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应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应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应急管理制度

第1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明确年度四项工作重点。

一、形成工作机制常态化

社区民防建设工作职责明确到人到岗,确保社区民防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预案调整、完善落实到专人,确保适时修订;推进民防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人员落实;建立区一年2次,街道(镇)、居(村)委会每季度1次和重要活动专项会议的社区民防建设工作会议制度。3月底前,完成社区和基层单位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应急防护预案编制工作。

二、社区民防宣传教育普及化

三、实施培训演练规范化

第2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落实领导责任。要制定出台并组织量化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定期检查考评;认真组织落实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消防安全责任网络体系,层层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状,强化目标管理;落实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消防安全重大问题函告、提示、督办;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解决带有普遍性和区域性的突出火灾隐患问题;适时对消防工作责任目标落实及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消防监管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年终考核表彰,对年度出现亡人火灾或重点消防隐患、重点消防设施改建等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取消评先达标资格,对因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力造成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协同监管,信息互通,联合执法;财政部门要做好消防器材装备、消防设施维护等经费预算安排;建设和房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物业单位落实消防工作职责情况的管理;国土规划、建设、消防部门要从严控制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各环节;广电、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宣传、教学、培训内容;商务、卫生、旅游等部门要将消防安全纳入行业评星、评级考评内容;工商、文化、安监等部门要依法对公安消防部门责令停产、停业处罚的企业单位,按程序办理暂扣、取缔或吊销相关证照;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组织开展消防产品市场专项联合检查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公安部门要督促基层派出所抓好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相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督办区政府挂牌的重大火灾隐患。

(三)落实单位消防主体责任。各单位要明确责任人、管理人和各岗位员工消防安全责任和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四个能力”达标创建;重点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到组织制度规范化、标准悬挂统一化、设施器材标识化、重点部位警示化、检查巡查常态化、培训演练经常化;所有“四个能力”达标单位要组织消防安全管理人、巡查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参加“防火墙”工程“明白人”技能竞赛活动;各街道要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培育一个“四个能力”建设示范单位;社会单位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我评估,人员密集场所要向社会公开承诺消防安全;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要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年内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要全部达标;有消防控制室的单位“256”规范化管理要全部达标。

(四)落实公民参与责任。要整合社会资源,把消防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活动中,实现社会协同、群防群治;要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等措施,推动消防安全自治;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知情权、监督权、投诉权和举报权,要用激励措施调动公民参与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监督举报火灾隐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区营造人民群众“重视、关注、支持、参与消防”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推进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提高全区抗御火灾能力

(一)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到全区消防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加快和不断完善社区消防规划;新建社区要以消防安全布局合理、不留先天隐患为原则,结合道路、水源管路改造等工作,积极协调改善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确保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城中村”改造,其设计要符合预防、处置突发灾害事故的需要,具备必需的防灾救灾功能,消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到位。

(二)加强消防装备器材建设。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完善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区发改委、建管站、区财政、国土规划等职能部门要加大侦检、救生、洗消、破拆、输转、照明、堵漏等特种器材的配备力度,确保一旦发生大的火灾和特殊灾害事故,能够及时保障供应;各街道社区要定期对辖区消防器材进行检修维护,及时补配各类必须消防器材。

(三)加强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深入落实公安部等七部门《关于深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各街道要建立一支不少于10人的兼职消防队;社区要进一步调整补充义务消防队人员,对体能、技能不适合从事消防救援的人员要进行调换;全区重点大型企业要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建立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企业专职消防队;其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多种形式志愿消防队:设有保安的要建立保安消防队,设有治安巡防队的社区要完善治安、消防合一的联防队,没有保安或治安联防队的单位或社区要发展党员骨干、干部、青壮年员工或居民建立志愿消防队;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技能竞赛和联合拉动演练,增强备战意识,提高应战能力。

三、深入推进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一)全面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要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大力开展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要组织相关部门对东正街地区联合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对全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建工程施工工地、高层居住建筑和“三合一、多合一”场所集中组织开展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对建筑外墙装饰装修及保温材料消防安全开展排查整治行动,全面改善防火安全条件,降低火灾风险;做好“两节”、“两会”、周年纪念活动等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和冬春季节火灾预防工作,提前有针对性地对活动场所、危险区域和部位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行动。

