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研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62
1 网络教研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的网络教研领域的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1.1 网络教研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为三种不同的学历提供教学服务,涉及多种课程专业,并采用了不同的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教学、网上点播教学和远程课堂教学等。随着互联网领域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得到了提高。
1.2 网络教研现阶段存在的缺陷
近些年来国家在网络教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较发达国家起步相对晚,我国的网络教研产生之初就先天不足,因此我国的网络教研仍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阶段网络教研只是单纯的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媒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形成一个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
其次,网络教研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没有了解到网络教研形式的多样性,只是单一地将网络教研理解为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将课件以文字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缺乏更深层次的整合和共享。
再次,从网络教研的成果来看,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对教学的课件和成果共享,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知识产权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最后,从网络教研的普及程度来看,目前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不高,有些地方带宽不够,数据传输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地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授课难以实现,网络教研的大规模普及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 网络教研的载体研究
通过近些年来网络教研工作的实际教学情况的研究,笔者认为,网络教研的载体一般应该包括以下的六个系统,分别是,课程学习系统、交流系统、作业系统、测验系统、资源系统以及管理系统。
2.1 课程学习系统
课程教学系统是网络教研最关键的一个部分,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组织、展示设计好的模板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在设计课程学习系统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系统设计要尽可能地简单化,方面教师和学生操作。同时,尽可能地包含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授课、问答、作业、考试等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师生论坛、在线练习、课件下载、视频点播等。
2.2 交流系统
网络教研最大的优势即资源丰富、时间自由、交流方便。因此,交流系统是网络教研载体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由于教育背景、智力差距、学习习惯的不同,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也有所不同。增加一个交流系统能够克服传统网络教研在师生交流上的不足。通过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2.3 作业系统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作业系统,学生能够方便的将作业及时上交至教师处,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方便的批阅学生的作业,并做出批改。学生可以查阅到分数和评语,及时对知识查缺补漏。
2.4 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通过规定考试的时间和题量敦促学生完成对课业的考核。测试系统的增加改变了传统考试以笔作答的模式,采用计算机网络的模式参与答题,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
2.5 资源系统
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网络课堂提供三种方式:一是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有关资料、软件等材料在线上传到课程资源处。二是FTP资源,鉴于人力等原因,还可以利用FTP提供的大量的资源。三是网络资源。目前网络上的资源鱼龙混杂,学生往往难以分辨在网络上获取资源的正误,因此需要教师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先筛选出一些好的网络站点,避免网络垃圾进入到平台中。
2.6 管理系统
完善的网络教研载体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将教师和学员管理综合起来,并结合设计开发的课程和课件,通过制定网络系统开发人员、教师、助教、和学员进入教学平台的不同口令,以实现网络教研载体的高效运营。
3 网络教研的适用性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答疑,考试检验的模式,虽然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但是由于教师的形象一般过于权威,学生往往不敢与教师沟通。而且上课的时间较为固定,不够灵活。然而随着网络教研模式的兴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网络教研载体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够强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填鸭式教授。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课程标准落实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学的价值、目标以及内容都有很大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投入到现实的学习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建构和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因材施教,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本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由于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人数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授课只能照顾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传统教学一般难以满足。网络教研通过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为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通其他学员,授课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对鼓励学生发展不同个性有很大帮助。
网络教研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除了需要收到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重视之外,还需要再硬件上给予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炜.VMware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7).
学校传统的教研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仅仅将教研的目标停留在独立的年段和单一的学科上,探讨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本年段或本学科,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没有实质内容的集体备课、浅尝辄止的课堂评析,学校校本教研还处于较浅显的层面,整体教研水平和质量不高。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课程改革呼唤教研创新,由于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有限的教研资源——无限的教研需求;有限的教研活动——无限的教学问题两个矛盾十分突出。开展网络教研——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教研,通过网络技术转变教研方式,“让教研插上网络的翅膀”,物理形态的实际教研和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互补、共生、整合。补充、拓展、扩大、提升、盈利(省钱、赚钱)。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技术层面——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文化层面——民主、开放、平等、对话、协商……;促进精英教研向大众教研转变。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科学、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需要整合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人员的力量、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网络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
网络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和融入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当中,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网络教研的服务对象:⑴为教师服务:信息交流——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资源共享;⑵为教研员服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在线研讨——教研管理;⑶为学校与社会服务:政策宣传——社会理解。
2.网络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
倡导教后记、教学日记等写作,促进教师反思;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操作系统,通过“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研究方式,使学校教研组织机构逐步成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和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
鼓励每位教师主动参加课题研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教育网站,积极参加网络教研,从不同层面上扩大学校知名度,通过不同渠道培养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培育出一批名教师队伍。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教与学。侧重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重组与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网络课程、单元网络课件、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等)的开发与应用。
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的文本、视频等网络资源库;通过教师合作及师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单元性网络课件、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把研究方向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举办主题论坛,把问题分解成“集体智慧”“敞开心扉”“观点碰撞”“问题研讨”“个案诊断”等板块,让教师到其中尽情地互动、探究、研讨、体验,从而帮助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理论修养,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可视化的、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从中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资源研发与实施的能力。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校本教研中,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应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和利用网络优势,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网络教研、家校服务和社区教育等模式构建。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整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特色性、有效性、发展性。
二、网络教研的实施流程
