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下推广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结了一下,目前进口葡萄酒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以下几类:
终端为王
首先联想到的公司就是目前国内的葡萄酒大鳄们,富隆、骏德、ASC等等,这些公司是本土最早做进口葡萄酒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支撑起国内进口葡萄酒行业的骨架,是中流砥柱。他们积累了近一二十年中国进口葡萄酒发展的历程、经验和财富,上游供应和客户资源。
他们利用大资金的介入,通过对世界葡萄酒市场的深切了解,覆盖面广,几乎各著名产区的产品都做,自己做直营店面或者店面加盟。这对宣传葡萄酒市场和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这种模式的受众群网罗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也是目前最传统的一种销售模式。
但其投入大,尤其是要做连锁店面,库存周转缓慢,资金周转率低,同时由于店面投入的成本问题,使葡萄酒的加价过高,也影响了葡萄酒的推广。
定制化策略
有人说在中国定制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与中国的商业现状有关。在目前走这个策略为主进行葡萄酒销售的公司大多都是半路杀进来的黑马。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网络,之前在从事这个或那个行业,有一定的资金基础,针对一些特定的客户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他们在做关系网络上表现比较突出,所的产品常常只针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行业和群体。
在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市场,对于进口葡萄酒这样一个外来产品还不甚了解,不像白酒那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葡萄酒要成为大众消费还有待时日。但作为礼品消费和群体消费市场来说,这恰恰是非常适当的一个产品。而定制化的思路其实在销售葡萄酒的同时,更多的是在销售他们的服务。这应该是葡萄酒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类似长城和张裕这样的国产葡萄酒公司也在相继成立所谓的大客户部门,也是在这个策略的引导下的一个尝试。
这样的销售模式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强,资金小或者大都可以操作,资金周转率比较高,因为是直接销售到客户手中,无附加的成本,价格都会比店面价格低,容易让客户获得更物美价廉的葡萄酒。但这一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资源而生,也容易为资源所累。所以应当注意的是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前期的资源作基础,真正介入市场化发展。
电子商务
这是随着互联网的盛行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异军突起的一种商业模型。甚至我的一个商朋友也在考虑要做一个葡萄酒销售网站。
一个阴雨的早春,在杭州,我们从中午11店多钟一直商讨到傍晚6点多。网站的推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再盲目推广的情况下,你预计不了多大的投资,也预计不了所能收到的推广效果。要想在众多的葡萄酒销售网站中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绝不只是制作一个网站这么简单,做网站这样的技术性的环节恰恰是这里面最简单也最好解决的一个问题。线上和线下推广是很关键的,也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现在也买网是进口葡萄酒行业做得最好的网络销售公司,它的前身是做数据库管理和营销的,有强大的网络客户资源,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网站和产品的推广。而且后期又有风险投资的进入,在做推广和销售上自然会更有底气。其在仓储和物流的环节也都自己解决,其胜在管理体制上。所以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别的网站很难去复制的。
我们公司在个性化包装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不改变包装或标签主体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局部文字、颜色、图案等方式,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包装个性化。比如标签表面的落叶图案,我们将每片叶子的颜色进行少许改变,虽然每枚标签上局部的落叶颜色不一,但整体画面风格是一致的,因此消费者还是能一眼识别出品牌的特征。
前不久,我们推出的一套个性化葡萄酒标签方案就是通过主题元素不变、局部颜色及图案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款标签采用组合式印刷方式,静态信息部分采用传统印刷,变化信息部分采用数码印刷,此方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积极响应。
据我的观察,目前个性化标签的生产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码印刷设备的生产速度还不够块,印刷效率不高,相对来说成本就高了;另一方面是数码印刷设备牵涉到的墨粉、墨水等耗材的成本较高,设备维护的成本也很高。这些都是数码印刷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推出太多个性化产品的原因:成本高了,自然售价也要拉高,品牌商或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就很难说了。