(二)大力开展重大火灾隐患重点攻坚。各街道、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将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纳入年度政府消防工作目标责任管理;针对东正街地区存在的严重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火灾隐患,成立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工作专班,采取得力措施,全面进行整治;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肃追究单位领导、法人代表的责任;对全区冬季防火攻坚战摸排出的火灾隐患分门别类、分级录入火灾隐患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并实时开展督导检查,对整改进展实时进行跟踪核查,力争在年内全部整改完毕。

(三)广泛开展社区群防群治工作。要推动落实社区防火墙“十有”建设标准(有组织、有人员,有队伍、有演练,有制度、有档案,有设施、有宣传,有关照、有检查);所有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明确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要对社区居委会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集中培训;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要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社区内小场所要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互查互督消防安全;年内各社区“四个基础”验收合格率达80%以上。

(四)重拳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继续开展消防产品普查整治行动;加强建筑装修材料和消防产品检测工作,防止不合格产品和材料在新建工程中使用;对已经安装的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要坚决督促限期更换;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应加大联合办案力度,严肃查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案件。

(五)全面提升消防执法服务水平。以加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大培训、大教育、大考核活动,进一步规范统一社区警务室6本消防工作台帐,全面提升消防监督队伍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规范窗口建设,拓宽窗口服务内容,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专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严肃查处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全面推行“阳光执法”;继续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用足用好关停、临时查封、拘留等执法手段,形成对消防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保持严查严治隐患的高压态势,促进隐患整改有序推进。

四、深入推进社会应急救援建设,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一)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要按照《省基层应急救援实施办法》要求,依托消防指挥调度专网、公安信息网、卫星通信网等网络,加快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推广应用救援预案库、案例库及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切实发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模拟推演、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等功能作用。

(二)完善应急救援制度。以健全应急救援机制体制为重点,建立应急指挥协调制度,规范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力量调度、联动响应等工作;建立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规范预测预警、调查评估、信息报告、信息等工作;建立队伍管理制度,规范应急救援队伍值班备勤、人员编配等工作;建立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应急物资储备、补给和运输保障以及资金管理、民间参与危机救助等工作;建立培训演练制度,规范教育训练、综合演练、危机应对演习、防灾知识宣教等工作;建立预案管理制度,规范预案编制、审核、修订等工作,努力提升社会应急救援合力。

(三)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区要建立一支不少于45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训练,提升队伍的专业救援水平;按照有稳定队员、有基本装备、有执勤场地、有保障经费、有管理制度的标准,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涵盖学科广泛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在突发事件处置决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四)落实应急救援保障。完善应急救援财政扶持政策,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障队伍、装备、通信和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和更新维护资金的需要;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类型及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新型、高效、实用型装备;坚持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社会化储备与专业化储备相结合,整合民政、卫生、交通、环保等部门应急救援装备,建立专门的装备物资储备网点,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五、深入推进消防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实施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要围绕“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主题,分类实施不同单位、不同场所、全民参与的消防宣传教育计划,深化消防宣传“六进”措施;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介,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大普及”活动;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居民要广泛开展家庭消防安全自查活动,提倡家庭自备消防灭火器材和逃生自救器材;中小学和幼儿园应当开展“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和“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当进行一次消防安全逃生演练;各单位应当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和消防逃生自救演练,确保全体员工会报警、会灭火、会逃生。

第3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自2013年我市在物业服务行业开展“平安物业管理小区”创建活动以来,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抓好平安物业创建工作的落实,现就加强创建督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做好物业管理小区的安全防范工作对构建安全、有序、和谐的社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物业管理规范健康发展。各地房管部门要在当地综治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及时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制订年度创建实施方案,做到创建活动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表彰,推进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指导,扎实抓好创建工作的落实