网络校本教研实施流程是:宣传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特点和优点,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努力营造教研氛围,让教师人人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定时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知识的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以校内BBS、QQ教研群,网络博客,名师工作室(各级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公用邮箱,学科论坛,专业网站及学校网站为载体,把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作为重点,提升教师组织和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活动,倡导健康的数字化学习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信息文化,校本教育资源库建设应用(学案、范例、课例):学科教学网站及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应用项目,侧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精选、开发、应用,探讨有效的整合教学模式。征集资源——可以是word文档、excel表格、压缩包文件或者是在线录制的教学课件;通过平台形成专题资源与开展教学比赛,搭建完善的网络教研活动平台。
三、网络教研的实施策略
1.问题发现
在实践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学校和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2.学习准备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理论制高点,以便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3.设计方案
设计多样的、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4.组织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教师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
5.交流反思
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发表教学反思文章,其他教师或学生就此进行反馈和评论。
6.展示改进
①案例展示;②课例展示;③课件资源展示。组织教研组或教师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资源,帮助教师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在教科研系统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先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平台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际效益的绩效评价管理,使每个功能平台能在实际使用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推进学科教与学、学校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a.问题研讨、写作平台:侧重教师课堂应用,学生语言写作,课堂学习规范养成。
b.课例研讨、网络教研资讯中心:侧重教学研究课例研讨(网上与网下结合),问题探究,案例写作,专题学习,推广成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教师网上培训模式构建。
c.教科室、教研组工作平台:侧重学校教研的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工作和表达沟通。
d.教师发展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包括教师提交的教研成果、教学资料、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学生个人专辑(包括学生提交的作业、作品、成果、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的网络数据库。网络贡献是指教师或学生为学校资源库提交资源、参与学习或教研活动(如发表话题,参与讨论等)、社会评价等方面结合的网上积分。
e.在线评测中心(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将学校形成的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应的网络评测平台,发挥网络数据库统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优势,使评价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的结合,更趋于科学、客观和公正。
四、网络校本教研的模式
1.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模式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教研组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方面。
2.课例分析模式
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探索网络课例研讨和教师培训模式。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网络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3.案例生成模式
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建立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范式革新。通过网络,建立教师研修的文献资料和视频案例的资源库,把教师的“知”与“行”结合起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4.活动与交流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与交流,如“专家在线”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沙龙,教师论坛等。
五、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
网络教研有趣、有效、有益。最大的特点:省时高效,方便快捷,全接触,零距离,互通有无;广交朋友,品味生活,自主活动。
1.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集体备课因为流于形式、交流不畅等诸多原因受到置疑。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好、用足网络资源,我们实施了“资源+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改革的探索。
首先是主备教师精心设计、上传资料。主备教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途径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源,随后依据内容,逐一检索,获取资料,分块链接,并以自己的观点分析教材及所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定教学设计,最后将教学设想、解读以及相关链接资料按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
其次是辅备教师个性修改。组内辅备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辅备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是任课教师反思修改。主备教师与辅备教师实质上都是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之后,大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并积极反思,然后把这些反思及对教案的修改意见等传到学校共享平台,最后对教案进行第三度的修改,以保障个性化改革的同时,教学仍应具有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2.参与教研论坛(BBS),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所谓主题式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课题。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设想,通过讨论形成一致的构想,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真正做到因“问”制宜。如集备组教师提供的试题,共同探讨:出题的思路,考查的角度,试题的区分度,制图的方式等等。(品味试题的时候反思如何出题)形成试题创新。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讨,这样经常性的交流研究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通过发贴、读帖和跟贴,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可实现网络组题与网络说课,说课时将说课的全过程实时录制下来,说课结束后,可选择是否说课的录像供更多教师参考、借鉴,每学期至少可组织一次以上的网络说课示范。
⑴建立校内互动教研平台。在BBS论坛中进行主题教研的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能使教研活动弥散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首先在学校网站分学科开辟出“教研专题论坛”,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任版主,负责管理教研论坛,将论坛建成专业型、教研型的互动教研区域。然后组织教师在论坛上发贴,贴子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处、教研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根据教师的需要发帖,比如:如何正确对待课堂生成;而另一类则是教师个人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心得体会贴在网上,这些贴子得到了学校教师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评判他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发贴者和响应者都有了不少的收获。利用BBS进行主题教研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论坛发贴—网络探讨—解决问题。
⑵参与学科网站教研平台。学校将学科网站的网址提供给各教研组,号召教师积极进入其他学科网站上的BBS论坛,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几年来,人教论坛等各大教育论坛上,都留下了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的身影。在这些论坛中,教师与名师、专家及各地一线教师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
3.利用QQ等通讯工具,实现专题研讨即时化
⑴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大通六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员有自己的QQ,并组建了大通六中心理健康QQ群(4132610),还加入了心理咨询师交流俱乐部(58514258)、心灵护航读书会(81920339)等QQ群,通过QQ的文本消息、文件传输、语音会话等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使集体备课、分享心得、探讨问题等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了即时互动。此外,BBS论坛、email等工具,实现校本教研的交互化、经常性,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
集体讨论备一节公开课时,流程可以是:QQ群通知(通知交流时间及方式)——参考论坛文章、QQ交流完善——执教——反思——论坛教后反思——QQ交流——形成精品教案,大家共享。这种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补充,它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和不断完善。
⑵利用QQ群进行即时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教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可推出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
⑶利用QQ群进行视频教研。具体的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截取一段,分析效果。(嵌入教学视频片断)。教师上课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或者也可以只录制某一部分,通过上传到视频网站,大家观看后再交流讨论,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网络教研的内容,也更有针对性,避免了传统教研每次只能听一两节课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都可以自己的教学视频,这对全体教师的发展都有益处。一方面广泛参与网络教研,可以促进各地各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在教研活动中的不断历练,增强了教师间的学术探讨氛围,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建立教师博客,实现资源分享多元化
网络的多元性是它最大的优势,它为每一种教学思想提供寓居的空间,而博客(Blog)这种极具包容性的网络平台,更是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学科教师经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的做法是: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教育教学中的见解、撰写个人日志,积累教研资料,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其他教师可以登录访问,并做出回复。此外,博客群中其他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对发表的观点进行交流。我校博客正在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生命活动,成了教师个人学习工作的汇集处,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六、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策略——激励与评价机制
1.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
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成果奖励制度,将师生网络积分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业务学习制度,优秀教研组考核细则,“优秀博客奖评方法”等等一系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制度,这一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实时公布各学科主页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其次,为调动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学校实地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各学科主页将设立专门区域,实时公布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
