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表现的机会。教师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关注、思考这些展示成果,以便下一阶段点评、研讨。(5)点评提升。展示结束后,教师发动组内其他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质疑、辩论、修改等互动环节,最后由教师作总评,各组员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6)检测反馈。为检查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安排此项检测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全面批改、抽组批改,也可由学生组内互批、组间对批,有利于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改进下节课的教学设计。

2.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1)督促学生使用好“学案”。课前要通过教师抽查、组长对查、组员互查等形式,了解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而掌握“学情”。课后抽查已用好的“学案”,以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要重点讲解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独立解决或组内合作交流能解决的内容,则应少讲或不讲,否则就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基础上讲精、讲透、讲活。(3)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学案。经过全面思考、精心制定的学案,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全面的知识要点,还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与心得体会,因此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以便在后续学习、复习巩固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关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案”制定“学案”不是备课,不是编写教案,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师生活动、启发引导等环节,并且难易得当、有的放矢,让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活动、有思考、有收获。

第8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关键词】板书 小学数学 重难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份“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展示教者的教路,引领学者的学路,体现教材编者的思路,搭建起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立交桥。一般情况下,教学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却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板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化一道“亮妆”,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言不失为一条佳径。

一、“有的放矢”设计板书——凸显重难点

采用口头强调的办法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如果在讲述的同时教师能够从重点内容中提炼出一些关键词,然后简明地写在黑板上,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就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整体认识,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学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我抓住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点,根据重难点找出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对应边,现在,原来,比值,大小变,形状不变。

另外,板书是数学课堂的书面语言,必须要体现简洁性、美观性、有序性、科学性、重要性、启发性。在设计板书前,教师要对板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根据上面提炼的一些关键词,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对应边的比

现在 原来 比值

大小变了 放大——放大后:原来 >1

形状不变 缩小——缩小后:原来

这样的板书,提纲挈领地反映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和教材的重难点,简洁明了。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掌握了学习的要点。

二、“手剥春笋”式呈现板书——突破重难点

板书各个部分的揭示,按时间先后、主次之分都要恰如其分、拿捏得当,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将知识“植入”学生脑中。

1.有“序”地揭示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书写板书,很值得研究。可以边讲边写;可以先写板书,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也可以先讨论、分析、归纳再写板书,这些都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决定。几何部分的概念及其有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以理解,要突破这些难点,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以板书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模型,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有序地整理板书,在板书过程中边揭示边演示。

如:在板书了“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等内容后,马上用多媒体演示各个面,以三组不同的颜色显示相对的面,再以动态效果比较相对面的大小,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板书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从面——线——点三个层次通过板书有序地揭示、整理重难点,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及直观操作对上述结论加以验证,表象清晰,直观形象,简洁高效,帮助学生建构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

2.按“需”揭示板书。

在什么时候板书什么内容,要注意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揭示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线索;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其过程;在复习、巩固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点。

如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从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1米=( )分米,由此启发学生思考:1平方米=( )平方分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操作探究、思考交流复习了1平方米=( )平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教师进行了以下板书:

1米=10分米

1米×1米=10分米×10分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由此旧知的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迁移,效仿以上推导方法自主探究、推导:1立方米=( )立方分米。在学生独立思考、计算验证后通过集体归纳就很容易地得出了结论,教师再次板书:

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

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逐步推导,并通过实践探究、整理归纳,以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三、交替生长式应用板书——消化重难点

1.依托板书,再现重难点。

小学生抓重点、要点的能力比较弱。可是,抓不住重点、要点还怎么谈得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而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难点的辐射源。板书呈现了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在板书中均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教师引导小结,学生能够通过再看一看板书、想一想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重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板书是帮助学生消化重难点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更新形式,“延长”重难点。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只看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有数学文化和思想方法的点缀。有时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版面限制,板书不能完全把教学重难点显示出来,更无法凸显更深的数学味和数学文化。此时,教师就可以着眼让学生在应用中“延长”重点知识,应用多媒体来呈现。如设计课后拓展题、呈现具体的分析过程、提炼一些学习方法,或者送给学生几句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富有哲理的、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起他们深入探究欲望的名言,使学生能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消化掉并运用于生活实践。

综上所言,板书是一种可视性的语言,它比口头语言更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板书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种课堂艺术。因此,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粉笔这支“点睛之笔”的。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板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化一道“驾重破难”的“亮妆”。

第9篇:数学文化教案范文

一、唤醒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课堂文化

教育是心灵浇灌心灵,真诚赢得真诚的事业。重构数学课堂文化,首先是优化课堂文化环境,创造心灵融通的交流场――课堂精神文化的构建。

(1)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与教学空间,必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带进”: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这几年对新课程理念的琢磨和体会,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要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例如,对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点名地说:“假如你们的家长是个农民,种不好庄稼,收不下来粮食,你们可曾想一想,他这个农民当得好不好?再想一想,汽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出了安全事故,那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司机呢?我们是学生,不守纪律,不努力学习,试想这个学生,当得好不好?”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还尝试让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来回答,结果让我很满意。我更是给他们鼓劲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说到做到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真的,这几个同学慢慢有了好转,逐渐地变成了好学生。

(2)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例如:在一节数学分数认识的练习当中,一个学生上来板演,结果出现了这一种情况:1分米的5分之4是多少厘米,学生这样解:“1分米的5分之4是4厘米。”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反问他:“这道题目做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我分数的意义还没掌握!”“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该努力把这方面的知识补起来了,让错误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目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建构课堂内驱力,优化行为文化

如何能在课堂上重构数学文化,就要重视教案设计,铺平与学生交流的绿色通道――课堂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以互动为原则组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要做到三点:

(1)信任、鼓励学生,在平等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

(2)学生能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时,我出示问题:一条丝线长4/5米,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列式并尝试计算,学生交流算法。

生1:我猜想结果2/5,因为两个2/5是4/5。

生2:我的列式是4/5×1/2,因为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条丝线的1/2。

生3:把4/5化成0.8,列式是0.8÷2。

生4:4/5÷2我用4除以2得到分子,分母不变,结果是2/5。

我问:“这么多方法当中,哪一种方法最好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行验证。”学生又继续自主探索下去了。

(3)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学生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既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又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目,然后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当分数的分母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呢?如1/2和3/8,哪个分数大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大门始终敞开。

三、架起生活课堂,优化时空文化

课堂文化的建构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开始,搭建起时空文化之桥。探究性学习深入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解决了教育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问题。它大大拓宽了学科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如,“年、月、日”学习课后可以安排操作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一份年历表,可以请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完成。再如,学生学习了“不规则形体的体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件不规则物体,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出体积并做好记录。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数学,也体会到了时空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时空生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