各地房管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创建活动的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物业管理小区的安全防范水平。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区门卫管理、消防监控值班、设施设备运行、秩序维护巡防、车辆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防火、防盗、防水泛、电梯困人、断电、设施设备故障排除、治安防范等各种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二)注重“人防”。要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盘问;强化机动车辆的疏导和管理,采取登记、发牌、刷卡等方式加强管控,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加强对小区公共场所、楼栋、停车场(车库)和重点部位的巡查,不留死角;加强警民联防,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三)加强“技防”。充分发挥小区电子门禁、视频监控、消防应急等智能化安防系统的功能,全方位对小区进行有效监控。配备专职人员,坚持24小时监控值班,定期保留监管记录。

(四)做好“物防”。要加强安防设备的维护管理。严格落实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对消防、监控等安防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安防设备正常使用,保持良好状态。

(五)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指导物业企业参加物业管理小区创优达标活动,对标找差,抓好小区安全防范工作的落实。引导物业企业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平安小区、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树立典型,规范物业管理。

(六)大力推行“三位一体”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时化解物业管理中的矛盾和纠纷,形成群防群治的小区安全防范体系。

三、加强检查调度,强化监管,建立长效督查工作机制

第4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西部中小城市 防震减灾 计划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0年至2009年,国内地震灾害累计次数为110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达到460493人,直接经济损失8763.9亿元。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暴露出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薄弱等问题。

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现状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是指对防震减灾活动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过程。从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地震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灾害后果来看,西部中小城市缺乏有效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计划体系,具体表现为: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各级各类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在防震减灾计划活动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防震减灾应急平台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防震减灾信息与指挥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应急平台建设规划。防震减灾应急资源在中央与地方、部门和部门、政府和民间之间的布局仍缺乏统筹规划,且不重视与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难以实现各级各类应急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①

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中,对建设区域的安全评估往往流于形式,忽视防灾减灾区划,难以对灾害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更遑论建立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基层单位的防震减灾计划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不少基层单位未编制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即便有其可操作性也较差;不重视基层单位的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建设,忽视应急物资的储备以及对仓储和配送能力的统筹规划;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导致群众自救、互救和心理承灾等能力普遍较弱。

发达国家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经验

日本、美国作为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灾害计划管理体系的建设,其基层单位具有较强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效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健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计划管理系统标准化、规范化,灾害发生时响应速度快,运行效果好。例如,日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单位协调发展的防震减灾计划体系,大到都、道、府、县,小到市、町、村都设立了防灾议会,制定了防灾计划和相关制度,中央政府还设立“中央防灾会议”,协调指挥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②

科学规划防震减灾应急平台。对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平台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是日美等发达国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规划建设能够适时进行数据交换的高密度的监测网、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灾害管理协作系统和灾害情报收集与评估系统。

可靠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系统。为了确保灾害发生时仍有足够的生活物资,早在1880年,日本就颁布了《备荒储备法》。现行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救助物资储备也作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预先设计好救灾物资的储备点,并建立储备和调配体制。根据可能发生灾害的特征和规模,各地还建立了相应的避难所。

协调联动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组织制定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形成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上级防灾中心的灾害等级,可以立即采取联动的应对措施。

专业化的援救体系。日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规划和建设专业化的防灾减灾救援体系,通过建立装备先进的专业救援队伍,并整合专业机构和民间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专业化的救援体系。

有效的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计划。日本非常重视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区长期实行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培训计划。除了通过大众媒体普及和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中小学大都设有灾害预防教育课,并经常开展地震演习。

构建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西部中小城市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图1),即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包括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专业救援队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对防震减灾活动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进行协调管理的系统。在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这些子系统协调联动,共同构成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图1 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即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以增强抵御地震灾害能力为目标,通过协调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综合作用,促进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等活动的有效开展。

地方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它是对中央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深化,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应急预案,包括明确组织结构与部门职责、各部门工作内容及其相互配合细则、救援部署、物资调配、交通与信息网络恢复、基层单位信息反馈、奖励与惩罚规定等。二是应急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等。三是生命线系统防震减灾规划,包括规划和设计通信、给排水、电力、能源、交通等工程。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建立防灾教育演练中心、发行自救互救知识图册、组织应急演练、委派专家指导等方式开展。