目前,大家对个性化包装市场大多持观望态度,觉得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真正开始着手研究怎么做的企业估计不多,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另外就是这个市场的培育和开拓还需要时间。我们目前也在与新老客户积极沟通,让客户知道我们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大部分客户是有个性化方面的潜在需求的,但他们并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将这种需求转变为可实现的流程和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多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合作实现产品和包装的个性化。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公司还是以非个性化、大众化的包装业务为主。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对应他们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我们为其提供的包装也是批量化的。而个性化包装往往是小批量、针对小众群体的,所以我们的客户有的并不太愿意涉及。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个性化包装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做个性化,而是希望订单数量能够不断压缩,从而走一条精细化、专业化的路子。订单种类太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麻烦的,变换一个订单需要重新调墨、制版,生产效率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客户的单笔订单量足够大,可能他的订单就能满足我们一年的产量需求,那么我们只需要为这一家企业配套即可,其他业务就不用做了,印刷机长在这款产品上也能精益求精,我们也能更好地为这家客户服务。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包装企业是围绕着市场转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目前个性化包装的市场尚不成熟,我也没有感觉到这个市场的诱惑有多大。
当然,个性化包装肯定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过去,手工制作的物件比较多,比如手工制作旗袍,旗袍的花色、面料等由顾客选定,再由专门的裁缝为顾客量体裁衣。到了工业化时代,机器化生产、流水线操作、统一化的生产标准,使得定制化的产品愈来愈少。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我认为肯定会朝个性化的方向回归。以包装为例,现在的消费者对月饼等商品的过度包装越来越反感,以后就有可能回归到个性化的路子上来,说得通俗点,所谓“个性化包装”就会像过去的服装一样,是量身定做的。
未来,个性化包装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包装,但在近5年涉足个性化包装,我感觉还是超前了一些,可能需要等到10年以后。因为再过10年,现在的90后、0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这些人比较追求个性,到那时个性化包装市场的需求才会更加可观。
我们现在做艺术品开发,主攻个性化礼品和装饰品两个方向,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线下的话就是通过商层级销售,最终由零售店销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模式里,我们扮演的是供应商的角色,找到几家有实力、有意向、有资金,也愿意跟我们共同发展的商,通过他们现有的渠道,使我们的特色产品能够比较快速地到达消费者那里。
第二种方式就是线上推广,在艺术品领域,已经有很多公司直接在天猫或者阿里巴巴开店,绕过所有中间环节,直接跟零售商甚至是终端客户进行沟通,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吸纳消费者的反馈意见。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线下方式比较传统,只要能找到合格的经销商,我们提品,他们提供资金和渠道,就能通力合作,使产品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线下推广的劣势在于中间商的环节比较多,消费者的喜好和反馈无法及时传达;此外,如果经销商不合格,我们就要重新寻找经销商,重新接触消费者,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线下模式的缺点就是线上模式的优点,那就是能够直接跟消费者对话,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好的电商平台就可以了。而它的劣势在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上对话不如面对面交流能掌握更丰富的资讯。而且,产品上线的话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去运营,刚开始的成本可能比线下还要高。所以目前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把这部分线上业务外包出去,但这样也是有风险的:不仅利润会被分走很多,而且如果外包公司的服务不到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品牌形象。
我们现在做的个性化礼品主要通过消费者上传照片的方式来实现。要保证用户的上传体验非常舒适,这里面至少有两个比较棘手的环节,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
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团队来维护这个平台,比如要有足够的带宽、足够的存储空间、同时处理的能力等,不论是10个人还是1万个人同时在线,都应该能比较自如地上传照片。第二就是照片上传之后,客户可能会反复提出修改要求。因为个性化就是“去标准化”,既然没有标准,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我们现在既想个性化又不想太个性化。比如我们会提供十种不同的个性化套餐供客户挑选,但不会为每个人都定制一个完全独一无二的东西,那样的话成本太高了。
可口可乐的新包装也并不是完全的个性化,有很多东西是统一和固定的,只是更换一下昵称、姓名等信息,从而实现部分个性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也很好完成。我认为,完全个性化的东西适合那种利润率足够高的高端奢侈品领域,比如Vertu手机、游艇、高档服装等,这些产品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去支撑它完全个性化。
我觉得做个性化产品必须想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是要不要做个性化;第二是怎么做个性化,标准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个性化的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生产过程也比较麻烦,所以要预先准备好一个服务团队,因为个性化的产品肯定要有个性化的服务和配套的物流体系,从产品研发到设计、生产、包装、物流和售后服务,必须一一配齐,这背后就牵涉到人、财、物的调配问题,只有把这些资源都配齐了,才能够支撑个性化。
[关键词] 新式改良;剖宫产;应用;妇产科
[中图分类号] R719.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90-02
