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景观环境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环境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环境规划

第1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文章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意义进行介绍,对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现状和规划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进行探讨。

二、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意义

按照居住区景观坏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三、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现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住环境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然而由于在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中,由于其中存在的技术不完善、设计不全面和其他各种因素,造成在当前的居住小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和隐患。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四、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

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小区内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住宅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

3.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环境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自然景观要素。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五、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

住宅区的景观应以绿色为基础,使用不同质感、不同形状或是不同颜色的材料,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一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开发商或设计师应该把居民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作为首要的条件,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尽力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可以让人感到舒适的生活空间。下主要介绍住宅区的广场设计以及住宅区的步道设计。

1.住宅区广场设计

作为住宅区住户的公共休闲场所,小区广场主要用于小区的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等。集中式的大型广场不适用于小区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小区和别墅区都不宜设置。因此,住宅区的广场设计应该以功能作为立脚点,把住户的方便和舒适作为具体出发点,将大型的广场化整为零,分别散置于绿色组团当中。

2.住宅区步道设计

城市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赏风景。因此,住宅区的步道设计应该以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在满足功能最大化的前提下,曲直得当、宽窄合宜,力求做到树影成荫,遇坡则隐,遇水毕现。

3.对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几点建议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商业化的盲目追求,住宅区景观环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住宅区景观环境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才能使我国的景观环境得到真正的发展。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就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1)在以钢筋水泥为主的城市环境里,住宅区的景观环境应该以舒适、宁静、自然为主。现代的住宅区大多是高楼或是多层住宅楼,人们和土地的接触越来越少,离土地也越来越远。为此,在高楼耸立的大楼中间区域,可以留出一块让人们“接地气”,真正接触大自然的地方,从而使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2)小区的景观离不开植物的点缀,在植物的布局上也应讲究植物的生态性、变化性和原始性,使植物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3)广场和步道的设计在满足居民舒适、闲逸的同时,还应该要满足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以及小区居民在茶余饭后的休憩散步和沟通交流等。

六、结束语

第2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住宅区园林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人性化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2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对小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小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规划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1.3经济性原则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环境景观。所以,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1.4低碳生态设计

生态、低碳设计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上,已降低气体排放为主,健康、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居住环境。 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用实质性的物体来体现生态 低碳的设计理念,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5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生态低碳环境景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软硬景观应充分注重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根据市政布局与地方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设计。

1.6 注重创新设计

现代园林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其它规划设计样,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各具特色。创新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等因素,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创造出现代住宅小区低碳型景观环境。

2、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2.1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善其功能性

当前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规划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当前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2.2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营造和谐家园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意味着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和各种垃圾的随意丢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一个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不仅要看其是否美观、雅致,更重要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因地制宜性,营造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群。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2.3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当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规划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规划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4住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艺术与文化性

目前来看,崇尚历史与文化是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将居住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割裂,而是在当前的文化与时代景下对居住区进行生态化的规划,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使居住区成为文化的承载点。营造居住区园林文化氛围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应当重视居住区环境文化的延续性、丰富性以及多元化,从而提高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比如,杭州与苏州的著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品,即前者的白荡海人家与江南山水,以及后者的锦华苑与佳安别院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欧陆风格规划设计模式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欧陆风情”,比如大面积观赏性的草坪规划设计、模纹花坛规划设计以及罗马柱廊和欧式线脚、雕像、喷泉等。随后,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景观审计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无论哪一种规划设计模式,都应当体现出文化性与艺术性。

2.5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环,比如海滨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规划设计富有创意的园林景观空间。同时,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09(04). 

第3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字】土地建设;环境规划;城市开发

1 引言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口布局的关系,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的建设存在尖锐的矛盾,我们应正视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领悟合理的土地规划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政策更好的服务城市的环境发展。

2 城市环境土地规划

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应正确处理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但评判的各项指标标准存在差异,从根本上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判:一是环境生态物质的利用率;二是环境生态系统物质使用应坚持节约的原则: 三是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2.2 良好的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发展观与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每一座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建设文明的、和谐的社会,而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中心的绿地规划。

3 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建设的矛盾

3.1 郊区面积不断蔓延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郊区面积不断蔓延的问题。郊区侵害了社会公民和住房者的利益,也造成了城市建设成本的大大增加。郊区面积的快速蔓延增加了对城市中心的压力,造成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了农业用地的面子增加了交通的拥挤程度,使城市居民的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3.2 城市中心环境的恶化

