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环境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4-02
收稿日期:2006-07-26
作者简介:张瑜(1982-),女,湖北保康人,研究生,从事教学心理与人格 发展理论研究;李宏翰(1970-),男,河南叶县人,教授,博士,从事认知过程、人格发展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研究。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 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 ,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 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 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 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 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 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 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 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 。[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 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 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 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 自 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 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 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 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 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 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 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 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 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 ,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 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 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 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 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 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 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 技文化 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 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 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 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 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 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 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 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 ,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 社 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 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 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 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 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 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 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 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 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 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 现 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 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 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 遇 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 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 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 了解 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 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 教育 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 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 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 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 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 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 踪 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 、 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 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 青海教育,2005(7).
关键词:道德教育;复杂化;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发展趋势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以往的道德教育更加复杂化,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更加复杂化。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要比现在更加复杂,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一个复杂化发展趋势。
2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化
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越发展,社会环境就会越复杂。现在的社会环境要比过去的社会环境复杂得多,而未来社会环境要比现在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的社会人与人的联系会更加密切,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在交流中,促进了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融合和进步,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矛盾、冲突和碰撞。这些矛盾、冲突和碰撞将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这些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碰撞冲击下,社会环境必然是复杂多变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会是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碰撞交织的状态,这必然体现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状态。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必然复杂化。
3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承担的任务复杂化
我国的高校向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因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但是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将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其所担负的任务会多样化,需要其解决的问题也会增加,所以其所承担的任务会复杂化。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仅担负着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而且还要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的任务,以及担负着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任务。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承担的任务的难度也会加大,也就是说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会越来越轻松,而会越来越艰难,原因就在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任务越来越复杂化。
4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复杂化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展开的。目前高校大学生是个十分复杂化的群体,比如,思想理念复杂化,个性复杂化,行为方式复杂化等等。未来社会的大学生是一个比现在更为复杂的群体,为未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大学生的来源范围可能更加广泛,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市的,有来自发达地区的,有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有的来自是独生子女家庭,有的是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少数民族,有的来自外国,更有甚者可能是已婚的人士进大学读书等等。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可能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思想理念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会变得很复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未来大学生会受到更多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思想理念会出现更为复杂的特点。同时,未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对于未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现象,有些新情况和新现象具有确定性,我们根据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是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的。但是有些新情况和新现象不具有确定性,不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是很难定位和把握的,这就给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有了一定深入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对我国德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2]张耀灿.关于道德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5).
[3]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98).
[4]朱振玉.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趋势[J].求实,2005(9).
关键词:社会和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交流行为
1. 语言的社会身份和它在教学中的暗示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人类语言的本质有两个功能:即交流功能和辨认功能。交流功能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传递信息,而辨认功能则表达和保留社会群体内部的本性。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为了交流,人们必须要使用某一种语言,这就使了解语言的社会身份成为了必然。Gumperz and Cook-Gumperz认为,“人们通常把性别、种族和阶级作为形成社会身份的参数和界限”。这也就是说社会身份与性别、种族、阶级以及文化紧密相关。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使用语言反映了社会身份的特性,在语言交流中,身份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在使用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中上阶层和下等阶层所使用的语言,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使用的语言,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等。再者,不同的社会地位,或是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使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比如,老板和雇员,老师和学生,公司和客户,丈夫和妻子等。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必须仔细考虑社会特征和差异。