2.教师发展档案袋及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及学生个人专辑的网络教研数据库,设置网络积分。
3.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测平台
根据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学科教与学网络评测平台。
七、期待收获
校园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所以它也存在一些新问题。人机对话、机机交流的弱化,网络教研提倡的方法多样化反而使一些信息交流产生遗失,从而影响教研效率。问题将随着网络教研工作的深入而越来越明显,同时它将成为我们以后努力解决的,校园网络教研已经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辅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们将继续为之探索,逐步实现以下计划:
1.教学设计案例库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件。
2.学科教学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动画素材、教学软件),按每节课管理,形成系列。
3.学科教学录像库
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可制作成光盘。
4.教学反思集锦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写出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形成WORD文件。
5.教学评价方案库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针对“教与学”所作的各种教学过程性评价,形成WORD文件。
6.学术交流及成果展示会
一学期能否开展一次。
7.开展网络教学
⑴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录制三分屏课件;⑵在线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在线讨论;⑶组织网络试卷。
8.全优学生(网络)自习室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92-03
[作者简介]牟觉怀(1968―),女,广西玉林市人,本科,广西柳州市北站路小学,小学高级。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信息和话语权,教师形成了独学无友、默默无闻、单凭个体经验进行学习和教学的工作状态。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仅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现有的教研形式已经滞后。通过网络教研,丰富和拓展日常主题教研的内容与途径,有效促进教师逐渐形成自主、互助、和谐、创新发展的新型研究模式,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成就教师的成长,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重要话题。
网络教研的实践价值是省时、有效、快捷、畅通。教师有问题,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及时沟通,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和其他教师、研究人员、教学专家等进行交流,互通情况,研究问题;网络教研不强求即时研讨,可以发邮件,定时或不定时、不定主题地在网上跟帖对话,而不管主题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人数的多少;可以在上班时进行,也可以下班后进行;可以在办公室、电脑室进行,也可以在家里或在网吧进行。不受人数、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的限制,更容易取得实效。
网络教研可直接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发展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它利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能够自我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在这个网络研讨过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压力可以得到缓解,教学质量有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最终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网络教研形式的变革给教师成长带来的变化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互助、和谐、创新发展的新型模式。
[HTH]一、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备课的手段和方法,拓展了教师成长的宽度[HT]
传统的备课是把教学课本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拓宽,对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且日益多元化。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备课形式、方法和手段与传统备课相比有了质的变革:第一,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上网查找资料,实现学生教师共同备课;第二,课本不再是备课的唯一资源,网上资源与课本共同成为备课的主要资源;第三,备课的重点不是备教师如何教,而是备学生如何学。
[HTH]二、网络教研资源的共享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度[HT]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备课、上课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很少交流,教学资源从不共享,这使教师们在备课上花的时间多,效率低。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合理利用众人的智慧,优化课堂教学,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即共同制订教案,共同查找资料,共同制作CAI等,然后把它存放于某一文件夹中,上课时教师共享资源,既节省了教师备课、查资料的时间,又吸取了各位教师的上课优点,使每一堂课上得更精彩、更高效。
[HTH]三、网络教研丰富了教师间交流的方式,增加了教师与专家对话的概率[HT]
进行网络研究,网络中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对比自己的见解,老师们应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一切变得更简单。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间的交流方式丰富多样,可以直接面对面地讨论交谈,可以在网上通过BBS聊天交流,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发帖子的形式交流。交流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人交流,或是多人对多人的讨论。教师的沟通还可以跨时空、跨距离进行。专家引领网络更是给了教师与专家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HTH]四、网络教研增强了研究的实效,加大了团队研修、专家引领的力度[HT]
我们的主题研讨有以下几个步骤:1.集体备课:执教老师先与小组成员集体备课,然后将本组研究的主题和上课的教学设计发到网上,其他组老师自行备课后再集思广益,把年级组意见在网络上进行课前教研交流活动。2.上课、听课:执教老师向全体老师展示主题教研课。3.评课:上课老师在网上发出自己的课后反思,老师们自行思考,教研组集中意见后开始评课交流,网络上有专家指导。整个研究的时限变长,使网络教研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宽度,拓宽了教学探讨的思路,评课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比如,我们有一节数学复习研讨课《常见的量》。先集体备课,执教老师先与小组成员集体备课,然后将本组研究的主题和上课教学设计发到网上,其他组老师自行备课后再集思广益,把年级组意见在网络上进行课前教研交流活动。上课、听课后进行分组讨论评课,专家网上点评引路。根据大家的评课意见,二次上课,围绕着本次研讨的主题完善新的教学方案,大家再次进行网上讨论评议,专家引领进一步的思考。
整个网络研讨活动学习气氛浓烈,大家争相发言。除了对授课老师的课进行研讨交流外,很多老师还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多数教师的发言切中要害,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同行和专家进行请教。几位专家的点评引领更是点石成金,使大家顿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教师参加的面广,研讨的程度深,大家的收获很大。本次研讨活动的收获还在于:大家认识了网络研讨这种研讨方式,感受了远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魅力,个人的教学活动进入了一个体系中,融入了一个群体中。这对教师的成长和课堂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HTH]五、网络教研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HT]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熟练地掌握了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网络操作水平。如实验前我校15个教师中只有3个会操作电脑、使用网络,实验后每位教师都能独当一面,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
搭建网络平台拓宽了校本教研的途径。网络教研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改变了原来集中教研的形式,使教研形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网络教研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改变了原来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只有少数教师承担研讨任务的局面,给每位老师更多的参与权、发言权、主动权;网络教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思想共享、全员参与,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如实验前我们每次开展教研活动都要占用两节课的时间,一节听课一节评课,评课时老师们大多不愿说话,更不会面对面地指出授课老师存在的不足,一次教研活动下来既浪费时间,又收益不大。然而,网络教研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听完教研课后,老师们可以及时回到办公室畅所欲言地回帖,使授课者得到更多的收益。
几年来,我们选摘大量有关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组织开展大量的实践研讨课,供教师评析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的研究实践,促使教师增强研究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们自觉学习理论,自觉参与实践,学会了听课、评课,学会了一边实践研究,一边积累经验。这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论文。
教师人人参加听课、评课研讨,个个动笔撰写课题实验研究论文、课题实验案例,这些已成为他们自身成长的需求。不少教师感慨道:“课堂因有效而亮丽。课题研究是个大熔炉,它把我们炼成了钢,把我们的课堂炼成了玉,把我们的学生炼成了金。”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缩短了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周期,不少教师在网络教研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家长喜爱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德,肖正德.网络教研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7(2).
外语教师 培养模式 团队 网络
随着网络兼容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电视、电影、流媒体)、网络通讯(飞信、超信、微博、论坛、电子邮箱、网络电台等)、网络搜索工具(搜狗、百度、谷歌、雅虎等)、网络电子媒介(Chinadaily、21st Century、VOA、BBC、英语学习报等)[1]、网络学术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书生之家、Springer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络学习评价资源(中国考试学习网、中国高考招生录取网、考研共济网、无忧考网等)[2]等大量涌现,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了挑战,同时,也为外语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使外语教师长期培训目标的实现成了可能。
培训地点和时间的便利性及培训目标和评价结果的对称性往往是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的网络技术日渐成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通过互联网络便利交流的通讯性和超越时空的跨越性,可以帮助外语教师逐渐凝练自己的特色,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教师教学团队和网络科研学术团队,最终形成一大批能够适应时展,高效服务学生的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实现外语教师的教学终身化和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化。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147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状况令人担忧。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该借助网络创新当前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即通过强调网络教学团队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调网络学术团队合作,增强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借助网络时空的优势,提高教师服务能力,最终凝练特色网络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个人的终身可持续良性发展。