城市中心区面积扩大,农业用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严重破坏城市的环境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后期改造的城市建设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向高空发展。

4 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以促进城市发展

4.1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提高人口在中心区的聚集程度

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有效的遏制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人员沟通成本,增强城市居民的交流,形成完整健康的城市文化。强化金融业,服务业,地产业,建筑业,多元素文化的发展,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和谐发展。构建经济文化中心结构层,加强中心集聚效应。

4.2 增快经济发展速度

灵活的土地框架有助于应对多变的经济发展模式,随时调整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与交通用地的合理布局,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活需求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的城市中心加强了经济、商业、人才和智慧的集聚,促进了信息化的高速运转与资源的高效整合。

4.3 增大对环境的保护的力度

要做到交通用地的流畅与自然资源土地的良好,需要灵活的处理土地用地的类型。合理的城市规划目的在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度的规划开发城市中心周边的绿色空间,使经济发展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

5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规划用地与发展环境的关系

5.1 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任何不同的城市中心都应正视稀缺资源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区应快速开发取代稀缺资源的能源,维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5.2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地位的资源应充足供给,合理规划,以需求为主导,合理配置资源,正确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农业用地,环境建设用地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5.3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市场的利润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效率,城市建设应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市场自发调节互补,国家应出台有力的政策,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方面使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

5.4 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正确处理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后代人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6 结语

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尤为关键,只有合理的灵活多变的土地规划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确规划商业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的关系,使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底蕴与环境发展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德瑞.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2]刘涛.新桥镇“三集中”六年攻成[J].中国土地,2007,(6),31-51.

[3]吴晓.哈默庇护城的建设[J].世界建筑,2007,(7),60-66.

第4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烈士陵园;整治规划;环境景观

1、现状情况

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沈阳市东北部,二环路与鸭绿江街交叉口西北处。东侧毗邻苏军烈士陵园,西面相距北陵公园1.5公里,南侧相距有一八纪念馆2.5公里。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周边区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二环路两侧基本形成了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居住区,规划用地以生产防护绿地、居住、商住混合及商业金融用地为主。烈士陵园作为地区级的生态资源,与周边规划的多条绿化廊道,形成沈阳市北部防护林带。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部地势居高临下,拾级而上,陵园中心矗立着一座23米高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纪念碑后面便是烈士墓,分为东、西、北三个墓区,安葬着123 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杨连弟。在墓区的西南侧有烈士纪念馆,主要展出抗美援朝战争42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武器,荣获的勋章、军功章等珍贵遗物。

内部整体地块共分为四部分:烈士陵园用地、省警卫局用地、金山北苑用地及规划城市绿地。陵园现状有绿地、厂房、学校、饭店等,部分厂房已拆迁。绿地以密林为主,树种为杨树、油松、京桃、紫树、火炬等。

2、存在问题

陵园内部空间较完整,绿化较好,设施较完善,但存在以下问题:园内小品设施样式不统一,且部分陈旧;园内小型设施建筑影响陵园整体景观效果;围墙较破旧,影响陵园整体效果;铺装局部有破损情况;内部植物配置较单一。

陵园外部缺少展示陵园及地区文化性和标识性的空间场所及小品雕塑;缺少市民活动、休闲场地;植物种植较密且小。

3、整治目标

结合21万中华英烈回归祖国的契机,在烈士陵园现状景观资源基础上提升改造,形成简洁、肃穆的纪念氛围,为21万烈士营造安静祥和的长眠之所,打造具有影响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营造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知性、情感、精神的空间场所,使生者心理产生崇敬感、永恒感、归属感及民族荣誉感。烈士陵园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植物造景、建筑、雕塑和文字等展示形式进一步加强特点,加强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生动,获得心灵的深刻沉思。陵园环境景观运用形式简练的设计手法,使人感受到荣耀、勇气、崇高、静默的姿态。

铺装应体现陵园整体、朴素、耐用、及突出肃穆的环境氛围。对现状铺装质量较好且符合陵园文化环境氛围的材质给予保留,其余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更换。材质以花岗岩为主,突出整洁、质朴的环境特征。色彩以灰色、黑色为主,辅助金属材料,增强陵园肃穆感。

入口主轴象征着陵园景观的前奏与心理暗示,规划以灰色花岗岩交错铺设,并配以黑色花岗岩条带,与陵园内主题纪念区广场铺装保持风格的统一。入口广场区铺装将现状马蹄石更换为灰色花岗岩,并在陵园轴线处规划地面铸铜雕塑,强化轴线感的同时,更增加陵园的文化氛围与历史的年代感。替换下来的马蹄石将为环境改造所用。

