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教育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视角;课堂现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包括一切认知活动,行为方式和物质创造,以及潜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内籍此引导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其他观念形态。文化体现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产生一整套解释、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或社会特性的理论和原则。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课堂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从课堂中一些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挖掘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本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 几种常见的课堂现象及分析
(一)课堂上,教师喜欢高高站在讲台上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喜欢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居高临下,审视着下面的学生。
分析:这一现象是与我国古代传统一直推崇的重师道尊严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事业出?无君师恶治?”[3]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为家长的最大的家-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各小家的期望。作为教学活动具体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方位感会消散在家庭中,主体自我意识淡泊,一切听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为指向,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沟通,即便有的话,在宏观上也要以家庭为基准线,而不是以师生为出发点。在家庭本位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又存在教师本位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学生则惟命是从。[4]
(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倾向于鼓励学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国,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自已的时间取向,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也曾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已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已的“时间语言”。“时间语言”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时间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产生的,是无意识,不为人所察觉的。[5]根据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的观点,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者为特征的国家里,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后者,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性较大。我国就是属于后者,多向记时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读课文,自已却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自已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是学生却不愿意表达自已的看法。
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宁愿低下头,放弃自已的发言权,不愿表达自已的意见。
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与 天”、“地”、“君”、“亲”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伦理等级的影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习”,这种“惯习”的产生从学生接受教育时便开始得到培养,当此种惯习完全融入到传统课堂中,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构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以权威的一种形一样”。[6]历朝统治者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宗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古语云:“人有师而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者,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7]
三、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学改革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和课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以下笔者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种课堂现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过程的一部分。”[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高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9]
高中课堂应该打破师生之间单向、一维的知识授受关系,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象征着权威的讲台,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中国教师喜欢课堂气氛“和谐”,其实过于和谐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
高中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表现力的群体,他们期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已的声音,希望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活跃是我们课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活跃”有可能是假活跃,这种热闹的气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的过于“活跃”让学生失去了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教师也失去了倾听学生声音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同一个问题,可以多听取几个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师生之间多一点对话与眼神的交流,多给他们一点话语权,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10]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把持话语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占领着话语的制高点,控制着整个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的展现,学生的话语受到教师话语的指令,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有时也刻意在课堂中制造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看似学生有了话语权,而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而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表观点,学生总是宁可低下头,保持沉默。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现场导游;课程考核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要能适应基本的岗位工作要求,而且还要求对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些年,职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大中专院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大量变革。教学模式采用普遍认可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实现了以“素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应区别于传统教育考核方式,与项目化课程设计相适应的、有着自身特点的新型考核形式。本文就项目化教学条件下,《现场导游》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谈几点想法。
一、 《现场导游》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现场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之一,而且还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它依托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和旅游文化等相关学科发展而来。课程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导游培训课程教学通常是以简单的知识传授为主线,由教师逐一讲授课程的知识点,学生就按部就班被动接受。就教学形式而言,虽然该课程部分教学任务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形式来完成,但一个或几个案例很难将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展示给学生。[1]项目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若干个有实用价值的工程项目,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围绕完成该项目而开展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设新工作情境,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而非单纯地关注知识获得。[2]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课程考核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展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考核目标、内容、方法等诸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课程考核仍然沿袭着传统考核方式,而传统考试方式却有着诸多弊端。[3]
二、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与缺陷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求和的评价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在考试中重记忆,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书本知识,且往往只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考查,无法反映学生的全部的学习情况,忽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且对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取得好成绩的现象无法掌控。
三、项目化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长期以来,《现场导游》课程考核形式一直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考试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不仅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而且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推行与《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设计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一)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
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4]《现场导游》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该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依据“强调专业技能,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其中过程性考核(采用项目化考核)占百分之七十,结果性考核占百分之三十。总评=过程性考核成绩(项目化考核)×70%+结果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
(二)实行项目制考核形式
《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项目。各项目所占比例权重可以适当设定,如项目一占百分之十,项目二占百分之十五,项目三占百分之十,项目四占百分之二十五,项目五占百分之三十。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绩效,也要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测评。项目化考核成绩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
(三) 制定量化评分标准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便于操作,根据《现场导游》课程项目中每个工作任务应提交的阶段成果的内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每一个标准等级都被赋予一定的分值。每个项目成绩按预习情况、期间表现情况、个人才能展现情况、实训总结等完成情况打分。每个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分别登记成绩,按项目填写项目考核成绩单,即评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针对《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的考核,建议改变单纯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团体形式,而是由教师、外部人士、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组成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使考评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过程,促进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沟通、协调,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
对于“考核关键效果指标”进行具体评分是项目化中考核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考核的效果。《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考核中的各考评点,分值分配既要突出考核重点,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另外,为突出导游核心技能学习或关键注意事项,在考核过程中建议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考核内容之中只要有一项表现欠妥,则该项目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以此来严格控制考核的结果。
(六)采用“两个不”原则
为了强调《现场导游》课程的整体性和团队合作性,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该课程考核采用“两个不”的原则[5],即一个项目不合格,则整个项目化考核成绩不合格;一个人不合格,则整个团队的考核成绩也不合格。
四、结语
教学与考核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反馈,是教学改革的依据。我们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相应考核模式的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考核不仅是要考查学生学习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核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考核模式的探索,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探索教学及其相应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 左宏琴.项目教学法在“现场导游”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06):55-66.