一、当前外语教师职业现状
本文对河南省十多个地市的111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和36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
(1)52%的学员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48%的学员没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2)36%的学员参加过教学研究,64%的学员没参加过教学研究。
(3)7%的学员参加过省级的研究项目,2%的学员参加过地厅级项目,23%的学员参加过县级的项目,67%的学员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项目,另有1%的人没有做该项选择题。
(4)41%的学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57%的学员没有发表过论文,2%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另外,41%的学员发表过的教学研究论文总计为28篇。
(5)3%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好,23%的学员认为较好,56%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一般,18%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差。
(6)20%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不怕别人嘲讽,80%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怕别人嘲讽。
(7)15%的学员认为教学研究不难,72%认为较难,12%认为很难,0.9%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
(8)37%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很重要,49%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14%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性为一般。特别需说明的是D(不重要),没一个人选,说明大家感觉到了英语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9)4.5%的学员经常阅读英语教学杂志,78%的学员偶尔阅读英语教学杂志,6.3%的学员从来不阅读英语杂志,12%的学员反映学校和自己都没有订阅英语阅读杂志。
2.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
(1)33%的学员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67%的学员没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2)42%的学员参加过教学研究,58%的学员没参加过教学研究。
(3)11%的学员参加过省级的研究项目,2%的学员参加过地厅级项目,30%的学员参加过县级的项目,57%的学员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项目。
(4)69%的学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27%的学员没有发表过论文,2%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另外,69%的学员发表过的教学研究论文总计为27篇。
(5)2%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好,11%的学员认为较好,58%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一般,29%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差。
(6)19%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不怕别人嘲讽,81%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怕别人嘲讽。
(7)8%的学员认为教学研究不难,62%的认为教学研究较难,30%的认为教学研究很难。
(8)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很重要,4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1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性为一般,2%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不重要。
(9)5%的学员经常阅读英语教学杂志,74%的学员偶尔阅读英语教学杂志,2%的学员从来不阅读英语杂志,19%的学员反映学校和自己都没有订阅英语阅读杂志。
从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教研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的结果看,在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了解方面,小学英语教师比中学教师多;在参加教学研究方面,中学英语教师比小学英语教师多;在参加研究项目方面,中学教师无论在级别还是在参加数量上都明显高于小学英语教师;在发表教研论文方面,中学老师相对比例大一些,具不完全统计,中学老师发的论文数量也高于小学老师;在研究氛围方面,中学老师的要求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对学校的研究氛围非常不满意的占很大比重;在影响做研究的外因方面,中学和小学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普遍感觉外来干扰太大;在做教学研究的难易度方面,大多数中学老师比小学老师感觉较难或很难;在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方面,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普遍感觉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或很重要;在阅读英语杂志方面,80%左右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经常或偶尔阅读英语杂志。
综上所述,无论中学老师还是小学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都还很欠缺,似乎还没意识到“教研相长”的道理,同时在中小学里外语教师做研究的氛围也不够,除了教授学生教材知识外,都很少阅读英语杂志,学校甚至都没有订阅过英文报刊或杂志。对这一状况,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培养者,确实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原因,好好地反思反思该如何帮助外语教师走出困境,实现职后培养的系统化和长期化。
二、反思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
1.外语教师职业规划
外语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明晰,导致固步自封的现状。由于外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个英语教师从毕业起到退休可能都不用和能讲英语的人真正地进行交流,甚至到老都没机会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工作或交流。因此,对大多数老师而言,英语就只是书本上可用来考试用的知识而已,似乎别无他用了。同时,外语教师在教学行业基本上是一岗定终身,如果教材不更换,教师好像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它的媒介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它所传递的知识、思想、哲理、文化、科技好像是无关紧要的物件而已。外语教师渐渐地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匠”,这个匠是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的。
2.外语教师间的协作发展
外语教师发展和协作的空间有限,导致井底之蛙的短视。外语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后,鉴于同行竞争的压力和生活教学圈子的限制,往往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回避与他人的协作发展,同时中小学外语教师所需解决的外语难题相对比较少。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个人单个去完成教学活动。而那些需要同行协作完成的大型的互动教学活动却没被重视,原因是耗时、效率低,还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或不足,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同时,在外语教师的意识和视野里外语大多数作为工具存在,教授外语的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意识空间有限,也就导致了外语教师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3.外语教师培训资源的利用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或设施仍不足,很多外语的书籍、杂志、影像资料严重缺乏。不管是社会怎么快速发展,不管学生情况怎么复杂变化,很多外语教师本着无意识的刻舟求剑的态度从事英语教学。当某一天找不到“剑”(能够真正掌握英语,熟练口语交际的学生)的时候,部分外语教师甚至还会哀叹社会、哀叹学生、哀叹家长,最后终其哀叹一生,而始终找不到事情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都已经会用互联网聊天,查资料的时候,有些老师还在持批判的态度,更别说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了。
4.外语教师改革和创新力
虽然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经历着种种艰难的变革,并且也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外语教师在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好像动力不足,兴趣不高,最终也摆脱不了原地踏步的怪圈。因为外语教师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缺乏职业规划,缺乏对英语教学本身的正确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分析问题的理性知识,缺乏系统解决阶段问题的能力,部分中小学教师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所适从,畏惧教学研究,畏惧教学改革,畏惧教师培养,也就很难避免了。
三、探索外语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1.打造网络教学团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的网络技术使得人际交流的成本大为降低,交流的成功性大为提高,打造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生活环境里的网络教学团队成为一种可能。在这一团队里,教师可以无限放大个人的角色并能与其他个体协作发展,补足了教师个体单打独斗的弊端和不足。如当外语教师面对学生个人的问题或学生群体的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和渠道就会多样化,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就会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因材施教的水平和能力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
2.打造网络学术团队,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现今网络上出现的大型免费或收费的数据库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查找到海量的文本或视频文件,其跨越时空的便利性为当今的外语教师学术团队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相关或跨学科专家学者对教学或科研中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分类,可以建立一支多功能的网络学术团队,对外语教师教研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使教研和教改的成果顺利地应用于教学,改进教学效果,进而又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网络文本、视频、通讯技术的海量涌现,远远打破了传统教师的职业环境模式。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职业知识,通过视频查看外语类的电视、电影、新闻等,通过便利的网络通讯技术,教师可以和一些义务的专家团队交流沟通甚至是进行远隔重洋的视频交流。在交流中使用外语,在使用中学习外语,在学习中提升外语能力,在提升外语能力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外语教师良性持续发展的目的。
4.发挥网络时空优势,提高教师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活动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英语学习已经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自高效完成了的了。教师和学生要在大量生动形象的英语环境里,确立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意识,即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师与多生之间、多师与一生之间、多师与多生之间的合作意识[1],因为每个人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可能亦生亦师。今后,通过全球化的多元教育“合作”,外语教师培养学习的终身化目标定能实现。
互联网络的多功能性和便利性及资源性为外语教师的终身化培养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因此,有组织地充分开发外语教师发展的网络资源和平台,是一件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事业,是最终促进教师之间良性互动,协作发展,凝聚特色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1][3] 王志平.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1(3).