主题纪念广场中轴线为黑色花岗岩,与陵园整体风格相统一,规划给予保留。对于台阶两侧花池处的花岗岩,局部存在施工问题的情况,应给予修补。烈士墓园区处游路为灰色花岗岩,情况较好,应予保留。对于远期陵园改造而增加的新游路,材质、形式应与其保持一致。另外,苏军烈士园区整体铺装情况较好,轴线清晰,局部铺装本次改造应重新调整,统一考虑。

陵园游线主要围绕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特级战斗英雄墓、纪念墙、序列纪念雕塑、苏军烈士陵园、纪念馆6处主要节点进行参观。

设施小品的设计应统一,并符合陵园的环境氛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设施小品的布局应人性化、系统化,充分考虑游人的使用与心理因素。陵园内的指示系统应醒目、协调,方便参观游人了解陵园内布局情况。材质选用结实耐用的石材、钢材为主,体现烈士坚毅、刚强的性格。

景观灯的设计运用拟人化的设计手法,以忠诚卫士的设计形象,突出陵园的主题。景观灯和座椅主体采用黑色花岗岩配,及金属板配灯带的形式,体现陵园区域的庄严与肃穆。音箱采用黑钢制成,垃圾桶采用黑色和灰色花岗岩制成,耐用的同时,现代又简洁。指示牌采用黑钢与金属板制成,设计现代简洁。小品的设计追求硬朗、简洁的造型,体现战争历尽的艰辛。

现状植物以常绿树为主,入口主轴两侧为3-4排油松。陵园内乔木包括云杉、油松、落叶松、桧柏、国槐等。入口广场、纪念广场及墓区处种植形式、植物长势相对较好。园区北侧保留绿地内,植物林下层次较乱,植物景观单一。

植物种植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景观,体现陵园古朴幽静的氛围。植物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常绿乔木与色叶乔木种植比例为7∶3。入口区及墓区以长青树木为主体,突出烈士永垂不朽的高尚精神,沉思区及放松区在在现有树木的基础上增加色叶树木及适当的地被花卉,突出安静、平和的景观空间;对陵园内长势不好的灌木,应予更换,并梳理植被景观。将现状两侧的油松移植陵园内北部及环路两侧绿化区域内。并在两侧补种3-4排桧柏,体现陵园庄重的氛围。陵园内乔木种植情况较好,整治规划仅对小型的灌木及形象较差的亚乔木进行移植,并增加色彩淡雅的草花等地被景观植物。对入口主轴移植的油松进行植栽。整体以常绿树为主,增加色叶季相变化的彩叶树种,及彩色地被草花组合。

围墙改造应与陵园整体的环境氛围相协调,应具有陵园文化特征。陵园与社会墓园之间的围墙应能阻隔陵园至墓园的视线,避免墓园对陵园景观造成不利影响。陵园其他处围墙可采用通透式围墙,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如保留现状围墙,应利用乔木或爬藤类植物进行遮挡。对现状无必要的铁艺围栏应予拆除,使环境融为一体。

4、外部环境景观整治规划

抗美援朝革命烈士陵园附属绿地属于革命烈士纪念性公园,它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功能。在弘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赋予一定的纪念功能空间,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地,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为市民提供了解历史、文化传承、日常休闲及健身的场所。促进城市环境从“绿化―美化―艺术性―文化性”的发展。

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外部规划整体应体现弘扬正气的、宁静的、崇高的环境氛围,规划通过“规则式、线条化”的布局形式,烘托陵园的庄重与肃穆,体现对英烈的崇敬及对生命的礼赞和珍视。同时,规划应充分体现亲切与自然,为市民提供与英烈、与历史交流对话的机会,并由此衍生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地块以绿化为主,满足生态防护要求的同时,突出历史的沉淀与印迹。设计通过整齐划一的秩序感、错落有致的节奏感、疏密有度的韵律感及常绿植物的永恒感,来营造现代、简洁、肃穆的纪念性公园的氛围。

结语:

整治规划注重体验与感受,强调了参观者对场所的体验式阅读,通过体验来把参观者的纪念思路打开,进而实现纪念性景观营造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强调特色营造,规划将纪念文化和艺术创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世界和审美图景,激发起人们历史感和社会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设计语言上,力求形式语言的简约化,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越来越表现出简约化特征,从而引导参观者的想象与思考。同时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赋予纪念性景观时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原著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1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民区的环境景观不同于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也不同于城市广场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外场地。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因此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应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文脉传承原则、以人为本和经济适应原则,绿化美化居住区环境,创造能陶冶情操、环境宜人的生态家园,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户外活动空间。

1)立意新颖,突出主题。居住小区景观的环境设计,不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最佳组合配置,还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居民的职业构成、文化修养等因素,然后在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高品位的设计立意和主题。

2)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健身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交往,增进感情的需要。因此,住宅环境的设计必须强调人性化,不仅要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更要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需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营造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展示人们居住生活的美好空间。例如,居住环境既是儿童认知自然的乐园、青少年娱乐健身的场所、老年人精神回归的家园,又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

3)用生态理论指导小区环境设计。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决住宅环境的设计问题,可以说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早在我国古代已开始注意生态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生态的原理来保护环境。荀子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等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取决于一定的生境条件,我们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反对过度利用资源。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树立保持自然平衡的生态思想,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住宅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环境真正成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理想空间。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的组成元素

1)中心花园与小游园。苏轼诗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居住区住宅沿小区周边围合布置,或分组团围合布置,有着极强的同心性和凝聚力,可形成外实内需、精致典雅的中心花园或小游园。园中可设置优雅的亭台、寓意深刻的雕塑、古色古香的水榭、曲折的长廊、造型优美的坐凳、清幽的水池和悉心种植的花木等,共同构成居民休憩与聚会的空间。而行列式布置的楼宇间面积较大的空地,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游憩的共享空间,也可设置些儿童攀爬嬉耍的活动器材以迎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这些绿色空间可增进邻里间交往,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提供了理想空间,为当今家居生活之必需。

2)居住区的植物配置。种植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对本土的园林植物非常熟悉,不仅要知其形态特征、观赏特点、生长习性以及栽培要点,也要对其个体、群体的观赏价值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它们相互搭配的效果,熟悉不同生长期间、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在楼宇间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植物配置除要有视觉美感上所要求的高低、远近、粗细、层次和季相的变化外,还要符合生态要求。栽植要注意植物的生存性,空间的阴阳处要依照植物的习性种植。万物皆有所用、所适,植物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材质特性,将其用在恰当之处,通过多个树种、草种以及景园小品灵活配置和巧妙的艺术加工,组成五彩缤纷、造型美观多样的如意图案,达到线条流畅、层次丰富、深含寓意,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居住区的水景。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条件。人类对水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水景是自然风景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它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等特性造景,可构成多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池、溪涧、河湖、瀑布、喷泉等水体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具有以少胜多、引人联想的艺术感染力。在会所前有高差的墙壁上构筑壁泉可成为小区入口的对景,泉壁采用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石料贴面使其形成颜色和质地的对比。小区中心可结合花台水池的高低错落做层层跌水与水幕,池中养殖水生草本花卉,如睡莲、荷花等,岸边种植蒲葵及花叶良姜,可营造静中有动的水景空间;也可以结合雕塑做喷水池,池边配置坐凳,便于人们观赏水景。除了喷水池、溪流等水景外,住宅区也可建造日光泳池,它既有健身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造景元素。

4)建筑小品。建筑本身就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居住区内利用建筑小品造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小品要力求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不仅要满足小区居民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而且要使建筑小品成为居住区景观空间最为活跃的要素。例如,亭子体量小而集中,并具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形象,可与山石、水体、植物相结合,成为居住区景观的构图中心及供人们驻足观景或休息的场所。柱廊一般建造在小区中心或作为入口的标志,它的格调往往受到小区建筑形式或环境风格的影响。柱廊上部采用木质棚架,可供植物攀援以利遮阴,廊下一般可设置长椅或坐凳,方便居民休憩。住宅小区可用通花栏杆围墙或景墙作为界墙与闹市隔离,以别内外。为避免园墙的沉闷、单调,可用绿化、山石作为掩映,或在墙上开设洞口,以形成各种明暗对比和虚实变化。