专业救援队防震减灾计划系统。专业救援队是应急救援的专业力量,应制定包括确定工作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形成快速响应机制在内的应急预案,并积极提高救援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

企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计划系统。企事业单位是开展防震减灾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其中学校、医院是防震减灾的重点单位,建立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尤为重要。

民间志愿者组织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应重视应急救援的民间力量,组建具有一定技能,能够与专业救援队协同工作的民间志愿者救援队伍,建立民间志愿者组织的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制定组织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响应机制迅速的应急预案。

社区防震减灾计划系统。社区作为人口密集的区域,也应重视防震减灾计划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立社区应急中心、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建立社区应急救援队伍、预先安排灾时安置场所、制定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社区应急演练等。

对策和建议

目前,城市抗震设防要求的落实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往往重经济发展,轻公共服务,重救轻防。为此,按照上述对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的描述,应完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基层单位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

总之,建立和完善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是未来几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内容除了包含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应急平台和生命线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之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区、专业救援队、志愿者组织等防震减灾计划管理子系统。应通过完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使各子系统在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彼此协调联动,促进与防震减灾有关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等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

第5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建设原则

以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划定最小灭火单元,依托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和体系,发挥治安联防、保安巡防等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积极开展初起火灾扑救等火灾防控工作。

二、人员配备

社区微型消防站应确定1名人员担任站长,确定5名以上接受基本灭火技能培训的保安员、治安联防队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兼职或志愿人员担任队员。

三、站房器材

(一)微型消防站应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等现有的场地、设施,设置在便于人员出动、器材取用的位置,房间和场地应满足日常值守、放置消防器材的基本要求,设置外线电话。

(二)微型消防站应根据扑救本社区初起火灾的需要,配备消防摩托车和灭火器、水枪、水带等基本的灭火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具备条件的,可选配小型消防车。

四、岗位职责

站长负责社区微型消防站的日常管理,组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灭火应急预案,掌握人员和装备情况,组织开展业务训练,组织指挥扑救初起火灾。其他成员按照职责参加扑救初起火灾。

五、值守联动

(一)微型消防站应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分班编组值守,每班不少于3人。

(二)乡镇(街道)辖区内建有多个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应实行统一调度,并纳入当地灭火救援联勤联动体系。

六、管理训练

第6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震情第一”和“防大震巨灾”的观念,按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举措、保障到位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好短期应急处置与长期应急防范的关系,扎实做好各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二、组织机制

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已成立的2013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设立应急准备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定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准备办公室设立在市地震局办公室。

三、工作计划

(一)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工作。按照当前震情形势需要,认真做好市政府、市地震局应急预案修订,编制地震局应急响应流程,进一步增强地震系统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组织开展应急工作检查。根据《省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制定我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推动基层地震应急工作开展。

三是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开展地震系统内部应急演练,检查预案和响应流程的实际成效,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政府面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各单位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和指导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应急演练的开展,并加强对各级各类演练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二)推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

一是完成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联网建设项目实施。根据省市地震局要求,有效推进项目实施,调试完善系统功能,并组织项目验收。

二是推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地震局要积极推进本地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工作,力争在年底前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联网平台。

三是加强全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联网平台的管理。制定全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联网平台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联网平台管理。积极参与省、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日常点名和应急演练等活动。

(三)强化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一是推进“三网一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联络员,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三网一员”队伍。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强灾情速报员管理。与民政部门协调,做好灾情速报员的更新管理,建立起以属地管理为主的灾情速报员管理制度。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及通信网络,适时开展灾情速报员培训,年内对全部灾情速报员培训一次。

(四)加强地震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完成应急基础数据更新工作。根据省、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要求,认真做好应急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市地震局要按照部署要求,完成本区域数据收集任务。

第7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根据府办函〔2012〕41号文件精神,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优化我镇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规范食品药品经营秩序,进一步增强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可控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最大限度保障,促进全镇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镇人民政府决定加强乡镇、村(社区)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三级监督网络建设。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模式,推进改革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正确处理科学行政与经济处罚、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打假治劣与创优择强的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三级监管网络