[关键词]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1 引言
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为了更好的建设此课程,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等都做了一些改革。这样做,一是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教材建设;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2 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介绍网络的基础知识,在当今网络应用高度普及的环境下,对与计算机相关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和流行的网络技术是必要的。所以在学院方针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本学期将继续开设《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并合理规划,将《网络技术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设置为具有专业特色,能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精品课程。
3 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担任本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有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责任心强,教学严谨,工作热情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期内,加大了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希望通过精品课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强化质量意识,同时调动教师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4 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4.1 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新增加了教材缺少的内容,将网络中新的技术发展增加到了现有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学习到当前网络的新技术。避免学生在校学习陈旧知识到社会上用不上的现象。在实践方面我们借鉴和吸取其他课程的一些改革方案,向其它兄弟院校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再单独考查学生知识点,而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到一个综合的题目当中,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对讲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补充新知识,并且考虑到计算机知识发展快速的特点将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过时的技术删去,增加了一些新的网络技术知识,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了与计算机维修维护相关的网络技术。学生既学习到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新知识也学习到网络网络设备维修维护的新知识,使他们走出校门后所学习到的知识能用得上。
4.2 课程体系改革。《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掌握网络基础的、流行的技术。“网络”正在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并学好这门课程。对课程体系做重要改革:增加了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作为我们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这样,我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网络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另外在本学期,我们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外,加大对新技术的介绍,通过对我们身边出现的新技术的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对网络有一个直接的感官的了解。打破以往一节理论一节上机的上课形式,把学期的后半部分都安排在了机房上实践课,即使有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在机房讲授,并且在讲授之后可以及时的给学生演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中有些比较理论的知识,在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处理问题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作用。另外,《网络技术基础》课还有大量的动手实践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能够动手解决一些日常出现的网络问题,并能够实现基本的网络应用。而网络专业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会对网络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学习网络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经常组织“学习和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教研活动,授课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博采众家之长,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学期的前一部分课程所讲授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些难度,采用大屏幕课件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这一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把此门课程做成一个“网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将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机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还将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实行网络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系的网站上,同学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查看教学大纲、课件、考核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通过网络资源自己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6 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在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了大屏幕课件教学,并且尽力使课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不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分组,在学习组和学习组之间展开竞争,不仅改善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实训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如:课程中有
关于DNS、WEB、FTP等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多的内容,在讲授完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将这三个服务功能整合,自己将这个知识设计成一个综合的项目,并且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过程:知识点―整合―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在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整个学期的最后阶段,安排了一周的模拟实训,在这一周的模拟实训中,我们聘请本学校网络管理中心的富有网络管理经验的老师为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由他们带领学生参观网络管理中心的网络设备,讲解网络拓扑,分析网络结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网络,通过大量的真实设备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7 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
继续完善、更新了《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日志、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并且做到一一备案。各种教学文件的编写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8 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作业方面,我们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巩固知识点类型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综合,分析;对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然后在下次课要将作业中的每一道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每个学期中都选择几个适合讨论的题目作为研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考试还都将在机房进行(包括理论和上机),理论考试,我们将试题利用FTP的方式给学生下发,并且将学生大距离的间隔开。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决定考试的时间和难易程度是否合适,以后是否需要调整。
上机考试,采用过程记录的考试方式,将本学期讲授的知识点集中到试题里,并且正态分布在每一道试题中。并且根据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答题情况给分。并且把学生的得分公布给他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 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75-02
1 引言
在全世界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全体教师的共识,如何加快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每个关注教育工作的有识之士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这个热点更加突出。伴随着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成熟发展,因特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教育的前景更加广阔、教学模式更加多样,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并产生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所以,面对这一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2 网络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将多个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因特网及校园局域网互联起来,通过网络相关软件包括通讯协议等,实现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
2.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丰富专业思想、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2.3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1)网络资源异常丰富;(2)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3)教学与学习方式多样;(4)专业发展不受时空限制;(5)多向互动普遍开展;(6)成果共享方便快捷;(7)适合跨区域跨学科的合作学习与研究;(8)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能够留下成长的足迹
2.4网络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网络环境下的海量资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2)网络环境为教师专业开展提供沟通与共享的多功能平台。(3)网络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想理论保障。
3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
在认真分析网络环境应用于教师学习、教育方式、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托网络,获取海量教学资源,通过开放式动态交互的网上教研办公平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实践研究,努力探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道路,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2意义
(1)探讨网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2)思考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3)探讨在网络环境下这两者的发展方向。(4)分析总结网络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 文献综述
4.1国外研究现状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育工作为专门职业。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发表《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霍姆基小组发表《明天的教师》,都强调教师专业性是教师教改及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此为始,美国开始广泛的教师专业化运动,然后波及到其他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英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公开辩论,随后英、美、德等国开始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推广到东南亚等国家。在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师专业化”建议,至此以后,全世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师专业发展革命。
4.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教师是专业工作者”的声音,随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认可,从此教师才正式转变为专业工作者。1998年在“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教改的核心。200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大会上,指出将专业化作为我国教改的指导思想。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至此,将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推向。
5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需要层次理论;(6)终身教育理论。
6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概况
6.1研究目标
努力探索寻找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
6.2主要内容
(1)调查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的现状;(2)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教研等与专业发展的关系;(3)通过推广网络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4)广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记录教师成长足迹。(5)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评价以及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
6.3研究组织体系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组织体系由主题小组、教学小组、网络督查小组构成,在学校项目领导的管理下,由组长负责,广泛开展项目研究,确保该项研究持续顺利进行。
6.4研究方法
“网络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属于实践研究。所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基本操作过程是:由计划到执行,发现问题,反思改进,然后修正计划,再次执行,周而复始,直至研究完成。在此过程中,积极开设研讨会,广泛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推动研究深入进行。
7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过程
7.1宣传发动阶段
(1)积极宣传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教研和办公的优势,营造应用网络平台的氛围,进行理念的引领。(2)讨论比较QQ,BBS,BLog,Email以及教育新时空网站等的优点和缺点。(3)介绍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通过比较确定应用平台。(4)精心组织,成立主题小组、教学小组、督查小组,进行早期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
7.2安装平台、认识平台、测试平台阶段
(1)安装平台,windows系统,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
(2)认识平台;(3)测试平台,初步学习使用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测试平台性能。
7.3应用平台阶段