5)园路与铺地。小区步道的功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行走通道,应该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仅要有满足功能、引人入胜的布局,而且要将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能使人在步行中获得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综合感受。例如,可将住宅区的车行道路处理得更加园林化一些,在提升绿色观感和舒适度的同时,给人柔和、安全的心理感受。小区游园中可做些由鹅卵石铺砌的小径,卵石按一定规律铺成一定的图案。这种健步道,既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又美观自然,能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地面铺装对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空间和塑造空间个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铺装的变化对空间可产生界定、导引、暗示和分隔的作用。如小区广场用大理石铺装成同心圆地面,可给人一种向心、凝聚的感觉;用与建筑立面颜色协调统一的同色系广场砖混色铺砌的园路,给人以美的享受。

6)花池与花台。在住宅区有限的空间中,花池与花台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段。无论是自然式的山石花台,还是规则式的花池,因抬高后与人视线相平,从而方便观赏花木,还可以作为障景遮挡不雅的设施。在硬质地面充斥的今天,花池与花台更可以提供较深厚的种植土,以满足绿色植物的种植需要。住宅的入口处可设花池,种植层层的耐荫植物可成为大堂落地玻璃窗外的佳景。小区内沿街商铺道路坡度较大时也可结合地形设置高低错落、进出有致的花池,营造商铺前平整的室外广场。小区台地高差处沿挡土墙可做成层层跌落的花池,既避免了单做挡土墙的生硬,又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

1)注重环境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相贴近,尽量保持原生态。多用绿色植物,建筑小品,硬质铺装景观宜少而精。硬质景观的选材尽量选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利用的、低碳环保的材料;绿色植物尽量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改善环境功能的品种。

2)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景观和建筑物都是居住区整体的一部分,造型、材质、颜色必须相互协调,单项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景观设计在追求与建筑物协调的同时,创造出充满生活情趣、多层次丰富宜人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愉快和满足。

3)注重环境的文化内涵。人与景观是相互作用的,是一种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人既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景观环境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好的景观环境能使人从中得到有意义的启迪,富有想象的参与,并从中获得满足。居住区的会所要做普及性的,不需要做的太豪华,要人人可享受。建筑小品与景观铺装都要寓意深刻、富有文化色彩。

第6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水岸处理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生态资源之一。湿地固定了大量的CO2,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也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在调节水量平衡、净化水系统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还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城市湿地对于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的美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湿地资源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保护城市湿地资源和构建低碳城市的必然选择[1-3]。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1.1植物选择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构造原有植被系统,尽量避免外来种[4]。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比如: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忍受能力大小因植物的生活类型不同而异,一般为:挺水植物>漂浮、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比如考虑水质净化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对于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能力为:沉水植物>漂浮、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根系发达的植物>根系不发达的水生植物。

湿地公园中常采用的去污效果比较好的挺水植物有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灯芯草、石菖蒲、慈菇、美人蕉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满江红、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主要有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森林沼泽主要树种有水杉、杞柳、枫香、青冈、冬青、石楠、黄连木、黄檀、山合欢、化香、栓皮栎等地带性植被种类;草本沼泽类较多,如莎草群系、芦苇群系、莲群系、菱群系、浮萍群系、凤眼莲群系等湿地景观植物。如西溪湿地公园的湿地植物观赏区,处于烟水渔庄和深潭口之间,这里有大片池塘,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菖蒲、水茭白、水葱、浮萍、野芹菜等。长长的亲水栈道在塘边环绕,一路走去,幽幽的荷香伴着阵阵水波的清爽,让人乐而忘返。

2.2植物景观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规划一般分为三个部分[5]:水上丛林区、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鸢尾、睡莲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的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蛇目菊等[6];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1)整体植被景观规划的要点

植被景观应突出规模与季相变化[7]:春天,狗牙根、荻等呈现满目嫩绿的颜色,毛茛、碎米荠、堇菜等植物镶嵌期间形成五颜六色的小斑块,成片的紫云英更是展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春夏是大多数湿地植物开花的季节,芦苇和荻花白茫茫的一片显得格外壮观,水蓼的花朵开起来则更像一座座花坛,荷花、凤眼莲的花朵大而美丽,空心莲子草、菱等植物的花朵与水交相辉映显得别具一格;秋天,水杉叶开始变黄变红,漂浮植物满江红、槐叶萍等又给水面添上一片五彩斑斓的外衣,若草等在清澈的秋水下形成的“水下森林”若隐若现;冬天,禾草呈现出红褐色景观[8]。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的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

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我们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的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2)局部植被景观设计的要点

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休闲场所,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能引起游客的强烈关注和兴趣。因此,研究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游客欣赏的景观也是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任务之一。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象条件合理安排游线,并在适宜的赏景点安排引导游客眺望的设施显得颇为重要。