语言跟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存在于交流中,而且还存在于语言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如果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正式的纯语言学上,那么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很多非正式形式就被忽略了。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多地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那么语言学的形式就被淡化了,语言教学看起来就很肤浅没有很大益处。这种困境反射出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和在教室里所教授的语言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不可能在一个社会语言学的真空里进行,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有社会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被广泛应用。英语已不仅仅属于母语为英语的人,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英语多样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语言学现象,这种多样性反映出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在“世界英语”的前提下,英语教学也同样遭遇了语言教学的困境。为了在交流中达到共同理解,毫无疑问地,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要考虑到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英语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被限制在了一个理想化了的单一标准模式内,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英语在某种程度上跟母语为英语的人日常所使用的英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在EFL(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环境中,学生们通常不够敏感去意识不同群体不同人在使用英语上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2. 英语教学全球化,特别是在EFL国家
全球化使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成为了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在世界上迅速扩展,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也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在许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中,英语都被作为一门科目甚至教学语言应用于各科教学。然而,尽管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们都意识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的多样性。Gorlach认为英语的多样性涉及到国家、地区、社会、习得、沿袭和文体等诸多因素。
通常情况下,英语在三种社会环境中使用:英语作为母语(EN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英语作为一门外语(EFL)。在EFL国家里,英语有非常小的甚至没有内部交流功能和社会政治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会使用英语进行内部交流,不像ENL和ESL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日常交流目的。在英语教学上,学生是在一种人造的而非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纯语言学方面可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非常欠缺英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特别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与母语是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会发生偏差。Cook (1989: 50)指出,在EFL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首次来到英语国家时通常都会感到吃惊和沮丧。他们发现尽管他们在课堂上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跟当地人真正交流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语言是跟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紧密联系的。在EFL环境中,学生们没有融入英语社会的机会,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和学会真实英语交流中的诸多规则。例如,在不同的情景中,对话者双方之间可接受的距离,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表达中礼貌的程度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和规则。
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或者说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英语,不管在ENL国家,还是在ESL和EFL国家里,仍然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标准占有不可挑战的地位。基于这个标准,在EFL环境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就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本身了,比如读音、拼写、词汇、句法和语意等,还有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交流行为。交流行为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口头的,非口头的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其中口头交流行为是最常见的。交流行为恰当与否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认可。非口头交流行为指的是举止、手势和穿着打扮。比如怎样在问候的时候握手和拥抱;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哪些手势是合适的;什么样的穿着打扮是被社会和文化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日常生活的方式,比如购物、就餐、交朋友、乘坐交通工具等等。这些社会和文化特点使英语变得复杂,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英语教师们通常都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英语的口头交流行为,他们通过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和活动来教会学生进行口头交流。然而,对于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 教师们几乎没有或者只是支离破碎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能区分英语文化和他们自己文化中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的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尴尬。
3. 结语
语言跟社会文化诸要素紧密相联,英语在使用上有它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在英语成为一门国际语言的形势下,认识它的多样性已成为一个必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和多样性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和更好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到英语的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这些行为反射出了在真实交流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纯语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介绍英语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和更接近真实英语以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2、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6、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写出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人们美好,温馨生活的向往。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就业率,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我国的职业规划在目前来说还是个新事物,在中小学尚未纳入教育范围。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习安排。大学生初进校门就要开始给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初步规划,所以在大一时,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初步职业规划,将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试,专场讲座等形式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大二就要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方面的知识,做好自我认知的工作,在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之后,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大三就要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去收集求职信息,通过社会环境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大四开始实习时就要进行就职前的培训并转换角色,开始适应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认清自我。第二,进行自我评估与定位。进行自我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认识自己,这要从自己的基本能力、处事风格、兴趣与爱好、价值观、智商和情商这几方面来评估,首先要评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再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下性格与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与职业、情商与职业的关系。有些人的理想职业和自己的个性特征不符合的,通过分析就可以进行调整,要么是对理想职业调整,要么及早改变自己。第三,进行外部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社会环境,不了解社会环境就盲目规划也是不切实际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几个部分;企业环境指的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第四,制定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在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之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所需,就可以开始制定未来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这个目标可以是一生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定出十年规划、五年规划等短期规划,按照计划一步步实行。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优势和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朝着目标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要尽量改善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三、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山光水色,尽显宁静自然之美
小说以抒情诗的优美笔调,描绘了充满诗情的湘西风情。那清澈碧绿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和率真,似林泉深处悠悠飘出的牧歌。穿行在作者文字构筑的画卷中,我们的视觉连同心灵一起沐浴着美丽与圣洁。
民风时俗,见证淳朴生活之美
作者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风情,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浸润着古楚文化的民俗传统: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温婉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走马路、唱歌、求爱,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俗,这里似乎没有一点封建伦理的影子,自己的命运靠自己选择和作主,他们的生活是本色的。