(1)在线学习,通过共享资源,进行在线学习。(2)在线交流,可以选择参与人员,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交流。(3)传达学校信息(即时消息、公告等)。(4)主题活动(即网上备课、网上评课等教研活动)主题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教研、课堂等相关内容,进入网上活动室,开展讨论,写下评语,作出评价(5)网上评优,便于督查组鼓励先进,鞭笞懈怠。(6)网络反思。可通过主题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公开。(7)区域共享,在一定区域共享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论文、交流材料、试卷、教育新闻等等。(8)材料送检。(9)网上督查,网上督查,可以跨时空随机检查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如检查参加人员的出勤、活动的主题及材料、参加人员的评论等。可以检查相关教研,进行网上评价,也可通过活动日志进行网上检查。(10)网上评价,通过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网上评价,只需要右击标题,选择“打开当前评价表”,该软件即自动调用“网上教研活动评价表”。
7.4中期评估与修正阶段
(1)深化教师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学习、使用方式。(2)推进学科组校本建设,加快教师资源整合,形成全校教学教研一体化。(3)广泛开设研讨课,破解教师在应用平台时或专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4)督查小组应用评估体系,进行统计,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形成报告,进行中期修正方案。
7.5分析总结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题小组、教学小组以及督查小组各自进行全方面总结,去粗取精,提炼精华,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形成各小组报告,并完善各小组档案。最后,进行小组报告及档案整合,形成最终项目报告,开展成果推广。
8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成效
(1)初步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由于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下,学校教学资源库初具规模,初步达成教学研一体化。
(2)教师提高了教学技术,提升了教学效率。教师广泛听取学生反馈,收集学情,并反映到教学体系中,使得教学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自身素质。
(3)运用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打造校园信息化环境,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强化了教学管理。
(4)提升了“青蓝工程”结队帮扶的效率。我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青蓝工程”,进行拜师结对帮扶。随着网络平台的应用,大大地拓展了帮扶的外延。
(5)研究论文与经验交流,有一大批青壮年教师在省、市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获奖,并广泛开展经验交流。
(6)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涌现了一批青年教育教学能手。 伴随着课题的开展,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先后有一名教师荣获江苏省教学一等奖,多人获宿迁市一、二等奖,县级获奖为数众多。
9 分析与讨论
9.1主要经验
(1)切合教育政策导向是研究的必备条件。本研究的开展正值教师队伍由量的发展到质的转变过程中,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九月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公布,明确了教师“质”的标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2)学校领导的强力推进是研究的关键。学校领导直接参与,高度重视,亲自组织,身先士卒地带头实践,加上项目负责人全心尽力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保障了研究的顺利实施。
(3)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合作,乐于奉献是研究的核心。研究的开展、实施,有赖于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全力配合,尽心尽责。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是课题级成员共识。本研究的顺利进行自始至终得到了课题级成员的大力协助和全体教师积极配合,才得以实现。
(4)专家引领是研究的必要条件。研究的开展,专家的指导必不可少。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IT技术方面,得到了市教研室王建明老师(铭锐网络教研与办公平台软件的制作人)的直接指导,保障了网络环境的技术层面。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市、县教研室的大力帮助,多次邀请市、县教研员来校指导讲课,从而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并得到有力的提升。
(5)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基础。本课题的开展得益于全校教师的积极参加参与,没有全校教师的实践,就不可能取得成效,也不会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更很难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应以人为本。学校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只有“以人为本”,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建设,才能稳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全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
9.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校园网出口带宽呈现严重不足,学校领导及时研究,批拔经费,把带宽由50M 扩大到300M,大大地缓解了这个难题,但仍有欠缺,学校表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再次适当扩容。
(2)各小组开展实施的进度存在差异,就是同一小组内部不同教师也有区别,在执行过程中,执行力度也有不同,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例如,教学资源开发,听课评课等方面,做得比较好。在撰写教学感悟方面,稍有欠缺。中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年老教师热情不足。
(3)学校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制度尚不完善,需进一步改进。例如,关于网络教研没有细化,纳入绩效考核中,学校领导表示将就此开展研讨,修正绩效考核办法,将网络教研折算成一定分值反映到绩效中。
(4)学校关于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研的执行力度尚需加强。
(5)教育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且还存在学校网站的更新延后,学校网站内容不够充实等问题。
(6)网络环境下知识鱼龙混杂,有些教师的觉悟不足,还要加强纪律约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王建军,黄显华.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2002:85-113.
[3]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2):35-39.
[5]张诚.校本教研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解月光,董玉琦.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02,(2)..
[7]周元春.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教师能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64-05
一、引言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提倡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深化应用,以此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1]
近年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数量急剧增长,当前已有一些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成果发表,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分类、建设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应用上,而对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力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影响着教师教学调控和教师的自我学习等。因此,研究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尤为重要,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概念分析
虽然网络学习空间早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对其概念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祝智庭等人(2013)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中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包括机构空间和个人空间,他能为不同角色实体(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创建在线身份,支持他们之间的交互联结,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记录教与学的过程和保存重要的信息等。[2]
王世曾(2012)在《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认为,个人空间是指利用软件制作的或者利用相关网站提供的平台建立的,于互联网上的,展示个人工作、学习等内容的网页。[3]
佟钰(2013)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能够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网络设计产品。[4]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见解,本研究认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是指教师在网络环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反思与评价等。
从内容上看,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包括:编写教案与备课、设计与分享教学资源、培训与研讨教学过程、布置与批改课后作业、互动交流与答疑、教学日常的总结与反思。
从功能上看,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具有:资料的存储与管理功能、沟通与交流功能、信息展示功能、通知功能等。所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网络空间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教学、交流与管理等活动的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三、研究设计
1.问卷依据与构成
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所以,本研究主要依据姚巧红副教授于2016年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第2期中发表的文章《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研究》[5] 中提出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的五个维度:个人展示、课程教学、协同互助、支持服务、专业发展。这五个维度是姚教授在基于对文件政策与重要文献观点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确立的,并利用调查问卷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研究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进行了测量,编写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问卷”,共计28题。问卷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网络空间学习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自我能力评估调查。
问卷主体部分全部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测量形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所得分数越高,表明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能力越强。
2.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参加教育硕士学习的一线教师,他们来自全国各省市小学或初高级中学,对研究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3.13%。
3.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为确保问卷能够有效地调查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语言能够较为精炼准确地表达问题,在汲取专家的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初步论证。在本问卷中主要采取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信度评估方式,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问卷中五个测量维度的总体α系数为0.969,大部分维度的α系数均远高于0.7,检验结果达到了高信度水平,表明了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信度甚佳,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对本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KMO的值为 0.88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1183.477,由于KMO的统计量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的”标准,表示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Bartlett’s球形检验也已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因此,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共同性估计值的高低可以作为项目分析时筛选题项是否合适(保留)的指标之一,[6]分析数据可知,题项的共同性均高于0.20(若低于,可考虑删除该题项),所以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前,首先对样本中变量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了检验,数据的Q-Q分布图如图1 所示,数据分布呈现正态分布。
利用SPSS的统计描述方法对本次调查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量表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统计
经过初步的统计,受调研的95名教师中,83名是女性,12名是男性;年龄分布比所占人数最多的是:25-30岁;教龄统计分布数据是:5年以下的占34.7%,6-10年的教师比例44.2%,11-15年教龄的占16.8%,16年以上的有4.2%;教师所教学科分布比例为:文科占63.2%,理科占30.5%,艺术类的占5.3%,其他为1.1%;所有教师中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有27.4%,所有教师中参加校级培训的有57.9%。
2.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了每个能力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以此用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在五个维度当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个人展示,均值为2.44。在T12中调查教师在网络空间中,展示个人信息、提升个人形象是否有必要时,43.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
由此说明,当前教师已能够运用网络空间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大部分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特长、文艺作品等放在空间供大家欣赏,这对学生来讲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课程教学是五个维度中分数最低的,分数为2.07,这说明教师没有高效地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不强,教学改革意识不高,还不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7]可以方便教师的备课,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方便师生的沟通和学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对问题“你经常用网络空间备课吗”的调查中,55.8%的教师选择了“偶尔”,45.3%的教师在他们的空间中,认为“偶尔”整理并使用空间内教学资源满足自己的教学。
由此可知,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学资源的查找、整理与应用方面能力不足,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不高,网络学习空间对教学暂未体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3)协同互助、支持服务、专业发展这三个维度的分数相差不大。网络空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环境和条件。
在协同互助维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与其他教师、学生或家长进行沟通,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及时分享信息和意见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已能够掌握及应用。