在设计湿地边缘植物时,可考虑栽植如蔷薇、枸骨等人不易靠近、枝繁叶茂的灌木丛,作为动物栖息场所;或在湿地周围种植可供鸟类等动物食用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梨、山楂及杏等;在生态驳岸上配置生长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能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等提供了场所。园路两侧可采用部分留空或适当疏植旱柳、木槿等,以留出透景线,不宜密植灌木绿篱,以遮挡游人视线,从而导致原本优美的景色无法充分展现。

2 城市湿地公园水岸环境处理

水岸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水岸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科学合理和自然化的水岸处理,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它公园的特征,对建设多样化的湿地景观作用重大。

2.1水岸环境

水体形状是湿地公园的造景要素,自然水体一般分溪流和池塘两种类型。对溪流或河流应严禁截弯取直。公园水体形状也应符合自然界水流运行规律,使设计出的形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9]。

(1)目前水岸设计的不足之处

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为避免池水漫溢,岸线护坡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破坏了自然景观[10]。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只是盲目地追求绿化视觉效果,而没有考虑到生态与环境的作用[11]。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养护管理工作,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造成人工污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12]。

另外,湿地公园水体底部尽量不做或少做防渗处理。因为湿地的三个特点中包含水多导致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甚至有泥炭层,为水成土[13]。因此,创造湿地生境时,湿地水池的池底不能使用任何人工材料阻隔水体、植物与深层土壤及地下水的物质交换。

(2)水岸设计的科学做法

对湿地公园的水岸环境进行生态驳岸设计的科学做法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的基质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种植湿地植物的区域。这样做可使水面与水岸呈现一种自然的交接与过渡,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沼泽地表由于过湿或薄层积水,大量成炭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不能彻底分解,逐渐累积形成了厚薄不一的潜育层或泥炭层,它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植物提供了养分,为动物、微生物以及厌氧群落提供了栖息地,因此必须加以保护。如有保持水位的需要,最好设定0.5~1 m高的最低和最高水位差。将最低设计水位以下部分铺设防渗层,最低设计水位至最高设计水位之间可做自然式护坡[14]。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随地形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15]。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长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以利发展生物的多样性。

2.2具体生态驳岸的营造

目前使用较多的生态驳岸有三种做法: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多种人工自然驳岸。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被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杨柳、乌柏等乔木以及芦苇、葛蒲、香蒲等水生植物,由这些植物的根系来稳固堤岸,保护河堤。这种方法多用于坡度小堤岸设计中,丰富了河堤的景观,还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缓坡有利于加强水陆联系。这种驳岸可以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满足。

(2)自然型驳岸:这种注重自然形态与亲水性水边置石式艺术驳岸一驳坎,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石块(设有鱼巢) 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这种形式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很好的应用。

(3)多种人工自然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园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是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这几种驳岸形式对于不同的坡度的岸线采用不同技术处理方法,目的都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和柔和僵直的岸线。在大水面的环境中,采用缓坡入水的形式,形成自然岸线,并栽植高低不同的植物,完成水面与陆地的过渡,这种自然原型驳岸的方式适宜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生活繁殖。对于岸边空间小的驳岸可以采用自然型驳岸或是人工自然驳岸。例如,杭州西溪的驳岸,在大的水面用自然原型驳岸的形式,在主河道则采用自然型驳岸,用块石和松木护坡,山石或卵石点缀岸边环境,石缝间种植植物十分亲切[16]。

3 小结与展望

(1)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以构建湿地植物景观为核心,湿地植物景观一方面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在其景观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时,湿地植物景观更是湿地公园发挥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最主要载体;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水岸环境的生态化处理方式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重要特征,科学合理的驳岸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建立生态的自然式驳岸;

(4)在进行具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时,除了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外,在规划思想中更应融入地方的文化传统,强调景观的精神特质,打造高品质的人文景观生态。

第7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空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case, the analysis from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e value of the space structure of project planning, architectural style, location, landscape design and size,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residential quality inherent embodiment of a high qual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space; environm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基本居住生活需求的场所,一部分人想改善生活质量、居住品质二次置业;一部分人为休闲度假的第二、第三居所多次置业。于是,高档住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超越纯居住功能要求和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的住宅形式,是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突显优越社会地位的特殊载体。置业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渴望享受类别墅的低层住宅和高品质人文生活, 对居住地舒适度、产品的形象和细节有较高的要求。高品质的住区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地理位置、合理的规划空间结构、稀有的建筑风格、良好的景观氛围、稀缺的户型、高品质配套设施等方面。