本院于2006年4月~2010年10月借鉴以色列Stark教授创立的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引入美容手术的皮肤缝合方法进行改进,对124例孕妇实施了新式改良剖宫产术。与传统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此手术顺应解剖生理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孕妇中具有剖宫产指征者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24例,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剖宫产术。为使各组均衡可比,均选择无宫缩的择期剖宫产,而且去除可能引起产后出血增多或使手术时间延长及影响新生儿评分的病例,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高征、双胎、胎儿窘迫等。均为第1次剖宫产,手术原因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传统式剖宫产术方法 按常规操作方法,采用下腹正中纵切口,逐层切开腹壁及子宫各层,取出胎儿后,缝合子宫肌层膀胱反折腹膜腹膜腹直肌鞘皮下脂肪层皮肤。
1.2.2 新式改良剖宫术方法 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腹部横直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并略加改进:(1)手术切口:选择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2~3 cm左右作横直切口,长12~14 cm;(2)切开皮肤,于切口中间切开脂肪层2~3 cm,达筋膜层,术者及助手分别将食指、中指向两边撕开皮下脂肪,撕拉至皮肤切口为止;(3)用剪刀裁开腹直肌筋膜后,将腹直肌向左右撕拉开至切口够大为止;(4)分离腹膜外脂肪,在腹膜上切开一小口并横向撕开;(5)进入腹腔后,了解子宫下段形成、子宫旋转情况及胎先露的高低;(6)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在子宫下段肌层切开2~3 cm切口,并向两侧撕开子宫肌层约10 cm;(7)破膜后吸干羊水,手娩抬头,胎儿娩出后,待胎盘自行剥离后再取胎盘;(8)在按摩子宫的同时,右手持纱布垫进入宫腔,擦净残留的胎膜及血块;(9)用Allis钳夹子宫切口,用1号可吸收线开始连续锁扣缝合子宫肌全层及筋膜层;(10)用4-0号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加盖无菌敷贴,结束手术。术后留置尿管12~24 h,静脉点滴抗生素2 d预防感染。术后不用腹带、不拆线,5 d出院。两组术前准备、麻醉(均为硬膜外麻)、术后护理相同,术后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疼痛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数比较使用成组设计的u检验,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后病率、术后疼痛率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剖宫术式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剖宫术式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疼痛率比较见表2。
2.3 术后随访
所有剖宫产产妇均在1个月后随诊。检查发现两种切口产妇子宫复旧均良好,研究组切口瘢痕平整呈线条状;对照组全部有缝线瘢痕,大多数切口瘢痕松软,少数瘢痕较硬,凸出皮肤。
3 讨论
3.1 新式改良剖宫产的优点
新式改良剖宫产开腹时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式,使行走于皮下脂肪、腹膜的血管、神经借助自身的弹性完整保留下来,既减少了出血,也减少了因结扎血管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大大地缩短了从开腹到胎儿娩出的时间,更适宜于紧急情况下的剖宫产。从表1中可以看出:传统方法的手术时间(65 min)明显高于新式改良方法的手术时间(24 min),关腹时不缝合腹膜,仅连续缝合筋膜,皮肤行皮内连续缝合,这样缝合不仅简单、省时,而且利于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本资料显示,新式改良剖宫产术总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3.2 新式改良剖宫产术优势原因分析
(1)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因切口方向同皮肤张力线行向一致[1],腹横切口顺应了人体解剖,缝合中对合准确,愈合后瘢痕纤细美观,同时减少术后患者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瘢痕易被腹壁皱褶遮盖,不影响体表外观[2]。对产妇造成的心理影响小,易于接受。(2)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开腹时对皮下脂肪、腹直肌、腹膜反折、壁层腹膜采取了撕拉方法,避免损伤腹壁浅静脉、神经及肌肉血管,减少出血,有利于术后恢复。(3)腹膜切口钝性扩大,不易损伤膀胱,因而对膀胱刺激小。由于缝合口为生理愈合,极少形成瘢痕组织,因而再次分娩时无需担心子宫破裂。不需打开和缝合子宫腹膜反折,不需下推膀胱,可避免膀胱损伤、粘连等并发症。同时,由于不缝合腹膜,使关腹过程操作简单,既缩短了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异物反应和术后粘连,降低了术后病率[3]。(4)待胎盘自行剥离后再取胎盘,与徒手剥离胎盘比较,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4]。(5)由于操作简单、快捷,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暴露肠管时间短,对肠管刺激少,术后进食时间早,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腹痛轻,排气早,离床活动早,有利于产后恢复和乳汁分泌,促进母乳喂养[5]。
本文研究表明,新式改良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切口愈合好,美容效果好,深受产妇的欢迎,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 新式改良剖宫产术[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
[2] 符秀梅.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原因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0(17):1382-1383.