[2] 齐洪利、董玉菊.荷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25):101-103.
[3] 宋昆.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75-76.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随着幼儿学习逐渐强调游戏化的趋势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结构游戏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游戏形式,通过对不同结构的材料或玩具,进行物体形象构建,是一种具有创造力和操作力的游戏。科学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发现、操作、观察以及感知,提出问题。并且对答案进行探究的过程,其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属于不同的教育形式,但是由于两者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教育特点中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将二者充分融合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一、科学教育与结构游戏的共性
1.生活性
在开展结构游戏过程中,需要幼儿对生活中的现象和实物进行详尽观察,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后,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构建幼儿熟悉的造型以及内容,其是对生活的映射。而科学教育是利用幼儿常见的现象和事物作为探究对象,其中主要包括事物的特征、性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现象等。
2.生成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要求幼儿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并且认真观察周围环境,进而展开思考和创造。由于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漂亮的汽车或者可爱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游戏的主题。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思维的天马行空,会生成很多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这种生成性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
3.探索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强调幼儿自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幼儿则是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4.开放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主要体现在活动时间、材料选择、空间设定等方面,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让幼儿在自由以及愉悦的氛围下,体会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在空间方面,不仅可以在专门的结构区或者科学区开展活动,教师还要利用地面、户外等空间开展科学活动或者结构游戏。在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专门准备相关材料,也可以结合主题鼓励幼儿自由发挥。
二、结构游戏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认知材质
由于在结构游戏中,常用的玩具是由塑料或者木头制作而成,幼儿通过对游戏的操作,可以了解材质的性质和特征。在整理玩具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质的性质、形状、颜色以及种类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促进幼儿对材质的认识。
2.认识图形
拼图游戏是结构游戏中的一大分类,具有多种类型和玩法,其中将图形分割,让幼儿拼合成原图形的拼图游戏是最常见的。幼儿通过对图形边缘特征、大小以及形状进行详尽观察,然后逐一拼凑成原图形。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更加认识和理解图形,进而丰富自身的认知经验。同时,图形运用也是拼图游戏的重要形式,将分散的图形通过重组,拼出全新的图形。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自身的想象,例如正方形代表房屋,三角形代表屋顶等,将实物与图形进行有效联想,在拼图的过程中,掌握以及巩固对图形的运用。
3.加强空间概念
积木建构是结构游戏的常见类型,同时也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在游戏初期,幼儿经常运用积木搭建轮船、汽车、桥梁、房屋等这些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搭建相对容易的造型。在积木搭建过程中,需要幼儿运用到空间感知,例如搭建房屋,幼儿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观察,进而顺利构建房屋。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空间概念以及运用都得了有效的实践和巩固。
4.丰富科学经验
幼儿在玩雪、玩沙、玩水、玩泥以及拼图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例如在玩泥的过程中,了解到沙泥想要塑形需要与水融合。在玩水的过程中,了解到水是没有味道和颜色的;在玩雪的过程中,了解到雪遇热会融化而变成水。因此,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并且将经验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对幼儿的未来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5.养成动手习惯
无论是结构游戏还是科学活动,都要求幼儿亲手操作,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而在游戏结束后,幼儿在收拾和整理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6.促进思维发展
儿童在3到5岁期间,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幼儿的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结构游戏可以对幼儿思维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满足幼儿对鲜艳、形象以及生动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 高中英语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mmon Cause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Englis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LI Hu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s been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teachers. In this paper, "Englis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e related problem of trying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after the current "Englis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explored, from the student's own internal (main motivation, personal willpowe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i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external (mostly teachers' ethics, teaching methods and school environment) analyzes the common cause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Hope in the future to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caus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学困生”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属于正常范围,而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可能取得进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其进行转化。
1.2 “英语学困生”的概念界定
在此笔者将“英语学困生”界定为: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在英语学习中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意志力不坚定等造成其英语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可能取得进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其进行转化。
2 相关现存的社会现象
2.1 有关“学困生”现存的社会现象