2 住宅小区外在价值的表现

2.1 空间结构

在项目定位初期概念规划阶段,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形式,将独立别墅、联排别墅、双拼别墅及小高层、高层住宅有目的性地进行区域划分,创造出大社区小组团的居住模式。不同类别的组团空间处在连续的变化之中,一层层变得更私密。也应明确小区各种空间的属性,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这些空间明确的属于住宅区、属于某组团、属于某栋住宅或某一单元。这样,使住宅附近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划分,从而使人感到亲切,以便在人们使用户外区域最为频繁的地段改善停留与休息的条件。

空间层次的构筑为居民的社会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场所,为各类人际交往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满足各种活动对空间的领域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要求。使人们在其中自然、舒适和安定地生活与活动,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同时,不同组团之间建筑形式的渐变,形成“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的独特意境。

2.2 项目风格定位

建筑风格为建筑创作作风与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形象特征,风格对于建筑,是从建筑艺术性、技术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建筑风格指某一类建筑由于运用同样的材料、技术、营造做法以及设计手法等等,从而形成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样式;另一方面,建筑风格又是建筑艺术思想、设计理念的总结。因此,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建筑师个性三方面内涵。前两者是建筑风格的充分条件和决定因素,后者是建筑风格产生的必要条件。作为房地产项目,在项目定位之初就从项目的周边环境、市场动向、目标客户群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定该项目的最佳风格,充分体现项目的价值。

2.3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应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及人与环境的融合。住宅区景观,对住户而言,就是一处美观、适用的公共场所,这是住户生活于小区的基本要求。既需要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也需要有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住宅区内良好的景观,不仅可就近为住户提供面积充足、设施齐备的硬质及软质场地,以吸引住户走出居室,加入公共活动,以增进户间交往,创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气氛。同时,还通过对植物、围墙和小品设施的配置和景观处量,不仅能够增进视觉舒适度,也可满足居民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要遵守的“以人为本”、“整体性”、“生态性”、“地域性”等原则外,还应根据项目的主题定位和周围的环境特色,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将小区环境的同项目的周边大环境相结合,达到借景的效果,从而突出项目的主题。

3 住宅小区内在品质的体现

3.1 户型定位

户型设计应以服务于购房者为出发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居住品质,这也是商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满足的普遍性要求。因此,户型设计需要“精密设计”。

首先确定主力户型,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首先确定目标客户群,从而确定总体的销售定位,而销售定位的最重要标准即主力户型。主力户型应根据目标客户群的需求量身定做,数量最多,基本上会占到总开发户数的60%~70%左右,在相对固定的面积区域内形成较丰富的户型类别。

其次,不同梯次的户型相应配置。任何一个项目的户型在销售面积上都应该是层次丰富的,尽管主力户型已占了60%~70%左右的户数,总体户型配比也像金字塔一样主力户型是塔身,相对大的户型是塔尖,相对小的户型是基座。只有层次丰富的户型配比才能广泛地吸收不同层面的客户群,满足更大范围客户的需求。

3.2 设备设施配套

住宅的内在品质还牵涉到各种设备设施的配套标准,这也直接关系到居住的舒适度。主要体现在电气、暖通两个专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空调系统的选择,智能化的应用程度,采暖方式的选择等。在当前建筑节能、低碳生活市场形势影响下,如何使节能、低碳让业主真实可见,不同项目还会响应应用到太阳能、地下热水等,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地下热水入户等。

4 实例分析——以某住宅小区为例

北方某一住宅小区,位于一个大型高尔夫球场附近,用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联排别墅、高层公寓和酒店。下面从规划布局、户型确定、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该小区的规划设计。

第8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第二条新建高层建筑必须在基地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一侧或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广场,广场上建筑物退让道路边线的距离应在《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不小于5米的退让距离,广场的面积按下表要求控制:

第三条用地性质为C、R类兼容用地的,除单栋建筑外,应明确用地面积比例,商业区与住宅区应分区域设置,并分区域核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条住宅区应根据用地情况集中配套设置独立的商业建筑。住宅区内设置的临街商业建筑,其商业服务总建筑面积占整个住宅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按I类地区6%、其它地区4%控制,商业内街不计入上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