睦邻乡情,谱写和善人情之美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湘西的子民大多保留了原有的世俗民情,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里邻里乡亲皆真、皆善、皆美,保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勤俭纯朴的古老民风。摆渡从不受私钱,有时还倒搭一些烟草;到集市买肉时,屠户会有意多砍点儿或赠送一刀肉;遇到熟人,吆喝一起喝酒醉倒哪儿便躺在哪儿;城中的戍军长官,与民同乐。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顺顺一家及至屠夫、游客、行人等,都是在大山的怀抱里,由传统文化养育着的普通老百姓,传统的道德规范是他们做人的准则,在他们构成的社会环境中,真诚待人、互相关怀、和睦相处,这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道德的健全存在和合理延续。
《边城》展示了湘西如诗如画的自然、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情。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这里静谧安宁,古风淳朴,景色绮丽,无论贫富军民,一律民性和善,互相扶助,彼此揖让,不愧是一幅充满人和人情美的湘西风俗画卷。
《边城》的风情画主要是靠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来体现的,那么,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如何去解读这些描写呢?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景物描写是营造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同时也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关注景物描写在整个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当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近年高考中一个高频命题点。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为人物提供大的时空活动背景,影响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分清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还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分析社会环境描写时,要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在国家、民族、时代背景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典型性格。感受、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时,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察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领会其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托方面所起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此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一定的区别。
小说环境描写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奠定)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练习
阅读《边城》节选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②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③“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④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来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⑤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⑥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⑦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⑧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第①段和第⑧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CPA审计的优势
无庸讳言,在我国企业审计体系中起最大作用的是CPA审计。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它的优势作用。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相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应加大社会环境审计力度,使之逐渐担负主要作用。
其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当局要需要说明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责任的情况,披露与环境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如何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环境审计进行鉴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以及信任。为了获取良好的企业声誉或者稳定投资者信心,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意见将是必不可少。
再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仍然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进行环境审计必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都具备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是早晚的事。而且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不断加大,审计业务量也势必增多,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所需不断拓宽执业市场的业务范围和会计领域。社会环境审计势在必行。
最后,在社会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多客观优势。其一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审计力量相当强大,能够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工作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其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高。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经过培训,他们能够与环境专家合作,很好地进行环境审计。其三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其业务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审计需求。
所以,注册会计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出于成本、效率的考虑,将自己的一些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时,注册会计师就会成为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
社会环境审计的实施途径
第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支持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的常规审计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原理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环境审计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支持,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宏观上的环保资金审计有很大关系,大家没有太多时间来考虑企业环保审计在实务中的推广问题。尚未发展至企业环境保护的层面,没能将环境保护审计与日常业务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面对我国环保审计的现实,需要我们努力寻找将环境保护审计与常规审计融合的途径,CPA环境审计毕竟是受托审计,只有通过立法方式,如:上市公司要在中期或年末财务报告中将有关环境保护经济业务情况加以披露,或者让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审计纳入审计的范畴等措施,才能将环境保护审计真正开展起来。
强制企业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是使环境审计成为企业常规审计的突破口,因为任何组织都可能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管制下,社会环境审计才能按照会计和信息披露机关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对称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用性。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将环保审计融入到一般的审计业务中,就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境审计中充当主要角色的尝试,建立严格的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指导制度。所以对重点行业、企业所进行常规的环境审计应主要由CPA环境审计组织来完成,对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表达意见。可进行环境资产确认与计量审计、环境成本费用支出审计、环境效益审计等等 ,随着企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报告审计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二,要实施环保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审计
所谓联合审计是在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环境审计。审计组织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采取与环境专家和注册会计师联合审计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被审单位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绩效进行深入的审查。
在我国,从事环保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务收支的有关事项则需要审计部门来负责。如涉及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业务时,政府可以协同会计师事务所采取联合审计的方式进行共同监督,双方各派出相关业务的专家进行相关环境审计工作。但是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彼此的职责要事先在法律上界定清楚,完善受托经济责任制,只要这样,他们在工作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无疑是降低监督成本、避免重复工作、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成功的联合审计将会促进社会环境审计的有效发展和成熟。
第三,建议对社会环境审计工作给予政府补助
任何国家的审计模式必然体现本国政治的要求,政治环境对审计模式运行的影响,当然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而我国所形成的审计模式就是强调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而在我国环境审计相关业务中,我们认为国家审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审计方面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国家审计机构主要工作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保审计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尤其在将环保审计融入常规审计后,注册会计师将会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主力军,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这些工作,有待于国家审计和环保部门的提倡指导和支持,从国外的经验看到,若没有政府机构的支持与推介,注册会计师并不见的乐意多负担这样的工作。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将通过一定标准验收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在一定标准之上的,允许从事相关环境审计业务,对政府审计业务以外的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可以单独从事相关中小型企业的环境审计报告,也可以协同参与相关政府审计的大型项目。政府目前可以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高质量完成企业环境审计业务,以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政府补助的有效实施将会推动社会环境审计的成功崛起。