[3] 广怡,余国燕.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体会[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69,175.
[4] 周基杰,周俊卿. 新概念剖宫产[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59.
关键词 传统媒体 微信公共账号 新闻客户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能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截止到2013年10月24日,微信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①。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应运而生的公众平台订阅号,以其丰富的资讯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微信公共平台的风靡,使得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公众账号,竞相争夺新的新闻信息渠道,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在移动网络的技术支持下,传统媒体使用微信订阅账号已经成为趋势,但在微信订阅账号的优势与瓶颈之下,手机新闻客户端又为传统媒体的移动数字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一、传统媒体新闻类微信公共订阅账号的优势与局限
1、传统媒体新闻类微信公共订阅账号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2月1日,微信公共平台可搜索出含“新闻”的微信订阅账号共135个,其中官方认证账号130个。传统新闻媒体的公共账号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其一,以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等为代表的央视和省级卫视新闻频道的节目账号;其二,以北京新闻广播、江苏新闻广播为代表的11个省市级新闻广播账号;其三,以新闻晨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类公共账号。这些新闻类账号,每日都会为“订阅者”推送消息,通常是4-5则当日的重大新闻,图文并茂。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则单独以文字的形式即时推送。微信公众账号有五个基本传征:(1)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2)噪音干扰较少的传播过程;(3)真实且实时接收的受众;(4)受众筛选的准确性;(5)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②这五大特征使得传统媒体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移动用户进行有效的实时新闻传播。
2、新闻类微信公共订阅账号运行的优势
随着传统媒体纷纷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开通订阅账号,使得越来越多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微信上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微信订阅账号的运行,既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大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其优势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由单一式向互动式转变。在传统媒体的平台上,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仅仅是提供新闻消息的单一性传播,除了收视率、发行量等数据,无法了解到受众的真实动向。而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上,除了传播优质精选的新闻外,还激励受众参与到微信平台的互动中,互动模式正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方式。如:中国新闻网在2014年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间推出的“晒全家福就有机会得福利”的活动,此外,2月11日央视新闻在微信平台上发起“征集:离家时包里多了什么?上央视得动车模型!”的活动,参与方式只需在订阅号中“晒行囊”即可。多样的互动活动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2)目标受众定位准确,开启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③。微信公共订阅号是大众主动关注的公众平台,受众掌握着自主选择权。受众一旦关注其所需的公共账号,说明该订阅号有其需要的信息,这使得公共订阅账号的目标受众得以明确。在传统媒体的公共订阅号的关注上,受众需要的更多的是官方、权威且有公信力的新闻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精心制作推送内容,为“订阅者”提供优质信息。与此同时,微信用户对订阅号提出问题、留言时,账号可自动或人工回复,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互动。
(3)新闻传播效果提高,受众广泛、信息扩散力强。目标受众定位准确的情况下,“被订阅方”的媒体在满足“订阅方”需求的同时,有的放矢地调整内容,让新闻的传播效果得以提高。传统媒体突出内容优势,打造风格特色化的订阅账号,增强客户粘度,实现微信和媒体之间的良好互补。在微信用户5亿、手机网民6亿的用户量支持下,传统媒体借助微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使得信息扩散力和账号影响力增强。
3、新闻类微信公共订阅账号运行的局限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的开发使用已近2年,传统媒体的微信订阅账号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订阅账号的缺点和不足也逐渐浮出水面。
(1)订阅账号爆发式增长。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微信公共平台上争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与新闻相关的订阅账号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尽管微信已经加大对账号的审核力度,但是也难控制其爆发式增长的局面。这种局面虽然使受众有更多的选择,但使得媒体公众账号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2)推送信息受数量局限。在传统媒体每日推送的信息数量上看,难以满足对新闻有更多需求的受众。以每日最多信息推送次数3次,每则信息5条新闻计算,每天受众可接受到的新闻仅15条,尤其是对综合类新闻媒体而言,信息量小于其需求量,难以满足部分受众的信息需求量。