1、成立镇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三级监督网络领导小组,由镇长邱先武同志为组长,镇人大主席覃先志同志为副组长,芝溪派出所所长郭平同志、杨淮同志,卫生院院长唐先培同志、王桥同志,镇宣传文化中心王绍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绍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设立食品药品监督协管站,由卫生院院长唐先培同志为站长,由王绍蓉、王桥两位同志担任协管员,承担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职能,重点抓好学校食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40人以上农村家宴的食品安全以及辖区药品安全管理,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工作。

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协管站工作职责:

(一)负责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开展辖区餐饮服务企业(门店)、学校食堂、机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指导与服务工作,组织实施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

(二)负责在县药监局的指导下,开展辖区村级卫生室药品(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管理指导与服务工作,组织实施农村“规范药房”创建活动。

(三)负责在县药监局的指导下,承担40人以上农村家庭宴席制作、就餐过程监督管理工作,承办辖区农村(社区)居民申报的40人以上家庭宴席备案工作。

(四)负责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交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辖区内发现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事件、活动。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辖区内的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违法案件。

(五)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并报告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前期信息、处置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做好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故受害人善后相关工作。

(六)负责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服务工作,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从业人员的继教培训工作。

3、各村、社区落实食品药品社会监督员(应急处置联络员),由各村、社区主任兼任。

打铁垭村王祥林,响堂沟村杨杰,任家桥村徐思锡,周家店村何安培,梨园村巩万海,禹城村王清海,唐家沟村薛小平,长兴村胥泽荣,下店子村何波样,凉风垭村龚家均,天灯埝村昝光剑,大石桥村汪如金,长发店村谢季书,莲珠桥村何先胜,屏风村胥泽寿,两河口村陈志伦,金仙村段清书,福光村曾下成,白毛沟村何先文,五雷寨村王祥华,上河街社区李亚强,中河街社区庄英,下河街社区刘平国,东街社区杜文,南北街社区杨剑,西街社区李秀娟,顺东社区黄竞成,滨湖社区姚连红,油房沟社区谢梅蓉,玉泉社区李治。

食品药品社会监督员(应急处置联络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协管站的指导下,承担40人以上农村家庭宴席制作、就餐过程监督管理工作,代办农村(社区)居民申报办理40人以上家庭宴席备案相关事项。

(二)负责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交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辖区内发现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事件、活动。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辖区内的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违法案件。

(三)负责协助各级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并报告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前期信息、处置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做好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故受害人善后相关工作。

(四)负责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县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管业务培训。

进一步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镇人民政府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绩效目标考核范围,实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度。

第8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人大主席陈思豪任副组长,各分管副镇长、镇农办、镇畜牧站、镇工质所、交管办、各村(社区)为成员的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农办,、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镇交管办、工质所、畜牧站要对过往生猪运输车辆、市场猪肉食品销售的初次排查,发现疑似病猪、病猪肉等问题立即上报镇畜牧站和镇政府,由镇畜牧站统筹协调处理。

二、切实加强排查

按照动指办要求,全镇各村(社区)以及农业、交通等相关办(股)室要强化排查责任落实,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将非洲猪瘟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排查工作不到位、隐瞒生猪发病死亡情况,以及发现生猪批量死亡信息不及时上报的,严格责任追究。

三、强化检疫监管

以镇兽防站为主体,全镇通力配合,做好我镇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督工作,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巡查指导,督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四、加强应急值守

各村(社)要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接听和处置疫情举报信息。设立红星村、安平村两个应急填埋点,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做好突发疫情应对处置的各项准备。

第9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为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实现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根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现就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紧迫性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监管的网络覆盖到基层一线,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作业现场,强化基础,管住源头,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到主动、由局部到整体、由短期行为到长期效果的转变。

二、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的约束机制

1、建立法人代表安全承诺制度。要认真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岗位操作规程为重点,实行法定代表人向政府和社会作出安全生产承诺,并签署承诺书。监管部门要根据承诺的内容,逐条逐项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凡未按承诺条款履行责任的企业,采取“安全警示告知”、“约谈告诫”、“公开曝光”等措施,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和投入,切实承担责任,把书面的承诺变成实际的行动。对违反法律、拒不履责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依法予以处罚;对发生死亡事故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实把“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落到实处,促进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恪守承诺、诚信履责,推动企业形成自我约束的长效管理机制。