教育法明确规定,学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西安一学校就使用绿领巾,对在学校中纪律、学习、礼貌等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标记;据新闻报道,在深圳,初三分流“差生”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学生因为成绩差被学校分流到职中,无法参加毕业考试和中考,只得提前结束义务教育。那么这些学校的做法如何担当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所谓的教育公平又有谁来主持。
所幸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好的现象值得我们学习。贵州“差生”校长用无差别的爱谱写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南京溧水洪蓝中学赵巧生老师自创“话聊法”与差生做朋友;武汉太平洋高中建德育榜,让差生也能受表扬。
2.2 有关高中英语学困生现存的社会现象
很多人学习英语并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这种现象在高中生中尤为常见,有部分人长期英语成绩不理想,自信心屡次受挫,也会拉低整体的学习成绩。虽然在部分地区有望实行中高考英语改革,但是海外高校招生英语要求不变,而且即使是国内大学后也需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企事业单位对于英语水平也是有要求的。因此,很多家长把提高孩子英语成绩寄托于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让原本课业繁重的孩子们更加不堪重负,在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之后却收效甚微。
3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常见成因分析
3.1 内因
3.1.1 缺乏学习动机
关键词:生活实际;初中化学教学;兴趣;深化理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研究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能源科学为主的学科体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这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尊重初中学生实际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展开课堂教学。
一、调动学生的初中化学学习兴趣
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初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着较为强烈的探究欲望。初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学生这样独特的心理特征,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例如,在教学“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这部分知识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化学专有名词无甚好感,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当中,鉴于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列举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天然物质,像我们经常见到的钻石就属于金刚石的一种;至于石墨则与金刚石坚硬的性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质较软,像我们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铅笔,就是利用石墨与粘土的混合物……”就这样,通过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有助于我们有效展开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
二、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于语文、英语等人文性学科,初中化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与推理性特征。这就使得初中学生在学习部分知识点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区别”时,我就向学生讲解了冬季频繁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现象以及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光合作用的具体例子,帮
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两个化学名词的认识与把握。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应在尊重初中学生实际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展开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策略
初中物理课程大多都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物理结论都源自于生活,反之,很多生活现象同样都源自于物理理论,教师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并指导学生认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和物理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并很好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来,进而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把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很十分有必要的。
1.从实际生活中认知物理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懵懂的阶段,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时教师应该寻求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和知识。教师课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结合教材给出的疑问以及学习目的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并激发其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声音是什么”或“声音的特征”前,教师可事先带来上好时间的闹钟、小锤和碗等,或让部分学生分别发音以及听不同的歌曲,让学生分别听取它们不同的发音并区分,指引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声音,让学生带着浓烈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求知欲进入课堂。当教师在讲解到各个知识点时,应恰时恰当的举例一些贴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亲切感受和认知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例如,学习“重力”时,我们可以列举如苹果熟了就会落地,向上抛物体时物体会在一定时间往内落下,月球上的物体总是离开月球表面悬浮而地球上的物体都在地球表面。在学习“分子运动”时,可以列举当我们用纸质环保袋包装油炸食品时包装外依然看见渗出的少量油,对于刺激性物体我们往往还没看见就已先闻到等生活常见的例子,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举例形象并详细地向学生解析其中的物理含义,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并保持对物理持久浓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相关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作业要适时地个性化和实践化,例如当学习“光的反射”时,课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观察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光反射的现象,也可举行一次郊游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这样一来既可达到印象加深的效果,也可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物理运用于生活