临城市主次干道(道路规划路幅≥30m)的多层住宅一般不得设置底层商业门面。

当临街商业建筑退让城市主次干道(道路宽度≥30m)大于20米时(道路绿化控制线除外),在满足国家规范及《技术规定》的前提下不受前两款的限制。

第五条临街商业用房连续长度超过80米时,宜设置不小于2.5米宽的骑楼。骑楼按50%的面积计入密度,且不计算总建筑面积和容积率。

第六条项目建设应考虑城市交通设施的承受能力。所有建设项目在选址定点、方案设计等各个阶段应包含交通影响分析方面的内容。大中型建设项目应编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评价报告,与方案一并审查。交通影响评价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条所有高层建筑、主要的公共建筑及用地面积不小于1公项的住宅区,必须进行环境设计审查。审查通过的环境设计作为规划验收的依据。

第八条住宅区内需配套的道路、综合管线、绿化、停车场、垃圾站、公厕、配电间等,应与小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报建、同时验收并投入使用。

第九条对高层建筑、城市主次干道(道路规划路幅≥30m)、城市重要地段及风景名胜区内的已建建筑需进行外装修改造的,需报三套以上方案供审查。经审定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十条地下车库、地下设备用房(配电间、水泵房、地下水池、空调机房等)、地下交通用房(楼梯间、电梯间及前室)不计入容积率指标,但作为其他性质使用的地下空间均应计入容积率指标。

第十一条各类民用建筑(有配套地面停车的别墅和联排底层住宅除外)地面停车位(含底层架空层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应超过30%,实行人车分流的小区,应设置地面访客车位。

地面停车宜集中布置。临出入口处宜设置不少于10个地面停车位,地面停车位宜铺砌植草砖,停车位之间宜种植乔木。

第十二条已建成住宅区一般不得加层或扩建。

第十三条成片、成组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一般应采用全坡屋顶。

第十四条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临道路广场或集中绿地,一般应设置环境小品。

第十五条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部分不得修建实体围墙,可以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因使用功能等特殊原因确需修建围墙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围墙退让道路边线1.5米以上,且围墙边至道路边线需设置绿化带。

(二)、围墙为通透式,且高度不超过1.6米。有特殊要求需建封闭式围墙的,围墙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2米,并应对其饰面及外观进行美化处理。

第十六条建筑物底层的架空开放空间作为永久性全天候的公共活动场地或实施绿化的,其面积不占用容积率指标,不计入绿地总面积,可不计入建筑总面积。

架空开放空间不得封闭,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为住户提供服务的楼梯间、门厅等服务用房不计入公共开放空间。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在规定容积率的基础上,批准该建设工程增加相当于架空面积50%的建筑面积。住宅区内的架空开放性空间净高,多层建筑不得小于3.0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4.5米。

第十七条所有高层公共建筑及在城市重要地段和城市主次道路两厢的新建建筑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必须提供效果图。需设置广告、招牌的,在效果图上应一并考虑。

第十八条配电间、泵房、锅炉房等附属设施,应尽量组合设置于建筑物内。确需单独建设的,不得临城市道路设置。如有空调冷却塔,其位置应在设计图中予以明确。

第十九条公寓式写字楼有关规划指标按住宅要求控制。

第9篇:景观环境规划范文

根据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体要求,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射治理办法[2013]7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召开会议、学习讨论、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营造规划系统上下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成立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任组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我局坚持站在彻底改变全县城乡环境面貌的高度,“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扎实开展工作。

二、工作目标及任务

按照“天蓝、地绿、水净”的要求,全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大提升工程。在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覆盖,全面治理。按照《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射治理办法[2013]7号)文件责任划分,我局的主要工作是做好风貌塑造规划,局政策法规股牵头按照工作任务认真做好风貌塑造规划工作。

三、环境治理工作措施

(一)继续做好部门包街工作。

围绕“净、齐”目标做工作,改进执勤方式,对垃圾乱扔、非机动车乱停现象重点整治,我局根据文件精神,结合部门包街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全局职工做好部门包街工作,对区域内的商家、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引导业主做到门前“五包”,制止乱扔、乱倒、乱吐、乱停、乱放、乱行等级不文明现象。

(二)继续做好局机关日常环境工作。

加强办公区域绿化、美化,公共区域添设环卫垃圾筒,添设绿化植物,美化机关工作环境;做到墙面干净整洁,无蜘蛛网,无污渍。加强日常卫生保洁。健全卫生清扫保洁制度、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做到所到之处地面无痰迹、烟头、瓜果皮壳,办公桌、柜上无灰尘。

(三)做好节前大扫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