在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也都能够利用空间进行资源共享、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教学活动等,只是次数相对较少,还应不断加强,全面高效地享受空间带来的便利。
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实际水平分析
通过教师自我能力的评估,了解到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实际水平。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各个能力维度的自我评估值均值主要在3(好)与2(一般)之间,五个测量维度的实际水平评估值都低于3。
由此可见,尽管当前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但是并未达到网络学习空间的能力要求水平。我们将五个能力维度的自评均值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如图2),分数最低的是课程教学。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自评分数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维度得分较低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水平的自评分数也较低。可见,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方面已刻不容缓。
4.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与教师基本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对教师的基本信息与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经检验,教师基本信息各因素整体检验F值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即均未违反方差同性质假定。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在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调查样本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在学历方面,本次调查样本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有8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3人,可能由于被调查的教师学历大部分集中在“本科”,进而造成差异性不显著。学校层次包括小学、初中、其他,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方面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不与教师所在的学校层次有关。
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虽然不与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关,但是数据表明却与学校的性质有关,学校的性质,即所在学校是否为乡、镇重点,区、县重点以及省、市重点。数据如表3所示。
从上述方差分析摘要表中知悉:除个人展示外,均达到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表示不同学校性质的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存在。
5.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能力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五个能力维度的共线性问题。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Pearson的相关系数|r|≥ 0.8时,认为两变量间高度相关。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教学与支持服务这两个能力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8,支持服务与协同互助两个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818,这两组能力均呈现高度相关。
由此说明,具备较高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服务能力(信息支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8]的教师,他们在课程教学或协同互助这两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对的较其他教师强一些。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仍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以使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6.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预测作用及贡献分析
为了弄清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几个层面对网络学习空间教师能力是否有显著的解释力,研究其联合解释变异量的多少,我们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Enter法),因而五个预测变量均会进入回归模型中,其进入顺序依次为“个人展示”、“课程教学”、“协同互助”、“专业发展”、“支持服务”,被选入的自变量顺序与自变量对校标变量的重要性无关(结果见表5)。
Durbin-Watson检验统计量可以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自我相关,当DW统计量数值愈接近2时,表示相关系数愈接近0,表中Durbin-Watson的值为1.902,说明数据没有异常点。由于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只有一个回归模型,因而R2改变量等于R2统计量0.687,所以五个预测变量共可解释“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效标变量68.7%的变异量。
从表6可以看出,五个变量的容忍度(允差)值大部分在0.200附近,VIF值均未大于评价指标值10,表示进入方程式的自变量间多元共线性的问题不是很明显。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的标准化回归模型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0.043*个人展示+0.278*课程教学+0.283*协同互助+0.192*支持服务+0.135*专业发展。在回归模型中,五个预测变量均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 效标变量有显著的影响,“课程教学”与“协同互助”的Beta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这两个预测变量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有较高的解释力。
五、结论与建议
1.抓住重点,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
通过对问卷整体的描述性分析可知,教师年龄分布比所占人数最多的是25-30岁,即新教师或者说还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所具有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稳定,对如何组织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的还不够,年龄较大的教师对网络空间教学方面还存有抵触心理。虽然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利用空间进行课前准备等,但数据反映出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能力”维度分数较低,效果表现欠佳,还未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
因此,教育管理者对这方面应高度重视。首先,要不断强调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来优化当前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各层次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战略地位的深度理解,加强教师紧迫感。其次,组织开展有关网络教与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与整理能力。
2.建设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频数
从差异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只与学校的性质有关,即重点院校中的教师相比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其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要高一些。
对于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频数类的题项,教师们的选择绝大部分都在“偶尔”这一选项上。可见,应用次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由于重点院校会随着三通两平台政策的出台而相应地制定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去激励教师持续应用。虽然新鲜的事物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如何长期持续地关注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络学习空间激起了教师网络空间应用的热情,但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及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会逐渐下降,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流向于表象,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对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的发展,学校应建设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外在动力的作用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形成一种习惯,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丰富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当前,大多数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有着积极的认识,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服务维度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支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可见,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中,仍需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以培训。
教师们对于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已基本掌握,但在较复杂的网络应用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整理与使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此外在网络空间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方面也比较薄弱。
从基本信息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调查中的所有教师均参加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培训,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效果却仍不理想,所以应改变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
近些年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采用的是专家报告、教师笔记记录的方式,或者是集中培训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这种培训方式不利于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与学系统的掌握。因此,我们要丰富当前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卢蓓蓉.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6):5-8.
[2]祝智庭,管珏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3]王世曾.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40-142.
[4]佟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吉林省教育社区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3(12):26-29.
[5][8]姚巧红,武亚男,李爽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4-28.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网络;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05-02
1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反思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先进性。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类比的资源。它跨越时空的局限,使教师不论城乡远近,都能分享到对教学的不同干支和不同做法,引发反思的意识,内化自己的行为。
基于网络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开展同伴交流。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快捷地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这些获取的信息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反思活动的交互性、时效性。
网上互动反思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教师个体的自主交流、教师群体的合作探究和交互学习。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想法在网络平台上开放出来。教师的同行或专家可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且给予适时的评论。这些评论会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3)共享性。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信息共享,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为网络中的所有用户共享。对于教师来说,网络的共享性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教学信息,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整合教学信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反思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共享性,因为资源可以共享,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可以共享,这样一来,网上的学习资源更加的丰富了,来自网上的对自己的评价更全面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开展进一步的反思活动。网络环境因其独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先进性、共享性的特点,为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反思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2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研究现状
2.1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内容目前主要有
(1)对知识结构进行反思。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反思。
(2)对教学能力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学习行为的评价、教学效果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3)对教师自身进行反思。教师要对网络环境下的自我满意度、自我价值感、教师职业意识、自我职业发展进行反思。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涉及到过程方面暂时还无,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可以遵循一般研究问题的过程,笔者将它分为四个步骤。
2.2 网络环境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
(1)确定问题,收集资料。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选择、提取需要进行反思的具体问题,并从课程内容、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等各方面收集与具体问题有关的资料。
(2)分析资料,表征问题。教师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认识、理解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提问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关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与同事商讨或阅读书籍来获取相关信息。
(3)建立假设。教师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建立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或方案,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4)实施行动,进入新一轮循环。教师开始实施制定的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一次被教师进行观察和分析时,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就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循环。