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便捷生活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学生学会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那该如何做到从物理向生活靠近、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上呢?其实并不复杂。举行贴合实际的课堂实验。初中学生对于物理课程仍然陌生,比较习惯依靠课文材料来对事物进行判断,不熟悉事物其中的理论原理,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首先尝试动手的平台,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解事物内部的原理,才能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熟、不慌乱。如教师可用石墨或其他可以导电的物体让学生组成电路,或去掉电路中其中的一条,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重组或修复电路让其通电。此外,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在生活中容易遇到困难,如遇到电路短路等都是常见的困难,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所做过实验的经验在自己的协助下解决一些简单常见的电路问题等,让物理知识真正进入生活,并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3.物理和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创一组物理与社会探究模式小组,时刻关注身边或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小关注和了解社会良好习惯,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研究,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如学到“太阳能”时,教师应先举例有关太阳能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再阐述太阳能利用的原理以及太阳能利用的优劣势,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政府为鼓励利用太阳能做了哪些政策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了独立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开展户外实践。应选择贴合生活实际的场所开展实践活动,例如,路边或海边安装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地方、或具热岛效应的城市中央区域、也可以是耗电量较大以及电路较多的工厂等地方,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其中的物理反应,教师将实践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讲述事物的内部原理,既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记忆,也可开拓思路和视野,又能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
总而言之,不同个体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有些学生则兴趣索然,这时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就表现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趣味教学最大程度地开发其在物理学习上的智力因素,并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亲切花简单易懂化,让学生更深更牢固记住所学过的知识,并鼓励和协助学生积极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上常见的物理问题,使其进一步增强和激发其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达到理解物理、运用物理的最终效果。这也是现行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俊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金开华.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3]谭龙飞.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
[4]许颖.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关键词】幼儿;自然科学;引导;观察;探索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2-02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来探索指导的策略,以便很好的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里的秘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开展自然科学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呢?
1创设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探索
1.1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图片及各种途径认识各种植物,在幼儿园里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较少接触大自然,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为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自然角,充分的利用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因此也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在种植物的过程中,有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植物,从中发现植物一些平时不易引起的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
1.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动物: 幼儿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兴趣最浓。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让孩子认识这些常见动物的场景和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当中设置饲养角,饲养小鸽子、小金鱼等常见小动物,在某些区域投放一些能加深了解小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操作材料。又或者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可以最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
1.3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孩子常会提些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下雨?雨是什么变的?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科教电影、电视等向孩子介绍。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天气日记,用绘画来表示晴、阴、雨、雪、大风等气象状况,还可教给孩子看温度表,并把结果记入日记中,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我们除了丰富每个班的自然角,种植一些不同的植物,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并指导纪录,还在饲养角养许多小动物,定期让孩子进行观察,另外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索室,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自然科学教育。
2融入幼儿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植物百科》等书籍、动物卡片、贴纸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在阅读书籍和卡片的时候记住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物的静态和平面认识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把握尝试时机,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借机让孩子们把各种动物和在电视上见过的做一下比较,让他们把两者关联起来,趁机把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可以带孩子经常参观园内的饲养角,遇到可爱无害允许抚摸的动物,可以也要宝宝亲自动手享受喂食的乐趣。告诉孩子动物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都喜欢生长在青翠的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森林,才能保护动物,培养宝宝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有计划户外活动,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父母亲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各身心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对象为2009年6月~2010年6月所有来我站接受专业人员进行产前教育的孕妇。开展系统产前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①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应具备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表达、示教能力以及热情耐心的服务。②环境,专用教室,内装饰温馨舒适。③方法,根据孕妇的不同需求及特点发放书面资料、观看录像、采用讲座、授课、示范,以书、图模型和视听等方式进行教育,并开设母乳喂养咨询热线电话等。孕晚期组织孕妇及家属进行“准备分娩”的心理培训、观看有关分娩录像、参观待产病区、母婴同室区、产房等,帮助孕妇了解分娩环境及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并与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员士建立良好的关系。④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每孕妇在孕期参加学习时间不少于3次。