(3)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随着各类媒体的公共订阅账号不断增长,每天有限的新闻被各类媒体不断转载,不少媒体订阅账号,重拾“媒体网站”的旧路——剪刀手加粘贴板。尤其是国内外重大新闻发生时,几十个订阅账号的信息如出一辙,食之无味。这与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订阅账号推出之初,以“内容为王”的口号,大相径庭,也让不少账号失去了订阅的价值④。
(4)传播效果待重新审视。在传播效果上,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共订阅账号以锁定目标受众,一对一传播的效果而津津乐道,但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对媒体推送信息的忽视、甚至取消账号的订阅、双向互动的效果等都影响着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上达到的预期效果。因此,对于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订阅账号上的传播,还需理性分析,客观评价。除了媒体自身审视推送内容,优化运行模式外,传统媒体也开始寻求新的移动终端平台。
二、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
由于媒体公共订阅账号的发展受到限制,新闻客户端成为传统媒体在移动平台上继续拓展的领域。这些软件不仅将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全部涵盖,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查找相关新闻,以多媒体方式呈现,还可以随时分享资讯,这些操作只需要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就可以完成。
1、传统媒体对新闻客户端的开发
在苹果APP STORE里面搜索“新闻”类客户端,精选之后,有73个相关新闻客户端。这73个新闻应用中,有大部分是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如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下载应用量也在前几位;其次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包括央视新闻,新闻网,新华社等媒体,也有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杂志;最后是地方新闻或专业新闻的客户端,如温州新闻、深圳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客户端。
2、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以“央视新闻”为例
传统媒体所开发的新闻类客户端,几乎都是以传统媒体平台为依托和其他形式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推广使用的。传统平台和应用软件呈现出相辅相成之势。
(1)“央视新闻”客户端概述。以“央视新闻”为例,公共订阅账号不仅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运行得风生水起,新闻客户端也成为了受众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最早在2011年9月30日1.0版本,受到当时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开发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使用率、推广率并不高。直到2013年7月9日4.0版本的,受众才广泛的关注和使用。此后的使用版本也经常更新、完善。此外,从2014年新年伊始,央视通过CCTV各大频道在黄金时段,给央视新闻客户端做广告,告知大众如何下载和使用该移动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央视为依托,将各个频道、栏目新闻整合优化,增设个性化的新闻栏目订阅、听新闻、边看边聊等功能,使得受众在获取新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关系。
(2)“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优势。“央视新闻”客户端除了拥有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优点外,它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内容充实,面面俱到。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承载着原有媒体丰富的新闻资讯,无论是直播、点播、预告、搜索还是独家新闻,在客户端上均以多媒体的形态呈现,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传统媒体本身原有的品牌节目、专栏,在新闻客户端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综合新闻,随时更新。新闻客户端24小时滚动更新,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参与互动。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每日更新的消息均在同一专题之下,便于用户深入了解新闻事实、新闻走向。在新闻报道下的受众更贴讨论,也让媒体了解受众的需求,对下一步报道的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最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电视、看直播、乐分享,看似离开了传统媒体的介质,疏远了看电视、读报纸的习惯,可摇身一变,拿起手机、平板电脑,又将生活与传统媒体形式拉近。
3、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建议
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已经成为大众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保持媒体的品牌特色,各类平台同时运行,提升受众的忠诚度;客户端与传统媒体平台的合作共赢;根据需求来调整板块,顺应时展满足受众需求;美化客户端版面设计,合理安排栏目、内容布局,达到“声、光、色”的统一;紧跟硬件升级的步伐,即时更新和维护客户端的运营。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不仅要在传播渠道上建立与受众的桥梁,更要重视新闻本身的内容。无论在哪个时代之下,“内容为王”,都是新闻的根本。传播渠道越是多样,信息内容越是繁杂,传媒人更需要保持“媒体人”的心,“把关人”的智,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做好新闻、做好媒体,以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支付宝下月开启收费模式 应对6亿“微信支付”潜伏》,cfi.net.cn/p20131119000579.html
②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1)
③孙世庆,《浅论微信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发展》[J].《东南传播》,2013(9)
④曹玉枝,《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走向探析》[J].《中国记者》,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