笔者认为,该过程与一般的反思性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确定问题阶段,教师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加的丰富。②分析资料阶段,教师分析资料时可以借助的同伴力量更多更广泛更专业。③建立假设阶段,教师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④实施行动后,进入新一轮循环前,教师通过书写教育blog可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同时blog的传播及及时点评为教师的新一轮实践提供了参考意见。
3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分析
3.1 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教师自我评价。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也可以是对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它既包括自己的工作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风格,最好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反思日记。
(2)通过学生的反馈。
学生的课堂反映、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都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宝贵资料,有助于教师调节教学的进度,照顾学生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真诚地邀请学生来评判自己的教学,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体验,记下他们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认真思考这些反馈信息,将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走向合理化。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来了解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座谈和讨论的形式来对教师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开展讨论,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bbs不记名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效果给予及时反馈。
(3)通过开展同伴交流。
集体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反思教学能力提高的捷径,教师需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此为目的,打破相互隔离,寻求同伴的合作与帮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改进需要同事间的帮助。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如果仅限于自身,则难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邀请同事、教研人员和专家等帮助自己剖析自己的教学,并与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具体方法可以是通过同事教学小组观察课堂教学实况,或者通过录像进行微格教学技术分析与诊断等。
(4)通过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的,通过理论学习,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再结合自身的实践,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异同,指导教学实践。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融合了教学活动、教师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实实在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得以不断地提高。
3.2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利用网络平台书写教育叙事开展自我反思。
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继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反思是教育叙事的关键,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离开了反思,也就无法达成教师专业成长之目的。
笔者所提倡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叙事就是撰写教学blog:教师在一天或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它既包括自己的工作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Blog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相结合,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撰写blog的过程就是教师作为个体自我反思进步的过程。教师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建构。撰写教学blog还是一种学习、成才方法。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的教育叙事记录、成果,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迅速成熟起来,缩短教师个体的成刁‘周期。另一方面,个体的局部经验、教育个案事件经验等,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从他人的叙述中找寻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以资借鉴,可以促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群策群论。
打破相互隔离,寻求同伴的合作和帮助,是教师开展反思活动的重要策略。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例如校园网或区域性的教育网或全国性的教育网,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方案实施的效果。这样讨论的内容一旦记载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形式宝贵的教学经验参考材料。这种方法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Williams and Burden,2000),即反思不一定是纯个人的行为,它还可以是与他人在一起共同进行、共同建构的。做一个有成效的教师,不但应该向内看、向内反思,还要向外看。我们应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观点,并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标准和价值观,从而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建构出大家认同的教师类型。同一学校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均可以通过网络协作,使得反思更加深入。
笔者所提倡的基于网络开展的群策群论的方式主要是BBS。教学Blog是以个人为主线,偏向于个人交互,强调的是个人在撰写过程中的自我反思的过程。。而BBS能够实现与他人的交互讨论,可以就某一教师的研讨课为课例开展讨论,或以教育教学对教师的新需求为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或讨论等。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63-04
一、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研修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现代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作为区域研修社区中开展研修活动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撑,它的设计与架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网络研修的开展与效果。以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为支撑的网络培训课程、专题讨论网站、资源共享库等内容丰富发展,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网络研修环境的同时,虚拟的学习环境以及泛化的学习目标更容易导致较高的认知负荷以及认知资源的不恰当分配[1],从而影响教师研修效率以及参与积极性。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研究,在发挥虚拟学习环境优势的同时避免认知超载现象的发生,更有利于网络研修平台基础的实现,从而为网络教研提供服务。
1.认知负荷理论
John Sweller等人在分析人类认知特点及认知负荷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是指人类在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时,认知系统同时承载的心理负荷的整体结构的总量。它是根据人类认知结构的以下三个特点而提出的:工作记忆是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长时记忆是进行信息储存的主要场所、信息以模块化的图示结构存储于长时记忆中[2]。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3]。
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与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工作记忆,它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一次性可同时进行存储加工的信息单元仅有七个。若某项学习活动所消耗的认知资源超出了学习者的认知总量,将会导致认知负荷过重,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先通过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图式的形式存入长时记忆,这些图示信息再次被工作记忆加工时仅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因此,图示的建构将有效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模式即为图示,即根据信息元素最常被加工、使用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使其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图式的建构在于多次反复练习形成自动化的加工模式,这对降低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负荷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负荷理论应用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载。然而,影响工作记忆负载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学习材料组织呈现的方式及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等。根据人类认知结构与工作记忆负载来源的不同,John Sweller等学者将认知负荷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征以及学习者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相关,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关联性等均会影响负荷的大小;外在认知负荷的产生源于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如不当的教学设计将会导致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关联认知负荷产生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加工信息,它与认知图示的建构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因此,为避免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负荷过重而影响学习效率,可以在内在认知与外在认知总负荷低于工作记忆负载的前提下,增加关联认知负荷,促进图式的建构。
2.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网络研修是信息时代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的,有组织、有引导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它不是对传统教研和面对面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4]。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开展区域间网上协同研修提供了环境支撑与技术保障,一般为教师用户提供资源学习模块、研讨交流模块、支持服务体系等内容,为学科专家用户提供资源开发管理权限、查询教师用户研修行为数据权限等。研修平台设计与建构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搭建研训一体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常态化研修。
教师研修网站在刚起步时只是一个信息与阅读教学资源的场所,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研修平台逐渐抛弃机械、被动地接受这种单向信息的模式,转变为支持用户分享、人机交互等模式的开放式平台。博客、RSS、Wiki、SNS等技术的实现,更是彻底克服了Web1.0时代网络平台缺乏民主性和互动性等缺陷,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地域或研修兴趣选择创建或加入不同的研修群体,促进区域间教师互相交流、开展网上协同研修。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为推动教师终身学习,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以实现以下三条目标:第一,便于教师利用平台开展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自主性个体研修;第二,便于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第三,设计区域研修活动,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常态化研修。因此,为达到预期网络研修效果,研修平台在设计时要始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提高教师参与性为前提,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二、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
交互设计包括人机交互与人与人的交互。人机交互设计主要指网络界面的设计,其在设计时应符合学习者心理学认知特点,除界面中分栏、配色与按钮的设计等,还应设置私人空间模块以满足用户自定义需求,如嵌入笔记本、绘制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持工具,方便学习者进行反思总结。人与人的交互主要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互。共同体成员一般由中小学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学科专家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或学习目标组成。成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增进学习者间的亲密度,促进学习者协商性知识的建构以及协作学习的生成[12]。
研修评价的设计,是教师网络研修模式保持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传统教师研修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发展,基于教师终身学习和生态取向的专业发展理念,摒弃传统考核方式中采取的量化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利用网络工具发展完善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的,重师德、重能力、重贡献等标准多元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的研修任务及学习行为及时记录并做出反馈,形成激励系统,从而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教师网络研修得到了质的提升,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专题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以及区域化研修等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多样化、常态化教师自主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对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设计研究与优化改进,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也将有效避免“认知超载”现象的发生,提升教师网络研修效果,此外,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认知负荷水平的测量应注意综合多种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从而对平台的改进做出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哲,钟生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3): 64-66.
[2]John sweller Jeroen-J.-G.-van-Merrienboer-and-Fred-G.-W.-C.-Paas.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Vol.10(NO.3):251-296.
[3]张慧,张凡.认知负荷理论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45-47.
[4]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 2011(11):21-28.
[5]李金波.网络化学习中学习者认知负荷的评估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9(5):90-93.
[6]司国东,赵玉,宋鸿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学习资源多层次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3(2):79-82.
[7]唐章蔚.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72-77.
[8]林刚,陈国江.网络学习环境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8):35-38.
[9]马锦英,萍.认知负荷理论在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47-48,61.
[10]连纯华.超媒体信息表征与网络课程信息结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4-117.