2内容
根据孕妇及家属的需求采取不同方式的产前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孕期营养及卫生保健,孕期用药注意事项,孕期家庭自我监护,孕期常见病的防治,妊娠晚期的生理反应与异常情况处理,临产先兆,产妇与新生儿用物准备,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方法,哺乳前的心理准备,正确哺乳姿势,挤奶的技巧,产后护理,新生儿喂养,产褥期家庭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及异常情况处理等。
3结果
通过开展系统的产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孕妇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的认识,增强孕妇对优生优育、家庭自我监护的意识。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能力,满足孕妇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保障母婴健康。因此产前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出生人口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员的基础知识水平,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良好的沟通,提高了服务质量。
4讨论
4.1丰富和充实产前教育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孕妇越来越重视产前教育,而传统的产前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各层次人员的需求,产前教育也要不断创新,开展新业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保健业务发展。产前教育可具体分各种各样的班,如:早孕班主要讲早孕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孕期营养、用药注意事项;孕期性生活;按时产前检查的重要性等。产前准备班的主要内容为:妊娠晚期的生理反应与异常情况;临床先兆;产妇与新生儿的用物准备;分娩过程等。转贴于 分娩疼痛管理班讲解分娩疼痛的原因;非药物镇痛和药物镇痛的方法;导乐陪伴分娩等。母乳喂养班讲解母乳喂养[1]的好处及方法;异常情况下的母乳喂养。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班讲解在住院期间和回家后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包括怎样观察子宫的复旧、恶露,早期下床活动,产后性生活等;为新生儿更换尿布法、沐浴法、包裹新生儿的方法,怎样观察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及异常情况等。妊娠合并糖尿病班主要讲解该合并症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及自我护理等[2]。可根据需要为不同人群开设不同的产前教育班,并不断地对产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她们所需的各种孕产期知识和应对策略,使孕产妇的妊娠和分娩过程更加安全、舒适。
4.2系统开展产前教育工作并提高产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由于家属的参与、孕妇文化程度及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助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妇过度焦虑不安,可通过交感神经中介干扰正常的子宫收缩及产程进展,不良情绪和疲劳又可影响痛域,使产妇对宫缩疼痛敏感,从而延长产程时间,并继发宫缩乏力,影响胎儿正常分娩机制,增加难产及剖宫产的机会[3],因此应该重视和加强产前教育,加大对产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研究。可选调热爱产前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健康教育经验[4],并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才能胜任并做好孕期的产前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
[2]罗碧如,邓云青.中加产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0~51
一、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挖掘乡土资源教育价值的前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幼儿园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还有的农村教师常感叹没有合适的科学课程,没有丰富的教具学具,觉得难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教学设备简陋,硬件设施落后。经过长期探索,我觉得挖掘乡土资源,首先要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克服农村教育经费少,设备条件差等许多客观条件因素。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才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在实践中,我也逐渐感悟到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我们的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幼儿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而且利用幼儿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还有益于幼儿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应该遵循因园制宜原则,合理挖掘,创出自身的特色,使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1、农村随处有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宝贝。
农村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沙子、石头、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宝贝,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用小石头垒造型,就连捡几根干草、几片菜叶也会玩上老半天,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我带幼儿在园内上厕所时,忽然有幼儿发现墙边因装修园舍遗留下一堆沙子上没有长草,旁边的地上都有草,我就有意进行科学引导:草长在哪里?让幼儿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上不长草,孩子们发现石头、砖头放着的地方、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长草。通过实践探究孩子们明白了沙子、石头、砖头上长不出草,而只有阳光照得到的泥地上才能够长出草来。
2、创造条件,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在农村有大量的田地,每当夏末秋初,农民收割完后,这里就可以成为幼儿开展活动的“宝地”,孩子们在空地上玩游戏,可以用菜叶当盘子、碗,遗留的瓜果、豆荚当食物,豆萁当筷子;孩子们还能在这发现身上有三个星、六个星、七个星的瓢虫,还有青虫、西瓜虫、臭虫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争相为其冠上有趣的名字。
我还将许多农作物、农产品、自然材料充实到手工制作中,让物尽其用。如让幼儿利用麦杆编“草人”;用藤制作“项链”、“手镯”;用黄豆、蚕豆、土豆等农产品拼插成各种动物形象;用树叶制作风景画??这些农村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开放的乡土资源,能极大的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乡土资源课程,使乡土资源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载体。
在实施新课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发现有许多“城市味”很浓的科学课程内容,根本不切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无法有效开展活动。我觉得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平常上的乡土资源课程有以下类型:
小班:我喜欢的小草、蚂蚱与蚂蚁、美丽的树叶、秋天的田野、我帮奶奶摘豆角、挖萝卜、大大小小的石头、小蝌蚪、我会剥蚕豆等。
中班:晶莹的露珠、好玩的泥土、秋天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趣的蚯蚓、可爱的蜗牛、端午节等。
大班:黄花菜、多变的云、秋天的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奇怪的根、方方的砖、野菜(荠荠菜)、蚕豆与油菜、青蛙、小青虫等。
这些课程内容都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季节性、地方性特点,对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提炼,选择幼儿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和农村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并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了幼儿学习科学的瑰宝,引领着农村幼儿走上科学之路。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发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