2、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岗位、车间(分厂)、公司(工厂)三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危险源分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一患一档制”、“挂牌整改制”、“责任追究制”。对瞒报安全隐患或隐患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决不姑息养患。要实行区、开发区、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三级隐患排查治理督办制度,建立隐患监督不力“责任倒查”制,确保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走过场。

3、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为建立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国家财政部、安监总局颁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区高危行业企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安全生产费用由企业在规定限期内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实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报告制度。安监部门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提取或者发现虚提、虚报的,依法予以查处。

4、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根据财政部、安监总局、人民银行颁布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对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依法存储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风险抵押金的存储标准应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由职能部门督促相关行业、企业按标准足额缴纳风险抵押金,全力提高企业防范事故和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

5、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准入制度。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把好“设立关”、“设计关”和“验收关”。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和企业,不审查通过,从源头彻底杜绝不安全因素。对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通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和企业,要依法予以停业整顿或关闭。

三、创新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安全生产长效管理的实际效能

1、实施标准化管理。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核。本着“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加快推进”的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冶金、建筑、交通运输、机械、建材等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发区、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特点的实施方案,提出年度中长期规划和达标计划,全面启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按照安全工作标准,开展安全评估,规范企业与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要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企业,授牌表彰,给予适当奖励。对安全生产未达标的企业,择时公布企业名单,挂牌督促整改。通过开展安全生产达标工作,努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2、实施规范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实施危化品生产企业“红、橙、黄”分级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对所有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监管。企业安全状况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安全生产条件好的企业,重点抓好巩固提高;二级为一般企业,重点抓好提升晋级;三级为较差企业,重点抓好整改落实;四级为未达标企业,重点抓好停产停业整顿。对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依法关闭。要建立企业分类管理升降级制度,级别低的企业经过整改,重新评估、验收合格后予以升级;级别高的企业在检查中发现较多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的要予以降级。要加强零星小企业、租赁企业的评估分类,做到一个不漏,消灭盲区。通过实行分级分类监管,逐步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化。

3、实施网格化管理。为积极探索和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无缝隙、全覆盖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在全区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开发区、各街道为块,以部门为条,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的安全监管责任区。编制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地图,明确标识各安全管理责任区、相关负责人、责任单位和重点监控企业分布等。要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对网格内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不间断的综合监督管理。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督促责任单位整改,直至隐患消除,不留“死角”和“盲点”,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检查的覆盖率和实际效果。

4、实施数字化管理。按照“反应迅速、信息畅通、资源共享、支撑有力”的建设目标,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逐步形成重点监控对象安全生产基础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伤亡事故档案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调度与统计数据库。二是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平台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对重点行业与领域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依托市级资源,逐步完善辖区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网络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三是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区、街道及安全生产职能部门间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及时、准确的传送安全生产信息,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全区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四、健全保障体系,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建立完善政府及部门责任考核体系。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在全区推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切实履行领导职责。按照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根据市、区政府制定的考评办法,加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并把企业安全监管、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和安全经费保障作为考核重点,提高考评分值。加大目标管理考核频次,对开发区、各街道、有关部门及行政村(社区)采取每月随机抽查、季度分析点评、年终综合考评的方法进行,并公布点评和年度考评结果。建立安全生产保证金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2、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开发区、各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健全开发区、各街道及行政村(社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确保机构、人员、经费、装备、制度落到实处,形成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管组织网络体系。

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宣传教育体系。一是建立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机制。要紧紧围绕全区安全生产大局和重点工作,及时准确、公正客观地向社会安全生产信息,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取得的先进经验,公开曝光隐患严重、管理不善并导致事故的典型案例和违法行为。在有关媒体上开办安全生产宣传栏目,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安全生产公益广告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常识,逐步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公民普法教育范围,纳入干部教育五年培训规划之中,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意识。二是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做好全区安全监管干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组织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三级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三是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按照省、市“*”安全生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以安全法制、安全诚信、安全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安全生产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全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