第四,深入开展我国社会环境审计的其他建议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认真总结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个很现实的反应,这是人类对自身社会认识的很大的一个进步。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可行性分析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如果结合到具体的化学教学,归结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可以归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是指面对事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通过自主探索激发自身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能够针对自己的情况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同时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和周围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一)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求知者。接受教育的群体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中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求知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具备并且能够主动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渗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对书本和社会中的知识充满了求知欲。学生在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和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主动去了解生物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所存在的奥秘,以及奥秘对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二)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生物教师的知识传授。但学生接受知识好坏的程度除了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中学生物教师也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物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以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基础。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中学生物教师也好还是学生自己也好,都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人。其生活和生存的空间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每一天的多种事物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无论是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还是动植物的进化,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一同时也可以利用生物上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而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利用生物学上的知识来促进自己对环境、对社会中不良因素的改造,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学生物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的具体对策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生物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对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得较为密切。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中学课程标准和把握中学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认真钻研并挖掘中学教材内容,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在教学中结合点和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开展环境教育。生物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教师的渗透与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发挥相结合。
【关键字】生态建筑;特点;设计
1、生态建筑的简介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态”和“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思想。建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而生态学却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传统仅对动植物的研究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学的不断创新,生态建筑的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从此生态建筑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生态建筑简单的说就是把生态学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运用到建筑中来,改变原有的传统建筑模式的一种新型建筑思想。它可以尽可能的将建筑物和其众位的自然环境特点相联系,在建筑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势、气候、空气、水流等条件,降低建筑中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所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尽可能保护周围的环境因素的稳定,使建筑物不仅更加适合人类的居住,也能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在现代可持续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下进行的,符合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建筑思想,将生态学和建筑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将现代生态学的一些理念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运用于实践,又可以避免传统建筑思想模式单一化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建筑和环境和谐并存局面的产生,营造出一种高效、节能、生态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生态观念,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保护环境的层次,在将环境、建筑、城市相融合的基础上又涵盖了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发展方向更加全面,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念,具体的生态建筑的特点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2.1生态建筑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虽然是将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的建筑理念,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类服务,也是在人们通过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而出现的,所以生态建筑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密切结合的观点,其和其他建筑相比,能够满足人类更多的舒适性要求,让人们能够在环境中生活的更加惬意、更加温馨。
2.2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首先必须要有的就是建筑地域,因为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不同的社会环境特点,所以地域性特征也是生态环境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地域是建筑存在的前提,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地理特征相适合和协调,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表现为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因此建筑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对于自然环境特点来说,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将建筑和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度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而对于社会环境特点来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点,使建筑保证独有的民族性和社会特点,所以生态建筑中所提到的地域性特征不是指简单的形式,而是真正的符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特色等具体特征的建筑。
2.3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尤其是对于生态效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建筑在注意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前提下,注意对社会因素的考虑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考虑。生态建筑虽然说不能够直接体现出经济价值,但是它所带来的效益属于隐性的效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推广,肯定能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
3、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由于其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广泛,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近些年,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接下来就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3.1生态建筑设计一定要充分对自然环境进行考虑
生态建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将生态学中的观点运用到建筑中来,所以生态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因素,在建筑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和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既保证建筑的质量有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是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生态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特点,从水文、气候以及自然生物链的保持和维护等角度充分考虑,保证建筑物的设计不损坏或是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环境。
3.2生态环境设计要注意对使用者适宜度的考虑
生态建筑最终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使用者的关心程度,设计中对于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考虑最终都要为使用者服务,使得建筑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更舒适、更方便。设计中必须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可以从创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良好的声环境、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充足的光照等一些具体的方面去对使用者的需要做更多的考虑。
4、生态建筑的一些新发展
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有关方法的不断创新,生态建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建筑技术的生态化和节能化和 增强了使用者和自然的沟通这两个方面。
4.1建筑技术的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
4.2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的沟通
加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的身边,让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而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人们在浓郁的具有自然情调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健康、舒适、充满活力。体现在尽量自然采;良好的通风空气循环系统;引入水环境;多层次立体绿化;改善小气候;开敞空间,方便接近自然。
5、结语
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将生态学和建筑学密切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将生态学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建筑理念,可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而且“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基础”思想的运用,不仅可以将建筑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的考虑到设计方案中来,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大的考虑使用者的需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也是建筑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现在生态建筑的思想还不能够运用到每一所建筑中去,但是随着人们理念的改善和相关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将来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东.生态建筑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